一、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1](2021)在《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访谈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损伤现状展开调查,了解俱乐部学员损伤的情况,找出应对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损伤的对策与方法。结果显示: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损伤的部位为:头部、膝关节、大腿、脚踝。其损伤后的康复治疗方法以物理疗法和运动疗法为主,中医药疗法为辅;损伤后的处理措施主要是冰敷;治疗情况较好。康复的介入时间由学员损伤的程度和原因决定。损伤后的康复内容为:增加力量、增强关节活动度、进行平衡训练、加强技术练习;且康复效果较好。建议: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教练员正确示范动作,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因材施教,多观察学生课上练习反馈,并及时纠正,不断外出学习。俱乐部应招聘队医,并安排教练进行运动损伤和康复的培训。
谭雯文[2](2021)在《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当前,功能性动作系统结合功能性干预训练应用于体育项目的研究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功能性动作筛查系统(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是能够有效预防运动损伤的系统,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系统(Selective Functional Movement Assessment SFMA)可以提供正确的干预方向。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吸引了很大部分青少年学生,可以让他们关注体育、热爱体育,还能提升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化的发展水平。由于青少年所处的成长阶段,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练习过程中难免对身体造成运动伤害。对此,对预防跆拳道运动损伤的研究需要结合应用实践,本研究借助FMS测试、SFMA动作评估了解高中生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功能性状况,制定相应的损伤预防训练计划,检验干预训练效果,对预防跆拳道运动损伤的具体措施具有可行性的参考建议,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与过程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测试法、德尔菲法、数理统计法等,选取湖南省永州市陶铸中学30名跆拳道专项学生为测试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通过两个研究探究功能性动作筛查结合跆拳道项目的实践应用,研究一制定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方案,研究二为干预训练方案的实施,验证基于FMS测试结合SFMA动作评估下的测试结果制定的干预训练方案能否有效预防运动损伤。实验组进行8周损伤预防干预性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训练。结果(1)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得分在13分左右。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损伤预防训练干预前FMS测试结果不存在差异。通过FMS测试发现他们在踝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髋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肩关节灵活性以及核心稳定性动作表现较差。SFMA评估发现他们在颈部旋转动作模式存在局限性,多部位动作模式左右不对称等,单腿站立动作模式本体感觉较弱,核心区域力量较弱。(2)通过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进行FMS测试、SFMA动作评估,测试评估完成后制定出跆拳道专项学生的损伤预防训练方案,进行为期8周跆拳道损伤预防训练运动干预,干预频率为1周3次,每次1小时。(3)8周损伤预防训练能够有效的提高高中跆拳道专项运动员FMS的得分,实验组干预训练前后在肩部灵活性、跨栏动作模式、直线弓箭步动作模式、旋转稳定性、躯干稳定性的单项动作得分以及FMS测试总分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训练前后功能动作模式的单项得分与FMS总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这一受试对象在整体上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较大,由于其显着存在的功能动作局限,较差的核心稳定性,肩关节、膝关节以及踝关节的灵活性需要改善。(2)经过损伤预防训练干预后,可以提高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的FMS得分,改善动作质量,增强身体功能能力。(3)经过8周的损伤预防干预训练后,发现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FMS)与选择性功能动作评估(SFMA)结合下共同制定的损伤预防训练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高中生跆拳道专项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于俊杰[3](2020)在《山东省淄博市重竞技—跆拳道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SWOT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后备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各个国家竞技体育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一个国家只有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梯队的合理建设,才能在强国林立的竞技体育赛场上保持强有力的竞争。淄博市在跆拳道项目在山东省内有着优异的成绩,近两届全运会中展示出强劲的势头。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中有许多值得学习的经验,同时也存在了一些弊端。本文通过研究总结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理论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以及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淄博市跆拳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依据分析结果对淄博市跆拳道体育后备人才的发展运用SWOT分析法,指出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因素,进行了针对性的建设方向探讨,最后得出如下结论:1.淄博市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现状整体状况良好,并且跆拳道产业发展迅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为淄博市的跆拳道后备人才的选材提供了一定的数量保障。同时,淄博市的跆拳道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并由稳步提升的趋势。2.淄博市竞技跆拳道教练员来源较为广泛,拥有优秀的执教能力和训练水平,执教态度认真负责,对学生科学管理、严格要求。但也存在一定的缺点,表现在教练员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理论知识。3.淄博市竞技跆拳道保障措施相对其他地市较为完备,领导非常重视跆拳道项目,训练经费和场地器材设施基本上能够满足训练的需要。但是在医务监督方面不是很理想,医务人员水平参差不齐,并且无法提供良好的身体恢复和损伤预防,不利于运动员未来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4.淄博市竞技跆拳道运动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教练员及时督促和监督,同时科学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训练时间充足,积极参加各种赛事,以赛代练,能提高运动员的临场经验和综合实战能力。但也存在着运动员获得等级证书难度大的问题,使得对运动员的输出受到限制,影响运动员的积极性和信心。5.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还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使得跆拳道项目的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性。同时其他项目俱乐部的发展也在分流跆拳道参与人群的数量。
