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北京兴建国际物流港 预计将于2007年完工(论文文献综述)
刘美珊[1](2020)在《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兴市场或称新兴经济体对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走出去”战略鼓励之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海外投资,进入新兴市场。本报告是笔者针对《新兴市场大趋势》(Rajiv Biswas 2018)第五至八章的汉译而作,希望该书的翻译可以增进国内读者对新兴市场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的了解,可以为我国制定对外投资策略提供参考价值。该书属于经济金融类着作,体现了较强的客观性、信息性,属于严谨理性、富有逻辑的论述文体。因此,基于交际翻译理论的视角,本次翻译实践主要遵循忠实和通顺的翻译标准,译者在翻译时应确保译文的准确性、专业性、可读性。目前,在对经济文本汉译时,大多数译者更多地从语义分析的角度对原文进行理解和表达,而对原文本中逻辑关系分析推理的研究和运用则较少。原文大部分逻辑主要通过显性逻辑词表现出来,但是也有很多逻辑不会通过显性逻辑关联词表现出来。这些隐含的逻辑关系,往往超出了语言学的翻译,需要借助于语法分析和逻辑判断才能分清楚,所以使得原文很难忠实又通顺地用汉语再现。因此,通过对译文和案例的分析,本报告重点探讨原文本中隐性逻辑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翻译方法。笔者发现原文本中的隐性逻辑关系主要隐藏在动词化结构,定语从句以及短语(with引导的介词短语和分词短语)之中,于是提出了四种相应的翻译方法:改变主位和述位,明晰化,词性转换法和增译法,以期译文逻辑关系更加明确,语言更加流畅自然,从而避免因逻辑混乱或模糊而带来的表意不清、误译和翻译腔问题。
熊辛格[2](2020)在《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文中提出物流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经济活动,指商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流通过程。物流业则是按照他人的物流需要,有偿提供物流服务的行业。中国近代物流业可以根据它在不同领域所具备的功能不同,分为两大类,即以运输为主的企业和以运输代理及相关业务为主的企业,主要包括公路物流业、铁路物流业、航运物流业、航空物流业和货栈业等。在列强物流企业凭借条约特权占据支配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衰败到曲折发展的嬗变过程,形成了以码头货栈业、航运物流业、公路物流业和铁路物流业为主体的体系,为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近代物流类不平等约章的订立为列强入侵我国近代物流业提供了特权庇护。对外扩张物流业,是保障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实现侵略野心,尽快在中国建立政治及经济上的支配地位,订立物流类约章成为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侵华的首要策略。以英国为首的欧美列强,通过武装入侵和外交讹诈逼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为外商物流业入侵我国经济创造了特权上的基础。根据不同内容,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可以分为货物税率类、码头货栈类、物流交通设施类与电信通讯类四种。随着对华入侵的增强,欧美各国将提高货物流通速率、降低运输成本和增加货物数量等问题视为辅助各国势力的重要步骤。无论是货物税率类,还是码头货栈类和交通设施类约章,都体现了列强在中国扩大近代物流业的野心。通过税率类约章,列强攫取了协定关税特权,降低了进出口及内地税税率,为外商在华扩大商品运输量创造了条件。码头货栈类约章的订立,使得外商在通商口岸广泛建立商品集散地,推动物流运输业向内地扩张。除此之外,良好的物流交通设施作为基础条件,也是近代外商物流业在中国迅速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列强通过不平等约章,不仅攫取了修筑公路和铁路的权利,也获得了在我国沿海及内河航行的权利,为外商物流交通的入侵创造了条件。而电信类准条约的签订,令外商获得在华设立现代通讯机构的权利。随着外商在华水线和陆线铺设的完成,提高了商业信息流通效率,为外商在华物流业的扩张创造更多便利。在物流类约章特权的庇护下,外商物流业在我国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体系。列强控制了我国内地及进出口商品的流通量,为外商货栈业及物流运输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因此,外商码头货栈业逐渐成为支配我国货物流通的主要势力,经历了从沿海蔓延至内河通商口岸的过程。受码头货栈业的推动,外商轮船公司也逐渐占据了我国沿海及内河水域航运物流业市场的主导权,不仅加速了我国传统航运物流业的衰败,而且为列强进一步加深侵略创造了条件。于此同时,外商陆路物流交通运输业也逐渐形成主导势力。修筑公路设施是公路物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租界成为列强入侵我国公路物流的前哨,在工部局的规划和监督下,不仅出现了新式公路,而且还引进了汽车,使外商公路运输处于优势地位,并随着租界的增加而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铁路投资权则为列强侵略我国铁路物流业创造了基础设施上的条件。通过各类筑路合同,各国不仅攫取了我国铁路的经营权,而且还聘请客卿、购买器材和设计线路等,进一步促进了在我国铁路物流业规模的形成。在外商物流业的刺激下,我国民族物流业经历了从传统到近代化的演变过程。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以及与外商争利的诉求,是推动近代民族物流业兴起的主要原因。首先发生转变的是近代航运物流业。以轮船招商局为代表的官办航运物流企业率先摒弃传统的帆船运输方式,依靠自身努力逐渐成为长江流域重要的势力。华商企业也纷纷采用轮船参与航运物流,在长江、珠江及黑龙江流域都形成了初步的规模,并推动了码头货栈业的发展。码头货栈业是我国近代民族货栈业的先导者。不管是轮船招商局,还是华商航运公司,均在各大通商口岸基本设立了初具规模的码头货栈,为我国货物的流转提供了必要的设施。随着民族电信业的逐渐完善,使华商实现信息互通有无具备一定条件,电报和电话遂成为物流公司的配套设置,促进了民族物流业的发展。无独有偶,公路的修筑和汽车的引入,为我国近代民族公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创造了必要的基础设施。在经济建设、军工筑路和地方自治等因素的影响下,各省逐渐认识到汽车运输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了公路物流业格局的形成。广泛筑路的兴起与铁路机构的成立,促进了我国近代民族铁路物流初步规模的形成。随着关税自主权的收回、谋划航权自主运动的深入和收回邮权运动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出台一系列必要的措施,推动了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裁厘加税是实现关税自主的前提条件之一,其中货物通过税的裁撤,促进了铁路和公路物流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巩固自身航业实力,提高码头货栈能力,则是保障我国顺利收回航权的前提之一。受此谋划的影响,我国民族航运物流业及码头货栈业也获得进一步发展。我国民族电信业在此浪潮中亦获得长足进步,不仅电信辐射范围扩大,而且物流商业用户对其依赖剧增,遂成为民族物流业体系形成的重要辅助。因此,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运营规模,都显示了南京政府时期我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受中外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影响,中国近代物流业呈现出半殖民地与半封建,近代化与封建传统杂糅的格局。在外商物流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下,我国民族物流业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及商业、交通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商业及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了城市近代化的进程,但整体依然处于依附的地位,无法实现独立发展。
侯晓[3](2019)在《基于共生理论的会展综合体设计研究》文中提出会展建筑综合体的出现是城市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既满足了会展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又达到了集聚高效、集约多能、共享低耗的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会展综合体是在城市建筑综合体和会展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兴建筑类型,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与大量建设的城市建筑综合体和会展建筑相比,会展综合体的建设数量相对较少,因而对于会展建筑走向综合化多元化的建设理论、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从我国加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实际情况和会展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一方面,会展综合体必将作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建筑类型快速发展,另一方面,会展综合体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也迫切需要系统的建筑理论指导。因此,当下对会展建筑综合体进行研究分析,提出并建立一套全局视角下的全面系统的理论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共生”哲学源于生物领域,当前“共生”思想和理论已被引入许多领域,并把共生思想和理论作为各领域重要的价值参照和理论基础。