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 年 6 月的使命溪

1966 年 6 月的使命溪

一、1966年6月的团溪(论文文献综述)

管庆鹏[1](2021)在《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史研究》文中认为乌江,古称“延江”,发源于贵州省威宁县,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支流。从河源到思南县境内称之为乌江中上游地区,江水贯穿贵州省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乌江是西南地区重要的通道。贵州考古首先始于乌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文化遗存有黔西观音洞遗址、招果洞遗址、牛坡洞遗址,赫章可乐墓地和播州杨氏土司墓等。这些考古成果的研究主导着贵州考古学发展的方向。据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活动特点,首次将考古活动划分为1938~1952年、1953~1979年、1980~2020年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厘清1938~1952年之间文物保护,试掘名胜古迹等活动内容;第二、三阶段,就古遗址、墓葬的调查、发掘内容进行分类、分时段概述。在分类的基础上,再对乌江中上游地区各时段的遗址与墓葬,考古学方法与技术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与学术意义等内容展开研究。从区域考古史的角度,归纳、总结了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活动对贵州考古学发展的学术贡献。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成果丰富了贵州考古研究的资料,引发了新一轮关于“夜郎”中心区域、族属等问题的讨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和包容性。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为认识贵州旧石器向新石器时代过渡的演变、现代人的起源和迁徙等问题提供了证据。此外,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活动还催生了“土司考古”的兴起,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内涵和促使海龙囤遗址成为了人类共同的财富。

张杨旭[2](2020)在《“国立浙江大学”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研究》文中指出1937年抗战爆发,为保存文化实力,高校纷纷内迁。此时,社会服务理念刚传入中国兴起不久,外辱侵华、救亡图存的现实背景,又进一步为社会服务理念在国内高校繁荣发展提供了社会基础,高等教育界在郭秉文等人的积极倡导下掀起一股大学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服务的思潮。国立浙江大学在校长竺可桢带领下经浙、赣、桂,1939年年底入黔定居遵义、湄潭、永兴近七年(1939-1946),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实践活动,取得切实成效。浙大在黔时期的社会服务实践是社会服务理念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的典型个案,鲜有系统性的全面研究。本文以浙大为个案,采用文献法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收集、整理、辨别相关史料,以高等教育社会服务理论为指导,论从史出,尽可能翔实还原浙大在黔时期的社会服务的目的、机制与内容,分析浙大社会服务实践的特色,总结经验,为今天地方高校提供借鉴。研究显示,浙大在黔办学时期,人才培养兼具国际趋势和国内实际,既考虑到长远建国的需要,又立足地方现实,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方面,全校师生在“求是精神”指引下,以地方自然、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奠定了地方工农业、文化教育起步基础;同时,浙大以服务地方为师生学以致用的教学实践途径,积极与地方合作,从地方获得办学资源,浙大人才培养质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从一所普通国立大学跃升至全国排名前五、享誉世界的“东方剑桥”。竺可桢为浙大确立的“求是”精神,赋予其丰富的内涵,积极倡导树立服务的人生观,明确浙大立足地方的办学定位,制定长远的办学方针和其高效的服务机制,对促进浙大社会服务实践取得切实成效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浙大立足地方,扎根农村,与各级政府积极合作,集中学校优势力量,深入调查地方社会发展实际,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既能促进地方行业发展进步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校教学、科研基本工作得以保障,又平衡好大学服务地方的职能。这些都为今天地方高校的发展建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本土经验。启示地方高校,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确立面向乡土的办学定位,扎根农村,建立校地共赢的办学机制,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奠定产业扶贫的科技基础、共建生态文明,促进乡村全面现代化,以乡村资源为特色,集中优势力量,走内涵式、特色化办学,谋取长远发展。

刘莎[3](2020)在《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文中提出从人类发展史来看,酒绝非仅是作为客观物质而存在,而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酒文化是以酒为载体,围绕酒产生的诸种仪式或行动构建的独特文化形态。民族性与时代性赋予酒文化鲜明的特性,与此同时,对日常生活事项产生重要影响。论文爬梳400余年发展史的金沙县酒文化,追踪以袁顺伦为代表的百年酿酒世家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轨辙,以横纵时空序列探索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自我调适,探索其在现代发展中的传承与转型。全文首置绪论、中置本论、尾置结论,本论共四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缘起,阐述了研究意义,厘清并述评了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研究思路,明晰了研究方法,确定了研究内容与重难点,提出了研究的可能创新之处。第一章厘清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从文本记载和口述历史逐项爬梳金沙县酒文化的发生源头、发育河流、发展路径,发现一江(乌江)、一河(赤水河)、一道(茶马古道)孕育了以源村乡、安底镇及安洛乡为中心向外辐射的酒文化圈。第二章钩沉了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依托田野调查获取的一手资料,渐次深描百年酿酒世家的老、中、青三代,廓清其与域内文化持有人的互动关系。沿自我视域审视,发现青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责任,中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生活,老年一代认为酿酒是一种回忆。沿他者视域审视,发现他者视域中的百年酿酒世家,青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可选可不选的,中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能选则必选的,老年一代认为袁家酒是没有也要选的。第三章追溯了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比较传统与现代的祭祀、节庆及人生礼仪,发现酒文化的表现形式有较大变化,传统到现代的历史演进中,酒文化在仪式场域的形态变化是伴随社会变迁而变化的,变化中的相对稳定之处在于酒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媒介作用。第四章讨论了金沙县酒文化的现代转型。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符号消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资本、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讨论酒文化的当代价值,认为文化符号到文化资本的转向,将是未来酒文化变迁之径。文章最终认为,日常生活中的酒文化几乎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酒文化及其制作技艺作为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从文化资源转向文化资本的过程中,需要文化自觉,亦需要文化产业。

