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药物(英文)

营养与药物(英文)

一、营养素和医药(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21)在《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肌肉衰减症是老年健康领域近年来最受关注的话题之一。肌肉衰减症增加老年人衰弱、跌倒、骨折与失能风险,导致老年人生活质量下降,死亡风险上升,严重威胁老年健康。研究发现,肌肉衰减症成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膳食营养是可调节因素之一。然而,近十年来,肌肉衰减症的诊断标准不断更新,不同版本间存在较大差异,尚不统一;肌肉量的测量方法也较为复杂,存在应用局限;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肌肉衰减症相关的大型营养流行病学研究。近年来,虽有部分研究提示,禽畜肉、蔬菜、水果等多种食物可能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有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素可能通过多种通路影响老年人的肌肉健康;但目前相关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有观点认为,与单一食物或营养素相比,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健康的关系更为密切。然而目前有关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研究较少,缺乏从膳食模式角度防治肌肉衰减症的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目的:1.了解掌握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分析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相关因素。2.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低肌肉量的关系。3.构建我国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开展老年人低肌肉量、肌肉衰减症筛查和研究提供新的应用工具。4筛选影响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不同生理代谢路径的生物标志物,分析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关系;为防治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提供膳食营养领域的科学证据和实践方法。方法:1.利用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14719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数据,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分析评价我国老年人在不同膳食模式下的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应用决策树模型,从社会经济、食物消费、营养健康宣教等角度,探究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主要因素。2.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中861名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调查数据,从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区域,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法,提取老年人膳食模式。应用亚洲肌肉衰减症工作组(Asian working group for sarcopenia,AWGS)和欧洲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工作组(European working group on sarcopenia in older people,EWGSOP)推荐的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AWGS2014、AWGS2019、EWGSOP2)进行肌肉衰减症的判别,并应用logistic回归和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的关系。比较不同肌肉状态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膳食营养素摄入差异。应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estricted cubic spline,RCS)回归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剂量-反应关系。3.利用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采用老年人常规体格测量指标和生化检测指标构建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 Hosmer-Lememshow 拟合优度检验(H-L检验)进行模型评价。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分析我国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的总体分布状况和不同亚组间差异,探究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的关系。4.基于我国老年人营养改善策略与应用(2018)研究数据,应用logistic回归、决策树模型、RCS回归模型等方法,筛选、评价我国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应用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关系。结果:1.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膳食调查数据发现,我国老年男性和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似,主要存在三种膳食模式,即以米类、猪肉、蔬菜、水产品、动物油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传统膳食”模式;以杂粮、豆类、菌藻、蔬菜、水果、奶类、蛋类、零食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和以禽畜肉、动物内脏、水产品、蛋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动物性食物”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评分较高,整体结构更为均衡。应用决策树模型分析发现,城乡、地域、文化水平、食物消费支出、营养健康宣教等是影响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的重要因素。农村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不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未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传统膳食”模式;城市地区、文化水平较高、知晓《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接受过营养健康宣教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多样化膳食”模式;城市地区、食物消费支出较高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动物性食物”模式。2.在广东、江苏、内蒙等典型地区调查发现,三地区老年人中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将人群按各类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由低到高划分为Q1~Q4组;比较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Q1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高(23.7%),Q4组人群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最低(8.4%);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的Q1~Q4组肌肉衰减症患病率无显着变化。应用logistic回归,以各类膳食模式的Q1组人群做参照,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后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33,95%CI=0.14~0.77,P趋势<0.01),而“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进一步分析发现,“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低握力型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0.22,95%CI=0.07~0.74,P趋势<0.05)。与其他两类膳食模式相比,“多样化膳食”模式的Q4组人群,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高,脂肪供能比低,分别为53.4%E和31.2%E(P<0.05);蛋白质供能比为16.4%E,显着高于“传统膳食”模式(P<0.05),但与“动物性食物”模式的Q4人群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RCS回归分析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随蛋白质供能比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3.应用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等老年人常规的健康指标,可构建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老年男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2.67+0.13*年龄(岁)-0.55*BMI(kg/m2)+0.09*FBG(mmol/L);老年女性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为logit(P)=5.31+0.07*年龄(岁)-0.56*BMI(kg/m2)+0.35*TC(mmol/L)。应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男性预测模型AUC=0.86(95%CI=0.83~0.89),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8%;女性预测模型AUC=0.87(95%CI=0.84~0.90),模型整体正确率为80.4%。H-L检验P值均大于0.05。ROC曲线和H-L检验证明老年男性和女性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均具有较好的区分度和校准度。应用列线图技术,可绘制可视化的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有助于老年人低肌肉量和肌肉衰减症的快速筛查。应用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分析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发现,“传统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正相关(OR=1.54,95%CI=1.34~1.76,P趋势<0.01);“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58,95%CI=0.50~0.67,P趋势<0.01);“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OR=0.79,95%CI=0.69~0.91,P趋势<0.01)。