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近期现状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近期现状

一、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近况(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孙铭浚[2](2021)在《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由于近年来围绝经期失眠症及其伴随的情志病有上升趋势,并且在更年期综合征为最常见症状,对广大女性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均造成较大的损伤,因此,找到对本病安全、有效、能广而普及和推广的治疗方案尤其重要。目的本研究通过针刺五脏俞“形神同调”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观察治疗前后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和KUPPERMAN评分,进一步认识“疾病-情志”可相互影响的关系,探索临床诊疗中针刺调神的重要性,为普及针灸“形神一体化”治疗提供探索性思路和参考。方法1试验内容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按照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符合标准病例共59例,其中脱落5例,为治疗组31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作为干预措施,参考第二版《针灸治疗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失眠”的取穴原则(选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为主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针刺五脏俞(肝俞、心俞、肺俞、脾俞、肺俞)。操作:所有主穴均为腧穴常规针刺,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操作时均为向脊柱斜刺,不可过深,以免伤及脏器和神经,所有穴位均施以捻转平补平泻1分钟,频率为120次/分钟,辅以红外线照射,每次治疗30分钟,连续治疗4周,隔日一次。2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1)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全程评价4次,分别在0周、2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2)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更年期综合征量表(KEPPERMAN)全程评价3次,分别在0周、4周、以及疗程结束后4周随访时各1次。结果1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包括年龄、病程、0周的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三个疗程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PSQI总分与各项目的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三个疗程和随访期的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PSQI总分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HAMA(焦虑)量表评分、HAMD(抑郁)量表评分、KUPPERMAN(更年期症状)量表评分比较组内比较:通过组内两两比较发现,治疗前后0周和4周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1);比较4周和随访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通过组间两两比较发现,4周和随访期的HAMA评分、HAMD评分、KUPPERMAN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1)对两组患者的PSQI评分进行临床结果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对照组为总有效率90.3%,说明两组针刺治疗失眠症均有显着疗效,治疗组稍优于对照组。(2)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总体睡眠情况以及其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和日间功能障碍各方面均有改善且疗效相当,但“形神同调”理论指导下的针刺方法治疗起效更迅速、具有显着效果、良好的远期疗效。(3)两组针刺治疗分别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均起效迅速、且具有显着效果和良好的远期疗效。(4)“形神同调”治疗组对围绝经期失眠症患者改善其伴随的焦虑、抑郁和更年期综合征症状各方面症状疗效均优于对照组,且具有更优的远期效果。

卜筱梅[3](2021)在《“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评价“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法与针刺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疗效差异,初步形成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技术规范,为其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就诊于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GAD(肝郁气滞型)患者66例,结合临床实际,按照非随机同期对照方法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各33例。两组均基于“疏肝调神”理论选穴:百会、神门(双)、内关(双)、太冲(双)、心俞(双)、肝俞(双)。针刺组每次留针30min,3次/周,共24次;埋线组使用“线体对折旋转埋线法”埋线治疗,1次/2周,共4次。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值变化,并依据HAMA减分率评价比较两组的总体疗效。结果:(1)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组显效10例,有效14例,无效7例,有效率77.42%;埋线组显效12例,有效15例,无效5例,有效率84.37%。两种疗法疗效相当(P>0.05)。(2)中医证候积分评价同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降低(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中医证候表现;两组间治疗后相比,两种疗法对中医证候的改善程度相当(P>0.05)。(3)两组HAMA总分、各分项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HAMA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能改善GAD症状;治疗后两组间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对改善患者焦虑程度方面效果相当。进一步对比HAMA 14个分项,针刺组和埋线组在13个分项的分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仅“害怕”一项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大部分焦虑情绪与躯体焦虑症状;治疗后两组比较,埋线组在改善“焦虑情绪”“失眠”2项方面优于针刺组(P<0.05)。(4)STAI积分比较STAI分为SAI(状态焦虑)和TAI(特质焦虑)两部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SAI、TAI积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治疗后两组相比,两种疗法在改善状态及特质焦虑方面效果相当(P>0.05)。(5)SAS积分比较两组SAS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治疗后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患者焦虑症状。(6)和针刺组相比,埋线组的治疗频次和花费时间更少,支出医疗费用更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7)治疗结束1个月后进行随访,针刺组复发6例,复发率为25%;埋线组复发1例,复发率为3.7%,埋线组复发率显着低于针刺组(P<0.05)。结论:(1)“疏肝调神”针刺法和埋线法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均有较好疗效,均可显着改善患者(肝郁气滞)的中医证候表现,显着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及躯体性焦虑程度,降低患者状态性焦虑及特质性焦虑程度;其中“疏肝调神”埋线法对HAMA量表分项指标“焦虑情绪”和“失眠”的改善程度优于针刺法,其复发率更低。(2)穴位埋线的治疗频次、花费时间及治疗费用低于针刺治疗,具有效优、价廉的优势。

