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浆置换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血浆置换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一、血浆置换在治疗肾脏病中应用的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晨[1](2021)在《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分段式输入枸橼酸钠,以减少静脉壶凝血发生率,检验其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diafiltration,CVVHDF)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分组方法:本研究采用的是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时间选取为2020年2月-2020年11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行枸橼酸钠抗凝的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的患者,共计120例,其中男性68人,女性52人,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年龄为86岁。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0例。2.干预措施:试验组:采取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既在动脉端(滤器前)及静脉壶两处以10:1的速度输入4%的枸橼酸钠。对照组:采用常规4%的枸橼酸钠动脉端(滤器前)输入。两组置换液均采用含钙置换液(钙离子含量1.5mmol/L)以后稀释方法输入。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从滤器后补充钙离子,从置换液处调节其它离子水平。3.基线资料收集:患者姓名、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4.结局指标:在第一次行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变化进行密切关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生命体征、两组滤器及静脉壶的凝血情况、是否有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等并发症;采集患者在治疗前与治疗中及治疗结束时的生化、血常规、血气分析、凝血功能、跨膜压(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回输压力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方法上指标的差异,以检验试验组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其中主要结局指标为:静脉壶凝血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安全性指标:并发症发生率、PH值、剩余碱、钙离子、钠离子、FIB、APTT、PT;有效性指标为:滤器使用时间、TMP、回输压力、枸橼酸钠使用剂量、血SCr水平。结果:1.基线资料:试验组及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主要结局指标:试验组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0%。而对照组出现8例次静脉壶凝血情况,静脉壶凝血发生率为13.3%。试验组降低了静脉壶凝血的发生率。3.安全性指标: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均未出现出血、碱中毒以及高钠血症、血压下降及心率失常、低钙等并发症;试验组PH值及剩余碱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的动脉钙离子浓度(a C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也在安全范围。而两组的静脉钙离子(v 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滤器静脉端血液的FIB、APTT、PT和动脉端相比,并没有明显变化(P>0.05),应用枸橼酸钠抗凝是未影响体内凝血功能。4.有效性指标:试验组滤器实际使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低于对照组,试验组平均每小时枸橼酸钠剂量为271.52±21.47ml,对照组为295.16±18.0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TMP及回输压力在行CVVHDF期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血清肌酐的清除,试验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段式枸橼酸钠抗凝对于血清肌酐清除没有影响。结论: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应用于含钙置换液的CVVHDF中安全有效,可以有效的减少枸橼酸钠的使用剂量,降低静脉壶的凝血率,延长了血液滤过管路使用时间。值得临床推广。2枸橼酸钠的分段式抗凝方法,能够在大于2L/h置换液的含钙CVVHDF血液滤过中安全应用,且能够避免因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而造成的碱中毒与高钠血症并发症的出现。

崔雀玄[2](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与发病机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血栓性微血管病(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y,TMA)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的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预后较差。SLE-TMA背后的病因多样,已知的有抗磷脂抗体、ADAMTS13抑制物、感染等,但目前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病因尚不明确,最佳治疗方式不详。零星报道认为,补体旁路激活或许在SLE-TMA的发病中有所参与,但尚缺乏充分论证。研究目的:1.探讨SLE-TMA的分型诊断模式,及不同类型SLE-TMA的临床表现、预后差异;2.探讨包括补体因子、内皮损伤标志物等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在SLE-TMA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3.对遗传学突变在SLE-TMA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研究方法:本研究前瞻性纳入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SLE-TMA患者40例,以及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对照组14例、其他类型TMA对照组38例;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潜在病因对SLE-TMA进行分型,比较不同类型的SLE-TMA患者间的临床表现差异。留取患者外周血标本,分离血清、血浆,通过ELISA法测定CFH、补体因子B(Complement Factor B)、可溶性C5b-9、补体旁路相对活性以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VCAM1)、E-选择素在外周血中的浓度,比较SLE-TMA患者与对照组的差异以及不同分型的SLE-TMA患者内部差异。同时,分离外周血中的血细胞提取基因组DNA,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分析可能与SLE-TMA发病相关的遗传变异。研究结果:1.研究纳入的SLE-TMA患者中47.5%病因尚不明确。根据可能的潜在病因将SLE-TMA分为不同亚组,发现ADAMTS13抑制物介导的SLE-TMA均有神经系统受累而肾脏受累少,对血浆置换反应好。病因尚不明确的SLE-TMA中,TMA局限于肾脏的患者与有微血管病性溶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MAHA)的SLE-TMA(即SLE-aHUS)相比,血液学表现较轻、血清肌酐水平较低(p=0.005);但二者共同点为主要受累脏器为肾脏,且对血浆置换效果不佳。2.局限于肾脏的SLE-TMA患者与SLE-aHUS相比,CFH浓度更高(p=0.026)。局限于肾脏的SLE-TMA患者的E-选择素水平显着低于SLE-aHUS(p=0.016)。补体因子CFB、sC5b-9、补体旁路相对活性、内皮细胞损伤标志物ICAM1及VCAM1在不同的SLE-TMA亚组之间未见统计学差异。3.SLE-aHUS、局限于肾脏的SLE-TMA和存在其他病因的SLE-TMA之间未见遗传易感性的差异。SLE-TMA患者中易栓症相关变异多于补体相关变异。检出突变的患者TMA相关临床表现严重程度可能更大,并且这些患者尽管接受了强度更大的血浆置换治疗,治疗反应却劣于未检出突变的SLE-TMA患者。血清学检测方面,具有补体相关遗传学变异的SLE-TMA患者的VCAM1水平较未检出突变者显着升高(p=0.001),具有复合补体相关变异更易检出补体因子异常。结论:病因尚不明确的SLE-TMA可根据有无MAHA分为严重程度不同的两个亚组,这些患者受累器官以肾脏为主。补体因子和内皮细胞标志物E-选择素检测对于区分上述两个亚组的SLE-TMA可能有一定作用;SLE活动导致了患者的补体因子本身就存在着较大的异质性,可能“掩盖”了 SLE-TMA与LN间的差异。携带TMA相关遗传变异的SLE-TMA患者对血浆置换反应较差,可能仍需寻找其他治疗方法。补体复合突变患者的补体旁路高度激活,导致补体因子消耗增加。补体相关变异可能通过加剧内皮细胞损伤在SLE-TMA发病中起到作用。

