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

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

一、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雪[1](2020)在《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以宜宾市高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宜宾市高县是四川省大气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之一,其大气污染是以PM2.5为主的复合型污染。大气污染不仅危害人类身心健康,还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应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努力形成与大气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发展格局。因此,急需对高县大气环境承载力开展评估和预测,以协调经济发展与大气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宜宾市高县为研究对象,结合研究区域气象、社会经济及大气环境质量现状,利用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构建高县“人口-经济-能源-大气环境”SD模型。通过近十年的历史数据检验了模型的真实性。设置3种情景发展模式,利用SD模型仿真模拟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人口、经济、能源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向;综合评估3种模式下PM2.5年均浓度回落到35μg/m3的时间节点,并据此筛选出最有发展模式。在环保型发展模式下,采用承载力指数法对宜宾市高县大气环境承载力进行预测与评价。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动力学是研究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有利工具,所构建的“人口-经济-能源-大气环境”SD模型合理可靠。SD模型忽略模拟大气污染物的传输与扩散等理化过程,通过引入污染物的比例系数与转化率建立人口、经济、能源和大气环境之间的动态联系,这表明SD是研究复杂系统的有力工具。利用宜宾市高县2010~2018年的户籍人口、GDP、综合能耗以及PM10排放量等变量的历史数据对高县大气环境承载力SD模型真实性进行检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变量模拟值与真实值之间的误差较小,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该模型精确性较高,模型构建合理。(2)高县大气环境承载力预测与评价。从经济、能源和大气环境三个角度对3种发展模式展开评估,预测期内,只有环保型发展模式PM2.5年均浓度可达二级标准,到2028年,高县PM2.5年均浓度可回落至35μg/m3以内。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评价结果表明,NO2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最好;2020年后,NO2的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69,将达到最高等级,处于高承载状态。SO2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好,预测期内长期处于中等承载范围内,2035年,其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71,将处于高承载状态。PM10的大气环境承载力较差,在预测期内,PM10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为-0.07~-0.08,均处于临界超载状态。PM2.5的大气环境承载力形式依然严峻,2025年之前,高县PM2.5大气环境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2028年以后,PM2.5大气环境承载力开始转变成临界超载状态。(3)宜宾市高县PM2.5和PM10仍处在临界超载状况,要改善其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状况,还需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以及大气污染物治理方面下功夫。当地应加大区域产业布局调整力度,坚决施行国家行业规范,严控产业准入关,提高空气质量未达标产业的准入门槛。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发展清洁能源,合理开采利用页岩气、太阳能、水利水电以及生物燃料等清洁能源。

程穆阳[2](2020)在《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社会的经济和工业都在迅速发展,由此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某些城市以环境为代价发展工业企业,部分地区大气、土壤、水质等的污染程度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身体健康,其中大气污染是城市发展中最为直接且不可避免的。在大气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就要对大气的质量作出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因地适宜的选取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在适合的地区利用相匹配的大气扩散模型,可以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做出合理的预测,更能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力的科学依据。绥化市作为典型的东北中小型城市,其城区与城郊的工业开发区内,大部分企业均使用煤炭作为工业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冬季也有大量的燃煤、燃生物质锅炉分布在市区内,用于采暖及热水的提供,并且城郊秸秆焚烧也对城市的大气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因此,针对该城市进行污染物扩散模拟模型的应用研究对治理该类城市的大气污染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本文以2017年研究区内所有燃煤、燃生物质锅炉为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象,该对象主要包含工业锅炉和冬季取暖锅炉,以特定时间段存在的的秸秆焚烧源为次级大气污染物排放对象。