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应用大山楂丸加味催生5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谢莹[1](2019)在《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理脾复方制剂对胃肠动力、下丘脑及血清胃动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神经降压素的影响,探究不同剂量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大鼠的作用机理,为理脾制剂颗粒剂的临床运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96只大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按雌雄各半随机分成空白组12只、模型组84只,空白组正常饲料喂养,模型组特制饲料喂养14天。模型组采取病因模拟法建立厌食症模型大鼠,造模成功后模型组按雌雄各半随机分为7组,包括模型对照组(12只)、生理盐水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12只)、理脾复方制剂高剂量组(12只)、硫酸锌组(12只)、吗丁啉组(12只)。空白组、模型对照组按0.01ml/g蒸馏水干预,生理盐水组均按0.01ml/g生理盐水干预,理脾复方制剂低、中、高剂量组分别按0.02ml/g、0.04ml/g、0.08ml/g理脾复方制剂干预,硫酸锌组按0.01ml/g硫酸锌干预,吗丁啉组按0.01ml/g吗丁啉干预,每日1次,连续7天。收集血液分离血清、血浆和下丘脑组织。采用碳末灌胃法测量胃排空率及小肠推进率,采用ELLSA法测定血清及下丘脑胃动素、血清胃泌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实验结果采取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齐时选择LSD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Dunnett’ s T3法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厌食大鼠摄食量、体质量明显下调有差异性(P<0.05),表明造模成功。2.干预治疗后厌食大鼠摄食量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的为硫酸锌组其次为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干预治疗后各治疗组厌食大鼠体质量均上调与模型组有差异性,依次为硫酸锌组,生理盐水组,理脾复方制剂中、高、低剂量组,吗丁啉组。3.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下调(P<0.05),干预治疗后除生理盐水组在小肠推进率上无差异性(P>0.05),余治疗组对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均有促进作用有差异性(P<0.05),理脾复方制剂以中剂量组效果最佳,吗丁啉组优于硫酸锌组。4.胃肠激素:造模后,模型组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胃泌素明显下调有显着差异(P<0.01),神经降压素上调有差异性(P<0.05),生长抑素上调有显着差异(P<0.01),干预治疗后理脾复方制剂中剂量组能显着提高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而理脾复方制剂低剂量组提高胃泌素含量优于中剂量组;除下丘脑胃动素方面硫酸锌组无差异性外(P>0.05),吗丁啉组、硫酸锌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胃动素、胃泌素含量,降低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结论:理脾复方制剂治疗厌食均有效,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厌食大鼠胃动素、胃泌素含量,下调神经降压素、生长抑素含量,从而促进厌食大鼠摄食行为增加,促进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增强胃肠动力而恢复食量、体质量增长,治愈厌食。不同浓度中以中剂量效果最好,该剂量是临床用于治疗厌食常用剂量,为临床使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并为推广名老中医经验方应用奠定基础,同时也为新的剂型推广奠定基础。
曾凯洋,宋驰,曲妍霏,张静泽[2](2019)在《胃肠运动调节中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胃肠道平滑肌运动是消化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紊乱是引起消化道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胃肠动力学异常性疾病在我国发病率较高,加之胃炎、溃疡病等其他常见病引起的动力学异常,则导致发生率更高。胃肠动力疾病是目前消化内科的研究热点,胃肠动力调节中药在临床运用广泛,疗效确切。中医以辨证论治、整体观念的治病原则,使其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上具有突出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对胃肠动力调节机制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
