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穆希琳[1](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张芝毓[2](2021)在《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人口资源作为一个国家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在造成人口老龄化的同时,导致新生儿出生率下降,给国家带来一系列问题。因此,我国于2016年起推行全面二孩政策,以应对挑战。然而,全国新生人口的数量并未达到政策预期。上海市作为经济快速发展的一线城市,同样面临着严峻的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生育保障作为提高生育率的有力支撑,通过为女性提供政策支持与经济补偿,能够有效降低生育成本,刺激生育意愿。上海市在生育保障方面的实践可以概括为四部分:完善女性“三检”及新生儿筛查;调整生育医疗费用补贴标准;增设女性奖励产假及男性陪产假;加强公共母婴设施及0-3岁托育机构建设。本文以整体性政府理论和生育成本—效用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将上海市作为生育保障研究案例。通过深度访谈法,调研发现上海市在生育保障实践中存在若干问题,具体表现为:生育补贴水平总体不足、生育产假落实不到位、女性工作与家庭难以兼顾、托育机构发展无法满足需求。经过研究分析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包括:生育补贴未与消费水平同步、生育社会价值认同度低、生育支持政策不完善以及政府监管存在漏洞。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从降低生育成本的角度出发,提出完善生育保障的对策建议。一是推行提高生育率特殊福利政策,增加二孩激励补贴;二是创新产假制度,建立夫妻共同育儿假;三是拓宽女性生育服务项目,多渠道提供育儿服务;四是加大政府对托育机构及用人单位的监管处罚力度。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将整体性政府理论和生育—成本效用理论应用于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拓宽理论的应用领域。本研究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上海市提供生育保障的政策建议,同时也为与上海市类似的一线城市提供借鉴意义。
陈秀红[3](2021)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人口生育率已走向低迷,“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期望人口生育率提高的政策目标也并未达到预期。为此,国家已开始出现调整生育支持的政策导向,学界也在探讨生育支持的对策建议,但学界并未从主体行动的角度探讨生育支持的实现机制。鉴于此,本文从福利社会学视角出发,提出了“生育福利”概念,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的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构建起问题分析的主要框架,即分析国家、市场与社会在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角度剖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完善我国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有益启示。最后,提出了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并借此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进行了探索性描述。根据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关于需要问题的理论探讨,从中获得对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理论启示。第一,生育福利需求来自城市女性对真实生育困境的个体感受和表达。第二,生育福利需求是历史形成的,需要是嵌入到社会经济发展环境之中形成的。第三,生育福利需求不是漫无边际的各种“想要”和“偏好”。结合理论层面对生育福利需求的讨论和界定,运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来发现城市女性在生育过程中的现实困境,通过现实困境来反映福利需求。研究发现,城市女性主要面临三种生育福利需求:一是“生不起、养不起”的经济支持需求,二是“孩子谁来看”的儿童照顾服务支持需求,三是“要孩子还是要工作”的生育权益保护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福利需求。其次,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分析国家、市场和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生育福利表现出了一种明显的家庭主义供给策略,家庭是福利供给的主体而非客体,国家、市场与社会在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不足。从国家供给视角来看,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生育保险制度的设计不能有效缓解生育导致的经济压力;二是儿童医疗保障不足以缓解医疗服务市场化带来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增加了育儿成本。从市场供给视角来看,来自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生育保护职业福利供给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是用人单位对国家强制性就业保护和生育保护制度的执行发生偏离,二是用人单位自主性生育保护职业福利存在失衡现象。从社会供给视角来看,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主要表现为:一是供给总量缺口巨大,难以满足服务需求;二是供给主体结构严重失衡,“公”退“民”进,民办营利性市场机构成为主要力量;三是供给内容重“教”轻“保”,难以满足日常照护需求;四是机构资质缺乏,服务质量难以保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从历史传统、国家建构、福利价值以及治理结构等四个维度,对生育福利供给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层剖析。从历史传统的角度看,生育福利供给存在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家庭的无限责任。从国家建构的角度来看,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借此分析生育福利供给中公私边界的“流动性”。从价值基础的角度来看,当前中国暂不具备福利发展的独立价值,借此分析在一定时期内为什么难以实现生育福利政策以及政府责任的大幅扩张。从政府治理来看,当前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建构和完善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协同以及政府社会性规制不足等问题,借此分析社会主体在生育福利供给中表现匮乏以及市场主体对女性就业权益的侵害等问题。研究发现,在推动社会化儿童照顾服务的进程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二是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导致难以实现儿童照顾的社会化。另外,政府对劳动力市场中女性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严重不足,使得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因生育行为而导致就业权益遭到损害。再次,对不同福利体制类型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主要经验进行了梳理和归纳,从中获得构建和完善我国生育福利供给体系的启示价值。分别选取了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四个国家。