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第3卷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邓婧溪[1](2016)在《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弘扬马王堆医学文化,为湖湘地域中医文化的建设提供新思路,为建立健全湖湘中医药博物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等,将马王堆医学研究期间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汇整。走访北京、上海、广州中医药大学博物馆,对其展出内容、陈列方式、观众群体等方面进行调查。对我校400余名大一新生进行讲座及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300份。并基于此对马王堆医学相关内容、地域中医文化发展及展厅陈列传播方式等进行研究,从而对马王堆医学博物馆进行展厅设计。结果:确定了展厅设计“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以文化为展厅主题,突显地域文化特色;详略得当,重点亮点突出;以文物为主,以新媒体为辅,以互动为延伸”的四大原则;并由此展开了对展厅内容的讨论,确立了展现中国医学早期风貌的祝由文化、探寻经络起源的脉学文化、早期中医疾病治疗的临床医学、向往长生不老的养生文化及极具楚地浪漫主义的医学用香文化为内容的五大单元设计。结论:本文通过对马王堆医学博物馆的设计汇总了马王堆医学的研究成果,全面展示马王堆医学文化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马王堆医学的时代意义及地域特色,对中医药文化的学习,湖湘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有着积极的意义。
高凯敏[2](2014)在《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文中提出目前,中西医结合是一支与中医、西医并列的医疗卫生力量。皮肤病学是临床上一门重要的学科。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不断取得可喜的进步。本文从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两个方面对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学术发展史包括6部分内容: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中西医皮肤病名对照研究;中西医结合皮肤病的几种诊疗模式;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和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和药理实验的研究。对个别事物的分类,标志着人们对于事物共性认识的深度。皮肤病的分类方法,从一个侧面反应了皮肤病学的发展水平。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分类,分别介绍了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方法、当代西医的皮肤病分类及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通过对皮肤病分类方法的发展脉络的梳理,展示了对皮肤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西医传入之后,中西医学术的交流,首先面临着中西医病名的对照的问题。近代最早的皮肤病专科着作中,西医皮肤病名都是直接音译的词汇,后来才出现固定、通用的中文名称。现代医家对于中西皮肤病名的对照研究不断成熟,开始对皮肤病名命名规律及中西皮肤病名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出版了《中西医病名对照大辞典》和《国际皮肤病分类与名称》。中西医结合诊疗模式的演变标志着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不断发展,不同的时期、背景下,有不同的诊疗模式的出现。本文分别阐述了皮肤病的诊疗模式由单纯中西药相加使用,到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再到辨证微观化的发展过程。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等是祖国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并且在皮肤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皮肤科工作者不但对这些重要法则的适应证进行了探讨和临床疗效观察,而且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现代实验研究,本文对活血化瘀法、养血润肤法、清热凉血法和补肾法这些中医治法在皮肤科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综述。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等疾病是目前皮肤科领域研究的热点,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对于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已经彰显出明显的优势,本文分别对红斑狼疮、银屑病、硬皮病、天疱疮、湿疹这些常见病、疑难病的治疗和研究概况及最新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目前,对于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及其药理作用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于中药的现代研究成果为临床遣方用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本文对现代药理证实的具有调节免疫、改善微循环、消炎抗菌、抗病毒和抑制变态反应的20味皮肤科常用药的临床疗效观察和药理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学科发展史分3部分,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会的成立和发展;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的创刊与贡献;代表性专业医疗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建设及专业教育概况;几部代表着作的主要内容和几位代表人物的贡献和学术思想等。