选用《环境空气指数(AQI)技术规定试行》文件中对其浓度值进行分级规定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PM2.5作为扩散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对大量大气污染物扩散模型的对比,并且辅以研究区本身特性以及运算量的大小,研究选取了高斯点源扩散模型,并且对模型中的重要参数进行了适当的修正。利用修正后的模型模拟多时段多类多点源大气污染物扩散到绥化市市区内两个大气监测点的浓度,将模拟值与大气监测点的实际检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且为了从宏观的角度来观察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浓度分布情况,尝试与GIS软件相结合,对研究区大气污染物的浓度进行区域性模拟和分析。研究证明:○1 SO2与NO2在多次模拟计算中,模拟值与检测值相关性较好,模拟值与监测值的相关系数均在0.78以上,证明了修正后的高斯扩散模型可用来模拟该类城市的SO2、NO2的扩散研究;○2 PM2.5的模拟值与检测值相关性一般,其相关系数小于0.76,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类城市中PM2.5的扩散模拟不适用于高斯扩散模型;○3高斯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对于大气稳定度的敏感度高于地形因素;○4从总体角度看,模型模拟精度偏低,其污染物浓度分布趋势与真实趋势大致相同,但具体数据偏差较大,该模型更适用于区域污染物浓度的差异性分布及扩散趋势的应用研究。○5绥化市市区内PM2.5的污染级别最高,SO2污染级别最低,建议该市对于大气环境的治理重心放在PM2.5上。

王凯丽,袁彩凤,张晓果[3](2018)在《我国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大气环境的承载力是环境影响评价与大气环境治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证资源环境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阐述了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与内涵,辨析了大气环境承载力和大气环境容量的区别,特别总结了当前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评价方法,指出了当前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主要方向,以期为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信息依据。

路冰[4](2018)在《盘锦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核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能源消费量急剧攀升,盘锦市大气环境已呈现出明显的复合型污染特征。同时由于辽宁省中部城市群与京津冀地区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盘锦地区大气污染物浓度超标现象频发,大气污染形势十分严峻,细颗粒物(PM2.5)、可吸入颗粒物(PM10)等污染物浓度超出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幅度较大。辽宁省政府和盘锦市政府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为了有效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给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盘锦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核算研究。本研究通过收集整理盘锦市大气监测数据以及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气象参数等分析,结合实地调研等工作,采用修正A值法和多源模型法分别计算了盘锦市2016年以及各个季节的SO2、NO2、M10的大气环境容量,通过计算得出盘锦市SO2、NO2、PM10环境容量分别为72969吨/年、51401吨/年、26750吨/年。SO2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85082吨、73115吨、72750吨、61148吨;NO2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59934吨、51504吨、51247吨、43074吨;PM10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31191吨、26804吨、26670吨、22417吨。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城区环境容量明显高于县区,中部地区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冬季环境容量最低明显低于其他三季。本研究的计算结果可为盘锦市的产业结构布局调整、能源结构调整、排污许可证管理、禁燃区划定、行业准入等提供支撑,通过以上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为相关环保部门实行总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同时,本研究所利用的空气质量模型研究方法,也可以对其他城市或区域核算大气环境容量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何晓玲[5](2016)在《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大气环境安全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迅速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推动,大气环境安全的问题也就日益突显出来,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根据我国现在的国情,我国面临的大气环境安全问题主要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浓度不达标、能源消耗多以及机动车保有量逐年增加等问题,这些会严重危害人类生存的大气环境,对人身安全也会产生威胁,因此,大气环境承载力的计算评估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对镇江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进行详细分析,接着确定大气环境安全功能区,然后对镇江市的气象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主要对气象资料中的风速、风向、低云量、总云量、降水量等进行详细分析。