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绿色·黄金·西洋参(论文文献综述)
沙洲[1](2021)在《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松花粉作为传统医学中的膳食补充剂已有数百年历史,而具有广泛生物学活性的多糖(Polysaccharides,PS)是松花粉的关键活性成分之一,已经被运用到改善和调节免疫功能等方面。黏膜免疫系统是动物(尤其是家禽)整个免疫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抵抗外源抗原感染的第一道防线。肠道黏膜是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的关键部位,其中存在的肠道微生物和大量免疫细胞共同形成坚固的防御屏障,而作为免疫细胞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s,m(?))具有趋化性运动、吞噬、分泌和抗原呈递等功能,在抗感染、抗肿瘤、免疫调节等过程中扮演积极角色。本论文以从山东省泰安市的松花粉中分离纯化的松花粉多糖(Pine pollen Polysaccharides,PPPS)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在体内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分析PPPS对肠道内菌群结构丰度的作用;在体外以鸡巨噬细胞(HD11)作为靶细胞,揭示PPPS对其的免疫调节作用并初步探究作用机制。本研究旨在为研制对黏膜免疫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新型免疫增强制剂提供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PPPS对黏膜免疫的影响本试验首先选取120只1日龄的SPF鸡,随机分为PBS组、PPPS低剂量组(LPPPS组)、PPPS中剂量组(MPPPS组)、PPPS高剂量组(HPPPS组),分别口服PBS和3种不同剂量的PPPS(10 mg/m L,20 mg/m L和40 mg/m L),0.2 m L/只,持续21天。在试验的第7、14和21天分别收集各组鸡的肠道组织、粪便及血液样品。通过ELISA方法、流式细胞术、CCK-8试剂、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等技术分别检测免疫学相关指标,主要包括:SIg A和Ig G抗体水平、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T淋巴细胞转化率、细胞因子(白介素2、白介素4、干扰素γ)、黏膜免疫相关分子基因(CD80、CD86、MHC-I、MHC-II)。结果表明PPPS显着提高鸡的黏膜抗体SIg A和血清抗体Ig G水平,并有效促进细胞因子分泌及T淋巴细胞水平,上调黏膜免疫相关基因m RNA水平。通过HE染色观察PPPS对小肠绒毛结构的影响,分别采集PBS组及PPPS组鸡的小肠不同部位组织制成石蜡切片,测量并统计分析各组鸡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长度/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PPPS能有效改善小肠绒毛发育以增强肠道黏膜抵御病原体的物理屏障。为了探究PPPS对肠道黏膜的保护作用,试验的第21天,分别对每组鸡滴鼻100μL106TCID50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病毒液,记录攻毒后体重变化及死亡率,并取各段小肠及肺脏采用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通过q PCR检测肠黏膜病毒载量。结果表明,MPPPS、HPPPS组与LPPPS、PBS组相比,显着减轻由NDV引起的体重降低、病理损伤、病毒载量及死亡率。另外通过感染H9N2病毒探究口服PPPS对呼吸道黏膜的保护作用,在口服40 mg/m L的PPPS剂量7天后,PBS组及PPPS组选取5只鸡分别滴鼻100μL 104TCID50H9N2病毒液,在攻毒后第3、5和7天采集肺脏组织HE染色,通过q PCR检测肺脏病毒量,采用免疫荧光对病毒进行定位并分析荧光强度。结果表明PPPS显着降低肺脏中病毒量,减轻肺脏病理变化。证明PPPS不仅能有效保护肠道黏膜损伤,同样对呼吸道黏膜也具有保护作用。2、PPPS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为了探究PPPS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在口服PPPS的第21天,收集PBS组及HPPPS组(40 mg/m L)鸡粪便样本,通过16S高通量测序对鸡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PBS组与PPPS组的肠道菌群组成存在较大差异,通过Venn图结果表明,PPPS组OTU值显着升高。在门水平上分析,PPPS组的Firmicutes(厚壁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与PBS组相比均有较大变化。在科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aceae(乳杆菌科)、Bacteroidaceae(拟杆菌科)、Lachnospiraceae(毛螺菌科)、Rikenellaceae(理研菌科)变化较为明显。在属水平上分析,PPPS组与PBS组相比,诸如Enterococcus(肠球菌)、Bacteroides(拟杆菌属)、Alistipes(别样杆菌属)、Helicobacter(螺杆菌属)、Intestinimonas(瘤胃菌属)等均丰度上升。在种水平上分析,Lactobacillus_reuteri(罗伊氏乳杆菌),Enterococcus_cecorum(盲肠链球菌)、Bacteroides_uniformis、Bacteroides_thetaiotaomicro(拟杆菌),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615、Lachnospiraceae_bacterium_M18-1(毛螺菌),Clostridium_sp_AUH-JLC140(梭状杆菌),Alistipes_finegoldii(别样杆菌)等丰度上升。在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等分析发现,PPPS组的菌群物种多样性显着高于PBS组。因此说明PPPS能够改善肠道菌群结构及丰富度。3、PPPS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为了探究PPPS对巨噬细胞HD11的免疫调节作用,首先用CCK-8试剂检测不同浓度的PPPS对HD11细胞的增殖作用,通过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分析PPPS对HD11细胞的吞噬活性的影响,Griess试剂检测PPPS处理HD11细胞后分泌一氧化氮(NO)水平,荧光探针法测定活性氧(ROS),ELISA法检测HD11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通过q PCR法检测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IL-1β和TNF-α的m RNA水平变化。结果表明,当PPPS浓度高于800μg/m L时,PPPS对HD11细胞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在低于400μg/m L时能显着促进增殖效果。因此选用50-400μg/m L浓度范围的PPPS进行后续试验。中性红及FITC-葡聚糖试验显示PPPS均能显着提高HD11细胞吞噬活性,但各浓度间的作用效果无显着差异。PPPS以剂量依赖性方式促进HD11细胞分泌NO、IL-1β、TNF-α,且上调i NOS、IL-1β、TNF-αm RNA水平。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以200μg/m L PPPS处理24 h的HD11细胞与PBS组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比较差异表达m RNA、mi RNA及信号通路。结果表明,PPPS组有2358个上调表达基因和2028个下调表达基因,其中富集分析与免疫相关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黏附连接、内质网蛋白质加工、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转运蛋白、Toll样受体、MAPK、Notch、C型凝集素受体、NOD样受体、RIG-I样受体等信号通路。mi RNA结果显示10个mi RNA在PPPS组中高表达,21个mi RNA下调表达。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通路为内吞作用、紧密连接、溶酶体、黏合连接、细胞粘附分子、内质网蛋白加工、Notch等信号通路。为了探究PPPS作用的HD11细胞的受体以及免疫调节的信号通路,根据转录组结果,我们选择分析验证Toll样受体、MAPK、NF-κB分子对HD11细胞的影响。在PPPS处理HD11细胞后,通过q PCR方法检测Toll样受体2、4(TLR 2、4)、甘露糖受体(MR)和NF-κB分子m RNA水平。TLR4、MAPK三种亚基(p38、JNK、ERK1/2)和NF-κB抑制剂预处理细胞后,Griess法检测NO水平、ELISA法检测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结果表明,PPPS在不同时间点均上调细胞表面受体TLR4和NF-κB的m RNA水平,证明TLR4是PPPS激活HD11细胞的重要受体,NF-κB是PPPS促进HD11细胞活化的关键核因子。TLR4、MAPK、NF-κB抑制剂均能显着降低HD11细胞NO、IL-1β和TNF-α的分泌量,说明TLR4、MAPK、NF-κB均参与PPPS对HD11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结果表明PPPS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产生免疫应答。综上所述,PPPS显着促进肠道黏膜免疫功能及小肠绒毛发育,有效减轻由NDV和H9N2引发的肠道及肺脏组织病理损伤,改善肠道菌群丰度且通过TLR4/MAPK/NF-κB信号通路激活HD11细胞。本课题不仅探究PPPS对鸡黏膜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而且揭示了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因此,PPPS作为天然免疫增强剂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陈晶晶[2](2021)在《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1背景COPD是全球引起慢性疾病和死亡主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COPD的研究一直是呼吸界的研究热点。据2021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COPD乃世界第3位死亡原因,可预测发病率和死亡率将在未来几十年上升。目前,COPD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病因是由于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之间复杂交互作用。其中暴露于吸入污染物或香烟烟雾激活肺泡上皮和炎症细胞引起气道炎症是COPD发病主要机制。本研究分为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及体外研究三部分。运用传统医学理论与现代分子医学技术,针对慢阻肺这一重大疾病开展相关性研究。从理论研究出发,通过分类提炼关于慢阻肺的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文献,梳理出慢阻肺中医学发生发展病机及治则治法,通过临床观察及体外研究,阐明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COPD的内在机制,为益气活血化痰法进一步运用于COPD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2目的在传统医学“整体观念辨证统一”思想指导下,探讨慢阻肺的中医学发生发展内在病机,通过理论研究,揭示慢阻肺“本虚标实”的病理本质及益气活血化痰法的治疗意义。临床研究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气虚血瘀痰阻证的疗效评价及安全性,并分析TGF-β1与ROCK1等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体外研究以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为切入点,观察在TGF-β1刺激下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增殖、迁移、凋亡及F-肌动蛋白的形成和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检测药物干预后上述通路相关分子水平的表达变化,观察益气活血化痰法中药参七化痰方对气道平滑肌细胞的作用,探讨其治疗慢阻肺气道重塑的分子机制,为中医药辅助治疗慢阻肺提供科学依据。3方法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搜集筛选关于慢阻肺的中医病因病机相关文献,提炼出慢阻肺中医学发生发展病机,揭示慢阻肺发病的本质及治法,并通过文献研究阐述Rho A/ROCK等信号通路与TGF-β1的结构功能及其与慢阻肺的相关性,为进一步参七化痰方治疗慢阻肺临床研究及体外实验提供理论基础。临床研究部分:按照随机对照设计原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AE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予以控制性氧疗、抗生素、解痉平喘药及祛痰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加用参七化痰方治疗,两组均治疗14天。治疗前后对两组症状与体征评分进行记录来评估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监测患者呼吸困难指数(m MRC)、肺功能(FEV1%pred、FEV1/FVC)、血气分析(Pa CO2、Pa O2)、感染指标(WBC、NEUT%、hs-CRP)、凝血指标(FBG、DD水平);此外,还对治疗前后患者的TGF-β1与ROCK1进行了检测,并且对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TGF-β1指标与其他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为后续细胞实验的机制研究奠定基础。体外研究部分:本课题来源系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473675)支持。采用参七化痰方的大鼠含药血清,进行气道平滑肌细胞体外实验。实验研究一从新生SD大鼠的肺中成功分离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从不同层面来筛选TG F-β1刺激下参七化痰方(SQHT)对气道平滑肌细胞最适作用浓度,为后续信号通路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实验研究二根据实验一筛选出的SQHT最适含药血清浓度进行接下来的实验,利用CCK8方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检测迁移能力;采用流式方法检测凋亡能力,并利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对Bax、Bcl-2水平进行验证;通过免疫荧光的方法追踪细胞F-肌动蛋白的变化。实验研究三采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对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进行了检测,包括Rho A、ROCK1、ROCK2、p-ERK、ERK等指标的变化;实验研究四为了进一步证明SQHT在气道平滑肌细胞重塑及炎症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Western blot与RT-q PCR方法检测细胞因子Snail、Slug的变化,同时采用ELISA方法验证细胞上清中MMP9、TIMP-1蛋白的变化,为临床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提供科学依据。4结果4.1理论研究慢阻肺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乃正虚,肺脾肾气亏虚为主。标实乃痰瘀,以痰瘀互结为特点。总属正虚夹杂痰瘀而成,气虚血瘀痰阻乃肺胀病机之关键,益气活血化痰法是肺胀的根本治法。Rho A/ROCK为慢阻肺中最常见失调信号通路之一,MAPK/ERK信号通路位于其下游发挥作用,TGF-β1刺激与慢阻肺气道重塑及气道平滑肌密切相关。参七化痰方具有益气活血化痰功效,故可能介导上述两条信号通路干预TGF-β1的刺激来治疗慢阻肺。