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原微电子:连接 IC 设计和代工的桥梁

芯原微电子:连接 IC 设计和代工的桥梁

一、芯原微电子:连接IC设计与代工的桥梁(论文文献综述)

张黎萍[1](2017)在《IC设计企业知识共享与转移壁垒的研究 ——以X公司研发部门为例》文中提出IC (Integrated Circuit)设计企业属于知识密集型(KIBS)企业,对此类企业而言,有效地进行知识流管理可以获得或维持其竞争优势。知识共享与知识转移作为知识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其在各组织中发展和应用仍面临许多限制和壁垒——如组织的壁垒、人的壁垒与技术的壁垒等多种因素。X公司是一家IC设计服务提供商,希望通过研发知识的共享与转移,将已有的经验、知识转变为企业创新与增值的源泉。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来确定X公司研发部门中的知识共享和知识转移壁垒,为X公司以及同行业者或有类似情况的KIBS企业提供借鉴。本文基于里格(Riege, A.)于2005年提出的知识壁垒模型并引入信任与激励两项因素,构成适用于本文研究对象X公司研发部门的知识壁垒模型。采用混合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访谈,采用数据分析的编码方法,找到共同的关系和模式。对于定量研究,采用了封闭式问题设计的问卷调查法,对调查数据采用数据分析方法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影响X公司研发部门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的因素中组织壁垒排首位,包括激励制度不完善、信任关系不够、企业氛围不浓,其次为个人与技术壁垒因素,如没有合适的硬件/软件技术和人员没有时间。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分别就克服组织壁垒、个人壁垒和技术壁垒提出了建议方案并实施了后续改进,期望对提高X公司研发知识转移与知识共享的效率有所助益。

赵珂[2](2016)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发网络的多尺度分析 ——基于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比》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创新成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主战场,长三角及长江经济带转型发展的实践区,是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争当改革开放排头兵和创新发展先行者的核心支撑载体。研发是技术创新的重要环节,研发网络的构建对于产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的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产业,是张江高科技园区重点打造的“e产业”与“医产业”中的核心产业,也是经验技术与综合知识主导型产业、科学技术与分析知识主导型产业的代表。在多种空间尺度上分析不同类型产业研发网络的特征并进行对比分析,在理论上丰富经济地理学对技术和知识异质性产业的空间创新研究;实践上对于制定更加科学、弹性的、体现产业特殊性与技术知识差异性的区域创新政策,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张江高科技园区管委会网站上提供的企业名录(http://www.zhangjiang.net/Default.aspx?tabid=147),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与查询系统(http://www.sipo.gov.cn/zljsfl/)对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两大集群中每个企业或公共研发机构进行专利检索,基于专利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Unicet6软件对研发网络进行刻画,并从总体网络和张江园区-上海市-全国-全球等多个空间尺度网络视角,分析其网络结构特征,并对两大产业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对于集成电路总体研发网络而言,(1)产学研联合研发特征不明显,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较弱;(2)细分行业差异性明显,制造业和设计业为申请专利的主力,从联合申请专利情况来说,制造业仍是联合申请专利的主力,但是作为集成电路最为重要的却设计业表现不佳;(3)龙头企业主导整个研发网络,网络总体发育不成熟,呈现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核心—边缘”结构。对于不同空间尺度研发网络结构特征而言:(1)在张江园区内,研发网络密度很低,材料设备环节在集群内合作研发最多;(2)上海市内,研发网络密度仍旧较低,但与科研机构、大学联系较紧密;(3)从全国尺度来看,联系密切的为北京、台湾地区,表明集成电路产业地理近邻性作用不明显;(4)从全球尺度来看,本地企业与跨国公司研发合作较少,但海归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2)对于生物医药研发网络而言,(1)产学研协作研发特征明显;(2)公共研发机构主导整个研发网络,集群中没有大企业起到带动作用;(3)总体研发网络结构呈现以公共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核心—边缘”,但企业特别是同集团之间联系较强。对于多尺度研发网络结构特征而言:(1)在张江内部,研发合作虽然日益加强,但是网络密度依然较低;(2)上海市内,公共研发机构在研发网络中作用凸显;(3)从全国尺度上看,地理邻近性作用较为明显;(4)从全球尺度上看,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合作意愿不高。(3)作为经验技术与综合知识主导型产业、科学技术与分析知识主导型产业的代表,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网络具有一些共性和差异性特征。二者的共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张江园区内部研发网络密度都较低;(2)上海市内公共研发机构对张江发展作用都比较突出;(3)作为两大产业集群重要技术来源的跨国公司,与本地企业研发合作量较少。二者的差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1)产学研合作程度不同,集成电路产学研合作研发较弱,而生物医药产学研合作研发较强;(2)研发合作空间分布情况不同,集成电路研发合作主要在上海市外部区域,且国内联系中地理邻近性不明显,而生物医药联合研发多集中于上海市内部,且国内联系地理邻近性明显;(3)研发网络的主导力量不相同,集成电路主要为龙头企业主导,而生物医药则主要是公共研发机构,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邱伶俐[3](2016)在《锁相环的综合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锁相环的设计是现代集成电路设计中的重要课题,在射频无线通信、高速有线通信、光纤通信以及高性能数字电路等领域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在任何无线接收发射器中都可以找到锁相环电路的身影。从锁相环问世到现在,该技术广泛应用在通信、雷达、电子对抗、遥控、广播电视等领域,此外,锁相技术还应用在电力、水文地质、自动化生产、机械加工等工业生产领域。锁相环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鉴相器(PD),环路滤波器(LPF)、压控振荡器(VCO)、分频器(FD)。它是一种自动调节系统,检测两信号的相位差,可以用于频率合成、时钟恢复以及时钟产生等。在设计中,鉴相器为一种采样鉴相器,振荡器是由三级反相延时单元组成的环形振荡器,用无源二阶低通滤波器作为环路滤波器。采用Cadence软件来设计各部分电路,进行前仿真,完成版图设计。通过设计规则检测(DRC)、版图和电路比较(LVS)及寄生参数提取(RCX),进行后仿真,最后比较前后仿真的结果,对电路作出相应改进,得到满意的结果,完成锁相环电路的设计。在本文中,锁相环采用SMIC0.18μm CMOS混合信号工艺库设计各部分电路的原理图及版图,工作电压为1.8V。仿真的结果表明该锁相环的功耗约为30mW, VCO的输出频率约为0.8GHz-1.2GHz,在1GHz处的锁定时间约为12μs。

