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探

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探

一、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乾坤[1](2021)在《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考察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抑郁症严重程度、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招募129例就诊于贵州省第二人民医院的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作为患者组,另招募129例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等一般人口学资料与患者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一般人口学问卷、大五人格量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及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施测。所有数据使用SPSS23.0版进行统计分析,组间差异性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或χ2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与青少年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相关关系,进一步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青少年抑郁、焦虑严重程度及临床疗效影响。结果:(1)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在大五人格量表中,患者组神经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在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中,患者组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在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中,患者组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忍耐、逃避、幻想否认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2)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焦虑、抑郁严重程度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基线期,患者的神经质(β=0.48,P<0.01)、外倾性(β=-0.31,P<0.01)、严谨性(β=0.67,P<0.01)、积极认知(β=-0.19,P=0.04)对HAMA评分影响显着;神经质(β=0.50,P<0.01)、外倾性(β=-0.18,P=0.015)、积极认知(β=-0.13,P=0.041)、家庭支持(β=-0.13,P<0.01)对HAMD-17评分影响显着。(3)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在治疗2周末时,患者的外倾性(β=0.27,P<0.01)、目标专注(β=0.21,P=0.048)、情绪控制(β=0.54,P<0.01)、积极认知(β=0.17,P=0.03)、逃避(β=0.16,P=0.02)对HAMA的减分率影响显着;患者的神经质(β=-0.61,P<0.01)、宜人性(β=0.14,P=0.036)、积极认知(β=0.26,P<0.01)、问题解决(β=0.20,P=0.029)对HAMD-17的减分率影响显着。在治疗4周末时,患者的外倾性(β=0.37,P<0.01)、开放性(β=0.13,P=0.023)、目标专注(β=0.19,P=0.036)、情绪控制(β=0.47,P<0.01)、积极认知(β=0.17,P=0.019)对HAMA减分率影响显着;患者的神经质(β=-0.53,P<0.01)、宜人性(β=0.22,P<0.01)、积极认知(β=0.36,P<0.01)、家庭支持(β=0.13,P=0.019)、问题解决(β=0.32,P<0.01)、发泄情绪(β=-0.15,P=0.021)对HAMD-17减分率影响显着。结论:(1)高神经质,低外倾性、开放性、宜人性、严谨性;低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家庭支持、人际协助;低问题解决、寻求支持、合理解释,高忍耐、逃避、幻想否认可能是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特征。(2)神经质、外倾性、严谨性、积极认知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神经质、外倾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有预测作用。(3)外倾性、开放性、目标专注、情绪控制、积极认知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焦虑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逃避应对方式短期内对焦虑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神经质、宜人性、积极认知、家庭支持、问题解决、发泄情绪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有预测作用。

苏晓[2](2021)在《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主要从积极心理资本和应对方式的角度对初中生校园欺凌进行探讨,使用《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中学生网络欺凌与受欺凌行为问卷》、《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对659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如下:1.独生子女更易发生言语欺凌和身体欺凌;单亲的学生更易发生言语欺凌;学困生在受传统欺凌及其各维度上均高于非学困生;男生更易实施和遭受网络欺凌,初四学生在遭受和实施网络欺凌的得分上较高。2.独生子更易使用求助的方式,而非独生子则多使用发泄的方式;非单亲者更易使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包含问题解决和求助);班干部多使用问题解决、发泄和积极的应对方式;学优生与中等生更多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相比于农村学生,乡镇的学生更易使用问题解决和积极的应对方式,而城市学生在幻想维度上高于农村和乡镇学生。3.男生在自信水平上更高,而女生在希望维度上分数更高;非单亲者在各维度上得分均高于单亲者;班干部的积极心理资本及其各维度得分均高于非班干部;学习成绩越优秀的学生积极心理资本水平更高;乡镇学生的积极心理资本水平、希望及韧性水平较高。4.相关研究的结果表明,初中生积极应对方式与受传统欺凌、传统欺凌、受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消极应对方式与受传统欺凌、传统欺凌、受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呈正相关;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受传统欺凌、传统欺凌、受网络欺凌、网络欺凌呈负相关;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5.积极心理资本和应对方式都能够预测初中生的校园欺凌。6.应对方式在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欺凌之间起中介作用。