张元梁[4](2020)在《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育科学技术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是一个既相互牵制,又协同共生的复合大系统。其中,体育科技在促进系统稳固可持续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主导作用。我国在建设竞技体育强国的改革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继续借助和依靠体育科技,不断提升对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两者相互关系与融合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并充分利用体育科学研究与开发,力求达到两者之间的有序与和谐,才能最终实现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良性融合可持续发展。因此,要想提升我国体育科技创新能力,更好发挥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需要我们对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进行系统探索研究。本研究旨在依据系统科学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等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进行系统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角度,对我国体育科技发展中的体育科学研究特征和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在对我国体育科技进步进行追踪观测的基础上,探索体育科技对竞技体育的影响,最后对我国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特征进行分析,从而更好地为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经研究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是一个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动态演化系统,其动力机制主要包括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拉动力、体育科技自身创新的推动力以及包括相关政策规范在内的外部环境支持力,两者即是在此三方面力量的相互作用和共同推动下不断演化发展。(2)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并在国际上踏入高产高影响力国家行列,同时产生了一批诸如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等国际高影响力的体育科研机构,凭借高产和高质的论文成果跻身世界顶尖级研究机构行列,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步入了新时代。然而,我国的影响力并未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全球领先国家和机构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我国在体育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中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国际合作论文产出的绝对值上中国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运动创伤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康复学及运动心理学等是我国国际合作频率最高的领域,国际合作网络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特征,在合作网络规模上,美国核心圈和外围圈明显大于中国。(3)我国在体育自主创新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显着进步,体育专利申请数量逐年攀升,并在数量上占据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在专利申请量激增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专利质量参差不齐,多数技术还停留在低技术含量的外观设计和实用新型的边缘技术。完善的专利制度、良好的专利保护意识、广阔的国际市场范围、稳固高效的研发团队以及高科技核心专利技术,成为国外领先国家与核心企业重要的专利技术研发战略。(4)上世纪90年代,我国体育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科技人员、科技经费的投入等均处于较低水平,体育科技进步贡献率较低,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在体育科技人力和经费等方面投入的不断增长,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创新扩散水平不断提升,从而使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贡献率大幅增长。其中,体育科技经费投入、体育科技创新活动及体育科技创新扩散三个指标对竞技体育产出呈现显着影响。(5)完善的制度保障是实现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重要前提。多年来,我国所实施的竞技体育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制度,逐步形成了运动队、体育院校和科研所、政府体育部门三维一体互动模式,为竞技体育科学化训练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在科研攻关课题方面,逐步形成了以体育类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核心,以非体育专业类院校和地方科研院所为支撑的合作攻关联网络模式,为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提供了良好的科技保障。提出以下建议:(1)进一步提升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水平。(2)进一步加强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研究。(3)加强有利于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的创新机制建设。(4)进一步增强体育科技成果在竞技体育领域内的成果转化与应用。