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炎症反应等多角度进行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的筛选。结果发现,以AWGS2014作为老年人肌肉衰减症诊断标准,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部分反映老年人营养代谢和肝肾功能的指标,如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rubin,IBIL)和尿酸(Uric acid,UA)与肌肉衰减症显着负相关(OR<1,P<0.01);血清总蛋白(Totalprotein,TP)、γ-谷氨酰转肽酶(Gamma-glutamyl transpeptidase,GGT)和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肌肉衰减症显着正相关(OR>1,P<0.05);而各类炎症因子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在AWGS2019和EWGSOP2诊断标准下,IBIL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55,95%CI=0.42~0.71,P<0.01;EWGSOP2:OR=0.67,95%CI=0.48~0.92,P<0.05);GGT 与肌肉衰减症均显着正相关(AWGS2019:OR=1.42,95%CI=1.14~1.77,P<0.01;EWGSOP2:OR=1.25,95%CI=1.06~1.49,P<0.01);UA与肌肉衰减症均呈显着负相关(AWGS2019:OR=0.72,95%CI=0.57~0.90,P<0.01;EWGSOP2:OR=0.48,95%CI=0.35~0.66,P<0.01)。决策树模型发现,与 UA 相比,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关系更为密切,可能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进一步应用RCS回归模型分析发现,较低的IBIL水平或较高的GGT水平,均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分析膳食模式与IBIL、GGT的关系发现,校正潜在混杂因素后,IBIL水平随“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1),与其他膳食模式则无显着相关。GGT水平随“传统膳食”模式和“多样化膳食”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下降(P趋势<0.05);随“动物性食物”模式因子得分的上升而显着上升(P趋势<0.05)。结论:1.我国老年男性与女性膳食模式整体相近,主要存在“传统膳食”模式、“多样化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其中,“多样化膳食”模式膳食多样性较高,整体结构相对均衡。加强营养健康宣教,可能使我国老年人更倾向于选择“多样化膳食”模式。2.“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传统膳食”模式和“动物性食物”模式与肌肉衰减症无显着相关。蛋白质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整体呈负相关,脂肪供能比<30%E与肌肉衰减症呈负相关,较高的脂肪供能比(30~50%E)则与肌肉衰减症呈正相关。在坚持“多样化膳食”模式的基础上,保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合理控制脂肪摄入,可能有助于预防和延缓老年人肌肉衰减症。3.应用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可构建稳定、高效的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本研究首次将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应用于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2015)调查数据,探讨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健康的关系。结果显示,“多样化膳食”模式与老年人预测低肌肉量呈显着负相关。进一步提示,以杂粮、豆类、菌藻、水果、蔬菜、奶类等为主要特征食物的“多样化膳食”模式,可能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4.从营养代谢、肝肾功能和炎症反应等多角度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发现,IBIL和GGT与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的关系较为密切,是老年人肌肉衰减症潜在的生物标志物。IBIL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负相关,GGT与肌肉衰减症呈显着正相关;IBIL较低或GGT较高,可能增加肌肉衰减症的发病风险。“多样化膳食”模式与IBIL呈显着正相关,与GGT呈显着负相关,可能有利于老年人肌肉健康。

于晋然[2](2021)在《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以常州地区妊娠晚期妇女为研究对象,分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of pregnancy,HDP)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探究膳食模式与HDP之间的关系。2.探究HDP患者肠道菌群构成的变化,以期为HDP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1.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根据《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诊治指南(2015)》中HDP的诊断标准,选取计划在常州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妊娠晚期HDP孕妇作为病例组,另取同期住院的健康孕妇作为对照组。进行基本资料和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利用中西医结合营养治疗计算机专家系统(NCCW)12.0软件录入膳食调查数据并计算营养素摄入量。参考《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中妊娠晚期孕妇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或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AI),评估研究对象是否存在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风险。进一步运用因子分析法构建膳食模式,比较不同特征孕妇的膳食模式得分。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膳食模式得分与HDP的关系。采集研究对象的空腹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检测,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的含量。2.无菌收集研究对象的新鲜粪便样品,使用试剂盒进行粪便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并基于Illumina Hi Seq 2500平台进行16S r DNA V4区测序。将OTU丰度表与Silva 138数据库比对得到物种注释信息。通过在线分析工具Microbiome Analyst估算菌群α-多样性和相对丰度。采用R 4.0.3软件基于Bray-curtis距离估算菌群β-多样性,可视化采用主坐标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置换多因素方差分析。通过在线分析工具基于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进行LEf Se(LDA effect size)分析,LDA默认值为2,可视化采用LDA值分布柱状图和进化分枝图。采用Hem I 1.0软件绘制相关性热图。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70例妊娠晚期孕妇,包括72例HDP孕妇和98例对照组孕妇。HDP患者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初产妇比例均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孕周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关于血液学指标,与对照组孕妇相比,HDP孕妇血小板压积、单核细胞百分比、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尿素、肌酐、尿酸、胱抑素C、C反应蛋白水平显着升高,而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白蛋白、维生素A水平显着降低(P<0.05)。FFQ调查结果显示,HDP孕妇每日动物内脏、新鲜水果、膳食维生素A、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两组孕妇膳食脂肪摄入量均超过了推荐的供能比例,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例偏低。两组孕妇膳食纤维、维生素B1、钙、铁、硒摄入量均低于80%RNI或AI,提示有摄入不足的风险。此外,HDP患者还有蛋白质、维生素B2摄入不足的风险。因子分析提取了四种膳食模式,分别为杂粮奶类模式(以杂粮类、奶类、蛋类、鱼类、绿叶蔬菜、内脏为主)、海鲜菌菇类模式(以虾蟹贝类、菌菇类、禽肉、坚果类、鱼类、非绿叶蔬菜为主)、绿叶蔬菜水果模式(以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虾蟹贝类为主)、米面豆制品模式(以米面、其他豆制品为主)。文化程度越高的孕妇越倾向于选择杂粮奶类模式,年龄超过30岁、未参加工作的孕妇更倾向于选择绿叶蔬菜水果模式,孕期被动吸烟的孕妇更倾向于选择米面豆制品模式。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孕周、孕前BMI、产次、文化程度、职业、睡眠时间、户外活动等变量后,孕妇绿叶蔬菜水果模式得分高与HDP患病风险降低有关(OR:0.53;95%CI:0.30,0.96;P<0.05),未发现其他膳食模式对HDP的影响(P>0.05)。2.本研究收集到了129份合格的粪便样品,其中55份来自病例组、74份来自对照组。结果显示,两组孕妇肠道菌群β-多样性未显着分离(P=0.094)。病例组孕妇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有降低趋势(P=0.076、0.058)。在门水平上,HDP孕妇肠道拟杆菌门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放线菌门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在科水平含量大于1%的菌群中,与对照组孕妇相比,HDP孕妇拟杆菌科相对丰度显着升高,而毛螺菌科、普雷沃氏菌科和双歧杆菌科相对丰度显着降低(P<0.05)。在属水平含量大于1%的菌群中,HDP孕妇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高于对照组,而布劳特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和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LEf Se分析结果表明,HDP患者肠道富含拟杆菌属,对照组孕妇肠道富含双歧杆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伯克氏菌属_Caballeronia_Paraburkholderia、无色杆菌属等18种菌属。对于HDP孕妇,拟杆菌属相对丰度与孕前BMI、单核细胞百分比、产次呈显着正相关,与舒张压、尿素水平呈显着负相关(P<0.05)。布劳特氏菌属相对丰度与血小板压积水平呈显着正相关,与产次呈显着负相关(P<0.05)。普雷沃氏菌属相对丰度与舒张压、谷氨酰转肽酶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5)。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与血小板压积、膳食维生素C摄入量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HDP孕妇动物内脏、新鲜水果、膳食维生素A和维生素C摄入量较低。2.绿叶蔬菜水果膳食模式(以绿叶蔬菜、新鲜水果、虾蟹贝类摄入量较高为特点)是HDP的保护因素。3.HDP孕妇肠道菌群构成发生了显着改变,其中拟杆菌属相对丰度升高,而布劳特氏菌属、普雷沃氏菌属、双歧杆菌属相对丰度降低。