对镇江市的污染源排放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先分析污染排放现状,从点源、线源、面源三个方向对污染源的排放情况进行具体分析:点源分行业调查、按行政区域调查和企业调查三类进行分析;线源主要分析机动车和船舶;面源主要从秸秆焚烧面和燃料燃烧面进行分析。用修正A值法和ADMS-Urban模型结合线性规划模型两种方法计算镇江市SO2、NOx、PM10这三种污染因子在各个行政区四季的环境容量,对比分析计算结果,可知这两种方法计算结果相差不大,说明修正A值法能满足镇江市大气环境安全评估要求,所以本文利用修正A值法的计算结果计算来计算大气环境承载力,并对大气环境承载进行安全性分析。通过对镇江市各个行政区的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可知:镇江市的句容市、丹阳市和扬中市大气环境均是处于高承载的状态,而丹徒区的SO2、NOx呈现出中等承载状态,PM10处于高承载;润州区SO2处于中等承载状态,NOx和PM10临界超载;京口区SO2、NOx处于严重超载状态,PM10处于中等承载;镇江新区SO2、NOx处于超载状态,PM10处于中等承载。文章最后针对镇江市各行政区域SO2、NOx、PM10这三种污染因子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杨志森[6](2016)在《典型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石化园区产业链高耗能、高投入、高排放的集约化发展加快了园区资源与环境负荷,使其发展越来越靠近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边界,传统的末端治理模式难以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轮驱动”,产业链生态化成为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新选择。本文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学和绿色经济学等理论出发,结合某石化园区产业链发展规划,利用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连接性算法、物料依赖矩阵聚类重构法,从产业链生态连接性和生态效率、产业链延伸、空间布局优化三个方面对典型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利用A-P值法及AERMOD模型模拟法对产业链规划与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耦合性进行了分析,为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副产品和废物流的连接性对产业链生态化水平具有决定性作用,该石化园区炼油产业链生态连接性较好、完整度高,但由于化工产业链副产品和废物流连接性不足,使得该石化园区生态连接性低于国内示范工业生态园区的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水平,产业链延伸后化工产业链副产品和废物流重复率增加,化工产业链生态化水平有所提高;产业链单元空间位置的变化并不引起链间物料关系的变化,空间布局优化缩减了产业链单元间物料传输距离,降低了物料交流的复杂度,有效降低了因物料长线传输及输送管道交错带来的风险,促进产业链生态化进程;产业链发展与区域环境质量的高度耦合是产业链生态化的前提条件,该石化园区产业链生产运营与大气环境质量耦合度高,SO2、NO2新增年排放总量满足允许排放总量的要求。

裴旭倩[7](2015)在《基于ADMS的火电厂高架源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省作为我国能源大省,燃煤带来的环境污染是众所周知的,而火电厂排放出来的SO2通过迁移和转化,对区域大气环境有着主要的影响。为了从源头治理SO2,需要进一步分析目前火电厂SO2排放对区域大气污染和周围环境的影响。由于ADMS模型耦合了大气边界层研究的最新进展,利用常规气象要素来定义边界层结构,对于区域内大气污染物扩散模拟既实用精度又高,而被广泛的采用。故利用ADMS模型对火电厂高架源排放的SO2进行模拟预测并探讨其排放规律对于当地的大气环境改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整理出2013年太原市第一热电厂污染源排放数据,建立了电厂SO2源排放清单。在此基础上,采用ADMS大气扩散模型,对该电厂排放的SO2的传输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借助于Surfer软件,结合实际的监测结果详细分析了电厂周围研究区域内的SO2-2和SO4浓度分布以及SO2和SO2-4总沉降、干/湿沉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气象条件对SO2浓度扩散分布的影响SO2浓度随温度的差异而变化,夜晚由于有逆温的存在,而使污染物不易迁移扩散,造成浓度升高;在白天,逆温层慢慢消失,污染物迁移扩散随之增强,造成浓度降低。傍晚,地面温度逐渐降低,逆温层再次形成。循环往复,便造成了污染物浓度的―V型‖分布。夜晚风速较小,风向较单一,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而白天风速较大,风向较复杂,污染物因此在不同的方向、更大的范围内得到了稀释扩散,污染物浓度相对较低。风向对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污染源的下风向污染物浓度偏高。云量对污染物扩散有抑制作用,当云量为2成和5成时,风向轴线各点的SO2浓度为5成的大,说明云量越高,污染物地面浓度越高。降雨对SO2的冲刷作用较强,当降雨量为7.1mm和2.1mm时,风向轴线各点的SO2浓度为2.1mm的大,说明降雨量越大,污染物浓度越低。(2)SO2浓度扩散的时间分布特征SO2最大小时均浓度均值变化均呈“V”形分布,即白天低晚上高,从傍晚18时至次日早晨7时较高,从早晨8时起开始下降,下午16时达到最低值,然后又从下午17时开始上升。这主要是由于一天中昼夜交替造成的温度变化而引起的。SO2最大日均浓度均值分布变化呈多峰形,这是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这些影响因素的变化日夜交替,起伏较大,无明显的规律。