本文首度将“共生理论”引入会展综合体设计开发建设领域,并尝试用“共生理论”的原理对会展综合体的共生现象进行解析,创建会展综合体的共生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将“共生理论”逆运用,分析确立会展综合体的和谐共生发展目标,提出会展综合体设计共生策略体系,以实现会展综合体的可持续性发展。会展综合体共生研究及共生设计策略分为“时—空”两个层面,再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在“空间”层面对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进行研究,并构建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的共生设计策略研究。第二部分:在“空间”层面对会展综合体与其外部环境共生系统进行研究,并构建会展综合体外部环境共生策略体系,进行系统的共生设计策略研究。第三部分:在“时间”层面,对会展综合体全生命周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的共生理论体系构建,进行系统的共生设计策略研究。本研究在共生策略的体系构建和具体共生策略的研究中始终本着适度和辩证的原则,提倡共生策略构建的系统性、适宜性和经济性,以实现会展综合体发展与当地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最后,理论结合实际,通过案例和实践项目对本文观点进行印证。本课题研究在已有的会展建筑以及综合体的相关研究上实现了以下突破和创新:首先,在汲取了前人“共生思想”的精髓的基础上,将“共生理论”引入会展综合体研究领域,构建了会展综合体共生研究体系。其次,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了“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将“共生理论”逆运用进行系统的会展综合体共生策略体系研究,并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将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作为理论指导创造性的构建会展综合体和谐共生系统。再次,结合国内外大量会展综合设计开发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从宏观到微观,提出系统的会展综合体共生设计策略体系,过程中尝试将“共生”理念运用到实践项目,并对在建成使用过程中进行走访和反馈,结合使用后的情况进行进一步总结和改进。
徐雯雯[4](2008)在《JY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必要性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⑴我国医药市场具有很大的增长潜力,预示着巨额的医药物流市场。在医药流通领域,规模化以及集团化是未来医药企业发展的方向。我国医药物流市场刚刚起步,医药物流市场的主体还都是医药企业自有的物流体系,但是随着医药行业政策的放开,第三方物流企业将逐步进入到这一领域,由此将引起医药物流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在医药物流市场要取得长足发展,就要确定自身的市场定位,选择合适的发展模式,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⑵JY公司是一个新兴的第三方医药物流企业,主要为入驻商家提供药品交易的平台以及一体化配送服务、仓储服务和多种增值服务。面对当前医药制药业投资兴建物流中心,投身医药物流领域的热潮以及国内各大医药集团的竞争激烈,对于JY公司如何选择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如何制定医药物流发展战略成为今后公司具体业务运作的重点。本文从医药物流的概念入手,分析国内外医药物流市场的发展现状,通过比较找出国内外医药物流发展的差距;接着对医药行业进行分析,运用PEST法对医药行业的外部环境进行阐述,利用VPT集成设计法对JY公司的价值流进行分析,为公司制定发展战略,选择发展模式做好铺垫;接下来论文针对JY公司,结合JY公司的现状及现有资源,在分析市场竞争环境及竞争对手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制定公司未来的发展战略,并通过QSPM矩阵对备选战略进行分析,做出最佳战略选择;在汇总国内当前医药物流发展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未来医药物流发展模式的展望,针对JY公司提出三种发展模式,并对三种模式之间的转化及JY公司可以进行的选择给出建议。论文关于JY公司发展战略、战略实施措施、发展模式的制定及建议对JY公司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杨光,李葳[5](2006)在《北京商业地产100》文中提出商业地产做为整个房地产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越发引起各方的关注。多种业态的结合使这样一个具有全民性、亲和力的产业族群在整个地产体系中越发举足轻重。高效的经济增长、覆盖面的广度和深度都诠释着商业地产在新时期的潮流和方向。《安家》以市场为基准、以经营战略为准绳,尽量列举出101个商业地产项目做为典型,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并非排名,只以规模排序之。
马蓓[6](2020)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文中提出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积极致力于对外开放的实践推进与理论探索,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且自成体系并具理论与现实的重大指导意义。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4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对中国口岸建设产生了特殊而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口岸的形成过程是我国对外开放成长的缩影。中国口岸的建设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而行,中国口岸发展史就是我国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进步史,蓬勃发展的中国口岸已成为践行中国共产党对外开放理论的“排头兵”。新疆口岸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战略地位日益凸显。本文选择新疆与周边国家毗邻的边境陆地口岸、国际航空口岸中的一类口岸(包括15个陆路边境口岸和2个航空口岸)作为研究对象,将“新疆口岸”置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予以深入研究,通过霍尔果斯口岸、红其拉普口岸、乌鲁木齐国际机场口岸等重点案例的分析,探索新疆口岸的发展,旨在探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这一重大现实命题,重点论述新疆口岸区域经贸、安全、人文合作的发展现状,以及在参与全球治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而特殊的带动作用。循此基本逻辑框架,本文详述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说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是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思想继承而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指导对外开放实践,在新时代助力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的建设。通过梳理新疆口岸发展历程,解读新疆口岸基本要素,分析新疆口岸地区发展现状,从口岸经贸、安全、人文三大功能出发,阐述口岸经贸往来之于地区经济繁荣、口岸安全防控之于区域和平稳定、口岸人文交流之于丝路沿线“民心相通”的重要角色,并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解读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的互促关系:从国际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形成、开放型地区合作新体制深化以及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出发,集中讨论新疆口岸的经贸往来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将口岸安全放在国家安全观语境中解读其内涵,深入剖析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的影响因素,并简要评述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阐述新疆口岸的安全防控对保障区域稳定的意义;从跨境旅游、跨境教育、跨境医疗以及多元创新的角度,彰显口岸作为中华文化表达载体的作用,体现口岸地区通过加强人文交流拓宽我国对外开放深度与广度的战略意义,以及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播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促进丝路沿线“民心相通”所做出的贡献;探讨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如何相互促进,并展望口岸地区未来的发展路径,通过分析新疆口岸地区现行政策方针,说明口岸在区域协调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党的对外开放实践反哺新疆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与主要挑战,为进一步提升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战略地位提出对策建言。本文从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角切入,结合新疆特殊地缘政治环境,重点探讨新疆口岸在经贸往来、安全合作、人文交流等实践中对口岸及其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联动作用,新疆口岸在区域经济中节点作用渐显、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成效初显,新疆口岸人文交流日趋完善。未来,新疆口岸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中的战略地位得以提升。新时代,新疆口岸以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为方向,为落实新疆工作总目标,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经验,力争使新疆在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中发挥“桥头堡”作用,为新时代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建设提供学理依据。
