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

一、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论文文献综述)

刘旭东,黄露,李品桦,朱沪敏,吴铁雄[1](2021)在《苦参素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指标影响的荟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肝纤维化是肝脏损害造成的一种病理形态表现,是指机体对各种原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过度修复反应,功能上可表现为肝功能减退,门静脉高压等[1]。有关研究证实,及早对肝纤维化初期的患者进行干预治疗,可缓解或治愈肝纤维化,因此阻断并逆转肝纤维化是防治肝纤维化进程和改善肝脏疾病预后的关键环节[2]。目前在临床上,已有许多的药物应用于抗纤维化治疗中,但对于抗肝纤维化的治疗效果不太理想[3]。

苗郁[2](2021)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阿德福韦酯(ADV)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HBV)的临床效果。方法 400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阿德福韦酯片,治疗组患者予以口服阿德福韦酯片同时联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共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乙肝病毒基因(HBV-DNA)、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以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V-DNA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治疗3、6、9、12个月的血清HBV-DNA水平分别为(4.62±1.30)、(4.08±1.29)、(3.42±1.34)、(3.11±1.24)log10 copies/ml,均低于对照组的(5.03±1.42)、(4.82±1.44)、(4.20±1.21)、(3.96±1.34)log10 copies/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ALT(31.44±16.28)U/L低于对照组的(40.35±15.84)U/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5%低于对照组的1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此过程中均未进行特殊处理,指标有明显下降的趋势,而在1年的治疗期间内,两组均出现抗药性。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德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覃小珊[3](2021)在《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苦参素对人肝癌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血管生成的作用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1)采用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HUVEC具有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TECs)。q PCR检测TEM1、TEM8的表达以明确TECs身份,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HUVEC在诱导前后的细胞形态。(2)采用ELISA法检测不同细胞培养基中VEGF的含量,并采用q 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的HUVEC中VEGFR2、Ets-1的表达。探讨肿瘤条件培养基促使正常ECs向TECs转变的分子机制。(3)采用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体外血管形成实验分别检测浓度分别为0.375mg/m L、0.75mg/m L、1.5mg/m L、3mg/m L、6mg/m L苦参素在不同时间点对TECs增殖、迁移及成管能力的影响。(4)采用q PCR及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苦参素干预TECs前后VEGFR2、Ets-1的表达差异,探讨苦参素抑制TECs血管生成作用可能的分子机制。结果:(1)q PCR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经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HUVEC中TEM1、TEM8、Ets-1、VEGFR2的m RNA表达升高(P<0.05),说明构建TECs成功。(2)ELISA结果显示,与内皮细胞培养基(endothelial cell medium,ECM)相比,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混合培养基(含50%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的ECM)中VEGF含量均升高(P<0.001)。(3)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结果显示,与HUVEC相比,TECs中Ets-1、VEGFR2的平均荧光强度增大(P<0.05)。(4)CCK-8法结果显示,苦参素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大(P<0.001);0.375mg/m L、0.75mg/m L、1.5mg/m L、3mg/m L苦参素组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减小,其中3mg/m L苦参素组最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 mg/m L苦参素组对TECs增殖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而增大(P<0.05),选择0.375 mg/m L、0.75 mg/m L、1.5 mg/m L、3 mg/m L苦参素作为后续实验干预条件,其中3mg/m L浓度组作为后续基因水平及蛋白水平研究的时间效应实验组。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0.375 mg/m L苦参素组划痕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苦参素组划痕愈合速度随浓度增加而减慢(P<0.05);苦参素对划痕愈合率的影响随时间延长而越明显(P<0.05)。体外血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细胞在种板3 h后逐渐出现管腔样结构,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0.375 mg/m L苦参素组管形成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苦参素组管形成数量随浓度增加而减少(P<0.05);管形成数量随着苦参素干预时间的延长而减少(P<0.05)。(5)q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Ets-1、VEGFR2 m RNA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 mg/m L苦参素组细胞中Ets-1、VEGFR2 m RNA表达随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6)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Ets-1蛋白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除0.375 mg/m L、0.75 mg/m L苦参素组外,不同浓度苦参素作用的细胞中VEGFR2蛋白表达随苦参素浓度增大而降低(P<0.05);与对照组相比,3mg/m L苦参素中Ets-1、VEGFR2蛋白表达随时间延长而增加(P<0.05)。结论:(1)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可以模拟肿瘤微环境诱导正常内皮细胞具备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为基于肿瘤内皮细胞的抗肝癌血管生成研究提供了一个细胞模型。(2)苦参素能够抑制Hep 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HUVEC血管生成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Ets-1的表达进而抑制VEGF/VEGFR2信号转导通路。