范琳[4](2013)在《基于700V SOI工艺平台的0.5μm标准单元库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标准单元库是数字集成电路设计的基本单元,一套特定工艺条件下设计优良、高性能的单元库对于芯片设计起着重要支撑作用。也就是说,没有一套完整的、高质量的标准单元库就无法提高集成电路的设计水平。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CSMC700V SOI工艺下标准单元库的设计流程,从逻辑组合单元和时序单元两方面出发,运用Hspice仿真提取合理的器件尺寸,然后借助Cadence的Virtuoso版图绘制工具完成一些标准单元的符号和版图设计,借助Hspice和Calibre进行后仿真,确保版图设计满足要求,再使用Synopsys的LibertyNCX完成特征化,生成库文件。同时本文还提出了标准单元版图的优化方法,通过Hspice仿真对比发现所提出的版图优化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点[1-2]。本文主要的工作内容及成果具体包括:一、本文完整介绍了标准单元库的整个设计流程和其中每一步流程的具体操作,以及每一步操作后的实验结果。具体包括了标准单元库的整个框架设计、前仿真、电路图库、符号库、版图库的建立,以及寄生参数提取、后仿真和库文件的生成。二、提出了一种版图的优化方法,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多输入和驱动比较高的标准单元,而且输入端个数越多,这种方法就会越有价值。三、完成了在各种驱动条件下的反相器链和反相器环的版图绘制及仿真分析。对于反相器链,主要仿真了上升时间和下降时间;而对于反相器环,主要对其振荡频率进行了仿真测试[3]。