美国,在现金或实物福利供给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为主;服务支持方面,在政府选择性干预基础上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对劳动力市场主体规制难以解决女性就业与生育的冲突,难以有效保护女性生育权益和就业权益。在德国,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供给主要来源于基于多方合作的社会保险以及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给付;托育服务供给走向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多元合作;对劳动力市场主体严格的生育保护规制较好实现了女性工作与家庭的兼容;在瑞典,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政府给予高水平、普惠性的福利津贴;托育服务供给方面,以政府公立为主,非营利组织介入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极大促进了性别平等以及女性工作和家庭的兼容,最大限度实现了女性生育保护和就业保护的双重需求;日本,在生育福利的现金福利给付方面,以选择性的政府干预和社会合作的保险给付为主;托育服务方面,以政府供给为主、社会参与为辅;劳动力市场的生育保护规制使得女性在就业中处于不利地位,且难以实现工作和家庭的平衡。基于对四个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的经验总结,从中获得有益启示:一是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二是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三是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四是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最后,对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完善生育福利多元供给机制进行了总体框架的设计。首先,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国家的主导性责任应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重塑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提出了以人为本、社会权利、社会投资和性别平等四大基本理念;第二,明确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责任。其次,建立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与合作机制,从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从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最后,提出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第一,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第二,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第三,建立健全国家对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在分析福利多元主义范式实践困境的基础上提出:要使福利多元主义理论变得更具指导价值,不应仅仅关注多元主体之间静态的、应然的规范性责任划分,更应该从动态视角关注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于是,进一步提出了在福利供给中国家与市场、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克服了福利多元主义的实践困境,实现了对福利多元主义的理论补充。
彭雅[4](2020)在《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育是生命延续的唯一方式,是社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女性作为生育主体,在生育过程中需要承受着工作暂停、妊娠出血、术后遗留副作用等心理及生理问题。为保障妇女权益,提高人口健康水平,降低家庭抚老育幼压力,生育保险制度运势而生。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充分重视妇女健康权益,将提高妇女健康水平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并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稳步推进我国生育保障事业改革。经过长期的改革调整,生育保障制度为民服务功能明显增强,生育保障水平逐渐提高,生育保险制度公平性和持久性显着增强。但相对于全面建成覆盖全民、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目标而言,我国生育保险制度发展相对滞后,生育保险运行存在一定的不公平问题。因此为促进生育保险待遇的公平发展,本文选择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保状况及待遇水平为研究点,分析现存问题,探讨优化措施。本文以公平理论作为基础支撑,结合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半结构访谈以及综合分析法等方法,以湘西州城镇女职工为调查对象,通过对400份调查问卷以及32份访谈内容的整理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生育保险制度的逐渐完善,城镇女职工生育保险参加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年增长,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基础产假,生育报销渠道较为畅通,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的满意度较高,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本文通过立足于制度、群体及待遇三方面的公平现状分析,发现现行的生育保险存在着制度设计有待健全、生育保险待遇差异明显、生育保险参保状况不均衡现象。其中制度设计有待健全主要体现参保条件局限性较强和报销标准模糊两方面;待遇差异明显主要体现在不同县域、行业的职工存在产假、生育津贴和医疗补贴差异性高;参保状况不均衡主要体现生育保险覆盖面窄和企业存在参保漏洞。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女职工的不公平待遇,阻碍了生育保险制度的完善。为缓解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的不公平问题,在德国、法国及日本生育保障制度的经验借鉴下,通过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完善生育产假制度,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力求从多角度健全我国生育保障体系,实现生育保障权益的实质公平。
艾美伶[5](2020)在《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文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妇女解放、工业化建设、国企改革、体制转轨等系列制度性变革,中国妇女、尤其是曾被吸纳进集体主义经济中的城市劳动妇女,经历了群体性的身份演化。本研究将计划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且自身为集体主义劳动妇女,或市场经济时期出身于工人家庭的女性定义为“工家女”。对于“工家女”而言,她们的阶级身份是“工”,是社会主义革命所解放的劳动者;代际身份是“家”,是家庭生活中的女儿、妻子与母亲;性别身份是“女”,是社会性别中的女性。本研究通过对1930年代至1990年代出生的28位工家女的深度访谈,基于“家-国”视野审视阶级、性别如何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化,以及国家和家庭在三代工家女的身份形塑中发挥的作用。本研究的主体依据代际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讨论一代工家女(生于1930-1949)在新中国解放初期如何“为工”,国与家如何在互动中制造了劳动妇女去性别化且不稳定的社会身份;第二部分讨论二代工家女(生于1950-1978)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交轨中如何“做工”,工人阶级与社会性别如何在家-国掣肘下形塑了其身份演化;第三部分讨论三代工家女(生于1978以后)在个体化时代“再难为工”的身份变化与阶层现实。“工家女”的身份是流变的、发展的。本研究从两方面作结:第一,工人的阶级身份与社会性别交互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建构与实践;第二,“工家女”的身份原点与代际联结在于家,以国主导的“家-国”互动掣肘了工家女“小我”与“大我”的身份融合。最后本研究提出讨论,第一,国家父权主义与传统父权主义共谋于工家女的身份实践,其作为女性的主体性身份并未实现真正的解放;第二,工家女的身份演变与中国工人的阶级流变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其背后暗含着传统产业工人的群体失语与集体衰落。