巫飘[5](2020)在《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报告》文中指出跆拳道品势是将实战中攻击和防御动作组合而成的一套攻防技术套路体系,经过长时间的修炼可以有效提升修炼者的意志品质、精神修养、心理健康以及实战中技术的应用能力。品势项目是亚运会、世界跆拳道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洲跆拳道锦标赛以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跆拳道运动项目目前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已经成为发展的潮流,而跆拳道练习中品势项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本文对目前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的开展情况进行了研究。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通过收集教练员、运动员、裁判员注册信息以及各大赛事数据,对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的发展的现状和总体水平,从管理、训练、竞赛、人才队伍、培训活动等多角度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具体如下:(1)广东省品势教练技术水平偏低,专业来源普遍是社团俱乐部人群,进修、培训、对外交流机会少,科研能力不强。(2)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主要参训人群年龄在7-14岁之间的占比最大。(3)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品势裁判员在选调上分布不均;裁判员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赛事规则要求。(4)广东省在针对品势教练队伍组建上具体管理办法和评估标准不足,管理制度不明确,执行力度不够。(5)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培训时长短且培训内容繁杂,形式多样,无法紧扣重点对教练员展开培训。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在研究上的空白,能够为后者提供一些借鉴参考作用,能够让更多的跆拳道修炼者、爱好者以及教练员了解到跆拳道品势项目在跆拳道修炼中的重要性,意图通过管理、竞赛、训练等手段调动现有跆拳道教练员的积极性、运动员对品势训练的积极性、促进教练员有效工作以及运动员技术水平的提升,规范跆拳道教练队伍,制定统一标准的判罚尺度提升裁判员执裁水平,增加品势训练的辅助器械以及创新品势训练方法等,对促进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的发展、教练队伍的建设,提高广东省跆拳道品势项目的技术水平,促进品势项目的推广及普及。
谢楚[6](2020)在《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羽毛球是一项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有着良好的健身性和趣味性。但是不少运动员在参与羽毛球运动中饱受伤病的困扰,如何对羽毛球运动损伤进行有效的预防至关重要。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作为评估和预测运动损伤的测试工具,在运动损伤和身体动作评估等领域被广泛运用,通过测试身体灵活性与稳定性达到评估和预测运动员潜在运动损伤风险。本研究主要是对江西省羽毛球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并分析其结果,探究运动损伤与功能性动作筛查之间的关系,为预防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理论知识和参考数据,从而减少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发生。本文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资料法、知识图谱法(Citespace),问卷调查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一、理论部分1.文献资料法:查阅关于“运动生物力学”、“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羽毛球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书籍,系统了解相关知识背景和理论框架。通过web of science与中国知网,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对其成果进行借鉴和转化,为设计调查问卷、架构研究框架提供理论依据。2.知识图谱法:使用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版本为citespace5.3对当前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等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掌握运动损伤、功能性动作筛查(FMS)以及羽毛球运动损伤现阶段的研究前沿、研究热点和动态发展趋势。二、实证部分1.问卷调查法:制定相关问卷,发放给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并填写,了解队员的基本信息、羽毛球运动损伤易发生部位、运动损伤的性质以及运动损伤类型等。2.实验法: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包括7个项目的测试,根据测试的标准,给每个运动员进行打分,最后对7项测试的分数相加,得到最后的总得分并记录,然后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损伤监测。3.数理统计法:将问卷调查所获的资料和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结果进行整理,输入Excel,借助运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T检验分析、卡方检验等,计算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分隔值、探讨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和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一、理论部分研究结论1.美国在运动损伤领域拥有较为完整的监控系统,其研究机构、刊物杂志都具有较高的地位,运动性脑震荡和运动损伤流行病学是目前最主要的两大研究领域,而国内在运动损伤研究领域相对于滞后。2.相比于国内,国外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更多,运用更为广泛,国内在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缺乏较为规范的评价体系。3.国内外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国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4.功能性动作筛查能够评估和检测人体动作质量,故理论上,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具有评估和预测价值。5.羽毛球技术动作对运动损伤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羽毛球运动损伤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二、实证部分研究结论1.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的分隔值为15分,小于等于15分的队员具有较高的运动损伤风险。2.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功能性动作筛查7个动作中,过顶深蹲、跨栏上步、躯干稳定性俯卧和直线箭步蹲4个测试动作得分与其运动损伤有着密切的关系。3.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身体对称性与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情况有着密切关系,身体对称比身体不对称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明显要高。4.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不显着,功能性动作筛查得分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5.通过卡方检验,结果显示P>0.05,理论与实践的偏离度交为显着,身体对称性对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的运动损伤不具备很好的预测价值。