沙希斯兰[7](2020)在《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发展,物流通道作为中国对外贸易的联系纽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东北地区在中俄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问题,对于完善中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中俄贸易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详细澄清了物流通道、物流中心等重要概念,阐释了国际贸易分工和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体系建设现状,并对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的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其次对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面临的机遇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最后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中国东北地区对俄罗斯物流通道建设的对策建议。
徐恒[8](2019)在《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秦港股份公司”)运营着秦皇岛港、唐山曹妃甸部分煤炭码头和沧州黄骅港部分码头,年煤炭下水量占全国煤炭下水量的近三分之一,在我国“北煤南运”通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铁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给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带来了影响。因此,将供应链网络构建与优化理论与企业实际相结合,及时调整优化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不仅能够降低煤炭物流成本,提升秦港股份核心竞争力,还对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和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涉及的供应链及其网络建设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了介绍,对供应链、煤炭物流供应链等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为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其次,根据上述理论从国家能源结构、煤炭产运需发展角度分析了煤炭产业的宏观环境,在当前煤炭供需和运输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并针对对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及竞争优劣势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其存在的问题。再次,站在河北港口煤炭供应链网络背景下,基于部分假设,以低物流成本为目标,同时考虑港口的物流能力,依据多目标规划理论建立了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多目标优化模型,并辅以Floyd加权最短路径算法运用LINGO进行模型运算。最后,基于运算结果,对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进行了定位,并在此基础上为其提供了优化策略建议和保障措施。本文的研究为秦港股份公司的跨港区经营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有利于秦港股份公司更加合理调配各港区间的建设和业务规模,并对秦港股份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措施建议。
于鑫洋[9](2019)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斯里兰卡投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斯里兰卡是全世界首个官方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凭借地理位置优势,以及与中国的长期友好关系,能否顺利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成为该倡议的战略支点国家,对于中国来说极为重要。2015年大选过后,当选总统西里塞纳一上台便借口环评问题为理由,宣布暂停施工作为中斯两国友好标志和“一带一路”倡议在印度洋地区的重要落实举措的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在此期间,作为项目施工方的中国交建集团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成本难以回收等困难,并因停工产生大量的经济损失。此问题随着斯里兰卡政府总理维克勒马辛哈于2016年4月访华与中国国家领导人签署合作协议并发表联合声明而解决。本文将从斯里兰卡西里塞纳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调整实施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因素着手,分析本届政府未来政策导向,从而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乃至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提供参考性建议。
崔珩[10](2019)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俄罗斯远东开发:路径、潜能与挑战》文中提出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是当前俄罗斯国家发展战略中最重要的方向之一,被俄罗斯视为未来国家复兴的新动力。苏联和俄罗斯政府曾经先后对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多次实施国家主导的大规模开发,但是,均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历史轨迹表明,在远东西伯利亚这样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性极大、外部环境十分复杂的地区实施开发,首先需要一个具有强大而有效果国家能力的联邦政府。作为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普京总统只有有效实施对国家政治经济空间整合,俄罗斯才能切实推动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另一方面,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决策是俄罗斯对国际体系变迁理性认知、把握机遇的结果。显然,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受到外部环境的全面影响,而远东西伯利亚的发展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并有可能成为东北亚地区秩序重构的重要机遇之一。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是俄罗斯远东合作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参与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有利于推动中俄开始务实合作,满足国内对远东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消费产品的需求,也有利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稳定与合作。本文探讨的核心问题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国际进程的互动,将为远东西伯利亚的开发开放提供怎样的历史条件;而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本身,又将如何影响未来俄罗斯政治经济及其周边环境的演进。回顾历史,以往多次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远东开发有着明显的路径轨迹:只有当国家动员能力与需求跟特定的外部环境互相结合,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才能有所推进,反之,就会遭受挫折,或者半途而废。俄罗斯远东西伯利亚地理位置优越、幅员辽阔、自然资源丰富,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但是,发展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发展空间依赖于构建一整套合理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外部环境。普京推动的新一轮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把国家的构建和对外部环境的运用提高到新的高度。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为推动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国际环境的复杂多变深刻作用于这一进程,而且,面对着艰难的体制改革、人口流失、软环境不佳的挑战,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是一个逐渐积累、相当长期的过程。总体上说,本文肯定本轮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初步成效,同时认为,未来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的深入推进,有赖于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结构与外部环境的有效互动。