唐金瀚[4](2019)在《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民国三十五年纂修的《吉安清水刘氏八修族谱》为主体资料,兼采《吉安清水刘氏九修族谱》及民国三十六年《笪桥刘氏总谱》之内容,辅以地方志与文集等资料,探讨吉安县清水村刘氏商人的发展轨迹,着重讨论晚清民国时期刘氏商人群体的发展。从族谱的记载来看,大概在明永乐朝之后便有少量刘氏族人游徙在外。入清之后,刘氏族人射利于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至乾隆时期,刘氏逐渐发展,但尚未出现一个商人群体,可以理解为刘氏的个人按照传统的经商渠道和方式前行。道光以降,刘氏族人绳其祖武,迅速崛起于商界,出现父子兄弟相携,叔侄一道外出经商的景象。迨至清末民初,刘氏商人大放异彩,阛阓钦仰,活跃于长沙、汉口、上海等地。抗战时期,刘氏族人虽遭受损失,但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与强大的资本,又重新焕发活力。刘氏商人利用既有之乡族关系进行商业活动,明显具有家族式经营的特征,因而始终与家乡保持密切联系。他们在外经商致富之后,离乡而守土,积极投身于家族建设与族庭公益,并愈发成为家族建设中的主导性力量,可以说商业活动是近代乡村社会的活力所在。与此同时,他们亦热忱参加一系列本县的地方性事务,在这一过程中,刘氏商人的地位不断提升,在地方社会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晚清以来刘氏商人与商业的发展,为我们通过家族的脉络去了解商业史提供了可能,将研究着眼于具体的商人家族,将商人与商业行为落实到具体的时空当中去理解,从而可见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同时,这一个案也为我们从商人与商业的角度去讨论近代以来乡村社会的转变,基层权力结构的演变提供了新的视野。

陆瑶[5](2019)在《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福建土楼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和谐共生下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给土楼文化遗产村落带来可观收益的同时,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大量“建设性”的开发对土楼建筑及周边景观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土楼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与保护,因此亟需从景观生态保护的视角出发,探寻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完整性保护机制。本研究以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河坑村土楼群为例,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资源特色、生态环境现状以及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特征,提出河坑村土楼群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策略,探讨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思路与方法。研究要点主要为:(1)对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与归纳,包括传统村落的景观保护和景观生态学研究以及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保护研究等。(2)比较分析南靖县典型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现状及特征,总结出它们在自然地理环境、土楼建筑特征、历史人文景观和景观环境现状共四方面的异同点。(3)选取南靖县土楼分布最密集的河坑村土楼群为研究对象,调研梳理空间选址、山水格局以及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等的地域性景观特征,并总结出生态环境破坏、公共空间缺少、居住环境亟需完善等现存问题。(4)运用Fragstats软件得出景观格局指数,结合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量化计算结果,分析河坑村土楼群2011年至2017年的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演变特征,进而总结得出山体林地、农田耕地、梯田台地、河流水系等景观要素类型对村落整体生态变化影响较大。结果表明整体空间格局的斑块数量和密度、蔓延度和连接度指数呈上升趋势,香农多样性和香农均匀度指数降低,整体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总量由2011年的985万元不断增加至2017年的1089.4万元。(5)基于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提出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包括划定山体林地、河流水系和农田梯田的景观生态保护区,以及合理利用景观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以及营造特色景观等。最后在总结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共性特征基础上,构建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整体保护策略。本研究在旅游开发和乡村发展新态势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得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资源活化利用等策略,对于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魏宪伟[6](2018)在《苏州古典园林经营管理的现代转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以及新中国成立至今三个历史时期,围绕着园林开发与园林保护这一主要矛盾,在清末民初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初出现了两次转型,这两次转型对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定型期,园林建造技术、园林艺术风格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同时传统思想下的园林经济始终处于萌芽状态,古典园林主要作为文人士大夫休闲娱乐的场所。近代出现了古典园林发展的第一次转型:在西方思想以及“救亡图存”的时代思想的影响下,苏州古典园林走向了商品化以及实用化的道路;同时受战乱环境的影响,这一时期古典园林管理极度混乱,以至于到苏州解放之前出现“有人看,无人管”的现象。苏州解放后,古典园林开始了第二次转型,主要特点是由私有或公有变为国有。但园林国有化并没有改变园林的发展方式,苏州古典园林仍然沿着商品化以及实用化两条路径发展;同时园林国有化之后,苏州设立专门的园林管理机构,苏州古典园林实现统一管理。自近代以来,苏州古典园林的开放、开发力度逐渐增强,与此同时园林保护也逐渐得到重视,古典园林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渐变为时代难题。

刘汉峰[7](2018)在《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体系中的宝贵财富。张闻天是中国共产党着名的理论家,同时又是一段时期内担任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职务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闻天曾游学美、日、俄,对哲学、心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均有涉猎。张闻天的学术背景和积累在中国共产党内是非常少见的。这种经历是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具有独特性、创新性的重要来源。加入中国共产党以后,张闻天思考问题、研究问题有一个重要规律,就是他的一切研究都是围绕着如何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这样一个主题进行的。因此,张闻天研究的对象和范围都有着很强的党的建设属性。即使研究他的经济方面的论着,也可以发现他的研究实际在范畴上属于政治经济关系研究,而最后的落脚点仍然是党的领导、甚至是无产阶级政党理论。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对于这一点而言,目前学界认识并不是很清晰。本文指出并阐明了这一规律,并以“大党建”为框架对张闻天各个时期的思想进行了梳理、归纳,形成了这部论文。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是一个相对比较完整的逻辑体系。这首先与他的经历是密切相关的。他从莫斯科回国后不久,即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此后长期担任党中央重要领导职务。这个经历使张闻天有条件对中国共产党党内建制进行分析研究,乃至改革完善。所以,对党内建制工作的贡献就是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第一个重要特点,也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中的第二个特点是在党的价值观念上的突出贡献。这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方面:民主思想、党群关系思想和党性思想。这三个方面的思想也是张闻天自身行为方式的指南和写照,在共产党人中可以说是知行合一的典范。具体看这三个方面是这样的:张闻天党内民主思想的最大特点是在他作为党中央总负责人的位置上党内开始形成了集体领导模式。这个模式的形成一方面是党内民主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这个模式为中国共产党取得民主革命的成功贡献了极为重要的力量,因此这个模式逐步发展成为了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重要历史经验中的重要部分。张闻天党群众关系思想是一个比较严整系统的思想系统。他从党的学说的角度对党与群众关系进行了定位。他的“领导群众论”涉及了党中央后来总结提出的群众观点的重要内容。与其他领导人不同的是,张闻天提出了群众的民主权益问题。这比一般性地论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显然是深入了一个大的层级。此外,他对党的策略与群众、实际之间的关系阐述也很有新意。这说明他对实际的认识既体现了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一面,也强调了人的客观规律的一面。这也是张闻天党群观与众不同之处。至于张闻天的党性思想,则是与他的民主思想与党群关系思想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张闻天具有很高的民主素养和群众观念,所以他的党性素养和党性观念都是很强的。这个强的一面不仅仅是通过思想,而很多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的。张闻天始终能够做到“知行合一”,他的行为与他的思想始终是统一的,这也就形成了他鲜明的“政治人格”,这也是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基本修养。自从教条主义转变到正确路线上来以后,他在政治上始终保持了比较清醒的认识,这与他的政治人格有很大关系,亦与其党性修养有很大关系。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中的第三个特点是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这两大理论是党的建设理论体系的基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成功地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没有对这两个理论的科学认识是不可想象的。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而言,本文从区分这一理论形成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出发,分析了这一理论形成的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张闻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同毛泽东等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对这个理论的形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应该说,张闻天的贡献是独特的。张闻天在这个理论形态形成的过程中,无论在思想理论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发挥着其他人难以替代的作用。这正是张闻天的历史价值和责任所在。对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而言,如何科学认识无产阶级专政,是张闻天对党的基础理论做出的一个重大贡献。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无产阶级领导全体人民向共产主义迈进过程中的历史阶段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组成部分。无产阶级专政期间要解决好社会发展中的矛盾运动,抓住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才能为向共产主义过度提供条件、打下基础,因此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认识就是必须聚焦的重大理论问题。张闻天始终坚持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首要任务,认为党的主要政治任务就是把所有活动集中到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这个目标上。张闻天指出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专政如果不能迅速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就不可能是巩固的。为了阐释这个原理,张闻天对生产关系两重性进行精彩地分析。这个分析是对马克思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理论的进一步深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科学诠释。这对于中国共产党进一步认识、发展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贡献的这些特点用通俗一点的语言归纳出来,就是“一二三”,即一个建制问题,两个重大理论问题,三个基本观念问题。“一二三”既是张闻天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又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严整的党的建设框架下的思想理论体系。正因为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特殊贡献和价值,因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在最后一部分关于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当代价值和启示中提出了中国共产党要始终牢牢把握理论创新和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问题。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保证党的建设始终保持生机勃勃。总之,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是具有非常独特的学术研究价值的,是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这一份中国共产党内难得的思想养料,是永远值得崇敬的。