罗忠证[7](2020)在《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跆拳道是一对一变异组合多元动作结构的对抗性项目,主要是以磷酸原供能为主,糖酵解供能为辅,要求运动员在比赛强度大、比赛节奏快和攻防转换多变的环境下获得比赛得分,进而获得优异运动成绩。快速力量是跆拳道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良好的竞技状态、发挥超长的技战术水平、掌握比赛主导地位的基本保障。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旨在改善神经肌肉系统、改善机体的协调性及柔韧性、提高动作的力量与爆发力、强化肌肉的弹性势能,以期提升力的产生效率、实现力的最佳传递。本研究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比探究不同快速力量训练方案对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的影响,以期为各省市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的提升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和训练指导。本文以选取天津市静海区武苑跆拳道俱乐部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16名,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人),实验组进行8周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照组进行8周的传统快速力量训练。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前后反映快速力量效果评定指标的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对反映动作速度和力量速度的10s左右提膝测试指标发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案,且组间测试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动作速度和力量速度。(2)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对反映连续制动及加速能力的10s右腿前横踢测试指标发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案,且组间测试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连续制动及加速能力。(3)在经过8周的训练后,对反映专项力量及躯干稳定性的10s左右横踢、10s左右高位横踢和10s双飞踢测试指标发现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提升效果优于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案,且组间测试成绩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了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可以有效提高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专项力量及躯干稳定性。
武贺璇[8](2019)在《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研报告》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跆拳道品势这一项目发展的越来越好,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水平在不断提高,为了练就更完善的技术,运动员们不断加大训练的负荷量和强度,这就导致损伤的发生更加频繁,而运动损伤则成为制约运动员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但目前国内并未发现针对跆拳道品势这一项目运动损伤的研究,因此,围绕跆拳道品势损伤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的运动损伤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了解高水平跆拳道品势运动员损伤现状、跆拳道品势技术动作与损伤的关系及致因。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在所调查的91名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中,训练年限4年以上的人数最多;最高损伤次数是1-2次;其中,训练年限为1-2年且受伤1-2次、训练年限为4年以上且受伤3-4次的人数较高。2.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常见运动损伤的部位排名前三位的是膝部、脚踝部、腰部;损伤类型排名前三位的是关节扭伤、韧带损伤、肌肉拉伤;损伤程度以轻度损伤为主;慢性损伤发生率高于急性损伤。3.在训练中准备活动不够充分,动作技术不规范、负荷过高造成疲劳、柔韧性不佳是导致损伤的主要因素。4.运动损伤大多出现在正式训练部分;冬季是损伤发生率最高的季节,大部分运动员选择损伤发生后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继续训练。5.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跆拳道品势技术动作分为:手上技术动作中冲拳、下格挡;腿法技术动作中侧踢、内旋踢;步法技术动作中三七步、弓步。通过以上结论,建议为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在加强柔韧性的基础上,也应加强下肢肌肉力量训练和核心肌群的训练,在增加品势运动员的肌肉力量及加强关节稳定性的同时,加强上肢肌肉力量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孙群[9](2014)在《跆拳道后旋踢动作运动学分析研究》文中提出跆拳道后旋踢在比赛中是一个很典型的转身防守反击技术动作,其具有隐蔽性,速度快,攻击力强的特点,但是,在完成后旋踢动作时,要求运动员原地旋转360°,动作难度大。只有运动员熟练掌握后旋踢技术,才能在比赛中灵活运用,取得比赛胜利。本文采用三维摄像的方法,对四名跆拳道运动员的后旋踢技术动作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获得后旋踢动作的时间,关节角度,关节点速度、重心,位移变化等运动学数据,从而更加深入全面地揭示后旋踢技术动作的特征,为后旋踢技术的学习提供理论性参考。通过对这些结果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时间特征上分析来看、完整动作时间为1.365±0.065s,起身转身阶段为0.265±0.044s,转身后提膝阶段为0.224±0.026s.蹬出摆动击打阶段为0.361±0.221s,击打后还原阶段为0.547±0.107s。2.从关节角度变化来看,髋关节角度变化直接影响攻击脚的最后击打效果,髋关节始终领先于膝关节和踝关节,膝关节角度越小,动作完成时间越短。3.从攻击腿关节点速度来看,4名试验者的髋关节角度一共出现两次峰值。第一次峰值出现在转身后提膝阶段后,运动员依靠髋关节的转动来完成起动阶段,第二次峰值出现在蹬出摆动击打之前,运动员利用髋关节突然加速来增加动量,随之向膝关节和踝关节的传递,髋、膝关节的速度变化规律为“小—大—中”踝关节的最大速度出现在击中目标之前、而不是击中目标的那一瞬间。4.从后旋踢完整动作的身体重心位移来看,运动员身体重心向前移动和上下移动都不大、但左右移动较大。依据后旋踢的动作特性,在训练中应对运动员的身体稳定性、平衡能力加强练习。5.运动员要充分发挥和利用躯干肌肉力量,躯干向进攻方向的快速扭转有利于下肢动作的协调顺利完成,并获得较大速度。
张道鑫[10](2014)在《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研究述评》文中指出损伤是各种运动项目中影响运动员运动成绩、运动水平、运动生涯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跆拳道运动项目中对运动员运动损伤之类的研究已经成为预防、了解、较少运动损伤的必然趋势。本文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ebsco-asp全国科学学术资源检索中心等搜索并检阅了大量文献,分析并总结了跆拳道在运动中损伤的多发时期、易损伤部位、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及其预防措施等。为跆拳道运动项目未来发展中防治运动损伤提供良好的理论依据。
二、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调查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2.1 访谈法 |
1.2.2 观察法 |
1.2.3 问卷调查法 |
1.2.4 数理统计法 |
2 结果分析 |
2.1 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部位调查分析 |
2.1.1 头部 |
2.1.2 膝关节 |
2.1.3 大腿 |
2.1.4 脚踝 |
2.1.5 其他部位 |
2.2 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次数 |