胡宗成[3](2021)在《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业压力对中学生的学业发展及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学业压力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中学生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和方法。如何缓解中学生的学业压力,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学业压力,学会科学应对学业压力,从而降低因学业压力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皖北地区S县Y中学八年级学生为对象,对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状况及其原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学业压力主要源于任务发展压力、竞争压力和期望压力三个方面,任务发展压力和期望压力对于中学生的学业压力感受影响明显,且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普遍不足,具体表现在学业抗压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学业抗压的方法存在问题、主动寻求帮助的积极性不高。而根据分析,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在个人缺乏对学业压力的正确认识、缺乏应对学业压力的能力及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不发达。基于此,本研究应用萨提亚冰山理论与理性情绪疗法,尝试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服务对象存在以下需求:1.提高学业抗压能力的需求。2.掌握学习方法技巧,缓解学业焦虑,提升学业成绩的需求。3.建立同辈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运用萨提亚冰山理论及理性情绪疗法对服务对象进行干预,结果发现:通过小组工作的开展,服务对象获得了一个释放不良情绪的平台和机会,学会了如何正确认识学业压力,提高了应对学业压力的方法和技巧,学会了如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网络,从而提高了服务对象对学业生活的适应性。同时也说明以萨提亚冰山理论和理性情绪疗法为指导的小组工作对于提升中学生的学业抗压能力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程翠萍,黄希庭[4](2021)在《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文中提出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山西、云南、重庆地区的1100名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心理量表和学科测验获取其个人取向勇气、应对方式、学业成就的数据,探讨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结构方程建模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个人取向勇气与学业成就之间显着正相关,问题解决应对方式、求助应对方式在个人取向勇气影响中学生学业成就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勇气水平较高的中学生更倾向采用问题解决和求助两种应对方式,从而取得较大的学业成就,这对中学教育工作者开展勇气品格培养和学业成就提升的教育实践有重要启示。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舒婷婷[6](2020)在《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文中认为学习倦怠是一种负性心理。职高生作为国家要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他们的学习倦怠问题得到改善,对其身心健康和国家的职业教育发展都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心理韧性、积极应对方式与积极自我评价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行为。所以,期望通过对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及其关系的研究,提升职高生的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水平,增加积极应对方式的使用,促使其学习倦怠得到预防与缓解,并为职高生的相关积极心理培育和构建提供一定建议。研究采用问卷法,应用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自我评价问卷,对方便抽取的四川省蓬安县、泸县和浙江省新昌县3所职业高中的1087名职高生进行调查。其中,四川地区728名、浙江地区359名;职高一年级398名、职高二年级341名、职高三年级348名;平均年龄为16.69±1.06。研究结论如下:1.职高生的学习倦怠严重。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学习倦怠及其身心耗竭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2.职高生的心理韧性处于中等水平。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心理韧性及其积极认知等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职高生的积极应对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消极应对。不同地区、年级、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积极应对上存在显着差异;男女职高生在消极应上存在显着差异。4.职高生的自我评价水平偏低。不同地区、性别、年级、家庭所在地、家庭经济状况、母亲文化程度,是否留守职高生在自我评价上存在显着差异。5.心理韧性显着负向预测职高生的学习倦怠。其中,心理韧性的目标专注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力最大,其次是情绪控制。6.心理韧性与自我评价显着正相关,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与职高生学习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7.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起链式中介作用;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不起链式中介作用,但是心理韧性会通过消极应对方式或自我评价对学习倦怠产生影响。

詹文韵[7](2020)在《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和特征,探讨校园欺凌(包括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三个角度)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为中学生校园欺凌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已建立好的三个研究现场的中学生为被试对象,这三个研究现场分别为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临川二中、崇仁二中,均为完中。以校内就读的初一、初二和高一、高二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一般情况调查问卷,中文版Olweus欺凌问卷及应对方式问卷对上述三所中学的75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1)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征在调查的7129名中学生中,其过去1年的校园欺凌报告率为7.8%(556/7129),被欺凌报告率为18.8%[1342/7129],欺凌-被欺凌的报告率为5.1%(366/7129)。对于此三种行为(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男生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01),而初中生报告率均高于高中生(均P<0.05);不论是经常遭受长辈责骂还是经常遭受长辈体罚的中学生报告率均高于未经常被长辈责骂和长辈体罚者(均P<0.001);学习成绩差的中学生,其三种行为报告率均比成绩好和一般者更高(均P<0.001)。其中家庭经济情况差者的被欺凌报告率高于家庭经济情况好和一般者(P<0.001);而是独生子女者欺凌-被欺凌报告率高于非独生子女者(P<0.05)。在欺凌/被欺凌类别中,男生的身体欺凌、被欺凌;言语欺凌、被欺凌;关系欺凌、被欺凌;网络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5)。而初中生的言语欺凌和言语欺凌-被欺凌报告率高于高中生(均P<0.05)。男生无论是身体欺凌-被欺凌、言语欺凌-被欺凌还是网络欺凌-被欺凌报告率均高于女生(均P<0.05)。(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征本研究显示,女生寻求支持、发泄情绪的得分高于男生(均P<0.001),而忍耐得分低于男生(P<0.001);除寻求支持外,高中生积极应对与消极应对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初中生(均P<0.001);无论是城镇户籍学生还是独生子女中学生均比农村户籍中学生和非独生子女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均P<0.001);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忍耐得分高于不是独生子女的中学生(P=0.010)。