更为重要的是,远东西伯利亚开发问题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新运用提供了一个重要案例。本文共七章。第一章为导论,提出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发展中与转型中地区开发与合作领域的应用,重点讨论国家与市场的基本关系、国际冲突与大国合作关系、资源禀赋国家的作用与地位、国际冲突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国内政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探讨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路径,通过分析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呈现出的周期性现象,提出远东西伯利亚开发依赖于俄罗斯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第三、四章分析普京时期俄罗斯对远东政治、经济空间的整合,在完成国内整合后,增强了效能的俄罗斯政府有能力实施新一轮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确保远东西伯利亚开发政策得以有效贯彻执行。第五章是对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潜能及挑战的再思考与再评价,本文认为远东西伯利亚的发展潜能,在合适的俄罗斯国内政治经济制度和国际环境的作用下才能转化为现实的发展空间。第六章分析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国际环境,在本文构建起来的分析框架基础上,重点探讨俄罗斯“亚太再平衡”政策、俄朝关系、俄日关系等关键问题。第七章在总结中俄远东开发合作实践基础上,提出未来中俄合作的空间和适合的方式。
二、北京兴建国际物流港 预计将于2007年完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兴建国际物流港 预计将于2007年完工(论文提纲范文)
(1)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ABSTRACT |
摘要 |
1.TASK DESCRIPTION |
1.1 Task Background |
1.2 An Overview of the Source Text |
1.3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 Source Text |
1.4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
1.5 Objectives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
2.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Literature Review |
2.1.2 Preparation of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Resources |
2.1.3 Preparation of Parallel Texts |
2.1.4 Preparation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
2.1.5 Preparation of Glossary |
2.2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2.1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
2.2.2 Translation Schedule |
2.3 After-translation Management---Quality Control |
3.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mplicit Logic Connection and Implicit Logic Relation |
3.2 Expression Forms of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
4.CASE STUDY |
4.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Verbalization |
4.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Attributive Clauses |
4.3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hrases |
4.3.1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repositional Phrases |
4.3.2 Implicit Logic Relations Expressed by Participle Phrases |
5.CONCLUSION |
5.1 Major Findings |
5.2 Limita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CES |
Appendix A |
Appendix B |
(2)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创新之处 |
第一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订立的缘起 |
第一节 西方近代物流业的兴起 |
(一)西方近代物流业的产生与形成 |
(二)辅助外贸扩张的西方近代物流业 |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物流需求 |
(一)对华贸易扩张的需求 |
(二)外商物流运输违规的行为 |
(三)英国武力订约的诉求 |
第三节 清政府的对策 |
(一)清政府的对外贸易政策 |
(二)中国社会物流现状 |
(三)传统的御夷之策 |
第二章 近代中外物流类约章的内容 |
第一节 货物税率类约章 |
第二节 码头货栈类约章 |
第三节 物流交通设施类约章 |
(一)公路类约章 |
(二)航运类约章 |
(三)铁路类约章 |
(四)航空类约章 |
第四节 电信通讯类准条约 |
第三章 不平等条约特权与外商在华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协定关税特权扩大货物流量 |
(一)协定关税前后的货物流量 |
(二)进出口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三)协定内地关税制度与货物流量 |
第二节 沿海及内河航权与外商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沿海航运物流业 |
(二)内河航运物流业 |
第三节 通商口岸设栈与外商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外商货栈入侵沿海口岸 |
(二)外商货栈业在内河口岸的扩张 |
第四节 租界筑路权与外商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租界道路规划 |
(二)租界公路物流的形成 |
第五节 铁路筑路权与外商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筑路权益的实现 |
(二)铁路物流业的入侵 |
(三)外商铁路物流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经营电线特权与外商电信业的形成 |
(一)列强电报系统的建立 |
(二)租界电话网络的建立 |
第四章 不平等条约体系下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的雏形 |
第一节 中国传统物流业的衰败 |
第二节 近代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外商航运物流的认识 |
(二)官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三)商办航运物流业的兴起 |
第三节 近代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初步规模 |
(一)自主设栈意识的萌发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 |
第四节 近代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铁路权益的认识 |
(二)早期筑路的尝试 |
(三)铁路物流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节 近代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初步格局 |
(一)对租界公路物流的认识 |
(二)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兴起 |
(三)公路物流业初步规模的形成 |
第六节 近代民族电信业的初步规模 |
(一)对电信权益的认识 |
(二)近代民族电报业的初步规模 |
(三)近代民族电话业的初步规模 |
第五章 收回主权运动与中国近代民族物流业体系的形成 |
第一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铁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厘促进民族铁路物流的发展 |
(二)强烈的铁路主权意识 |
(三)民族铁路联运体系的形成 |
第二节 关税自主的实现与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形成 |
(一)裁撤厘金促进民族公路物流业的发展 |
(二)民族公路联运物流网络的形成 |
(三)民族公路物流运输的经营情况 |
第三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航运物流业的形成 |
(一)收回航权须发展民族航运业 |
(二)航运政策与机构的统一 |
(三)民族水陆联运体系的形成 |
(四)民族航运物流网络的扩大 |
第四节 航权自主的筹划与民族码头货栈业的形成 |
(一)实现航权自主的前提 |
(二)招商局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三)华商码头货栈业体系的形成 |
第五节 收回电信权的筹划与民族电讯通信体系的形成 |
(一)收回电信权须发展民族电信业 |
(二)民族电报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三)民族电话业体系对物流业的影响 |
第六章 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格局 |