2.3 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处理方法 |
2.4 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发生运动损伤后治疗情况 |
2.5 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训练中运动损伤后运动康复情况 |
3 结论与建议 |
3.1 结论 |
3.2 建议 |
(2)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跆拳道及其运动损伤 |
1.1.2 青少年运动损伤及其预防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跆拳道运动损伤研究现状 |
2.1.1 国内跆拳道运动研究现状 |
2.1.3 国外跆拳道损伤研究现状 |
2.2 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FMS) |
2.2.1 国内FMS研究现状 |
2.2.2 国外FMS研究现状 |
2.3 选择性功能动作筛查(SFMA) |
2.3.1 国内SFMA研究现状 |
2.3.2 国外SFMA研究现状 |
2.4 文献述评 |
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设计 |
3.1 问题的提出与创新点 |
3.2 研究对象 |
3.3 研究方法 |
3.3.1 文献法 |
3.3.2 逻辑分析法 |
3.3.3 测试法 |
3.3.4 实验法 |
3.3.5 德尔菲法 |
3.3.6 数理统计法 |
4 研究一:设计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方案 |
4.1 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 |
4.1.1 理论依据 |
4.1.2 实践依据 |
4.2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与SFMA测试内容 |
4.2.1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内容 |
4.2.2 跆拳道专项学生SFMA测试内容 |
4.3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与SFMA测试结果 |
4.3.1 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结果 |
4.3.2 跆拳道专项学生SFMA测试结果 |
4.4 讨论与分析 |
4.4.1 FMS测试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2 SFMA测试结果分析与讨论 |
4.5 制定跆拳道专项学生干预训练方案 |
4.5.1 损伤预防训练制定原则 |
4.5.2 损伤预防训练计划内容 |
5 研究二:跆拳道专项学生损伤预防训练的实施 |
5.1 实验目的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对象确定与分组 |
5.2.2 实验场地与仪器 |
5.2.3 实验方案 |
5.2.4 实验流程 |
5.3 实验结果 |
5.3.1 干预训练前后跆拳道专项学生FMS测试得分结果 |
5.3.2 实验组FMS测试结果 |
5.3.3 对照组FMS测试结果 |
5.4 讨论与分析 |
5.4.1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深蹲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2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跨栏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3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直线弓箭步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4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肩部灵活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5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主动直腿上抬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6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躯干稳定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5.4.7 损伤预防训练对跆拳道专项学生旋转稳定性动作模式的影响分析 |
6 全文总结 |
6.1 结果总结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 |
6.4 建议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东省淄博市重竞技—跆拳道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SWOT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依据 |
1.2.1 保证跆拳道后备人才的持续递补 |
1.2.2 发掘淄博市跆拳道项目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 |
1.2.3 重竞技项目较其他运动项目更缺乏普及性 |
1.3 选题意义 |
1.4 选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内相关理论研究 |
2.1.1 关于我国跆拳道运动及发展现状的研究 |
2.1.2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相关研究 |
2.1.3 关于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相关理论的研究进展 |
2.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2.1 跆拳道 |
2.2.2 竞技跆拳道 |
2.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 |
2.2.4 SWOT分析法 |
3 研究设计 |
3.1 研究对象、方法 |
3.1.1 研究对象 |
3.1.2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创新点 |
4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的SWOT分析和策略 |
4.1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
4.1.1 淄博市开展竞技跆拳道体育学校的数量、性质以及办学形式 |
4.1.2 训练模式现状研究 |
4.2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基本情况分析 |
4.2.1 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基本情况 |
4.2.2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运动员年龄情况 |
4.2.3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等级分析 |
4.3 淄博市跆拳道教练员基本情况分析 |
4.3.1 淄博市跆拳道教练员性别分析情况 |
4.3.2 淄博市跆拳道教练员年龄分析情况 |
4.3.3 淄博市跆拳道教练员资历分析 |
4.4 淄博市跆拳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状况的优势分析(Strengths) |
4.4.1 淄博市跆拳道产业发展迅速,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
4.4.2 淄博市跆拳道成绩在省内名列前茅且稳步提升 |
4.4.3 运动员训练动机明确,训练态度积极 |
4.4.4 教练员的队伍结构建设合理,并拥有丰富的执教经验 |
4.4.5 重视运动员的文化课学习,教练员积极督促和监督 |
4.4.6 训练时间充足,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临场经验和综合实战的能力 |
4.4.7 教练员积极参加培训学习,不断提高执教能力 |
4.4.8 领导非常重视跆拳道项目,场地设施满足日常训练 |
4.5 淄博市竞技跆拳道后备人才发展状况的劣势分析(Weaknesses) |
4.5.1 教练员科研能力不足,不能及时更新最新理论知识 |