(3)中学生校园欺凌和应对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无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比有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和合理解释(均P<0.001);报告有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比无欺凌/被欺凌行为的中学生更倾向于采取消极应对的忍耐、逃避、发泄情绪、幻想/否认(均P<0.001)。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被欺凌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采取寻求支持(OR=0.952,95%CI:0.932~0.972,P<0.001)能减少欺凌行为的发生,采取问题解决(OR=0.976,95%CI:0.961~0.992,P=0.003)能减少被欺凌行为的发生,采取合理解释(OR=0.939,95%CI:0.909~0.971,P<0.001)能减少欺凌-被欺凌行为的发生;而采取发泄情绪(OR=1.108,95%CI:1.067~1.151,P<0.001)、幻想/否认(OR=1.061,95%CI:1.028~1.094,P<0.001)的应对方式均会增加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的发生。结论:(1)被调查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行为具有不同的特征,校园欺凌/被欺凌报告率男生高于女生,初中生高于高中生;(2)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采取积极应对方式;(3)中学生应对方式与其性别、年龄/年级、户籍、是否独生子女等因素有一定的相关性;(4)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欺凌-被欺凌与应对方式之间相互存在较显着相关。积极应对是校园欺凌/被欺凌的保护因素。

邢艳梅[8](2020)在《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文中认为父母教养方式和应对方式一直被心理学者广泛研究,但是对于两者关系的正向和负向预测并非始终如一,甚至出现截然不同的情况,因此本文系统归纳出国内外关于两者关系的研究结果,采用元分析研究方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元分析处理,从量化的角度探讨两者相关的大小、方向和显着性水平。希望从微观方面打开可以介入的新局面,为积极正向的父母教养方式提供指导,为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干预措施提供建议,丰富和细化该领域的的研究。经过严格按照文献检索程序和筛选标准进行梳理,本研究最终得到文献32篇,其中中文文献30篇,英文文献2篇。总样本量为16495。元分析结果显示: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中学生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合理化、幻想差异具有显着性,其中父亲情感温暖、理解与合理化应对方式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幻想应对方式为低等程度负相关。父亲惩罚严厉与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中等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具有显着水平,与七种应对方式均成中等程度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求助、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幻想、发泄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求助、忍耐、退避为低等正相关;父亲偏爱被试与解决问题差异具有显着性,为低等正相关。父亲拒绝否认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父亲过度保护与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合理化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求助应对方式差异性显着,为中等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和解决问题、求助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差异性显着,为中等正相关。母亲过多干涉保护和解决问题、求助、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合理化存在显着差异,均为中等程度正相关。母亲拒绝否认和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相关研究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为低等正相关;与合理化应对方式差异项显着,为低等正相关。母亲惩罚严厉和解决问题、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解决问题相关研究为低等负相关;与幻想、忍耐。退避、发泄为中等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和幻想、忍耐、退避、发泄存在显着差异,其中与幻想、发泄为中等正相关;与忍耐、退避、发泄为低等正相关;母亲偏爱被试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差异具有显着性,为低等正相关。根据元分析结果最终建议是:1.采取合理的父母教养方式。第一,父母应尊重和理解子女。第二,父母应避免过分保护子女。第三,父母应把握好尺寸,避免严厉对待、过分干涉或者拒绝子女。2.家长、老师引导学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第一,合理看待困难和挫折。树立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时的信心,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第二,父母和老师传授学生一些灵活应对的方式去解决困难和挫折。第三,父母和老师应该避免学生采取自责、幻想和压抑等消极的应对方式。

朱涛[9](2020)在《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探讨体育锻炼对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促进作用,拟合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模型,为了解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为研制增强自我效能感,改善应对方式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对方便选取的扬州大学附属中学、江阴南菁中学、常州市第三中学和镇江心湖高级中学的高中学生为研究被试进行问卷调查,每套问卷包括自编人口统计学问卷、体育锻炼等级量表、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4份量表。一共发放1650套,当场回收1650套,剔除无效问卷,最终获取有效问卷1430套,有效率为86.67%。首先对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进行描述统计呈现总体特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探讨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建立在相关与逻辑分析的基础上,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拟合体育锻炼改善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中介模型。