张赛萍[3](2018)在《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专家问卷调查,为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方法: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4个部分:诊断部分、辨证部分、治疗部分和预防与调护部分。其中诊断部分包括:疾病诊断、病史、辅助检查和鉴别诊断;辨证部分分为证候分类及辨证要点;治疗部分包括:中药煎剂的治法方药、中成药口服治疗及外治疗法。每一部分后都请专家用具体文字列出补充修改意见和建议。通过电子邮件形式将问卷递送至各地专家,待问卷反馈后进行统计,对各项指标的均数、不重要百分比、等级和、变异系数分析,得出较为统一的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内容,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诊治标准的建立提供依据。结果:儿童矮身材的中医病名应考虑为“矮身材”,其诊断标准应为:①在正常情况下,儿童身高低于正常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2SD;②2岁以下GV<7cm/y,3岁至青春期GV<5cm/y,青春期GV<6cm/y;③多数患儿伴有骨龄的落后。同时矮身材在诊断过程中应注意病史的收集,辅助检查可以有效的帮助鉴别诊断。儿童矮身材常见的证型多是虚证,分别为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儿童矮身材以身材矮小、发育落后、形体瘦弱为主症,多以兼症、舌脉的不同来判断证型。矮身材的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调补各脏所虚是其治法所在,其中脾肾两虚证方选补中益气汤合补肾地黄丸,肝肾亏虚证选方加味六味地黄丸,心脾两虚证选方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肺脾气虚证选方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风散。中成药中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可用于肝肾亏虚证,玉屏风口服液、补中益气口服液用于肺脾气虚证,归脾丸用于心脾两虚证。但需注意中成药对于矮身材只能用于辅助治疗。而中医外治亦能于儿童矮身材的治疗。结论:通过问卷调查,初步得出儿童矮身材共识性较高的4个证型:脾肾两虚证、肝肾亏虚证、心脾两虚证和肺脾气虚证,并得出各证型的辨证要点、治法方药,为儿童矮身材的中医规范化诊疗的研究提供参考。
田雪丽[4](2017)在《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探索国家级儿科名老中医药专家黄建业教授治疗小儿厌食经验方“运脾散”对胃肠道的作用机理,了解“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胃粘膜影响以及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等胃肠激素的调节作用,课题组拟开展本研究;其研究成果为运脾散临证治疗小儿厌食提供一定理论依据,为推广应用名老中医经验方奠定理论基础。方法:选用健康的35-40D的SD大鼠56只,体重(60±10)g,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后随机分为正常组(以下简称“A组”)16只、模型组40只;模型组大鼠用特制饲料喂养1周后,观察记录大鼠食量、体重变化;造模成功后两组各取8只大鼠完成第一次取材。之后模型组32只大鼠按每组8只,雌雄各半,又随机分为空白模型组(以下简称“B组”)、运脾散治疗组(以下简称“C组”)、醒脾养儿颗粒对照组(以下简称“D组”)、生理盐水对照组(以下简称“E组”),均正常食料喂养,并进行灌胃干预治疗7天。A组、B组给予等容积蒸馏水,C组灌服运脾散中药液,D组灌服醒脾养儿颗粒中药液,E组灌服等容积生理盐水。1周后完成第二次取材。观察造模后、治疗后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胃肠动力以及胃黏膜的影响。结果:(1)模型组大鼠食量、体重明显降低,与正常大鼠A组有显着差异(P<0.01),造模成功。(2)治疗后大鼠食量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运脾散C组其次为D组、B组、E组,治疗后大鼠体重在短期内增长,并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的为D组其次为运脾散C组、B组、E组。(3)血清淀粉酶、胃动素含量:造模后模型组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升高最为显着,其次为D组(P均<0.01),而B组与E组显示无差异性(P>0.05)。(4)胃肠推动功能: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明显减弱(P<0.01),治疗后运脾散C组、醒脾养儿颗粒D组大鼠胃肠推进功能较治疗前明显亢进(P<0.01),B组与E组无差异性(P>0.05)。(5)电镜下观察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改变情况:A组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内质网结构清晰完整,有大量微绒毛分布,模型组胃粘膜细胞核无核仁,大量空泡组织;线粒体、内质网水肿,结构不完整,并见大量脂肪滴,未见胃微绒毛;治疗后运脾散C组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等迅速恢复至正常大鼠A组水平;D组线粒体嵴不明显,部分线粒体有自溶现象,部分细胞核无核仁;B组线粒体嵴不清楚,内质网间隙宽,有断裂现象,细胞胞核、质比例异常,且细胞核无核仁;E组有少量脂肪滴,细胞间质部分纤维化,细胞核间隙扩大,无核仁。结论:1.特制饲料喂养大鼠,厌食造模成功,该方法可行。2.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与淀粉酶含量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是厌食发生的主要原因;厌食可对大鼠胃窦粘膜线粒体、内质网、细胞核、绒毛等超微结构破坏;3.厌食大鼠胃肠激素分泌降低、胃肠推动力减缓可能与胃窦黏膜超微结构破坏有一定的关联性;4.运脾散C组治疗厌食大鼠在促进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以及大鼠食量、体重恢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5.运脾散治疗厌食的作用机理,可能是通过修复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促进胃肠激素的分泌、增强胃肠推动力来实现的。运脾散治疗厌食值得推广应用。