4.2临床研究4.2.1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前两组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及病情严重程度)、症状体征评分、m MRC、FEV1%pred、FEV1/FVC、Pa CO2、Pa O2、WBC、NEUT%、hs-CRP、FBG、DD、TGF-β1以及ROCK1水平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4.2.2治疗后疗效比较4.2.2.1益气活血化痰法对中医证候疗效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咳嗽、喘息、咯痰量、痰液状态、饮食情况、口唇紫绀、胸闷、乏力、肺部啰音等单项积分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咳嗽、咯痰量、痰液状态、饮食情况、口唇紫绀、乏力、肺部啰音单项积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闷及喘息单项积分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效率方面,治疗组30例中显效16例,有效1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30例中显效9例,有效17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6.67%。经过治疗后,2组总有效率相近(P>0.05),但2组显效率相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4.2.2.2益气活血化痰法对呼吸困难指数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m MRC评分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m MRC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4.2.2.3益气活血化痰法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EV1%pred,FEV1/FVC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患者FEV1%pred,FEV1/FVC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4益气活血化痰法对WBC、Neut%、hs-CRP、TGF-β1、ROCK1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hs-CRP、TGF-β1、ROCK1指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WBC、Neut%、hs-CRP、TGF-β1、ROCK1指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5益气活血化痰法对血气分析指标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a O2、Pa CO2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Pa O2、Pa CO2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2.6益气活血化痰法对凝血指标的影响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BG、DD较治疗前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组间比较:两组患者FBG、DD指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2.3益气活血化痰法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无明显差异,且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4.2.4 TGF-β1与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治疗组AECOPD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含量与WBC(r=0.466,P=0.009)、Neut%(r=0.450,P=0.012)、hs-CRP(r=0.388,P=0.034)、Pa CO2(r=0.432,P=0.017)和DD(r=0.394,P=0.031)呈正相关,与Pa O2(r=-0.467,P=0.009)、F EV1%pred(r=-0.379,P=0.039)及FEV1/FVC(r=-0.344,P=0.045)呈负相关,而与FBG无显着相关性(r=0.156,P=0.409)。结合前述结果,提示TGF-β1可能参与AECOPD炎症、凝血及呼吸功改变等过程。进一步研究还显示,AECOPD患者血清TGF-β1含量与COPD发病重要信号通路Rho A/ROCK中ROCK1(r=0.309,P=0.043)也呈正相关。4.3体外研究4.3.1实验研究一实验细胞爬片经DAPI细胞免疫化学染色后,根据荧光二抗的荧光颜色,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可见细胞核为蓝色,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阳性表达位置为绿光,主要表达区域为细胞胞浆,细胞特异性及活性良好,鉴定为ASMCs,可作为后续实验用细胞。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SQHT含药血清进行干预TGF-β1刺激的ASMCs,结果显示在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等方面,与空白组相比,TGF-β1模型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5%SQHT增殖能力无明显差异外(P>0.05),5%、10%和20%SQHT各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量效关系在所设浓度梯度范围内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关系;其中5%和10%SQHT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10%和20%SQHT含药血清治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Rho A、ROCK1、ROCK2、Bax、Bcl-2均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ho A、ROCK1、ROCK2、Bax、Bcl-2均有显着差异(P<0.01)。不同浓度治疗组组间比较,10%与20%治疗组对Rho A、ROCK1、ROCK2、Bax、Bcl-2等指标的影响均较5%治疗组显着(P<0.01),且10%与20%治疗组对Rho A、ROCK1、ROCK2、Bax、Bcl-2等指标的影响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鉴于考虑到细胞毒性的作用,因此我们选择10%SQHT含药血清作为后续实验的最适浓度。4.3.2实验研究二药物在抑制气道平滑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方面均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在增殖、迁移及骨架重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在增殖、迁移及骨架重组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在抑制增殖、迁移和抗凋亡方面,10%SQHT组与Fasudi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骨架重组方面10%SQHT组优于Fasudil组(P<0.01),且二者在抑制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及抗凋亡表达方面具有协同作用,且10%SQHT+Fasudil组最佳(P<0.05,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有显着差异(P<0.01);与模型组相比,除Fasudil组对Bax m RNA无显着影响外,三个治疗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优于Fasudil组(P<0.01);联合治疗组Bax、Bcl-2、Bax m RNA、Bcl-2 m RNA均优于10%SQHT与Fasudil组。4.3.3实验研究三药物对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上的关键蛋白异常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m RNA、p-ERK、ERK、p-ERK/ERK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 m RNA、p-ERK、ERK、p-ERK/ERK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治疗组在抑制Rho A、ROCK1、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ROCK2 m RNA、p-ERK、ERK、p-ERK/ERK方面均优于Fasudil(P<0.05,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Rho A、ROCK2、Rho A m RNA、ROCK1 m RNA、p-ERK、ERK方面均优于另外2个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ROCK1、ROCK2 m RNA、p-ERK/ERK方面与SQHT组无差异(P>0.05),且优于Fasudil组(P<0.01)。4.3.4实验研究四药物对Snail?Slug?MMP-9?TIMP-1的关键因子异常表达具有调控作用。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Snail、Snail m RNA、Slug、Slug m RNA、MMP-9、TIMP-1均显着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治疗组Snail、Snail m RNA、Slug、Slug m RNA、MMP-9、TIMP-1均显着降低(P<0.01)。治疗组组间比较,10%SQHT治疗组在抑制Snail、Slug m RNA、MMP-9、TIMP-1方面均优于Fasudil(P<0.01),在抑制Slug、Snail m RNA方面与Fasudil无显着差异(P>0.05);联合治疗组在抑制Slug、Slug m RNA、MMP-9、TIMP-1方面均优于另外2个治疗组(P<0.01)。联合治疗组在抑制Snail、Snail m RNA方面与SQHT组无差异(P>0.05),且优于Fasudil组(P<0.01)。5结论基于益气活血化痰法创制的参七化痰方可以改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中医证候疗效、呼吸困难指数、肺功能、感染指标、血气分析指标以及凝血指标等,且安全性良好,未见毒副作用。其内在作用机制可能与TGF-β1及Rho A/ROCK等信号通路途径相关,通过下调TGF-β1及Rho A/ROCK相关基因蛋白表达,进而负向调节MAPK/ERK信号通路的发展。
朱海林[3](2020)在《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综述人参种类、野山参研究进展及人参化学成分研究技术等基础上,本论文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深入研究了野山参的小分子化学成分、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异同、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取得了以下创新性成果:(一)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1、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利用硅胶柱色谱、大孔吸附树脂色谱、葡聚糖凝胶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手段,从20年生野山参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分析、核磁共振谱(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及高分辨率质谱(High resolution mass spectrometry,HR-MS)解析鉴定了其结构,包括47个三萜、2个炔醇、4个甾体及2个烷烃。其中,化合物14为新化合物,化合物516为首次从人参中分离得到的成分。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学数据。2、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采用超高效液相-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quadrupole-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UPLC-Q/TOF-MS)结合UNIFI天然产物解析平台,首次对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小分子化学成分(分子量为1001500 Da)进行了快速分析与鉴定。结果显示30年生野山参80%甲醇提取物中富含各种结构类型的成分。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通过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01种化合物。结构类型包括三萜、有机酸和有机酸酯、甾醇和炔醇、氨基酸和醛酮类等,以三萜类成分为主。研究为阐明野山参的化学组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论基础。3、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首次建立了30年生野山参的根及根茎HPLC指纹图谱。筛选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其中的12个成分。40批野山参根及根茎样本的相似度为0.7140.892。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0批野山参样本被分成野山参根和野山参根茎两类。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Re、Rb1、Rc和人参环氧炔醇等5个成分是造成根和根茎化学组成差异的主要物质。该研究为完善野山参质量评价的指标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4、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首次对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总皂苷和12种单体皂苷进行了测定。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表明,叶中总皂苷含量最高(20.3%),其次为根(6.8%)、茎(5.0%)和籽(3.8%)。HPLC-UV法测定结果显示,各部位单体皂苷含量差异较大:根中以Rg1、Rb1、Rc、Re和Rd为主;茎中以PPT、Re、Rb1、Rb3和Rd为主;叶中以Re、Rd、Rg1、Rb3、Rc和Rb2为主;籽中以Re、Rg1和Rc为主。该结果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同时也为野山参地上部分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联用技术,首次测定了20年生野山参根、茎、叶和籽4个部位中的挥发性成分。共鉴定184个挥发性成分。其中,根中鉴定了54个成分,含烃(23.4%)、醇/酚(21.4%)、酯(16.3%)及醛(6.8%)等结构类型;茎中84个成分,含烃(80.5%)、醇/酚(4.0%)及酯(4.8%)等结构类型;叶中68个成分,含烃(86.5%)、醛(3.7%)、酮(2.0%)及酯(2.2%)等结构类型;籽中81个成分,含烃(81.6%)、酯(4.5%)、醇/酚(3.4%)及醛(2.0%)等结构类型。根、茎、叶和籽挥发性成分在种类和含量上存在较大差异:分别含有27、37、19和35种特有成分,而共有成分仅为9种。本研究不仅可为野山参各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各部位的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二)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1、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采用UPLC-Q/TOF-MS技术结合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和5年生园参的非靶标代谢组学研究。发现二者在化学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进行精确分子量和典型碎片分析,鉴定了14种潜在的化学标志物。野山参中含量高于园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g1、Re2、Rf、Rg4、绞股蓝皂苷Ⅸ、XVII和人参环氧炔醇,其中除Rg1和人参中特征成分Rf外,多为侧链变化的稀有皂苷。