王建[8](2018)在《近代贵州商会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近代贵州商会为题,对近代贵州商会的缘起、空间分布、商会内部结构、商会运行机制、商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等进行综合考察,分析商会对近代贵州的作用。第一章分析西方工业化国家入侵与近代贵州商会产生之间关系。工业革命后,西方各国工商业者建立商会,以组织的力量游说本国向中国开战策、划谈判内容、收集经济情报、制定行规和为洋行提供国际市场信息等方式侵略晚清政府和中国工商业者。为此,晚清政府采取发展工商业和制定颁行商会政策来回击西方各国和商人经济侵略。晚清商会政策在贵州的贯彻执行,近代贵州商会产生。第二章,梳理和分析近代贵州商会建制层级结构、地区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在晚清北洋政府时期,贵州商会建制层级结构为总商会、分会、分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总商会被取缔,商会按照属地原则转变成地区商会,商会建制层级结构为商会、分所;以时空为维度,梳理地区商会时空分布。在时段分布上,晚清最少,北洋政府期间最多,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较少。空间分布上,黔北、黔东北、黔西北等地区商会分布较多,黔中、黔东南、黔西南等地区商会分布较少;分析商会空间分布与地区经济发展之间关系,认为商会分布不均加剧了区域之间、区域内部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三章,阐述和分析近代贵州商会的会员和执掌商会领导权的人员构成。在晚清时期,商会的会员是行会和商号。北洋政府时期,商会会员是行会和企业。在国民党统一中国到全面抗战之前,贵州商会的会员是同业公会、企业和商店;全面抗战开始后,商会会员转为同业公会和企业;分析商会会员演变的政治经济原因;执掌近代贵州商会领导权的人员有绅商、工商业者和国民党党员,分析不同人员执掌商会领导权与工商业者自身及其与国家的关系。第四章,阐述和分析近代贵州商会组织机构变化原因。在晚清北洋政府时期,贵州商会只有决策机构及负责处理商会日常工作事务的执行岗位。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贵州后,商会建立了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察机构,形成了“三权分立机构”;分析近代贵州商会机构演变的内外在原因。第五章,梳理和分析近代贵州商会运行机制。晚清北洋政府时期,近代贵州商会在运行机制上继承了行会的公推制、商议制和经费捐助制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商会建构了选举制、任期制、集体决策制和经费收支审计制度;分析贵州工商业的发展和国家对近代贵州商会运行机制变迁的作用。第六章,梳理和分析近代贵州商会参与的经济、文化、社会、政治活动及作用。分析认为商会广泛参与到融资,工业品市场开拓、创办发电厂、参加博览会、发行“商票”、贸易护送、稳定物价、调解会员间纠纷、提供市场信息、辅助农作物种植、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拓展农产品销售市场等农工商经济活动的诸多方面,推动了近代贵州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商会参与兴办中小学、职业学校和报刊,推动了地区文化教育事业进步;商会参与修建铁路、桥梁、码头,组建消防、主导“真空期政务”,使得贵州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增加,地区交通条件改善,稳定了“真空期”政治秩序;商会参与救济灾民、难民以及困难弱势群体,补充了政府救济不足,推动地区慈善事业发展;商会参与抵制日货、发展国货、认购公债、分摊捐款、贯彻战时工商业政策以及慰问抗战将士和家属,减轻国民政府管理社会的成本,增强了抗战的人力物力。

祝佳[9](2016)在《贵州省遵义县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立足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乡分离发展的规划现状,在城乡统筹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框架下,以遵义县城乡空间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演进过程、影响机制、发展特征及问题。以城乡空间发展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为基础,探讨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理论。将协同学功能结构、系统、序参量、竞争协同理念和全域统筹、网络发展的规划思想相结合。以功能要素为基础解构城乡空间系统,运用整体协同、全域统筹、网络发展等实施路径指导系统发展。以城乡空间子系统内部功能结构优化,实现子系统协同发展;以子系统间的功能结构协同,优化城乡空间点、线、面结构要素,以“点—线—面”网络发展模式统筹城乡空间整体系统。以此优化城乡空间功能结构,实现城乡空间协同发展。以遵义县为例,通过将协同学理论和国土规划“三生功能”概念引入县域城乡空间研究,探索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方法路径及其具体实施策略,为县域城乡空间发展和多规协同提供一种思路探索。论文主要包括基础研究—发现问题—方法建构—解决问题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研究(含第一章内容):分析研究背景,解析相关概念,阐述遵义县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了解国内外在城乡空间发展研究方面的成果,明晰本文研究的对象、思路和方法。城乡空间研究对象包含城乡体系、产业布局、交通网络、生态网络和文化网络等内容。按资源属性可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按功能属性可分为生活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支撑功能,按结构属性可分为点、线、面、网络结构。第二部分为发现问题(含第二、三章内容):通过对遵义县城乡空间演进过程和发展现状的研究,发现城乡空间发展问题。第2章为遵义县城乡空间演进过程及影响机制研究。第3章为城乡空间发展特征及问题研究。遵义县城乡空间演进是在自然资源承载制约、社会经济促进推动、基础设施支撑引导、政策制度统领控制等影响机制综合作用下的动态时空演变过程。其发展演进经历了由乡育城,城乡共生;城乡分离,城镇发展;城乡共建,等级分异;新型城乡,初步融合4个阶段。遵义县城乡空间发展呈现城乡关联,特色营造;组团分区,点轴集聚和环境整治,生态转型的特征。表现为城镇集聚不足、城乡建设粗放、生态基底破碎等问题。第三部分为方法建构(含第四章内容):在相关理论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理论,建构城乡空间优化的方法论。第四部分为解决问题(含第五、六章内容):是以遵义县为对象的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论的实例应用。通过协同发展路径实现城乡空间子系统内部协同,即生态空间保育修复、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交通空间完善便捷;以节点培育、轴线引导、域面整合、网络统筹实现城乡空间子系统间的协同,即城乡空间整体系统最优。