孟英[4](2020)在《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抑郁症是一种严重的情绪障碍,终生患病率约为17%,目前全世界至少有3.5亿人受其影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被推荐为抗抑郁的一线治疗方案,临床应用也最为广泛,但仅有60%的病患对该类药物反应较好,30%的患者无法获得治疗反应。由于SSRIs类抗抑郁药物具有“起效延迟”效应,抑郁症患者常常因疗效不足的同时还需要忍受药物副作用而对治疗失望,进而加重病情和降低患者依从性。针刺疗法作为对抑郁症治疗的一项有效补充方法,常常与抗抑郁药联合使用。针刺疗法包括普通针刺及电针,临床试验表明普通针刺和电针作为SSRIs类抗抑郁药物的附加疗法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加速治疗反应,并可能减少SSRIs类抗抑郁药物诸多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对原发性抑郁症患者疗效较好。目前有关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或系统评价尚未出现,而且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优势特点未得到总结与阐述,相关机制也尚未阐明。[目的]通过对针刺或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Meta分析,评价针刺或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以期为针刺或电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快速起效以及减少药物不良反应进一步给出循证证据。[方法]运用计算机开展文献检索,国内主要包括: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群,国外主要包括: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搜集随机对照试验.(RCT);主要结果是治疗有效率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和Asberg氏抗抑郁剂副反应量表(SERS);次要结局指标是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HAMD各因子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SI)、副反应量表(TESS)。采用RevMan 5.3软件(Cochrane协作网提供)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6项临床研究,2874例患者。对纳入的针刺及电针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发现36篇文献研究样本量较少,普遍质量不高,存在一定偏倚风险。对于结局评价指标,所有研究均以HAMD评分的变化作为主要的结局评价指标。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药结合组HAMD评分变化在第1、2、4、6、8周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针药结合组在临床有效率以及临床痊愈率方面显着高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SERS指标的分数在2、4、6周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显着低于药物组;针药结合组与单纯药物组分别在治疗1、2、4、6、8周前后SDS评分及CGI-SI评分上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两组HAMD各因子分的差异:在1、2、4、6周治疗后,针药结合组较单纯药物组焦虑/躯体化因子评分下降,差异表现出明显统计学意义;睡眠障碍因子评分在1、4、6周时两组统计学差异明显,2周时差异较小;认知障碍因子评分在1、2周时两组差异明显,第4、6周时两组差异较小;迟滞因子评分在1、2周时两组有差异,第4周时两组差异较小,第6周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1、2、4、6周体重因子评分的变化上基本无差异。[结论]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可以显着提高治疗效果,缓解抑郁症患者大部分临床症状,使得起效时间缩短,改善抑郁伴随的其他身体不适,有利于快速缓解患者焦虑情绪,改善睡眠状况,以及恢复患者的认知;同时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减少对患者身体的其他损害,副反应更少,安全性更高;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更快回归正常生活,符合社会及家庭的需要,在临床应用当中有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孙帅[5](2020)在《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对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位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采用扶土抑木法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10次为一疗程,于治疗前后采取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评定疗效。结果:1.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YGT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两组总体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小儿推拿联合针刺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结论:1.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单纯针刺治疗均能有效改善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抽动症状。2.基于“扶土抑木”理论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霜梅[6](2020)在《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睡眠障碍对心脑血管疾病后的生活质量有着持续的负面影响。脑卒中相关的睡眠失调常见失眠、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等多种形式。近年来不同形式的睡眠障碍与卒中之间的关系得到学者们的关注,卒中后失眠作为公认的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严重影响卒中幸存者的康复治疗,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虽然现代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临床经验,但对于其病因病机的总结,体质、症候、常见中医临床症状与卒中后失眠的关系等方面尚未有系统总结。本课题基于国内外学者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进行前瞻性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横断面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临床观察性研究和卒中后失眠的中西医治疗网状Meta分析,以期完成对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初步探索并明确其与常见脑血管危险因素、中医体质症候方面的关系,系统地总结中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特色和经验,丰富对卒中后失眠研究的中医内容并以此作为中医开展相关研究开端,争取为今后中医研究卒中后并发疾病方面提供方法学经验。方法:本课题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全面梳理国内外对卒中与各种形式睡眠障碍的研究报道完成文献综述,初步从中西医两方面整理卒中与多种睡眠障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别通过前瞻性和横断面临床研究收集不同时期卒中患者的中西医相关临床因素,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或常见合并症状的总结;第四部分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纳入中医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通过Meta分析的方式进行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与单纯西药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等方面的比较,总结当代医家在治疗卒中后失眠时的主方中药与穴位选择,为推广使用针灸等疗法治疗卒中后失眠提供疗效依据。结果:1.通过文献研究总结国内外学者对睡眠障碍与卒中发病、卒中后出现睡眠障碍对于患者预后等方面进行的探索,发现各种形式的睡眠障碍可能与卒中之间通过多种病理机制相联系,甚至可形成恶性循环而产生不利影响。2.中医经典中无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病名和专门论述,但其作为理论来源指导着我国医家对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目前对于卒中后合并睡眠障碍尤其是睡眠呼吸暂停、嗜睡、不安腿综合征的中医治疗主要以个案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主,且尚未形成对卒中后多种形式睡眠障碍病因病机的系统认识。