对于季变化,春、冬季度浓度较高,夏、秋季度较低。这与四季的气象条件有关系,夏季和秋季的大气扩散条件好,有利于SO2的迁移扩散,而春季和冬季则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3)SO2-2与SO4浓度及其干湿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SO2浓度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与风向分布一致,高浓度带呈西北(NW)-东南(SE)向分布。即SO2浓度从源强向外逐渐递增,在距离源强约23km里处达到最大,随后逐渐减小。SO2-2与SO4浓度分布高值区基本吻合,说明排放源对近地面SO2-2与SO4浓度分布有较大影响,但SO2-4扩散范围比SO2扩散范围较广。由硫沉降分布来看,全年总沉降为43.1215μg m-2s-1,干沉降37.7640μg m-2s-1,湿沉降5.3575μg m-2s-1。由于年降水量少,干沉降是总硫沉降的主要形式,占到87%,与污染源的分布有很好的相关性。而湿沉降仅占总沉降的13%,与气象资料中降雨量少有着直接的关系。总沉降分布是干沉降和湿沉降的加和作用的体现。(4)SO2和SO2-4浓度及其沉降量的季节分布特征总体来说,研究区域各季SO2-2和SO4最高浓度带呈NW-SE向分布,但各季中浓度变化范围略有不同,夏季最小,秋季和春季次之,冬季最大。这与四季的气象条件有关系,夏季和秋季的大气扩散条件好,有利于SO2的迁移扩散,而春季和冬季则不利于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四季SO2干沉降量中,沉降量最多的为冬季,其次为春季,再次为秋季,最后为夏季。由于所用气象资料中春冬季降水量很少,这两个季节相应的湿沉降几乎为零。而秋季湿沉降量小于夏季湿沉降量,这是因为夏季的降雨量比秋季多,被冲刷的SO2-4相对较多造成的。

韩东银[8](2014)在《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经深入细致调研,本文发现阳泉市区具有:山地中“西谷东盆”而建成区被圈闭的特殊地貌环境;静风频率高、逆温层发育、全年盛行偏西风、夏季盛行偏东风且风速较小、“北槽南涡”降雨天气形势等特殊气候条件;资源型企业、煤矸石山和山城机动车尾气的污染源特点。运用多年监测数据和山区河谷型城市多源扩散模型,经宏观对比和微观分析,揭示出:本区特殊的地貌、气候、污染源等因素复合形成了不均衡、复杂和不利扩散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该扩散场在高度上明显分层、在平面上明显分区。模拟了本区2006-2010年大气污染扩散状况,得到了分区分层的污染源污染物扩散规律。基于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酸雨监测控制和PM2.5实时监测控制等三种污染物削减方法,提出了本区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陈巧俊[9](2013)在《福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文中提出利用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模拟了福州市2009年气象场和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场,采用监测值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了模型的适用性;基于福州市现状污染源,建立大气污染物传递系数矩阵,结合线性优化法测算了不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下的福州市2009年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表明,基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09)福州市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环境容量分别为12.49万t、23.98万t、12.84万t;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下的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环境容量分别相对减少9.13%和10.44%。

杨文婷[10](2013)在《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环罗源湾重点产业布局规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两岸关系的联系日益密切,国家对海西经济的大力扶持,环罗源湾地区目前已成为福州市产业重要发展基地,未来几年逐步加大了该区域对钢铁冶炼、火电能源、石化等主导产业的投资建设,火电能源、冶金、化工等都是SO2、 NO2、烟尘粉尘排放的大户,对区域的大气环境有着显着的影响,有效地模拟污染物的迁移扩散,研究区域的排放容量,可以为控制区域大气环境质量,合理安排能源产业结构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利用CALPUFF空气质量扩散模式结合MM5中尺度气象模式,对环罗源湾区域的现有工业污染排放进行模拟,并对环罗源湾区域重点工业产业规划布局进行了模拟预测,分析了新建产业对区域大气环境的影响情况,并提出相关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将提取利用地形数据、高程数据和中尺度气象模式基于CALMET气象模块进行耦合,模拟研究区域气象流场情况,分析研究区域的气象风场情况。(2)将模拟区域的污染源输入CALPUFF模块,模拟现有污染物分布情况,分析污染物稀释扩散环境,以及现有污染源布局所存在的问题。(3)利用模型对环罗源湾区域的重点工业产业布局排放情况进行模拟,分别模拟了SO2、NO2和PM1 0的年均浓度分布情况,日平均最大地面浓度情况和小时平均最大地面浓度情况,分析新增污染源排放对研究区域空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找出在空气质量标准下的易敏感易超标区域,根据标准控制要求,对研究区域现有规划的产业结构提出合理的优化方案,分配区域内各项目污染排放量,为科学利用区域大气环境容量提供技术支持。(4)依据模型模拟结果表明:环罗源湾区域四周被山丘围合,常年主导风向NE由湾外吹向湾内,多年平均风速较低,大气稀释能力较弱,工业企业分布又比较密集,几家污染物排放大户均集中分布在地势较低且正北方向就是山地丘陵的地方,使得污染物无法扩散在时间空间上集聚。建议在规划中将污染物排放量大的污染严重产业进行削减,易超标区域应尽快实行整体搬迁。本文在模拟污染物扩散的基础上对罗源湾现有产业布局进行优化调控,即为罗源湾产业规划提供科学的环境决策依据,又可以保证在罗源湾的大气环境在不受到损害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罗源湾的产业规模。