郑晓婷[4](2021)在《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评估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2b,PEG-IFNα-2b)治疗对肝郁脾虚证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生活质量、抗病毒疗效及可逆性骨髓抑制的影响。探讨穴位敷贴在PEG-IFNα-2b治疗CHB的临床应用上能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增加其抗病毒疗效,为抗病毒疗程的顺利进行保驾护航。方法:本临床研究采取随机对照方法,观察病例来源于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2019年08月至2020年07月期间住院符合入组标准的肝郁脾虚证CHB患者。共纳入病例10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50例予PEG-IFNα-2b联合中药穴位敷贴治疗,对照组50例予PEG-IFNα-2b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比较两组治疗12周和24周中医证候评分、生活质量评分、HBV血清学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评估两组证候疗效、抗病毒疗效及血常规异常率的差异。结果:(1)中医证候疗效: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总有效率(分别为93.6%、95.7%)均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8.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LDQ表评分:组内比较,试验组治疗24周CLDQ表评分高于治疗12周、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CLDQ表评分均显着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HBs Ag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在降低HBs Ag定量及增加HBs Ag≤2×104 IU/m L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4)HBe Ag定量:组间比较,试验组治疗12周、治疗24周与同期对照组相比,无论是HBe Ag下降的量还是实现HBe Ag血清学转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HBV DNA定量:组间比较,治疗12周、治疗24周,试验组无论是HBV DNA下降的量还是HBV DNA下降≥2log IU/m L的率均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6)ALT、AST: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试验组ALT、AST复常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血常规指标:组间比较,治疗12周,试验组在改善NEUT、PLT下降水平和降低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在改善WBC方面无优势;治疗24周,试验组在改善WBC、NEUT、PLT下降水平及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疗效显着,在提高中医证候疗效、CLDQ表评分及改善临床症状方面比单用PEG-IFNα-2b更具有优势,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能降低HBs Ag定量、HBV DNA定量、ALT及AST等指标,减轻肝脏损伤程度,提高抗病毒疗效。(3)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可降低WBC、NEUT、PLT异常率的发生,减少PEG-IFNα-2b可逆性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起到减毒作用。(4)穴位敷贴联合PEG-IFNα-2b抗病毒治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良好安全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取长补短,具有增效减毒作用,应用前景广阔,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王义姗[5](2021)在《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恩替卡韦能够有效抑制HBVDNA聚合酶,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爽颗粒能够有效抑制mTOR通路,抑制肝星状细胞活化,治疗肝纤维化,但是目前关于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CHB)肝纤维化的影响无系统研究,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肝爽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疗效,为临床指导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多个国内外数据库,检索时间自建库至2020年6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估,采用R evMan5.2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612例患者,其中试验组306例,对照组306例。与单独应用恩替卡韦比较,增加肝爽颗粒能有效降低ALT[MD=-17.68,95%CI(-23.96,-11.39),P<0.00001],AST[MD=-23.57,95%CI(-25.95,-21.19),P<0.00001)],HA[MD=-25.81,95%CI(-29.29,-22.33),P<0.00001)],LN[MD=-23.77,95%CI(-28.80,-18.73),P<0.00001)],Ⅳ-C[MD=-42.56,95%CI(-53.64,-31.48),P<0.00001],PC-Ⅲ[MD=-24.25,95%CI(-28.72,-19.79),P<0.00001],临床总有效率[RR=1.20,95%CI(1.12,1.29),P<0.00001],差异均俱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当前研究结果表明,与恩替卡韦相比,恩替卡韦联合肝爽颗粒能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肝纤维化,提高临床总有效率。然而,所纳入文献样本量较小,文献质量均为低质量,不能够提供可靠的临床数据,未来需要更多精心设计、双盲、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