林洪生,李萍萍,薛冬,刘杰[5](2016)在《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文中指出肿瘤姑息治疗是指以患者为中心的一种医疗模式,它关注患者的不适症状,通过使用药物、心理、社会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对于肿瘤相关症状的控制。不论肿瘤患者处于何种肿瘤分期或其他治疗需求与否,姑息治疗需要预测、预防和积极治疗患者的相关症状,并将这一治疗贯穿于肿瘤治疗的始末[1]。中药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应用普遍,特别是由于中药有改善不适症状,调节脏腑功能及提高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特点,在肿瘤姑息治疗中使用更为广泛。为了规范中成药在肿瘤治
王丽丽[6](2016)在《“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应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仲景在《内经》“有故无殒”理论的基础上,创造出相关的经典方剂,并将其灵活运用于实践,进一步完善了《内经》的理论,完美的展现了其对临床用药的宝贵价值。本文以医圣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中妊娠禁忌药、相反药、有毒药的运用为研究对象,分析相关代表条文及方药的应用,总结仲景运用该理论的精髓,整理和分析古今有关“有故无殒”理论的相关文献,总结出1.“有故无殒”理论的来源;2.“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3.后世医家对“有故无殒”理论的研究;4.“有故无殒”理论的现代研究和临床应用。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对“有故无殒”理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有故无殒”理论不仅体现在妊娠禁忌药的应用方面,同时有毒药、相反药的应用也是在不同角度对该理论进行诠释。仲景继承和发展了《内经》“有故无殒”理论,其不仅可以用于妇女妊娠病的治疗,而且可以用于指导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应用。深入探究“有故无殒”理论,必将有助于推广其在现代临床各科中的应用,对今后“有故无殒”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李承佑[7](2013)在《近三十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处方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文中指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应属于中医“水肿”、“阴水”、“肾风”、“关格”等病证的范畴。目前西医对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主要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毒类药物、环孢霉素等。其中激素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主要药物。虽然取得一定疗效,但会损害机体正常的免疫功能,易产生激素依赖及不良反应,并使病情反复。因此,在中医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前人经验,为更好的发挥中医药在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上的优势提供理论依据,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按收录标准收集近30年来,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医案122则,并对其处方用药规律进行了研究。在WindowsXP平台上,应用Epidata version3.1数据库软件,将医案进行筛选、整理和录入,并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将医案涉及的225味药物进行数据挖掘和研究。对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医案中药物出现的频次、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临床常用药物。同时,采用复杂系统熵聚法对药物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得出依赖程度较大的药对及核心药组。根据统计结果得知,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用药物以补虚药为主,佐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并兼顾温里、收敛固涩,核心药物有:黄芪、茯苓、白术、泽泻、丹参、益母草、山药、附子、车前子、党参等。核心药对有黄芪、茯苓,茯苓、白术,黄芪、白术,茯苓、泽泻等,且白术、益母草、黄芪,党参、泽泻、黄芪组的关联性最强。通过复杂系统熵聚法,最终得出37个核心药物组。通过统计分析,总结出近30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处方用药特点及规律:1.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因病机复杂,临床治疗方法多样,但治病求本,总因不外乎正虚邪实,临床辨证用药,疗效显着。2.用药补虚为主,偏重补气,尤重补脾、肺、肾气;佐以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以消水肿、血瘀;兼顾温里,以温补脾肾;不忘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急则治其标,标本兼顾。3.根据统计结果,提取出常用药对、核心药物组及处方。4.根据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病机特点和病因的特殊性,选取适宜于临床应用的核心药物组。期望得到相关专家的综合判断,结合临床试验,确立用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的中药新药研发的候选处方。