4.5.2 医务监督保障机制不够完善 |
4.5.3 运动员获取等级证书难度较大,输送途径狭窄 |
4.6 淄博市跆拳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ies) |
4.6.1 国家政策支持 |
4.6.2 各种赛事形式增多 |
4.7 淄博市跆拳道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发展的挑战分析(Threats) |
4.7.1 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尚未形成完善的合作机制 |
4.7.2 其他体育项目对跆拳道运动项目的影响 |
5 山东省淄博市跆拳道后备人才发展的SWOT矩阵分析 |
5.1 矩阵整体构造 |
5.2 发展策略选择 |
5.2.1 SO(优势-机遇)策略:发挥优势,抓住机遇 |
5.2.2 WO(劣势-机遇)策略:克服劣势,抓住机遇 |
5.2.3 ST(优势-挑战)策略:发挥优势,积极应对挑战 |
5.2.4 WT(劣势-挑战)策略:克服劣势,积极应对威胁 |
5.3 SWOT分析法在建构模式中可能导致的不足以及对策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体育科技创新的相关研究 |
1.3.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相互关系的研究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的基本思路 |
1.5.1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5.4 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1.5.5 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
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理论思考 |
2.1 相关概念辨析 |
2.1.1 科技、体育科技与体育科技进步 |
2.1.2 竞技体育 |
2.2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2.1 体育技术在竞技体育实践中的应用 |
2.2.2 竞技体育竞赛规则对体育技术发展的调节机制 |
2.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的协同进化机制 |
2.3 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
2.3.1 竞技体育实践发展需求的拉动力 |
2.3.2 体育科技创新的推动力 |
2.3.3 外部环境的支持力 |
2.4 小结 |
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研究特征 |
3.1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力特征分析 |
3.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3.1.2 中国体育科学发文量与总被引国际影响力的演变特征 |
3.1.3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战略地位演变特征 |
3.1.4 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机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1.5 中国体育科学高影响力研究成果的期刊分布特征 |
3.1.6 中国在不同体育科学研究方向的国际影响力特征 |
3.2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特征分析—中美两国特征比较 |
3.2.1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3.2.2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论文的整体概况 |
3.2.3 中美国际体育科学合作的特征解析 |
3.2.4 社会合作网络结构的对比分析 |
3.2.5 主要合作国家领域分布的对比分析 |
3.3 小结 |
4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专利技术研发特征 |
4.1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时空分布特征 |
4.1.1 数据来源与检索 |
4.1.2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的时间分布特征 |
4.1.3 我国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空间分布特征 |
4.2 基于专利质量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2.1 数据检索和处理方法 |
4.2.2 指标选取 |
4.2.3 整体发展对比分析 |
4.2.4 专利质量对比分析 |
4.3 基于专利战略的中外体育专利技术研发特征比较-以运动鞋相关专利为例 |
4.3.1 数据来源及相关术语说明 |
4.3.2 国家专利战略分析 |
4.3.3 核心企业专利战略分析 |
4.3.4 国外专利战略特征分析 |
4.4 小结 |
5 我囯体育科技与竞技体育融合发展 |
5.1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运行机制 |
5.1.1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范围界定 |
5.1.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内容 |
5.1.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管理模式 |
5.1.4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的保障机制 |
5.2 我国竞技体育科研攻关与科技服务课题研究特征分析 |
5.2.1 数据检索及研究方法 |
5.2.2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机构合作网络分析 |
5.2.3 竞技体育科研攻关课题研究的内容分析 |
5.3 小结 |
6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 |
6.1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的跟踪观测 |
6.1.1 体育科技创新投入的跟踪观测 |
6.1.2 体育科技创新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3 体育科技扩散活动的跟踪观测 |
6.1.4 体育科技进步总指数与体育产出指数跟踪观测 |
6.2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与影响分析 |
6.2.1 数据指标的选择与来源 |
6.2.2 体育科技进步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贡献率分析 |
6.2.3 我国体育科技进步与竞技体育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致谢 |
(5)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跆拳道相关概述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2 国内跆拳道研究现状 |
1.3.2.3 国内跆拳道品势研究现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专家访谈法 |
2.2.2 文献资料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2.2.5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历程 |
3.1.1 初创时期 |
3.1.2 发展时期 |
3.1.3 完善时期 |
3.2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开展现状分析 |
3.2.1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教练员队伍现状分析 |
3.2.1.1 品势教练员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
3.2.1.2 品势教练员的学历与专业来源 |
3.2.1.3 品势教练员的执教年限与教学项目调查分析 |
3.2.1.4 品势教练员的教学计划调查分析 |
3.2.1.5 品势教练员参与培训情况分析 |