张佳[6](2021)在《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探讨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肝癌发生率与临床疗效差异,探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以2012年6月至2016年8月在湖北省中医院肝病研究型门诊初始开始抗病毒治疗,并坚持长期随访至今的1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中药暴露程度不同,划分为中西医结合组(120例)和西药组(55例),以发生肝硬化或肝癌的时间为观察终点,未发生肝硬化和肝癌的患者以2020年12月为观察终点,规范化、回顾性收集患者初诊至观察终点期间的临床资料,运用SPSS 26.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队列的肝硬化、肝癌的发生率、HBV DNA阴转率、肝功能的复常率,并对肝硬化、肝癌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对延缓肝硬化、肝癌发生的作用。结果:(1)中西医结合组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79年,西药组中位随访时间为6.15年。截止研究终点,肝硬化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3.33%,西药组为12.73%,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7)。肝癌累积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为0.83%,西药组为7.27%,两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8)。(2)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对两组患者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进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组肝硬化、肝癌累积发生率均低于西药组,Log Rank检验均有统计学差异(P肝硬化=0.023,P肝癌=0.017)。(3)利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风险进行多因素分析,基线时HBe Ag阳性(HR=5.85,95%CI:1.13-30.35,P=0.035)、饮酒(HR=9.56,95%CI:1.50-60.85,P=0.017)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中西医结合治疗(HR=0.17,95%CI:0.04-0.77,P=0.021)是发生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HR=9.64,95%CI:1.29-72.30,P=0.027)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中医药结合治疗可能为肝癌发生的潜在保护因素(HR=0.108,95%CI:0.011-1.040,P=0.054),但尚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自身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西药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5)患者使用中药治疗,以辨证服用中药汤剂最多(68.76%),其次为中成药,包括扶正化瘀胶囊(23.44%)、海珠益肝胶囊(1.56%)、抗纤软肝颗粒及(1.56%)及五酯滴丸(1.56%)等。结论:(1)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较单纯使用西药,能够降低肝硬化、肝癌等的发生率。(2)多因素分析得知,基线时HBe Ag阳性、饮酒是肝硬化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是肝硬化的保护因素;高水平AFP是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3)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着降低患者HBV DNA水平、促进病毒学反应,改善肝功能(ALT、AST、TBIL、DBIL等)、AFP水平,治疗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西药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段桂姣[7](2021)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HBV DNA、肝纤维化指标、肝脏硬度值、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单用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采用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4周。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ALT、AST)、肝脏硬度值(LSM)、肝纤维化指标(HA、PCⅢ、Ⅳ-C、LN)、HBV DNA、中医证候积分和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的变化。结果:(1)两组肝功能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ST、ALT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AST、ALT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2)两组HBV DNA转阴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HBV DNA转阴率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3)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治疗后对照组CD3+、CD4+、CD8+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D3+、CD4+上升,CD8+下降(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两组肝脏硬度值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肝脏硬度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肝脏硬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5)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血清HA、PCⅢ、Ⅳ-C、LN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6)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7)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提高HBV DNA转阴,降低肝脏硬度值和血清肝纤维化指标。(2)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能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提高临床综合疗效,且安全性好。(3)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可能通过上调CD3+、CD4+,下调CD8+,调节机体细胞免疫功能,从而减轻肝细胞损伤,延缓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