孟子惠[8](2013)在《和胃煎剂与吗丁啉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服用和胃煎剂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服用前后中医症状评分进行比较,对和胃煎剂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安全性进行评价,探讨中医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方法,发挥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方法:本次研究全部病例均来自我院的门诊和住院病人,根据西医罗马Ⅲ标准及我国颁布的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范围。将这60例中医诊断为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30例和胃煎剂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口服多潘立酮治疗。疗程均为4周,一个用药疗程后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变化,并进行中医临床症状评分,并利用统计软件对所得临床数据进行分析,依据结果对胃冲剂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两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经给药治疗后,其中治疗组症状明显好转,总有效率为94.1%,而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9%;治疗组在上腹痛、腹胀、早饱、嗳气、恶心5个症状的治疗,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在腹胀、早饱、嗳气和恶心四个症状的改善上显着优于对照组(P<0.01),在反酸、烧心、呕吐3个症状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引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有很多,祖国医学对于胃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且疗效比较稳定,和胃煎剂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具有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之功效,可以明显改善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症状。
王鹿萍[9](2013)在《消食清热膏对食积内热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由于小儿积滞在儿科疾病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及现代文献都对该病进行了大量论述了。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发现,目前对该病的治疗主要是以中医治疗为主,在内治、外治、内外治结合方面均取得良好疗效。本科题从内治入手,通过观察消食清热膏对大鼠食积内热模型的症状及相关指标的改善,从而验证其与临床经验方效果相同,确有消食清热的作用,为其后期的研制开发提供确实可信的实验数据。方法:以既往文献为基础建立模型,将60只wistar大鼠分为6组,即空白对照组、食积模型组、健儿消食口服液组、消食清热膏高剂量组、中等剂量组、低剂量组。除空白组外,将其余5组进行造模,造模成功后,除食积模型组外,其余各组按照一定剂量进行药物灌服,连续用药15天,并于1、7、14天分别测定和记录大鼠的一般状态、体重、进食量、趾心温、肛温。末次给药后lh断头处死大鼠,并收取胃液,并记录胃液量,测定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性。比较上述检测项目在各组大鼠中是否有差异。结果:通过灌服消食清热膏后,可使食积内热大鼠的体重、进食量、趾心温、肛温、胃液量接近正常水平,胃酸PH值得到有效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加。说明消食清热膏能改善大鼠食积内热模型症状,能够刺激胃液分泌,有助食物消化和吸收。结论:通过对各组检测项目的对比,说明消食清热膏可改善食积内热的症状,具有消食清内热的作用。
陈燕华[10](2013)在《中医对小儿食积的治疗概况》文中认为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小儿食积、疳证等脾胃病却屡见不鲜。食积,又称积、积滞,《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中所记载的"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是本病的最早记载。其是由乳食喂养不当,停积脾胃,运化失健引起的一种病证,以不思乳食,腹胀嗳腐,大便不调为特点。多见于婴幼儿,若积久不消,迁徙失治,可转化成疳。西医称消化不良,治疗多
二、应用大山楂丸加味催生5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大山楂丸加味催生5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饲料 |
1.4 主要试剂 |
1.5 主要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方法 |
2.1.1 实验动物分组 |
2.1.2 厌食模型制备 |
2.1.3 药物与方法 |
2.1.4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1.5 指标检测 |
2.1.6 统计学方法及处理 |
2.1.7 技术路线示意图 |
2.2 结果 |