第一节 占主导地位的外国在华物流业 |
(一)外商在华物流业规模 |
(二)外商物流业的优势地位 |
第二节 具有双重性质的民族物流业 |
(一)民族物流业的近代化转型 |
(二)近代民族物流业的规模 |
(三)近代与封建性质的杂糅 |
(四)依靠国外技术发展 |
第三节 中国近代物流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
(一)促进商业的发展 |
(二)促进工业的发展 |
(三)促进商业信息的传播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基于共生理论的会展综合体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1.2 国内会展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2 研究缘起 |
1.2.1 国内会展场馆存在的问题 |
1.2.2 国内会展场馆建设发展的趋势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
1.4.1 概念界定 |
1.4.2 研究主要范围 |
1.5 研究现状与研究基础 |
1.5.1 共生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
1.5.2 城市建筑综合体的研究与发展 |
1.5.3 国内外现有研究的不足 |
1.6 研究方法 |
1.7 文章逻辑结构 |
1.8 研究框架 |
1.9 研究创新点 |
1.9.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9.2 研究理论的创新 |
1.9.3 研究视角的创新 |
1.9.4 研究思路的创新 |
1.9.5 研究方法的创新 第二章 共生理论概述 |
2.1 共生理论背景 |
2.1.1 “共生”的来源 |
2.1.2 共生的哲学内涵 |
2.1.3 共生理论的时代意义 |
2.2 共生思想在建筑领域的发展 |
2.2.1 黑川纪章的共生思想 |
2.2.2 “两观三性”理论的共生内涵 |
2.3 共生的一般性理论解读 |
2.3.1 共生的基本要素 |
2.3.2 共生基本要素间的关系 |
2.3.3 共生模式的类型及特点 |
2.3.4 共生的主要影响因素—共生界面 |
2.3.5 共生的条件 |
2.4 共生理论的分析 |
2.4.1 共生系统的基本特征 |
2.4.2 共生能量生成原理 |
2.4.3 共生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 |
2.4.4 共生理论与相关理论对比分析 |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构建 |
3.1 会展综合体概述 |
3.1.1 会展建筑模式的演变 |
3.1.2 会展综合体类型 |
3.1.3 会展建筑综合化的优势 |
3.1.4 会展综合体存在问题 |
3.2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的引入 |
3.2.1 共生理论主导思想与建筑设计思想的耦合性 |
3.2.2 共生理论研究方法对于会展综合体研究的适用性 |
3.2.3 共生理论引入会展综合体设计的必要性 |
3.3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构建 |
3.3.1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构建 |
3.3.2 会展综合体外部共生系统构建 |
3.3.3 会展综合体共生条件论证 |
3.3.4 会展综合体内外部共生系统的互动关系 |
3.3.5 会展综合体内外部共生系统能量生成原理 |
3.4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的构建 |
3.4.1 会展综合体共生的整体构建特点 |
3.4.2 “空间层面”的会展综合体共生 |
3.4.3 “时间层面”的会展综合体共生 |
3.4.4 会展综合体的共生目标 |
3.4.5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的特点 |
3.5 会展综合体共生研究的应用 |
3.5.1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研究思路 |
3.5.2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的应用 |
3.5.3 会展综合体共生理论的应用流程 |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研究 |
4.1 会展综合体功能共生系统的组成 |
4.2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的共生环境研究 |
4.2.1 共生软环境 |
4.2.2 共生硬环境 |
4.2.3 不同区位的会展综合体周边共生环境分析 |
4.2.4 会展综合体共生环境与共生单元的互补关系 |
4.3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的功能单元研究 |
4.3.1 会展功能 |
4.3.2 会议功能 |
4.3.3 酒店/公寓功能 |
4.3.4 商业功能 |
4.3.5 办公功能 |
4.3.6 体育功能 |
4.3.7 演艺功能 |
4.3.8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功能共生度分级 |
4.3.9 会展综合体功能共生作用分析 |
4.4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的共生模式研究 |
4.4.1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动态机制 |
4.4.2 会展综合体功能单元共生模式解析 |
4.5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策略构建 |
4.5.1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策略构建原理 |
4.5.2 会展综合体内部共生系统共生策略构建 |
4.5.3 会展综合体共生策略原则 |
4.6 会展综合体宏观共生策划策略 |
4.6.1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总体定位 |
4.6.2 会展综合体功能子系统共生维度定位 |
4.6.3 会展综合体功能子系统共生密度定位 |
4.6.4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整体定位方法 |
4.7 会展综合体微观共生设计策略 |
4.7.1 强化正向共生环境 |
4.7.2 共生单元协同整合 |
4.7.3 共生界面活化设计 |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会展综合体外部共生研究 |
5.1 会展综合体外部共生系统的构建 |
5.1.1 会展综合体的外部环境 |
5.1.2 会展综合体外部共生多重共生系统划分 |
5.1.3 会展综合体外部共生的共生系统三要素解读 |
5.1.4 会展综合体与环境共生的共生模式的研究 |
5.1.5 共生界面构建 |
5.1.6 会展综合体与环境共生的目标 |
5.1.7 会展综合体与环境共生的实现方式 |
5.2 会展综合体与城市交通环境共生策略 |
5.2.1 会展综合体外部交通的复杂性 |
5.2.2 选择和激励正向共生环境 |
5.2.3 优化共生机制 |
5.2.4 活化共生界面 |
5.3 会展综合体与城市空间的共生 |
5.3.1 会展综合体与宏观城市空间结构一体化规划 |
5.3.2 会展综合体与城市空间渗透融合 |
5.3.3 会展综合体与城市公共空间耦合策略及原则 |
5.4 会展综合体与自然环境共生 |
5.4.1 提高会展综合体与地域气候的共生关联度 |
5.4.2 会展综合体与地形特征的共生 |
5.4.3 优化共生界面营造适宜室内微气候 |
5.5 会展综合体与文化环境共生 |
5.5.1 会展综合体与文化环境共生的意义 |
5.5.2 会展综合体与现代会展文化共生 |
5.5.3 会展综合体与地域文化共生 |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会展综合体与时间共生研究 |
6.1 会展综合体与时代共生系统的构建 |
6.1.1 会展综合体与时间共生的共生模式解读 |
6.1.2 会展综合体与时间共生目标 |
6.1.3 会展综合体与时间一体化共生框架构建 |
6.2 优化共生机制以建立全生命周期的循环评价更新机制 |
6.2.1 建立长效的循环评价更新机制 |
6.2.2 建立有效的全生命周期的共生评价体系 |
6.2.3 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生命周期中的更新策略 |
6.2.4 美国奥斯汀会展中心的改造更新策略 |
6.3 会展综合体动态化的开发模式 |
6.3.1 通过渐进式开发策略动态调控会展综合体共生系统 |
6.3.2 会展综合体渐进式开发策略 |
6.3.3 香港湾仔国际会展中心的动态化开发过程 |
6.4 会展综合体中主要功能空间的适应性设计 |
6.4.1 展厅主要空间的弹性化设计 |
6.4.2 功能的灵活转换设计 |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共生理念下会展综合体实践及案例实证分析 |
7.1 LACC洛杉矶会展中心改扩建项目 |
7.1.1 洛杉矶会展中心(LACC)概况 |
7.1.2 LACC扩建方案 |
7.1.3 LACC与城市空间共生—开放共享空间设计 |
7.1.4 优化完善共生环境—周边配套的提升 |
7.2 与城市环境共生的旧金山MOSCONE会展中心扩建工程 |
7.2.1 旧金山Moscone会展中心概况 |
7.2.2 Moscone会展中心扩建工程概述 |
7.2.3 建筑的扩展与城市空间界面的共生 |
7.2.4 与城市空间的共生—城市共享空间的优化 |
7.3 共生理念指导下的保利世贸中心实践探索 |
7.3.1 保利世贸中心项目概况 |
7.3.2 内部功能的联动共生 |
7.3.3 保利世贸中心与城市空间的开放共生 |
7.3.4 时间层面逐步构建完善的共生系统 |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
研究结论 |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
(4)JY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及技术线路 |
第二章 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2.1 发展医药物流的必要性 |
2.1.1 医药物流概述 |
2.1.2 发展医药物流的重要意义 |
2.2 医药物流发展现状 |
2.2.1 医药流通现状 |
2.2.2 医药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
2.3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 |
2.3.1 发达国家医药市场现状 |
2.3.2 与发达国家的比较 |
第三章 医药供应链价值流分析 |
