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注意事项

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注意事项

一、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工作记事(论文文献综述)

王姝[1](2020)在《清代女性观剧研究》文中提出女性观剧是女性参与戏曲活动的一个重要面相,举凡与女性观剧活动相关的一系列社会文化现象均属本文研究的范畴。女性观剧现象既增添了戏曲接受的女性视角,又丰富了古代妇女研究的戏曲视角,是对戏曲领域的性别关照,也是性别研究中的戏曲维度,具有双重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清代女性观剧研究围绕谁在看?在哪看?怎么看?看什么?能不能看?看了以后会怎样?人们如何看待女性观剧现象?等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讨论。在大量搜集整理与女性观剧现象相关的文献史料、文物遗存和民俗口述史料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戏曲学、女性学、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文献学等研究方法和理论,对清代女性观众类型及观剧需求、观剧场所及设施、观剧习俗、观剧内容、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等方面,作一系统地梳理和研究。第一章围绕谁在看的问题,从戏曲受众的角度,将清代女性观众分为宫廷、仕宦、平民、青楼、其他女性类型,并就每一类女性观众自身的特点及其对戏曲发展的影响做了探讨。从清代女性的生存状态、社会家庭角色和实际需求出发,探讨女性观剧的交际、娱乐、追星、服装展示等观剧需求。认为娱乐和交际需求是女性观剧的普遍需求,而女性靓装炫服的观剧行为,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制度下,具有特殊的性别含义。是女性获取更多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而女性观众对于不同性别伶人的追捧,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正是多种观剧需求共同促成了清代女性观剧的盛行。第二章围绕在哪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场及设施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与男性同观时,是共用一个剧场空间,特殊之处在于,各类剧场中均设置了供女性观剧的专门设施。尤以神庙剧场所存看楼,看台,女台、女厂、女亭等保存完整。女性观剧设施创设的原因,既是剧场性增强,对女性观剧行为的重视的结果,也有严男女之大防、照顾女性及牟取利益等考虑。高平市良户村田宅专门女眷观剧场所的遗存,为我们探讨明清时期女性垂帘观剧现象及剧场的历史变迁提供了实物依据。清末北京金鱼胡同尼庵演剧的女性专场,尼庵作为一个特殊的女性观剧空间,则表现出受到女神信仰与生殖崇拜影响的特征。第三章围绕怎么看的问题,就清代女性观剧的定戏、点戏、看戏、赏赐、禁忌习俗进行了探讨。认为女性观剧习俗深受传统礼教和社会性别制度对女性制约的影响,各个环节均呈现出不同于男性观剧习俗的复杂面貌,尤以女性观剧禁忌习俗表现鲜明,女性观剧禁忌是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双重标准的结合,根源在于女性特殊生理特征而产生的普遍的“厌女情结”和“女性不洁”之观念。河南新安芦院村禁忌女性观剧年龄碑刻的发现,禁忌15-50岁女性白天观剧的规定,可以看出受到女性月经禁忌和生育禁忌的影响明显。第四章围绕看什么的问题,就女性观剧内容进行探讨。女性受教育程度、个人出身、审美趣味等差异,决定了女性观剧内容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是女性作为同一性别群体,观剧内容上又存在很大的普适性。另外,文献中对女性观剧内容的载录,又呈现出基于性别、阶层差异的种种不均衡性。第五章围绕社会各界对女性观剧的态度进行讨论,大致分为反对与排斥,支持与赞同、犹豫与矛盾、中立与客观四种态度。本文就持不同态度的各类人群的身份、目的、社会因素及个体因素等进行了综合分析,认为持反对态度的多从维持风化的目的出发,而持赞同态度的多出于一些开明人士对妻女等的宠溺和孝亲角度考虑,持犹豫态度者多与自身的特殊社会身份有关,而外籍来华人员,对女性观剧多客观中立。

李梦玲[2](2020)在《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文中认为近代岭南报刊小说中有着一定数量的翻译小说,与近代其他地区的报刊翻译小说一样,这些刊于岭南报刊的翻译小说同样是近代翻译小说大潮中的一抹别样的浪花。据统计,近代岭南地区刊载翻译小说的报刊多达34种,共刊有101篇翻译小说,1部寓言故事集(《伊索寓言》中译本,82则),翻译小说单行本也有至少40种。可见,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具有一定的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本文将其作为研究对象,除去绪论和余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其兴起背景进行探究,涉及小说界革命、岭南地域文化、译者来源以及读者与市场这四个因素。并梳理其发展脉络,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荣期和衰落期这四个阶段。第二章对其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既有与近代报刊翻译小说相似的一般特征,即在呈现传统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的同时,也蕴含着西方小说特色及文化观念,又彰显了岭南地域文化色彩,如粤方言、岭南风物与民情、岭南画派以及岭南革命风潮等特色。第三章对突出刊物与名篇译作进行个案研究,不同报刊有着不同的办刊理念和编辑队伍,这对所刊翻译小说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关注世界名着在近代岭南报刊的译介情况,着重考察译作与原着之间的关系,探析译介手法。第四章考察其对自着小说产生的影响,如观念的革新、题材的拓宽以及小说叙事手法的突破等。最后对其成就与缺陷进行总结,并评价其在岭南小说史和翻译小说史上的地位。