赵建吉[5](2011)在《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发达国家(地区)区域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企业网络已经成为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和载体,因而受到一大批包括经济地理学家在内的多专业领域学者的广泛关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推进以及知识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本、劳动力等支撑地方企业网络形成和发展的传统要素的作用逐渐弱化,技术要素取而代之,成为影响企业网络发展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在此背景下,本文拟以全球技术网络为切入点,研究全球技术网络对于后发工业化国家地方企业网络演化以及升级的影响,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和指导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服务。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社会文化环境差异对上海地区中德企业网络构建的影响”、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十二五”产业规划重大课题“大浦东地区产业发展思路及布局研究”、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重点项目“上海张江高新区产业布局规划研究”等课题为支撑,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处于产业链不同环节的集成电路企业,上海市经信委、上海市发展改革委、浦东新区发展改革委、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究室等政府部门以及上海市、浦东新区集成电路行业协会进行了20多次的访谈和调研。特别是和国外学者建立了友好的联系,与德国Justus Liebig University Giessen的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Dr.Ingo Liefner,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Toranto University经济地理学教授Prof. Dr. Harald Bathelt等国外同行多次交流学术研究心得,获取了较多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这些为本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分析,笔者发现,在企业网络的相关研究中,学者们已经普遍关注到技术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网络发展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在地方企业网络中的地位,进而影响到企业网络的全球、地方竞争能力。但是,研究成果偏重于企业网络对于技术创新绩效、技术扩散的作用与影响,而从技术的视角探讨企业网络发展与演化的成果不多。近年来,有学者从网络权力、技术权力的视角探讨了企业网络的发展和演化。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将愈来愈多的技术活动纳入到企业间国际技术网络之中。因而有必要从全球技术网络的视角探讨企业网络的演化,但是这方面的研究却被忽视了。此外,企业网络并不是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经历着初创到成熟的过程。现有企业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的静态性质方面,对网络的动态变化方面研究较少。技术是影响企业网络演化的重要因素,技术的空间移动对于企业网络的发展及演化有着重要影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论文在对现有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等相关领域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界定了全球技术网络的概念、内涵,并对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影响因子、作用方式进行了系统深入的讨论。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上海张江集成电路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历程、演化路径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全球技术网络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重要力量。全球技术网络是指企业间及企业与其他行为主体(供应商、用户、同行竞争者、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机构、政府部门等)乃至外部企业和相关机构在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彼此信任的、正式或非正式的、动态关系的集合。网络内主体活动为企业间或企业与相关主体间进行的正式或非正式的相互学习、技术或经验的交流活动。网络资源为企业发展相关的所有隐性和显性技术知识。从空间尺度上讲,全球技术网络由全球技术中心及其对应的高技术势能企业、区域技术中心及其对应的中技术势能企业、地方技术低地及其对应的低技术势能企业以及这些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构成。贸易自由化是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强大驱动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全球技术网络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跨国公司是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核心载体。以经济地理学的视角来看,地方企业网络技术扩散、技术学习的来源,不应局限于所在区域,而应该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技术溢出与扩散。通过开展技术学习活动,提升技术能力。另外,关系临近也是隐性技术知识进行传播与扩散的一种手段媒介,特别是基于关系临近的实践社区/技术社区,能够实现隐性技术知识的远距离、跨区域/国界的传播,从而促使全球技术网络的形成。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是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流动的主要方式;技术学习与创新是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区位演变的重要途径;跨国技术社区是全球技术网络的重要技术通道。第二,全球技术网络影响企业空间行为和创新能力,进而影响地方企业网络的演化。在地方企业网络组建期,全球技术网络的空间影响起主导作用。领先公司的技术扩散/溢出能够增加企业的知识积累和新知识创造。获取技术溢出效应是企业策略性选址或区位选择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导致了大量中小企业在某地的空间集聚。在网络成长期,全球技术网络的技术扩散/溢出依然吸引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别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以及大学、科研院所的入驻。在创新方面,全球技术网络中的技术领先企业为了加速实现网络的本地化根植,将会提供多种形式的技术输出,目的在于使更多的企业有能力成为技术领先企业的配套商,实现网络内部的专业化分工。在网络发展期,全球技术网络的创新影响起主导作用,全球技术网络中先进技术首先转移到地方企业网络中的技术守门员,其进行消化吸收后,转化为地方企业网络内共同的隐性技术知识,实现了网络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从技术进步及流动的视角看,地方企业网络经历了“全球技术网络技术推入—技术守门员消化吸收—技术溢出扩散一地方企业网络整体技术水平提升—吸收能力增强—技术守门员引进更先进技术”的技术能力不断提升的循环。第三,全球技术网络在张江IC企业网络演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技术发展历程为:技术引进—技术合作—技术创新。在网络组建期,全球技术网络的技术扩散/溢出促进了地方企业网络的形成。“中芯国际”通过外资的技术溢出和扩散,获得了先进技术,逐渐发展壮大,进而带动了张江高科技园区上下游企业的空间集聚。在网络的成长期,全球技术领先企业(研发机构)通过与地方企业网络内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在技术研发、技术转移和扩散、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网络的发展。IMEC与上海集成电路研发中心联合进行技术研发,并将研发成果成功转移到上海华虹NEC生产线。在地方企业网络的发展期,跨国技术社区加速了地方企业网络内的创新。“展讯通信”的成功表明,“硅谷群”核心研发团队、“硅谷—大陆”双向互动的运作模式、强化与硅谷的技术联系是其获得成功的关键。同时,全球技术网络中,技术领先国家(地区)的技术控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功能升级。