二、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以宜宾市高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大气承载力研究现状
        1.2.1 大气环境容量
        1.2.2 大气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内涵
        1.2.3 环境容量与承载力的关系
    1.3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1.3.1 环境容量评估法
        1.3.2 指标体系评价法
        1.3.3 生态足迹法
        1.3.4 评价方法优缺点
    1.4 系统动力学法
        1.4.1 系统动力学概述
        1.4.2 基本原理
        1.4.3 建模步骤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2 气象条件
        2.2.1 降水量
        2.2.2 风速与风向
        2.2.3 大气稳定度
        2.2.4 大气混合层高度
    2.3 人口与社会经济
        2.3.1 人口规模
        2.3.2 经济结构
    2.4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2.4.1 能源消耗
        2.4.2 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
        2.4.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5 小结
第3章 高县大气环境承载力SD模型构建
    3.1 大气环境承载力系统分析
        3.1.1 建模目的
        3.1.2 系统边界
        3.1.3 子系统划分
        3.1.4 总体结构框架
    3.2 流图建立
    3.3 模型变量
        3.3.1 主要变量说明
        3.3.2 状态变量初始值
        3.3.3 模型常数值
        3.3.4 SD结构方程
    3.4 模型有效性检验
        3.4.1 结构检验
        3.4.2 真实性检验
    3.5 小结
第4章 不同发展模式下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4.1 不同发展模式的情景设置
        4.1.1 发展模式简述
        4.1.2 发展模式参数设置
    4.2 大气环境承载力SD模型预测
        4.2.1 人口预测
        4.2.2 GDP预测
        4.2.3 能源消费预测
        4.2.4 污染物排放预测
    4.3 发展模式评估
    4.4 大气环境承载力预测
        4.4.1 系统指标阈值
        4.4.2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
    4.5 发展优化措施
    4.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常用大气扩散模型
        2.1.1 高斯模型
        2.1.2 CALPUFF模型
        2.1.3 AERMOD模型
        2.1.4 ADMS模型
    2.2 模型选取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研究区废气排放环境分析
        3.2.1 研究区废气排放企业分析
        3.2.2 研究区秸秆焚烧条件分析
        3.2.3 研究区气象条件分析
第四章 高斯扩散模型及参数修正
    4.1 稳态下点源高斯扩散模型
    4.2 高架点源修正
        4.2.1 稳态下的高架点源模型
        4.2.2 气场稳态下污染物浓度分布
        4.2.3 非稳态气场下污染物浓度分布
    4.3 地形因素修正
    4.4 大气稳定度划分
    4.5 多类参数修正
        4.5.1 烟气抬升高度
        4.5.2 横向、垂直扩散参数
    4.6 秸秆焚烧源
第五章 模拟结果分析
    5.1 模拟结果
        5.1.1 模拟数值分析
        5.1.2 区域模拟分析
    5.2 相关性分析
    5.3 精度验证误差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我国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大气环境承载力概念及特征
    1.1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1.2 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特征
2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2.1 指标体系法
    2.2 环境容量法
    2.3 承载力指数法
    2.4 模型模拟法
3 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的不足
4 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未来展望

(4)盘锦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核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综述
        1.2.1 环境容量相关概念
        1.2.2 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盘锦市大气环境问题分析
    2.1 自然环境
        2.1.1 区域概况与地貌
        2.1.2 气象条件
    2.2 社会经济
        2.2.1 行政区划与人口
        2.2.2 经济发展现状
    2.3 能源构成
    2.4 空气质量状况
        2.4.1 空气质量时间分布特征
        2.4.2 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特征
    2.5 环境问题分析
第3章 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方法研究
    3.1 A值法模型
        3.1.1 传统A值法