研究结果:(1)高中生体育锻炼(20.825±16.183),一般自我效能感(25.297±5.650),以及积极应对方式总得分(58.591±8.273)均处于量表得分平均水平,且积极应对方式得分高于消极应对方式得分;(2)高中生体育锻炼量在性别、年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在性别、生源地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积极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积极合理化的解释维度在生源地和年级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s<0.05);(3)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239);高中生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216);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之间存在显着的正相关(r=0.315);(4)中介作用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积极应对方式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25.0%。研究结论:(1)总体而言,高中生体育锻炼量、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应对方式能力均处于中等水平,主要以积极应对方式为主;(2)男生体育锻炼量高于女生,高二学生体育锻炼量大于高一,高三学生最低;男生自我效能感强于女生,城市强于农村;城市学生应对方式的问题解决能力高于农村,高一学生最差,高二学生最强;应对方式的积极合理化解释能力,男生强于女生,高二学生强,高一学生强于高三学生;(3)体育锻炼能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或通过一般自我效能感间接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一般自我效能感在体育锻炼影响积极应对方式上起部分中介作用。

任正[10](2020)在《赣州市初中学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调查了解初中学生抑郁现状,并从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行为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等角度探讨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同时深入分析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抑郁症状的作用路径,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减少抑郁症状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赣州市8所初中共3081名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行为生活方式、自评健康状况、抑郁症状、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等。采用Epidata 3.1建立数据库并进行数据录入,应用IBM SPSS 24.0、AMOS 23.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1.调查对象抑郁症状检出率19.9%。其中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状者分别占15.8%、3.1%和1.0%。调查对象抑郁症状总体得分为1.59±0.62,各因子中,一般抑郁得分为1.54±0.63,与学业有关的抑郁得分为1.72±0.74,与人际有关的抑郁得分为1.47±0.74。2.性别、年级、对精神生活满意度、与父母的关系、饮食规律、饮食习惯、是否采取过节食措施、锻炼身体频率、自评学习压力、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方式是抑郁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与男生相比,女生更不易出现抑郁症状(95%CI:0.551-0.899);初二、初三年级学生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分别是初一年级学生的1.623倍(95%CI:1.164-2.262)、2.254倍(95%CI:1.615-3.145);对精神生活不满意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对精神生活满意者的1.556倍(95%CI:1.209-2.001);与父母关系疏远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与父母关系不疏远者的1.527倍(95%CI:1.183-1.971);饮食不规律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饮食规律者的1.450倍(95%CI:1.100-1.913);荤食为主者、素食为主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荤素搭配者的1.457倍(95%CI:1.036-2.050)、1.605倍(95%CI:1.027-2.509);采取过节食措施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没有采取过节食措施者的1.450倍(95%CI:1.106-1.902);不锻炼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锻炼频率在≥3次/周者的1.562倍(95%CI:1.116-2.186);学习压力大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学习压力不大者的1.803倍(95%CI:1.413-2.300);睡眠质量不良者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是睡眠质量好者的3.243倍(95%CI:2.237-4.521);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方式的得分每增加一个单位,抑郁的风险分别提高1.067倍、0.941倍、1.165倍。3.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当以积极应对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为中介变量时,家庭基本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为0.154。自评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为0.839。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积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为0.136。积极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055。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症状影响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最大。4.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结构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当以消极应对方式和负性生活事件为中介变量时,家庭基本特征直接或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为0.157。自评健康状况直接或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为0.836。负性生活事件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抑郁症状,总效应值为0.153。消极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直接效应为0.066。自评健康状况对抑郁症状影响的直接效应和总效应均最大。结论:1.赣州市初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初中学生抑郁症状有待改善。2.性别、年级、对精神生活满意度、与父母的关系、饮食规律、饮食习惯、是否采取过节食措施、锻炼身体频率、自评学习压力、睡眠质量、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消极应对方式是抑郁症状的独立影响因素。3.影响初中学生抑郁症状的路径有多条;家庭基本特征、自评健康状况既可以直接影响抑郁症状,也可以通过负性生活事件、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产生间接影响,负性生活事件不但能直接影响抑郁症状,还通过积极应对方式、消极应对方式间接影响抑郁症状。

二、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一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
附件二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三 大五人格简式量表
附件四 青少年心理弹性量表
附件五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附件六 知情同意书
致谢