杨应丽[3](2021)在《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伴肾功能损伤(renal impairment,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以期对MM伴RI患者的治疗、疗效评估及预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2013年01月至2020年11月初诊未治的、合并RI的57例MM患者,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化疗前及化疗1个周期后的实验室指标,根据治疗前后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变化情况分为肾功能好转组和肾功能进展组。分析性别、年龄、收缩压、舒张压、起病症状、首次就诊科室、ISS分期、免疫分型、尿蛋白、化疗方案,化疗前和化疗1个周期后的尿素氮、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血尿酸、血钙、血磷、乳酸脱氢酶、白蛋白、球蛋白、血红蛋白、血小板、免疫球蛋白(Ig G、Ig A、Ig M)、骨髓细胞学与肾功能恢复的关系。收集的数据均通过SPSS 25.0和Excel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7例MM伴RI患者中,男性36例(63.2%),女性21例(36.9%);发病年龄在34-79岁之间,中位年龄62岁,50岁以下11例(19.2%),50-65岁30例(52.6%),65岁以上16例(28.1%);首次就诊科室为血液科的患者有36例(63.1%),其余为肾内科、心内科及脊柱外科等科室。2、免疫分型中,以Ig G型最为多见,其次为Ig A型和轻链型,Ig M型最少;ISS分期均为II期和III期。3、单因素分析表明,轻链类型、治疗方案、治疗后尿蛋白(尿蛋白转阴率)、治疗后肾功能水平(血尿素氮、β2-MG、血尿酸)、治疗前血钙水平、治疗前白蛋白水平及治疗后血红蛋白水平在两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在MM伴RI的患者中,肾功能恢复的预测指标为治疗后血尿酸水平及治疗前白蛋白水平。结论:1、MM患者常常合并RI,但经过积极的化学治疗及对症治疗,RI可有较高的逆转率。2、在治疗前有较高白蛋白水平及治疗后较低血尿酸水平的患者的肾功能更易恢复,提示早期、快速启动治疗降低血尿酸水平的重要性。3、含硼替佐米的治疗方案对肾功能的逆转作用优于其他方案。

高梦寒[4](2021)在《单中心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描述单中心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合并肾损害的预测因子并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临床确诊为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经过纳入、排除标准并可获取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总计259例,调查其2010年1月至2020年10月住院和门诊随访期间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肾脏活检病理、治疗方案及预后等资料。研究结果:依据患者ANCA血清型分为两组,MPO-ANCA组237例,PR3-ANCA组22例,MPO-ANCA组平均年龄为64.60岁,PR3-ANCA组平均年龄53.77岁,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PO-ANCA组贫血多见,共216例(91.5%),PR3-ANCA组眼耳受累较多见,共9例(40.9%)。依据患者是否合并肾损害分为两组,肾损害组236例(91.1%),非肾损害组23例(8.9%),多数患者确诊时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肾损害组更易出现胃肠道受累,且贫血、高尿酸血症、低蛋白血症和胸腔积液均较非肾损害组更常见。治疗方案方面肾损害组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比例更高。肾损害组较非肾损害组预后更差。血红蛋白水平(OR:1.070,95%CI:1.041~1.099,P<0.01)是AAV合并肾损害的预测因子。将可获取随访资料的181例患者依据末次随访生存情况分为两组,死亡组40例,生存组141例。再将生存组141例患者依据末次随访时肾脏存活情况分为两组,肾存活组105人,ESRD组36人。死亡组较生存组发病年龄晚,更易合并浆膜炎、肺炎及咯血,血红蛋白、白蛋白和补体水平更低,白细胞计数、血肌酐、血尿素氮和CRP水平更高,胸腔积液和心包积液更常见。与肾存活组相比,ESRD组确诊时合并肾损害及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比例更高,易出现浆膜炎、胃肠道受累,血红蛋白和补体C3水平更低,胸腔积液更为常见。肾脏病理常见类型依次为新月体型、混合型、局灶性和硬化性,不同病理类型与疾病预后无明显相关性。感染是随访期间最常见并发症,呼吸系统受累是最常见死亡原因。AAV患者早期死亡率较高,1个月生存率为85.6%,3个月、6个月及2年的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75.5%及73.4%。发病年龄(OR:1.048,95%CI:1.009~1.088,P<0.05)及确诊时合并肾损害(OR:0.161,95%CI:0.041~0.633,P<0.01)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中位肾存活时间为3.63年,1个月肾存活率为87.3%,3个月、9个月及2年的累及肾存活率分别为81.2%、75.8%及70.4%,初治时需行肾脏替代治疗(OR:0.057,95%CI:0.022-0.144,P<0.01)是AAV患者进展为ESR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不同ANCA血清型的AAV患者表现不同的临床特点,MPO-ANCA患者发病年龄较晚且贫血多见,PR3-ANCA患者眼耳受累多见。(2)多数AAV患者确诊时合并不同程度的肾损害,合并肾损害者更易出现胃肠道受累等表现,采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比例更高,且预后较差。血红蛋白水平是AAV合并肾损害的预测因子。(3)确诊时患者肾功能情况对AAV预后有影响,发病年龄及合并肾损害是AAV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确诊时需行肾脏替代治疗是AAV患者进展为ESRD的危险因素。

牛琦妍[5](20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首发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伴或不伴肾损害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以探讨狼疮患者发生肾损害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并记录2013年3月20日至2021年1月20日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和二部肾病科住院符合199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修订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分类标准的1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有113例为首次行肾脏穿刺活检术确诊的狼疮肾炎患者。根据是否有肾脏受累分为两组:单纯SLE组(83例)、SLE肾损害组即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组(113例),在113例LN患者中根据有无肾功能异常分为两组:LN肾功能正常组(67例)、LN肾功能异常组(46例)。对196例患者起病时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和113例肾活检患者的病理资料进行收集统计,利用统计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各组间的临床及病理,并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识别狼疮肾损害危险因素。结果:共有196例SLE患者入选本次分析研究,其中83例为不伴有肾脏损害的SLE患者,113例为行肾穿刺活检诊断为LN的患者。113例LN患者中,67例为肾功能正常的LN患者,46例为肾功能异常的LN患者。(1)LN组患者中浆膜炎、贫血、血尿、白细胞尿的发生率较高,总胆固醇、甘油三酯、SLEDAI评分分值较高,与S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血白细胞减少、C3、C4、Ig G水平降低,与SL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去掉LN组SLEDAI评分中肾脏受累情况所占分值再次做统计分析与SLE组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2)LN肾功能异常组患者中浆膜炎发生率、贫血、病理中新月体形成的发生率较高,NLR、甘油三酯、AI、CI值较高,与LN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蛋白较低,与LN肾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男性狼疮患者更容易发生肾损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将SLE组和LN组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出血白蛋白、血清球蛋白、总胆固醇、SLEDAI评分是狼疮患者并发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其中血白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78(P<0.001),其预测敏感度为90.4%,特异度为76.1%;血清球蛋白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其预测敏感度为91.6%,特异度为47.8%;总胆固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0,其预测敏感度为70.8%特异度为83.1%;SLEDAI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1,其预测敏感度为81.4%,特异度为88.0%。