园参中含量高于野山参的标志物有人参皂苷Re、Rb3、Rd、三七皂苷R1、西洋参皂苷L10、(E,E)-9-羟十八烷基-10,12-二烯酸、12,13,15-三羟基-9-十八烯酸及正十五醛,其中常见皂苷较多,且有烷烃类物质。研究可为建立区别于园参的野山参质量标准提供科学依据。2、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基于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UV detector,HPLC-UV)法首次开展了30年生野山参与5年生园参中单体成分的化学模式识别与分析。检测波长为203 nm。计算任意两个色谱峰面积的比值,利用聚类分析和多元统计分析,识别了30年野山参与5年园参中峰面积比值具有明显差异的6种组合物,分别是:人参环氧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齐墩果酸、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e、人参炔醇/人参皂苷Rd、人参环氧炔醇/人参皂苷Re及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研究结果为识别野山参特征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3、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基于HS-SPME与GC-MS联用技术,首次开展了园参(5年生)和野山参(30年生)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共鉴定了69种挥发性成分,包括53个倍半萜、8个单萜、3个醛、2个酯、1个酸、1个酮、1个醚。其中,从园参中鉴定了(E)-β-金合欢烯(23.12%)、白菖油萜(12.22%)和β-榄香烯(11.98%)等50个成分;从野山参中鉴定了白菖油萜(19.95%)、α-新丁香三环烯(12.54%)和α-愈创木烯(10.47%)等38个成分。园参和野山参有12个共有成分,同时也含有差异性的成分。园参中含有17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29.91%,其中(E)-β-金合欢烯(23.12%)的含量较高;野山参中含有15个特征成分,占总挥发性成分的19.35%,其中4,11,11-三甲基-8-亚甲基-[1R-(1R*,4Z,9S*)]-双环[7,2,0]十一碳-4-烯(10.24%)的含量较高。(三)野山参抗COPD的生物活性及相关机制研究1、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以外源性香烟烟雾提取物(Cigarette smoke extract,CSE)刺激A549细胞,建立了体外香烟烟雾损伤模型,首次评价了20年生野山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对CSE诱导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作用。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物可以降低A549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的水平,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具有保护作用。2、野山参中单体人参皂苷对CSE诱导的A549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中4种新人参皂苷Rm1、Rm2、Rm3和Rm4,以及3种已知人参皂苷Rb2、Rd、Rg3对CSE诱导的COPD保护作用。该7个单体人参皂苷均可不同程度地降低TNF-α,IL-1β和IL-6在CSE诱导的A549细胞上清液中的水平,改善相关的炎症反应,以人参皂苷Rg3、Rb2的作用最强。HDAC2途径可能参与了针对A549细胞中CSE介导的炎症反应的保护作用。3、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采用小鼠鼻吸吸烟法建立了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灌胃给予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3周,首次评价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小鼠的干预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高剂量组(40 mg/kg/d)和中剂量组(20 mg/kg/d)可增加COPD小鼠体重;增大用力呼气容积(FEV100/FVC),减少静态顺应性(Cchord)和气道阻力(RI);降低促炎因子TNF-α、IL-1β和IL-6水平;增加SOD含量,降低MDA含量;改善肺组织病理损伤。证明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可呈剂量依赖性地改善小鼠肺功能、减轻炎性反应和氧化损伤、增强抗氧化能力。野山参具有较好的抗COPD作用。4、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基于UPLC-Q/TOF-MS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le component analysis,PC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rojections to latent structu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等多元统计分析,首次开展了20年生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在COPD小鼠血清中移行成分的研究。通过与对照品比对,或根据精确分子量以及典型碎片,辨识了17个移行成分,包括原型和代谢产物,分别为:人参皂苷Rg1、Re、Rf、Rb1、Rc、Ro、Rh1、Rd、Rg3、Rh2、CK、Rs3、原人参三醇、越南人参皂苷R4、齐墩果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人参炔醇及人参环氧炔醇。将以上17个血中移行成分作为“候选化合物”,应用网络药理学首次构建了“野山参血中移行成分-COPD靶点-通路”相互作用网络。预测了IL6、IL1B、TNF、MMP9及MAPK1等是野山参抗COPD的潜在关键靶蛋白,前3个靶蛋白已经在药理活性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还预测了可能是通过调控Pathways in cancer、TNF、PI3K-Akt等信号通路以及花生四烯酸代谢、亚油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研究为进一步探讨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科学依据。5、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利用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首次研究了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香烟烟雾诱导的COPD模型小鼠内源性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途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小鼠比较,COPD模型组小鼠血清中许多内源性代谢物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变。经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干预后,L-色氨酸、花生四烯酸,亚油酸,卵磷脂,白细胞三烯A4等20种内源性代谢物水平可显着回调。由此推断野山参是通过干预亚油酸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视黄醇代谢、醚脂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以及色氨酸代谢等7条代谢途径而发挥抗COPD作用。该部分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药理学预测的3条代谢途径。综上,本论文对野山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可为阐明野山参化学组成及与园参的差异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扩大野山参的药用范围提供理论支持。
杨萌[4](2020)在《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葛属植物的起源和分布中心之一,约有葛属植物11种(9种及2变种),其中野葛(Pueraria lobata(Willd)Ohwi)和甘葛藤(Pueraria thomsonii Benth)资源丰富,作为中药材葛根的基原植物在生活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野葛和甘葛藤经加工后的干燥根曾被统称为葛根。传统医学认为葛根具有解肌退热、透疹、生津、升阳止泻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葛根除可以改善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之外,还可以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降低血液中的酒精含量等,而粉葛与野葛的有效成分种类相似,含量差异较大。故在2005年《中国药典》中将二者进行了区分。随着人们对健康与养生的日益重视,葛根和粉葛在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然而野葛、甘葛藤的外观性状十分相似,经过炮制加工后的中药饮片则更加难以区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对葛根和粉葛的鉴别、规范化使用以及临床药效等。本研究首次以野葛和甘葛藤作为试验材料,提取叶片总DNA,然后构建DNA测序文库,由Illumina HiSeq X-ten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使用系列生物信息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拼接组装及基因组比较分析,分别得到野葛和甘葛藤的完整叶绿体基因组序列,通过对二者进行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和分子标记的开发寻找可用有效区分野葛和甘葛藤的分子标记,同时从叶绿体基因组水平探寻其在豆科植物系统发育中的位置关系,从分子标记和叶绿体基因组水平对市场中常见的峨眉葛进行鉴定,从叶绿体基因组水平判定其为甘葛藤的一个品种。此外还对叶绿体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小RNA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野葛和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皆为典型的环状四分结构,即长单拷贝区(LSC)、短单拷贝区(SSC)、两个反向互补区(IRa、IRb);野葛叶绿体基因组全长153,393 bp,LSC区、SSC区及IR区的长度分别为84,089 bp、17,992 bp、25,656bp,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全长为153,441 bp,LSC区、SSC区及IR区长度分别为84,162 bp、25,640 bp、17,999 bp;野葛LSC区、SSC区、IR区的GC含量分别为 32.87%、28.90%、41.87%,甘葛藤 LSC 区、SSC 区、IR区的 GC 含量则为 32.86%、28.90%、41.88%。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野葛和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间的差异位点多位于非编码区,基因编码区也有少部分差异位点存在。通过对差异区进行了分子标记的开发,针对高变区设计了 PCR引物,筛选出6对可以快速、有效鉴别野葛、甘葛藤的分子标记。对比对上叶绿体基因组的小RNA进行分析,发现长度18到20 nt的小RNA较多,且其clean reads加和数目超过总的小RNA clean reads数的60%。小RNA在野葛叶绿体基因组中的分布存在两个聚集区,分别位于反向互补区(IRa和IRb),这与甜瓜等物种上的结果较为一致,暗示着这些小RNA在叶绿体中的分布较为保守。最后,将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与已发表的42个豆科物种叶绿体基因组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烟草和拟南芥作为外类群物种,探究了野葛及甘葛藤在豆科植物中的系统发育位置,结果表明野葛与甘葛藤在豆科植物中聚为一小支,与大豆、豇豆属植物的亲缘关系最为接近,与传统植物分类学中的分类结论一致。本研究结果对于葛属植物资源的分类鉴别及药材混伪品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杨文笑[5](2019)在《养阴解毒方激活转录因子EGR1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养阴解毒方作为临床有效处方金复康优化方,全方共5味药,具有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之效。前期研究表明,养阴解毒方是一个有效且安全性佳的抗肺癌中药复方,但是其作用于肺癌的深层机制目前尚未清楚,本研究通过应用高通量组学技术从诱导细胞凋亡方面探讨养阴解毒方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机制,丰富“益气养阴法”抗肺癌理论内涵。方法1.体外研究养阴解毒方对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检测不同浓度,不同时间点养阴解毒方对非小细胞肺癌细胞系(A549、NCI-H2228、NCI-H1299、NCI-H1975、NCI-HCC827、Lewis)细胞增殖的影响,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明确养阴解毒方的敏感细胞株;采用PI(Propidium Iodide)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养阴解毒方对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周期的影响;分别采用Hochest 33342染色法及Annexin V-FITC/PI双染检测不同浓度养阴解毒方对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凋亡的影响;2.体外研究养阴解毒方干扰A549细胞后基因表达变化。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RNA-seq,RNA Sequencing)检测加入和不加入养阴解毒方对A549细胞基因表达变化的影响;通过DAVID(Database for Annotation,Visualization,and Integrated Discovery)数据库分析差异基因生物学功能;3.研究EGR1(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 1)对养阴解毒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RNA干扰技术敲减EGR1在A549细胞中的表达,在体外通过CCK-8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沉默EGR1后养阴解毒方的抑制肺癌细胞增殖和诱导细胞凋亡作用;4.体外研究养阴解毒方干扰下全基因组范围内EGR1结合位点。采用免疫共沉淀测序技术(ChIP-seq,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Followed by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检测养阴解毒方干预A549细胞后EGR1全基因组结合位点,并与RNA-seq数据共同分析,构建养阴解毒方通过激活EGR1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调控网络;5.体内实验通过构建Lewis肺癌皮下移植瘤模型,将C57 BL/6小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养阴解毒方组、顺铂组、养阴解毒方联合顺铂组,干预14天,测量瘤体生长,干预结束后评价养阴解毒方对肿瘤的生长抑制作用,剥离瘤体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养阴解毒方对EGR1及下游KLF11、BCL2L11蛋白表达的影响。6.养阴解毒方药物安全性研究。通过应用养阴解毒方对两种不同品系小鼠进行灌胃,干预30天后取血检测肝肾,取重要脏器(心、肝、脾、肺、肾)称重计算脏器指数,HE染色观察脏器病理形态;结果1.