王沪祥[3](1984)在《怎样查医学文献资料》文中指出 科学研究在有的领域内大致可分为:定题、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初试、实验(试验),观察,总结等几个步骤。题定以后,接着就是调查研究。看看这题以前有没有人做过?哪些人做过?用什么方法做的?做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已经解决?哪些问题没有解决?哪些问题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等等,等等。这样才能做到“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能做到心
祝博[4](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研究表明
张草贤,夏旭,袁德东[5](2001)在《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文中研究指明
二、《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第3卷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第3卷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研究 |
一、马王堆医学传播方式的思考 |
1 马王堆医学的传播趋势 |
1.1 以文物复原为主的早期传播 |
1.2 以内容考释为主的中期传播 |
1.3 面向大众化的后期传播 |
2 马王堆医学博物馆传播形式思考 |
二、基于博物馆传播形式的调查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文献研究法 |
1.2 实地考察法 |
1.3 问卷调查法 |
2 研究结果与资料分析 |
2.1 中医药文史馆调查情况 |
2.2 问卷调查情况 |
2.2.1 受众选择与问卷设计 |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调查 |
第二部分 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 |
一、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内容设计原则 |
1 科学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专业性与通俗性相结合的基本准则 |
2 以文化为展厅主题,突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创新性原则 |
3 详略得当,重点与亮点突出的系统性原则 |
4 以文物为主,以新媒体为辅,以互动为延伸的原则 |
二、马王堆医学博物馆陈列文本 |
1 原始之美——马王堆医学中的祝由文化 |
1.1 祝由的起源 |
1.2 马王堆医学中的祝由 |
1.2.1 《五十二病方》与祝由术 |
1.2.2 《胎产书》与祝由术 |
1.2.3 《养生方》与祝由术 |
1.2.4 《杂疗方》与祝由术 |
1.2.5 《杂禁方》与祝由术 |
1.3 祝由的价值 |
2 源远流长——马王堆医学中的脉学文化 |
2.1 脉学的起源 |
2.2 马王堆医学中的脉学文化 |
2.2.1 《灸经》与《黄帝内经》对比看经络的发展 |
2.2.2 从《脉法》看脉学的完善 |
2.2.3 从《阴阳脉死候》看经脉诊断 |
2.3 马王堆脉学的意义 |
3 医学之辉——马王堆医学中璀璨的临床医学 |
3.1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外科学 |
3.1.1 外伤疾病 |
3.1.2 肛肠疾病 |
3.1.3 皮肤疾病 |
3.2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内科学 |
3.2.1 最早的心脏疾病记载 |
3.2.2 最早的黄疸病记载 |
3.2.3 最早的泄泻病记载 |
3.2.4 最早的癃病记载 |
3.3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妇产科学 |
3.3.1 受孕时间 |
3.3.2 逐月养胎法 |
3.3.3 新生儿保健 |
3.4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儿科学 |
3.4.1 小儿脐带风 |
3.4.2 小儿惊风 |
3.5 马王堆医学中的早期方药学 |
4 健康之道——马王堆医学中的养生文化 |
4.1 黄老学说与马王堆养生文化 |
4.2 黄老学说影响下的马王堆养生思想 |
4.2.1 天人相应的马王堆养生观 |
4.2.2 阴阳调和的马王堆养生原则 |
4.3 贴近生活的马王堆养生方法 |
4.3.1 饮食养生 |
4.3.2 起居调摄 |
4.3.3 运动养生 |
4.3.4 房室养生 |
5 天人相应——马王堆医学中的用香文化 |
5.1 马王堆香文化的历史源流及定位 |
5.2 马王堆医学用香 |
5.2.1 香文化于环境医学的应用 |
5.2.2 香文化于社会医学的应用 |
5.2.3 香文化于临床医学的应用 |
5.3 马王堆香文化及其医学运用对后世的影响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建设马王堆医学博物馆的调查问卷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2)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1. 前言 |
1.1 概念界定 |
1.1.1 “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汇通” |
1.1.2 “皮肤病学”与“皮肤性病学”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2. 中国近现代皮肤病分类方法的沿革 |
2.1 中医外科学对皮损形态的分类 |
2.2 中西医汇通着作的皮肤病分类 |
2.3 当代西医学的皮肤病分类 |
2.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皮肤病分类 |
2.5 小结 |
3. 中西医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3.1 近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3.2 现代皮肤病名称对照研究 |
4.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几种诊疗模式 |
4.1 中西药并用的综合治疗 |
4.2 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 |
4.3 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 |
4.4 “引中西用”——西药中药化 |
5. 关于常用中医治法适应证的研究 |