3.2.2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学员现状分析 |
3.2.2.1 品势学员性别与年龄结构 |
3.2.2.2 品势学员的区域分布情况分析 |
3.2.2.3 品势学员训练情况分析 |
3.2.2.4 品势学员运动成绩分析 |
3.2.3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裁判员现状分析 |
3.2.3.1 品势项目裁判员性别与年龄结构 |
3.2.3.2 品势项目裁判员等级结构及区域选调情况 |
3.3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主管领导及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C: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发展现状》品势教练员问卷 |
附录D: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发展现状》品势学员问卷 |
附录E: 《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发展发展现状》道馆经营管理者问卷 |
(6)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创新之处与研究步骤 |
1.2.1 创新之处 |
1.2.2 研究步骤 |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运动损伤相关名词 |
1.4.2 功能性动作筛查相关名词 |
1.4.3 羽毛球相关名词 |
1.4.4 可视化图谱相关名词 |
2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
2.1 国内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
2.1.1 数据来源 |
2.1.2 结果分析 |
2.1.3 小结 |
2.2 国外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以及动态趋势 |
2.2.1 数据来源 |
2.2.2 结果与分析 |
2.2.3 小结 |
2.3 国内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
2.3.1 数据来源 |
2.3.2 结果与分析 |
2.3.3 小结 |
2.4 国外功能性动作筛查领域研究热点 |
2.4.1 数据来源 |
2.4.2 结果与分析 |
2.4.3 小结 |
2.5 功能性动作筛查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
2.5.1 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
2.5.2 功能性动作筛查的基本原理 |
2.5.3 功能性动作筛查对运动损伤的评估和预测原理 |
3 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 |
3.1 国内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
3.1.1 数据来源 |
3.1.2 结果与分析 |
3.1.3 小结 |
3.2 国外羽毛球运动损伤领域研究热点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结果与分析 |
3.2.3 小结 |
3.3 羽毛球运动损伤理论探讨 |
3.3.1 羽毛球运动损伤的基本原理 |
3.3.2 羽毛球运动的技术特征 |
3.3.3 羽毛球运动技术与运动损伤的关系探讨 |
4 江西省羽毛球队FMS测试对运动损伤的评估探究 |
4.1 江西省羽毛球队运动损伤情况 |
4.1.1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基本信息 |
4.1.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常见运动损伤 |
4.2 江西省羽毛球队队员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相关性 |
4.2.1 FMS得分和运动损伤情况 |
4.2.2 FMS得分与性别的相关性 |
4.2.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 |
4.3 FMS得分与运动损伤评估分隔值的关系 |
4.3.1 ROC曲线的面积 |
4.3.2 FMS得分分隔值的计算 |
4.3.3 FMS分隔值评估与实际运动损伤对比情况 |
4.3.4 相对危险度值估计值情况 |
4.4 江西省羽毛球队七个测试动作与运动损伤的关系 |
4.4.1 队员FMS七个动作得分情况 |
4.4.2 FMS各项得分对运动损伤风险评估的价值 |
4.5 FMS得分情况与身体对称性关系研究 |
4.5.1 身体对称性情况 |
4.5.2 FMS得分与身体对称性的相关性 |
5 FMS对羽毛球运动损伤的预测效果研究 |
5.1 新增运动损伤情况 |
5.2 FMS得分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
5.3 身体对称性对新增运动损伤预测分析 |
5.4 分析与讨论 |
5.4.1 FMS的应用讨论 |
5.4.2 队员身体对称性与运动损伤的关系讨论 |
5.4.3 四个测试项目与羽毛球技术关系讨论 |
6 研究总结 |
6.1 研究结果 |
6.1.1 理论部分结果 |
6.1.2 实证部分结果 |
6.2 研究结论 |
6.2.1 理论部分 |
6.2.2 实证部分 |
6.3 研究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
致谢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
(7)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1.1 关于10-12岁年龄段的界定 |
1.3.1.2 关于业余跆拳道运动员的概念界定 |
1.3.1.3 关于快速力量的概念界定 |
1.3.1.4 关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概念界定 |
1.3.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进展研究 |
1.3.2.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肌肉收缩原理研究 |
1.3.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运动训练负荷研究 |
1.3.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在快速力量训练中的相关研究 |
1.3.4 快速力量对跆拳道项目特征的影响研究 |
1.3.4.1 快速力量对跆拳道技术训练运用的影响 |
1.3.4.2 快速力量是应对跆拳道规则变化的保证 |
1.3.4.3 快速力量与跆拳道供能特点的相关研究 |
1.3.4.4 快速力量与跆拳道制胜规律的相关研究 |
1.3.5 跆拳道快速力量评价指标的相关研究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实验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设计依据 |
3.1.1 关于10-12岁儿童少年身心发育特点分析 |
3.1.2 跆拳道专项快速力量训练特征分析 |
3.1.2.1 专项供能特点 |
3.1.2.2 技战术训练特点 |
3.1.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设计原则 |
3.1.3.1 个性化原则 |
3.1.3.2 需要性原则 |
3.1.3.3 专门性原则 |
3.1.3.4 循序渐进原则 |
3.1.3.5 周期性原则 |
3.1.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构成要素 |
3.1.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运动形式 |
3.1.4.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运动负荷 |
3.1.4.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训练频率 |
3.1.4.4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组间恢复 |
3.1.4.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负荷监控 |
3.1.5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的注意事项 |