王学倩[6](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下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研究 ——以石家庄高新区为例》文中指出2016年1月1日,“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在全国实施,按照当时的预期,2016年—2019年,我国年均出生人口应在2000万左右,但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出生人口1786万人,2017年为1723万人,2018年为1523万人,2019年为1465万人。逐年递减的出生人口数,为我国愈加严重的老龄化现状敲响了警钟。“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适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现状是怎么,是什么影响她们的生育意愿,她们在作出生育决策时考虑的问题有哪些,怎样促进她们响应二孩政策,从而缓解我国老龄化进程,成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本文以石家庄高新区为例,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在该地区随机选取部分适龄女性(20-39周岁)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生育意愿问卷调查,收集到基础数据后,使用SPSS16.0对其进行处理和分析,采用交叉分析法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各个影响因素的显着性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全面二孩政策下,适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现状,并通过个案访谈深入挖掘影响其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以期能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缓解老龄化作出贡献。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内容是研究背景、文献综述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对文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定义,运用的理论进行介绍;第三部分是调查研究设计部分,主要内容是生育意愿变量体系的构建、调查问卷的设计和个案访谈提纲设计;第四部分是调查问卷和访谈资料的数据分析,主要是对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和访谈资料进行分析,从而对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现状进行描述、运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回归法分析其影响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制约其生育意愿的深层次原因,并对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进行总结,得出该地区的适龄女性的生育意愿、生育行为、重要影响因素,并对该地区出生率高原因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根据前面的研究结论,分析适龄女性在面对生育二孩决策时遇到的现实困难;第六部分根据调查结果,结合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提高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对策建议。通过调查发现:1.该地区适龄女性的理想生育子女数为2个(65.2%),理想性别结构为一儿一女(50.1%);平均理想子女数为1.70个,理想的生育间隔以3岁为主(34.97%);生育子女的目的以“为了家庭和睦”为主(51.0%),其次是“多子多福、养儿防老、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23.8%)和喜欢孩子(17.2%)。2.愿意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主观和情感方面的,如“两个孩子不孤单”(49.6%);“想要儿女双全”(25.5%);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原因主要是养育孩子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过大。3.独生子女属性、养儿防老观念、养育成本成为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制约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问题是子女照料问题、女性的职业保障不健全、养育成本过高等。对此笔者通过分析现有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和参考国内外先进经验认为可以通过保障女性就业权利;制定二孩专项福利政策,降低其经济压力;倡导男女共担育儿责任,减轻女性育儿负担和出台更多配套政策等措施提升适龄女性的二孩生育意愿。
刘静[7](2020)在《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研究》文中提出职业女性不仅要工作,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因为就业和育儿都要求女性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会使职业女性疲惫和纠结。有相当一部分的女性因为结婚生育或者照顾孩子而有过职业中断经历;同时,近年来,我国生育率持续走低也意味着职业女性的生育低迷。因此,因生育而中断职业和因工作而影响生育的女性比例都不小,职业女性想兼顾工作和家庭比较难。所以,针对我国职业女性就业与养育的这一两难困境,有必要探讨我国女性福利供给侧问题,以求能够进一步重视我国职业女性的生育福利,并通过增加职业女性的生育福利水平为职业女性创造家庭和工作的平衡点,使之能够很好的兼顾。本文在厘清核心概念——生育福利的基础上,根据效益成本理论和福利多元理论,总结了部分发达国家职业女性福利制度的突出特点,结合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制度现状分析,归纳出我国相关配套政策、女性职工的生育权益保障、托育需求等问题,以及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如相关制度不够完善、财政支持力度不大、托育设施短缺等。因此,为提升我国职业女性的生育福利,建议应该在如下几个方面有所作为:一是构建多层次生育福利体系;二是加大政府财政支持;三是女性生育福利提供的多元化。