我国医家对卒中后失眠的治疗进行了大量探索,尤其是多种治疗方法合用,疗效较为显着,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推广。3.通过前瞻性收集275例急性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糖化血红蛋白、年轻老年、失眠、NIHSS评分>10分、抗生素应用、颈动脉硬化、焦虑、脑卒中、抑郁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5.92、0.3、4.4、5.33、6.81、2.73、2.92、3.53、2.94。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40分、不欲饮食、善太息、情绪低落、多愁善感、失眠多梦、血瘀质、肌肤甲错、心悸、痰湿质、湿热质、多痰、脘腹胀满是卒中后3个月失眠的常见要素,其OR值分别为4.29、4.3、5.15、2.6、4.56、17.04、9.99、2.86、3.09、5.55、11.7、13.36、3.5、7.83。4.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恢复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病位在左侧、右侧,年龄大于75岁与卒中后失眠风痰阻络证常同时出现。血瘀质、后循环、男性不常与风痰阻络证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常与卒中后失眠的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而男性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5.通过横断面研究收集后遗症期卒中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因素进行了探索。综合两种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在西医方面,男性、BMI>24kg/m2、脑干、心脏病史、失眠史、糖尿病、运动习惯、焦虑史皆为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在中医方面,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胸闷、气虚质、失眠多梦、头痛、中风病临床症候评分<20分、情绪低落、善太息、神疲乏力、头昏、风痰阻络、气短懒言、恶风是卒中后遗症期失眠的常见合并要素。6.使用Logistic回归探索后遗症期卒中后出现失眠的患者在卒中证型与性别、年龄、临床类型、发病部位、发病数目、发病季节、卒中位置、体质的关系,发现卒中后失眠的病人中年龄小于44岁、年龄大于75岁在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的卒中后失眠中更常见,而出血性卒中少与后遗症期风痰阻络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发病季节在春季,发病时体质为阳虚质、平和质常与阴虚风动证卒中后失眠同时出现,而出血性卒中不常与阴虚风动证同时出现。7.通过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灸、针药联合、单纯耳穴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卒中后失眠在有效率、痊愈率、PSQI评分上,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值得进行推广。结论:1.结合文献研究和临床研究,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血糖异常、既往有失眠史都是卒中后失眠发病的危险因素。在恢复期,与卒中相关的急性期使用过抗生素治疗、NIHSS评分>10分是恢复期卒中后失眠的危险因素。2.在中医方面,通过临床研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平素有善太息、情绪低落、失眠多梦都是卒中后不寐易发的常见合并症;恢复期卒中后不寐的发生更易受体质如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的影响。3.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风痰阻络证卒中患者,年龄大于75岁都是其常见因素;对于无论是在恢复期还是后遗症期的阴虚风动证卒中患者,常与阳虚质、卒中发病季节在春季都是同时出现在卒中后失眠的患者中。4.通过Meta分析显示,中医疗法尤其是针灸疗法对比单纯西药治疗有着不俗的临床疗效,结合本课题组既往的直接Meta部分,针灸可能在改善肢体功能、减少不良反应上更有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但鉴于随机对照试验质量不一以及研究间异质性的存在,鼓励未来进一步开展更高质量、规模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卒中后失眠的国际推广提供试验依据。

黄诗杰[7](2020)在《基于“脾胃盛衰论”针灸干预失眠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李东垣“脾胃盛衰论”思想指导下,以阳虚型失眠证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针灸为干预手段,观察“老十针”与督脉实按灸治疗阳虚型失眠证的临床疗效,以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李东垣的学术思想,拓展“老十针”应用范围,为临床诊治阳虚型失眠做出有益的探索。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0例阳虚型失眠患者(剔除10例)随机分为“老十针”结合督脉实按灸组(A组)、常规针刺组(B组)与药物组(C组),每组各30例。每隔一天治疗一次,一周三次,两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及焦虑抑郁情绪方面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期的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前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中医证候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总体疗效对比:治疗后,A组总有效率为86.7%,B组总有效率为80%,C组总有效率为83.3%,A组与B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上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C组在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期A组总有效率为83.3%,B组总有效率为70%,C组总有效率为50%,在随访期A组与B组、A组与C组的总有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评分: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及随访期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之间两两比较,三组间任意两组间治疗后的睡眠指数评分上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随访期,A组与C组在随访期睡眠指数上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中医证候评分:三组患者在治疗后对中医证候的改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随访期,A组和B组的中医证候改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C组在随访期的中医证候改善无统计学意义(P>0.05)。5.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三组在治疗后改善HAMA、HAMD量表评分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随访期,A组改善HAMA、HAMD量表评分方面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B组改善HAMD量表评分方面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HAMA量表评分方面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改善HAMA、HAMD量表评分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及耐受性评价:三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耐受性良好。结论:1.通过对比A、B、C组三种不同的治疗方式,结果发现,A组、B组、C组均能改善阳虚型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A组的临床总疗效在治疗后优于B组,在随访期优于B组与C组。2.通过分析对比治疗后及随访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PSQI评分、HAMA评分、HAMD评分,结果发现,A组在随访期对睡眠指数的改善优于C组;A组、B组在随访期对中医证候的改善优于C组;A组在改善患者抑郁情绪方面优于B组与C组。3.在“脾胃盛衰论”思想指导下,“老十针”结合督脉实按灸对阳虚型失眠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中医证候、抑郁焦虑情绪等,并且持续性效应更佳。