        3.1.2 修正A值法模型
    3.2 多源模型法
        3.2.1 CALPUFF系统组成
        3.2.2 CALMET模块
        3.2.3 CALPUFF烟团扩散模块
    3.3 大气污染物清单编制方法
        3.3.1 工业源核算方法
        3.3.2 机动车核算方法
        3.3.3 扬尘源核算方法
第4章 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相关参数选择
    4.1 网格设置
    4.2 气象参数
        4.2.1 地面气象数据
        4.2.2 高空气象数据
    4.3 地表参数
    4.4 区域流场分析
    4.5 大气边界层气象特征分析
        4.5.1 混合层高度特征分析
        4.5.2 逆温层特征
        4.5.3 海陆风特征
    4.6 模块参数设置
        4.6.1 CALMET参数设置
        4.6.2 CALPUFF模块参数设置
    4.7 用于空气质量模型污染物排放结果汇总
        4.7.1 工业源清单结果
        4.7.2 机动车清单结果
        4.7.3 扬尘源清单结果
第5章 盘锦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结果
    5.1 修正A值法容量核算
        5.1.1 背景值确定
        5.1.2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5.1.3 理想环境容量
    5.2 多源模型法容量核算
        5.2.1 模型验证
        5.2.2 污染源分类
        5.2.3 模拟步骤
        5.2.4 本地源影响分析
        5.2.5 区域传输系数
        5.2.6 实际环境容量核算
    5.3 环境容量结果汇总分析
        5.3.1 盘锦市环境容量季节变化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大气环境安全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大气环境容量与承载力基本理论
    2.1 基本概念
    2.2 大气环境容量的计算方法
        2.2.1 修正A值法
        2.2.2 ADMS-Urban模型及线性规划模型
    2.3 修正A值法和ADMS-Urban模型对比分析
    2.4 大气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3 镇江市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及地质、地貌
        3.1.2 气象气候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行政规划
        3.2.2 经济结构
    3.3 控制区确定
        3.3.1 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3.3.2 控制区范围确定
        3.3.3 环境目标值确定
        3.3.4 本底浓度
    3.4 气象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
        3.4.1 风速
        3.4.2 风向、风频
        3.4.3 降水量
        3.4.4 大气稳定度
        3.4.5 混合层高度
    3.5 本章小结
4 镇江市污染源排放情况
    4.1 大气污染源现状调查
    4.2 点源调查与分析
        4.2.1 各行业点源分布情况
        4.2.2 各行政区域点源分布情况
        4.2.3 主要企业点源分析情况
    4.3 线源调查与分析
        4.3.1 机动车调查与分析
        4.3.2 船舶调查与分析
    4.4 面源调查与分析
        4.4.1 秸秆焚烧调查与分析
        4.4.2 燃料燃烧调查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镇江市大气环境承载力分析
    5.1 修正A值法
        5.1.1 A的取值
        5.1.2 干沉积速率计算方法
        5.1.3 湿沉积率计算方法
        5.1.4 化学转化速率计算方法
        5.1.5 修正A值法计算结果
    5.2 ADMS-Urban模型
        5.2.1 污染源排放数据输入
        5.2.2 气象数据输入
        5.2.3 运行输出
        5.2.4 模型运行
        5.2.5 运行结果
        5.2.6 ADMS-Urban模型的计算结果
    5.3 修正A值法和ADMS-Urban模型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5.4 镇江市大气环境承载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对策措施
    6.1 京口区控制对策
    6.2 丹徒区控制对策
    6.3 润州区控制对策
    6.4 镇江新区控制对策
    6.5 句容市、丹阳市、扬中市控制对策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6)典型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产业链生态化方法研究现状
        1.2.1 产业链生态化
        1.2.2 产业空间布局优化
        1.2.3 产业链延伸
    1.3 大气环境容量分析
        1.3.1 环境容量
        1.3.2 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方法
    1.4 基础理论
        1.4.1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2 循环经济理论
        1.4.3 绿色经济发展理论
    1.5 课题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创新性
        1.5.1 课题研究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
        1.5.3 创新性
第二章 石化园区产业链连接性及其生态效率分析
    2.1 产业链发展与生态环境
        2.1.1 产业链与生态环境
        2.1.2 产业链连接性与生态效率
    2.2 自然生态系统食物网连接性算法
    2.3 案例分析