唐文申[8](2020)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发生改变,进而生育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2016年初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的生育限制,然而此项政策对改善人口问题的作用,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全面二孩”时代的到来,为生育保险制度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本文以二孩政策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为主线。首先,对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述,通过文献法,梳理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变迁与现状。其次,以武汉市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实证分析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现行的生育保险制度存在基金筹集渠道单一;生育保障力度薄弱;保障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制度体系不健全;基金支付压力大等问题。探其成因是由于权责模糊;支付范围狭窄;选择偏差;费率下调等因素造成。最后,深化改革思路,为全面二孩政策下的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提供建议。主要包括:引入商业保险;企业与个人按比缴费;尝试分段参保等举措,以促进全面二孩政策的有效落实。
柏玉成[9](2020)在《“全面二孩”背景下促进女性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调查分析》文中提出受上世纪计划生育政策和改革开放后经济科技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的影响,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愈发严重,目前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极为严峻的社会问题,相关调查显示我国老年人口占世界老年人口总数的20%。为有效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增加市场劳动力数量促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我国于2015年10月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决定。全面二孩政策无疑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但女性作为政策相关的直接生育主体,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政策附带的负面影响,生育将会占用女性更多的家庭和工作时间,为了生育及照料子女不少女性被迫中断或放弃职业,企业也因女性生育频数增加及国家生育配套政策不完善而导致用人成本过高的问题开始在入职、升迁和职业发展中刻意限制女性群体,最终致使女性在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面临更加严重的就业歧视问题。女性群体占我国总人口的一半,数量庞大且稳定,再加上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女性群体的学历日益增高,女性充分就业所释放的性别红利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本文围绕女性平等就业这一主题,旨在探讨全面二孩政策下我国女性群体遭遇的就业困境,并就此提出新形势下促进女性就业的相应政府策略。笔者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全面二孩政策对男性群体产生的负面影响较小,而给女性群体带来较多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就业性别歧视现象有增无减、薪资待遇减少、职业向下流动、家务劳动时间延长、多数女性无法平衡家庭与工作、职业中断甚至退出职场回归家庭。研究表明制度宣传和性别观念引导不及时、生育配套政策滞后、企业“喧宾夺主”承担过高的生育成本、女性劳动就业权益保障和监管不力及政府与社会组织关于促进女性就业的合作力度低是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负担有增无减的政府原因。鉴于问题产生的原因和现状,本文借鉴三个与我国生育政策调整相似度高的亚洲地区国家日本、新加坡和韩国,借鉴其有关促进女性就业的相关政策经验,以政府为主要责任者,从引导社会性别观念、健全生育保险制度、削减企业用人成本、完善政策法规及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针对女性就业的合作互动关系五个方面入手,为政府解决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女性面临的就业问题提供系统的治理策略。
邓玮珏[10](2019)在《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是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近年来,我国人口结构不断调整,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人口红利迅速减弱,养老抚幼功能明显弱化,陷入“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困境,极大地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进一步释放生育潜力,提升生育率水平,国家的生育政策已经从严格的计划生育调整为“单独二孩”再到“全面放开二孩”,目前全面二孩政策已经实施三年多,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导致了出生人口数和出生率仍然远远低于预期,民众的生育意愿普遍表现低迷。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先从长沙市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出发,首先调查了受访育龄群体的生育意愿,得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界条件下,有71%的受访妇女觉得生育2个孩子最为理想,但如果综合考虑外在因素,想生育2个孩子的育龄妇女比例降至了52%。可见大多数人都想生育2个子女,但是在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一些人的生育意愿被压抑了。这些影响生育意愿的因素可以分为个人状况、孩子养育成本、孩子照料问题、工作发展、公共服务和其他等多个方面。育龄妇女对于这些因素的担忧折射出当前与生育意愿有关的政策支持力度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经济扶持政策普遍缺乏、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力度不足、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育龄妇女就业权益保障乏力、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有限、0-3岁儿童公共托育服务缺失等方面。本文还总结借鉴了国外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认为我国要有效解决育龄夫妇“不想生、不敢生”的问题,必须从系统着眼,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因此,建议从完善育儿福利保障的支持政策、完善生育保险保障的支持政策、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的支持政策、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支持政策、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支持政策、完善儿童社会照料的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来推进。
二、关于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2)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全面二孩政策 |
2.1.2 生育保障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整体性政府理论 |
2.2.2 生育成本—效用理论 |
第3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实践介绍 |
3.1 落实“三检”预防新生儿缺陷 |
3.1.1 开展婚检孕检产检 |
3.1.2 进行新生儿筛查 |
3.2 发放生育补贴 |
3.2.1 补贴生育医疗费用 |
3.2.2 发放生育津贴 |
3.3 增加生育产假 |