周璇[3](2020)在《《两汉诏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代诏令,乃三代至今诏令文章之型典,为温醇简尽、文实兼盛风骨之表率。《两汉诏令》共收诏令653篇,是东、西两汉诏令的首次合集,由北宋林虑所编的《西汉诏令》及南宋楼昉所编的《东汉诏令》组合而成。此二书在两宋分别流传,并无合本传录。之後,元代文学家、史学家苏天爵,於元至正九(1341)年五月,在其任浙江行省参知政事期内将其合编一书,刊行於世,是为此书最早版本。东、西两汉诏令文的合璧,展现了从宋至元,士大夫读书仕历的心志隅陬和学术上复宋追古的文化氛围,同时也展现着当时对於散见趋向辑遗、单行趋向合本的历史进程。《两汉诏令》从《汉书》、《後汉书》之史籍中用力辑出材料,经撰着人虔心排序,审订批案,得以再造诏令文章的布局形态,为後代提供了重要启创和示范。研究部分:第一章,从多方面挖掘编者林虑、楼昉生平,考证史载不详之处,并介绍着书缘起、经过。第二章,对《两汉诏令》版本进行详细考察。因《两汉诏令》的元明刻本都十分具有代表性,很能反映宋以後书籍刻印的内外变化及阶段性风貌。同时,古籍中极为重要的辨伪学、流传史,通过透视其纸张存样、诸家藏印等细节,也都有了具体入微的呈现,因此具有较大价值。同时,从对现实版本的逐一查考中,能发现历代书目的题跋、目、记存在颇多错讹,四库馆臣之持论亦能检寻出有失允妥的部分,故着力予以勘正,多有裨益。第三章,从书本内容出发。简述文体之学上的《两汉诏令》,继而论其着述体例不乏去陈出新之革创,但也有狐裘羔袖之阙憾。在得失间知见本书对政书一脉的因承扬弃。而通过列表,分类诸目,则游骋於两汉治乱时代,目见史事之更迭兴衰。同时,校勘成果揉汇其中,做举隅呈现。以上,基本树立出《两汉诏令》一书的历史地位,厘清其行世之影响。

罗丹[4](2020)在《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江西现存旧志数量,学者统计不一。论文讨论各目录书着录不同的原因:(1)收书范围不同;(2)着录标准不一;(3)收录考证不细。论文取众家目录所载方志,删去新志、亡佚旧志、未见旧志、1佚成果、重复及错)书目,重新厘定《江西旧志存书目录》。计得江西旧志549部,其中,明代62部、清代443部、民国42部。含方言资料江西旧志(为行文方便,如无特殊说明,以下简称为“江西方言旧志”。)共8部。《中国地方志综录》《江西历代地方志书存书目录》《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江西省地方志综合目录》《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江西方志通考》对各志书卷帙、撰人、版本记载各有不同。论文就志书序、跋、纂修姓氏,对目录书之舛疏进行订补。江西旧志所载方言资料主要由方言特征概述和方言词举例两部分构成。受政治环境、地理位置、社会发展的影响,明清时期,江西方言整体呈融合、杂糅的趋势,以方言特徵概述作为着录形式,不仅可以反映各地方言的分类、分布情况,还可以记录方言演变的动态过程。方言词举例,则可以真实、直观地展现方志方言的原始面貌。江西方言旧志的修志模式大体可分为“修纂合一”型与“修纂分离”型两种。“修纂合一”指从志稿设想、体例规划、经费筹措、资料采访,到汇总成书均由一人负责的修志模式。“修纂分离”指由地方长官主持,依靠属僚、士绅或文人撰写的修志模式。江西方言旧志的组织架构十分严密,从修、纂,到搜集资料、刻印成书,形成系统化的职务分工,使修志活动得以有序开展。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的着录位置可分为一级子目与二级子目两种。论文探讨了部分方言资料置於一级子目的原因:(1)志书中收录的方言资料较多;(2)志书编纂者已初步具有语言学意识。江西旧志中的方言词大体可分为直陈式、解说式、对比式3种。直陈式490条,占总数的57%;解说式215条,占总数的25%;对比式156条,占总数的18%。江西旧志方言词的释义术语主要有:言、呼、谓、为、曰和其他6种。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的编排特点是:(1)分布较零散,除单独成篇外,多附於“风俗”或“风俗志”後;(2)虽未冠以义类区别,但方言词基本按照同类相聚的原则排列;(3)多种释义方式交互使用,除语法外,语音、语义、语源均有涉猎。清道光元年(1821)《崇仁县志》方言资料引经籍文献54种,其中,经部13种,史部12种,子部22种,集部7种,以子部为最,占引书总数的41%。从引用次数看,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经部49次,史部14次,子部32次,集部10次,引经、子二部最多,占引文总数的77%。论文以以清道光元年(1821)《崇仁县志》中来源於经籍文献的105条引文作为研究对象,在对引文进行校勘、整理、句读的基础上,结合古今书证,考释方言词目。把方言词和《汉语大词典》加以比较,以补充词典中词目、词义之罅漏。