3.1 医药行业价值链分析 |
3.1.1 价值链概述 |
3.1.2 医药行业价值链分析 |
3.1.3 医药企业在价值链上的合作与竞争 |
3.2 医药行业分析 |
3.2.1 医药行业现状分析 |
3.2.2 医药行业外部环境分析 |
3.3 JY 公司医药价值流分析 |
3.3.1 价值流分析方法——VPT 集成设计法 |
3.3.2 JY 公司价值流分析 |
第四章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研究 |
4.1 战略制定的指导思想及管理原则 |
4.1.1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思想 |
4.1.2 JY 公司医药物流战略管理原则 |
4.2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竞争力分析 |
4.2.1 竞争力分析的理论基础 |
4.2.2 JY 公司竞争力分析 |
4.2.3 JY 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4.3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 |
4.3.1 战略目标 |
4.3.2 战略制定依据 |
4.3.3 运用SWOT 分析制定发展战略 |
4.3.4 JY 公司具体的竞争战略 |
4.4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实施建议 |
4.4.1 JY 公司所处供应链的地位 |
4.4.2 JY 公司战略实施措施 |
第五章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模式研究 |
5.1 医药物流发展模式汇总 |
5.1.1 国内典型医药物流发展模式 |
5.1.2 医药物流发展模式汇总 |
5.2 未来医药物流发展模式分析 |
5.2.1 医药物流发展前景展望 |
5.2.2 未来医药物流发展模式 |
5.3 JY 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模式 |
5.3.1 JY 公司资源优劣分析 |
5.3.2 模式一:1 平3 增值发展模式 |
5.3.3 模式二:1 平2 网3 增值发展模式 |
5.3.4 模式三:基于1 平2 网3 增值自营为主的模式 |
5.3.5 JY 公司商业模式的选择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6)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 |
1.3.2 关于“新疆口岸”的研究 |
1.4 核心概念、相关理论及方法、创新点解读 |
1.4.1 核心概念 |
1.4.2 相关理论 |
1.4.3 研究方法 |
1.4.4 创新点 |
注释 |
第2章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与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 新疆口岸发展概述 |
2.1.1 新疆口岸建设的历史与现状 |
2.1.2 新疆对外开放发展概述 |
2.1.3 新疆口岸基本要素解读 |
2.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形成与发展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关于对外开放的重要论述 |
2.2.2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 |
2.2.3 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 |
2.2.4 江泽民、胡锦涛对外开放思想 |
2.2.5 习近平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 |
2.3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的新疆口岸建设与发展 |
2.3.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中国改革开放 |
2.3.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新疆口岸建设 |
2.3.3 新疆口岸建设完善党的对外开放理论 |
小结 |
注释 |
第3章 新疆口岸经贸往来推动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 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布局 |
3.1.1 铁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2 公路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3 航空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1.4 管道互联互通建设现状 |
3.2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实现区域互利共赢 |
3.2.1 “一带一路”与周边国家战略对接 |
3.2.2 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共建区域合作 |
3.2.3 凸显经济特区特殊地位 |
3.2.4 口岸金融改革先行先试 |
3.3 口岸助力新疆在经济走廊建设中节点作用凸显 |
3.3.1 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打造能源通道 |
3.3.2 新亚欧大陆桥建设互联互通网络 |
3.3.3 中巴经济走廊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小结 |
注释 |
第4章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保障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 |
4.1 国家安全观语境中的口岸安全内涵解读 |
4.2 新疆反恐新常态下口岸安全影响因素剖析 |
4.2.1 国际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2 周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因素 |
4.2.3 新疆长治久安的影响因素 |
4.3 新疆口岸安全防控体系的形成及其成效 |
4.3.1 口岸反恐、去极端化机制 |
4.3.2 口岸助力中巴安全合作 |
4.3.3 口岸通关便利化 |
4.3.4 国家风险布控 |
4.3.5 新疆社会治理方案策辅助口岸构建安全环境 |
小结 |
注释 |
第5章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促进丝路沿线文明互鉴 |
5.1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战略意义 |
5.1.1 口岸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
5.1.2 文化自信助力边境地区文化融合 |
5.1.3 文化传播加强边境民族国家认同 |
5.2 人文交流项目促进口岸地区“民心相通” |
5.2.1 跨境旅游拓展对外开放方式 |
5.2.2 跨境教育深化对外开放内涵 |
5.2.3 跨境医疗卫生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
5.3 新疆口岸人文交流的创新性拓展 |
5.3.1 跨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保护 |
5.3.2 依托丝路发展的特色文化产业体系 |
5.3.3 政府主导下的国际交流文艺演出 |
小结 |
注释 |
第6章 对外开放视角下的新疆口岸及其周边区域协调发展 |
6.1 口岸建设与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6.1.1 北疆口岸对地方经济持续辐射作用明显 |
6.1.2 南疆中心城市带动口岸发展 |
6.2 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1 对口援疆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2.2 乡村振兴之于新疆口岸地方社会经济发展 |
6.3 口岸发展与新疆发展互促效应展望 |
6.3.1 政策引领边境口岸及其腹地城镇化发展 |
6.3.2 口岸核心城市拉动周边地区城镇化发展 |
小结 |
注释 |
第7章 在党的对外开放理论指导下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思考 |
7.1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 |
7.1.1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经贸机遇 |
7.1.2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安全机遇 |
7.1.3 新时代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人文机遇 |
7.2 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新疆口岸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
7.2.1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经贸挑战 |
7.2.2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
7.2.3 对外开放进程中新疆口岸面临的主要人文挑战 |
7.3 进一步提升新疆口岸战略地位的对策建言 |
7.3.1 以口岸经贸合作为抓手,推动新疆开放型经济发展进程 |
7.3.2 以口岸安全防控为抓手,提高新疆与周边地区安全治理能力 |
7.3.3 以口岸人文交流为抓手,助推新疆与周边地区的“民心相通” |
小结 |
注释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7)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四、论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论文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论文的核心概念 |
一、物流通道 |
二、国际货物运输方式 |
三、物流节点 |
四、口岸物流 |
五、物流生态圈 |
第二节 论文的理论基础 |
一、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合作理论 |
三、物流通道相关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现状 |