熊元彬[10](2015)在《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研究(1851-1938)》文中认为中国幅员辽阔,手工行业众多,各地差异性较大,社会经济存在着多元结构。由于东中部不仅属产棉、缫丝区,而且在手工行业中又最为典型,因而自然比多山多雨、少田少地的云贵手工业更为凸显,以致在研究区域上,学界往往侧重于东中部等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在研究行业上又自然以棉纺织、缫丝业为主。即使在宏观的研究论着中,有关云贵手工业的内容也几乎只是稍有涉及而已,并运用东中部通商口岸统计的资料进行阐述,从而无意间忽视了云贵等地手工业在整个近代中国手工业中的地位和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以及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自身的兴起及其变动过程。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结合近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融为一体和云贵特殊的自然和历史环境,适度地借鉴发展经济学中的“适合技术”和区域经济中的联动与整合,以及山地经济等理论,从微观与宏观、静态与动态两组耦合关系,将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融入到整个中国及世界贸易的过程中,通过相对长时间段的连续考察,探讨了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原料及市场等方面的变化。主要回答了云贵高原在多山多雨、少田少地、交通不便、产棉甚少、经济基础较差的特殊情况下,其近代手工业是如何兴起与变动的?手工原料及其半成品又是如何与外地进行联动与整合的?在经营手工原料及半成品的商人当中,他们又是如何经营的?政府在推动手工业的变动过程中又有何表现?以及在19世纪80年代云贵近代工业化启动至1938年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前,云贵的商路又有何变化?工业化及商路的变化又对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及其经济社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就全文的发展脉络来看,文章以1851年两广商人开始将英国机制洋纱转销云贵和鸦片对客商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吸引为切入点,围绕“资源→商人(联动市场与整合资源的中介)→市场”这条主线进行展开,在肯定鸦片对人们身心健康及社会都有着不可争辩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结合国内外特殊的历史环境,运用经济地理将云贵与东中部等地进行一定的比较研究。如对于同属西南的成渝而言,由于成渝不仅属产棉区,纺织基础较好,机制洋纱的输入晚于云贵,而且在输入的洋货中,最先是以消费品的方式从机制洋布输入的,而棉料尚须仰给于外地的云贵则是以原料的方式最先输入洋纱,而后输入洋布。不仅如此,即使是在同属云贵高原的云贵两省中,由于贵州属内陆省份,交通不及云南便利,棉料的输入相对不易,政府为弥补棉料的不足,以致贵州植棉业和蚕桑业的兴起都早于云南。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兴起及其变动是由特殊的历史和地理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代以来,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强推和云贵高原周边地区相继开埠的一系列带动下,以及在中国尚需进口鸦片而云贵又正好适宜于鸦片种植的特殊时空下,云贵高原与国内外市场之间的联动得以增强,资源整合度也得以相对提高。其中,在联动与整合的方式上,从政府主导型的“滇粤铜盐互易”转变成了受国内外市场自身需求所致的“大锡出口”贸易。在联动与整合的内容上,也从传统的棉料及布疋基本“都仰给与外省”的单线贸易转变成了与国际市场接轨的“改贩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从而使机制洋纱以原料的方式与传统的手工织布操作相结合,开启了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1883和1886年,云贵两省矿务招商局的相继成立,标志着云贵近代工业化的开始,继而进一步推动了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发展。作为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兴起的带动因子,鸦片的种植与推广,不是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在世界鸦片、洋纱等各种贸易外力的直接驱动和内部比较利益强有的吸力下,从而使鸦片在财源甚少,但又恰好适宜于鸦片种植的云贵高原得以广泛种植和推广,继而使客商不惧爬山涉水及匪徒的劫财,纷纷而至,不仅将质优价廉的机制洋纱等手工原料及其技术、工具等输入至云贵,以赊购或转卖的方式给手工业生产者,而且还将该地的手工业原料及其半成品转销于外地市场,使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在世界工业化原料需求量不断增加的拉力和在以商人为中介的推力下,加强了云贵与外地的联动与整合。民国政府成立后,取消了清政府长期以来对云贵的“协济”,并继承清政府的禁烟政策,致使云贵在财政本已极为困乏的严峻形势下,顿时又失去了两大财源,因而在中央鞭长莫及和财源匮乏的多重影响下,云贵军阀采取了“寓禁于征”的鸦片政策,使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继续在鸦片贸易的带动下与国内外保持着联动与整合的关系。但是,]938年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坐镇西南,对云贵进行强有力的直接控制,全面实行严种、严吸、严运的鸦片政策,从而中断了洋纱以易鸦片的这种双向贸易,使云贵与国内外的市场大为萎缩,继而使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转变成了一种一切围绕战争所需进行生产的战时手工业。结合国内外市场和云贵本地的经济地理条件,加强对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及民族经济之问联动与整合复杂关系的专门研究,不仅有益手我国“十一·五”规划中打破省级行政区划,明确不同区域间的功能定位,而且还有助于加深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等方面的认识,以及为当今云贵与东中部的联动与整合,和云贵与东南亚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发挥区域问的资源互补优势。此外,本文从手工业自身的变动出发,界定了近代手工业的起点,为研究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变动提供了新的线索,即在交通不便、经济基础较差的情况下,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是在机制洋纱与鸦片双向贸易的共同作用下兴起的,它与中国尚需进口鸦片而产棉甚少的云贵又正好适宜于鸦片种植,继而以易洋纱的这种特殊时空紧密相连。

