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探讨:附93例分析

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探讨:附93例分析

一、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旖旎[1](2018)在《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成像在未经肠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定性及定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利于相对准确的推算非理想状态下活动性小肠出血病人的出血量。材料与方法准备5只新西兰大白兔,一台微量泵、一根微量泵延长管,一根24G静脉留置针,静脉留置针的一端与微量泵延长管连接,另一端与肠管连接,针管须要穿透肠壁,使留置针固定于肠壁上,然后再对微量泵进行调整,分别设定0.1,0.2,0.4,0.6,0.8,1.0,1.2,1.4,1.6,1.8ml/min的注射流率向大白兔结肠内注射对比剂,模拟小肠活动性出血。对比剂由碘海醇和生理盐水按体积约1:45比例配伍,碘海醇的浓度为300mgI/m1,用对比剂来模拟造影增强后的血液。对上述不同出血流率的动物模型行GE Discovery HD750 CT的GSI模式进行扫描。于注射对比剂后延迟15s扫描模拟动脉期,延迟40s扫描模拟门静脉期,每种流率各扫描1次。利用GSI标准重建模式获得7种单能量图像及相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像,分别为40keV、50keV、60keV、70keV、80keV、90keV、100keV,选取显示对比剂渗出区清晰的单能量为60keV所对应的基物质碘(水)基图进行观察,把所有能观察到碘对比剂渗出的动脉期及门静脉期选取出来,并分别计算出动脉期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动脉期)、门脉期对比剂渗出区碘含量总值(IC门脉期)及两期对比剂渗出区容积之差本底碘含量总值(IC本底)。利用公式ΔIC=IC门脉期-IC动脉期-IC本底,计算出门脉期碘含量总值与动脉期碘含量总值的差值,再利用公式V测定=ΔI C/(Δt×ρI),对出血流率进行计算(V测定的单位是ml/min;Δt为双期扫描的间隔时间,单位为s;ρI为碘对比剂的浓度,单位为u g/cm3),用此方法对未经消化道准备情况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初步的估算。通过配对t检验及相关分析对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当真实注射流率分别为0.1,0.2,0.4,0.6,0.8,1.0,1.2,1.4,1.6,1.8 ml/min时,实测流率分别对应为0.132,0.23,0.456,0.688,0.928,1.176,1.40,1.614,1.846,2.062 ml/min;两者之间的误差分别为32.00%,15.00%,14.00%,14.67%,16.00%,17.60%,16.67%,15.29%,15.38%,14.56%。当真实流率达到一定值(0.2ml/min)后,伴随真实流率的逐渐升高,两者之间的误差逐渐减小趋于平稳,即实测流率与真实流率之间的差值减小。真实流率(0.910±0.5896)与实测流率(1.0532±0.6773)两组数据经过回归分析,两者之间具有强相关(r=1.000,P<0.0001),并得出回归方程V真实流率=0.871×V实测流率-0.007。配对t检验,t值=5.l33,P=0.001<0.05,两者数值之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利用能谱CT单能量成像及基物质碘(水)基图像测定碘含量计算出未经肠道准备的活动性小肠出血流率,对非理想状态下的活动性小肠出血量进行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