作者简介

(2)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假设
2 文献综述
    2.1 校园欺凌的研究综述
        2.1.1 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
        2.1.2 校园欺凌的分类
        2.1.3 校园欺凌的理论研究
        2.1.4 校园欺凌的测量
        2.1.5 校园欺凌的研究现状
        2.1.6 校园欺凌的评述
    2.2 应对方式的研究综述
        2.2.1 应对方式的概念界定
        2.2.2 应对方式的分类
        2.2.3 应对方式的理论研究
        2.2.4 应对方式的测量
        2.2.5 应对方式的研究现状
        2.2.6 应对方式的评述
    2.3 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综述
        2.3.1 积极心理资本的概念界定
        2.3.2 积极心理资本的结构
        2.3.3 积极心理资本的理论
        2.3.4 积极心理资本的测量
        2.3.5 积极心理资本的研究现状
        2.3.6 积极心理资本的评述
    2.4 校园欺凌、应对方式、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研究
        2.4.1 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
        2.4.2 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
        2.4.3 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3 过程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工具
        3.2.1 人口学变量问卷
        3.2.2 《Olweus儿童欺负问卷(初中版)》
        3.2.3 《中学生网络欺凌与受欺凌行为问卷》
        3.2.4 《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
        3.2.5 《青少年学生心理资本问卷》
    3.3 施测过程
    3.4 数据处理
4 研究结果
    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4.2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总体情况
    4.3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差异性检验
        4.3.1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差异性检验
        4.3.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差异性检验
        4.3.3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差异性检验
    4.4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相关分析
        4.4.1 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相关分析
        4.4.2 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欺凌的相关分析
        4.4.3 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
    4.5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中介效应检验
5 分析与讨论
    5.1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现状
        5.1.1 初中生校园欺凌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2 初中生应对方式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1.3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现状及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
    5.2 初中生校园欺凌、应对方式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关系
        5.2.1 初中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5.2.2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5.2.3 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5.3 应对方式在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与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5.4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4.1 创新
        5.4.2 不足
6 教育建议
    6.1 提高积极心理资本水平
        6.1.1 自我效能
        6.1.2 乐观
        6.1.3 希望
        6.1.4 韧性
    6.2 学会积极的应对方式
        6.2.1 合理宣泄情绪
        6.2.2 恰当表达想法
        6.2.3 及时求助他人
        6.2.4 加强自控能力
        6.2.5 自我保护技巧
    6.3 有效预防校园欺凌
        6.3.1 形成正确的三观
        6.3.2 增强法治教育
        6.3.3 制定惩戒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3)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实践意义
第二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主要内容
        二、理论来源
        三、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前期调查及资料收集方法
        二、后期社会工作干预方法
第三章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现状及抗压能力不足原因探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选取及资料收集
    第二节 中学生学业压力及抗压能力现状的资料分析
    第三节 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研究小结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服务方案设计与实务干预
    第一节 小组成员的招募与需求评估
        一、小组成员的招募
        二、小组成员的需求评估
    第二节 服务方案设计
        一、理念
        二、目标
        三、小组性质
        四、小组活动大纲
    第三节 小组工作活动的实施
        一、有缘初次来相逢,共话未来促成长
        二、倾听内心真实声音,拉近心与心的距离
        三、了解理性情绪疗法知识,学会自我科学分析
        四、战胜非理性信念,学会治疗技巧
        五、理性生活快乐多,多加练习烦恼少
        六、学业抗压第一步,必胜信心是首要
        七、抗压路上欢乐多,游戏疗法真奇妙
        八、学业抗压有法宝,相助支持是妙招
    第四节 小组工作的评估
        一、评估内容
        二、评估方法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 调查问卷
    附件二 访谈提纲
    附件三 小组工作服务成效满意度评价问卷
致谢

(4)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1.1 个人取向勇气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1.2 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
        1.2.1 个人取向勇气与问题解决、求助应对方式的关系
        1.2.2 问题解决、求助应对方式与学业成就的关系
2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测量工具