余莉[3](2021)在《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新疆某肺结核定点医院初治肺结核患者实施标准化饮食后的膳食营养状况,分析影响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以便为初治肺结核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膳食指导奠定基础。方法:选择新疆某肺结核定点医院,采用整群抽样法,按照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9月入院一周后的415名初治肺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食物频率问卷、24小时膳食回顾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用SPSS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X2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初治肺结患者膳食摄入情况:(1)肺结核患者膳食多样化评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DDS)为(5.02±1.614)分,有329名(79.28%)研究对象膳食多样化水平不充足;膳食类别摄入充足的调查对象有86名(20.72%),且在1周内242名(58.3%)调查对象消费食物类别为4~6类。(2)谷薯类和油脂类的消费率均为100%,摄入畜禽肉的比重较高,消费率为84.3%,而鱼虾类和大豆类消费率仅为3.6%、3.4%。(3)24小时膳食调查结果显示,初治肺结核患者中平均锰摄入量为(217.21mg/d)、磷为(723.53mg/d),摄入水平均超过相应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其他能量物质(糖类、脂类、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普遍低于85%,其中Vit A、Vit B2、Vit C、Ca和Zn所占的RNI比例不超过50%。2.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44.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住处、家庭人数、劳动强度、家庭月收入、饮酒状况、合并症、DDS评分、服用药物类型和临床症状共12个因素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6.448,95%CI=2.951~14.090)、饮酒(OR=5.308,95%CI=1.836~15.346)、合并症(OR=1.351,95%CI=1.215~1.947)、服用药物类型为四联制剂(OR=1.405,95%CI=1.440~2.483)、临床症状>5种(OR=1.420,95%CI=1.228~1.773)是发生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危险因素,高收入(OR=0.242,95%CI=0.082~0.711)、膳食多样化充足(OR=0.490,95%CI=0.223~1.079)是低体重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结论:1.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多样化水平较低,膳食结构单一,每日能量及大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医护人员应重视其营养状况,早期进行营养风险的评估及筛查,按需提供营养素摄入不足的食物。2.初治肺结核患者的低体重营养不良状况不容乐观,年龄、饮酒、合并症、收入、膳食多样化、服用药物类型、临床症状是其影响因素。医护人员可根据上述影响因素,控制患者饮酒量、及时处理并发症、保证膳食多样化、合理制定用药计划、采用以疼痛护理的形式进行干预增加患者的舒适度等方式预防或减缓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的发生发展。

陈莉[4](2021)在《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营养知识-态度-行为、饮食自我效能和膳食摄入情况。2.分析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营养护理的态度和知识,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参考依据。3.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的循证方案,为改善或解决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问卷调查法:采用便利取样法,选取宁夏地区3所养老机构的350名老年人和160名护理人员分别进行问卷调查。2.循证护理实践:系统检索国内外老年人的营养、饮食及膳食指南相关证据,对证据评价总结,形成最佳证据,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构建提供证据支持。3.实地观察法:课题组2名成员到养老机构餐厅就餐、走访老年人公寓及居室,深入了解养老机构餐饮供给方式。4.专家函询法:选取1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根据专家意见对方案内容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形成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结果1.对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调查结果显示,350名养老机构老年人中营养正常230人,占65.7%;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各占32.0%(112人)和2.3%(8人)。老年人营养知识平均分为(4.45±2.83)分,知晓率为44.5%;营养态度平均分为(6.46±2.94)分,得分率为64.6%。养老机构老年人饮食自我效能总分平均分为(54.98±8.04)分;饮食行为控制、健康饮食技能、体重控制和社会情境下的饮食得分率依次为72.8%、67.6%、67.4%和67.0%。调查对象粗杂粮、水果、蔬菜、水产品类、奶类、蛋类和坚果摄入量均未达到推荐摄入量;米、面及其制品和畜禽肉类摄入量均高于推荐摄入量。2.对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营养知识知晓率为60.7%,对老年人营养护理态度的总得分为(58.23±10.15)分,各维度条目平均分依次为营养干预(4.07±0.92)分、个体化需求(3.92±1.16)分、营养习惯(3.22±0.79)分、营养评估(3.12±0.79)分和营养准则(2.56±0.74)分。3.实地观察结果显示,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养老机构,供餐方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自主选餐和集中统一供餐两种供餐方式。养老机构的食物供给以谷类食物为主;食物搭配以传统的色香味搭配为主,尚未开展基于营养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的膳食搭配。养老机构老年人在饮食选择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存在工作日在养老机构进餐,周末回家与家人共同进餐的“5+2”特点。4.本研究共实施两轮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性分别为93.8%和100%。专家权威程度:两轮函询专家的权威系数分别为0.84和0.85。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第一轮和第二轮专家函询各条目内容适用性评分均数为3.27~4.80和4.0~5.0。专家意见协调程度:两轮专家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376和0.379(P<0.05)。最终构建的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包括管理团队、管理对象和管理内容3个方面;管理内容包括营养风险筛查、营养状况评估、营养管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以及营养监测和效果评价4个领域、14个条目、56项内容。结论1.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较高。营养知识水平低,膳食结构存在不均衡现象,但营养态度较积极。2.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偏低,营养态度一般。3.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循证方案构建方法科学,内容较为全面,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问题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函询专家的积极性和权威性均较高,专家意见较为一致,研究结果可靠。

张显龙[5](2021)在《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慢性肾脏病(CKD)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已经影响了数亿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探究“营养管理”在改善CKD及其伴随症状中所起到的作用,已成为了业内研究的热点。但是,营养管理是一件需要改变患者饮食习惯的干预方法,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无法对患者的饮食依从性和管理合格率进行有效的监督。因此,为了了解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优化CKD营养治疗方案,并完善中西医结合、个性化、智能化的营养管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四个部分的系列研究。本系列研究的第一部分,调查了初次参与慢病管理的CKD患者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并分析了 CKD患者蛋白质和热量摄入的影响因素。基于合格率有待提高的背景,为了精益营养管理,系列研究的第二部分调查了患者的需求并构建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对上述程序进行了对照试验的评估,为其干预CKD营养管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等方面,提供了临床证据。系列研究的第四部分提出了程序优化升级的方向。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为“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优化升级提供了可参考的探索模式,为精准化的提前切断营养不良事件发生进程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通过上述合格率调查、辅助程序构建、辅助程序评价、人工智能模型探索优化等系列研究,拟为CKD患者的营养管理摸索新的方法策略,从而解决临床难点问题。