二、1966年6月的团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66年6月的团溪(论文提纲范文)

(1)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 1938~1952年乌江中上游地区文物保护与调查
    第一节 文物保护组织、内容与管理措施
    第二节 观音洞的挖掘
    小结
第二章 1953~1979年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古遗址、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第二节 考古发现的初步研究
    第三节 考古方法与技术的应用
    小结
第三章 1980~2020年乌江中上游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一节 古遗址、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
    第二节 重要考古发现的具体研究
    第三节 考古学方法与新技术的应用
    小结
第四章 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活动的作用与影响
    第一节 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活动的作用
    第二节 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活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表一 1952~1988年贵州考古人员培训情况统计表
附表二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收录贵州考古成果概况
附表三 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大事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国立浙江大学”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五)概念界定
一、文军长征
    (一)流亡中服务精神的确立
    (二)浙大入黔
二、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之目的与机制
    (一)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之目的
    (二)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之机制
三、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之内容
    (一)力促地方经济
    (二)着力人才抚育
    (三)转移社会风气
四、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的特色及启示
    (一)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的特色
    (二)浙大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目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源流脉络
    一、发生源头:文本记载和口传文化
        (一)文本记载
        (二)口传文化
        (三)现代转型
        (四)边际影响
    二、发育河流:一江一河
        (一)一江:乌江沿岸
        (二)一河:赤水河上游
    三、发展路径:茶马古道(盐茶古道)
        (一)金沙清池万寿宫
        (二)金沙罗马街“兴盛隆”商号
        (三)盐运促进新场繁荣
第二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历史缩影
    一、宗族关系与家族谱系
        (一)宗族与家庭
        (二)技艺与传承
    二、酿酒世家与传承意愿
        (一)老年一代:酿酒是一种回忆
        (二)中年一代:酿酒是一种生活
        (三)青年一代:酿酒是一种责任
    三、酿酒世家与消费群体
        (一)老年一代:没有也要选的袁家酒
        (二)中年一代:能选则必选的袁家酒
        (三)青年一代:可选可不选的袁家酒
第三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流变轨辙
    一、祭祀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祭祀中的酒文化
    二、节日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节日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节日中的酒文化
    三、婚俗中的酒文化
        (一)传统婚俗中的酒文化
        (二)现代婚俗中的酒文化
第四章 金沙县酒文化的转型发展
    一、金沙县酒文化的当代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二)社会文化价值
    二、金沙县酒文化的发展策略
        (一)酒文化资源品牌化
        (二)酒文化资源资本化
        (三)酒文化资源产业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1 田野调查日志
附录2 酿酒世家袁氏家训
附录3 非结构式访谈提纲
附录4 访谈实录(摘录)
附录5 田野调查日记(摘录)
附录6 田野调查掠影

(4)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学术史回顾
    三、主要资料及分析框架
第二章 清水村与清水刘氏
    一、清水村的地理环境与区位
    二、刘氏的族源与分徙
        (一)衍自下村,源于笪桥
        (二)“五公八堂”的统宗格局
    三、清水刘氏的发展脉络
    小结
第三章 离乡:清水刘氏的商业经营与发展
    一、微服负贩:刘氏早期商人足迹及经商传统
    二、治平之后:刘省辉其人其事
    三、商界巨擘:晚清至民国时期刘氏商业的繁荣
    四、寇掠南国:抗战时期刘氏商业之挫折
    小结
第四章 守土:刘氏商人的乡土建设与地方公益
    一、主导家族建设与恢弘栋宇
        (一)倡修家乘以收宗族
        (二)修建先祠以妥祖灵
        (三)广置宅第
    二、积极投身族庭公益
        (一)兴学立校培植人才
        (二)设置义仓抚恤族邻
    三、其他公益慈善与地方性事业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5)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可行性分析
    1.7 研究的创新性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传统村落景观生态保护研究的相关理论
        2.1.1 传统村落景观保护的研究现状
        2.1.2 传统村落的景观生态学相关研究
    2.2 福建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景观保护的相关理论
        2.2.1 文化景观遗产的理论及研究现状
        2.2.2 福建土楼景观保护的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比较与分析
    3.1 福建土楼概述
    3.2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特色比较
        3.2.1 南靖土楼的研究区概况
        3.2.2 云水谣古镇
        3.2.3 田螺坑土楼群
        3.2.4 塔下村土楼群
        3.2.5 石桥村土楼群
    3.3 南靖土楼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异同点分析
        3.3.1 自然地理环境与空间选址布局
        3.3.2 土楼建筑特征
        3.3.3 历史人文景观
        3.3.4 景观环境现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资源调查研究和景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
    4.1 河坑村土楼群基本概况
        4.1.1 河坑村土楼群的选址布局以及山水环境营造
        4.1.2 河坑村土楼群的村落演变
    4.2 自然生态景观资源
        4.2.1 土地资源
        4.2.2 水资源
        4.2.3 植被资源
        4.2.4 动物资源
    4.3 人文生态景观资源
        4.3.1 传统建筑与构筑物
        4.3.2 公共活动空间
        4.3.3 人居环境
    4.4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的地域特色
        4.4.1 完整独立的景观风貌
        4.4.2 和谐统一的聚落格局
        4.4.3 传统农业的生态智慧
        4.4.4 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4.5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的现存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演变分析
    5.1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空间格局的动态变化分析
        5.1.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取
        5.1.2 数据来源与操作方法
        5.1.3 景观空间格局的演变分析
    5.2 河坑村土楼群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动态变化分析
        5.2.1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量的确定
        5.2.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演变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河坑村土楼群及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
    6.1 河坑村土楼群的景观生态保护区
        6.1.1 山体林地保护区
        6.1.2 河流水系保护区
        6.1.3 农田梯田保护区
        6.1.4 聚落景观生态保护区
    6.2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资源的合理利用策略
        6.2.1 发扬传统农业生态智慧
        6.2.2 推广生态型旅游开发模式
    6.3 河坑村土楼群景观生态环境改善措施
        6.3.1 公共空间改造措施
        6.3.2 人居环境改善措施
        6.3.3 植被景观营造方法
        6.3.4 微观的生态景观营造方法
    6.4 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策略
        6.4.1 整体保护聚落景观风貌及生态环境
        6.4.2 推行生态保护型的合理开发模式
        6.4.3 监测景观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状况
        6.4.4 挖掘聚落生态景观的地域性特色
        6.4.5 构建多方参与的生态保护管理机制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苏州古典园林经营管理的现代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范围
    三、研究概念
    四、学术史回顾
    五、研究方法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古代苏州园林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古代苏州私家园林的经营管理
        一、苏州私家园林的历史沿革
        二、苏州私家园林的性质特点
        三、苏州私家园林的开发与开放
        四、苏州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发展
    第二节 古代苏州公共园林的经营管理
        一、苏州公共园林的类型
        二、苏州公共园林的特点
        三、苏州公共园林的建设与经济开发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苏州园林的近代转型
    第一节 传统苏州园林的转型
        一、苏州园林的开放与园林经济发展
        二、苏州园林的功能转型
    第二节 近代“新式”园林的产生
        一、近代公园的建立
        二、新式私家园林的出现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现代苏州园林的经营管理
    第一节 苏州古典园林的国有化运动
        一、古典园林国有化的途径
        二、古典园林国有化的过程
    第二节 现代苏州古典园林的经营管理机构
        一、专门化园林管理机构的设立
        二、园林管理职责的划分
    第三节 现代苏州古典园林的开发与园林经济
        一、“以园养园”理念的形成
        二、现代苏州园林经济的发展
        三、现代苏州园林经济的特点
    第四节 现代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与修复
        一、保护修缮为主的理念
        二、古典园林的修缮与维护
        三、园林陈设的现代化演变
        四、园林植被的保护性发展
    小结与讨论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后记