3.3.1 女性享受两项产假 |
3.3.2 设立男性陪产假 |
3.4 完善0-3岁育儿配套设施 |
3.4.1 打造“爱心妈咪小屋”品牌 |
3.4.2 开办0-3岁托育机构 |
3.5 上海市生育保障效果评价 |
第4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存在的问题 |
4.1 生育补贴水平总体不足 |
4.1.1 医疗补贴额度有限 |
4.1.2 未设二孩专项补贴 |
4.2 生育产假落实不到位 |
4.2.1 奖励产假休假不足 |
4.2.2 男性陪产假虚置 |
4.3 已育女性工作家庭难以兼顾 |
4.3.1 职业晋升空间狭窄 |
4.3.2 育儿照料服务不足 |
4.4 托育机构无法满足需求 |
4.4.1 非营利性托育机构数量有限 |
4.4.2 托育机构专业人员缺口较大 |
第5章 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生育补贴未与消费水平同步 |
5.1.1 医疗补贴增速缓慢 |
5.1.2 二孩激励政策缺乏 |
5.2 生育社会价值认同度低 |
5.2.1 政府生育社会价值重视不够 |
5.2.2 用人单位轻视生育社会价值 |
5.3 生育支持政策不完善 |
5.3.1 女性特殊劳动权益保护不足 |
5.3.2 育儿服务政策存在缺口 |
5.4 政府监管存在漏洞 |
5.4.1 托育人员准入审核不严 |
5.4.2 女性劳动权益监管不足 |
第6章 完善上海市生育保障的对策 |
6.1 推行提高生育率特殊福利政策 |
6.1.1 探索“生育+户籍”模式 |
6.1.2 增加二孩奖励补贴 |
6.2 创新生育产假制度 |
6.2.1 建立夫妻共同育儿假 |
6.2.2 落实男性陪产假 |
6.3 拓宽女性生育服务项目 |
6.3.1 多渠道提供育儿服务 |
6.3.2 建立免费婚检制度 |
6.4 加大政府监管处罚力度 |
6.4.1 严格托育机构准入监管 |
6.4.2 加强劳动监察处罚力度 |
总结与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 |
1.2.1 文献法 |
1.2.2 质性研究法 |
1.3 重要概念界定 |
1.3.1 福利、国家福利与社会福利 |
1.3.2 生育与生育福利 |
1.4 理论视角与研究框架 |
1.4.1 理论视角 |
1.4.2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的梳理 |
2.1.1 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概念及关系的讨论 |
2.1.2 二孩政策下的人口生育率预测 |
2.1.3 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影响研究 |
2.1.4 “全面二孩”背景下生育支持的对策讨论 |
2.1.5 福利多元主义在中国社会福利议题研究中的应用 |
2.2 文献述评 |
第3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分析 |
3.1 关于“需求”的理论探讨和启示 |
3.1.1 “需求”的理论探讨 |
3.1.2 需求理论对城市女性生育福利需求界定的启示 |
3.2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的现实需求 |
3.2.1 儿童养育的经济支持需求 |
3.2.2 儿童照顾的社会服务支持需求 |
3.2.3 生育权益与就业权益保护的双重需求 |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主体供给的主要问题 |
4.1 国家——生育福利制度设计的“去商品化”能力较弱 |
4.1.1 关于“去商品化”的理论渊源与现实测度 |
4.1.2 生育福利制度“去商品化”能力弱的主要表现 |
4.2 市场——用人单位对城市女性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 |
4.2.1 关于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涵义解析 |
4.2.2 用人单位对就业保护与生育保护的职业福利供给不足的主要表现 |
4.3 社会——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 |
4.3.1 社会化托育服务概念界定 |
4.3.2 社会化托育服务供给极为匮乏的主要表现 |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问题的原因分析 |
5.1 历史传统:家庭主义历史基因的路径依赖 |
5.1.1 对“生生不息”血缘延续的极度重视决定了家庭对孩子抚育的高度责任感 |
5.1.2 “父慈子孝”的亲子双向义务结构对家庭养育孩子形成了规范性效用 |
5.1.3 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性别分工强化了女性对孩子的抚育责任 |
5.2 国家建构:具有服务于国家建构的工具性意义 |
5.2.1 服务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工业化建设需要 |
5.2.2 服务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需要 |
5.2.3 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
5.3 理念基础:暂不具备福利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1 福利国家具备福利形成和扩张的独立价值 |
5.3.2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遵循的是一种福利从属于生产的“生产主义”的发展理念 |
5.4 政府治理:受制于政府内部责任分工合作与社会性规制不足的问题9 |
5.4.1 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过度强调地方政府责任 |
5.4.2 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难以实现有效协同 |
5.4.3 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就业权益保护的社会性规制不足 |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
6.1 生育福利供给的国际经验 |
6.1.1 自由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美国为例 |
6.1.2 保守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德国为例 |
6.1.3 社会民主主义福利体制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瑞典为例 |
6.1.4 东亚地区发达国家生育福利供给经验——以日本为例 |
6.2 生育福利供给国际经验的启示 |
6.2.1 生育福利的制度设计需要找准价值定位 |
6.2.2 对女性及儿童的福利保护需要立法先行 |
6.2.3 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合作是生育福利供给的必然选择 |
6.2.4 生育福利供给的扩张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
本章小结 |
第7章 城市女性生育福利多元供给的实现机制 |
7.1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主导性责任 |
7.1.1 塑造生育福利供给的价值理念 |
7.1.2 突出国家在生育福利供给中的制度建设与财政供给责任 |
7.2 健全政府内部的责任分工及协同机制 |
7.2.1 纵向上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责任 |
7.2.2 横向上明确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合作协同机制 |
7.3 建立国家与家庭、市场及社会的合作机制 |
7.3.1 建立国家对家庭的直接干预支持机制 |
7.3.2 健全国家对劳动力市场主体的规制与引导机制 |
7.3.3 健全国家对社会化托育服务机构的支持与规范机制 |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城镇职工 |
二、生育保险 |
三、生育保险权益 |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
一、马克思的公平观 |
二、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论 |
三、生育保险公平性分析框架 |
第三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概况 |