王杨红[5](2018)在《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文中研究指明1782-1914年是中—暹关系由传统朝贡体制向近现代外交变迁的时期。对这一转变历程的研究,不仅是深刻明晰、探讨两国关系的需要,还是抚今追古,继往开来,为当下两国乃至中国—东南亚关系提供借鉴的应有之义。1782年曼谷王朝建立后,拉玛一世不断遣使清廷,使中—暹传统朝贡关系得以延续并不断发展。此后直至鸦片战争前,拉玛二世、三世先后遵照执行,努力维持朝贡关系,不曾更易。但鸦片战争后,两国朝贡关系面临变局,开始疏离、中衰。1853年6月使团遇劫事件后不及两年,包令条约签订,暹罗被西方列强敲开大门,而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的看法亦有所转变,两国朝贡关系就此中断。对于1862-1888年广东、福建地方官的数次催贡,暹廷均采取模棱两可的拖延策略,为此甚至提出并坚持改道天津进贡的建议。但这一路线与传统朝贡体例不符,为清廷所拒绝。至1893年,在北榄事变的催化下,清廷以承认暹罗独立的方式,终结了两国的朝贡关系。两国朝贡关系中断后,订约设领之议亦在中国萌芽、成形。受1906年那空猜西亲王访华影响,基于彼此互为独立国的中—暹订约呼声开始高涨,其目的在于保护华人。1907年杨士琦访暹拉开了中—暹订约交涉的序幕。杨氏返国后,1908年两国驻法公使开始交涉订约事宜。但双方在华人问题上针锋相对,清廷欲设领保护华人,暹廷却认为华人乃本国国民,无需中国保护,订约交涉遂陷入僵局。1909年3月28日,清廷颁布以血统主义为原则的国籍法;1913年4月10日,暹廷颁布同时采用血统主义与出生地主义的国籍法,与中国国籍法存在根本差异。这使得暹罗华人“双重国籍”问题明朗化。1910年曼谷华人罢工、1910-1913年暹罗中华总商会申请立案,均让暹罗政府意识到中国势力介入的可怕。1914年拉玛六世所着《东方犹太》的问世,则意味着暹罗政府强力管理、同化华人的肇始。“华人问题”自此成为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和痼疾所在。

谭威红[6](2018)在《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文中指出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了岭南地区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文化,具有鲜明浓厚的地域特色,是岭南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作家身份而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主要包括岭南本土作家创作的文言小说以及客籍作家创作的反映岭南社会风土人情的文言小说;从创作样式而言,主要包括岭南文言小说集、单篇传奇以及笔记着作中的岭南小说。根据小说创作的实际情况,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时期。清代前期(1644年—1735年)岭南文言小说呈现出小说数量较少、类型较少、题材内容较单一的总体特点。屈大均的文言小说是本时期本土作家文言小说创作上的主要代表,其中,《广东新语》中的小说以及单篇传奇《书叶氏女事》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与本土作家比较而言,以钮琇《觚剩》为代表的客籍作家创作的岭南文言小说数量较多,且内容相对丰富、艺术手法相对成熟。清代中期(1736年—1839年)可以说是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发展的成熟期,表现为小说数量较多、小说类型相对齐全、题材内容较为丰富以及艺术成就较为突出等特征。其中,欧苏《霭楼逸志》、刘世馨《粤屑》和陈昙《邝斋杂记》等本土作家文言小说集的创作改变了以往岭南文言小说零散分布的状况;罗天尺《五山志林》和仇巨川《羊城古钞》中的小说创作与岭南县志编修有着相互影响的密切联系;缪艮《沈秀英传》、刘瀛《珠江奇遇记》、俞蛟《潮家风月记》等客籍作家的岭南单篇传奇和岭南文言小说集从整体上丰富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创作,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岭南社会有了进一步的关注与认识,而不再停留于专注奇异风物的“猎奇”阶段。这些都是本期岭南文言小说创作较为突出的特点。清代后期的时间跨度从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1840年—1911年),本时期的岭南文言小说深受社会变革的影响,叙事主题与思想内涵在1898年维新变法的前后两个阶段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在前一阶段(1840年—1897年)中,本土作家的创作较为保守,题材内容较为陈旧,在正面反映岭南社会现状方面不及本阶段客籍作家的创作更有力度。后一阶段(1898年—1911年)的岭南文言小说在“小说界革命”的影响下,以“改良社会”为思想主题,充分发挥小说的政治功能,以隐喻之手法揭露现实,于幽默中尽显批判之意。清代岭南文言小说蕴含着丰富深厚的岭南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小说对平南王尚可喜、明代理学家湛若水等历史人物的书写主要取材于民间流传的奇闻轶事,为世人展现了有别史籍记载的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小说对岭南地区“麻疯病”习俗文化、神怪信仰文化、水上商业文化的反映,向世人展现了独特的清代岭南社会生活画卷;小说取材多样,为戏曲传奇、公案小说等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以创作分期为线索,以作家作品为依据,从整体上分析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发展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可以较为客观全面地认识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地位与价值。