(7)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相关学术研究现状综述
        1.2.1 张闻天思想研究与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
        1.2.2 张闻天思想研究的基本脉络与基本方面
        1.2.3 张闻天思想研究的基本特点
        1.2.4 张闻天思想主要领域与内容的研究及进展情况
        1.2.5 张闻天思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3 主要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
        1.3.1 写作基本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发展阶段
    2.1 “五四”前后的思想启蒙时期
        2.1.1 寻求革命思想是张闻天认识和追求共产主义事业的思想起点
        2.1.2 对中国革命形势的思考与实践比较后实现了向共产主义思想的转变
    2.2 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与初步参与党内政治生活时期
        2.2.1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党内政治生活
        2.2.2 在红色教授学院期间的理论思考
    2.3 留俄回国后至中央苏区时期
        2.3.1 共产国际理论和政策的执行者
        2.3.2 对错误思想路线的初步反思
    2.4 从遵义会议到党的“七大”
        2.4.1 摆脱教条主义路线转变到正确路线上来
        2.4.2 为中国共产党走向发展成熟作出独特贡献
    2.5 从东北走向全国胜利
        2.5.1 建立东北根据地,争取全局胜利的思想
        2.5.2 研究新形势下党的建设
    2.6 对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2.6.1 庐山会议前后一个时期的思想认识
        2.6.2 对无产阶级专政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肇庆文稿
第3章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逻辑构架与主要内容
    3.1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灵魂是实事求是
        3.1.1 实事求是是张闻天始终如一的追求
        3.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实际”
    3.2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是“大党建”研究视野下的初步探索
        3.2.1 张闻天思想中的内在逻辑规律
        3.2.2 把握张闻天思想内在逻辑规律是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的基础
    3.3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与相互关系
        3.3.1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系统性特征
        3.3.2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4章 张闻天关于党的建制科学化的思想
    4.1 建制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党的建设中一项基础工作
        4.1.1 中国共产党组织建制的基本内涵
        4.1.2 中国共产党早期建制工作的创立与规范化发展概况(1920—1930)
    4.2 张闻天对党的建制科学化的贡献
        4.2.1 探索党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科学化
        4.2.2 党要加强对每一部门工作的具体领导
第5章 张闻天关于党如何开创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理论新境界的思想
    5.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东方发展道路独特性问题的阐发
        5.1.1 马克思的“俄国公社”观以及对东方革命道路重大命题的提出
        5.1.2 列宁关于俄国式革命道路的追求与实践
    5.2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实现形式的探索与建树
        5.2.1 张闻天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认识与初步实践
        5.2.2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内涵及其发展的历史性贡献
    5.3 张闻天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成果——毛泽东思想形成作出的理论贡献
        5.3.1 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理论
        5.3.2 关于新民主主义理论
第6章 张闻天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党领导政治经济工作的思想
    6.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阐述
        6.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提出与阐释
        6.1.2 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
    6.2 中国共产党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
        6.2.1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引入与初步阐释
        6.2.2 关于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准备阶段
        6.2.3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在发展中逐步深化
    6.3 张闻天论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共产党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6.3.1 研究探索利用资本主义
        6.3.2 深入阐述无产阶级专政下政治与经济若干理论问题
第7章 张闻天关于党内民主的思想
    7.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主思想
        7.1.1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党内民主原则的阐述
        7.1.2 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形成和确立
    7.2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中的民主思想
        7.2.1 陈独秀、李大钊对民主的认识
        7.2.2 中国共产党其他早期领导人对民主的认识以及党内民主观念的发展状况
    7.3 张闻天民主价值观的形成及实践
        7.3.1 张闻天民主价值观的初步形成
        7.3.2 马克思主义民主价值观指导下的制度建设
    7.4 张闻天民主价值观念与民主作风
        7.4.1 民主的价值要通过党的教育得以落实
        7.4.2 发扬民主是坚持党性的表现
第8章 张闻天关于党群关系的思想
    8.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群关系的论述
        8.1.1 马克思、恩格斯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紧密联系群众的根本原因
        8.1.2 列宁丰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与群众关系理论
    8.2 中国共产党对群众路线理论的探索
        8.2.1 中国共产党对群众及群众工作的认识
        8.2.2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理论的发展与成熟
    8.3 张闻天党群关系论的主要内容
        8.3.1 张闻天党群关系论对群众路线理论的重要贡献
        8.3.2 张闻天党群关系论的基本框架和要义
    8.4 联系群众、联系实际的中心环节是调查研究
        8.4.1 马列主义政策策略离不开群众和实际这两个基本工作
        8.4.2 调查研究是决定一项工作成败的主要关键
        8.4.3 调查研究是为了熟悉群众
第9章 张闻天关于党性修养的思想
    9.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党性的阐述
        9.1.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党性概念
        9.1.2 列宁的党性观
    9.2 中国共产党对党性问题的认识与党的自身建设水平的提高
        9.2.1 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实践对加强自身建设进行的曲折探索
        9.2.2 延安时期在发展与巩固党的过程中酝酿并逐渐形成了党性观念
    9.3 张闻天党性修养的思想与实践
        9.3.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追求真理与自我改造相结合的坚定性
        9.3.2 正确把握党的政策和策略思想——体现了维护党和人民利益的自觉性
        9.3.3 加强共产党员自身修养思想——体现了恪守共产党员政治人格的一贯性
第10章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10.1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总体特点
        10.1.1 时代要求是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形成发展的总前提
        10.1.2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发展的基本特点
    10.2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当代价值
        10.2.1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理论价值