第一节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
一、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初期 |
二、生育保险制度探索中期 |
三、生育保险制度发展后期 |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 |
第四章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实证分析 |
第一节 调研实施概况 |
一、调研地点选择与分布 |
二、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三、调研样本情况 |
第二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运行情况 |
一、生育保险参保意愿较高且基金数额逐渐增长 |
二、生育医疗费用补贴差异性较高 |
三、生育产假时间总体高于原基础产假 |
四、生育津贴基本不能保障孕期基本需求 |
五、城镇职工对生育保险政策较满意 |
第三节 湘西州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公平现状评价 |
一、机会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制定规则 |
二、过程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
三、结果公平评价:生育保险参保状况 |
第五章 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不公平原因分析 |
第一节 制度层面 |
一、生育保险责任承担主体单一 |
二、产假制度设计有待健全 |
三、生育保障制度更新滞后 |
第二节 政府监管层面 |
一、生育保障基层监察难度大 |
二、用人单位违法成本低 |
第三节 立法层面 |
一、生育保险法律法规不健全 |
二、生育保险争议处理成本高 |
第四节 价值观层面 |
一、国家对生育保障认知不足 |
二、民众生育维权意识薄弱 |
第六章 增强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公平性的建议对策 |
第一节 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借鉴 |
一、国外生育保险制度典型案例实况 |
二、国外生育保险制度经验启示 |
第二节 完善城镇职工生育保险的优化路径 |
一、加强生育保险顶层设计 |
二、完善生育产假制度 |
三、加大生育保健服务供给 |
四、推进生育保险法律法规建设 |
五、强化生育保障监督管理 |
六、稳步推进生育保险并入医疗保险改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背景与问题意识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二、文献综述 |
(一)中国工人身份 |
(二)中国妇女解放 |
三、核心概念与理论脉络 |
(一)核心概念 |
(二)理论脉络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走出家门:第一代“工家女”如何为工? |
一、制造妇女:社会主义劳动者的身份建构 |
(一)妇女能顶半天:从家庭人化身国家人 |
(二)劳动力蓄水池:时刻准备着的弹性人 |
二、贤妻良母:工业建设后备军的身份塑造 |
(一)流转公私领域:被社会化的家务劳动 |
(二)亲人更是同志:妇职与业职的双枷锁 |
小结 |
第三章 家厂内外:第二代“工家女”如何做工? |
一、体制入嵌:集体主义余音下的身份承继 |
(一)女儿进厂:顶替制度下的性别化弱势 |
(二)女儿成家:工人婚姻中的身份再强化 |
二、体制脱嵌:集体主义转轨中的身份跌宕 |
(一)从盛到衰:从“类中产”到“新底层” |
(二)何去何从:当“劳动者”变“劳动力” |
小结 |
第四章 去厂离家:第三代“工家女”再难为工? |
一、告别集体:市场经济制度中的身份瓦解 |
(一)独生女:政策性独生下的制度生命 |
(二)原子人:个体化时代的禁锢与逃离 |
二、走向何方:城市新底层群体的身份走向 |
(一)新失业:成长的变故、难找的工作 |
(二)新穷人:遗失的身份、固化的贫困 |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讨论与反思 |
一、研究总结 |
(一)为工又为女:阶级/性别交叉作用于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变 |
(二)为家更为国:家-国制度体系掣肘了不同代际“工家女”的身份演变 |
二、相关讨论 |
(一)从“工家女”的身份演变看中国的妇女解放 |
(二)从“工家女”的身份演变看中国的工人命运 |
三、研究反思 |
(一)研究不足 |
(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英文文献 |
二、中文文献 |
(一)中文译着 |
(二)中文着作 |
(三)中文期刊 |
(四)学位论文 |
(五)电子文献 |
附录 |
一、被访者基本信息 |
二、被访者情况简介 |
三、半结构访谈提纲 |
四、被访者单位简介 |
后记 |
(6)全面二孩政策下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研究 ——以石家庄高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实践意义 |
2.理论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1)对生育意愿的研究 |
(2)关于生育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述评 |
(四)研究框架 |
(五)创新之处 |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一)主要概念定义 |
1.生育意愿 |
2.适龄女性 |
(二)理论基础 |
1.贝克尔的孩子数量-质量转换理论 |
2.贝克尔的时间分配理论 |
二、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设计 |
(一)样本地区概况与样本选择 |
1.样本地区基本情况 |
2.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
(二)生育意愿变量体系和基本假设 |
1.指标体系建设 |
2.研究假设的初步提出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1.问卷设计与制作 |
2.正式问卷回收情况 |
三、石家庄高新区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现状及影响因素 |
(一)样本调查结果描述性统计 |
1.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
2.调查样本生育情况 |
3.调查样本的生育意愿 |
4.全面二孩政策对生育意愿的影响 |
5.“养儿防老”观念的影响 |
6.样本人群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
7.样本人群不愿意生育二孩的主要原因 |
(二)各变量与生育意愿的相关性检验 |
1.人口基本特征与生育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
2.子女特征和家庭环境与二孩生育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
3.社会环境与二孩生育意愿的单因素分析 |
4.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多因素分析 |
(三)验证假设 |
(四)显着性影响因素作用分析 |
1.个人因素 |
2.家庭因素 |
3.社会因素 |
(五)未产生显着性影响的结果讨论 |
1.年龄 |
2.现有子女性别 |
3.育儿任务分担 |
4.家庭收入 |
(六)研究结论 |
1.石家庄高新区适龄女性生育意愿 |
2.石家庄高新区适龄女性生育行为 |
3.影响二孩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 |
4.石家庄高新区出生率高的可能原因分析 |
四、适龄女性不愿意生育二孩的原因 |
(一)事业与生育不能兼顾 |
1.想“生”还是“升”? |
2.来自用人单位的压力 |
(二)生育成本过高 |
1.在生育、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的支出 |
2.在时间、精力等方面的付出 |
(三)公共服务不足 |
1.托幼服务短缺 |
2.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 |
3.其他公共服务不完善 |
五、提升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的对策 |