第一节 中国东北地区对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一、铁路通道建设现状 |
二、公路通道建设现状 |
三、水路通道建设现状 |
四、航空通道建设现状 |
五、管道通道建设现状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一、黑龙江省对俄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二、吉林省对俄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三、内蒙古自治区对俄物流中心发展现状 |
第三节 中国东北地区边境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
一、绥芬河物流园区 |
二、牡丹江宁安对俄果蔬物流园区 |
三、东宁化学物流园区 |
四、满洲里国际物流产业园区 |
五、哈尔滨的对俄物流园区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物流通道建设存在问题 |
一、物流通道设施落后 |
二、物流通道软环境亟待完善 |
三、中俄通道建设供需不平衡 |
四、物流通道建设的系统性与集约化程度低 |
五、物流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有限 |
第二节 通道建设问题的原因 |
一、通道建设资金缺乏 |
二、俄罗斯海关体系不完善 |
三、中俄边贸通道建设标准不一 |
四、中俄缺乏有效沟通协商机制 |
五、国际影响因素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机遇 |
第一节 中俄毗邻地区经济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一、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新规划 |
二、中国东北地区振兴的新规划 |
三、新的经济开发与合作需要加快物流通道建设 |
第二节 中俄关系进入提质升级新阶段 |
一、中俄政治关系的新篇章 |
二、中俄贸易规模会不断增大 |
三、中俄两国合作领域日趋广泛 |
四、中俄政府加大政策支持 |
第三节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对接的深化发展 |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实施 |
二、“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对接发展迅速 |
三、“一带一路”倡议将助推中俄物流蓬勃发展 |
四、“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边境通道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东北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对策与展望 |
第一节 推动中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的对策 |
一、建立并充分发挥多层次的沟通协调机制的作用 |
二、统筹规划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
三、构建中俄边境口岸物流信息平台 |
四、完善边境口岸产业物流体系 |
五、充分利用亚投行与丝路基金 |
六、改善中俄边境贸易通关环境 |
第二节 中国东北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发展展望 |
一、物流通道建设的可能性与发展前景 |
二、推动东北亚地区区域一体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 |
2.1 煤炭物流供应链概述 |
2.1.1 供应链 |
2.1.2 煤炭物流供应链 |
2.2 煤炭物流供应链网络构成要素 |
2.2.1 煤炭生产企业 |
2.2.2 煤炭物流运输企业 |
2.2.3 煤炭消费企业 |
2.3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与相关方法 |
2.3.1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及思想 |
2.3.2 供应链网络优化相关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及竞争分析 |
3.1 秦港股份公司简介 |
3.2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产业环境分析 |
3.2.1 我国能源结构 |
3.2.2 “十三五”煤炭产运需状况预测分析 |
3.3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结构 |
3.4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现状分析 |
3.4.1 煤炭供需分析 |
3.4.2 煤炭运输分析 |
3.5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竞争分析 |
3.5.1 秦皇岛港煤炭供应链现状 |
3.5.2 秦港股份煤炭运输面临的竞争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模型构建 |
4.1 问题的描述 |
4.2 秦港股份煤炭供应链优化模型建立 |
4.2.1 假设条件 |
4.2.2 符号及参数 |
4.2.3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建立 |
4.3 模型相关参数确定 |
4.3.1 煤炭供需情况 |
4.3.2 煤炭运力数据 |
4.3.3 港口基础设施情况 |
4.3.4 相关港口运行情况 |
4.3.5 航运数据 |
4.3.6 港口物流能力 |
4.4 多目标规划模型的求解 |
4.4.1 求解思路 |
4.4.2 物流供应链网络节点间物流单位最小成本 |
4.4.3 模型计算 |
4.4.4 延伸计算 |
4.5 模型运算结果分析 |
4.5.1 计算结果分析 |
4.5.2 计算结果对秦港股份公司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及保障措施 |
5.1 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管理优化策略 |
5.1.1 秦港股份公司需要优化供应链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 |
5.1.2 建立供应链战略联盟 |
5.1.3 建立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协同信息系统 |
5.1.4 开辟煤炭JIT物流服务 |
5.1.5 秦唐沧港区一体化运作 |
5.1.6 开展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收费 |
5.2 秦港股份公司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保障措施 |
5.2.1 优化口岸环境 |
5.2.2 提升企业管理层对供应链管理理念的认知 |
5.2.3 建立配套的体制机制 |
5.2.4 提供必要的组织保障和资金投入 |
5.2.5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供应链管理人才队伍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附录1 邻接节点间单位物流成本 |
附录2 煤炭供应链网络节点间物流最低单位成本表 |
致谢 |
(9)“一带一路”建设中斯里兰卡投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选题的背景 |
0.1.1 选题背景 |
0.1.2 选题意义 |
0.1.3 选题目的 |
0.2 选题的研究现状 |
0.2.1 国内研究现状 |
0.2.2 国外研究现状 |
0.2.3 对目前研究现状的比较分析 |
0.3 本文的难点和研究方法 |
0.3.1 研究难点 |
0.3.2 研究创新点 |
0.3.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情况分析 |
1.1 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概况 |
1.2 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的有利条件 |
1.2.1 中斯两国友好历史源远流长 |
1.2.2 中斯经济合作的互补性 |
1.2.3 斯里兰卡是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支点国家 |
1.3 中国在斯里兰卡投资不利因素分析 |
1.3.1 政治因素是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投资面临的主要外部风险 |
1.3.2 来自印度及工业制造强国的竞争压力 |
1.3.3 中资企业“走出去”过程中未能配合“一带一路”倡议 |
2.投资风险案例分析——科伦坡港口城项目 |
2.1 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概述 |
2.2 导致项目停工的斯里兰卡国内政治因素 |
2.2.1 西里塞纳上台后以制度约束总统权力 |
2.2.2 联合政府成立降低了政权的稳定性 |
2.2.3 民族问题影响斯里兰卡社会稳定 |
2.3 促使项目复工的因素分析 |
2.3.1 印度逐步减少干涉斯里兰卡内政 |
2.3.2 斯里兰卡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和国际形象 |
2.3.3 斯里兰卡无法摆脱对中国投资的依赖 |
3.针对中资企业在斯里兰卡的投资建议 |
3.1 与“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衔接 |
3.1.1 推进中斯关系健康稳定发展 |
3.1.2 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
3.1.3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对外援助的“民心相通项目” |
3.2 进一步优化中国企业在斯里兰卡投资战略 |
3.2.1 深化对斯里兰卡国情的了解和研究 |
3.2.2 择优选择投资项目 |
3.2.3 逐步建立投资风险预警和应对方案 |
4.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10)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俄罗斯远东开发:路径、潜能与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为什么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可以为理论创新提供铺垫 |