张宝清[8](2021)在《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探究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34例我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67)和对照组(n=67)。对照组采用恩替卡韦治疗,观察组采用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2组HBV-DNA转阴率、e抗原(HBeAg)转阴率、治疗前后肝功能[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免疫功能(CD4+、CD8+)。结果观察组HBV-DNA、HBeAg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ST、ALT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CD4+、CD8+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CD8+低于对照组,CD4+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有效提高HBV-DNA、HBeAg转阴率,改善肝功能,增强免疫功能。

汪士豪[9](2021)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目的通过分析CHB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外周血肝脏生化指标、HBV-DNA、肝脏炎症活动度分级、纤维化分期以及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关系,探索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及各项理化指标之间的关系,为CHB患者的中医辨证以及治疗提供依据。2.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9年9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的9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纳入的941例CHB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分别为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瘀血阻络证、脾肾阳虚证和肝肾阴虚证,所有患者均行肝组织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来检测,分析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肝脏病理以及肝组织HBsAg、HBcAg的表达的关系。3.结果本次研究纳入941例CHB患者。(1)分析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载量水平的关系: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五种证型之间ALT、AST、TBiL及HBV-DNA病毒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133.65±97.45),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ST水平以湿热内结证患者最高(68.88±50.02),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TBiL水平最高(21.94±14.94),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湿热内结证血清HBV-DNA病毒载量水平最高(7.17±0.8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肝组织病理炎症活动度分级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经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肝脏炎症活动度与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rs=0.660,P<0.001),说明肝组织纤维化程度随着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而呈现出加重的趋势。(3)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肝郁脾虚证与湿热内结证病例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较轻,分布以G1~G2、S0~S2为主,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阻络证炎症坏死程度及纤维化程度最重,分布以G3~G4、S3~S4为主,与其他证型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4)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中医证型关系:肝组织中的HBsAg检出率为89.9%,不同证型的HBsAg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检出率为39.9%,不同证型的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内结证检出率最高(54.7%),肝郁脾虚证检出率最低(34.6%),两种证型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HBV标志物在肝组织中检出率与肝脏病理关系:分析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与炎症活动度分级之间的关系,经卡方检验发现(χ2=7.631,P=0.006<0.05),说明HBcAg检出率与不同炎症活动度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3-G4阳性表达率更高;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与CHB纤维化分期均无相关性(P>0.05)。