体外研究结果显示,养阴解毒方对多种肺癌细胞(A549、NCI-H2228、NCI-H1299、NCI-H1975、NCI-HCC827、Lewis)有生长抑制作用,且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48h IC50分别为:62.77,55.94,105.40,118.90,116.60,127.70μg/ml;高剂量养阴解毒方能阻滞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停滞在G2/M期(*P<0.05),高剂量养阴解毒方组三种细胞的G2/M期的比例分别为:(82.13±1.39)%(81.34±1.58)%(55.28±5.37)%;通过Hochest 33342染色后的发现加入养阴解毒方后肺癌细胞(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核出现凋亡形态;并通过Annexin V-FITC/PI双染进一步证实养阴解毒方可以引起肺癌细胞凋亡,其中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总凋亡率分别为:(20.78±0.39)%(15.71±0.38)%,(11.44±0.84)%;2.RNA-seq分析表明,加入养阴解毒方48h前后共有2,178个差异基因(P<0.05),其中上调的基因有1,464个(67.2%),下调的基因有714个(32.8%);GO分析差异基因结果显示多个生物学过程涉及凋亡进程;进一步分析差异基因表明EGR1为变化最明显的基因;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养阴解毒方可以明显上调A549、NCI-H2228,NCI-H1299细胞中EGR1蛋白的表达;3.敲减EGR1后,养阴解毒方抑制A549细胞增殖作用及诱导A549细胞凋亡的能力明显下降;4.养阴解毒方干扰下的EGR1在A549细胞中共有1,697个结合位点(-5~+2kb);与RNA-seq共同分析后发现275基因为EGR1的靶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93个,下调基因82个;将差异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上调差异基因中有9个基因涉及凋亡进程,分别是:ABR,ING2,CYP1B1,HIP1R,KLF11,VAV2,TGFB1,BCL2L11和DUSP6;5.应用C57 BL/6小鼠Lewis皮下移植瘤模型,与对照组相比,养阴解毒方(18.8 g/kg)能明显抑制瘤体的生长,肿瘤抑制率为38.70%。顺铂组抑瘤率为39.23%,当养阴解毒方与顺铂联合时,抑瘤率为50.20%,联合用药作用强于单用养阴解毒方或顺铂(*P<0.05,**P<0.01,***P<0.001);瘤体HE染色结果表明养阴解毒方可以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的死亡;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移植瘤中发现EGR1,KLF11蛋白及促凋亡蛋白BCL2L11表达增加,证明养阴解毒方可能是通过上调EGR1及其下游凋亡相关蛋白(KLF11,BCL2L11)表达发挥诱导细胞凋亡抗肺癌作用;6.体内研究显示养阴解毒方对两种不同品系正常小鼠体重、肝肾功能、脏器指数无明显影响,安全性佳。结论1.本研究通过体内外实验证实具有益气养阴解毒功效的养阴解毒方可以有效地阻止肺癌的生长,诱导肺癌细胞凋亡。2.本研究通过引入高通量组学技术,发现养阴解毒方抗肺癌机制与激活转录因子EGR1及其下游基因诱导细胞凋亡有关,本研究为肺癌的防治提供了微观物质基础丰富了“益气养阴法”治疗肿瘤的理论思想和科学内涵。3.转录组测序与ChIP-seq结合的分析方法,可以用于中药复方靶向转录因子的抗肿瘤的机制分析,为深入阐释复方中药的抗肺癌调控网络提供方法学依据。4.本研究从体内证实养阴解毒方毒性小,安全性好。
巨虹[6](2019)在《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工业化进程中,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工业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本文以新经济地理学和演化经济地理学为主要理论依托探讨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交互影响,按照“空间统计—空间分析—原因探究”的层级逻辑,以陕西省为例,对其工业企业的空间分布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其演化。选取陕西工业企业变化最快最集中的十余年(2003-2013),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利用爬虫技术获取工业企业的位置坐标,并输入地理信息系统,分别以点数据和面数据对陕西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空间格局演化进行研究。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和空间自相关等地理信息工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十余年间陕西省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从原来的单一核心转变为双核心结构——即西安市与榆林市两个增长极,且产业发展重心不同,为差异化的双核心发展模式。传统核心区西安市的工业企业向外围疏散的趋势非常显着,且具有明确的方向性,但是仍然以近郊疏散为主;西安与咸阳的一体化发展格局已经形成,辐射带动整个关中及陕南地区;关中平原继续路径依赖的自我强化式发展格局,在原有东西向点-轴空间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向带状网络空间模式演化,产业结构明显向高新技术的专用设备制造和生物制药等倾斜;十余年间陕北的工业企业空间格局变化最为显着,从原来的边缘区一跃成为了核心区之一。依托自身资源禀赋的优势,陕北形成了以能源化工为主的产业集群,主要以榆林市的神木-府谷区域为核心。(2)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全要素生产率代表了区域工业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率高的企业竞争力也会比较强,因此,其无论是对企业的存续和发展来说都非常重要。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对陕西省各区县的工业企业进行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其中DEA超效率的结果表明:各区县之间横向比较显示生产效率差异比较大,处在明显非有效区间的区县比较多,有很大的改进空间;DEA-M指数的测算结果显示,这十余年间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较快增长,且主要来自技术进步的贡献,保持了与国家宏观经济运行的同步增长趋势。(3)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为了探寻全要素生产率对区域内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方法,将滞后一期的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自变量之一,与其他可能影响企业空间分布的因素一起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全要素生产率对企业空间分布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与企业空间分布的变化存在相关性,只是其相关系数的空间差异很大,西安咸阳及其外围区域为负相关,陕北区域则为正相关。进一步采用地理探测器对企业分布的空间分异进行探索,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其具有比较显着的解释力,这个结果证实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化对企业空间分布演化具有影响力的理论建构。(4)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以各二位数产业的区位商的变化代表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变化,即自变量;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为因变量建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陕西省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与其区位商存在正向相关性,即专业化程度越高,全要素生产率也越高。同时具有空间关联的其他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也会引起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同方向变动。总之,本文通过一系列相关性研究,验证了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空间结构的演变可能会受到生产率变化的影响,而区域内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又会受到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这个结论对区域工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区域工业发展是自我强化的路径依赖式还是产业转型的路径突破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二者之间的互动联系。
张杰[7](2019)在《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森林养生旅游在国内方兴未艾。2019年3月8日,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民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促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在2022年建成布局较合理的区域性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建立国家森林康养基地300处,到2035年建成覆盖全国的森林康养服务体系,强调森林康养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森林养生旅游是森林康养产业中的重要内容,中医特色明显,开展森林养生旅游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森林康养产业中的独特优势。广东省森林资源丰富,养生旅游发展基础坚实,社会对发展森林养生旅游的呼声很高。但是目前相较其他省份而言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实质进展比较缓慢。经过文献梳理,发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研究很少,而且多数的森林养生旅游研究是基于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的视角,仅有零星的森林旅游研究涉及到中医养生的内容,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缺乏中医养生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指导。因此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为研究对象,从中医养生学的视角开展了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研究。目的:首先,系统地梳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基于中医学的森林养生理论。其次,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包括外部宏观环境、内部现状与问题,以及内外部综合态势。然后,基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以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为指导,探讨其开发策略,包括开发模式、产品和服务体系、产业发展形态、产业发展保障措施等方面内容。最后,介绍和分析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三个具体案例。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开展森林养生旅游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一)交叉研究法森林养生旅游属于多产业交叉领域,涉及中医药、旅游管理、林业经济、产业经济等多学科内容,因此要使用多元化视角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二)文献研究法通过回顾国内外关于森林养生旅游的研究文献,尽可能掌握最新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中医养生学、旅游管理学、森林医学相关文献着作,整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查阅、整理相关政府部门网站、行业网站提供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尽可能全面收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资料。(三)田野调查法实地走访省内省外多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单位,深入山地、森林,与当地居民、游客、管理人员进行深入交谈,详细考察当地的森林气候、地形、植被、水源、历史人文等情况,获取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四)访谈报告法与广东省森林公园协会合作开展关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示范基地评定标准》制定的课题研究,举办“国有林场森林康养休闲体验示范建设情况”座谈会,对受访者进行结构性访谈调查,并多次参加行业会议、与政府部门工作人员、行业专家学者、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访谈和交流,加深对森林养生旅游的专业认识。(五)问卷分析法在广东省部分森林旅游区进行了实地问卷调查,并采用Excel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消费者特征、认知及需求情况。(六)模型分析法引入了 PEST宏观环境分析模型、RMP旅游开发模型、SWOT综合态势分析模型,将收集到的定性资料和定量数据进行结构化的模块分析,系统地开展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七)个案分析法在开发现状研究和开发策略研究部分,多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在最后开展专门的案例研究内容,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成果:(1)系统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包括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和森林养生理论。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时涉及的旅游开发一般理论,并探讨其在森林养生旅开发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包括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竞争力理论、旅游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社会学与人类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体验经济理论等。首次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本研究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将森林养生的概念进行合理延伸,以中医养生学理论和森林医学理论为指导,整理归纳了森林养生理论的概念内涵、养生目的、养生原则、养生方法和注意事项。认为森林养生是以有益人体健康的森林环境与资源为基础,辅以必要的养生保健设施,通过环境养生、行为养生、精神养生等具体养生方法活动,最终实现维护健康和幸福两大目的的一种综合养生方式。森林养生的原则包括天人相应,三因制宜;扶正避邪,预防为主;动静互涵,身心同调;综合调养,持之以恒四大方面。森林养生的方法有森林浴养生、森林饮食养生、森林运动养生、森林温泉养生、针灸推拿养生、森林园艺养生、森林精神养生、森林芳香养生、森林五色养生、森林音乐养生等十种。(2)研究归纳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有政策环境: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支持、养生旅游发展的政策支持、林业改革发展的政策支持;经济环境:经济整体发展稳中求进、森林旅游经济快速发展、林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健康产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环境: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对养生需求日益扩大、广东省养生文化氛围浓厚;技术环境:中医药养生技术发展、林业科技发展、旅游事业人才培养等。