李娜[6](2005)在《芯原的中国故事》文中指出“四五年前,不做国内市场没什么,但今后的四五个月,如果不花功 夫进入国内市场,以后肯定会后悔的!”芯原微电子公司CEO戴伟民 这样说。

付军[7](2003)在《芯原欲做连接设计和代工(Foundry)企业间的桥梁——访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民博士》文中指出 前言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863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一片忙碌施工的景象,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就静静地坐落在这里。我们远远地就能看到一座侨。桥旁边的巨石上醒目地写着"芯原"两字,芯原公司主要从事为客户提供标准设计平台和设计代工服务的公司。本刊通讯员在芯原公司的吸引下,采访了

二、芯原微电子:连接IC设计与代工的桥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芯原微电子:连接IC设计与代工的桥梁(论文提纲范文)

(1)IC设计企业知识共享与转移壁垒的研究 ——以X公司研发部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知识转移的相关研究
        2.1.1 知识转移定义与要素
        2.1.2 影响知识转移的因素
    2.2 知识共享的相关研究
        2.2.1 知识共享的定义
        2.2.2 影响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因素
    2.3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知识壁垒的研究
        2.3.1 企业知识壁垒的主要研究与结论
        2.3.2 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知识壁垒研究的局限性
    2.4 组织内知识壁垒模型
    2.5 KIBS与知识型员工
        2.5.1 KIBS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2.5.2 知识型员工
第3章 X公司研发知识共享与转移壁垒的分析
    3.1 IC设计行业现状分析与X公司架构简介
    3.2 X公司研发知识共享/转移现状
        3.2.1 X公司内的知识分类
        3.2.2 X公司内的知识共享与转移方式
    3.3 研究模型的提出
        3.3.1 因素探讨
        3.3.2 研究模型
    3.4 定性分析——访谈
        3.4.1 定性分析数据收集
        3.4.2 定性分析访谈内容
        3.4.3 定性分析参与者
        3.4.4 定性分析研究步骤
        3.4.5 定性数据分析与结果
    3.5 定量分析——问卷调查
        3.5.1 定量分析可靠性问题与数据收集
        3.5.2 定量分析问卷内容
        3.5.3 定量分析参与者
        3.5.4 定量分析数据分析
    3.6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总结
第4章 克服X公司研发知识共享与转移壁垒的建议
    4.1 X公司研发知识共享与转移的壁垒
    4.2 克服组织壁垒的建议
        4.2.1 培植信任的知识共享氛围
        4.2.2 制定知识共享与转移的激励制度
        4.2.3 形成自上而下统一的管理层带头作用
    4.3 克服个人壁垒的建议
    4.4 克服技术壁垒的建议
第5章 后续实施与规划
    5.1 建立培训评价与奖励机制
    5.2 建立知识共享规划与反馈机制
    5.3 建立培训资料知识库
    5.4 建立高效沟通机制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定性分析访谈问题
附录2 定性分析访谈记录
附录3 定量分析调查问卷
附录4 定量分析调查第二至第五部分数据汇总
附录5 X公司培训课程评估表
附录6 1H’2016 X公司研发部门培训需求调查表
附录7 1H’2016 X公司研发部门培训需求调查部分结果图表
附录8 X公司研发部门培训资料中心
卷内备考表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发网络的多尺度分析 ——基于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资料数据搜集和研究方法
        1.4.1 资料数据搜集
        1.4.2 研究方法
2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2.1.2 研发网络
        2.1.3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系统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2.2.4 学习场理论
3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分析
    3.1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概况
        3.1.1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历程
        3.1.2 张江集成电路集群发展历程与现状
    3.2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总体分析
    3.3 张江集成电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多尺度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分析
    4.1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概况
        4.1.1 生物医药产业特点
        4.1.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历程与现状
    4.2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总体分析
    4.3 张江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多尺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集成电路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发网络对比分析
    5.1 相同点
    5.2 不同点
6 结论与展望
    6.1 取得的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以及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A
致谢