4.结论CHB患者中医证型与外周血生化指标(ALT、AST、TBiL)和HBV-DNA水平、肝组织中HBcAg检出率、炎症活动度、纤维化程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在中医辨证时将患者相关西医检测指标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相结合对于提高辨证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并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李轩利[10](2021)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施卫兵教授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就诊于施卫兵教授名中医工作室及门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案信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施教授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方法:选择2019年2月-2020年12月期间就诊于施卫兵教授名中医工作室及门诊的慢乙肝患者且资料完整者,按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出了746例病案,使用临床病例采集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对病案进行统计,对结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施教授治疗慢乙肝的学术思想及用药规律。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746例病案,对其进行挖掘分析,可得出以下结果:(1)男性患者463人,女性患者283人,男女比例约为5:3。(2)就诊年龄以31-60岁的中青年患者居多。(3)症状以乏力、胁肋不适、纳差、口苦、腹胀、便溏等较为常见。(4)慢乙肝常见的中医证型包括单一证型及复合证型,单一证型分为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气阴不足证、瘀血阻络证、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其中以湿热内结证、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气阴不足证亦不少见。复合证型多为虚实夹杂之症,包括湿热内结证复合肝郁脾虚证,湿热内结证复合气阴不足证,湿热内结证复合肝肾阴虚证。且不论患者是以单一证型为主,还是复合证型,均兼夹有不同程度的瘀血阻络。(5)清热利湿,活血通络,疏肝健脾,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温补脾肾为其常用治法。(6)施教授治疗慢乙肝常用的中药为香附、郁金、茵陈、甘草、生麦芽、茯神、薏苡仁、泽兰、茯苓、女贞子、黄芩、太子参、川芎、仙鹤草、白芍、白术、栀子、生地、陈皮、浙贝母。(7)药物归经以肝经、脾经、肺经、胃经、心经、肾经较为多见。(8)药性分布中,寒性、平性、温性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味分布中,苦味、甘味及辛味药物使用最多;药物分类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补虚药。(9)常用的药物组合有香附和郁金、栀子和藿香、太子参和女贞子、海螵蛸和浙贝母、旋覆花和茜草、百合和生地。(10)慢乙肝实为伏邪致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关系密切。治疗时肝脾同治,清热利湿,注重气血并治,同时顾护正气。结论:1慢乙肝发病患者以中青年男性为多见,符合中国慢乙肝幼时感染,成年发病的临床特点;2慢乙肝临床证型常为单一证型及复合证型互见,复合证型则多为虚实夹杂之症。瘀血内结均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单一证型及复合证型中;3慢乙肝治则治法中以清热利湿、活血通络、养阴扶正多见,故以方测证,湿热阴伤、气虚血瘀常是慢乙肝病情缠绵难愈的主要因素;4从施教授治疗慢乙肝的药物使用频次及归经来看,除清热利湿、益气养阴、通络之品多见外,疏肝、健脾和胃的药物也较多,体现了施教授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治疗理念;5从药物性味来看,寒温参半、苦甘辛偏多,辛开苦降,甘能健脾,说明施教授在治疗慢乙肝时较注重乙肝病毒的湿热互见之性,以顾护中州为要;6从药物分类来看,补虚扶正药物为多,说明施教授对慢乙肝的治疗既注重辨证论治,又结合慢乙肝正虚邪伏的发病病机,扶正以驱邪;7从常用药对来看,施教授常使用经方进行化裁,体现了其治疗慢乙肝的方证对应思想;8慢乙肝为伏邪致病,属本虚标实之证,病位在肝,与脾胃肾关系密切;9施教授治疗慢乙肝时肝脾同治,清热利湿,注重调治气血,总以扶正祛邪兼顾,但以扶正补虚为重。