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内部开发现状:整理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资源,包括森林生态资源、岭南本草资源、饮食养生资源、温泉养生资源、滨海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市场需求,包括消费者的基本特征分析、对森林养生旅游的认知分析、需求分析等;调查分析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现状,包括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展情况、规划情况以及目前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产品和服务存在的问题有资源缺乏充分利用;开发基础有待完善;产品和服务未形成产业链;产品和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内外部综合态势:内部优势:森林养生旅游资源条件优越、区位和交通条件良好、旅游客源市场广阔、旅游经济支撑强劲有力;内部劣势:开发现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森林季节性闲置;外部机遇:森林养生旅游是多方政策交汇点、社会的养生需求;外部挑战:其他地区的竞争挑战、不合理开发带来的森林破坏。(3)提出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策略。差异化的开发模式:提出“森林旅游+X养生+Y养生+……”的差异化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模式分为:“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并结合实例介绍每种模式的特点、适宜开展的地区、以及产业延伸的路径等内容。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需要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养生特色要融入旅游六要素中。研究还认为目前森林养生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目标群体主要为健康和亚健康人群,以森林养生方法为框架整理了二十八项森林养生旅游项目,并总结了产品和服务中的三因制宜原则,凸显了中医药的特色。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提供了森林小镇、森林养生基地、现代农业产业园三种适宜森林养生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形态。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分别从政策规划、人才培养、融资模式、营销推广等方面展开分析。(4)介绍了三个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本研究选取广东省三个不同的森林养生旅游模式的案例,即丰顺留隍潮客小镇:“森林旅游+温泉+禅修养生”的身心度假模式、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森林旅游+本草+茶文化养生”的林下茶药模式、惠来南药产业园:“森林旅游+本草养生”林下中药模式,从项目概况、现状分析和建设规划三个方面进行介绍。结论: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梳理了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相关理论,特别是首次整理出的森林养生理论,为森林养生旅游的内容开发提供专业依据,有助于凸显森林养生旅游的中医药特色。此外对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进行区域研究也尚属首次,系统展现了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的开发现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若干开发策略,最后三个不同开发模式的案例,为其它研究提供借鉴。整个研究从森林养生旅游的相关“理论”研究到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实践”研究,从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现状和开发策略的“面”研究到案例分析的“点”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点”和“面”相结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森林养生旅游开发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价值。
王鹏飞[8](2018)在《稳定同位素技术用于活性炭种类鉴别、核桃产地溯源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稳定同位素技术是一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鉴别和产地溯源技术。本论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煤质活性炭、杏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的种类进行了鉴别研究,对不同地区的核桃进行了产地溯源研究,并探索了利用核桃单体化合物对产地溯源结果的影响,通过线性判别分析(LDA)等得出相关结论。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稳定同位素仪器测试方法的研究:介绍了元素分析联用同位素比率质谱(EA-IRMS)和气相色谱联用同位素比率质谱(GC-IRMS)的工作原理,阐述了仪器的准备过程以及对测定方法的精确度、准确度和稳定性的要求。2.煤质活性炭、杏壳活性炭与椰壳活炭鉴别方法的建立:使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水蒸气活化法生产的椰壳、杏壳、煤质来源的活性炭种类鉴别进行了初步探索,通过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PSS)统计分析了65个活性炭样品后发现:不同原料的活性炭其δ13C值不同,煤质活性炭的δ13C值在-24.228‰-22.168‰;杏壳活性炭的δ13C值在-25.792‰-24.423‰;而椰壳活性炭的δ13C值在-26.475‰-24.628‰之间。分析3种活性炭的碳氧同位素比值的散点图发现,以碳同位素值为纵坐标,不同种类的活性炭分散于上、中、下三个不同的区间,煤质活性炭位于Y=-24.322以上的区域,大部分杏壳活性炭分部在Y=-25.031-24.322之间的区域,大部分的椰壳活性炭分部在Y=-25.031以下的区域,煤质活性炭与杏壳活性炭、椰壳活性炭具有非常明显的区别。虽然杏壳和椰壳活性炭的δ13C之间有差异,但二者仍有部分的重叠。利用这一结果对三种活性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对煤质活性炭的判别率为100.0%;杏壳活性炭为80.0%;椰壳活性炭为90.3%。3.核桃产地溯源方法的建立:利用EA-IRMS测定来自河南、新疆、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云南、广西等省的344个核桃样品的碳、氢、氧、氮同位素比值,用元素分析仪测定氮元素含量并转化为粗蛋白含量,用理化分析方法测定粗脂肪含量。结果表明核桃中的δ2H、δ18O值随纬度的降低而减小;河南省亚地区核桃的δ13C值随海拔的增加而增加。LDA判别发现,碳、氢、氧、氮同位素比值对不同省份、河南省亚地区核桃产地的正确判别率为71.5%和57.9%;结合粗脂肪、粗蛋白含量后,总体正确判别率分别提升至80.2%和68.6%。说明稳定同位素结合有机成分能提高核桃产地的判别效果,且不同省份间的判别率明显高于亚地区的判别率。4.利用核桃单体化合物建立核桃产地溯源方法:利用GC-IRMS测定南、新疆、河北、甘肃、陕西、四川、湖北、云南、广西等省核桃5种脂肪酸甲酯的碳、氧同位素比值。脂肪酸甲酯的δ13C值小于核桃整的体δ13C值,出现13C贫化,且随着脂肪酸碳链的增长,13C和18O都出现贫化现象。利用LDA对9省总体的正确判别率为94.6%;河南省亚地区的总体正确判别率为85.0%。说明利用5种脂肪酸单体化合物的碳、氧同位素对核桃产地溯源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尉捷[9](2017)在《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研究》文中认为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和近代的政治文化中心,中药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开始了由南向北的转移。一方面,在朝廷的调度下,将长江以南的各地军民迁移至京,另一方面,自发迁居的商人、工匠、官员家属及平民更是络绎不绝。这其中就包括大量来自浙东的药材商人,尤以浙江鄞县(旧称宁波府)一带的药商为多,由此形成了京城药业的格局。清代,农业垦殖的扩张使野生药材资源日益匮乏,而对于药材的需求量却大幅增加。从乾隆年间开始,药材种植兴盛,为药材进入流通市场提供了条件。此时,在药材的主要产区出现了以药材为大宗交易品的市场,从事药材经营的帮客和行商逐渐形成规模,为北京中药业提供了充足的原药材。至民国时期,中药铺已遍布北平的大街小巷。那时人们看病求医不是去医院,而是到药铺诊病抓药。几乎每家药铺都有坐堂的中医大夫,甚至京城四大名医也会在药铺为百姓看病。当时药铺的经营方式充分体现了民族传统手工业的管理模式,而在经营过程中处处渗透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根据其经营性质可以分为药号、药行和药铺三大类,其中,药铺根据其规模和经营品种的不同,又可以细分为:兼营饮片调剂和制售成药的药店、专营特色成药的成药店和以饮片批发为主的药局。此外,还有经营特定药材的机构,如:参茸庄、阿胶庄、蜜店和从事鲜药经营的药农等。民国时期,北平城内的各个区域均有药铺的开设。从具体的地点看,多设立在商业繁华区。如前门大街、大栅栏、菜市口、东单、东四、西单、西四牌楼等地。而广渠门、安定门、德胜门、永定门外很少有大型药店的开设。崇文门外是药材行栈最集中的地区,因九门总税务署设于崇关,入城的药材商必先经过此地,因而形成了药材行栈的聚集区;药局的业务主要是将饮片批发给药铺,零售较少,因此亦多设立在药铺最集中的正阳门外和邻近的喜鹊胡同。参局则以杨梅竹斜街、骡马市、炭儿胡同、琉璃厂、西河沿数量最多。民国时期,北平的中药业规模较为稳定,中药商的数量始终保持在200家左右。由于北平地处内陆,又长期在封建统治者的直接管辖之下,思想相对保守,而中药业之发达程度为全国首屈一指,因而此时西药在北平远不及在上海、广东等港口城市或新兴城市受欢迎,西药业在与中药业的竞争中并不占有优势。民国时期,北平的着名中药店众多,如同仁堂、西鹤年堂、万全堂、千芝堂、庆仁堂、长春堂等,每家药店各具特色,并在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中以其选料精纯、制作精细、配方详慎、对症服食能奏功效而信用昭着,成就了一段辉煌的经营史。民国时期,一个较大、较完备的中药店,一般是即有门市,后有加工作坊,并且经营一点批发业务。店员一般在四五十人以上。设经理、账房、门市、南北刀房、斗子房、丸药房、细料柜等部门。刀房、斗房、丸药房是中药生产加工的三个主要部门。刀房负责切制药材;丸药房主要制作丸散膏丹药酒等中药制剂;斗房负责供给柜房药斗子的饮片,三个部门的工作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大型中药店对中药炮制技术的每个细节,比如精选、净制、软化、切片、蒸、炒、炙、煅等环节都有着严格的标准和程序要求。饮片的切片及片型都是根据药材的质地、形态、炮炙、鉴别、美观的要求进行操作。按照刀具切制时中药材的位置分为斜片、顶头片;按照中药材的形状大、小、粗、细分为段、节片、块片;饮片形态和规格包括薄片、厚片、银圆片、蝴蝶片、如意片、柳叶片、马蹄片、骨牌片、盘香片、鱼子片、纽襻片、丝、立方丁、寸分节、团卷等多种固定规格,经营的饮片品种近1000种;丸散膏丹分门别类,药商均印有专册,方便病家按病索药或案册邮购。计有风痰、伤寒、瘟疫、暑湿、燥火、补益、脾胃、泻痢、眼目、妇科、痰嗽、气滞、疮科、小儿、咽喉口齿等15门,品种在400-500种左右。各大型药铺制售的成药,有较为统一配本,多由历代经典成方、验方化裁而来。药铺炮制饮片、制作丸散所需要的原料药材一般通过以下三种购进:一是从祁州(河北安国)庙会药材市场进货。每年冬、春,药铺都会派人赶赴祁州庙会,在市上采购药材,准备够一年用的药量。二是派人分赴全国各地选购道地药材,主要是贵细品种的药材,如人参、鹿茸等。三是从本市药行进货,由于价钱较祁州贵,不会大规模购买,多是临时补货用。民国时期,北平的药政管理法规由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两部分互为补充,所管理的重点一方面是对于药商资格的审核,另一方面是对于药商所售药品的审核。在药商的监管上,细化为从事中西各药批发、门售及制药或调剂的药品营业者和摆设棚摊及店铺、住户兼售、寄售、代售或携药游行的零售药商两类区别管理。在药品的监管上,细化为有方可籍的中国古方成药和需要化验才能发给许可证的其他类成药分别管理。对古方成药的管理,细化为附入药行公会的药商和未入药行公会的药商分别管理,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管理网络。并始终秉持着通过审核、化验发给证照给予合法地位,通过卫生稽查进行监察,通过罚款、没收药品、停业和吊销执照作为行政强制手段的管理思路。同时,在这些法规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稽查警员的不足、缺乏具备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以及设备简陋、封建社会遗留的等级制度和官僚制度、财政对于卫生行政事业的支绌等因素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药政法规流于表面,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难以起到对药业的促进和变革作用。不断向药商收取的各种证照费、化验费亦成为了卫生行政机构运行资金的重要来源和中药业从业者的沉重负担。从工商业取得之税收是统治者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同业公会,将某一行业的从业者全部网罗进来,方便了统治者对其监督管理,征收各种税费。民国时期,北平国药业同业公会便承担了上传下达的药业管理工作。随着西方现代文明的传入和西药的大量输入,民国时,传统的中药业日益遭到诟病,处境岌岌可危。为了维持中药业的生存,人们纷纷开始寻找并探索中药的改良之路。首先从人才培养方式上进行了革新,由北平市国药业同业公会创办了中药业的第一所学校——北平中药讲习所。其次,中药业的经营者开展了以科学方法研究国药的尝试。如:同济堂药店的经理刘翰臣主持创办了“国产药品化验研究社”。第三,是将国外已经研究发表的中药,赓续实验研究,并从事生产制造。如:赵燏黄开办的新亚药厂北平分厂,生产麻黄素。第四,模仿西药,对传统中药剂型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良。如:尹伊大药房仿制西法做成的汤剂与西药之酊剂无异。
马永龙[10](2017)在《保健食品中主要化学危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试验优化设计,建立了针对保健食品中主要化学危害物质(多残留农药、非法添加雌激素化学药物)的检测方法,为相关部门标准制定,净化保健食品市场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通过对87批次的铁皮石斛、灵芝孢子粉、蜂胶、珍珠粉等保健食品原料中可能存在的敌敌畏、久效磷、甲拌磷、乐果、甲基对硫磷、甲基嘧啶磷、毒死蜱、马拉硫磷、倍硫磷等9种农药残留进行风险监测,并提出监管建议。本研究结果表明,灵芝提取物中检出毒死蜱和敌敌畏,含量分别为0.075 mg/kg、0.033 mg/kg,西洋参中检出毒死蜱含量为0.031 mg/kg,其他批次均未检出上述农药残留。针对检测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监管建议。2、通过气相色谱及质谱条件的优化,标准溶液溶剂选择、基质效应考察及QuEChERS法和FaPEx法两种前处理方式的比较,最终建立了FaPEx柱快速萃取净化-GC/MS/MS同时检测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的方法体系。该方法(体系)下,95种农药化合物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定量限在0.0010.150 mg/kg。100 ng/mL时除百菌清未检出,其他94种农药化合物的平均加标回收率(Rec)为65.7%156.0%,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3%15.4%。该方法在保证较好检测结果准确度的前提下,可有效去除杂质,减少对仪器的污染程度,延长仪器使用寿命;同时,该方法大大缩短了前处理时间,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量,为保健食品原料中多农药残留检测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意义。3、通过液相色谱及质谱条件的优化,提取溶剂的选择,最终建立了美容养颜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9种雌激素的LC-MS/MS方法,其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为0.99800.9999,检出限为2.323.1 mg/kg。低、中、高三个浓度水平下平均加标回收率(Rec)为84.65%109.8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7.32%14.72%,表现为良好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二、绿色·黄金·西洋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绿色·黄金·西洋参(论文提纲范文)