陈振林[7](2018)在《“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文中认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日本侵略者接连发动的对华战争,使近代中国社会公私藏书事业遭受莫大损失。自1931年东北沦陷至1945年抗战胜利,战火侵袭并蔓延中国长达十四年之久,日军兵燹所至,公然大规模侵夺和破坏图书文献,中华文化典籍因是遭遇空前劫难,蒙受巨大损失。这不仅是中国近代藏书史上的厄运,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灾难。1937年“八一三”事变之后,日军侵略势力由淞沪而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战火迅速蔓延至整个东南国域,拥有数百年人文渊薮的江南藏书面临毁失侵夺之虞,且有大量民族文化典籍流散于以上海为中心的古旧书肆中。而在近代上海日渐成熟的都市文化空间中,书籍与知识人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耳闻目睹文献典籍遭遇毁失侵夺惨状,沪上从事文化工作和关心文献存亡的知识人士如郑振铎、张元济、张寿镛、何炳松、张凤举等联名吁请国家和政府抢救沦陷区图书,以图救护国家文献,保存民族文化,沪上“文献保存同志会”由是成立。在国民政府教育部、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国立中央图书馆及沪上知识人等的协力合作下,文献保存同志会在1940年1月至1941年12月间秘密搜救保存了善本古籍4864部,48000多册。本文即以“文献保存同志会”为研究对象,试对这一组织成立之背景原委、规划运作、活动业绩及相关史事人情作具体考述与分析,并期以将其置于抗战大时代中文化界的“抗战建国”运动之中而予以妥善地评述。故而,依据相关史料,文章大体勒为四部分展开论述,一是以“八一三”事变前后上海文化生态的变化来论述战时文献之厄,也可谓时代背景之呈现;二是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成立与相关组织规划;三是论述文献保存同志会救书工作的开展与成绩的展现;最后一部分则尝试着分析时局背景下的文献保存活动如何处理人书关系、利益抉择以及内心情感的纠合紧张等。而在述论过程中,本文亦大致有两条线可循:一是阐述“文献保存同志会”的基本史事经过;二是探讨知识人在“孤岛”时局下保存国家文化的使命与精神。两条线交相融合,共同推进。总之,在笔者看来,文献保存同志会及其同仁在战火兵燹之中救典存书,在民族存亡之际不忘史籍,保存文献之后乃是保存国家文化,保存民族历史。在“孤岛”困境之中,为国家存书,为文化续命,彰显的正是“护书存史”之大义。

邢瑞姗[8](2018)在《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漳州海丝文献是指产生于漳州海上丝绸之路历史背景下的、涉及海上交通、海外贸易、文化交流等多个领域的地方文献,具有存史、资政、教化等文献价值。在区域文化背景下,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与开发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本文以漳州海丝文献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科学方法,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现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立足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貌,从漳州海丝文献的概念界定到文献类型、文献特点、整理开发的意义,系统概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整体情况,论述了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特点,分析了目前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最后就现存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思路,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中遇到的观念、技术、人员等问题做了解答。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希望能对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开发工作和相关文献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参考帮助。

钟怡雯[9](2017)在《下南洋,返唐山——《南洋散文集》的移民史缩影》文中认为韩萌主编的《南洋散文集》(1952)是马华文学大系出版前的重要选集。《南洋散文集》收入的散文反映了在战争与生活双重夹击下的时代,这本散文选具有为一个"动荡的大时代画像"的功能。它提供我们窥探那个时代的窗口,南洋如何与祖国(中国)产生对话,写实主义思潮的传承,以及在左翼思潮影响下的意识型态,乃至写作技术,都有助于我们还原和理解那个时代。南洋是指中国以外的异乡,不论他们出生于中国或马来亚,华人的祖国即是中国,华人下南洋的目的是返唐山,往南的目的最终是北返。过客心态让他们即使无法实现归根的愿望,仍然心系祖(中)国,《南洋散文集》的选文说明了这个事实。这些写在国家(中国)或家国之外的散文,为我们留下动荡时代的移民记事。

李娅佳[10](2017)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篇博士学位论文以《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选题,在总结近年来云南省各级档案部门开展的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建设的基础上,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做法,试图厘清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概念,梳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相关理论,探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实现路径,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特点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对推动当前具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全文由前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前言主要介绍了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途径、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等内容。正文由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云南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界定了档案信息资源、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指出了相关的理论依据:档案资源开发理论、信息资源共享理论、多元文化服务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民族档案学理论;阐明了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第二部分:云南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总结了突出普洱茶、旅游档案、医药档案以及重点、珍稀、濒危档案的开发利用、树立精品、品牌意识、注重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等特色;论述了汇编公布民族档案史料、编辑刊印民族档案画册图片、编辑发行民族档案信息参考、编辑出版民族档案知识读本、拍摄制作民族档案影视专题片、举办民族档案文化展览、实施民族历史记忆工程(云南民族记忆工程)、建设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系统、建立全省范围内的少数民族历史档案数据库等方法;探讨了科学选题、打造品牌、引智借脑、横向联合、内外结合、加强编研、开发产品、扩大宣传、开展教育、举办活动等途径。第三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笔者选择了8个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开发利用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重点展现了阿诗玛档案资料、爨氏石刻档案、白族档案史料、彝族档案文献、纳西族东巴档案文献、傣族历史档案、民俗文化档案、壮族档案史料开发利用取得的突出成就和丰硕成果;分析了开发利用主体多元化、开发利用客体社会化、开发利用方法手段现代化、编纂成果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多彩、编纂成果载体形式趋于多样化、开发利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较多等特点。第四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根据笔者实地走访、专家咨询和文献调研了解到的情况,分析了目前云南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如:馆藏类型单一、原生性档案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缺少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实现路径;缺乏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理论探讨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相关成果稀少等。第五部分: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一些有可行性的对策措施,如:围绕地方民族特色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创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打造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利用体系的新模式、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结语包括研究的几点启示、不足之处及展望、主要参考文献、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致谢。