羊琦[2](2016)在《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由于小肠解剖结构和生理的特点:冗长、曲折、位置不固定及病因复杂,其影响了传统影像学检查的判断、定位和对传统内镜的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使得小肠疾病的诊断较为困难。本研究通过对疑诊小肠疾病患者分别行腹部CT、消化道钡餐或和胶囊内镜、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比较上述方法对小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病变检出率、评价DBE安全性,观察患者耐受性。旨在综合评价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因腹痛、腹胀、不明原因出血、不完全性肠梗阻、消瘦、贫血等症状就诊患者的临床资料,行胃镜、结肠镜等常规检查而无阳性发现的疑诊小肠疾病的患者再行双气囊电子小肠镜检查。分析各组的疾病类型、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并且与胶囊内镜、全消化道钡餐、腹部CT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作比较。结果:73例患者总进镜77次,经口进镜31例,经肛进镜42例,均为非麻醉状态下进镜。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病变的总检出率为76.6%(59/73)。检出前四位病变是克罗恩病、小肠炎、小肠腺癌、小肠溃疡。检出病变中克罗恩病17例(28.7%),小肠炎9例(15.3%),其他病变依次为小肠腺癌8例(13.5%)、小肠溃疡7例(11.9%)、小肠息肉7例(11.9%)等。DBE、胶囊内镜、腹部CT、全消化道钡餐对小肠疾病的病变检出率分别为76.6%、75%、53.8%、42.1%;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慢性腹泻、不完全性小肠梗阻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检出率分别为88.9%、61.9%、77.8%、91.9%。在操作过程中及术后,部分患者可轻度腹痛、腹胀等,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未发生消化道穿孔、消化道出血、急性胰腺炎、吸入性肺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所有镜下活检的患者,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及穿孔。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率及安全性,是诊断小肠疾病重要工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王延明,岳海岭,茆成祥,刘宙,陈伟丽[3](2015)在《小肠出血性疾病手术治疗43例分析》文中提出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少见,常以小肠出血为首发症状,占全部消化道出血的3%5%〔1〕。由于小肠肠管长、系膜短、迂曲重叠以及腹腔内活动度大的解剖特点,现有检查方法均有局限性,明确诊断困难。如何对小肠出血性疾病准确诊断、早期治疗,仍是临床上的棘手问题。本文回顾性总结我院1988-03-2013-12经手术治疗小肠出血性疾病43例,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黄祥[4](2012)在《急性出血性小肠炎外科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的发病原因、诊断、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1年5月我院9例急性出血性小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病年龄5563岁,男8例,女1例,平均年龄59岁;入院时显性大出血并休克8例(88.9%)。结果9例均是消化道大出血,保守治疗失败,转行外科剖腹控查术,术中行电子结肠镜寻找出血点,并行结扎止血,手术止血成功率100%,9例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电子小肠镜未普及(成本昂贵)的今天,急性出血性小肠炎显性大出血,外科剖腹控查+术中电子结肠镜寻找出血点止血,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王芬,薛莉,沈守荣,肖定华,王晓艳[5](2010)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66例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资料,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66名患者接受了胶囊内镜检查,分为显性出血组(A组,n=57)和隐性出血组(B组,n=9),分析其临床特点、病变检出类型及检出率。结果①两组年龄、病程无差别;A组入院治疗率(82.59%)高于B组(55.6%),P<0.001;A组病程中输血率(75.4%)高于B组(55.6%),P<0.001;②共有65例顺利完成检查,1例剔除;所有患者均顺利排出胶囊,无任何不适;57例发现明确或疑似的出血病灶(57/65,87.7%);③阳性发现组(n=57)及阴性发现组(n=8)对比,其各种临床相关因子的分布无显着差别。结论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性疾病中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是一种安全、无任何痛苦的检查方法,镜下诊断不受临床相关因素的影响,有很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贾如真[6](2010)在《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和目的]小肠出血通常是指屈氏韧带至回盲瓣之间的肠道出血,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当中比较少见,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2%-15%,由于小肠距离口腔、肛门较远,并且小肠肠管较长,活动度较大,折叠度较大,常规的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有限,临床对小肠出血的病人诊断比较困难,通过43例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已确诊为小肠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所有的患者均是2004-2009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共43例,对所有患者病因及诊断方法进行分析,绝大多数患者经过上、下消化道内镜排除十二指肠球部以上(包括球部)和结直肠的出血,再选择性经全消化道钡餐透视、ECT、DSA、胶囊内镜、小肠镜、剖腹探查等单项或多项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所有患者病因都经过手术及病理证实。主要检查方法包括:胃镜,结肠镜,胶囊内镜,小肠镜,全消化道钡餐透视,DSA,ECT,PET,手术探查等。[结果]43例小肠出血患者当中,小肠肿瘤21例,占48.8%,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16例;小肠憩室7例,占16.3%;小肠血管畸形4例,小肠息肉4例,各占9.3%;小肠克罗恩病2例,小肠溃疡2例,各占4.7%;小肠套叠1例,小肠破裂1例,小肠结核1例,各占2.3%。全消化道钡餐透视阳性率14.3%(3/21),ECT检查阳性率33.3%(2/6),DSA检查阳性率40.0%(6/15),胶囊内镜检查阳性率76.0%(19/25),小肠镜检查阳性率86.7%(13/15)。[结论]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病因当中以肿瘤最为多见,肿瘤当中以小肠间质瘤最为多见,非肿瘤性病因当中,以小肠憩室最为多见,其次为血管畸形。诊断方法当中,小肠镜和胶囊内镜检查诊断价值最大,ECT、DSA、全消化道钡餐透视检查对小肠出血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庞丽兴[7](2009)在《61例小肠疾病的临床病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小肠疾病的临床特点与诊治方法,增加对其认识,提高对其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临床确诊为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其主要症状、病因、病理诊断、好发部位及所应用的诊断方法。结果:小肠疾病以腹痛38例(62.29﹪),贫血27例(44.26﹪),消瘦23例(37.7﹪)及消化道出血14例(22.95﹪)为主要表现。疾病分类以肿瘤多见,共34例(55.73%),其中良性肿瘤4例,恶性肿瘤30例。其次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炎症,共15例(24.59%)。其中克罗恩病6例(9.83%),小肠慢性非特异性炎5例(8.20%),肠结核4例(6.56%),憩室4例(6.56%)。本组病例中,胃肠镜检查36例,阳性6例(16.67%)。全消化道钡餐13例,阳性3例(23.08%)。双腔气囊小肠镜及胶囊内镜共14例,阳性11例(78.57%)。结论:小肠疾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病因以恶性肿瘤多见,对不明原因的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腹痛、贫血、出血等,常规胃、大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者,应考虑到小肠疾病的可能。内镜检查和小肠钡剂检查仍是目前诊断的主要手段。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胶囊内镜作为无创方法可用于可疑小肠疾病的筛查。