        10.2.2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实践价值
        10.2.3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的文化价值
    10.3 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留下的思考与启示
        10.3.1 坚持和发扬理论创新是党的事业始终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
        10.3.2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是党的长期历史任务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8)近代贵州商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史料运用特点
    四、拟突破的重要问题
第一章 近代贵州商会的缘起
    第一节 西方商人组织对中国的渗透
        一、西方商会对中国的侵略与扩张
        二、晚清中央政府对西方工商经济及商人组织的模仿
        三、中国地方工商业者对晚清商会政策的反应
    第二节 贵州工商业者群体对晚清政府商会政策的响应
        一、晚清贵州工商业与工商业群体
        二、晚清贵州商会的建立与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贵州商会的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
    第一节 总商会的兴建、发展及空间特色
        一、总商会的兴建与演变
        二、总商会的空间特色
        三、从空间分布看总商会与分会的基本关系
    第二节 贵州地区商会分布的区域特色
        一、地区商会建立时间上呈现阶段性特征
        二、地区商会空间分布特点
    第三节 地区商会空间分布与区域经济
        一、黔中地区
        二、黔北地区
        三、黔东北地区
        四、黔东南地区
        五、黔西南地区
        六、黔西北地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代贵州商会组织结构变化与近代化发展
    第一节 商会会员变化看新经济因素的进入
        一、商会团体会员由行会转为同业公会
        二、商会个体会员“多层次”性
        三、从会员变化看近代新经济因素对商会的影响
    第二节 商会领导层人员构成的变化及特点
        一、绅商执掌商会领导权体现了商会与传统社会割不断的联系
        二、工商业者执掌商会领导权反应了工商业者自主意识不断提升
        三、国民党党员执掌商会领导权体现出国家对工商业渗透的加强
        四、从执掌商会领导权的人员变化看工商业者自身、及其与国家关系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近代贵州商会机构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 商会决策机构及职能的初建
        一、会董会议为决策机构的初建
        二、会董会议职能的初步确定
        三、会董会议制下商会的运转
    第二节 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机构的建立与机构职能的配置
        一、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机构的健全
        二、决策机构职能完善与执行、监督机构的职能建设
        三、“三权”机构下商会的运转
    第三节 商会机构及机构职能建设特点分析
        一、近代贵州商会机构及职能建设受到政权变动的影响
        二、近代贵州商会机构及职能建设受到工商业发展程度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贵州商会的运行机制演变
    第一节 近代贵州商会内部运行机制的演变
        一、商会对行会公推制、商议制、经费多源的继承(1905—1931)
        二、工商业发展对“公推”、“商议”、经费捐助制的破坏
        三、商会建设选举与任期、集体决策、监管和经费收支管理等制度
    第二节 近代贵州商会的外部运行机制
        一、维护工商业群体的共同利益成为商会间互动的基础
        二、抵制经济勒索、联合打假、传递市场信息、通报组织构成外部运行方式
        三、商会间外部运行促进商会网络职能的发挥与地区经济发展
    第三节 贵州商会内部运行机制变化分析
        一、工商业者的思想认识制约着贵州商会运行机制的演变
        二、政权变更推动着近代贵州商会运行机制的演变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贵州商会与地方社会互动
    第一节 近代贵州商会与贵州经济
        一、发展近代工商业
        二、辅助农业发展
        三、整顿市场秩序
    第二节 近代贵州商会与贵州文化
        一、兴办中小学
        二、发展同业教育
        三、创办报纸
    第三节 近代贵州商会与贵州社会
        一、参与交通建设
        二、发展消防事业
        三、主导政权“真空期”政务,维护公共安全
        四、参与慈善事业
    第四节 近代贵州商会与贵州政治
        一、抵制日货与发展国货
        二、认购公债与分摊捐款
        三、贯彻战时工商业政策
        四、开展劳军活动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9)贵州省遵义县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政策法规推动
        1.1.2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
        1.1.3 县域城乡统筹需求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解析
        1.3.1 城市和乡村
        1.3.2 城乡空间
        1.3.3 协同发展
    1.4 城乡空间发展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2 遵义县城乡空间演进过程及影响机制
    2.1 遵义县基本概况
        2.1.1 历史沿革
        2.1.2 地域概况
        2.1.3 研究范围界定
    2.2 城乡空间演进过程
        2.2.1 城乡空间演进阶段划分
        2.2.2 城乡空间演进阶段过程
    2.3 城乡空间演进影响机制
        2.3.1 资源环境承载制约
        2.3.2 社会经济促进推动
        2.3.3 基础设施支撑引导
        2.3.4 政策制度统领控制
3 遵义县城乡空间发展特征及问题
    3.1 城乡空间发展综合现状
        3.1.1 城乡体系尚待完善
        3.1.2 产业布局交叉零散
        3.1.3 综合交通初具规模
        3.1.4 山水生态资源丰富
        3.1.5 文化传承缺乏指引
    3.2 城乡空间发展整体特征
        3.2.1 城乡关联,特色营造
        3.2.2 组团分区,点轴集聚
        3.2.3 环境整治,生态转型
    3.3 城乡空间发展主要问题
        3.3.1 城镇集聚不足
        3.3.2 城乡建设粗放
        3.3.3 生态基底破碎
4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理论探讨
    4.1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相关理论
        4.1.1 城乡相互关系理论
        4.1.2 城乡空间形态理论
        4.1.3 协同发展基础理论
    4.2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相关案例
        4.2.1 国外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4.2.2 东部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4.2.3 中西部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
        4.2.4 城乡空间发展规划案例启示
    4.3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内涵、目标与原则
        4.3.1 协同发展内涵
        4.3.2 协同发展目标
        4.3.3 协同发展原则
    4.4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方法与路径
        4.4.1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模式
        4.4.2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方法
        4.4.3 城乡空间协同发展路径
5 遵义县城乡空间子系统协同发展策略
    5.1 生态空间保育修复
        5.1.1 整体协同的生态功能区划
        5.1.2 全域统筹的空间管制分区
        5.1.3 城乡生态空间网络化维育
    5.2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5.2.1 整体协同的产业发展指引
        5.2.2 全域统筹的产业空间布局
        5.2.3 城乡生产空间网络化互动
    5.3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5.3.1 整体协同的城乡居民点体系
        5.3.2 全域统筹的城乡生活配套
        5.3.3 城乡生活空间网络化融合
    5.4 交通空间完善便捷
        5.4.1 整体协同的城乡干线廊道
        5.4.2 全域统筹的城乡集散枢纽
        5.4.3 城乡交通空间网络化通畅
6 遵义县城乡空间整体系统协同发展策略
    6.1 城乡空间节点培育
        6.1.1 层次合理的节点等级
        6.1.2 融合互补的节点职能
        6.1.3 集聚协调的节点布局
    6.2 城乡空间轴线引导
        6.2.1 交叉复合的空间线网
        6.2.2 多元开放的轴线序列
    6.3 城乡空间域面整合
        6.3.1 功能融合的域面分区
        6.3.2 协调有序的域面指引
    6.4 城乡空间网络统筹
        6.4.1 整体协同的网络系统
        6.4.2 全域统筹的网络结构
7 结语
    7.1 研究的主要内容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附表