二、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工作记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工作记事(论文提纲范文)

(1)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百年妇女史研究概述
        (二)清代女性观剧研究述评
        (三)清代女性观剧史料来源及书写特点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女性观众
    第一节 女性观众的类型
        一、宫廷女性
        二、仕宦女性
        三、平民女性
        四、青楼女性
        五、其它女性
    第二节 女性观众观剧需求
        一、娱乐需求
        二、交际需求
        三、服装展示
        四、追星动机
        五、其它需求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女性观剧场所及设施
    第一节 各类剧场中的女性观剧现象
        一、宫廷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二、商业性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三、神庙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四、会馆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五、私人宅第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六、舟船水畔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七、其他剧场中的女性观剧
    第二节 女性专门观剧设施
        一、看楼
        二、看台、女台、子台
        三、看棚
        四、花场
        五、女厂
        六、女亭
        七、其它
    第三节 女性观剧设施创设原因
        一、剧场性的增强及对女性观剧的重视
        二、照顾与限制
        三、牟取经济利益
    第四节 女性观剧专场
        个案研究一:山西高平良户村田宅女性剧场考述:兼谈垂帘看楼与明清女性观剧场所的变迁
        个案研究二:清末北京尼庵演剧女性专场考述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女性观剧习俗
    第一节 定戏习俗
    第二节 点戏习俗
        一、点戏人的选择
        二、点戏的讲究和礼节
        三、点戏物件类型
        四、男女观众点戏之区别
    第三节 看戏习俗
        一、男女分观习俗
        二、男女落座方位
    第四节 赏赐习俗
        一、从施赏者角度看
        二、从受赏者角度看
        三、从赏赐品类看
    第五节 禁忌习俗
        一、女性禁忌与戏曲禁忌的结合
        二、对女性观剧的诸多禁忌
    第六节 个案研究:河南新安芦院村女性观剧年龄禁忌碑的文化阐释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女性观剧内容
    第一节 女性个体差异与观剧内容
        一、女性剧场环境差异与观剧内容之雅俗
        二、女性阶层差异与所观内容的差别
        三、女性个体因素与审美趣味的差异
        四、女性地域及生活理想差异与女性观剧内容
    第二节 女性观剧内容的普适性
        一、婚恋爱情剧
        二、全本情节戏
        三、家庭伦理戏
        四、喜庆戏
    第三节 女性观剧内容文献载录的不均衡性
        一、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阶层因素
        二、文献载录女性观剧内容的性别因素
    小结
第五章 社会各界对待女性观剧的态度
    第一节 反对与排斥
        一、反对的方式
        二、反对的人群
        三、禁限效果评估
    第二节 支持与赞成
        一、家庭成员的赞同
        二、社会各界的支持
        三、女性个人的努力
    第三节 犹豫与矛盾
        一、汉人官员的审慎和节制
        二、旗人官员的犹豫和矛盾
    第四节 中立与客观
        一、对女性观剧“直言直笔”的书写特点
        二、女性与戏曲作为保存族群历史记忆的工具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文献综述
    四、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五、学术价值与学术创新
第一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兴起与发展
    第一节 兴起与背景
        一、“小说界革命”对“新小说”的提倡
        二、岭南地域文化的开放性
        三、译者来源
        四、翻译小说的读者与市场
    第二节 发展脉络
    小结
第二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特色
    第一节 呈现传统小说特点及文化观念
        一、传统章回小说的体制特征
        二、传统意象、典故与程式
        三、传统伦理道德秩序
        四、传统文化的印记
    第二节 彰显岭南地域文化
        一、采用粤方言翻译小说
        二、岭南风物与民情
        三、翻译小说插图
        四、革命精神的体现
    第三节 蕴含西方小说因素及文化观念
        一、题材内容的更新
        二、西方小说叙事方法的呈现
        三、西方文化的传输
        四、西书标点符号的尝试
    小结
第三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重要个案分析
    第一节 突出刊物
        一、《香港华字日报》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二、《中外小说林》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三、《新小说丛》及其所刊翻译小说
    第二节 名篇译作
        一、《天方夜谭》的两个早期中文译本——《千一夜夫妻》与《一夜夫妻》
        二、《基督山伯爵》的首个中译全本——《几道山恩仇记》(上编)
        三、《科里奥兰纳斯》的首个中文译本——《钢矛记》
    小结
第四章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的影响与总体评价
    第一节 对自着小说的影响
        一、“开道之骅骝”:敢于打破陈规
        二、摹仿翻译小说的叙事手法
        三、积极开拓新题材
    第二节 总体评价
        一、成就与缺陷
        二、在岭南小说中的地位
        三、在翻译小说史上的评价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一览表
附录二 近代岭南翻译小说单行本一览表
附录三 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内容提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3)《两汉诏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两汉诏令》的编者
    第一节 北宋林虙
        一、林虙生平考
        二、“闽林”世系源流考
        三、与“莆田阙下”林虙之混淆
        四、生卒年考略
    第二节 南宋楼昉
        一、忠义恤民,政声流芳
        二、文章尔雅,讲学育才
第二章 《两汉诏令》的版本流传与误读
    第一节 《两汉诏令》刊本的分合
        一、与洪咨夔之“同书异书”
        二、苏天爵之合刊
        三、清以後书目题跋之误
    第二节 《两汉诏令》的现存版本
        一、上海图书馆藏本
        二、其他馆藏:余版云烟经眼
第三章 《两汉诏令》编修内容研究
    第一节 汉代诏令与公文文书
    第二节 《两汉诏令》的文献编纂
        一、《两汉诏令》体例综览
        二、《两汉诏令》编修的具体成果与失误
    第三节 《两汉诏令》与宋代史学的交联
        一、背靠宋代高度繁荣的史学整体
        二、与古文运动的“暗合”
        三、意破尊经卑史之局,怀却词科兴盛之风
    第四节 考校纠谬,引证不孤
        一、《封莽通等》
        二、《置廷平诏》