1.远东西伯利亚:一般进程的特殊性 |
2.问题的提出:当代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挑战与机遇 |
第二节 已有研究积累的贡献与问题 |
1.远东西伯利亚历史研究 |
2.远东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 |
3.远东西伯利亚经济现代化研究 |
4.远东西伯利亚区域经济研究 |
第三节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呼唤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创新 |
1.国家与市场的基本关系 |
2.国际经济发展与大国合作的关系 |
3.当代经济条件下资源禀赋大国的地位和作用 |
4.国际冲突与区域经济合作 |
5.国内政治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本文的工作思路、重点与难点 |
第二章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发展路径——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历史循环 |
第一节 前工业化开发时期:沙皇俄国至苏联早期(1890-1928) |
1.远东行政体系的建立 |
2.十九世纪末期第一轮远东开发 |
3.斯托雷平的远东新政 |
4.远东共和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
第二节 工业化开发时间:苏联时期至普京前期(1929-2007) |
1.国家主导的内嵌式开发模式 |
2.苏联解体后远东经济困难 |
3.新世纪前十年的远东开发 |
第三节 普京时代新一轮远东开发 |
1.俄罗斯转向亚洲的背景 |
2.远东开发的新变化 |
3.后乌克兰危机时代远东开发政策调整 |
4.远东开发的进展 |
4.1 进口替代取得成效 |
4.2 赶超发展区和自由港的制度创新 |
第四节 、一场未结束的争议 |
1.大西洋主义与欧亚主义之争 |
2.中央派与地方派之争 |
3.资源导向与进口替代之争 |
第三章 俄罗斯远东开发的政治前提——构建国家统一的政治空间 |
第一节 普京时代对远东政治空间的整合 |
1.主权之争与联邦势微 |
1.1 叶利钦的调整:“协商性联邦制”与远东 |
1.2 90年代晚期地方权力的再膨胀 |
2.普京的联邦主义思想与整合联邦关系 |
2.1 普京的联邦制思维 |
2.2 普京整合联邦政治空间 |
2.3 消除“协商性”联邦制的遗留问题 |
2.4 远东等边缘地区的危机局面 |
3.普京重塑中央对地方的约束能力 |
4.普京联邦制改革的效用 |
5.远东地区的分离与整合 |
5.1 苏联在远东地区没能完成国家构建 |
5.2 远东地方分离运动 |
5.3 普京时代联邦对远东地区的整合措施 |
第二节 俄罗斯地方选举制度变迁与地方精英的更替 |
1.选举制与地方精英更替 |
2.俄罗斯地区行政长官产生机制变迁 |
2.1 苏联时期的地方领导人任命制与远东 |
2.2 叶利钦执政早期并存的任命制与选举制 |
2.3 1996年以后选举制的实践 |
2.4 地方领导人任命制:中央获取影响地方精英的渠道 |
3.地方行政长官选举制改革的成效 |
3.1 地方行政长官政治背景的差异 |
3.2 地方行政长官的政治特征 |
4.远东地区地方领导人更替 |
4.1 叶利钦时期自成体系的远东地方领导人 |
4.2 普京执政后削弱远东地方实力派的措施 |
4.3 加卢什卡现象 |
第三节 转型时期国家对大企业掌控力的构建 |
1.私有化阶段的政企关系 |
1.1 大企业侵夺政府经济管理能力 |
1.2 并存的寻租模式与分离模式 |
1.3 寡头政治崛起与远东 |
2.普京时代对政企关系的调整:“国家资本主义”的确立 |
2.1 重建对大企业的控制能力 |
2.2 “国家资本主义”的确立 |
3.官僚模式的政企关系确立 |
4.尤科斯事件:掌控远东西伯利亚大企业的逻辑 |
第四章 远东开发的经济制度铺垫——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结构和财权模式调试 |
第一节 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路径与转变远东西伯利亚发展模式 |
1.俄罗斯经济的“资源诅咒”问题 |
2.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的模式 |
3.俄罗斯产业结构调整路径 |
4.转变远东西伯利亚经济发展模式的实践 |
4.1 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问题 |
4.2 2013年以前远东产业结构调整 |
4.3 进口替代战略下远东产业结构调整 |
4.4 远东地区产业结构取得初步成效 |
第二节 俄罗斯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的调试 |
1.俄罗斯预算联邦主义在远东的实践 |
1.1 规范联邦算制与打击地方分离势力 |
1.2 普京时代的预算中央集权 |
1.3 预算收入分配制度的调整:平衡地区发展的需要 |
1.4 俄罗斯预算联邦制模式的效用 |
2.普京时代的财政集权 |
2.1 叶利钦时代中央财政权力的流失 |
2.2 普京时代统一事权与财权 |
3.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调整评述 |
3.1 实行分税制划分权责 |
3.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效用 |
3.3 远东与中央财政关系的思考与评价 |
4.俄罗斯财政联邦关系调整对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影响 |
第五章 远东开发综合潜能与挑战的思考与评估 |
第一节 远东的丰厚自然资源与地理环境的限制 |
第二节 远东的能源产业潜能 |
1.当前国际经济条件下远东油气开发及潜能 |
2.萨哈林岛能源开发潜能 |
3.俄罗斯天然气在亚洲市场与美国页岩气的竞争前景 |
第三节 远东人口与劳动力问题 |
第四节 软环境的约束作用 |
第五节 远东西伯利亚地区吸引投资能力评估 |
1.远东西伯利亚吸引外资能力现状及前景 |
2.远东吸引投资的增长点 |
2.1 赶超发展区的优势 |
2.2 符拉迪沃自由港的实践 |
第六章 远东开发的国际环境 |
第一节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国际环境分析框架 |
1.国家定位的调整 |
2.安全动因的再思考 |
3.大国关系的重塑 |
4.经济合作与竞争的推动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之后的俄罗斯转向东方政策 |
1.俄罗斯“转向东方”的意义 |
2.太平洋海洋经济——远东开发的应有之义 |
2.1 北方航道开发合作与前景 |
2.2 远东地区的国际能源合作 |
2.3 远东海运业的前景 |
3.远东与东北亚地区秩序的重构 |
3.1 东北亚地区的重要性 |
3.2 东北亚秩序重构的几种路径 |
第三节 远东:各方区域规划的竞争与合作试验场 |
1.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一带一路”的对接下的远东开发 |
2.日本韩国的区域经济合作计划和远东开发 |
第四节 远东开发与俄朝关系演进 |
1.俄远东开发背景下的俄朝关系 |
2.俄朝关系积极改善的动因 |
3.俄朝关系发展对我国的影响 |
第五节 俄日关系与远东开发 |
1.日本对俄罗斯远东投资现状 |
2.俄日北方四岛争议新变化 |
2.1 北方四岛问题由来 |
2.2 俄罗斯加快在北方四岛军事力量部署 |
第七章 俄罗斯远东开发与中国的关系 |
第一节 远东开发事务中的中国人的历史实践和认知演进 |
第二节 中俄在远东开发合作的实践 |
第三节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模式的演进 |
1.2009-2018年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的成效 |
2.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合作的掣肘 |
2.1 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严重不足 |
2.2 投资环境不佳致使外部投资乏力 |
2.3 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减少和经济低迷导致远东的内需严重不足 |
第四节 “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前景 |
1.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
2.跨欧亚大陆交通走廊建设 |
2.1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2.2 西伯利亚铁路现代化改造 |
3.中俄在远东地区的能源开发合作 |
结论 |
第一节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的国际意义 |
第二节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的政治经济挑战 |
第三节 远东西伯利亚开发开放的前景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北京兴建国际物流港 预计将于2007年完工(论文参考文献)
- [1]隐性逻辑关系与经济类文本的翻译 ——《新兴市场大趋势》(节选)翻译报告[D]. 刘美珊.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中外约章与中国近代物流业的嬗变(1840-1937)[D]. 熊辛格.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基于共生理论的会展综合体设计研究[D]. 侯晓.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5)
- [4]JY公司医药物流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研究[D]. 徐雯雯. 长安大学, 2008(08)
- [5]北京商业地产100[J]. 杨光,李葳. 安家, 2006(10)
- [6]党的对外开放理论视阈下的新疆口岸研究[D]. 马蓓. 新疆大学, 2020(06)
- [7]中国东北地区对俄边境物流通道建设研究[D]. 沙希斯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秦港股份公司煤炭供应链网络优化与管理研究[D]. 徐恒. 燕山大学, 2019(03)
- [9]“一带一路”建设中斯里兰卡投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科伦坡港口城项目为例[D]. 于鑫洋. 辽宁大学, 2019(01)
- [10]国际政治经济学视域下的俄罗斯远东开发:路径、潜能与挑战[D]. 崔珩.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