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论文文献综述)
赵焕庭[1](2018)在《珠江河口特征认知的发展》文中指出人们对珠江河口的认知发生过几次飞跃。第一次认知飞跃,柯维廉(W.Olivecrona)1915年首次提出了珠江三角洲的概念;第二次认知飞跃,吴尚时1937年证明海水曾深入广州形成珠江河口湾并发育三角洲,1941和1947年先后着文肯定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并确定了其主体范围;第三次认知飞跃,曾昭璇1980年提出了冲缺三角洲的概念,1997年提出了串珠状冲缺三角洲发育模式,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发展的时间与空间位置;第四次认知飞跃,赵焕庭1982年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叠置晚更新世晚期老三角洲与全新世中期现代三角洲,新资料显示还存在晚更新世中期三角洲;第五次认知飞跃,赵焕庭等于1973-1982年间运用西蒙斯优势流概念和河口盐水楔理论研究了口门和河口湾滩槽地形的发育演变;第六次认知飞跃,吴超羽等于2006年创造性应用自己研发的长周期机理模型和沉积学、地貌动力学等多学科互证,量化再现了珠江三角洲62.5ka BP"镶嵌式"演变过程。
赵焕庭[2](2017)在《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论述吴尚时1937年发现并报道的广州东南郊七星岗海岸侵蚀地形及其附近松岗海积沙堤地形,论证吴尚时是珠江河口三角洲地区古海岸地形的首先发现者以及该古海岸地形形成于全新世中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珠江河口发生桂州海进8―2 ka BP时段。指出七星岗古海岸地形的发现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表明中国学者的科研能力媲美同时代的洋学者,这一发现支撑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同时为中国古籍对珠江河口湾演变的记述提供了实物证据,数十年来它在高等专业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大众科学知识普及、社会文化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让多代地质、地理、海洋人才从中受益,并对珠江河口三角洲的整治与开发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广州市政府1956年将七星岗古海岸遗址列为广州市重点文物,1983年广东省地理学会决定在该处建立纪念碑,近年建造七星岗古海岸遗址科学公园,这是对七星岗古海岸地形遗迹实施有效保护与发挥科教作用的绝佳举措。吴尚时重视野外考察,实事求是,不迷信、不盲从、善思考、勇探索、勤写作、贡献真知灼见的科学创新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梁国昭,李平日[3](2002)在《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文中研究说明
赵焕庭[4](1991)在《促进我国河口海岸地貌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曾教授是我的地貌学启蒙导师,而且长期来真心实意关心和支持我的科研工作.欣逢曾教授七十寿辰之际,爰作斯篇,庆祝曾教授对我国河口海岸地貌学科发展的贡献,表示继续学习他的高尚品德和求索精神,继续接受其学术思想的滋润。一、对河口海岸地貌理论的建树(一)为华南三角洲研究奠基本世纪以来,地质学、地理学和水文水利工程界对珠江有无三角洲的问题分岐很大.1915年,瑞典水利专家 G.W.Olivecrona 一行在羚羊峡口广利围发现埋藏的蚝壳,解释海水曾浸到羚羊峡附近.今广州至澳门一带平原,原是海湾,后来西江、北江和东江泥沙堆
曾昭璇[5](1981)在《各个三角洲地貌发育概况》文中认为 西北江老三角洲是指以三水河口镇为顶点。北以西南水道,南以西江到甘竹滩段正干为界的三角洲范围而言。即大致以甘竹滩到顺德及市桥台地为界的珠江三角洲西北部分。由于形成古老,故称为古三角洲,以别于以南的新三角洲部分。即大致指围田区,和新三角洲称为沙田区不同。这片三角洲河道以河口为顶点作放射状水系散开,计有西南水道,佛山水道、潭洲水道、顺德水道,西江水道等主要河道。这些水道又可再分汊出放射状汉道,如潭洲水道分出平洲水道,北江正干分出罗行冲、吉利冲、顺德支流等。这些支汊又可分出次级支汊,互相沟通,形成三角洲网河区,故称为西北江老三角洲。
二、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论文提纲范文)
(1)珠江河口特征认知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珠江河口认知的6次飞跃 |
2.1 柯维廉提出珠江三角洲概念 |
2.2 吴尚时发现广州古海岸遗迹证明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 |
2.3 曾昭璇提出串珠状冲缺三角洲发育模式 |
2.4 赵焕庭揭示珠江三角洲呈新老叠置关系 |
2.5 赵焕庭等开启珠江河口动力过程和演变研究 |
2.6 吴超羽等提出珠江三角洲“镶嵌式”演变过程 |
3 结语 |
(2)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吴尚时发现广州东南郊古海岸遗迹 |
1.1 吴尚时发现七星岗古海岸侵蚀遗迹 |
1.2 吴尚时发现松岗古海岸堆积遗迹 |
1.3吴尚时是最早发现广州东南郊古海岸遗迹者 |
2 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迹 |
2.1 遗迹位置 |
2.2 遗迹形态 |
2.3 虎门水道大虎岛、小虎岛的海岸遗迹 |
3 七星岗古海岸遗迹发现的科学意义 |
3.1 七星岗海蚀地形的发现表明中国学者的科研能力媲美同时代的洋学者 |
3.2 七星岗海蚀地形支撑了珠江三角洲的存在与发展 |
3.3 七星岗古海岸地形为我国古籍对珠江河口湾的叙述提供了实物证据 |
3.4 在高等专业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大众科学知识普及、社会文化教育中发挥作用 |
4 结语 |
四、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论文参考文献)
- [1]珠江河口特征认知的发展[J]. 赵焕庭. 海洋学报, 2018(07)
- [2]广州七星岗古海岸遗迹的发现及其科学意义[J]. 赵焕庭. 热带地理, 2017(04)
- [3]曾昭璇教授一行重访七星岗古海岸遗址[J]. 梁国昭,李平日. 热带地理, 2002(04)
- [4]促进我国河口海岸地貌学的研究[J]. 赵焕庭. 热带地貌, 1991(S1)
- [5]各个三角洲地貌发育概况[J]. 曾昭璇. 热带地貌, 198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