二、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论文提纲范文)

(1)苦参素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指标影响的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1.2 纳入研究
        1.2.1 研究类型: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干预措施:
        1.2.5 结局判定指标:
    1.3 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文献概况
    2.2 纳入文献的质量评价
    2.3 肝纤维化指标meta分析
        2.3.1 透明质酸HA:
        2.3.2 层黏连蛋白LN:
        2.3.3 Ⅳ型胶原蛋白Ⅳ-C:
        2.3.4 Ⅲ型前胶原PCⅢ:
    2.4 异质性原因分析
    2.5 不良反应
3 讨论

(2)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HBV-DNA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ALT比较
    2.3 两组安全性比较
3 讨论

(3)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肝癌Hep G2 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正常内皮细胞具有肿瘤内皮细胞的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第二部分 苦参素对Hep G2 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1 ETS 转录因子家族在消化道肿瘤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肿瘤微环境对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4)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2.6 脱落病例的处理
    3 试验设计
        3.1 试验类型
        3.2 分组方法
        3.3 药品来源
        3.4 治疗方法
    4 观察指标
        4.1 疗效观察指标
        4.2 安全性观测
    5 疗效评定标准
        5.1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5.2 抗病毒治疗疗效判定
        5.3 血常规异常发生率判定
    6 不良反应评价
        6.1 不良事件与试验药物的相关性评估
        6.2 不良反应分级
        6.3 严重不良反应
        6.4 不良事件的观察及处理
    7 统计分析
结果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2 基线资料
        2.1 两组的一般情况对比
        2.2 两组肝组织炎症活动度、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对比
        2.3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对比
        2.4 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评分对比
        2.5 两组治疗前CLDQ表评分对比
    3 疗效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CLDQ表评分的对比
        3.2 两组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中医证候疗效的对比
        3.3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抗病毒疗效的对比
        3.4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转氨酶变化情况的对比
        3.5 两组治疗前与治疗 12 周、治疗 24 周血常规变化情况的对比
分析与讨论
    1 CHB的现代研究
        1.1 CHB发病机制及影响
        1.2 CHB西医治疗现状
    2 中医药联合PEG-IFNα-2b治疗CHB
        2.1 肝郁脾虚是 CHB的核心病机,肝郁脾虚证是 CHB最常见证型
        2.2 中医内治法
        2.3 中医外治法
        2.4 穴位敷贴治疗肝郁脾虚证CHB
    3 疗效分析
        3.1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CLDQ表评分的分析
        3.2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3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抗病毒疗效分析
        3.4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肝功能变化情况分析
        3.5 对于肝郁脾虚证CHB患者血常规变化情况分析
    4 脱落病例分析
    5 安全性分析
    6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1.1 中医病名
        1.2 中医病因病机
    2 西医学对CHB肝纤维化的认识
        2.1 发病机制
        2.2 血清RNA检测
        2.3 抗病毒药物联合免疫调节治疗CHB
        2.4 治疗CHB在研药物
    3 中医对 CHB 肝纤维化的治疗
        3.1 单味中药治疗CHB肝纤维化
        3.2 中药复方治疗CHB肝纤维化
        3.3 针灸治疗CHB肝纤维化
        3.4 灸法治疗CHB肝纤维化
        3.5 脐火疗法治疗 CHB 肝纤维化
Meta分析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 纳入标准
        2 排除标准
        3 文献检索策略
        4 文献筛选
        5 资料提取
        7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1 文献纳入流程
        2 文献特征
        3 纳入文献质量评估
        4 Meta分析结果
    第三章 讨论
        1 ALT、AST
        2 HA、LN、IV-C、PC-III
        3 立法思想
        4 肝爽颗粒的组方规律及药理研究
        5 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西医现状
        6 本研究总体评价
        7 本研究局限性
        8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研究
个人简介

(6)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
    1 真实世界研究的认识
        1.1 真实世界研究概念
        1.2 真实世界研究特点
        1.3 真实世界研究与随机对照试验的区别
        1.4 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的发展现状
    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西医治疗概况
        2.1 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
        2.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概况
        2.3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概况
        2.4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趋势
第二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观察时间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类型及分组
        2.1.1 研究类型
        2.1.2 分组依据
        2.2 治疗方式
        2.2.1 抗病毒治疗
        2.2.2 中医药治疗
        2.3 病例资料收集
        2.3.1 患者一般资料
        2.3.2 实验室及影像学指标
        2.3.3 药物治疗资料
        2.4 随访形式
        2.4.1 疗效观察指标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研究对象纳入情况
        3.2 研究对象的基线情况
        3.3 研究对象的中医药使用情况
        3.4 肝硬化、肝癌发生情况
        3.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硬化累积发生率分析
        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累积发生率分析
        3.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风险的多因素分析
        3.8 病毒学检测情况
        3.9 血清lgHBV DNA(IU/ml)水平比较
        3.10 血清ALT、AST、GGT、TBIL、DBIL、AFP水平比较
讨论
    1 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真实世界队列研究结果讨论
        1.1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降低临床不良结局的发生率
        1.2 中西医干预下病毒学应答、突破发生率差异不显着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HBV DNA阴转率较西药组不显着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改善肝功能指标及AFP较西药组不显着
        1.5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发生肝硬化、肝癌的多因素分析
        1.6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的中医药治疗分析
    2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影响因素
        2.1 HBV持续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2 HBsAg定量和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2.3 肝功能指标及AFP与慢性乙型肝炎临床不良结局的关系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证候分型认识
    3 治则治法认识
    4 中医药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的认识
        4.1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常用中药汤剂、单味中药及中成药
        4.2 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4.3 特色的中医药外治法提供治疗新选择
    5 中医药优势、困境与出路
    参考文献
致谢