将LN肾功能正常组和LN肾功能异常组间通过单因素分析得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到男性患者、AI、CI是LN患者发生肾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绘制独立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其中A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43,其预测敏感度为39.1%,特异度为88.1%;CI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0,其预测敏感度为65.2%,特异度为68.7%。结论:(1)LN患者更容易出现浆膜炎、贫血、血尿、白细胞尿以及高血脂、高SLEDAI评分,而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血白细胞、C3、C4、Ig G相对较低,其中血清球蛋白、血白蛋白、总胆固醇、SLEDAI评分是SLE患者发生肾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2)LN肾功能异常患者更容易出现男性、浆膜炎、贫血、新月体形成以及高NLR值、高血脂、高AI值、高CI值,而血白蛋白相对较低,其中男性、AI、CI是LN患者发生肾功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

孙娜婷[6](2021)在《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评价泼尼松联合不同剂量淫羊藿苷治疗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模型大鼠的效果,探讨淫羊藿苷对FSGS模型大鼠肾脏保护的作用机制,进一步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以FSGS为肾脏病理特征的激素抵抗型肾病综合征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筛选SPF级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BC组)和造模组。造模组大鼠予尾静脉分两次注阿霉素,构建FSGS模型。造模14天后留取FSGS造模组24小时尿液,检测尿液中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24h-UPr),并随机取2只大鼠观察肾脏病理变化,若24h-UPr>100mg/24h,且肾脏病理改变为FSGS,则表明FSGS大鼠模型建立成功。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MC组)、泼尼松组(PED组)、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低剂量组(PED+IL组)、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中剂量组(PED+IM组)以及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高剂量组(PED+IG组)。PED组每日给予泼尼松生药剂量6.3mg/(kg·d)灌胃;PED+IL组、PED+IM组、PED+IG组分别按照生药剂量为泼尼松6.3mg/(kg·d)+淫羊藿苷25mg/(kg·d)、50mg/(kg·d)、100mg/(kg·d)灌胃;BC组和MC组大鼠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灌胃。实验周期为6周。实验过程中观察大鼠的一般情况变化,记录各组大鼠0、2、4、6周末时的体重和24h-UPr。心脏采血检测尿素氮(BUN)、肌酐(Scr)、总蛋白(TP)、白蛋白(ALB)、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等生化指标。HE、Masson染色后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变化,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足细胞相关蛋白α-actinin-4、synaptopodin的表达。结果:1.大鼠的一般情况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精神状态差,毛色暗黄脱落,大便稀溏,反应迟缓,少动,出现背弓蜷缩、喜聚堆现象,进食量明显减少,体重增长缓慢,部分大鼠出现腹部肿胀及尾部溃烂。与MC组比较,各药物干预组大鼠体重均明显增重,精神状态、毛色光洁度、反应度及进食量均有改善。2.24h尿蛋白定量造模结束后,与BC组相比,造模组大鼠24h-UPr均明显升高(P<0.05),提示模型建立成功。药物干预结束后,PED组的24h-UPr明显下降(P<0.05),PED+IL组、PED+IM组、PED+IH组均显着下降(P<0.01)。3.血生化指标检测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TP、ALB明显降低(P<0.05),TC、TG明显升高(P<0.05),Scr、BUN无显着差异(P>0.05)。与MC组相比,PED+IL组、PED+IG组大鼠ALB均明显升高(P<0.05);PED+IM组大鼠TP、ALB均显着升高(P<0.05);PED+IM组、PED+IG组大鼠TC、TG明显降低(P<0.05)。各组间Scr、BUN无显着差异(P>0.05)。4.HE、Masson染色后光镜观察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变化使用10×20倍光镜观察,BC组大鼠肾脏结构正常;MC组大鼠肾小球体积缩小,基底膜增厚,系膜细胞增生,细胞外基质局灶节段性增多。与MC组相比,PED+IL组、PED+IM组、PED+IG组肾组织病变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ED组大鼠肾脏病理表现与MC组差异不大;PED+IL组大鼠的肾脏病理改变介于MC组和PED+IM组、PED+IG组之间。5.检测大鼠肾组织中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与BC组相比,MC组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强度均降低(P<0.05)。与MC组相比,各药物干预组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强度均升高(P<0.05),且PED+IL组、PED+IM组、PED+IG组α-actinin-4、synaptopodin表达优于PED组。结论:1.泼尼松联合淫羊藿苷可改善FSGS模型大鼠的一般情况,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并减少尿蛋白排泄,减轻肾脏损伤,且淫羊藿苷中剂量效果更明显;2.淫羊藿苷可能通过增加FSGS大鼠肾组织中α-actinin-4和synaptopodin蛋白的表达,从而改善FSGS模型大鼠足细胞损伤,延缓SRNS的进展。

彭卫华[7](2020)在《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观察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特征和分布特点,探讨中医证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相关关系,探讨AAV肾损害患者尿液中的肾损伤生物标志物的表达及变化特点,以探寻非侵入性方法在AAV肾损害早期诊断、病情变化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方法收集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进行证候辨证。于不同研究时间段(AAV确诊日,AAV治疗后1、2、6月)采集患者血液、尿液样本,同期健康人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AAV组及对照组尿液和/或血液β连环蛋白(β-catenin)、白介素-18(IL-18)、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分子(NGAL)、海藻糖酶(trehalase)、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与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A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常规、白蛋白(Alb)、血清肌酐(SCr)、胱抑素C(Cys C)、血清ANCA、补体C3、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肾小球滤过率(GFR)、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 PTH)等实验室指标及肾损害程度与BVAS评分比较,探讨首诊各中医证候与实验室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建立患者的ROC曲线来评价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对AAV的诊断及疾病变化的预测价值。结果1、AAV肾损害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为:脾肾两虚型52例(41.6%)、气阴两虚型38例(30.4%)、湿热内蕴型19例(15.2%)、肺脾气虚型16例(12.8%)。