方法:第一部分为横断面设计,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初次进入管理队列的203例CK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三日饮食记录法”对参与者进行了营养素摄入量的计算;然后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WS/557-2017》和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中的推荐,对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进行了评价;最后通过绘制受试者操作曲线(ROC)的方式,将连续型变量转换为分类变量,使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索了影响LPD治疗合格与否的危险因素。其中,评价合格率的营养素包括:膳食蛋白质摄入(DPI)、膳食能量摄入(DEI)、优质蛋白占比、脂肪供能占比、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钠元素、磷元素、钙元素的摄入;筛选的影响因素包括:(1)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婚否、工作状态、家庭住址、教育程度、查尔斯共病评分、CKD分期;(2)人体测量资料:身高、体重、标准体重、收缩压、舒张压;(3)实验室检查: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血白蛋白(ALB);(4)人体成分:身体总水(TBW)、细胞内水(ICW)、细胞外水(ECW)、去脂体重(FFM)、体脂肪量(BFM)、蛋白质量(protein)、骨骼肌量(SMM)、体脂肪占比(PB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体质量指数(BMI)、腰臀比(WHR)、全身相位角(WBPA)。第二部分涵盖了两个步骤的研究内容。第一步是首先采用自设调查问卷,对广东省中医院肾病科慢病管理中心患者进行了营养管理辅助工具的需求性调查,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第二步是根据调查结果,结合行业标准、指南及专业书籍,设计了能够被患者接受的“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第三部分是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 2020年6月至2020年8月于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门诊规律复诊的CKD患者100例,按照患者就诊顺序及营养管理意愿将其分为两组。最终纳入统计的患者为94例,其中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本研究在保证CKD基础治疗的前提下,为两组患者提供LPD治疗及其他营养管理的健康知识宣教,并在规律随访中,进一步纠正受试者对于营养处方的实施。试验组患者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该程序依托微信小程序平台使用,具有丰富的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功能。总观察时间为24周,在试验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主要观察指标及次要观察指标。其中,主要观察指标为蛋白质摄入量、热量摄入量、DPI、DEI、DPI合格率及DEI合格率;次要观察指标为慢性肾脏病中医症状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生活质量评分通过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12 计算)。第四部分是人工智能模型临床应用的探索研究。采用了广东省中医院慢病管理中心人体成分分析仪中的数据,依据CKD的诊断标准将数据分为慢性肾脏病集和对照数据集。将K/D0QI慢性肾病营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更新)中推荐用于营养不良评估的相关因素,纳入至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一一SuStaIn模型中。指南中推荐评估营养不良的相关因素为:①综合营养评估指标:体重、体质量指数(BMI);②脂肪流失指标:体脂肪量(BFM);③肌肉消耗指标:去脂体重(FFM);④脂肪、肌肉流失综合评估指标:上臂围(AC)。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后,使用SuStaIn中要求的Z值混合线性模型将数据标准化,最后标准化的数据将转换成Z阶段值,将上述5个变量划分成为了 33个无序初始化序列(S),将其输入至模型运算软件Matlab 2020b中,根据临床实践及计算机性能,设置模型参数(优化次数N=25,最大序列Cmax=5),随后推导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极大似然序列,并输出。结果:第一部分在营养素摄入合格率及危险因素分析的横断面研究中,调查总人群为203例,各营养素摄入的合格人数(合格率)分别为:DPI 37人(18.23%)、DEI 70人(34.48%)、优质蛋白占比28人(13.79%)、脂肪供能占比73人(35.96%)、碳水化合物供能占比74人(36.45%)、钠162人(79.80%)、磷52人(25.62%)、钙根据摄入<2000mg/d的标准为203人(100%)、根据摄入介于800-1000mg/d的标准为9人(4.43%)。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1.25cm)是影响DP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 eGFR(>21.285ml·min·1.73m2)、BFM(>15.25kg)、TC(>5.20mmol/L)、和 BMI(18.5-27.9kg/m2)是影响 DPI 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标准体重(>49.15kg)、eGFR(>30.20ml·min·1.73m2)和 Hb(>135g/L)是影响DEI合格的保护性因素(P<0.05);而较高的BMI(24.0-27.9kg/m2)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P<0.05)。第二部分中,针对CKD患者营养素摄入合格率不高,依从性不好的现状,本研究经过前期调研,拟运用移动医疗工具提高患者的依从性。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89.2%的患者对移动医疗工具持有积极态度(非常愿意:52.9%;很愿意:36.3%)。58.8%的患者认为使用微信小程序管理饮食会更加方便。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教育程度”与是否拥有疾病远程管理的经历相关;“年龄”和“工作状态”与远程管理方式的选择相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以上结果,本研究根据患者的意见,通过微信小程序平台进行了“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构建,程序投入使用后,营养管理更加便捷,切实提高了医护的工作效率,满足了患者的实际需求。第三部分是评价上述程序的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共有94位参与者完成了研究(试验组45例,对照组49例);干预后,两组之间DPI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低于对照组[0.99(0.87,1.21)VS.1.22(0.92,1.62),P=0.022];中医症候评分总分试验组低于对照组[5(4,7)VS.10(7,14),P<0.001];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的中医症状分别为:倦怠乏力、畏寒肢冷、口干、口渴少饮、脘腹胀满、纳呆、腰膝酸软、肢体困重、大便干结、大便不实、夜尿多(P均<0.05);试验组生理健康评分高于对照组[51.67(45.58,54.02)VS.44.98(37.59,51.45),P=0.001];心理健康评分亦高于对照组[55.76(52.92,58.83)VS.50.45(43.78,56.79),P=0:00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DPI、DEI合格率较干预前增幅更高(DPI:17.78%VS.10.20%;DEI:2.20%VS.-4.1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与营养不良事件评估相关的实验室检查结果、身体成分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第四部分中,通过使用人工智能算法的“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SuStaIn模型对CKD患者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推导,输出了 5个序列。每个序列包含了 33个事件的发生。其中,事件1至5、事件6至7,是所有序列的共同发生规律,事件8至10,形成了三个不同的亚型,而事件11至33,则划分出了 5个不同的序列。因此根据以上规律,结合临床实践,可将输出的结果总结为“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4个阶段是营养不良评估指标发生的4种改变阶段,即“症状前阶段”、“轻度阶段”、“中度阶段”、和“重度阶段”的改变。序列结果提示,在“症状前阶段”,营养不良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可能是:体重下降——体脂量(BFM)下降——体质量指数(BMI)下降——上臂围(AC)下降——瘦体重(FFM)下降。“轻度阶段”指标发生改变的先后顺序继而可能是:体重轻度下降——BFM轻度下降。“中度阶段”指标的改变有三个亚型,下辖“重度阶段”的5个序列。具体为,亚型I:上臂围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继而分为三个序列。序列(1):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序列(2):体重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序列(3):体重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亚型Ⅱ患者的事件进展序列为:AC中度下降——BMI中度下降——体重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4):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亚型Ⅲ患者事件进展序列为:BMI中度下降——AC中度下降——FFM中度下降,其后发生序列(5):体重重度下降——AC重度下降——FFM重度下降——BFM重度下降——BMI重度下降。结论:1.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参与营养管理初期,除钠外,其余营养素如蛋白质、能量、脂肪、碳水化合物、钙和磷的摄入合格率均较低。2.在LPD治疗中,DPI和DEI的合格率分别为18.23%和34.48%。DP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eGFR、TC、BFM、BMI是影响DP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身高是保护性因素;DEI影响因素的分析显示:较高程度的BMI是影响DEI合格的危险因素,较高程度的标准体重、eGFR、Hb是保护性因素。以上结果说明身高或标准体重较大的CKD患者,由于允许的摄入量更大,因此更易合格;而肾功能更好且有脂质蓄积的患者,可能摄入量更大,将会影响营养管理的依从性。3.对照试验结果显示,结合使用“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进行营养管理及LPD治疗,可减少患者的总蛋白质摄入、降低DPI与中医症候评分,提高LPD的合格率,并改善CKD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数据驱动的SuStanIn人工智能模型中,推导出了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4个阶段、3个亚型和5个序列,此功能若优化至程序中,将能够辅助医护人员按照营养不良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患者的营养状态进行提前预判,从而针对性的预防营养消耗,阻断病情从症状前,到轻度、中度、重度的转变,实施精准化干预。5.本研究表明,在CKD营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患者的依从性尚待提高,而移动终端程序是一种便捷高效的疾病管理辅助工具,构建此类工具,并与人工智能的方相结合,将可以为CKD患者带来益处。