2.2.1 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干预前后变化 |
2.2.1.1 造模后正常组与模型组大鼠摄食量、体质量变化 |
2.2.1.2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摄食量变化 |
2.2.1.3 干预治疗后各组大鼠体质量变化 |
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肠动力的比较 |
2.2.2.1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胃排空率的比较 |
2.2.2.2 干预治疗前后厌食大鼠小肠推进率的比较 |
2.2.3 实验大鼠胃肠激素的比较 |
2.3.3.1 实验大鼠下丘脑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
2.3.3.2 实验大鼠外周血胃动素(MTL)含量的比较 |
2.3.3.3 实验大鼠胃泌素(GAS)含量的比较 |
2.3.3.4 实验大鼠神经降压素(NT)含量的比较 |
2.3.3.5 实验大鼠生长抑素(SS)含量的比较 |
3 结论与讨论 |
3.1 胃肠动力低下是造成厌食发生的主要机理之一 |
3.1.1 饮食失调可能是引起胃肠动力低下的原因之一 |
3.1.2 胃肠平滑肌收缩力减低与胃肠动力低下有关 |
3.2 胃肠激素紊乱是造成胃肠动力不足,发生厌食的机理之一 |
3.3 理脾复方制剂能促进胃肠动力可能是通过调节胃肠激素发挥作用的 |
3.3.1 理脾复方制剂参与胃肠激素的调节,使胃肠运动处于平衡状态 |
3.3.1.1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下丘脑及外周血胃动素含量 |
3.3.1.2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上调厌食大鼠胃泌素含量 |
3.3.1.3 理脾复方制剂能下调厌食大鼠神经降压素含量 |
3.3.1.4 理脾复方制剂能显着下调厌食大鼠生长抑素含量 |
3.3.2 理脾复方制剂能提高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促进胃肠动力 |
3.4 理脾复方制剂促进胃肠动力药理研究分析 |
3.4.1 理脾复方制剂组方分析 |
3.4.2 理脾复方制剂推动胃肠动力的相关物质基础 |
全文总结、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缩略语表 |
附录二 综述 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及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三 相关实验数据及图表 |
附录四 致谢 |
附录五 个人简介 |
(2)胃肠运动调节中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胃肠运动的调节机制 |
2 神经系统调节作用 |
2.1 促胃肠动力作用 |
2.2 抑制胃肠动力作用 |
2.3胃肠动力的双向调节作用 |
3 体液调节作用 |
3.1 促进胃肠动力 |
3.2 抑制胃肠动力 |
3.3双向调节胃肠动力 |
4 多种机制共同调节作用 |
5 离子通道调节作用 |
6 展望 |
(3)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儿童矮身材的研究概况 |
一、中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及治疗 |
1. 病名认识 |
2. 病因病机认识 |
3. 治疗 |
二、西医对儿童矮身材的认识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诊断及鉴别诊断 |
3. 治疗 |
第二部分 研究方法与结果 |
一、问卷的设计 |
二、问卷的调查与分析 |
1. 专家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专家积极系数 |
2. 专家调查问卷的分析 |
3. 专家调查问卷的评价 |
4. 专家问卷调查的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一、关于本研究的意义 |
二、关于问卷的设计 |
三、关于德尔菲法 |
1. 专家的参与 |
2. 德尔菲法 |
四、关于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 |
1. 结果分析 |
2. 理论探讨 |
五、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制剂 |
1.4 实验仪器(实验仪器由河南省中医院中心实验室提供) |
1.5 其他材料 |
2 实验方法 |
2.1 动物观察与检测项目 |
2.2 动物实验过程 |
2.3 取材方法 |
2.4 标本处理 |
2.5 实验观察项目评价(同 2.1 观察项目) |
2.6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造模后及治疗后厌食大鼠的一般状态改变 |
2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的情况 |
3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内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的情况 |
4 造模后及治疗后各组大鼠胃窦粘膜的情况 |
讨论 |
1 饮食所伤是厌食的首要因素 |
2 脾失健运是厌食发生的重要机理 |
3 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与厌食发生的关联性分析 |
3.1 血清胃动素降低 |
3.2 血清淀粉酶降低 |
3.3 胃肠推进功能减弱 |
3.4 胃粘膜破坏 |
4 健脾助运治法与厌食治疗方药的机理分析 |
4.1 健脾助运法可以提高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淀粉酶水平 |
4.2 健脾助运法可以增强厌食大鼠胃内残留率降低,小肠推进比 |
4.3 健脾助运法可以改善线粒体、粘膜绒毛分布 |