3.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与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案实施效果比较分析 |
3.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快速力量效果评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
3.2.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实验前后快速力量效果评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
3.2.3 传统快速力量训练方案实验前后快速力量效果评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
3.2.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快速力量效果评定指标的比较分析 |
4 讨论 |
4.1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对跆拳道动作速度和力量速度的影响 |
4.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对跆拳道连续制动及加速能力的影响 |
4.3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案对跆拳道专项力量及躯干稳定性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8)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关于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研究 |
1.3.3 跆拳道运动损伤预防对策的研究 |
1.3.4 跆拳道品势相关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专家访谈法 |
2.2.3 问卷调查法 |
2.2.4 数理统计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基本训练情况 |
3.1.1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年限 |
3.1.2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频率 |
3.1.3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一天中的训练次数 |
3.1.4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一次的训练时间 |
3.2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 |
3.2.1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损伤发生率分析 |
3.2.2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损伤部位及类型分析 |
3.2.3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损伤性质与程度分析 |
3.2.4.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训练阶段 |
3.2.5.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季节 |
3.2.6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后的恢复程度与参与训练情况分析 |
3.3 跆拳道品势的技术动作与损伤的关系 |
3.3.1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因手上技术动作所造成的损伤 |
3.3.2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因腿法技术动作所造成的损伤 |
3.3.3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因步法技术动作所造成的损伤 |
3.4 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致因及影响分析 |
3.4.1 准备活动方面 |
3.4.2 训练方面 |
3.4.3 运动负荷与生理方面 |
3.4.4 心理方面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9)跆拳道后旋踢动作运动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选题的依据 |
2.1 文献综述 |
2.1.1 跆拳道后旋踢技术动作概念 |
2.2 高速摄像在体育项目研究中的应用 |
2.2.1 高速摄像的原理与方法 |
2.2.2 高速摄像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1 跆拳道运动员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
2.3.2 跆拳道运动员损伤方面的研究 |
2.3.3 跆拳道基本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 |
2.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专家访谈法 |
3.2.3 影像测量法 |
3.2.4 数据处理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动作划分阶段 |
4.2 后旋踢运动学结果与分析 |
4.2.1 后旋踢不同动作阶段时间特征 |
4.2.2 后旋踢摆动腿关节角度变化与特征 |
4.2.3 踢击腿速度变化特征 |
4.2.4 后旋踢技术过程中身体重心位移变化 |
4.2.5 躯干扭转特征 |
5 结论 |
6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的特点及分析 |
2.1 损伤的多发时期 |
2.2 易损伤性质及部位 |
2.3 导致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 |
2.3.1 运动技术要求与人体生理结构的矛盾 |
2.3.2 动作技术不规范 |
2.3.3 训练或比赛前准备活动不充分 |
2.3.4 训练或比赛中注意力不集中 |
2.3.5 科学训练与防护意识欠佳 |
2.3.6 专项训练运动负荷过大 |
2.3.7 运动员性别及训练水平 |
2.4 预防措施 |
3 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 |
3.1 研究水平不高 |
3.2 研究内容不完善 |
3.3 研究方法较单一 |
4 小结 |
四、少年跆拳道运动员运动创伤特点的调查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昌吉市跆拳道俱乐部学员运动损伤现状的调查分析[J]. 王哲. 运动精品, 2021(12)
- [2]基于FMS结合SFMA动作评估对中学生跆拳道项目运动损伤预防的实验研究[D]. 谭雯文.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3]山东省淄博市重竞技—跆拳道竞技后备人才发展的SWOT分析[D]. 于俊杰.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4)
- [4]我国体育科技进步及其对竞技体育的促进效应研究[D]. 张元梁.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5]广东省大众跆拳道品势项目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调研报告[D]. 巫飘. 延边大学, 2020(05)
- [6]基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运动损伤评估与预测研究 ——以江西省羽毛球队为例[D]. 谢楚.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7]10-12岁业余跆拳道运动员快速力量训练方案设计及实验研究[D]. 罗忠证.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8]跆拳道品势高水平运动员运动损伤的调研报告[D]. 武贺璇. 延边大学, 2019(01)
- [9]跆拳道后旋踢动作运动学分析研究[D]. 孙群.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4(02)
- [10]跆拳道运动员运动损伤状况研究述评[J]. 张道鑫. 中华武术(研究), 2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