(3)锁相环的综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课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具体工作
2 锁相环的分类及其应用
    2.1 锁相环的类型
        2.1.1 模拟锁相环
        2.1.2 混合锁相环
        2.1.3 数字锁相环
        2.1.4 软件锁相环
    2.2 锁相环的应用
        2.2.1 频率合成器
        2.2.2 时钟恢复
        2.2.3 时钟产生
        2.2.4 抑制时钟歪斜
3 锁相环的原理
    3.1 锁相环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状态
        3.1.1 锁相环的基本结构
        3.1.2 锁相环的工作状态
    3.2 鉴相器
    3.3 环路滤波器
    3.4 压控振荡器
        3.4.1 电感电容压控振荡器
        3.4.2 环形压控振荡器
    3.5 分频器
    3.6 锁相环环路的分析
        3.6.1 锁相环环路的跟踪
        3.6.2 锁相环的捕获性能
        3.6.3 锁相环的噪声
4 锁相环的综合设计及仿真
    4.1 锁相环的电路设计
        4.1.1 鉴相器和电荷泵的设计
        4.1.2 环路滤波器的设计
        4.1.3 分频器的设计
        4.1.4 压控振荡器设计
    4.2 锁相环版图设计及后仿
        4.2.1 锁相环的版图设计
        4.2.2 锁相环的后仿真
5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700V SOI工艺平台的0.5μm标准单元库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标准单元库的建库背景和意义
    1.2 标准单元库设计概论
        1.2.1 标准单元库的发展及特点
        1.2.2 标准单元库的组成
        1.2.3 标准单元库的性能
    1.3 标准单元库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第二章 SOI 工艺的概述
    2.1 SOI 工艺的特点
    2.2 SOI 技术的挑战
    2.3 小结
第三章 标准单元库的设计
    3.1 标准单元库的设计流程
    3.2 电路库设计
        3.2.1 电路图中器件尺寸的确立
        3.2.2 电路图库的建立
        3.2.3 电路图库网表的导出
    3.3 版图库设计
        3.3.1 版图库的设计规则
        3.3.2 版图库的设计生成
        3.3.3 版图库的验证
        3.3.4 版图库的寄生参数的提取及电路的后仿真
    3.4 符号库设计
    3.5 标准单元特征化
        3.5.1 标准单元特征化的流程以及原理
        3.5.2 时序模型
        3.5.3 功耗模型
        3.5.4 库的生成
    3.6 小结
第四章 标准单元库的优化
    4.1 标准单元库优化的原理
    4.2 标准单元库版图库的优化
    4.3 标准单元优化前后的仿真对比
    4.4 小结
第五章 对于简单单元的级联及环振的仿真及流片
    5.1 反相器的串联设计及分析
    5.2 反相器的环振设计及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本文总结
    6.2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5)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录
表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现状及评析
        1.2.1 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
        1.2.2 企业网络的类型
        1.2.3 企业网络的基本功能
        1.2.4 企业网络的演化模型
        1.2.5 企业网络的演化机制
        1.2.6 小结及理论评述
    1.3 研究的内容及关键问题与创新
        1.3.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主要的创新点
    1.4 研究的基础与方法
        1.4.1 论文研究基础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全球技术网络与经济地理相关理论渊源
    2.1 基本概念与内涵
        2.1.1 技术
        2.1.2 网络
        2.1.3 技术网络
        2.1.4 企业网络
        2.1.5 企业网络相近概念辨析
    2.2 全球技术网络相关理论渊源
        2.2.1 全球网络理论
        2.2.2 国际分工理论
        2.2.3 创新系统理论
        2.2.4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3 全球技术网络的理论基础
        2.3.1 知识经济背景下技术的作用凸显
        2.3.2 系统创新、开放创新背景下内外部技术资源的获取和利用
        2.3.3 技术资源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和扩散
第3章 全球技术网络的发生机制
    3.1 全球技术网络形成的背景及基础
        3.1.1 贸易自由化
        3.1.2 信息技术的发展