        三、《罢击珠厓诏》
        四、《封班超诏》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4)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江西旧志整理
        二、江西旧志研究
        三、江西旧志方言资料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考证法
        二、文献校勘法
        三、统计分析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为方志理论、方志编纂史研究提供资料
        二、为江西方言研究提供语料
        三、助力语文、文献工具书修订
        四、推动江西民族、民俗文化研究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一、研究对象创新
        二、研究成果创新
第一章 江西旧志及其方言资料概述
    第一节 旧志数量
        一、收书范围不同
        二、着录标准不一
        三、误收误录失收
    第二节 方言旧志数量及版本
        一、数量统计
        二、版本订补
    第三节 方言资料述略
第二章 江西方言旧志编纂研究
    第一节 编纂群体
        一、撰人数量
        二、修志模式
        三、职掌分工
    第二节 编排体例
        一、着录序次
        二、着录形式
    第三节 释义体例
        一、释义格式
        二、释义术语
第三章 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文述略
    第一节 引文来源
        一、经籍文献
        二、民间传谚
        三、注文
    第二节 引书分类
        一、四部分类
        二、引书数量分布及原因
        三、关於《通雅》的讨论
第四章 江西旧志方言资料引文校理
    第一节 校考
        一、引文误字
        二、引文脱文
        三、引文衍文
        四、引文与方言词义不符
        五、书(篇)名记误
        六、存疑
    第二节 补疏
        一、补释
        二、补例
        三、补义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江西旧志存书目录
附录二 本研究搜集旧志
附录三 江西含方言资料旧志编纂人员情况简编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思路与史料说明
第一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恢复(1767-1782)
    第一节 缅甸入侵与郑信复国
    第二节 郑信遣使清廷
        一、郑信首次遣使受挫(1767-1771)
        二、郑信第二次遣使与中—暹关系的发展(1771-1777)
        三、郑信第三次遣使及1781年进贡(1777-1782)
第二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延续、发展与中衰(1782-1851)
    第一节 拉玛一世与清廷的关系(1782-1809)
        一、拉玛一世的即位与请封(1782-1788)
        二、两国朝贡关系的密切——拉玛一世的其他遣使(1788-1809)
    第二节 拉玛二世、三世维系朝贡关系的努力(1810-1839)
        一、拉玛二世的遣使(1810-1824)
        二、鸦片战争前拉玛三世的遣使(1825-1839)
    第三节 鸦片战争后中—暹朝贡关系的中衰(1840-1851)
第三章 中—暹朝贡关系的中断与终结(1851-1893)
    第一节 蒙固王的遣使与使团遇劫事件(1851-1853)
        一、蒙固王的登基与第一次遣使(1851-1852)
        二、蒙固王第二次遣使与使团遇劫(1852-1853)
    第二节 蒙固王对中—暹关系看法的转变(1853-1868)
        一、暹使拜会包令与包令访暹的酝酿(1854-1855)
        二、包令条约的签订与清廷的反应(1855-1856)
        三、蒙固王1857年对中国时局的看法与清廷1862-1863年催贡
        四、蒙固王1868年对华关系布告
    第三节 中—暹传统朝贡关系的终结(1869-1893)
        一、天津路线的提出与僵持(1869-1880)
        二、1882年朱拉隆功正式拒绝进贡?
        三、温宗彦、郑观应、王荣和等访暹——朝贡关系的落日余晖(1884-1888)
        四、朝贡关系之终结——北榄事变的催化(1893)
第四章 两国订约设领——从提议到早期交涉(1867-1914)
    第一节 订约设领之议的提出与演进(1867-1907)
        一、订约设领之议的萌芽与成形(1867-1906)
        二、那空猜西亲王访华与订约呼声的高涨(1906-1907)
    第二节 两国订约的早期交涉(1907-1914)
        一、杨士琦访暹与暹廷的因应(1907)
        二、两国订约交涉的起始与停顿(1908-1909)
        三、曼谷华人罢工与两国订约交涉的重启(1910-1914)
    第三节 华人问题——两国订约交涉的焦点与痼疾
        一、暹罗中华总商会的成立及其立案之曲折(1910-1913)
        二、暹罗华人问题与设领纷争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研究现状
    三、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创作的分期
第一章 清代前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屈大均的文言小说
        一、《广东新语》中的小说
        二、单篇传奇《书叶氏女事》
    第二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一、宋起凤《稗说》
        二、王士禛《池北偶谈》
        三、钮琇《觚剩·粤剩》
    小结
第二章 清代中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本土作家的文言小说
        一、文言小说集《霭楼逸志》
        二、志人小说集《粤屑》
        三、杂俎小说集《邝斋杂记》
    第二节 清代岭南县志编修与岭南文言小说创作
        一、罗天尺《五山志林》
        二、仇巨川《羊城古钞》
    第三节 客籍作家的文言小说
        一、单篇传奇
        二、文言小说集
    第四节 岭南文言小说的选材特点及文体特征
        一、选材特点
        二、文体特征
    小结
第三章 清代后期岭南文言小说
    第一节 前一阶段(1840—1897)的岭南文言小说
        一、本土作家的小说
        二、客籍作家的小说
    第二节 后一阶段(1898—1911)的岭南文言小说
        一、吴趼人的岭南文言小说
        二、岭南报刊上的文言小说
    小结
第四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中相同题材小说的发展演变情况
    第一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思想内涵
        一、女性题材小说中的女性观念之变化
        二、动物题材小说中的思想内涵之变化
    第二节 相同题材小说的艺术表现
        一、“女变男”题材小说的写作特点
        二、“雷击”题材小说的写作特点
    小结
第五章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的文化史料价值及文学影响
    第一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历史人物的书写
        一、平南王尚可喜
        二、明代理学家湛若水
    第二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反映的岭南地域文化
        一、岭南湿热气候——“麻疯病”题材小说
        二、小说反映的岭南神怪信仰文化
        三、小说反映的岭南水上商业文化
    第三节 清代岭南文言小说对其他文学创作的具体影响
        一、《觚剩·雪遘》与传奇《雪中人》
        二、《云开雪恨》与公案小说《警富新书》
        三、《鹰鸟征猴》与文言小说《猴子贼》
    小结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家作品一览表
    二、清代岭南文言小说作品篇目表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后记