5.1 活血化瘀法适应证的研究 |
5.1.1 硬皮病 |
5.1.2 银屑病 |
5.1.3 红斑狼疮 |
5.1.4 带状疱疹 |
5.1.5 疣类赘生物和其他皮肤病 |
5.2 养血润肤法适应证的研究 |
5.2.1 老年皮肤瘙痒症 |
5.2.2 慢性湿疹 |
5.2.3 银屑病 |
5.2.4 慢性荨麻疹和其他皮肤病 |
5.3 清热凉血法适应证的研究 |
5.3.1 银屑病 |
5.3.2 过敏性紫癜 |
5.3.3 皮炎湿疹类 |
5.3.4 荨麻疹及其他皮肤病 |
5.4 补肾法适应证的研究 |
5.4.1 脱发 |
5.4.2 黄褐斑 |
5.4.3 系统性红斑狼疮 |
5.4.4 硬皮病及其他皮肤病 |
6. 常见病、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研究成果举隅 |
6.1 红斑狼疮 |
6.2 银屑病 |
6.3 湿疹 |
6.4 硬皮病 |
6.5 天疱疮 |
7. 皮肤科常用中药临床疗效观察与实验药理研究 |
7.1 调节免疫中药 |
7.1.1 雷公藤 |
7.1.2 黄芪 |
7.1.3 青蒿 |
7.1.4 白芍 |
7.2 抑制变态反应中药 |
7.2.1 甘草 |
7.2.2 白鲜皮 |
7.2.3 黄芩 |
7.2.4 徐长卿 |
7.3 改善微循环中药 |
7.3.1 益母草 |
7.3.2 川芎 |
7.3.3 丹参 |
7.3.4 夏枯草 |
7.4 抑菌消炎中药 |
7.4.1 苦参 |
7.4.2 地肤子 |
7.4.3 紫草 |
7.4.4 青黛 |
7.5 抗病毒中药 |
7.5.1 大青叶 |
7.5.2 马齿苋 |
7.5.3 薏苡仁 |
7.5.4 板蓝根 |
8. 专业学会与专业期刊 |
8.1 专业学会的成立和发展 |
8.2 《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 |
9.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与专业教育概况 |
9.1 专业医疗科研机构建设 |
9.1.1 天津市长征医院 |
9.1.2 沈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
9.1.3 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 |
9.1.4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 |
9.1.5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 |
9.2 专业教育概况 |
9.2.1 “西学中”教育 |
9.2.2 院校学历教育 |
10. 代表着作与代表人物 |
10.1 代表着作 |
10.1.1 《皮肤新编》 |
10.1.2 《中西皮肤病学讲义》 |
10.1.3 《中西医学汇综》 |
10.1.4 《中西医结合治疗常见皮肤病》 |
10.1.5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
10.1.6 《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 |
10.1.7 《皮肤病研究》 |
10.1.8 《现代中医药应用与研究大系·皮肤科》 |
10.1.9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10.1.10 《中西医结合临床皮肤性病学》 |
10.1.11 《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 |
10.2 代表人物 |
10.2.1 赵炳南 |
10.2.2 朱仁康 |
10.2.3 边天羽 |
10.2.4 张志礼 |
10.2.5 秦万章 |
11. 参考文献 |
12. 致谢 |
13. 个人简历 |
(5)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论文提纲范文)
1 情报检索包括情报存储和情报检索两个过程 |
2 检索国内文献的中文检索刊物 |
2.1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
2.2 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 |
2.3 中国医学文摘系列刊 |
2.4 中国药学文摘 |
2.5 中国生物学文摘 |
2.6 全国报刊索引 |
2.7 中国技术成果大全 |
2.8 中国科学引文索引 (CSCI) |
2.9 分析化学文摘 |
2.10 中国学位论文通报 |
3 检索国外文献的中文检索刊 |
3.1 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
3.2 国外医学系列刊 |
4 专题文献目录、索引 |
4.1 1949~1979年医学论文累积索引 |
4.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 (一、二版) |
4.3 专题目录、索引、文献提要 |
5 检索国内文献的数据库及光盘 |
5.1 中文科技期刊篇名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CD-ROM光盘数据库 |
5.2 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 (CBMDisc1981~2000.10) |
5.3 中文医学期刊篇名数据库 (CMCC) |
5.4 中国适用技术成果数据库 |
5.5 中医药学文献分析检索系统 (TCMLARS) |
5.6 中英文版针灸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 (ACULARS) |
5.7 其它 |
6 检索方法和检索途径 |
6.1 确定检索方法 |
6.2 确定检索步骤 |
6.2.1 如何根据相关课题使用相关检索工具 |
6.2.2 各类研究人员如何使用相关检索刊物 |
四、《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4年第3卷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博物馆展厅传播的马王堆医学内容研究[D]. 邓婧溪.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6(03)
- [2]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简史[D]. 高凯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3]怎样查医学文献资料[J]. 王沪祥. 滨州医学院学报, 1984(02)
- [4]《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5]中文医学文献检索概要——兼谈如何讲授医学研究生中文文献检索课[J]. 张草贤,夏旭,袁德东. 医学信息, 2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