        3.1.3 跨国公司生产及研发活动的全球布局
    3.2 基于市场需求的全球技术网络形成机制
        3.2.1 技术势差
        3.2.2 技术流动的"推—拉"作用
    3.3 基于关系的全球技术网络发生机制
        3.3.1 地方化、全球化与全球地方连结
        3.3.2 地理临近与面对面交流
        3.3.3 关系临近与实践社区
第4章 全球技术网络基本构成及作用方式
    4.1 全球技术网络基本构成
    4.2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方式
        4.2.1 技术扩散与技术溢出
        4.2.2 技术学习与创新
        4.2.3 跨国技术社区
    4.3 全球技术网络的影响因子
        4.3.1 技术差距
        4.3.2 科技中介机构
        4.3.3 R&D水平
        4.3.4 人力资本水平
        4.3.5 制度因素
        4.3.6 技术垄断
第5章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5.1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企业空间行为
        5.1.1 技术溢出与企业空间集聚
        5.1.2 技术溢出、集聚的创新效应
    5.2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的企业学习创新
        5.2.1 技术学习来源
        5.2.2 技术学习途径
    5.3 全球技术网络作用下企业网络演进的阶段与路径
        5.3.1 地方企业网络形成阶段
        5.3.2 地方企业网络发展阶段
        5.3.3 地方企业网络成熟阶段
第6章 全球IC技术网络作用下的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6.1 集成电路(IC)及其特点与发展历程
        6.1.1 集成电路(IC)和集成电路产业
        6.1.2 IC产业的特点
        6.1.3 IC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历程
    6.2 全球IC技术网络
        6.2.1 基于最新技术的分析
        6.2.2 基于IC各细分行业的分析
        6.2.3 基于全球IC市场的区域分布和企业状况的分析
        6.2.4 全球IC技术网络现状
    6.3 全球技术网络对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发展的影响
        6.3.1 张江IC产业发展背景
        6.3.2 张江IC产业发展历程
        6.3.3 张江IC产业发展现状
        6.3.4 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的演进
        6.3.5 全球IC技术网络影响下的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演化
        6.3.6 张江IC地方企业网络与全球技术网络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企业网络的发展凸现了全球技术网络的重要性
        7.1.2 全球技术网络具有诸多新特征
        7.1.3 全球技术网络深刻影响了地方企业网络的演化
        7.1.4 全球技术网络在张江IC企业网络演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7.2 主要创新点
        7.2.1 深化和提升了技术扩散和技术学习理论
        7.2.2 刻画了全球技术网络与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动态关系
        7.2.3 归纳总结了发展中国家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路径、状态和方式
    7.3 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后记

(6)芯原的中国故事(论文提纲范文)

顺应产业分工大势
由外到内的策略
完全版中国故事

四、芯原微电子:连接IC设计与代工的桥梁(论文参考文献)

  • [1]IC设计企业知识共享与转移壁垒的研究 ——以X公司研发部门为例[D]. 张黎萍. 华东理工大学, 2017(05)
  • [2]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产业研发网络的多尺度分析 ——基于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对比[D]. 赵珂. 河南大学, 2016(03)
  • [3]锁相环的综合设计[D]. 邱伶俐. 北京交通大学, 2016(07)
  • [4]基于700V SOI工艺平台的0.5μm标准单元库的设计[D]. 范琳.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5]全球技术网络及其对地方企业网络演化的影响[D]. 赵建吉. 华东师范大学, 2011(09)
  • [6]芯原的中国故事[J]. 李娜. IT经理世界, 2005(23)
  • [7]芯原欲做连接设计和代工(Foundry)企业间的桥梁——访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戴伟民博士[J]. 付军. 集成电路应用, 2003(04)

标签:;  ;  ;  ;  ;  

芯原微电子:连接 IC 设计和代工的桥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