(1)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松花粉及多糖概述 |
2 多糖的生物活性 |
2.1 多糖的免疫调节活性 |
2.2 多糖的抗病毒活性 |
2.3 多糖的抗肿瘤活性 |
2.4 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 |
3 黏膜免疫 |
3.1 肠道黏膜免疫屏障 |
3.2 多糖对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 |
4 肠道菌群 |
4.1 肠道菌群高通量测序 |
4.2 多糖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5 巨噬细胞 |
5.1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活性 |
5.2 巨噬细胞表面受体 |
5.3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信号转导途径 |
6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松花粉多糖对黏膜免疫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 |
1.1.2 实验动物及毒株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1.5 多糖溶液配制 |
1.2 试验方法 |
1.2.1 实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
1.2.2 体重及免疫器官称重 |
1.2.3 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测定 |
1.2.4 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含量检测 |
1.2.5 SIg A含量测定 |
1.2.6 血清中IgG含量的检测 |
1.2.7 qPCR检测肠道黏膜细胞因子 |
1.2.8 qPCR检测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 |
1.2.9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1.2.10 PPPS的攻毒保护作用 |
1.3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PPPS对体重及免疫器官的影响 |
2.2 PPPS对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的影响 |
2.3 PPPS对外周血CD4+、CD8+T 淋巴细胞含量变化的影响 |
2.4 PPPS对肠道黏膜SIgA和血清IgG的影响 |
2.5 PPPS对肠道黏膜细胞因子的影响 |
2.6 PPPS对肠道黏膜免疫相关分子mRNA的影响 |
2.7 PPPS对肠绒毛结构的影响 |
2.7.1 PPPS对十二指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7.2 PPPS对空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7.3 PPPS对回肠绒毛长度、宽度、隐窝深度及V/C值的影响 |
2.8 PPPS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1 口服PPPS7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2 口服PPPS14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8.3 口服PPPS21 天对肠绒毛形态的影响 |
2.9 PPPS对 NDV攻毒保护作用 |
2.9.1 攻毒后PPPS对体重及存活率的影响 |
2.9.2 攻毒后PPPS对肠道黏膜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
2.9.3 攻毒后肠道黏膜及肺脏组织学观察 |
2.10 PPPS对 H9N2 攻毒保护作用 |
2.10.1 攻毒后PPPS对肺脏病理变化影响 |
2.10.2 攻毒后PPPS对肺脏中病毒载量的影响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三章 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菌群的影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
1.1.2 实验动物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样品采集 |
1.2.2 样本DNA提取 |
1.2.3 PCR扩增与产物纯化 |
1.2.4 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 |
1.2.5 测序数据质量优化 |
1.2.6 OTU聚类及Venn图绘制 |
1.2.7 物种相对丰度图及热图 |
1.2.8 α多样性及UPGMA聚类树分析 |
1.2.9 qPCR验证测序结果 |
2 试验结果 |
2.1 数据质量分析 |
2.2 基于OTU的 Venn图 |
2.3 物种相对丰度图 |
2.4 α多样性指数分析 |
2.5 等级聚类曲线 |
2.6 稀释曲线 |
2.7 UPGMA聚类树 |
2.8 qPCR验证 |
3 分析与讨论 |
第四章 松花粉多糖对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1.1 多糖及溶液配制 |
1.1.2 细胞 |
1.1.3 主要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巨噬细胞的复苏与培养 |
1.2.2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2.3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1.2.4 PPPS对 HD11 细胞活性氧水平的影响 |
1.2.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NO的影响 |
1.2.6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IL-1β和TNF-α的影响 |
1.2.7 细胞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1.2.8 m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
1.2.9 miRNA测序及数据分析 |
1.2.10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
1.2.11 MAPK抑制剂对HD11 细胞分泌NO、TNF-α和IL-1β的影响 |
1.2.12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
1.3 统计分析 |
2 试验结果 |
2.1 PPPS对 HD11 细胞的免疫增强作用 |
2.1.1 PPPS对 HD11 细胞增殖作用 |
2.1.2 PPPS对 HD11 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2.1.3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ROS的影响 |
2.1.4 PPPS对 HD11 细胞释放NO和 i NOS mRNA水平的影响 |
2.1.5 PPPS对 HD11 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影响 |
2.2 PPPS对 HD11 细胞免疫调节作用转录组分析 |
2.2.1 测序数据与参考序列比对结果 |
2.2.2 皮尔逊相关系数和PCA分析结果 |
2.2.3 DEGs的鉴定和分析 |
2.2.4 DEGs的 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5 差异表达mRNA qPCR验证 |
2.2.6 miRNA测序分析及测序数据质量 |
2.2.7 miRNA差异表达鉴定和分析 |
2.2.8 miRNA靶基因的GO和 KEGG通路富集分析 |
2.2.9 差异表达miRNA的 qPCR验证 |
2.3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的影响 |
2.3.1 PPPS对 HD11 细胞受体TLR2、4、MR的影响 |
2.3.2 TLR4 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2.4 MAPK抑制剂抑制PPPS诱导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2.5 PPPS对 HD11 细胞NF-κB分子的影响 |
2.5.1 PPPS上调HD11 细胞NF-κB分子mRNA水平 |
2.5.2 NF-κB抑制剂抑制HD11 细胞分泌IL-1β、TNF-α、NO |
3 分析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2)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理论研究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虚、痰、瘀”病机及治则治法研究 |
1 正气亏虚为根本 |
1.1 病变初期,肺脏气虚 |
1.2 肺虚日久,子盗母气 |
1.3 肺脾及肾,肾失摄纳 |
2 痰瘀互结致标实 |
2.1 痰饮内伏为慢阻肺病情缠绵的关键 |
2.2 瘀血阻络为慢阻肺久治不愈的核心 |
3 外感六淫为诱因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二 RhoA/ROCK信号通路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
1 Rho A/ROCK信号通路及其结构功能 |
1.1 Rho A/ROCK信号转导通路组成 |
1.2 Rho A/ROCK信号通路功能 |
2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COPD气道重塑 |
2.1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气道炎症 |
2.2 Rho A/ROCK信号通路与气道平滑肌细胞 |
3 Rho A/ROCK与 MAPK/ERK信号通路之间的联系 |
4 小结 |
理论研究三 TGF-β1及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性研究 |
1 TGF-β及其结构功能 |
2 TGF-β1 及其与COPD相关性研究 |
2.1 TGF-β1 |
2.2 TGF-β1与COPD气道炎症 |
2.3 TGF-β1 与气道平滑肌细胞 |
3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对照组治疗 |
2.3 治疗组治疗 |
2.4 观测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
3.2 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3.3 两组中医主要症状及体征积分比较 |
3.4 两组m MRC问卷比较 |
3.5 两组肺功能比较 |
3.6 两组血清WBC、Neut%、hs-CRP、TGF-β1、ROCK1 比较 |
3.7 两组血气分析比较 |
3.8 两组凝血指标比较 |
3.9 安全性评价 |
3.10 TGF-β1 与各指标之间相关性比较 |
4 讨论 |
4.1 益气活血化痰法的应用及内涵 |
4.2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慢阻肺急性加重期的依据 |
4.3 益气活血化痰法影响相关指标的主要意义 |
5 小结 |
第三章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一 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影响的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CCK-8 检测细胞增殖活力 |
2.6 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
2.7 细胞免疫荧光 |
2.8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能力 |
2.9 Westernblot检测Rho A、ROCK1、ROCK2、Bax、Bcl-2蛋白的变化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ASMCs细胞的鉴定结果 |
3.2 不同浓度SQHT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下ASMCs增殖影响 |
3.3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迁移的影响 |
3.4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凋亡的影响 |
3.6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Bcl-2表达水平的影响 |
3.7 不同浓度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ROCK1、ROCK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二 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细胞增殖、迁移、细胞骨架重组及凋亡影响的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CCK-8 |
2.6 Transwell |
2.7 细胞免疫荧光 |
2.8 流式细胞术 |
2.9 Western blot |
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11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增殖的影响 |
3.2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迁移的影响 |
3.3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骨架重组的影响 |
3.4 SQHT对 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凋亡率的影响 |
3.5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Bcl-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6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Bax m RNA、Bcl-2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三 基于Rho A/ROCK与MAPK/ERK信号通路研究参七化痰方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影响的分子机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Western blot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7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ROCK1、ROCK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Rho A m RNA, ROCK1 m RNA, ROCK2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ERK1/2、p-ERK1/2 表达水平的影响 |
实验研究四 参七化痰含药血清对TGF-β1 刺激的气道平滑肌细胞Snail、Slug、MMP-9、TIMP-1 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饲养环境 |
1.3 实验药品 |
1.4 实验试剂 |
1.5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ASMCs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
2.2 SQHT配方的制备 |
2.3 SQHT含药血清的制备 |
2.4 ASMCs的分组及处理 |
2.5 Western blot检测Snail、Slug水平的变化 |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Snail、Slug水平的变化 |
2.7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测定MMP-9、TIMP-1 水平的变化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Snail、Slug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 |