        2.2.1 中国人个人取向勇气量表(CCI-I)
        2.2.2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
        2.2.3 中学生学业成就测量
    2.3 研究程序
        2.3.1 数据收集
        2.3.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区分效度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3.3 中介作用检验
4 讨论
    4.1 中学生个人取向勇气对学业成就的影响
    4.2 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
    4.3 研究启示与局限
5 结论

(6)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学习倦怠相关概述
    1.2 心理韧性相关概述
    1.3 应对方式相关概述
    1.4 自我评价相关概述
    1.5 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1 心理韧性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2 应对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5.3 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1.6 研究对象的界定
    1.7 问题提出
    1.8 研究假设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调查程序
    2.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2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
    3.3 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相关关系
    3.4 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3.5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5.1 积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3.5.2 消极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在心理韧性影响职高生学习倦怠中的链式中介作用
4 讨论
    4.1 职高生学习倦怠、心理韧性、应对方式和自我评价的现状分析
    4.2 职高生心理韧性、应对方式、自我评价与学习倦怠的关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改善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校园欺凌的概念及流行现状
    1.2 应对方式的概念及特征
    1.3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含量
    2.3 抽样实施
    2.4 研究工具
        2.4.1 一般情况调查问卷
        2.4.2 Olweus欺凌问卷
        2.4.3 应对方式问卷
    2.5 预调查、正式调查及质量控制
    2.6 数据整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3.2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3.3 中学生校园欺凌/被欺凌的报告情况及特征
        3.3.1 欺凌
        3.3.2 被欺凌
        3.3.3 欺凌-被欺凌
    3.4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
        3.4.1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总体情况
        3.4.2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不同性别比较
        3.4.3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年级比较
        3.4.4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户籍比较
        3.4.5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子女数(独生、非独生)比较
    3.5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被欺凌的关联及影响因素分析
        3.5.1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欺凌的关系
        3.5.2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被欺凌的关系
        3.5.3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欺凌-被欺凌的关系
        3.5.4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关系的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5.5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被欺凌关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征
    4.2 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特征
    4.3 中学生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
第5章 结论与不足之处
    5.1 结论
    5.2 不足之处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问题与假设
    (五)研究方法
    (六)文献综述
        1.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
        2.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3.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相关研究
        4.以往研究的局限和不足
二、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研究
    (一)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
        2.文献纳入标准
        3.文献编码
        4.元分析过程
    (二)研究结果
        1.父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2.父亲惩罚严厉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3.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
        (3)父亲过分干涉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主效应检验
        4.父亲偏爱被试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检验结果
        (3)父亲偏爱被试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主效应检验
        5.父亲拒绝否认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结果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6.父亲过度保护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7.母亲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8.母亲过多干涉保护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9.母亲拒绝否认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10.母亲惩罚严厉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11.母亲偏爱被试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元分析结果
        (1)异质性检验
        (2)出版偏倚
        (3)主效应检验