邹晓影[6](2021)在《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液,对比不同泵入肠内免疫营养方式其肠道不耐受发生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同时探讨两种不同泵入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某省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两个病区符合纳排标准的78例食管癌根治术患者,按病区分为试验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进行免疫肠内营养肠道耐受性的对照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以《加拿大危重症指南(2013年)》及加速康复理念为理论支撑,试验组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和对照组持续24小时两种不同泵入方式给予免疫肠内营养支持。根据《围手术期营养支持指南(2016年)》推荐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且其推荐能量需求量25-30kal/(kg·d),本研究均通过鼻十二指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乳剂(TPF-T)。两组患者主要观察患者胃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两组患者肠道不耐受(恶心呕吐、腹泻、腹胀、便秘、胃残留、腹痛)发生率且分析其相关因素。患者采取干预后,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与营养状态相关的实验室指标血清总蛋白、前白蛋白、白蛋白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或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计数资料以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四格表或者R×C列联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一般基础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肠道不耐受症状发生率:试验组和对照组肠道不耐受症状比较中,对照组腹胀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有2例患者因为腹胀严重而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而试验组无一例终止免疫肠内营养进程;对照组腹泻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胃残留发生率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试验组相比,便秘与腹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指标:组间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前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免疫肠内营养第7天血清前白蛋白组间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第1天、第7天试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总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血清白蛋白在免疫肠内营养第1天和肠内营养第7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肠道不耐受发生率为64.1%,试验组46.1%,对照组82%,依据统计学结果持续6小时间歇2小时的泵入方式有效改善肠道不耐受。而针对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三个主要临床表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试验组患者所采取的泵入方式有效的降低这三种临床症状的发生,更适合于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2.两组患者在整个免疫肠内营养过程中,白蛋白水平一直维持在30g/L以上,维持血浆白蛋白相对稳定,可有效维持血浆渗透压,不会导致小肠黏膜水肿,从而增加营养物质的吸收。本研究中患者血清白蛋白在肠内营养过程中持续上升,故有效的肠内营养对维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有至关重要的作用。3.血清前白蛋白对评估患者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有较好的准确性,临床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同时血清前白蛋白也作为营养状况评价指标,从本研究可以得出两组在改善营养状况方面都有积极作用,但是实验组持续泵入6小时间歇2小时对改善营养状况方面更优于对照组持续24小时泵入。

柳波[7](2021)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文中认为目的: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全方位收集完成国内外肠外营养安全性及合理性的评价指标,汇总形成肠外营养指标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完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为临床开发和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审核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支持。方法:通过Pub Med、Cochrane图书馆、CNKI、万方数据库等检索关于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及合理性评价指标,整理汇总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与合理性评价指标知识库,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通过该系统对我院的100份TPN处方进行安全性及合理性的综合测评,了解我院TPN的使用情况。结果:(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了肠外营养安全性评价知识库,包括TNA电解质相容性指标体系表和TNA使用人群和疾病用药的配伍禁忌。(2)结合建立的肠外营养合理性评价知识库,本课题创建了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3)将知识库开发形成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依托该系统实现自动化、全方面的肠外营养处方审核。(4)应用该系统可实现对TPN处方进行快速审核,结果表明该系统的应用确实能快速准确地发现TPN处方所存在的缺陷及不足。结果显示100份TPN处方使用存在不合理现象,药师应持续加强TPN组分和配比、电解质浓度等指标的审核,同时医生要结合病人的具体情况,在审核系统的辅助下制定个体化的TPN给药方案。结论:评价指标知识库的建立是开发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系统的基础,架构完善的PN信息系统可促进临床肠外营养精准化合理治疗,提高工作效率。

张雪莲[8](2021)在《妊娠期糖尿病综合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文中指出背景:妊娠期糖尿病(GDM)是指孕妇在怀孕前没有明显血糖代谢异常,在怀孕早期或中期,通过孕检发现血糖升高的一组疾病,目前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稳步上升。如果GDM孕妇在孕期不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各种程度的不良影响。因此,一旦被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所有的孕妇均应接受正规的饮食和运动的综合咨询。研究表明,通过饮食、心理教育、运动等的综合管理,既可以不增加孕妇血糖浓度,又可以使孕期体重及胎儿生长维持在正常的范围内,减少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目前有研究发现在综合管理的过程中,患者依从性的高低对治疗的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分析孕期综合管理及治疗依从性对GDM孕妇分娩方式、血糖控制、妊娠结局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影响。目的:1.探讨孕期综合管理是否能够更好的控制GDM患者血糖水平、降低剖宫产率及改善母儿并发症。2.探讨综合管理患者的依从性对GDM孕妇分娩方式、血糖控制、母儿并发症的影响。方法:1.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产科门诊检查,在孕24~28周时确诊为GDM单胎患者14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管理组62例,对照组78例。2.对照组进行常规指导:对GDM孕妇进行一次关于妊娠期糖尿病相关的知识宣教。3.管理组采用孕期综合管理,主要包括:微信知识推送、糖尿病一日门诊、制定个性化方案、定期随诊及管理依从性调查。管理组孕妇在干预后住院分娩时进行填写综合管理依从性调查问卷,根据依从性得分将管理组分为A组(依从性好)和B组(依从性差)两小组。4.待孕妇住院生产后获取两组GDM孕妇的分娩方式、血糖浓度、妊娠结局及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情况。结果:1.孕期综合管理对GDM孕妇治疗效果的比较:进行综合管理的GDM患者其血糖控制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孕妇(P=0.013);GDM患者经过综合管理后,其剖宫产率、妊娠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早产、胎膜早破、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对照组孕妇(P<0.05);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的比较,可能因为样本数量太少,统计学上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2.管理组和对照组围产儿并发症的比较:孕妇通过综合管理,其围产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为2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5.1%(P=0.000)。孕期综合管理还可以降低早产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P<0.05),但是,两组巨大儿、新生儿畸形及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管理组中A、B两组孕妇治疗效果的比较:A组孕妇其血糖控制有效率显着高于B组(P=0.000);A组孕妇的妊娠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26%,明显低于B组孕妇(41.7%)(P=0.025),其中产后出血和羊水过少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DCP、剖宫产的发生率的比较,可能因为研究数量太少,统计学上无意义(P>0.05)。4.管理组中A、B两组孕妇围产儿不良结局的比较:A组孕妇其围产儿不良妊娠结局总发生率为20%,显着低于B组患者(66.7%)(P=0.000);而且巨大儿、新生儿黄疸的发生率,均显着低于B组,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P<0.05);A、B组孕妇的新生儿低血糖和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综合管理疗法对于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治疗效果非常显着,该模式明显减少了母儿并发症的风险,治疗依从性好的GDM孕妇治疗效果更加显着。