3.2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Snail m RNA、Slug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3 SQHT与抑制剂法舒地尔对TGF-β1 刺激下ASMCs细胞培养上清液MMP-9、TIMP-1 水平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参七化痰方的配伍及其内涵 |
4.2 参七化痰方的拆方分析及现代药理 |
4.3 参七化痰方影响相关指标的主要意义 |
第四章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 AECOPD 的临床疗效观察表 |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切入点述评 |
综述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专着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
(3)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的种类 |
1.1.1 按生长环境分类 |
1.1.2 按炮制方法分类 |
1.2 野山参概述 |
1.2.1 分布 |
1.2.2 化学成分 |
1.2.3 药理活性 |
1.3 人参化学成分研究的技术 |
1.3.1 液质联用技术 |
1.3.2 核磁共振技术 |
1.3.3 气质联用技术 |
1.3.4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 |
1.3.5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技术 |
1.4 立题依据 |
1.5 本论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以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野山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
2.1.1 研究背景 |
2.1.2 实验材料 |
2.1.3 实验方法 |
2.1.4 实验结果 |
2.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化学成分的LC-MS分析与鉴定 |
2.2.1 研究背景 |
2.2.2 实验材料 |
2.2.3 实验方法 |
2.2.4 实验结果 |
2.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根、根茎指纹图谱及化学模式识别研究 |
2.3.1 研究背景 |
2.3.2 实验材料 |
2.3.3 实验方法 |
2.3.4 实验结果 |
2.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人参皂苷的测定与分析 |
2.4.1 研究背景 |
2.4.2 实验材料 |
2.4.3 实验方法 |
2.4.4 实验结果 |
2.4.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节 野山参根、茎、叶和籽中挥发性成分分析 |
2.5.1 研究背景 |
2.5.2 实验材料 |
2.5.3 实验方法 |
2.5.4 实验结果 |
2.5.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章 野山参与园参的化学组成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与园参的代谢组学研究 |
3.1.1 研究背景 |
3.1.2 实验材料 |
3.1.3 实验方法 |
3.1.4 实验结果 |
3.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与园参单体成分化学模式识别分析 |
3.2.1 研究背景 |
3.2.2 实验材料 |
3.2.3 实验方法 |
3.2.4 实验结果 |
3.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与园参挥发性成分的比较研究 |
3.3.1 研究背景 |
3.3.2 实验材料 |
3.3.3 实验方法 |
3.3.4 实验结果 |
3.3.5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野山参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活性研究 |
第一节 野山参各萃取部位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
4.1.1 研究背景 |
4.1.2 实验材料 |
4.1.3 实验方法 |
4.1.4 实验结果 |
4.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中单体皂苷对CSE诱导A549 细胞炎性损伤的影响 |
4.2.1 研究背景 |
4.2.2 实验材料 |
4.2.3 实验方法 |
4.2.4 实验结果 |
4.2.5 结论与讨论 |
第三节 野山参正丁醇萃取物对COPD模型小鼠的干预作用研究 |
4.3.1 研究背景 |
4.3.2 实验材料 |
4.3.3 实验方法 |
4.3.4 实验结果 |
4.3.5 结论与讨论 |
第五章 野山参抗COPD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一节 野山参抗COPD的血清药物化学及网络药理学研究 |
5.1.1 研究背景 |
5.1.2 实验材料 |
5.1.3 实验方法 |
5.1.4 实验结果 |
5.1.5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野山参抗COPD的代谢组学研究 |
5.2.1 研究背景 |
5.2.2 实验材料 |
5.2.3 实验方法 |
5.2.4 实验结果 |
5.2.5 结论与讨论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葛属植物研究概况 |
1.1 资源分布及生长栽培 |
1.2 有效成分及含量 |
1.3 药理药效 |
1.4 产品研发 |
1.5 次生代谢途径解析 |
2、DNA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2.1 分子标记技术的分类及其特点 |
2.2 分子标记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 |
3 、叶绿体基因组研究概况 |
3.1 叶绿体的起源 |
3.2 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结构特点 |
3.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拼接及组装进展 |
3.4 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全基因组测序组装及结构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总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1.4 叶绿体基因组拼接及边界验证 |
1.5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及绘图 |
2、结果与讨论 |
2.1 叶绿体基因组组装及验证 |
2.2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分析 |
2.3 叶绿体基因组注释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 |
1、材料与方法 |
1.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重复序列分析 |
1.2 比较基因组分析 |
1.3 系统发育分析 |
1.4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
2、结果与讨论 |
2.1 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及重复序列分析 |
2.2 比较基因组分析 |
2.3 系统发育分析 |
2.4 分子标记的开发及验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产地野葛、甘葛藤分类鉴定 |
1、材料与方法 |
1.1 样品采集与处理 |
1.2 仪器与试剂 |
1.3 总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1.4 分类鉴定PCR扩增及测序 |
2、结果与讨论 |
2.1 样品采集与DNA提取 |
2.2 分类鉴定PCR扩增及测序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野葛叶绿体基因组来源小RNA的初步预测 |
1、小RNA数据来源与比对方法 |
1.1 小RNA数据来源 |
1.2 比对方法 |
2、结果与讨论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录 |
(5)养阴解毒方激活转录因子EGR1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养阴解毒方对肺癌细胞系增殖相关表型的体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肺癌细胞株的培养 |
1.3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 |
1.4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 |
1.5 细胞凋亡检测 |
1.6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阴解毒方液相分析谱图 |
2.2 养阴解毒方抑制肺癌细胞活力 |
2.3 养阴解毒方可将肺癌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 |
2.4 Hochest33342染色检测养阴解毒方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作用 |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养阴解毒方诱导肺癌细胞凋亡作用 |
3 小结 |
第二部分 养阴解毒方在肺癌细胞系中的转录组学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A549细胞RNA-seq测序文库制备 |
1.3 Western Blot检测养阴解毒方对肺癌细胞系EGR1蛋白表达的影响 |
1.4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的A549细胞RNA-seq文库的建立与质检结果 |
2.2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的差异基因表达 |
2.3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的差异基因功能分析 |
2.4 养阴解毒方上调EGR1蛋白水平的功能验证 |
3.小结 |
第三部分 转录因子EGR1对养阴解毒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应用RNA干扰技术检测EGR1对养阴解毒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1.3 应用CCK-8法检测沉默EGR1对养阴解毒方抑制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 应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EGR1对养阴解毒方导致周期阻滞的影响 |
1.5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沉默EGR1对养阴解毒方诱导细胞凋亡的影响 |
1.6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si-EGR-1转染效率流式检测 |
2.2 RT-qPCR检测Si-EGR-1沉默效率 |
2.3 Western Blot检测EGR1蛋白的表达 |
2.4 敲减EGR1后可明显减弱养阴解毒方抑制肺癌细胞增殖的作用 |
2.5 敲减EGR1后可明显减弱养阴解毒方阻滞肺癌细胞周期的作用 |
2.6 敲减EGR1后可明显减弱养阴解毒方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 |
3 小结 |
第四部分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全基因组范围内EGR1结合位点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A549细胞EGR1 ChIP-seq文库的建立与质检 |
2.2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A549细胞EGR1结合位点分布 |
2.3 养阴解毒方干扰下A549细胞EGR1下游基因分析 |
2.4 养阴解毒方激活EGR1诱导凋亡的调控网络 |
3 小结 |
第五部分 养阴解毒方对肺癌C57BL/6抑瘤效果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小鼠LLC肺癌细胞株的培养 |
1.3 实验动物 |
1.4 造模方法 |
1.5 药物分组 |
1.6 观测指标 |
1.7 HE染色检测瘤体组织病理形态 |
1.8 免疫组化检测瘤体组织中EGR1、KLF11、BCL2L11蛋白表达 |
1.9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阴解毒方对Lewis肺癌C57 BL/6小鼠皮下移植瘤的影响 |
2.2 养阴解毒方对Lewis肺癌C57 BL/6小鼠皮下移植瘤瘤重的影响 |
2.3 养阴解毒方对瘤体病理形态影响 |
2.4 养阴解毒方上调EGR1、KLF11、BCL2L11蛋白的表达 |
3 小结 |
第六部分 养阴解毒方安全性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体内实验方法 |
1.3 统计方法 |
2 实验结果 |
2.1 养阴解毒方体内安全性研究结果 |
3 小结 |
分析与讨论 |
1 益气养阴中药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 |
1.1 益气养阴中药抗肺癌临床研究进展 |
1.2 益气养阴中药抗肺癌机制研究进展 |
2 养阴解毒方在治疗肺癌中的价值和意义 |
3 细胞凋亡是抗肿瘤的有效手段,是中医药抗肿瘤的重要途径 |
4 转录因子EGR1与肿瘤凋亡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治疗靶点 |
5 高通量组学技术可以系统阐释中药复方抗肺癌机制 |
创新点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Ⅰ—养阴解毒方指纹图谱 |
Ⅱ—文献综述 中药通过调节转录因子抗肺癌作用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Ⅲ—已发表文献全文 肺癌脑转移从“风”论治 |
(6)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理论基础 |
1.2.1 经典区位理论 |
1.2.2 现代区位理论 |
1.2.3 产业集群主要理论 |
1.2.4 新经济地理学 |
1.2.5 演化经济地理学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本文研究框架 |
2.1 工业企业空间结构及演化 |
2.1.1 关于度量企业空间集聚方法的研究 |
2.1.2 基于大尺度的研究 |
2.1.3 基于小尺度的研究 |
2.2 全要素生产率 |
2.2.1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2.2 分区域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2.3 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2.4 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 |
2.3 研究框架构建 |
2.3.1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机制 |
2.3.2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路径依赖 |
2.3.3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路径突破 |
2.3.4 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 |
第三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发展概况 |
3.1 自然地理特征与三大经济区划 |
3.1.1 陕西省的自然地理特征 |
3.1.2 三大经济区域 |
3.2 西部大开发前陕西省工业发展概况 |
3.2.1 工业化初期 |
3.2.2 工业化结构调整期 |
3.2.3 起飞发展期 |
3.3 西部大开发以后的快速发展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演化分析 |
4.1 数据处理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 基于POI数据的工业产业空间结构演化分析 |
4.2.1 基于标准差椭圆的分析 |