冬、春季以脾肾两虚型及气阴两虚型多见,夏季以气阴两虚型多见(P<0.05)。各证型患者的Hb、Alb、C3水平按气阴两虚型、脾肾两虚型、湿热内蕴型依次降低,D-D、SCr、BVAS评分值依次增高。与湿热内蕴证比较,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Hb升高(P<0.05),D-D、SCr、BVAS评分降低(P<0.05)。湿热内蕴型(P<0.05)、脾肾两虚型(P<0.01)患者的尿液IL-18水平高于肺脾气虚型与气阴两虚型患者;发病方式湿热内蕴型患者以AKI多见,脾肾两虚型、气阴两虚型患者多表现为CKD(P<0.01)。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的共82例,占总例数的65.6%,血清HMGB1、CRP水平、D-D、ANCA滴度、BVAS评分与非血瘀证患者比较,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瘀证患者的血清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比较呈显着正相关(P均<0.01)。3、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P<0.01、P<0.05、P<0.01),且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与缓解期患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分别P<0.01、P<0.05、P<0.01)。与治疗前相比,活动期治疗后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水平明显下降(P<0.05)。AAV肾损害患者尿液β-catenin水平与ACR、β2-MG、SCr呈正相关,与GFR呈负相关(P<0.05);尿液IL-18水平明显升高,与血液中的IL-18水平、ANCA及BVAS评分值成正相关;尿NGAL水平与ACR、BUN、Cys C呈正相关(P<0.05);尿trehalase水平与β2-MG呈正相关(P<0.05);活动期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比较均呈正相关(P<0.05)。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诊断AAV肾损害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66(P<0.001)、0.752(P<0.05)、0.903(P<0.001);尿β-catenin、IL-18、trehalase判断AAV病情活动性的AUC大于血清ANCA滴度、BVAS评分值(P<0.05),或与ANCA、BVAS评分值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型以脾肾两虚型最多见,其次为气阴两虚型、湿热内蕴型、肺脾气虚型;湿热内蕴型的肾损害病情更重,并与疾病的活动性相关,故应重视对AAV肾损害患者的早期辩证、尤其是湿热内蕴证型的积极治疗。2、AAV肾损害患者兼血瘀证比率较高,HMGB1水平与CRP、D-D、ANCA滴度、BVAS评分等呈显着正相关,可能是AAV肾损害血瘀证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3、AAV肾损害患者的尿液β-catenin、IL-18、NGAL、Trehalase水平明显升高,且活动期尿液水平与血液中的水平呈正相关。尿液β-catenin、NGAL、trehalase可较好地用于诊断AAV肾损害的病情变化,尿液β-catenin、IL-18、trehalase可以较好地用于判断AAV病情活动性。

郑明珠[8](2020)在《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的基线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情况,探讨患者生存、肾脏预后的相关因素。资料与方法:搜集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2年9月至2018年5月诊断为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合并肾损伤的67例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2017年EULAR/ACR分类标准和2012年Chapel Hill会议分类标准;均经过p-ANCA(IIF法)和MPO-ANCA(ELISA法)检测为阳性;均存在肾脏累及;均为初次诊断患者。排除继发性血管炎、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其他肾脏疾病的血管炎。根据随访1年后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根据1年后肾脏存活状态分为肾脏终点组和非终点组。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器官累及情况、实验室检查、肺部影像学检查、肾脏病理、诱导治疗方案等,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死亡和肾脏预后不良的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用SPSS24.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结果:第一部分67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1.一般特点:共纳入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患者67例,生存组48例(71.6%),死亡组19例(28.4%)。男性27例,女性40例,男女之比约为1:1.5。平均年龄65.85岁。2009-五因子评分(FFS)≥2分的患者有56例(83.6%),两组相比,死亡组FFS评分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即透析患者24例(35.8%),脱离透析3例,占透析患者的12.5%。两组相比,年龄、性别、吸烟、入院即透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7例患者1年生存率为71.6%。19例死亡患者中,17例(89.5%)为3个月内死亡,9例(47.4%)死于严重感染,7例(36.8%)死于疾病活动,2例(10.5%)死于心血管事件,1例(5.3%)死于脑出血。2.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首发症状至确诊中位时间为3.0个月,首发症状出现半年后确诊的患者有25例(37.3%)。常见的首发症状有:咳嗽、咳痰、咯血40例(59.7%),发热34例(50.7%),胸闷、呼吸困难25例(37.3%),水肿、少尿20例(29.9%),乏力20例(29.9%),恶心、呕吐15例(22.4%)等。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外累及器官为:肺脏55例(82.1%),其中间质性肺疾病(ILD)34例(50.7%),心脏38例(56.7%),消化系统30例(44.8%),神经系统13例(19.4%),眼部9例(13.4%),皮肤6例(9.0%),耳鼻喉5例(7.5%)等。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67例患者,存在贫血的有57例(85.1%),其中中重度贫血39例(58.2%)。白细胞计数升高38例(56.7%)。血小板计数升高19例(28.4%),生存组平均血小板计数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例(91.0%)患者存在低白蛋白血症。两组相比,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白蛋白、血脂、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及炎性指标:67例患者中位MPO-ANCA滴度为本中心最高上限值200.0RU/mL。伴补体C3降低的患者有25例(25/55,45.5%)。血沉增快的患者52例(52/54,96.3%)。C反应蛋白升高55例(55/60,91.7%)。合并RF阳性的患者23例(23/57,40.4%),合并ANA阳性19例(19/61,31.1%)。两组相比,MPO-ANCA滴度、补体C3、IgG、血沉、CRP、RF阳性、ANA阳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相关指标及肾脏病理:67例伴肾脏受累的AAV患者中肌酐升高的有51例(76.1%),血肌酐>500umol/L的患者29例(43.3%);eGFR<15mL/min的患者38例(56.7%)。血尿65例(97.0%);蛋白尿60例(89.6%),中位24小时尿蛋白定量1.73g,其中大量蛋白尿5例(5/40,12.5%)。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3例患者行肾活检病理检查。按肾小球Berden病理分型可分为:硬化型4例(17.4%),局灶型8例(34.8%),新月体型5例(21.7%),混合型6例(26.1%)。毛细血管襻坏死15例(65.2%)。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肺部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67例患者中,55例(82.1%)存在不同程度的肺脏累及。肺部CT主要表现为斑片影36例(36/57,63.2%)、磨玻璃影20例(20/57,35.1%)、肺气肿12例(12/57,21.1%)、网格/蜂窝影11例(11/57,19.3%),继发可表现为胸腔积液22例(22/57,38.6%)等。11例行肺功能检查,其中10例(90.9%)存在弥散功能障碍,9例(81.8%)合并通气功能障碍。