(10)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研究(1851-193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研究方法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方法与资料的运用
    二、学界的研究现状与主要分歧
        (一) 国内学界对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宏观研究
        (二) 国内学界对近代中国手工业的区域和行业性研究
        (三) 海外学界对中国近代手工业的研究
        (四) 学界对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调查和研究
        (五) 学界的主要观点及其问题
    三、文章的内容及其结构安排
        (一) 文章的主旨、主线及重点、难点、创新
        (二) 文章的篇章结构及其大致内容
    四、文章相关概念的辨析及界定
        (一) “工厂”与“手工业”概念的阐述
        (二) “云贵高原”空间及其“近代”时间的界定
        (三) “近代工业”与“近代手工业”内涵的辨析
        (四) “市场联动”与“资源整合”理论的诠释
第一章 云贵高原传统手工业的变与不变
    第一节 传统棉纺织业
        一、棉纺织原料的来源
        二、棉纺织生产及其市场
        三、蚕桑业的兴起及其发展
    第二节 冶矿业的开采及其市场
        一、云贵冶矿业的开采
        二、矿业资源对客民的吸引及其影响
        三、矿产的销售及其市场
    第三节 其它特色手工业及商贸的变动
        一、其它特色手工业的发展概况
        二、客商对云贵手工业的带动及本地商人的成长
        三、传统贸易的联动与整合
第二章 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兴起
    第一节 鸦片与机制洋纱的整合及客商与市场的联动
        一、带动因子:鸦片种植与近代商人的成长
        二、市场联动:鸦片贸易与外地市场及客商的关系
        三、资源整合:“改贩洋纱入(滇)黔以易鸦片”的双向贸易
    第二节 机制洋纱的输入与云贵高原手工业的变动
        一、“土纱业中引起了一个革命”:机制洋纱对传统棉料来源的取代及其影响
        二、机制洋纱的助推:织布业的发展与不足
        三、同床异变:云贵与成渝近代棉纺织兴起与变动的差异
第三章 工业化的兴起与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发展
    第一节 近代化工厂的创办
        一、政府主导型:机械化工厂的创办
        二、商人自动型:民营企业的创办
        三、政府与商人联合型:集资创办的新式工业
    第二节 手工业与工业化的相互影响
        一、机器生产对手工业的带动作用
        二、新式手工业的兴起及其发展
        三、手工业专业区的传承与变动
        四、手工工具及技艺的相对提高与不足
    第三节 工业化背景下经济的变化
        一、并存中的发展:传统集市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出现
        二、商品化的相对提高与不足
        三、资金及新型人才的缺乏及其影响
    第四节 云贵高原典型手工业的传承与变动
        一、云贵高原动物资源的利用:皮毛制革业的生产及其市场
        二、云贵高原植物资源的开发:制茶业的生产及其市场
        三、食品加工业的传承与变动:酿酒业与制糖业的发展
第四章 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市场联动与资源整合
    第一节 列强在联动与整合中的表现
        一、外向的投入:列强资金与技术的投入及其影响
        二、市场的占领:列强机制工业品向云贵高原的倾销及其影响
        三、资源的掠夺:列强对云贵高原工业资源的占领及其影响
    第二节 边陲贸易的发展与商贸中心的形成
        一、国外市场:云贵高原边陲贸易的变动及其影响
        二、中心市场:云贵高原商贸中心的形成及对手工业的影响
        三、国内市场:区域问工业原料及半成品的整合
    第三节 联动与整合中商路的变迁及其影响
        一、人力桥梁:交通不便下马帮的作用及其影响
        二、口岸联动:云南及云贵周边商埠对云贵手工业的影响
        三、新旧联动:传统商路的变动与新型商路的出现及其影响
第五章 政府与商人在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表现及作用
    第一节 政府与商人的引领及手工业的发展
        一、棉纺、染织的倡导及其影响
        二、蚕桑业的鼓励及其影响
        三、其它手工业的推动
    第二节 商帮、商号的发展及对手工业的推动
        一、商帮、商号的形成及其发展
        二、商帮、商号在市场联动与资源整合中的运作
第六章 云贵高原近代于工业与经济社会的变迁
    第一节 手工业与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女性工人的出现及其影响
        二、人口变动对手工业的影响
        三、组织变迁:传统经营组织与经营体制的多样化
    第二节 手工业与社会风尚习俗的联动
        一、消费观念的变革:奢侈化与传统勤俭之风的并存
        二、生活方式的变动:社会习俗的变与不变
    第三节 手工业与消费结构的多元化
        一、西式服饰与“:土式”服饰的并存
        二、中西合璧式建筑与新旧式交通的并存
结语
    一、云贵高近代原手工业的特点
    二、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的启示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四、1966年6月的团溪(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江中上游地区考古史研究[D]. 管庆鹏. 西北师范大学, 2021
  • [2]“国立浙江大学”在黔时期社会服务研究[D]. 张杨旭. 贵州师范大学, 2020(12)
  • [3]流变与转型:金沙县酒文化研究[D]. 刘莎.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1)
  • [4]离乡守土 ——晚清民国时期吉安县清水村的商人流动[D]. 唐金瀚.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3)
  • [5]南靖土楼世界文化遗产村落的景观生态保护研究 ——以河坑村土楼群为例[D]. 陆瑶.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苏州古典园林经营管理的现代转型研究[D]. 魏宪伟. 苏州大学, 2018(01)
  • [7]张闻天党的建设思想研究[D]. 刘汉峰.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近代贵州商会研究[D]. 王建. 云南大学, 2018(04)
  • [9]贵州省遵义县城乡空间协同发展研究[D]. 祝佳. 重庆大学, 2016(03)
  • [10]云贵高原近代手工业研究(1851-1938)[D]. 熊元彬.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1966 年 6 月的使命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