4.2.2 全体工业企业核密度变化 |
4.2.3 按企业控股情况分类的企业核密度变化 |
4.2.4 按行业分类的企业核密度变化 |
4.2.5 制造业细分行业企业的核密度变化 |
4.3 县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 |
4.3.1 县域工业企业空间分布 |
4.3.2 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其空间分布 |
5.1 投入产出变量的选取 |
5.2 基于DEA超效率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5.2.1 分区县的DEA超效率测算 |
5.2.2 分行业的DEA超效率测算 |
5.3 基于DEA-M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 |
5.3.1 DEA-M指数模型 |
5.3.2 分年度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5.3.3 分县域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5.3.4 分县域分年度的DEA-M指数测算结果分析 |
5.4 二位数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要素生产率对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的影响 |
6.1 影响工业企业空间结构的因素 |
6.2 地理加权回归 |
6.2.1 筛选显着性变量 |
6.2.2 地理加权回归结果分析 |
6.2.3 探讨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6.3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分析 |
6.3.1 q统计量分析 |
6.3.2 交互作用探测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陕西省工业企业空间结构演化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
7.1 模型与变量 |
7.2 数据处理 |
7.2.1 区位商 |
7.2.2 产业关联 |
7.3 回归结果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及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政策引领 |
二、现实需要 |
三、课题来源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进展 |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一节 旅游开发的一般理论及其应用 |
一、区位和空间结构理论 |
二、消费者行为理论 |
三、竞争力理论 |
四、旅游生命周期理论 |
五、旅游社会学和人类学理论 |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七、体验经济理论 |
第二节 森林养生理论 |
一、依据来源 |
二、概念内涵 |
三、养生目的 |
四、养生原则 |
五、养生方法 |
六、注意事项 |
第三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现状研究 |
第一节 外部宏观环境(PEST模型)分析 |
一、政策环境(P)分析 |
二、经济环境(E)分析 |
三、社会环境(S)分析 |
四、技术环境(T)分析 |
第二节 内部开发现状(RMP模型)分析 |
一、森林养生旅游资源(R)分析 |
二、市场需求(M)问卷分析 |
三、产品和服务现状(P)调查分析 |
第四节 内外部态势(SWOT模型)综合分析 |
一、优势(S)分析 |
二、劣势(W)分析 |
三、机遇(O)分析 |
四、挑战(T)分析 |
第四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差异化的开发模式 |
一、“森林旅游+本草养生”的林下中药模式 |
二、“森林旅游+饮食养生”的生态美食模式 |
三、“森林旅游+运动养生”的休闲健身模式 |
四、“森林旅游+温泉养生”的康体度假模式 |
五、“森林旅游+精神养生”的养心度假模式 |
六、“森林旅游+滨海养生”的山海度假模式 |
第二节 中医药特色的产品和服务体系 |
一、以森林养生理论为指导 |
二、由专业养生人员来实施 |
三、养生特色融入旅游六要素 |
第三节 融合性的产业发展形态 |
一、森林小镇 |
二、森林养生基地 |
三、现代农业产业园 |
第四节 综合性的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
一、政策规划 |
二、人才培养 |
三、融资模式 |
四、营销推广 |
第五章 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的案例研究 |
第一节 国家级特色小镇:留隍潮客小镇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二节 大北山森林养生旅游基地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第三节 惠来南药产业园 |
一、项目概况 |
二、现状分析 |
三、建设规划 |
结语 |
第一节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 |
第二节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中文详细摘要 |
(8)稳定同位素技术用于活性炭种类鉴别、核桃产地溯源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同位素简介 |
1.3 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基本原理 |
1.4 国内外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林产品鉴别及溯源中的研究进展 |
1.4.1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林产品鉴别研究中的应用 |
1.4.2 稳定同位素技术在林产品溯源研究中的应用 |
1.5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目标 |
1.5.3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稳定同位素测试方法学研究 |
2.1 同位素比率质谱仪工作原理 |
2.2 仪器的准备 |
2.2.1 检漏 |
2.2.2 设定载气、参考气、温度 |
2.2.3 气体ON/OFF测试 |
2.3 稳定同位素测试标准 |
2.4 方法的精确度、准确度和稳定性测定 |
第三章 EA-IRMS方法用于鉴别活性炭种类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仪器、材料 |
3.2.1 实验仪器 |
3.2.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样品预处理 |
3.3.2 碳同位素含量测定 |
3.3.3 氢氧同位素含量测定 |
3.3.4 数据计算及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碳氧同位素分析 |
3.4.2 碳氢同位素分析 |
3.4.3 SEM手段辅助活性炭种类的鉴别 |
3.4.4 结果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EA-IRMS方法用于核桃产地溯源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3.1 样品预处理 |
4.3.2 样品测定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地域差异分析 |
4.4.2 判别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C-IRMS方法测定单体化合物稳定同位素用于核桃产地溯源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仪器与材料 |
5.2.1 实验仪器 |
5.2.2 实验材料 |
5.3 实验方法 |
5.3.1 溶液的配制 |
5.3.2 脂肪酸提取 |
5.3.3 衍生化方法 |
5.3.4 GC-IRMS条件 |
5.3.5 数据处理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不同地区核桃单体化合物碳、氧同位素比例特征分析 |
5.4.2 判别分析不同省份核桃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结论 |
6.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9)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二、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研究综述 |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北京中药业的历史 |
第二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经营机构及类型 |
一、药号(药庄) |
二、药行(行栈) |
三、药店(药铺) |
(一) 兼备饮片调剂和制售成药业务的药铺 |
(二) 专门制售一种或几种成药的成药铺 |
(三) 专营饮片批发的药局 |
四、参局、胶庄 |
(一) 经营人参、鹿茸、燕窝的参茸庄 |
(二) 阿胶庄 |
五、鲜药、草药、山货 |
六、其他 |
第三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地理分布及营业规模 |
一、北平中药业地理分布的形成及历史原因 |
二、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规模 |
第四章 民国时期北平的着名中药店 |
一、西鹤年堂药店 |
二、万全堂药店 |
三、长春堂药店 |
四、千芝堂药店 |
五、庆仁堂药店 |
六、德寿堂药店 |
第五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生产与经营-以西鹤年堂为例 |
一、民国时期北平西鹤年堂的生产加工 |
(一) 刀房的主要工作 |
(二) 斗房的主要工作 |
(三) 丸药房基本情况 |
二、原料采购与储存 |
(一) 原料验货 |
(二) 原料入库 |
(三) 鹤年堂鹿圈的情况 |
(四) 鲜药 |
三、西鹤年堂的服务与销售 |
(一) 柜堂的待客区 |
(二) 柜堂里的服务人员占字先生 |
(三) 首创统一工作服制度 |
(四) 抓药的规矩 |
(五) 鹤年堂的销售策略 |
四、员工的工资制度 |
(一) 后院制药工人的工资 |
(二) 前柜占字先生的工资 |
(三) 鹤年堂员工的年终奖 |
第六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药材来源地——安国 |
一、安国简况 |
(一) 安国的历史及地理位置 |
(二)民国时期安国的水陆交通 |
二、安国药市之来历及与药王庙之关系 |
三、民国时期安国的药材交易 |
(一) 安国药行 |
(二) 帮商 |
(三) 药行经手人 |
四、安国药市的衰落 |
第七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管理 |
一、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外部管理——卫生行政机构 |
(一) 民国时期卫生行政形成的历史背景 |
(二) 民国时期药政管理法规框架的构建和变迁 |
二、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内部管理——国药业同业公会 |
第八章 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科学化改良 |
一、民国时期的中药改良思潮 |
二、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的改良实践 |
(一) 中药业人员培养方式的改良——北平中药讲习所的设立 |
(二) 以科学方法研究国药的尝试——国产药品化验研究社 |
(三) 将国外已经研究发表的中药,赓续实验研究,并从事生产制造 |
(四) 仿照西药,对传统中药剂型进行了科学化的改良 |
(五) 尝试药材的科学化种植 |
附录 |
附录1: 民国二十四年(1935)《北平旅行指南》所载着名成药店一览表 |
附录2: 药品仿单及成药检查请求书实物图片 |
附录3: 宣统年京师药行商会众号一览表 |
附录4: 民国时期北平药政管理法规汇编 |
附录5: 重建药行公馆碑记 |
附录6: 各年代药商执照、成药制售执照实物图 |
附录7: 新药业、国药业自肃药品价格表 |
参考文献 |
(10)保健食品中主要化学危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保健食品概述 |
1.2 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的检测研究概述 |
1.2.1 农药残留分析的意义 |
1.2.2 农药的分类 |
1.2.3 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的污染现状 |
1.2.4 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3 美容养颜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雌激素的检测研究概述 |
1.3.1 雌激素简介 |
1.3.2 雌激素在保健食品中的危害 |
1.3.3 雌激素类检测研究进展 |
1.3.4 选题意义 |
第二章 保健食品原料中农药残留的调查研究 |
2.1 概述 |
2.2 抽样情况 |
2.3 抽检结果分析 |
2.4 风险监测原因分析及监管建议 |
2.4.1 风险监测原因分析 |
2.4.2 监管建议 |
第三章 保健食品原料中多残留农药的检测研究 |
3.1 前言 |
3.2 试验部分 |
3.2.1 仪器和试剂 |
3.2.2 气相色谱条件 |
3.2.3 质谱条件参数 |
3.2.4 样品前处理 |
3.2.5 标准曲线的绘制及定量限 |
3.2.6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GC/MS/MS条件的优化 |
3.3.2 样品前处理条件的选择及优化 |
3.3.3 方法的线性和定量限 |
3.3.4 加标回收率和精密度 |
3.3.5 样品检测 |
3.4 小结 |
第四章 美容养颜类保健食品中非法添加雌激素类药物的检测研究 |
4.1 前言 |
4.2 试验部分 |
4.2.1 仪器和试剂 |
4.2.2 色谱-质谱条件 |
4.2.3 样品前处理 |
4.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
4.2.5 方法回收率及精密度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MS/MS特征离子对的选择及优化 |
4.3.2 流动相的选择 |
4.3.3 流速和柱温的选择 |
4.3.4 样品提取、净化方法的选择 |
4.3.5 线性方程、相关系数及检出限 |
4.3.6 回收率和精密度 |
4.3.7 实际样品检测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四、绿色·黄金·西洋参(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花粉多糖对鸡肠道黏膜免疫的影响及巨噬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D]. 沙洲.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参七化痰方治疗AECOPD临床疗效观察及其含药血清对气道平滑肌细胞RhoA/ROCK信号通路的影响研究[D]. 陈晶晶.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野山参化学成分及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活性的研究[D]. 朱海林. 吉林大学, 2020(08)
- [4]野葛、甘葛藤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分析及分子标记开发[D]. 杨萌.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5]养阴解毒方激活转录因子EGR1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D]. 杨文笑.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区域工业企业空间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的交互关系研究 ——以陕西省为例[D]. 巨虹. 西北大学, 2019(01)
- [7]广东省森林养生旅游开发研究[D]. 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稳定同位素技术用于活性炭种类鉴别、核桃产地溯源的方法研究[D]. 王鹏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01)
- [9]民国时期北平中药业研究[D]. 尉捷.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4)
- [10]保健食品中主要化学危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D]. 马永龙. 浙江海洋大学, 20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