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诱导治疗方案:应用激素治疗的患者有62例(92.5%),其中行激素冲击治疗的患者有24例(35.8%),死亡组激素冲击比例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例(52.2%)患者联合环磷酰胺,静脉方案与口服方案之比约为3.5:1,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影响患者生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间质性肺疾病、激素冲击等因素后,高FFS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57,95%CI1.1525.679,P<0.05)。第二部分50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1.一般特点:有肾脏预后资料的50例MPO-AAV患者,男21例,女29例,平均年龄为65.16岁。随访1年后,纳入肾脏终点组18例(36.0%),非终点组32例(64.0%),1年肾脏存活率64.0%。初诊后持续血液透析15例(30.0%),占肾脏终点组的83.3%,其他3例(6.0%)为持续eGFR<15mL/min的患者。两组相比,肾脏终点组血压升高发生率高于非终点组,FFS评分高于非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相比,性别、年龄、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两组相比,非终点组以发热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于终点组,终点组以水肿、少尿为首发症状的患者多于非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首发症状至确诊时间、其他首发症状以及肾外累及器官方面,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室检查:(1)一般实验室检查:两组相比,血红蛋白终点组低于非终点组,血小板计数非终点组高于终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白蛋白、血脂、D二聚体、降钙素原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学及炎性指标:两组相比,肾脏终点组血沉高于非终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PO-ANCA滴度、补体C3、IgG、CRP、RF阳性、ANA阳性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肾脏相关指标:两组相比,初始血肌酐、尿红细胞计数、24小时尿蛋白定量终点组较非终点组更高、eGFR更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平均肾脏长径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肾脏病理:50例患者中有17例行肾穿刺活检,肾脏终点组8例,非终点组9例。肾小球Berden病理分型终点组以硬化型3例(37.5%)和新月体型3例(37.5%)为主,非终点组以局灶型7例(77.8%)为主,两组相比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肾小球占比终点组低于非终点组,球性硬化占比终点组高于非终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中,10例(58.8%)存在毛细血管襻坏死,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几乎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肾小管萎缩、炎细胞浸润及间质纤维化。两组相比,间质纤维化终点组较非终点组更重(P<0.01),而肾小管萎缩、间质炎细胞浸润程度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例(23.5%)存在小动脉壁坏死,2例(11.8%)免疫荧光阳性,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诱导治疗方案:所有患者均给予激素治疗,其中13例(26.0%)行激素冲击治疗;27例(54.0%)联合环磷酰胺治疗,静脉方案与口服方案之比约为2.5:1,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影响患者肾脏预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较低的基线eGFR水平是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OR=0.807,95%CI 0.6740.967,P<0.05)。结论:1.伴肾脏受累的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1年生存率为71.6%,其中89.5%的患者于3个月内死亡。高FFS评分是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2.伴肾脏受累的MPO-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1年肾脏存活率为64.0%。较低的基线eGFR水平是患者肾脏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熊平[9](2020)在《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从不同角度对比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联合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GC联合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enoch-Schonlein purpura nephritis,HSPN)的疗效,并比较两组药物的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文献资料库: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ternet,CNKI)、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维普(VIP);英文文献资料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检索期限从建库至2019年11月。全面收集予GC联合MMF(GC+MMF)对比GC联合CTX(GC+CTX)治疗儿童HSPN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用Excel表收集文献的数据资料,利用Cochrane手册5.1.0对入选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2统计软件对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个研究指标的合并效应量及其95%可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95%CI),采用STATA15.0软件绘制漏斗图考察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检索数据库,共收集文献404篇,中文文献371篇,英文文献33篇,最终有14篇文献纳入本研究。14篇文献均为RCT,均未对其分配隐藏方法进行描述,未施行盲法,其中有一篇文献有失访情况,未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无其他偏倚来源。所有纳入文献基线资料有可比性。Meta分析主要结局指标显示:6个月时随访,GC+MMF组较GC+CTX组治疗儿童HSPN效果更显着[RR=1.13,95%CI(1.07,1.19),P<0.001];9个月时随访,GC+MMF组相比较GC+CTX组而言,前者疗效更明显[RR=1.21,95%CI(1.10,1.34),P=0.0001<0.001];12个月时随访,GC+MMF组较GC+CTX组缓解情况更具优势[RR=1.17,95%CI(1.09,1.25),P<0.001];治疗肾小球病理为III-V级的患儿,GC+MMF组较GC+CTX组治疗效果更佳[RR=1.13,95%CI(1.06,1.20),P<0.001];治疗肾病水平蛋白尿者,予GC+MMF组对比GC+CTX组治疗,前者疗效更佳[RR=1.18,95%CI(1.11,1.24),P<0.001]。Meta分析次要结局指标显示:GC+MMF组较GC+CTX组蛋白尿缓解占优势[MD=﹣0.35,95%CI(﹣0.42,﹣0.29),P<0.001],治疗后血清白蛋白上升更显着[MD=1.22,95%CI(0.19,2.24),P=0.02];在次要结局指标中,虽然GC+MMF组血肌酐值下降较为明显,但是两组之间比较异质性过大,考虑与随访时间不一致、样本量过小相关,故Meta分析结果可能会受到受影响。安全性方面,Meta分析结果显示GC+MMF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GC+CTX组更少[RR=0.34,95%CI(0.27,0.44),P<0.001]。结论:此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比较GC联合MMF与GC联合CTX治疗儿童HSPN的疗效,前者治疗效果相对更佳;从安全性考虑,GC联合MMF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柴玲姗[10](2020)在《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肝衰竭(liverfailure)是指在多种因素单独或者共同作用下,导致肝脏结构、功能严重损伤,继之出现合成、代谢、解毒等严重的功能障碍,临床常表现为出血、感染、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肝衰竭发生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免疫损伤-缺血缺氧-内毒素血症”被认为在肝衰竭的发生及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传统意义上,肝脏被认为是一个参与代谢、营养、解毒的场所,目前研究发现,肝脏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器官,其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有:kupffer细胞(kupffer cells,KCs)、肝星状细胞、自然杀伤细胞、肝脏2型天然淋巴样细胞、粘膜相关恒定T细胞等。