(7)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1.1 中医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病位和辨证论治的认识
        1.4 中医药治疗肝纤维化的研究
        1.5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肾阴虚证的研究
        1.6 细胞免疫水平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中医证型的研究
    2 现代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研究
        2.1 疾病概述和流行病学
        2.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现代医学的诊断方法
        2.4 现有的治疗手段
        2.4.1 病因治疗
        2.4.2 抗肝纤维化药物治疗
    3 慢性乙型肝炎发生肝纤维化的研究
    4 肝纤维化的免疫相关性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2.1 临床指标
        2.2.2 安全性指标
        2.3 中医证候积分
        2.4 临床疗效判定
        2.4.1 综合疗效评价标准
        2.4.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1.1 两组性别比较
        3.1.2 两组年龄比较
        3.1.3 两组病程比较
        3.1.4 两组HBV DNA水平比较
        3.2 治疗结果
        3.2.1 两组肝功能比较
        3.2.2 两组LSM、HBV DNA转阴率比较
        3.2.3 两组肝纤维化指标比较
        3.2.4 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
        3.2.5 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2.6 两组临床综合疗效比较
        3.2.7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评价
    4 讨论与分析
        4.1 中医免疫观与慢性肝病的研究
        4.1.1 中医正气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免疫机制的关系
        4.1.2 中医药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细胞免疫的关系
        4.2 柔肝化纤颗粒的立方依据
        4.3 柔肝化纤颗粒组方浅析
        4.4 柔肝化纤颗粒的药理学研究
        4.5 柔肝化纤颗粒在肝病中的临床应用
        4.6 研究结果分析
        4.6.1 对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综合疗效的影响
        4.6.2 对肝功能、LSM和 HBV DNA转阴率的影响
        4.6.3 对肝脏纤维化指标的影响
        4.6.4 对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4.6.5 安全性和不良反应分析
    5 不足及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选取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1.3.2 观察组:
        1.3.3 检测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BV-DNA、HBe Ag转阴率比较:
    2.2 肝功能:
    2.3 免疫功能:
3 讨论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
        2.3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3 主要试剂与仪器
        3.1 主要试剂
        3.2 主要仪器
    4 血液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5 肝组织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6 统计学分析
    7 结果
        7.1 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7.2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生化指标及HBV-DNA水平的关系
        7.3 肝组织病理结果分析
        7.4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脏病理的关系
        7.5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7.6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关系
第二部分 讨论
    1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功能及HBV-DNA的关系
    2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3 CHB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4 CHB患者肝脏病理与肝组织中HBsAg、HBcAg检出率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药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发表论文
    1.个人简介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施卫兵教授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5 数据挖掘结果
第二章 讨论
    1 施教授对慢乙肝病机的认识
    2 施教授治疗慢乙肝的治则治法分析
    3 施教授治疗慢乙肝常用中药分析
    4 施教授治疗慢乙肝常用药物组合分析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 耳穴贴压疗法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四、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论文参考文献)

  • [1]苦参素注射液对肝纤维化指标影响的荟萃分析[J]. 刘旭东,黄露,李品桦,朱沪敏,吴铁雄. 湖北中医杂志, 2021
  • [2]复方苦参注射液与阿德福韦酯联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分析[J]. 苗郁.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14)
  • [3]苦参素对HepG2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生成作用的研究[D]. 覃小珊.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4]中药穴位敷贴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治疗肝郁脾虚证慢性乙肝的临床观察[D]. 郑晓婷.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肝爽颗粒治疗乙肝肝纤维化Meta分析[D]. 王义姗.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基于真实世界的慢性乙型肝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回顾性队列研究[D]. 张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7]柔肝化纤颗粒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研究[D]. 段桂姣.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
  • [8]苦参素胶囊联合恩替卡韦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 张宝清. 哈尔滨医药, 2021(02)
  • [9]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医证型与肝组织内HBsAg、HBcAg表达及临床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D]. 汪士豪.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基于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施卫兵教授治疗慢乙肝的用药规律研究[D]. 李轩利.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苦参碱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58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