宋子威[9](2021)在《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中医药对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作用及临床研究现状。方法:检索 CNKI、WanFang、VIP、Sinomed、Pubmed、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文献数据库中与中医药干预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营养状况相关的随机对照实验研究文献,研究对象为成年慢性肾脏病患者,治疗组干预措施为中医药(包括口服中药、中药静脉制剂、中药外用、针灸、导引、食疗等),对照组为基础治疗或阳性西药,对照组不含中医药相关内容,以血白蛋白为主要结局指标,检索日期为2010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将所有检索结果录入Endnote 20文献管理软件,经过软件自动查重及手工查重排除重复文献,剩余文献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题目及摘要,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获取剩余文献全文;由两名独立研究者分别阅读全文,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汇总、讨论并确认纳入文献,如有争议清第三研究者仲裁;两名研究者独立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工具为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及JADAD量表,汇总、讨论质量评价结果,如有争议右第三研究者仲裁;对于质量评价中无法确定的文献,通过邮件及电话等方式联系原作,如经2次邮件问询、1次电话问询未能获得联系则放弃进一步求证;排除JADAD评分低于3分的文献,确认最终纳入文献。全程记录文献排除原因。由两名研究者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并交叉核对,提取数据包括研究基本信息(研究者及研究日期、患者人口学特征、研究设计、干预方法、干预周期)及结局指标。采用Stata14进行数据分析,通过I2检验判断研究异质性,综合meta回归及临床异质性因素进行亚组分析。若亚组内各研究间具有同质性(P≥0.1,I2≤50%),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若亚组内研究具有临床同质性,但存在统计学异质性时,采用随机效应分析模型。对于连续性变量疗效指标,统计量使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或标准化均数差(standardized mean difference,SMD)合并统计量。各效应量均给出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统计量假设检验水准(α)为0.05。必要时采用敏感性分析来评价Meta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若纳入研究数量>10个,则运用漏斗图判断发表偏倚。结果:关于中医药方法干预CKD营养状况的研究对于CKD早期研究较少,近10年研究多集中关注CKD5期透析患者,营养状况的观察指标差异较大,且针对CKD营养不良的研究诊断标准不统一。最终纳入22篇文献,均为中文文献,共纳入1718名患者,其中治疗组861人,对照组857人。最终观察的指标包括三类11项,实验室指标:Alb,PA,TF,TC,BUN,Scr,HGB;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与MQSGA。各个指标数据在研究间普遍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实验室指标:1)Alb:中医药干预对Alb的影响与中医证型、干预措施相较对照组无显着相关性,与综合分组相关性高。CKD5期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54,95%CI:[0.261.0.81],P=0.008<0.05,提示中医药相较对照组提高Alb水平效果更好;余亚组组内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数据合并。组间异质性高,提示中医药对于CKD不同分期、不同营养状况的患者作用不同。2)PA:中医药相较对照组疗效与CKD分期、干预措施相关性较低;与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相关性较高。中医药对营养不良组、未提及营养状况组,改善PA作用均相较对照组更佳;营养不良组MD:1.27,95%CI:[0.88,1.66],P=0.008<0.05;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0.47,95%CI:[0.21,0.74],P=0.027<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营养不良组MD>未提及营养状况组MD,提示中医药对于营养不良组PA改善作用高于未提及营养状况组,但是由于后者情况不详,结论参考价值有限。CKD2-4期营养不良组,MD:1.37,95%CI:[1.013,1.727],P=0.084>0.05;CKD5 期轻中度营养不良组,MD:2.539,95%CI:[2.015,3.064],P=0.067>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正虚组MD:0.42,95%CI:[0.11,0.74],P=0.033<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正虚邪实组,MD:1.34,95%CI:[0.94,1.74],P=0.097>0.05。中医药对 PA 的作用效果与中医证型相关,作用效果:无证型组>正虚邪实组>正虚组。但是由于无证型组仅有1项研究,且样本量较小,结论具有局限性。3)TF:中医药对于TF的作用程度与CKD分期、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中医证型、干预措施几项影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4)TC:营养状况、中医证型、干预措施与CHO的合并MD相关性低,CKD分期与之相关度高。中医药对于CKD5期患者CHO的作用相较对照组无显着差异。5)BUN:营养状况、中医证型与BUN的效应量相关性低。CKD分期、干预措施与之相关性较高,但是均因亚组内异质性较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亚组间异质性较大,提示中医药对于BUN的作用在不同CKD分期存在明显差异,但是由于CKD2-4期组仅有1项研究,结论参考价值有限。同样,不同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于BUN的作用存在明显差异。6)Scr:中医药对Scr的改变与干预措施、中医证型相关度低,与CKD分期相关性高。CKD2-4 期组,MD:-0.69,95%CI:[-0.95,-0.43],P=0.035<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对CKD2-4期患者降低Scr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7)HGB:在删除2项高异质性研究后,最终共纳入1329名患者,以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数据合并,MD:0.54,95%CI:[0.34,0.74],P=0.000<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中医药相较于对照组能有效改善CKD各个分期、各种营养状况及各种证型CKD患者HGB水平。然而漏斗图检测提示存在发表偏倚,故研究结论受限。人体测量:指标BMI、MAC、MAMC在研究间异质性均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量表:仅有少量研究观察了量表积分,各种因素导致组间异质性较大,无法进行meta分析,而因涉及研究数量较少,进行亚组分析的意义较小。不良反应: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结论:中医药干预措施对不同CKD营养状况指标的影响不同。对不同CKD分期和营养状况综合分组的Alb影响差异较大;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PA水平,作用程度受营养状况、综合分组以及中医证型影响;中医药对不同CKD分期患者的TC疗效程度差异较大;中医药对TF、BUN、Scr的疗效无明确结论,需进一步研究观察;中医药能显着改善CKD患者HGB水平;对于人体测量学指标BMI、MAC、MAMC,量表SGA和MQSGA无明确结论。中医药干预引发的不良反应较小,无严重不良反应事件。

颜才进[10](2021)在《中国大陆近15年儿童锌缺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近年来,儿童锌缺乏状况备受全球关注,不同国家及地区的锌缺乏状况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中国大陆地区关于儿童锌缺乏状况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较少。目的:分析中国大陆地区儿童锌水平及锌缺乏状况。方法:检索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等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05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8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纳入文献中的年龄、性别、微量全血锌水平、锌缺乏发生率等数据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分。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5篇文献,292877例健康儿童青少年,总体微量全血锌水平为72.44±16.53μmol/L,Meta分析结果显示,总体锌缺乏率为27.0%(95%CI为22.8%~31.3%)。其中18篇文献为沿海地区儿童共计137641例,微量全血锌水平70.21±15.98μmol/L,锌缺乏率为21.7%(95%CI为16.2%~27.1%);另37篇文献为内地地区儿童共计155236例,微量全血锌水平75.01±20.83μmol/L,锌缺乏率29.6%(95%CI为24.9%~34.4%)。其中有21篇文献报道了不同性别微量全血锌水平对比共计81391例儿童,男童44625例,女童3676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组与女性组锌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003,95%CI(-0.031,0.025),P=0.838];另有21篇文献报道了不同性别锌缺乏率对比共计83952例儿童,其中男童47162例,女童36790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组锌缺乏率高于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052,95%CI(1.019,1.087),P=0.002]。