(7)“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有关抗战时期文献图书受厄情况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二) 有关“孤岛”时期文献保存活动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三) 有关“文献保存同志会”史事与人事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四) 前人研究之遗留空间及本文拟推进方向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八·一三”前后上海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书籍与知识人合成的都市文化空间
        一、书刊的繁荣与公私藏书的发展
        二、沪上知识人的几个面相:文人、编辑、出版商
    第二节 “孤岛”的形成与沪上文化空间的缩小
        一、激变:战火集于沪上
        二、书刊媒介的大量停办与知识人的西迁
    第三节 兵燹卒致文献之厄
        一、东南文献典籍的大量散失
        二、战时各方势力对于文献图书的争夺
第二章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成立与规划
    第一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缘起与组建
        一、郑振铎等沪上文化名人之吁请
        二、国民政府之重视
        三、蒋复璁赴沪
    第二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组织人员构成
        一、国立中央图书馆与文献保存同志会
        二、沪上文献保存同志会之主体成员
        三、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相关人物
    第三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组织活动规划
        一、宗旨及活动细则
        二、活动经费及组织分工
第三章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文献保存活动考察
    第一节 文献保存活动之开展
        一、文献搜救之范围与目标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工作报告书及其内容
    第二节 文献保存同志会之文献保存业绩
        一、郑振铎与《玄览堂丛书》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所收文献之转运流存
第四章 “孤岛”文献保存活动中的史事与人情
    第一节 化私为公:同志会对嘉业堂与适园藏书之收购
        一、刘氏嘉业堂与张氏适园之家藏概况
        二、文献保存同志会对于嘉业堂与适园藏书之收购经过
        三、嘉业堂藏书与适园藏书之归公意义辨析
    第二节 因缘利益:知识人的处境与抉择
        一、文献保存活动过程中的公私交谊
        二、战乱中藏书家的生存困境与利益抉择
结语:斯文之幸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分析
        1.2.1 我国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2 福建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3 漳州地方文献整理开发研究现状
        1.2.4 研究现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漳州海丝文献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地方文献
        2.1.2 海丝文献
        2.1.3 海丝文献的整理
        2.1.4 海丝文献的开发
    2.2 漳州地方文献的概况及特点
        2.2.1 漳州地方文献概况
        2.2.2 漳州地方文献的特点
    2.3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与分布
        2.3.1 漳州地方文献的收藏
        2.3.2 漳州地方文献的分布
    2.4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与内容
        2.4.1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类型
        2.4.2 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内容
    2.5 漳州海丝文献的价值
        2.5.1 漳州海丝文献的历史研究价值
        2.5.2 漳州海丝文献的政治经济价值
        2.5.3 漳州海丝文献的传统文化价值
第三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现状
    3.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概况
        3.1.1 漳州海丝史料汇编的整理编集
        3.1.2 漳州海丝历史文献的新修订
        3.1.3 漳州海丝文献的整理再版
        3.1.4 漳州海丝研究文集的整理出版
    3.2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成果
        3.2.1 古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2.2 近现代漳州海丝文献的主要整理成果
    3.3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主要特点
        3.3.1 整理起始时间早
        3.3.2 整理主体众多
        3.3.3 保护与发展并重
    3.4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中的现存问题
        3.4.1 重藏轻用观念普遍存在
        3.4.2 文献整理深度不足
        3.4.3 文献整理效率不高
        3.4.4 古籍整理人才缺乏
第四章 漳州海丝文献的开发现状
    4.1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概况
        4.1.1 漳州海丝文献书目索引的编制
        4.1.2 漳州海丝文献数据库的开发
        4.1.3 漳州海丝的相关研究活动
        4.1.4 利用漳州海丝文献开展的宣传与服务
    4.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主要特点
        4.2.1 开发工作与时俱进
        4.2.2 开发形式不断创新
        4.2.3 数据库开发受到重视
    4.3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中的现存问题
        4.3.1 文献开发广度不足
        4.3.2 开发工作缺乏规划
        4.3.3 专业开发人才短缺
        4.3.4 同质化现象严重
第五章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的相应对策
    5.1 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相应对策
        5.1.1 提高对漳州海丝文献整理的重视
        5.1.2 推进漳州海丝文献的深入整理
        5.1.3 促进漳州海丝资源共建共享合作
        5.1.4 培养古籍文献整理的专业人才
    5.2 漳州海丝文献开发的相应对策
        5.2.1 推动漳州海丝文献数字化建设
        5.2.2 制定漳州海丝文献开发工作规划
        5.2.3 组建专业的文献开发人才队伍
        5.2.4 加强漳州海丝文献的宣传与服务
第六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下南洋,返唐山——《南洋散文集》的移民史缩影(论文提纲范文)