郝闻致[8](2020)在《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微生物与宿主的共生关系普遍存在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中,充足的证据表明人体内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根据其群落的多样性特定分布于人体各个部分。肠道菌群占据人体微生物的主要部分,与宿主共生共存,从新生儿时期的初始定植到成长过程中的个体特异性分化,肠道菌群与宿主都处于动态平衡和谐的关系中,帮助宿主在抵御病原体的侵害、强化肠上皮屏障、增强消化代谢、促进营养吸收、指导宿主免疫系统成熟以及正常功能运转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对于人体行为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大量的临床报道与实验研究都证实了肠道菌群失调会导致包括抑郁与焦虑在内的行为异常。中草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代表,因其对疾病的显着治疗效果以及对人类生存和繁衍具有重要贡献而受到高度赞赏。中草药与肠道菌群存在互作作用,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群通过与中草药组分的复杂相互作用在中草药药物疗法中起关键作用。中草药可以改善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从而改善其功能障碍以及相关的病理状况。逍遥散出自宋朝《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包含柴胡,当归,生姜,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甘草8味中药,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和营的功效。现代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经典方剂逍遥散可以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状态。本课题前期研究发现逍遥散对于小鼠抑郁样行为有良好的调节作用,但是其具体机制仍不明确,特别是肠道菌群是否参与逍遥散对于抑郁样行为的改善机制有待研究。因此,探究逍遥散是否通过肠道菌群从而改善精神类疾病的行为异常,可以为其提供药理学依据。研究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逍遥散对于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异常行为的调节作用,并且对结肠NLRP3-ASC-CASCASE-1信号通路进行研究,探索菌群失调情况下结肠NLRP3-ASC-CASCASE-1信号通路的变化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为逍遥散改善行为异常的生物学基础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果:(1)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的建立以及行为学评价。方法:采用抗生素氨苄西林干预的方式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将健康雄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四组,正常组,模型组,逍遥散组和益生菌组,除正常组外,均于造模第1天早上9点开始灌服氨苄西林溶液,给药量为100 mg/kg,灌胃容积为0.1 ml/10 g体重,连续两周,建立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模型。逍遥散组灌服逍遥散悬液;模型组灌服等体积等量无菌水;益生菌组灌服益生菌溶液。每日观察各组小鼠的一般状态并称量体重;于实验第0天与14天进行小鼠旷场实验,于实验第14天进行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和悬尾实验;于实验第15天盲肠无菌取粪便样本进行16S微生物多态性分析。结果:(1)各组小鼠一般状态结果:实验前1天,各组小鼠精神状态均良好,皮毛光泽、动作灵活、粪便呈球状、干湿适中。实验第14天,模型组小鼠精神状态较差,毛发凌乱、活动减少、粪便变软、不成球状。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小鼠精神状态尚可,毛发较整齐而且未见枯黄,动作灵敏、粪便未见异常。正常组于实验前相比无变化。(2)各组小鼠体重结果显示:造模第7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逍遥散组、益生菌组体重较为下降,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体重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体重整体大于模型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小鼠旷场实验结果显示:造模前1天,各组小鼠在旷场实验中五分钟运动总距离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运动总距离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运动总距离则显着高于模型组(P<0.001)。热图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旷场中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外周区域,较少穿越中央区,运动探索欲望较低,静止不动时间明显增长。而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小鼠活动范围较广,运动区域包括中央区,探索欲望较高,静止不动时间较模型组明显降低。(4)各组小鼠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5分钟内开放臂运动的距离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开放臂的运动距离则显着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图结果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活动范围主要集中在封闭臂。(5)各组小鼠悬尾实验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在悬尾实验中最后四分钟的不动时间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开放臂的不动时间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各组小鼠粪便16S微生物多态性分析显示:造模第14天,通过菌群的多样性分析显示,与正常组相比,在种属水平上,模型组小鼠肠道微生物相较与正常组降低,逍遥散与益生菌组肠道微生物则较模型组增加。PCA主成分分析也显示模型组相较于正常组、逍遥散组以及益生菌组有明显的差异。各组小鼠族水平的相对丰度具体也有差异。(2)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结肠炎性病理变化和菌群失调代谢物变化以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HE染色法观察结肠炎症病理,ELISA法测定血清、结肠组织以及粪便中内毒素LPS水平,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β水平。结果:(1)各组小鼠HE染色结肠的病理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通过HE染色技术分析,正常组结肠组织肠壁结构完整,形态正常。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炎性浸润病理改变,包括结肠肠壁变薄,排列无序,空泡变性。逍遥散组与益生菌组则有不同程度的好转。(2)各组小鼠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的内毒素LPS表达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的内毒素LPS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粪便:P<0.001;结肠匀浆液:P<0.01;血清: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粪便、结肠匀浆液以及血清中内毒素LPS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粪便:P<0.001;结肠匀浆液:P<0.05;血清:P<0.01)。(3)菌群失调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通路变化及逍遥散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m RNA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相对蛋白含量。结果:(1)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m RNA表达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1)。