其中有38篇文献报道不同年龄组间微量全血锌水平及锌缺乏率对比共计213347例儿童,Meta分析结果显示,婴儿组全血锌水平分别低于幼儿组[SMD=-0.692,95%CI(-0.798,-0.586),P=0.000]、学龄前组[SMD=-1.186,95%CI(-1.312,-1.061),P=0.000]、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1.533,95%CI(-1.763,-1.302),P=0.000];幼儿组全血锌水平分别低于学龄前组[SMD=-0.454,95%CI(-0.519,-0.389),P=0.000]、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749,95%CI(-0.998,-0.500),P=0.000];学龄前组低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SMD=-0.324,95%CI(-0.475,-0.172),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锌缺乏率对比婴儿组锌缺乏率分别高于幼儿组[OR=1.38,95%CI(1.16,1.64),P=0.000]、学龄前组[OR=1.475,95%CI(1.163,1.870),P=0.001]、学龄儿童青少年组[OR=1.746,95%CI(1.257,2.425),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幼儿组与学龄前组[OR=1.059,95%CI(0.918,1.222),P=0.429]、幼儿组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OR=1.136,95%CI(0.848,1.523),P=0.394]、学龄前组与学龄儿童青少年组[OR=0.986,95%CI(0.754,1.291),P=0.919]之间锌缺乏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有4篇文献报道了膳食提供者不同文化程度影响因素锌缺乏率对比共计7406例儿童,其中高文化程度组4112例,低文化程度组329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膳食提供者高文化程度组锌缺乏率与低文化程度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95,95%CI(0.867,1.383),P=0.446]。另有5篇文献报道了城市农村地区影响因素锌缺乏率对比共计10497例儿童,城市组6875例,农村组36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城市组锌缺乏率与农村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52,95%CI(0.810,1.637),P=0.432]。结论: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儿童青少年锌缺乏状况仍较为严峻,尤其以婴儿期最为突出,各年龄段锌水平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不同性别儿童锌水平对比无明显差异,男性儿童锌缺乏率相比女性儿童更高;膳食提供者文化水平不同及城市、农村不同地区等因素并非锌缺乏的主要影响因素。

二、营养素和医药(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养素和医药(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老年人主要膳食模式提取与分析
        3.3 不同膳食模式下老年人食物摄入特征和膳食多样性比较
        3.4 我国老年男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3.5 我国老年女性膳食模式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部分 我国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三地区老年人膳食模式提取与评价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3.4 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肌肉衰减症关系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部分 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预测低肌肉量关系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3.2 老年人常规健康指标与肌肉量相关性分析
        3.3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构建与验证
        3.4 老年人低肌肉量预测模型优化与应用
        3.5 基于预测模型分析我国老年人膳食模式与低肌肉量关系
    4 讨论
    5 小结
第四部分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筛选与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3 调查方法
        2.4 调查内容与质量控制
        2.5 研究内容
        2.6 统计分析方法
    3 结果
        3.1 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初筛
        3.2 基于多种统计学模型筛选老年人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
        3.3 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生物标志物关系分析
    4 讨论
    5 小结
主要结论与建议
创新点和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人膳食营养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2)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组孕妇构成情况
        2.2 两组孕妇基本资料比较
        2.3 两组孕妇血液学指标比较
        2.4 两组孕妇血清维生素水平比较
        2.5 两组孕妇膳食摄入情况比较
        2.6 孕妇膳食模式分析
    3 讨论
第二章 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肠道菌群构成分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和多样性分析
        2.2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分析
        2.3 两组孕妇肠道菌群LEfSe分析
        2.4 肠道差异菌属与孕妇临床指标及膳食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膳食因素及肠道菌群构成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3)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现状
    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工具
    4 问卷收集
    5 质量控制
    6 统计分析方法
    7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
    1 初治肺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2 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摄入情况
    3 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发生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
    2 初治肺结核患者膳食摄入情况
    3 初治肺结核患者低体重营养不良现状及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2 创新性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微量营养素辅助治疗肺结核效果的Meta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4)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养老机构老年人饮食护理现状分析及营养状况和认知的现况调查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样本含量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资料收集
        2.3 质量控制
        2.4 伦理学原则
        2.5 资料录入与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3.3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状况
        3.4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3.5 养老机构老年人饮食自我效能情况
        3.6 养老机构老年人膳食评估
    4 讨论
        4.1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特征及就餐现状
        4.2 养老机构老年人慢性病患病情况
        4.3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状况
        4.4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知识-态度-行为情况
        4.5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饮食自我效能情况
        4.6 养老机构老年人的膳食状况分析
    5 结论
第二部分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营养护理态度和知识的现况调查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样本量的计算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工具
        2.2 质量控制
        2.3 资料录入与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营养知识知晓情况
        3.3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对老年人营养护理态度
    4 讨论
        4.1 营养专业人员不足,缺乏营养护理培训
        4.2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营养知识水平偏低
        4.3 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营养护理态度有待提高
    5 结论
第三部分 基于指南构建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
    1 研究方法
        1.1 确立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护理存在的问题
        1.2 检索和筛选证据
        1.3 证据的质量评价
        1.4 证据提取
        1.5 证据综合
        1.6 拟定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初稿
        1.7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及障碍因素审查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2.2 纳入指南基本特征
        2.3 指南质量评价结果
        2.4 证据综合结果
        2.5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适用性评价和障碍因素审查结果
    3 讨论
        3.1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构建的必要性
        3.2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可行性
        3.3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实施建议
        3.4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的实践指导意义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创新之处