一、韩萌的时代与编辑理念
二、下南洋:移 (难) 民与流离的时代
三、返唐山:回家的梦与盘缠

(10)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研究视角和内容
        (二) 对研究现状的总结评价
    三、研究途径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依据和意义
    一、基本概念
        (一) 少数民族档案
        (二) 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
        (三)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二、理论依据
        (一) 档案资源开发理论
        (二) 信息资源共享理论
        (三) 多元文化服务理论
        (四) 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五) 民族档案学理论
    三、目的意义
        (一) 目的
        (二) 意义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特色、方法和途径
    一、特色
        (一) 突出普洱茶档案和旅游档案的开发利用
        (二) 深化民族医药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
        (三) 加强重点、珍稀、濒危档案的开发利用
        (四) 树立精品、品牌意识
        (五) 注重深度挖掘和学术研究
    二、方法
        (一) 汇编公布民族档案史料
        (二) 编辑民族档案画册图片、信息参考、知识读本
        (三) 摄制民族档案影视专题片
        (四) 举办民族档案文化展览
        (五) 实施民族历史记忆工程(云南民族记忆工程)
        (六) 建设云南非遗资源数据库、历史档案数据库
    三、途径
        (一) 科学选题、打造品牌
        (二) 加强编研、开发产品
        (三) 引智借脑、横向联合、内外结合
        (四) 扩大宣传、开展教育、举办活动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和特点
    一、开发利用的成就
        (一) 石林阿诗玛档案资料的开发利用享誉海内外
        (二) 曲靖爨氏石刻档案的开发利用发现了新史料
        (三) 大理白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独树一帜
        (四) 楚雄彝族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成就突出
        (五) 丽江纳西族东巴档案文献的开发利用成果丰硕
        (六) 西双版纳傣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成效显着
        (七) 红河民俗文化档案的开发利用全面开花
        (八) 文山壮族档案史料的开发利用争奇斗艳
    二、开发利用的特点
        (一) 开发利用主体多元化
        (二) 开发利用模式社会化
        (三) 开发利用方法手段现代化
        (四) 编纂成果数量巨大,类型丰富多彩
        (五) 编纂成果的载体形式趋于多样化
        (六) 开发利用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较多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
    一、馆藏类型单一,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二、缺少科学的方法、技术和实现路径
    三、缺乏有效的工作模式和创新机制
    四、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
    五、理论探讨不够,实践经验不足,相关成果稀少
第六章 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地方民族特色开展档案开发利用工作
        (一) 突出抓好特色产业、支柱产业的开发工作
        (二) 充分挖掘和整合民族民间丰富深厚的档案资源
    二、探索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途径
        (一) 建立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规范和标准
        (二) 提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方法和技术
        (三) 加大少数民族档案信息开放公布的进度和力度
        (四) 加快推进少数民族档案的网络信息查询和其他咨询服务
        (五) 强化少数民族档案信息的资源整合与社会共享服务
    三、创新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工作机制
        (一) 资源整合机制
        (二) 开发合作机制
        (三) 社会共享机制
        (四) 人才培养机制
        (五) 资金保障机制
    四、打造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的新模式
        (一) 少数民族口述历史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二)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新模式
    五、加强少数民族档案资源开发利用的学术研究
        (一) 总结实践经验,提升理论高度
        (二) 构建全方位、多层次档案利用体系
        (三) 加强“少数民族档案开发利用”专题研究
结语
附录: 《关于推进档案文化产品开发的意见》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四、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工作记事(论文参考文献)

  • [1]清代女性观剧研究[D]. 王姝.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2]近代岭南报刊翻译小说研究[D]. 李梦玲. 暨南大学, 2020(04)
  • [3]《两汉诏令》研究[D]. 周璇.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4]江西旧志方言资料整理与研究[D]. 罗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从朝贡到早期订约交涉:中—暹关系的变迁(1782-1914)[D]. 王杨红. 厦门大学, 2018(12)
  • [6]清代岭南文言小说研究[D]. 谭威红. 暨南大学, 2018(01)
  • [7]“孤岛”时期文献保存同志会研究[D]. 陈振林.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8]漳州海丝文献整理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D]. 邢瑞姗.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9]下南洋,返唐山——《南洋散文集》的移民史缩影[J]. 钟怡雯. 外国文学研究, 2017(06)
  • [10]云南少数民族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李娅佳. 云南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图书馆潮汕文献特藏注意事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