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基因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基因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2)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的平均光密度显着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的平均光密度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的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的平均光密度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的平均光密度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3)各组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NLRP3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NLRP3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ASC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ASC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造模第14天,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结肠CASPASE-1的蛋白表达高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逍遥散与益生菌组结肠CASPASE-1的蛋白表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4)逍遥散含药血清对于LPS诱导的NCM460内毒素损伤模型以及NLRP3炎性小体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LPS诱导内毒素损伤模型组(简称LPS模型组)、LPS+NLRP3敲除组、LPS+低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低剂量血清组)、LPS+中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中剂量血清组)、LPS+高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组(简称高剂量血清组)。采用LPS(1 mg/L)的方法刺激细胞来模拟菌群失调造成的内毒素损伤模型。低、中、高剂量逍遥散含药血清进行干预。采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ELISA测定细胞培养液中IL-1β水平,采用HE染色观察各组细胞状态,采用WB检测各组细胞NLRP3炎性小体表达情况。结果:(1)细胞活力检测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活力明显低于正常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中、高剂量含药血清组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2)细胞培养上清液ELISA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培养液中IL-1β水平较正常组而言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LPS+NLRP3敲除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细胞培养上清液IL-1β水平均低于模型组,按照低中高逐渐降低,其中中剂量含药血清与高剂量含药血清效果最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3)细胞HE染色结果显示:LPS模型组细胞出现明显的胞浆量多,胞体破烂,结构模糊,胞核溶解、固缩的现象。逍遥散含药血清给药组则见不同程度的改善。(4)各组细胞NLRP3、ASC、CASPASE-1蛋白表达结果显示:模型组细胞NLRP3蛋白的表达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NLRP3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模型组细胞ASC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ASC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模型组细胞CASPASE-1蛋白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逍遥散含药血清组与NLRP3敲除组CASPASE-1蛋白的表达则显着低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结论:(1)逍遥散可以改善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的抑郁样行为以及焦虑样行为。(2)抗生素氨苄西林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小鼠抑郁样行为与肠道菌群失衡,菌群代谢物内毒素增多有关。(3)菌群代谢物内毒素增多可以诱导NLRP3/ASC/CASPASE-1通路过度激活,释放大量的细胞炎性因子IL-1β。(4)逍遥散改善小鼠行为学异常的机制可能是与其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少内毒素损伤、抑制NLRP3/ASC/CASPASE-1通路、减少细胞炎性因子IL-1β释放有关。

张静,杨华元,姚斐,李征宇,周文新,刘小美,孙艳红,李蔚江,肖彬[9](2020)在《物理疗法调节睡眠障碍脑电α波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脑电图的信号非常复杂,单独探讨其中的某个波形可使研究更加深入。通过总结针刺、艾灸、磁刺激、熏蒸、推拿等物理疗法对睡眠障碍患者介于清醒和睡眠之间的脑电α波的调节作用,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奎瑜[10](2019)在《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研究一目的:通过对失眠的现代针灸文献的系统评价,为开展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评价及时效性规律研究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从建库至2019年8月国内外相关数据库,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CBM)、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ubmed、Medline核心库。检索针灸为干预措施对照西药治疗失眠症的相关文献,应用Endnote对获得的文献进行去重初筛;通过阅读题目、摘要及全文筛选出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文献(RCT)。参照Cochrane标准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及资料分析,对不同的针灸干预措施及时间进行分组,采用Review Manager 5.3 software和Stata14.0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的61项研究,共纳入5128例病人,其中试验组2613例,对照组2515例。61项研究均提及随机序列产生的方法,包括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区组法等。29篇文献采用分配隐藏方法;只有1篇文献提及盲参与者,6篇研究提及盲评估者,剩余文献均未提及是否采用盲法。2篇评价了安全性。其中40项研究的干预方式为针刺,9项研究运用艾灸疗法,4项研究涉及耳穴疗法,4项研究包含穴位敷贴和4项研究采用穴位埋线作为干预方式,对照组主要为西医药物。61项研究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作为结局指标,其中4项研究同时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抑郁量表)评估失眠抑郁症状,2项研究同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估失眠焦虑情况。Meta分析结果:1.针灸对照西药对PSQI评分影响61项研究采用PSQI作为评估睡眠质量的测量指标。对于治疗后的PSQI评分进行meta分析,由于纳入的各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选择随机效应模型进行分析。合并结果显示针灸疗法与对照组相比能降低PSQI评分,结果显示针灸治疗与对照相比能更好的改善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然而,合并结果存在较大的临床异质性,需要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来源。按照不同针灸类型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针刺、灸法、穴位敷贴能降低PSQI评分,耳穴、穴位埋线法治疗不能能显着降低PSQI评分。根据不同的干预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照不同干预时间分为2周,3周,4周三个亚组,结果分析显示亚组之间无统计差异。不同的针灸干预疗程结果显示,针灸与对照组比较均能降低PSQI评分。2.发表偏倚根据不同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PSQI结局指标中纳入的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针灸治疗失眠有效,但是临床试验方法存在质量欠佳,审慎对待该结论。