5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以及方中各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1 运脾散的组方原理 |
5.2 方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6 运脾散治疗厌食机理分析 |
6.1 运脾散能较快恢复厌食大鼠的食量、体重 |
6.2 运脾散有促进厌食大鼠血清胃动素及淀粉酶分泌、提高胃肠激素水平作用 |
6.3 运脾散有增强厌食大鼠胃肠推进比作用 |
6.4 运脾散有修复厌食大鼠胃窦粘膜超微结构作用 |
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实验数据 |
附录2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5)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论文提纲范文)
1 扶正类中成药 |
1.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1.1.1参芪扶正注射液[6-10] |
1.1.2参一胶囊[11-13] |
1.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1.2.1百令胶囊[14] |
1.2.2参芪片[15-18] |
1.2.3槐耳颗粒[19] |
1.2.4健脾益肾颗粒[3] |
1.2.5金水宝胶囊[4] |
1.2.6螺旋藻胶囊[20-23] |
1.2.7养阴生血合剂[3] |
1.2.8云芝糖肽胶囊[3] |
1.2.9贞芪扶正胶囊/颗粒[24-27] |
1.2.10生脉注射液[28,29] |
1.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 |
1.3.1补中益气丸[15-17] |
1.3.2六味地黄丸[4] |
2 抑瘤类中成药 |
2.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2.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2.2.1金复康口服液[33-36] |
2.2.2金龙胶囊[3,37,38] |
2.2.3平消胶囊(片)[3,39,40] |
2.2.4消癌平片[41-43] |
2.2.5消癌平注射液[44-48] |
2.2.6复方红豆杉胶囊[49-52] |
2.2.7紫龙金片[53,54] |
2.2.8华蟾素片,华蟾素注射液[55-58] |
2.2.9威麦宁胶囊[59,60] |
2.2.10益肺清化颗粒,益肺清化膏[61-65] |
2.2.11榄香烯注射液[66-69] |
2.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 缓解症状中成药 |
3. 1 疲乏 |
3. 1. 1 Ⅰ类证据A级推荐中成药 |
3.1.1.1参芪扶正注射液[73-77] |
3.1.1.2参一胶囊[11-13] |
3. 1. 2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2.1参附注射液[78-81] |
3.1.2.2补中益气丸[15-17] |
3.1.2.3参芪片,十一味参芪片[4,15-18] |
3.1.2.4参芪十一味颗粒[82-85] |
3.1.2.5生脉注射液[3,28,29] |
3.1.2.6贞芪扶正胶囊[24-27] |
3. 1. 3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3.1八珍颗粒[3] |
3.1.3.2八珍丸[3] |
3.1.3.3十全大补口服液(丸)[3] |
3. 2 疼痛 |
3. 2.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2.1.1气滞胃痛颗粒(片)[3] |
3.2.1.2复方苦参注射液[86] |
3. 2.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2.2.1血府逐瘀口服液(胶囊)[3] |
3.2.2.2元胡止痛片[4] |
3.2.2.3新癀片[3] |
3. 3 咳嗽咯痰 |
3. 3.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 3.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3.2.1川贝枇杷糖浆[3] |
3.3.2.2克咳胶囊[3] |
3.3.2.3二陈丸[4] |
3.3.2.4橘红化痰丸[4] |
3.3.2.5百合固金丸[4] |
3.3.2.6清气化痰丸[4] |
3. 4 厌食 |
3. 4.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4.1.1健胃消食片[3] |
3.4.1.2参苓白术散[3] |
3. 4.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4.2.1大山楂丸[91] |
3.4.2.2枳术丸[92] |
3. 5 恶心、呕吐 |
3. 5.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 5.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5.2.1柴胡舒肝丸[3] |
3.5.2.2越鞠丸[94] |
3.5.2.3小半夏合剂[95] |
3.5.2.4藿香正气口服液[4] |
3.5.2.5保和丸[4] |
3.5.2.6柴胡疏肝丸[4] |
3. 6 口疮 |
3. 6.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6.1.1口腔溃疡散[3] |
3.6.1.2口炎清颗粒[3] |
3. 6.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6.2.1复方珍珠口疮颗粒[3] |
3.6.2.2一清颗粒[4] |
3. 7 腹泻 |
3. 7.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7.1.1参苓白术散[96,97] |
3.7.1.2补中益气丸[15-17] |
3. 7.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7.2.1附子理中丸[4] |
3.7.2.2四神丸[4] |
3.7.2.3乌梅丸[4] |