李衍军[8](2003)在《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性疾病的病因及临床诊断方法。方法 :对 93例小肠出血的病人 ,进行了内镜或钡餐透视检查后 ,选择性地进行99mTc核素显象 (ECT)、小肠钡灌肠、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 (DSA) ,所有检查阴性又出血不止者或病情严重者则行剖腹探查或术中内镜检查。结果 :在 93例患者中 ,非肿瘤性病变 5 4例 ,小肠肿瘤性病变 15例 ,全身性疾病 2 4例 ,其中以炎性肠病及感染性疾病为多。术前明确出血病因的有 5 0例 ,术前诊断率为 5 3.76 %。 4 3例患者行剖腹探查 ,有 2 7例做了术中内镜检查才明确诊断。结论 :小肠出血性疾病在临床诊断上有一定的困难 ,需综合应用各种检查。术中内镜检查对明确诊断有极大的帮助。

智发朝[9](2003)在《我国小肠疾病的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检查手段的拓展,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有了明显提高,但对于怀疑小肠病变者,尚缺乏切实有效的检查手段.对于小肠血管性病变及小肠憩室,血管造影及ECT阳性率高,而对肠腔内隆起型病变,双对比造影效果较好,空肠上段及回肠末端病变,首选内镜检查.小肠气钡双重造影检查可清楚显示黏膜形态,成为小肠IBD的首要诊断方法,C-反应蛋白及血清α1-糖蛋白能反映疾病的活动,是目前最常用或最敏感的活动性指标.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复杂,国内以感染性慢性腹泻及乳糖吸收不良引起者较为常见,传统实验室检查尚无特异性,有研究认为内窥镜下活检是诊断吸收不良的金标准.治疗上对于小肠出血及肿瘤,目前仍以手术为主,根据病变不同,也可镜下治疗.IBD尚缺乏根治疗法,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可选取传统药物、手术.值得注意的是生物疗法的开发和应用已取得了初步成功,有望成为IBD未来药物治疗的重要武器.

杜文礼,刘健波,陈妙宽[10](1996)在《出血性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附103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103例已确诊的出血性小肠疾病病例,从病因分类、出血量、出血部位及诊断程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在病因分类上以感染性疾病为主(73/103),与国内同仁报道有别。次为良、恶性肿瘤(20/103),再次为小肠憩室(7/103)和其他罕见病种(3/103)。而出血量与病种关系方面,少量者占77%,其中以感染性疾病和各类肿瘤为主。中等量占20%,包括小肠憩室,延误治疗的感染性疾病。大出血者占3%,它们是误诊的肠伤寒和憩室病。在病灶定位方面,上段者占22%,多为各类肿瘤。下段者占78%,包括大量感染性疾病及憩室病。至于诊断程序方面,首先应在认真排除各类感染性疾病的前提下,着重对小肠憩室、各种肿瘤和血管畸形加以鉴别。

二、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2)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结果 附典型病例及图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小肠出血性疾病手术治疗4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急性出血性小肠炎外科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
    1.3 实验检查
2 结果
3 讨论
    3.1 小肠的解剖
    3.2 急性出血性小肠炎病因探讨
    3.3 手术时机的选择
        3.3.1 确定出血点的肠段
        3.3.2 手术指征
    3.4 手术经验

(5)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准备
    1.3 检查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分析
    2.2 病变检出情况
    2.3 病变检出相关因子分布情况
3 讨论

(6)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61例小肠疾病的临床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61 例小肠疾病的临床病例分析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二、综述:小肠疾病的诊疗现状与进展
    正文
    参考文献
三、致谢

(8)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四、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能谱CT碘(水)基图对活动性小肠出血定量诊断的价值—动物实验研究[D]. 赵旖旎.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1)
  • [2]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D]. 羊琦. 皖南医学院, 2016(06)
  • [3]小肠出血性疾病手术治疗43例分析[J]. 王延明,岳海岭,茆成祥,刘宙,陈伟丽. 临床急诊杂志, 2015(04)
  • [4]急性出血性小肠炎外科治疗体会[J]. 黄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12(04)
  • [5]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王芬,薛莉,沈守荣,肖定华,王晓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15)
  • [6]小肠出血病因及诊断方法的探讨[D]. 贾如真. 山东大学, 2010(08)
  • [7]61例小肠疾病的临床病例分析[D]. 庞丽兴.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8]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问题的探讨——附93例分析[J]. 李衍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03(01)
  • [9]我国小肠疾病的研究现状[J]. 智发朝.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3(05)
  • [10]出血性小肠疾病的诊断问题──附103例分析[J]. 杜文礼,刘健波,陈妙宽. 中华消化杂志, 1996(02)

标签:;  ;  ;  ;  ;  

小肠出血性疾病临床诊断探讨:附93例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