研究二目的:科学评价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时效性,并探讨疗效和粗细针具选择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开放性临床试验方法。将经过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筛查,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74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治疗组粗针、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对照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四个亚组,治疗组粗针和治疗组细针给予平衡针治疗,对照组粗针和对照组细针给予非穴位针刺。治疗组粗针和对照组粗针使用0.35×25mm毫针针刺,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使用0.20×25mm毫针针刺.治疗每天1次,每周治疗5天,总疗程4周。在治疗前、治疗1周、2周、4周四个时点采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进行评测。并做好安全性指标的观测记录。结果:治疗结束,共2名病例脱落,治疗组细针和对照组细针各1例,最终72例进入意向性处理分析(ITT)。1.一般资料和基线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病例的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疾病的基线情况(病程、中医症候、舌脉的分布),各组疗效指标ISI、PSQI以及构成PSQI的睡眠成分因子,经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痊愈5例(13.88%),显效15例(41.67),有效13例(36.11%),无效3例(8.33%),总有效率91.67%。对照组痊愈0例(0%),显效2例(5.56%),有效8例(22.22%),无效26例(72.22%),总有效率27.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个亚组分析中,治疗组粗针有效率优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细针与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ISI总分比较ISI总分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1周、2周、4周各观察时点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后1周、2周和4周各观察时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IS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治疗组细针、对照组粗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粗针与对照组细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ISI分层比较中,结果相同。4.PSQI总分比较治疗后第4周与治疗前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均下降,差异有统计意义。治疗后第4周,组间比较治疗组下降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PSQI成分因子比较第4周时成分因子V,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其余成分因子比较时P<0.05;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治疗组细针、治疗组粗针、对照组细针和对照组粗针的PSQI得分均呈现下降趋势,治疗组下降趋势要显着明显于对照组,其中治疗粗针组的下降趋势最大,与其他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安全性比较对照组发生一例轻度的针刺后血肿,且消退较快,不良事件率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有效,且在第1周开始起效,4周治疗期间疗效呈持续性升高;2.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粗针针刺效果优于细针针刺。

二、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近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近况(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形神理论”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1 《内经》中“形神理论”的认识
        2 “形神”关系在生理病理的意义
        3 “形神同调”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西医概况
        1 围绝经期失眠的中医治疗
        1.1 古代医家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1.2 古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分析
        1.3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的认知
        1.4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辩证分型
        1.5 现代医家对本病的研究概况
        2 围绝经期失眠的西医治疗
        2.1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认识
        2.2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其发病机制的认识
        2.3 西医对围绝经期失眠的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标准
    2 试验方案
        2.1 试验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及观察时点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安全性评价
        2.6 统计方法
        2.7 不良反应或意外情况处理方案
        2.8 患者知情同意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两组PSQI及各项评分比较
        3.3 两组HAMA量表评分比较
        3.4 两组HAMD量表评分比较
        3.5 两组KUPPERMAN量表评分比较
        3.6 两组有效率比较
    讨论
        1 研究结果的分析与探讨
        2 选取五脏俞的理论依据
        3 “形神同调”的临床意义探讨
        4 针刺“五脏俞调五脏神”治疗本病情志因素的探讨
        5 小结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3)“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对脱落和剔除病例的处理
        1.8 知情同意
    2 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疗效评价方法
        2.4 随访
        2.5 研究质量控制方法
        2.6 统计方法
    3 伦理学审批
    4 结果
        4.1 病例完成情况
        4.2 基线资料
        4.3 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HAMA、STAI、SAS比较
        4.4 疗效比较
        4.5 随访复发情况
        4.6 安全性及治疗费用评价
    5 讨论
        5.1 中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2 中医学对肝郁气滞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5.3 “疏肝调神”配穴法的理论基础和选穴依据
        5.4 现代医学对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认识
    6 “疏肝调神”治疗GAD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6.1 改善精神焦虑及躯体焦虑
        6.2 改善状态焦虑及特质焦虑
        6.3 改善睡眠质量
        6.4 改善肝郁气滞证候表现
        6.5 穴位埋线的临床优势和特点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伦理学审批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录3: 病例报告表
文献综述 穴位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4)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1. 原发性抑郁症的诊治进展
        1.1 原发性抑郁症的发病现状
        1.2 原发性抑郁症的病因及机制研究
        1.3 原发性抑郁症的治疗现状