3.7.2.4葛根芩连丸(片)[4] |
3.7.2.5保和丸[4] |
3.7.2.6固肠止泻丸[3] |
3. 8 便秘 |
3. 8.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8.1.1当归龙荟丸[3] |
3.8.1.2通便灵胶囊[98] |
3.8.1.3芪蓉润肠口服液[99] |
3.8.1.4六味安消胶囊[3] |
3.8.1.5四磨汤口服液[100] |
3. 8.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8.2.1麻仁润肠丸[3] |
3.8.2.2通幽润燥丸[4] |
3. 9 失眠 |
3. 9.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9.1.1七叶神安片[3] |
3.9.1.2枣仁安神液[3] |
3.9.1.3解郁安神颗粒[4] |
3. 9.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9.2.1柏子养心丸(片)[3,101] |
3.9.2.2交泰丸[102] |
3. 10 多汗 |
3. 10.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0.1.1玉屏风胶囊,颗粒,口服液[103-107] |
3.10.1.2虚汗停颗粒[108,109] |
3.10.1.3知柏地黄丸[4] |
3.10.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 11 发热 |
3. 11.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1.1.1清开灵注射液[3,110-113] |
3.11.1.2牛黄清热胶囊[3] |
3.11.1.3清开灵胶囊、软胶囊、颗粒[3] |
3.11.1.4小柴胡颗粒[4] |
3. 11. 2 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1.2.1局方至宝丹、散、丸[114] |
3.11.2.2紫雪散[115] |
3.11.2.3牛黄丸[116] |
3. 12 脱发 |
3. 12. 1 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3.12.1.1七宝美髯丸(冲剂、口服液)[3] |
3.12.1.2养血生发胶囊[3] |
3.12.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3.12.2.1精乌胶囊(颗粒)[3] |
3.12.2.2天麻首乌片(胶囊)[4] |
4保护脏器功能中成药 |
4.1保护肝功能 |
4.1.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1.1.1肝复乐[3,117] |
4.1.1.2护肝片[3,4] |
4.1.1.3利肝片[3] |
4.1.1.4复方益肝丸[3,4] |
4.1.1.5茵栀黄注射液[3,118] |
4.1.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1.2.1鳖甲煎丸[119,120] |
4.2.保护肾功能 |
4.2.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2.1.1尿毒清颗粒[3,121] |
4.2.1.2肾衰宁胶囊[3] |
4.2.1.3金水宝胶囊[3,122] |
4.2.1.4参附注射液[78-81] |
4.2.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3保护心功能 |
4.3.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3.1.1补心气口服液[4] |
4.3.1.2复方丹参滴丸(颗粒、片)[3,123,124] |
4.3.1.3稳心颗粒[125] |
4.3.1.4滋心阴口服液(颗粒、胶囊)[3] |
4.3.1.5参松养心胶囊[3] |
4.3.1.6速效救心丸[126] |
4.3.1.7生脉注射液[28,29] |
4.3.1.8参麦注射液[127,128] |
4.3.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4保护骨髓造血功能 |
4.4.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4.1.1八珍丸[3] |
4.4.1.2当归补血丸[129] |
4.4.1.3复方阿胶浆[130,131] |
4.4.1.4复方皂矾丸[132,133] |
4.4.1.5参芪片[15-18] |
4.4.1.6生白口服液[3] |
4.4.1.7生血宝颗粒[38] |
4.4.1.8生血康口服液[134] |
4.4.1.9生血丸[135,136] |
4.4.1.10养血饮口服液[3] |
4.4.1.11养阴生血合剂[3] |
4.4.1.12益血生胶囊[3] |
4.4.1.13十全大补口服液(丸)[3] |
4.5保护消化功能,改善消化系统症候群 |
4.5.1Ⅱ类证据B级推荐中成药 |
4.5.1.1人参健脾丸[4] |
4.5.1.2温胃舒胶囊[4] |
4.5.1.3三九胃泰颗粒[137] |
4.5.1.4乌贝散[4] |
4.5.1.5六味木香散[4] |
4.5.1.6六味安消散[4] |
4.5.1.7越鞠保和丸[4] |
4.5.1.8苁蓉通便口服液[3] |
4.5.1.9养胃舒胶囊(颗粒)[3] |
4.5.2Ⅲ类证据C级推荐中成药 |
4.5.2.1大山楂丸[4] |
4.5.2.2木香顺气丸[4] |
4.5.2.3舒肝和胃丸[138,139] |
4.5.2.4香连丸[4] |
4.5.2.5保和丸[4] |
4.5.2.6理中丸[4] |
4.5.2.7麻仁润肠丸[4] |
4.5.2.8麻仁滋脾丸[4] |
4.5.2.9固肠止泻丸[3] |
(6)“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应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综述 “有故无殒”理论现代研究概况 |
1.理论的研究 |
1.1 对《内经》的研究 |
1.2 对《金匮要略》的研究 |
2.现代临床和实验研究 |
2.1 现代临床应用 |
2.2 实验研究 |
文献研究 “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应用的研究 |