同时,肝脏具有特殊的供血系统,肝动脉提供约25%的入肝血流量,门静脉提供约75%入肝血流量,而门静脉收集的来自胃肠道的血液经过肝窦与肝脏免疫细胞接触,使肝脏会不断受到一系列具有炎症潜能的饮食和共生细菌及其产物的攻击。正常情况下,这些来自内脏的抗原分子产生的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s)、衰老坏死细胞产生的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age-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被肝脏细胞及kupffer细胞等产生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结合,在肝脏中被去除、降解,此过程即为免疫耐受;同时,肝脏也会对致病性病原体、恶性细胞等进行免疫监视。在健康的肝脏中,虽然需要进行不断变化的代谢和组织重建活动及需要经常接触微生物及其产物和食物源性抗原等,但机体通过严格调控,产生受控制的持续的炎症反应。当各种致病因素及诱因作用于肝脏时,导致肝脏结构及功能严重损害,进而导致肝脏实质及非实质细胞的减少,使肝脏对各种抗原等的清除能力下降,在肝衰竭在早期阶段,各种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互作用,使肝脏免疫细胞及血液循环中的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被过度激活,产生过度免疫反应,进而导致大量急性期蛋白、细胞因子、补体等在短时间内大量释放,导致促炎、抗炎失衡,进而导致肝脏局部及全身的免疫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清除这些危险的刺激并解除炎症,就会导致慢性感染、自身免疫或肿瘤生长等。这不可避免地与慢性病理性炎症和组织稳态紊乱有关,肝脏逐渐产生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导致肝功能衰竭。目前,肝衰竭的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肝移植,但是由于国内肝源缺乏、移植后的并发症、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费用高昂等而受限制,人工肝治疗联合内科综合治疗仍是肝衰竭治疗的常用方法。其中,近几年出现的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es adsorption system,DPMAS),因具有BS330胆红素吸附柱及HA330-II中性树脂结构,被认为可以在有效清除胆红素等内毒素的同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本文拟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及其对肝衰竭患者短期生存率的改善作用。目的对比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单独及联合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其对短期生存状态的影响,及影响短期生存状态的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0月31日收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肝衰竭患者,共179例。所有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工肝支持治疗,其中,78例行血浆置换治疗(A组),56例行血浆置换+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B组),45例行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C组),统计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血常规、电解质、肝功能、凝血功能、炎症因子、影像学检查、短期(2周、4周、8周)生存状态,并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症状 3组患者在人工肝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乏力、腹胀、纳差、恶心等)均得到改善,好转率分别为:82.0%、83.9%、80.0%,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3,P=0.877)。2.实验室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24h内的实验室结果较基础值相比:A组治疗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降低,白蛋白(ALB)、血小板(PLT)、钠离子(Na+)水平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值升高,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治疗后,血清ALT、AST、TBIL、DBIL、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IL-8水平降低,ALB、PLT、Na+水平升高,PT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TA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8);C 组治疗后,血清 ALT、AST、TBIL、DBIL、TNF-α 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水平降低,PLT、Na+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LB、PT、PTA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49、0.059、0.842)。3组治疗后,各项指标的差值比较:3组ALT、AST、IL-6、IL-8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TBIL、DBIL、ALB、PLT、Na+、PT、PTA、TNF-α差值比较,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P<0.05的指标,进行两两比较,TBIL差值:B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DBIL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LB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LT差值:B组、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a+差值:C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T差值: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PTA差值:A组>B组、C组(P均<0.001),B组>C组(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rF-α差值:C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临床疗效 3组总体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91,P=0.260)。4.生存率比较 3组患者2周、4周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间8周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B组生存率>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15),A组与C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5.预后因素分析 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 及 IL-6 的水平。结论1.影响肝衰竭患者8周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血清TBIL、PTA及IL-6的水平。2.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降低血清IL-6、IL-8水平的效果优于后者单独应用。3.血浆置换及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治疗8周生存率分别高于单独治疗;而单独应用时的8周生存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二、血浆置换在治疗肾脏病中应用的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浆置换在治疗肾脏病中应用的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血液净化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1.2.2 枸橼酸抗凝的应用研究
        1.2.3 枸橼酸局部抗凝效果评估
        1.2.4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研究
        1.2.5 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血浆置换研究