        1.4 原发性抑郁症的中医诊治理论
    2. 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
        2.1 SSRIs药物的使用近况
        2.2 SSRIs药物的临床效应
    3. 针刺、电针对原发性抑郁症的治疗
        3.1 针刺及电针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
        3.2 针刺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3.3 电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机制研究
    4.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研究进展
        4.1 针刺、电针与SSRIs药物结合抗抑郁的临床研究
        4.2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4.3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优势与现状
    5. 针药结合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循证医学方法
        5.1 循证医学与Meta分析
        5.2 针药结合治疗抑郁症的循证医学研究进展
        5.3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
        5.4 采用的研究方法—循证证据
    6. 抑郁症与其他疾病关系
    7. 抑郁症的未来治疗方向
        7.1 针刺及电针疗法治疗抑郁症的方案
        7.2 新型药物的研发
        7.3 针药结合的抗抑郁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病种
        1.3 干预措施
        1.4 结局指标
        2. 排除标准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病种
        2.3 干预措施
        2.4 结局指标
        3. 检索策略
        4. 数据收集及分析
        4.1 纳入与筛选
        4.2 数据提取
        4.3 质量评价
        4.4 统计方法
    结果
        1. 纳入研究的一般情况
        2.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 主要结局指标——有效率及痊愈率
        4. 主要结局指标——HAMD评分
        5. 主要结局指标——不良反应事件及发生率
        6. 主要结局指标——SERS评分
        7. 次要结局指标——SDS评分
        8. 次要结局指标——HAMD各因子分
        8.1 焦虑/躯体化因子
        8.2 认知障碍因子
        8.3 睡眠障碍因子
        8.4 迟滞因子
        8.5 体重因子
        9. 次要结局指标——CGI-SI评分
        10. 次要结局指标——TESS评分
        11. 发表偏倚评估
        11.1 痊愈率
        11.2 治疗4周HAMD评分
        11.3 Egger回归图
        12. 敏感性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纳入文献质量、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
    2.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临床疗效特征
        2.1 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痊愈率与HAMD评分
        2.2 HAMD各因子分
        2.3 SDS评分与CGI-SI评分
    3. 针药结合抗抑郁的不良反应特征
    4. 研究欠缺与不足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随机方法
        2.2 分组方法
        2.3 一般资料
        2.4 治疗方案
        2.5 观察内容
        2.6 疗效评定标准
    3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两组病例完成情况
    2 两组患儿基本情况对比
    3 两组治疗后YGTSS评分比较
    4 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5 两组小儿抽动症患儿发生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中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2 西医对抽动秽语综合征的研究
        2.1 现代医学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2 现代医学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近况
    3 湘西刘氏小儿推拿的研究
    4 小儿推拿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5 针刺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的机理讨论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病例报告表
综述 中医治疗抽动秽语综合征近10年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卒中与睡眠的中西医认识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得卧的认识
        二、西医对卒中与睡眠的认识
    第二节 不同睡眠障碍类型与中风
        一、中医对中风与不寐的研究概况
        二、西医对中风与失眠的研究概况
        三、中风与鼾症的中医研究进展
        四、西医对卒中与睡眠呼吸暂停的研究进展
        五、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中医研究概况
        六、中风与不安腿综合征西医研究概况
        七、其他形式睡眠障碍与卒中的西医研究进展
        八、小结
第二章 卒中后失眠发病因素的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
    第一节 前瞻性临床观察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恢复期卒中后失眠前瞻性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脑卒中3月时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卒中后3个月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三章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相关因素的横断面观察研究
    第一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研究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二节 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横断面观察统计结果分析
        一、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二、后遗症期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分析
        三、脑卒中后失眠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四、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患者中医症候要素资料分布
        五、失眠与非失眠患者中医要素临床相关资料分布
        六、脑卒中后失眠中医要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七、失眠患者证型与性别、年龄、体质、卒中位置和季节的结果分析
第四章 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
    一、Meta分析研究设计
    二、纳入文献一般情况
    三、网状Meta分析一致性检验
    四、网状Meta证据图
    五、网状Meta结果图
    六、网状Meta分析森林图
    七、网状Meta分析贡献图
    八、网状Meta分析发表偏倚检验及SUCRA排序
    九、不良反应和远期随访
    十、纳入研究中穴位及中药使用小结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危险因素探讨
        一、脑卒中急性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的发病情况
        二、常见因素对卒中后失眠的影响
    第二节 恢复期、后遗症期卒中后失眠症候、体质探讨
        一、体质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二、常见症状与卒中后失眠发病的探讨
    第三节 中西医治疗卒中后失眠的Meta分析结果探讨