(一)保障女性就业权利 |
(二)降低二孩生育成本 |
1.制定二孩专项福利政策,降低经济压力 |
(1)给予二孩家庭适当的经济补助 |
(2)在二孩家庭购房上给予优惠 |
(3)给予二孩家庭适当育儿假 |
(4)减免二孩家庭个人所得税 |
2.倡导男女共担育儿责任,减轻女性育儿负担 |
(三)出台更多配套政策 |
1.完善托育服务行业相关政策 |
2.提供全面免费孕产保健服务 |
3.加强医疗、养老保障 |
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优质教育平衡发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高新区适龄女性生育意愿调查问卷 |
二、个案访谈提纲 |
致谢 |
(7)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主要创新 |
第二章 核心概念及相关理论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生育福利 |
(二)生育福利政策 |
二、相关理论 |
(一)效益成本理论 |
(二)福利多元理论 |
第三章 我国职业女性生育及生育福利政策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职业女性的生育现状 |
(一)我国女性的生育状况 |
(二)我国职业女性生育后的就业状况 |
二、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政策现状 |
(一)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项目的现状 |
(二)我国职业女性就业保障政策的现状 |
第四章 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存在的问题 |
(一)配套政策不够细致 |
(二)就职单位未对职业女性进行职业保护 |
(三)家庭对托育机构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
(四)社区婴幼儿照护中心短缺 |
二、生育福利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
(二)必要的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
(三)托育设施短缺 |
第五章 部分国外女性生育福利政策的突出特点 |
一、瑞典男性福利待遇的重视 |
(一)父母育儿假 |
(二)父母临时休假津贴 |
(三)父母共担产假 |
(四)父母减时工作权 |
二、日本政府女性生育福利的高投入 |
(一)设置《儿童补贴法》 |
(二)加大对企业型保育所的补贴力度 |
(三)加大财政支出到育儿所 |
三、澳大利亚托育机构多元化 |
(一)全日托中心 |
(二)家庭日托与家中护理 |
(三)临时托管机构 |
(四)校外托管机构 |
第六章 提升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的对策 |
一、构建多层次生育福利体系 |
(一)扩展现行生育福利法律法规内容 |
1.修正劳动法相关条款以扩大女性权益保护 |
2.增加《女性权益保障法》的具体条款 |
(二)进一步完善生育福利政策体系 |
1.提升生育保险待遇水平 |
2.扩大婴幼儿托管服务 |
3.增设或延长父母育儿假期 |
(三)创新公共服务项目 |
1.鼓励就职单位增设托幼机构 |
2.普遍建立社区儿童服务中心 |
3.提高育儿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 |
二、加大政府财政支持 |
(一)加大育儿财政补贴 |
(二)建立就职单位补贴项目基金 |
(三)加大学前教育投入比例 |
三、通过多元主体提供福利 |
(一)女性就职单位应积极承担责任 |
(二)群团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 |
(三)鼓励志愿组织积极参与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 |
二、不足 |
第二章 重要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生育政策 |
二、“全面二孩”政策 |
三、生育保险 |
四、生育保险制度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中国特色社会保险理论 |
二、公正理论 |
三、莱宾斯坦成本效用理论 |
四、贝克尔家庭生育论 |
第三章 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的建立 |
第一节 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的历史回顾 |
一、新中国初期的生育保险制度 |
二、企业包干时期的生育保险制度 |
三、回归统筹时期的生育保险制度 |
四、不断完善时期的生育保险制度 |
第二节 省内各地区生育保险规定的发布 |
一、发布时间 |
二、参保对象 |
三、保费缴纳 |
四、生育假期 |
第四章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现状——以武汉市为例 |
第一节 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现状 |
一、参保情况 |
二、覆盖范围 |
三、待遇标准 |
四、收支情况 |
第二节 武汉市生育保险制度现状 |
一、制度总则 |
二、统筹与管理 |
三、相关待遇 |
四、计发标准 |
五、特色服务 |
第五章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困境及成因——以武汉市为例 |
第一节 武汉市生育保险制度调研 |
一、调研设计 |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对象 |
三、统计分析 |
第二节 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的困境 |
一、单一的筹资模式,导致制度改革缺乏可持续性 |
二、薄弱的保障力度,使得制度改革面临转型困难 |
三、未尽其用的保障资源,造成制度改革运行低效 |
四、欠缺的体系机制,引起制度改革缺少法律支撑 |
五、日益增长的支付压力,影响制度改革成效显现 |
第三节 改革困境的成因分析 |
一、权利与义务界定不清 |
二、生育医疗支付范围窄 |
三、人为选择造成的偏差 |
四、相关政策法规不明确 |
五、费率下调且需求增加 |
第六章 “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深化改革的思路与对策 |
第一节 深化改革的思路 |
一、明确各方权责,合理共同承担 |
二、调整待遇标准,凸显保障力度 |
三、预警动态调节,尝试差异参保 |
四、对比他国政策,总结现有差距 |
五、提出合并建议,顺应发展趋势 |
第二节 寻求改革的对策 |
一、建立按比缴费机制,助力制度可持续发展 |
二、寻求多层次保障方式,拓展制度转型方向 |
三、均衡公共服务资源,推动制度高效率运行 |
四、加快立法并严格执行,确保制度有法可依 |
五、尝试差异化分段参保,巩固制度改革成效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全面二孩”背景下促进女性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依据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一)全面二孩政策 |
(二)性别歧视 |
(三)男女平等就业权 |
二、理论依据 |
(一)社会公正理论 |
(二)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
(三)新公共服务的责任政府理论 |
第二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问题探析——以南京市雨花台区为例 |
一、数据来源与问卷设计 |
(一)数据来源 |
(二)问卷设计 |
二、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问题的具体表现 |
(一)全面二孩政策对女性就业产生的影响大于男性 |
(二)全面二孩政策影响产后女性的再就业动机 |
(三)全面二孩政策加大了女性平衡家庭与就业之间的难度 |
第三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女性就业问题的政府责任追溯 |
一、政府对男女平等和生育权相关制度观念宣传不力 |
(一)法制宣传不到位,女性维权意识淡薄 |
(二)对男权文化和落后生育观念缺乏及时正确的引导 |
二、生育配套政策不健全 |
(一)生育休假制度不健全,男性育儿责任不明确 |
(二)婴幼儿照护系统不完善,“二孩母亲”照料负担加重 |
(三)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小,普遍二孩生育使得社会生育成本增加 |
三、政府缺少对雇佣“二孩母亲”企业的成本分担措施 |