        1.2.6 枸橼酸抗凝在含钙置换液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抗凝方法研究
        1.2.7 枸橼酸局部抗凝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指标
    2.4 计算公式
    2.5 治疗仪器、药品与材料
    2.6 预实验
    2.7 质量控制
    2.8 研究相关伦理学
    2.9 统计分析
    2.10 研究流程图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脱落病例分析
    3.2 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枸橼酸抗凝使用剂量比较
    3.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性监测
        3.4.1 不同时间段动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3.4.2 不同时间段静脉脉端离子钙的监测
        3.4.3 试验组钠离子浓度监测
        3.4.4 酸碱平衡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3.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过程中的出血并发症
        3.4.6 凝血指标受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影响
    3.5 患者体外循环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3.5.1 体外循环钙离子受分段式枸橼酸钠的影响
        3.5.2 体外循环PH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5.3 体外循环剩余碱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 体外循环凝血指标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1 P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2 APTT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
        3.6.3 FIB值受枸橼酸钠的影响分析
    3.7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有效性检测
        3.7.1 血滤器的使用期限
        3.7.2 静脉壶凝血
        3.7.3 两组患者跨膜压(TMP)水平变化比较
        3.7.4 两组患者回输压力水平的波动
        3.7.5 患者动脉端血SCr水平的波动
第4章 讨论
    4.1 抗凝是确保CBP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
        4.1.1 分段式枸橼酸输入速度
        4.1.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方法
        4.1.3 正确计算与置换液配置是保障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安全治疗的重要基础
    4.2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关键是安全监测
    4.3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主要禁忌症
    4.4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对钙离子浓度的影响
    4.5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进行含钙置换液CVVHDF血液滤过的应用
        4.5.1 分段式枸橼酸抗凝的机理与特点
        4.5.2 基本方法
        4.5.3 钙离子的补充速度
        4.5.4 抗凝效果监测
        4.5.5 安全性的监测
    4.6 总结
第5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性
    5.3 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与发病机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SLE-TMA患者及对照组临床数据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第二部分 SLE-TMA血清学分型初探
    一、实验用品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第三部分 SLE-TMA分子遗传学初探
    一、实验方法
    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资料
第3章 研究结果
    3.1 基本临床资料
    3.2 实验室指标
    3.3 骨髓细胞学指标
    3.4 MM伴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多因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57 例 MM 伴 RI 患者的基本资料
    4.2 MM伴RI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
    4.3 不足之处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血液净化在多发性骨髓瘤肾病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单中心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ANCA相关性血管炎诊疗进展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3 诊断和分类标准
    2.4 临床表现
    2.5 肾脏病理
    2.6 治疗
        2.6.1 诱导缓解治疗
        2.6.2 维持治疗
        2.6.3 特殊临床表现的治疗
        2.6.4 辅助治疗
        2.6.5 器官移植
        2.6.6 新型疗法
    2.7 总结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入选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分组
        3.2.2 肾损害标准
        3.2.3 观察指标
    3.3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MPO阳性AAV与PR3阳性AAV患者临床特点对比
        4.1.1 一般资料
        4.1.2 临床表现
        4.1.3 实验室检查
        4.1.4 影像学检查
        4.1.5 治疗方案与预后
    4.2 AAV合并肾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4.2.1 一般资料
        4.2.2 临床表现
        4.2.3 实验室检查
        4.2.4 影像学检查
        4.2.5 治疗方案与预后
        4.2.6 AAV患者肾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4.3 AAV患者死亡及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3.1 一般资料
        4.3.2 临床表现
        4.3.3 实验室检查
        4.3.4 影像学检查
        4.3.5 肾脏病理
        4.3.6 治疗方案与预后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流行病学
    2.2 发病机制
        2.2.1 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2.2.2 补体系统的异常
        2.2.3 细胞免疫反应
        2.2.4 基因调控
    2.3 治疗
        2.3.1 药物治疗
        2.3.2 非药物治疗
    2.4 小结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3 定义
    3.4 诊断标准
    3.5 病例分组
    3.6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临床表现
    4.3 实验室指标
    4.4 免疫学指标
    4.5 自身抗体
    4.6 疾病活动度
    4.7 113 例患者肾活检病理特征比较
    4.8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
第5章 讨论
    5.1 一般情况和临床表现
        5.1.1 性别
        5.1.2 浆膜炎
    5.2 实验室指标
        5.2.1 血白蛋白、血清球蛋白
        5.2.2 血脂
        5.2.3 C3、C4、Ig G
        5.2.4 血液系统
        5.2.5 NLP
        5.2.6 白细胞尿
    5.3 疾病活动度
    5.4 病理特征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风湿病学会1997 年修订的SLE分类诊断标准
    附录2 美国风湿病协会(ARA)SLEDAI评分表
    附录3 国际肾脏病学会/肾活检病理学会(ISN/RPS)狼疮性肾炎分型(2003)
    附录4 狼疮性肾炎肾活检病理活动性指数和慢性指数评分
作者简介
致谢