三、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二)结论
    (三)不足与展望
四、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9)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1.1.1 应对方式概述
        1.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1.2.1 一般自我效能感概述
        1.2.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1.3 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1.3.1 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1.3.2 高中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
第2章 研究思路
第3章 调查研究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3 测量工具
        3.3.1 体育锻炼等级量表
        3.3.2 中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3.3.3 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
        3.3.4 人口统计问卷
    3.4 数据采集与分析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
        4.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总体特征
        4.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性
    4.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分析
    4.3 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中介模型检验
        4.3.1 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4.3.2 体育锻炼与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4.3.3 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积极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5.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基本特征
        5.1.1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的基本情况
        5.1.2 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应对方式在人口统计学上的差异
    5.2 高中生体育锻炼对一般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的影响
    5.3 体育锻炼影响高中生应对方式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中介作用模型检验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赣州市初中学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抑郁概述
    1.3 抑郁的测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2.1.2 抽样方法及最小样本量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图
第3章 结果
    3.1 调查对象个人基本特征
    3.2 调查对象抑郁现状
        3.2.1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总体分布情况
        3.2.2 抑郁症状及各因子的得分情况
    3.3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影响因素分析
        3.3.1 个人基本特征与抑郁症状
        3.3.2 家庭基本特征与抑郁症状
        3.3.3 行为生活方式情况与抑郁症状
        3.3.4 自评健康状况与抑郁症状
        3.3.5 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状
        3.3.6 应对方式与抑郁症状
    3.4 抑郁症状的多因素分析
    3.5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模型
        3.5.1 模型构建
        3.5.2 模型检验及评价
        3.5.3 模型拟合效果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调查对象抑郁现状分析
    4.2 调查对象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个人和家庭基本特征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4.2.2 饮食、锻炼、学习压力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4.2.3 睡眠质量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4.2.4 负性生活事件对抑郁症状的影响
    4.3 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对抑郁的作用路径
        4.3.1 家庭基本特征、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路径
        4.3.2 自评健康状况、负性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对抑郁症状的作用路径
    4.4 对策与建议
        4.4.1 重视健康促进学校建设
        4.4.2 维护良好的家庭及师生关系
        4.4.3 增强自身身体素质并保持良好的心态
    4.5 研究不足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首发青少年抑郁症患者人格特质、心理弹性、应对方式特点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分析[D]. 黄乾坤.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应对方式与校园欺凌的关系研究[D]. 苏晓.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小组工作在提升中学生学业抗压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 胡宗成. 兰州大学, 2021(12)
  • [4]个人取向勇气对中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问题解决和求助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J]. 程翠萍,黄希庭.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21(01)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心理韧性对职高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应对方式与自我评价的作用[D]. 舒婷婷.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中学生校园欺凌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詹文韵. 南昌大学, 2020(08)
  • [8]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关系的元分析[D]. 邢艳梅. 渤海大学, 2020(05)
  • [9]高中生体育锻炼、一般自我效能感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朱涛. 扬州大学, 2020(04)
  • [10]赣州市初中学生抑郁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任正.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中学生应对方式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