(一)政府将部分生育成本潜在地强加给企业 |
(二)关于企业雇佣“二孩母亲”可能导致间接经济损失的政策保障偏弱 |
四、政府对女性就业权益保障及监管不到位 |
(一)针对男女平等就业的专门法律法规缺位 |
(二)劳动保障部门监管范围不全面 |
五、政府与社会组织合作渠道狭窄,女性就业资源匮乏 |
(一)政府与社会组织主动介入提升女性就业素质的力度不够 |
(二)缺乏针对女性群体的公共性就业咨询与培训服务 |
第四章 部分亚洲国家促进女性就业相关政策及经验借鉴 |
一、日本的女性就业保障法律 |
(一)专项立法保障女性基本就业权利 |
(二)明确界定就业歧视范围保障男女就业机会均等 |
(三)保障良好的女性就业环境 |
二、新加坡的生育支持政策与家庭 |
(一)生育支持政策 |
(二)家庭友好政策 |
三、韩国平衡生育与女性就业的生育政策激励机制 |
(一)医疗保健激励机制 |
(二)托幼激励机制 |
(三)女性就业激励机制 |
第五章 全面二孩政策下打破女性就业困境的政府策略优化 |
一、引导社会性别观念,倡导男女平权 |
(一)在全社会培育正确的性别观念,尊重女性生育权 |
(二)加强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普法宣传,提高女性维权意识 |
二、完善配套生育政策,重视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制度 |
(一)改革现有产假制度,建立统一标准 |
(二)提供形式多样的普惠性托儿服务 |
(三)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维护女性生育福利 |
三、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企业提供适当的税收减免及优惠政策 |
(一)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联合承担的生育保险制度 |
(二)降低企业雇佣女性职工的成本 |
四、健全多元主体协同监管机制,维护妇女基本就业权益 |
(一)推动出台性别平等地方法规,杜绝就业中的隐形性别歧视 |
(二)多元主体协助配合政府机构,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监管 |
五、加强政府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提高女性就业能力 |
(一)重视高等教育,提高女性整体就业素质 |
(二)积极开展面向女性群体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活动,鼓励自主创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调查问卷 |
附录B:访谈提纲 |
(10)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定义 |
2.1.1 生育意愿 |
2.1.2 生育率 |
2.1.3 政策支持 |
2.2 生育意愿支持政策的内容 |
2.3 理论依据 |
2.3.1 孩子数量质量替代理论 |
2.3.2 工作家庭角色冲突理论 |
2.3.3 公共政策相关理论 |
第3章 长沙市生育意愿调查与分析 |
3.1 长沙市基本情况 |
3.1.1 经济发展情况 |
3.1.2 人口发展情况 |
3.1.3 居民人均收入及消费情况 |
3.2 问卷设计与调查 |
3.2.1 样本年龄 |
3.2.2 样本婚育状况 |
3.2.3 样本从事职业 |
3.2.4 样本学历层次 |
3.2.5 样本平均月收入 |
3.2.6 样本家庭平均月收入 |
3.3 生育意愿分析 |
3.4 影响生育意愿的原因分析 |
3.4.1 个人因素 |
3.4.2 孩子养育成本 |
3.4.3 孩子照料 |
3.4.4 工作发展 |
3.4.5 公共服务因素 |
第4章 影响生育意愿的政策存在的不足及其原因 |
4.1 影响生育意愿的政策存在的不足 |
4.1.1 经济扶持政策普遍缺乏 |
4.1.2 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力度不足 |
4.1.3 儿童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高 |
4.1.4 育龄妇女就业权益保障乏力 |
4.1.5 学前教育政策支持力度有限 |
4.1.6 0-3 岁儿童公共托育服务缺失 |
4.2 生育意愿的政策支持不足的原因 |
4.2.1 政策制定的不合理 |
4.2.2 政策环境的制约 |
4.2.3 政策支持的财力资源投入不充足 |
4.2.4 政策执行力不高 |
第5章 国外鼓励生育的政策 |
5.1 强化经济支持 |
5.2 提供早期教育和养护 |
5.3 缓解工作家庭冲突 |
5.4 保障女性平等就业 |
第6章 加大对提升生育意愿政策支持的对策建议 |
6.1 完善育儿福利保障的支持政策 |
6.1.1 修订计划生育奖励扶持政策 |
6.1.2 探索形式多样的育儿津补贴 |
6.1.3 制定与生育有关的税收制度 |
6.2 完善生育保险保障的支持政策 |
6.2.1 健全两险合并后的法律法规 |
6.2.2 制定科学的缴费比例及报销额度 |
6.2.3 提供多样的现代生育休假形式 |
6.3 完善儿童医疗服务的支持政策 |
6.3.1 改进少儿医保制度设计,提升医疗保障水平 |
6.3.2 优化儿童医疗资源配置,强化地区工作协同 |
6.3.3 加大儿科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儿科医师待遇 |
6.4 完善女性平等就业的支持政策 |
6.4.1 强化立法保障,筑牢女性平等就业的制度防线 |
6.4.2 畅通维权渠道,搭建女性平等就业的维权体系 |
6.4.3 降低用工成本,营造女性不受歧视的就业环境 |
6.4.4 提高职业素质,提升女性就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
6.5 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的支持政策 |
6.5.1 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 |
6.5.2 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力度 |
6.5.3 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监督管理 |
6.6 完善婴幼儿社会照料的支持政策 |
6.6.1 加快托育服务立法,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
6.6.2 拓宽资源挖掘渠道,搭建社会照顾体系 |
6.6.3 加强从业人员管理,确保婴幼儿托育水平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访谈提纲 |
致谢 |
四、关于私企女职工劳动保护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2]全面二孩政策下上海市生育保障问题研究[D]. 张芝毓. 山东大学, 2021(02)
- [3]城市女性生育福利供给问题研究 ——基于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视角[D]. 陈秀红. 山东大学, 2021(10)
- [4]公平视角下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待遇问题研究 ——以湘西州为例[D]. 彭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家-国视野下三代“工家女”生命历程中的身份演变[D]. 艾美伶.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6]全面二孩政策下适龄女性二孩生育意愿研究 ——以石家庄高新区为例[D]. 王学倩.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7]我国职业女性生育福利研究[D]. 刘静.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8]“全面二孩”政策背景下湖北省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以武汉市为例[D]. 唐文申. 广西民族大学, 2020(05)
- [9]“全面二孩”背景下促进女性就业的政府策略研究 ——基于南京市雨花台区的调查分析[D]. 柏玉成.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10]生育意愿提升的政策支持研究[D]. 邓玮珏. 湖南大学, 2019(05)
标签:生育保险报销标准论文; 生育保险待遇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家庭结构论文; 男性生育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