    3 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干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2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专家函询表(第二轮)
    附录3 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方案(终稿)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肾脏病现代营养管理的研究概况
        一、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的必要性
        二、主要营养素摄入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中医学内有关慢性肾脏病的营养管理
        一、中医学关于“营养”的理解
        二、中医学“营养”管理的发展
        三、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食物的应用
        四、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治法的选择
        五、慢性肾脏病中医营养管理现代的研究
第二章 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合格率分析及低蛋白饮食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营养素的摄入量
        二、营养素摄入的合格率
        三、营养素摄入未合格患者的具体原因
        四、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五、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一般特征比较
        六、一般特征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全部参与者的营养状况
        八、影响膳食蛋白质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九、影响膳食热量摄入的营养评估指标的比较
        十、营养评估指标的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第四节 讨论
第三章 慢性肾脏病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建立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中西医营养管理“移动终端程序”的需求调查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第三节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微信小程序的开发
        一、研发过程
        二、功能模块
    第四节 讨论
第四章 交互式中西医营养管理辅助程序的应用:一项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实施方案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受试者进入研究的流程
        二、观察指标
    第四节 讨论
第五章 程序优化探索: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在预防营养不良事件发生中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模型框架
        一、基础模型:基于事件模型
        二、优化模型:亚型和阶段推导模型
    第三节 模型运行
        一、数据的采集
        二、数据预处理
        三、数据集转换
        四、模型的输入
        五、模型的运算
        六、模型的运行
    第四节 结果输出
    第五节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6)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局限性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食管癌术后免疫肠内营养肠道不耐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研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肠外营养处方安全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3 评价方式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概况
        2.2 文献质量等级和指标认可度
        2.3 电解质浓度
    3 结论
第二章 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知识库的建立
    前言
    1 知识采集方案
        1.1 知识采集的途径
        1.2 知识采集的标准
        1.3 知识采集的结果
    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
        2.1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过程
        2.2 TNA合理组方计算步骤流程设计的结果
    3 应用肠外营养处方合理性评价指标集进行病例分析和组方计算
第三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实现
    前言
    1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要点
    2 信息化肠外营养处方审核逻辑
    3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功能模块设计
        3.1 采用B/S(Browser/Server)架构设计模式
        3.2 系统框架设计
        3.3 系统功能模块
第四章 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应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3.1 我院临床TPN使用的基本情况
        3.2 典型不合理TPN处方案例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肠外营养混合液水相相容性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妊娠期糖尿病综合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一、引言
二、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结论
六、参考文献
七、文献综述 妊娠期糖尿病孕期治疗及管理的进展
    参考文献
八、附录
九、致谢

(9)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国内外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研究进展
    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1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流行病学特点
        1.2 CKD不同阶段的病生理机制及营养状况特点
        1.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1.4 CKD营养状况的诊断
        1.5 CKD营养状况的治疗
        1.6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局限性
    2. 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2.1 慢性肾脏病之中医观
        2.2 营养状况之中医观
        2.3 中医药干预营养状况的具体方法
        2.4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相关临床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
    前言
    一、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2. 文献来源及检索策略
        2.1 检索范围
        2.2 检索策略
        2.3 文献筛选和质量评价
        2.4 资料提取
        2.5 资料分析
        2.6 研究方案及注册信息
    二、研究结果
        1. 检索流程及结果
        2. 纳入研究特征
        2.1 纳入研究质量评价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3. 亚组分组情况概述
        4. 主要结局指标:白蛋白(Albumin, Alb)
        5. 次要结局指标
        5.1 实验室指标
        5.2 人体测量
        5.3 量表
        6. 不良反应
        7. 讨论
        7.1 原始研究评价
        7.2 本次研究指标的选择
        7.3 本次研究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中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2. 英文检索式及检索结果
    附录3. JADAD量表评分标准
个人简历

(10)中国大陆近15年儿童锌缺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及检索策略
    1.2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3.1 不同性别儿童锌营养状况
    3.2 不同年龄儿童锌营养状况
    3.3 不同影响因素儿童锌缺乏状况
    3.4 本研究的局限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儿童锌缺乏症的防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营养素和医药(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老年人膳食模式与肌肉衰减症关系研究[D]. 李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
  • [2]常州地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及其肠道菌群构成分析[D]. 于晋然. 青岛大学, 2021(02)
  • [3]初治肺结核患者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 余莉.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4]养老机构老年人营养管理循证实践方案的构建研究[D]. 陈莉. 宁夏医科大学, 2021(02)
  • [5]慢性肾脏病营养管理依从性分析及交互式中西医智能辅助程序的建立与运用[D]. 张显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不同泵入方式改善食管癌患者免疫营养肠道不耐受的临床研究[D]. 邹晓影.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肠外营养处方审核模型的构建与应用[D]. 柳波. 大理大学, 2021(09)
  • [8]妊娠期糖尿病综合管理及治疗依从性的效果评价[D]. 张雪莲. 湖北医药学院, 2021(02)
  • [9]中医药与慢性肾脏病营养状况的系统综述与meta分析[D]. 宋子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10]中国大陆近15年儿童锌缺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D]. 颜才进.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营养与药物(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