        一、普通Meta分析结果探讨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卒中后失眠的网状Meta分析探讨
        三、局限性
        四、现代医家常用针灸穴位、中药总结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
统计学审核证明
致谢
详细摘要

(7)基于“脾胃盛衰论”针灸干预失眠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1.1 受试者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标准
        1.6 剔除、脱落病例的处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估计
        2.2 随机数字分组方法
        2.3 对照方法
        2.4 盲法设计
        2.5 治疗方法
        2.6 观察指标
        2.7 疗效评定标准
        2.8 观察周期及随访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治疗结果
    4.治疗结果分析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总体疗效
        4.3 匹兹堡睡眠指数
        4.4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
        4.5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4.6 总结
        4.7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1.1 关于病名
        1.2 关于病因、病机
        1.3 关于病位
        1.4 关于阳虚失眠的病因、病机
        1.5 针灸治疗失眠
    2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认识
        2.1 失眠的定义
        2.2 失眠的诊断标准
        2.3 现代医学对失眠的治疗
    3 李杲“脾胃盛衰论”的机理探讨
        3.1 脾胃是元气之源
        3.2 脾胃乃升降浮沉之机
        3.3 脾胃盛衰是病机变化的关键
        3.4 胃不和则卧不安
        3.5 “脾胃盛衰论”指导下治疗阳虚型失眠的原理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综述 中医治疗阳虚型失眠的临床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附件2:中医证侯评分标准
    附件3: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PSQI)
    附件4: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附件5: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
    附件6:不良反应记录表
    附件7: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8)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肠道菌群、抗生素与行为异常的综述
    文献综述二:NLRP3炎性小体在精神疾病中的研究概述
    文献综述三:逍遥散抗抑郁与抗焦虑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实验一 :肠道菌群失调动物模型的复制以及逍遥散对模型行为学的作用评价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二 :逍遥散对于肠道菌群种类以及菌群代谢物的影响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三 :逍遥散对模型小鼠结肠NLRP3-ASC-CASPASE-1 信号通路的作用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实验四 :逍遥散含药血清调控LPS诱导的内毒素损伤细胞模型NLRP3 炎性小体的实验研究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英文缩略词
致谢
个人简历

(9)物理疗法调节睡眠障碍脑电α波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睡眠及睡眠障碍与脑电α波
2 物理疗法对睡眠障碍脑电α波的调节作用
    2.1 针刺疗法
    2.2 艾灸疗法
    2.3 磁刺激疗法
        2.3.1 穴位磁刺激
        2.3.2 经颅磁刺激
    2.4 其他物理疗法
3 睡眠相关脑电α波神经反馈疗法的应用
4 小结

(10)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中西医对原发性失眠的认识
        一、源流和沿革
        二、中医病因病机
        三、中医辨证分型
        四、西医对于原发性失眠的诊断治疗
    第二节 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近况
        一、定义
        二、平衡针的特点
        三、平衡针对失眠的治疗现状
        四、小结
第二章 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与荟萃分析(META分析)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一、检索策略
        二、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三、结局指标
        四、文献筛查和数据提取
        五、质量评价
        六、统计分析
    第二节 检索及结果评价
        一、文献检索结果
        二、纳入研究的特点
        三、文献的质量评估
    第三节 荟萃结果分析(META分析)
        一、主要结局
        二、次要结局
    第四节 讨论
        一、文献一般情况
        二、临床疗效
        三、安全性
        四、治疗失眠有效的针灸方法
        五、针灸治疗失眠的疗程
        六、失眠的相关因素
        七、本研究的局限性
        八、结论
        九、对未来研究的启示
第三章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方案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选择
        三、临床研究
    第三节 结果
        一、人群筛选完成情况
        二、病例研究完成情况
        三、基线分析
        四、效应指标评价结果
        五、各测量指标中效应规律
        六、安全性评价
    第四节 讨论
        一、概述
        二、平衡针治疗原发性失眠机制的分析
        三、失眠穴治病原理分析
        四、指标选择的依据
        五、非穴位针刺对照的选择依据
        六、针具的选择依据
        七、本研究结果讨论
        八、成果
        九、创新性
        十、问题与展望
        十一、研究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四、针灸治疗精神疾病近况(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形神同调理论针刺五脏俞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研究[D]. 孙铭浚.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疏肝调神”配穴埋线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肝郁气滞型)的临床研究[D]. 卜筱梅.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结合SSRIs类抗抑郁药物治疗原发性抑郁症的Meta分析[D]. 孟英.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5]基于“扶土抑木”理论观察刘氏小儿推拿联合针刺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临床疗效[D]. 孙帅.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卒中后失眠的临床研究及其中医药治疗的Meta分析[D]. 张霜梅.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7]基于“脾胃盛衰论”针灸干预失眠的临床研究[D]. 黄诗杰.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结肠NLRP3-ASC-CASPASE-1炎性信号探究逍遥散对肠道菌群失调小鼠行为异常的调节作用[D]. 郝闻致. 暨南大学, 2020(03)
  • [9]物理疗法调节睡眠障碍脑电α波的研究进展[J]. 张静,杨华元,姚斐,李征宇,周文新,刘小美,孙艳红,李蔚江,肖彬.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20(02)
  • [10]针灸治疗失眠的系统评价及平衡针时效规律的临床研究[D]. 奎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针灸治疗精神疾病的近期现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