(6)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药物
        1.3 主要试剂
        1.4 实验仪器
        1.5 实验试剂的配置
    2 实验方法
        2.1 FSGS大鼠模型制备
        2.2 分组与给药方法
        2.3 实验取材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 统计学方法
        2.6 技术路线图
二、实验结果
    1 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
    2 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
    3 各组大鼠24小时尿蛋白定量
    4 各组大鼠的生化指标
    5 各组大鼠的肾脏组织病理改变
    6 各组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的相对表达量
三、讨论
    1 FSGS大鼠模型的选择
    2 中药单体淫羊藿苷的选取依据
    3 淫羊藿苷对FSGS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理分析
四、结语
    1 结论
    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7)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血管炎(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背景及立题思路
    前言
    研究背景
    非侵入性方法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课题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AAV肾损害的中医证候及与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尿液生物标志物的检测在监测AAV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ANCA 相关性血管炎的诊治和疗效评估指标研究近况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8)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分类
    2.2 流行病学
    2.3 ANCA
        2.3.1 ANCA的检测
        2.3.2 ANCA与疾病的关系
        2.3.3 ANCA阴性的寡免疫复合物性血管炎
    2.4 发病因素
        2.4.1 感染
        2.4.2 硅
        2.4.3 药物
        2.4.4 遗传因素
    2.5 发病机制
        2.5.1 ANCA
        2.5.2 中性粒细胞外捕网
        2.5.3 补体
    2.6 MPO-AAV与 PR3-AAV临床特点比较
    2.7 ANCA相关性肾小球肾炎
        2.7.1 临床表现
        2.7.2 肾脏病理
    2.8 肾外器官累及
        2.8.1 肺脏
        2.8.2 神经系统
        2.8.3 心血管系统
        2.8.4 消化系统
        2.8.5 眼
        2.8.6 耳、鼻、喉
        2.8.7 皮肤病变
    2.9 不典型AAV
        2.9.1 药物诱导的血管炎
        2.9.2 合并抗基底膜抗体阳性
    2.10 治疗
        2.10.1 诱导缓解治疗
        2.10.2 维持治疗
    2.11 复发
    2.12 预后
        2.12.1 死亡
        2.12.2 肾脏预后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纳入标准
        3.1.2 排除标准
    3.2 临床分组
    3.3 研究方法
        3.3.1 观察指标
        3.3.2 肾脏损害标准
        3.3.3 肾脏病理
        3.3.4 2009-五因子评分(2009-FFS)
        3.3.5 治疗方案
    3.4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第一部分 67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4.1 一般特点
        4.2 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
        4.3 实验室检查
        4.3.1 一般实验室检查
        4.3.2 免疫学及炎性指标
        4.4 肾脏相关指标及肾脏病理
        4.5 肺部影像学表现及肺功能
        4.6 诱导治疗方案
        4.7 影响67 例患者生存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二部分 50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4.1 一般特点
        4.2 首发症状及肾外器官累及情况
        4.3 实验室检查
        4.3.1 一般实验室检查
        4.3.2 免疫学及炎性指标
        4.4 肾脏相关指标
        4.5 肾脏病理
        4.6 诱导治疗方案
        4.7 影响50 例患者肾脏存活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一部分 67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第二部分 50 例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AV患者肾脏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9)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系统评价的技术路线图
    2.2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文献检索
        2.3.1 数据检索库
        2.3.2 检索词及检索策略
    2.4 文献筛选
    2.5 资料提取
    2.6 文献质量评价
    2.7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3.3 Meta分析结果
        3.3.1 主要结局指标
        3.3.2 次要结局指标
    3.4 发表偏倚评估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质量
    4.2 疗效分析
    4.3 安全性分析
    4.4 研究的创新之处
    4.5 研究的局限性与不足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10)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人工肝治疗肝衰竭的国内外应用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血浆置换在治疗肾脏病中应用的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分段式枸橼酸抗凝在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D]. 杨晓晨. 吉林大学, 2021(01)
  • [2]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栓性微血管病的分型诊断与发病机制初探[D]. 崔雀玄.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多发性骨髓瘤伴肾损害患者肾功能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D]. 杨应丽. 大理大学, 2021(09)
  • [4]单中心ANCA相关性血管炎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高梦寒. 吉林大学, 2021(01)
  • [5]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伴肾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D]. 牛琦妍. 吉林大学, 2021(01)
  • [6]淫羊藿苷联合泼尼松对FSGS模型大鼠α-actinin-4、synaptopodin蛋白表达的影响[D]. 孙娜婷.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非侵入性方法监测ANCA相关血管炎肾损害病情变化的研究[D]. 彭卫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2)
  • [8]伴肾脏受累的MPO阳性ANCA相关性血管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郑明珠. 吉林大学, 2020(08)
  • [9]霉酚酸酯与环磷酰胺治疗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疗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熊平. 南昌大学, 2020(08)
  • [10]血浆置换与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治疗肝衰竭的疗效观察[D]. 柴玲姗.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血浆置换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