1.“有故无殒”理论来源 |
2.“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的应用 |
2.1《金匮要略》中妊娠禁忌药的应用 |
2.1.1 桂枝茯苓丸 |
2.1.2 附子汤 |
2.1.3 干姜人参半夏丸 |
2.2《金匮要略》中有毒药的应用 |
2.2.1 附子 |
2.3《金匮要略》中相反药的应用 |
2.3.1 甘遂半夏汤 |
2.3.2 附子粳米汤、赤丸 |
3.后世医家对“有故无殒”理论的研究 |
3.1 后世医家对“有故无殒”理论的注释 |
3.2 后世医家对“有故无殒”理论的应用 |
4.“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代表方、药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1 桂枝茯苓丸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2 附子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3 干姜人参半夏丸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4 附子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5 甘遂半夏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4.6 赤丸、附子粳米汤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近三十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处方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研究近况 |
1. 分期论治 |
2. 分型辨证论治 |
3. 分阶段论治 |
4. 脏腑论治 |
5. 病因论治 |
6. 专方专药论治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资料收集 |
1.2 资料处理 |
1.3 统计方法 |
2. 研究结果 |
2.1 医案资料研究结果 |
2.2 用药及组方规律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理论探讨 |
一. 核心药物探讨 |
二. 药对探讨 |
三. 新方初探 |
四. 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核心药组浅析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小结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和胃煎剂与吗丁啉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分析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消食清热膏对食积内热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语 |
前言 |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积滞的研究发展概况 |
2 西医对“积滞”的研究进展 |
3 中医在治疗小儿积滞方面的优势体现 |
实验研究 |
1 相关实验材料 |
2 实验具体方法 |
讨论 |
1 从中医体质方面论述食积内热 |
2 消食清热膏的研制基础 |
3 总结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中医对小儿食积的治疗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辨证论治 |
2 经方治疗 |
3 药物外治 |
4 针灸疗法 |
5 推拿疗法 |
6 刮痧法 |
7 内服外治疗法 |
四、应用大山楂丸加味催生5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理脾复方制剂对厌食大鼠胃肠动力及胃肠激素的影响[D]. 谢莹.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19(02)
- [2]胃肠运动调节中药研究进展[J]. 曾凯洋,宋驰,曲妍霏,张静泽.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9(02)
- [3]儿童矮身材中医诊治的问卷调查研究[D]. 张赛萍.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4]运脾散对厌食大鼠脾胃功能影响的研究[D]. 田雪丽. 河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5]肿瘤姑息治疗中成药使用专家共识(2013版)[J]. 林洪生,李萍萍,薛冬,刘杰.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3)
- [6]“有故无殒”理论在《金匮要略》中应用的研究[D]. 王丽丽.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近三十年来中医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处方用药规律的初步探讨[D]. 李承佑.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8]和胃煎剂与吗丁啉治疗肝胃不和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D]. 孟子惠.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3(05)
- [9]消食清热膏对食积内热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 王鹿萍.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3(07)
- [10]中医对小儿食积的治疗概况[J]. 陈燕华. 内蒙古中医药,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