        2.3.1 某石化园区产业链规划概述
        2.3.2 石化园区产业链连接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石化园区产业链延伸
    3.1 产业链延伸原则
        3.1.1 生态效率原则
        3.1.2 生命周期原则
        3.1.3 和谐发展原则
        3.1.4 高科技、高效益原则
        3.1.5 软硬并重原则
    3.2 产业链延伸的必要性
    3.3 石化园区产业链延伸策略
        3.3.1 产业链延伸规划
        3.3.2 石化园区延伸产业链连接性分析
    3.4 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发展建议
        3.4.1 产业链总体规划建议
        3.4.2 高标准的入园条件
        3.4.3 产业链延伸建议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石化园区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
    4.1 石化园区产业链空间布局总体要求
        4.1.1 距离设置合理
        4.1.2 流畅的生产工艺
        4.1.3 合理布置功能区
        4.1.4 辅助设施与产业链共同布局
        4.1.5 综合考虑产业链延伸
    4.2 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必要性
    4.3 产业链物料依赖矩阵的创建
        4.3.1 石化园区产业链的特点
        4.3.2 物料依赖矩阵(MRM)的创建
        4.3.3 产业链空间布局优化策略
    4.4 案例分析
        4.4.1 石化园区产业链物料依赖关系分析
        4.4.2 物料依赖矩阵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产业链规划与区域大气环境耦合性分析
    5.1 大气环境容量分析方法
        5.1.1 A-P值法
        5.1.2 模型模拟法
    5.2 产业链大气污染源强
    5.3 大气环境耦合性分析
        5.3.1 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现状
        5.3.2 区域大气环境容量计算
        5.3.3 耦合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及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基于ADMS的火电厂高架源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课题选择
    1.1 国内外二氧化硫污染状况
        1.1.1 国内外大气环境质量及 SO_2污染状况
        1.1.2 电力产业的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1.1.3 山西省大气环境质量及 SO_2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措施
        1.2.1 国外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措施
        1.2.2 国内二氧化硫污染控制措施
        1.2.3 二氧化硫污染控制的发展趋势
    1.3 空气质量模型概述
        1.3.1 空气质量模型理论及应用
        1.3.2 空气质量模型发展概况
        1.3.3 空气质量模型的选择
        1.3.4 ADMS 模型的应用研究
        1.3.5 空气质量模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内容
        1.4.2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ADMS-大气污染扩散模型的建立
    2.1 模型的理论框架
    2.2 模型的参数选取
    2.3 模型的气象模块
    2.4 模型的调试
    2.5 模型的验证
第三章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气象条件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研究
        3.1.1 温度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
        3.1.2 风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
        3.1.3 云量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
        3.1.4 降雨量对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的影响
    3.2 二氧化硫的时间分布特征
        3.2.1 小时变化
        3.2.2 日变化
        3.2.3 季节变化
    3.3 SO_2与 SO_4~(2-)浓度及其干湿沉降的空间分布特征
        3.3.1 二氧化硫浓度分析
        3.3.2 硫酸根浓度分析
        3.3.3 二氧化硫沉降分析
        3.3.4 硫酸根沉降比较分析
    3.4 SO_2和 SO_4~(2-)浓度及其沉降量的季节分布特征
        3.4.1 二氧化硫浓度分析
        3.4.2 硫酸根浓度分析
        3.4.3 二氧化硫沉降分析
        3.4.4 硫酸根沉降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 气象因素对二氧化硫浓度影响研究结论
        4.1.2 二氧化硫的时间分布特征结论
        4.1.3 二氧化硫的空间分布特征结论
        4.1.4 季节硫浓度分布特征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 大气污染扩散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1.1 研究现状
        1.2.1.2 存在问题
        1.2.1.3 发展趋势
        1.2.2 城市空气质量控制方面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2.2.1 研究现状
        1.2.2.2 存在问题
        1.2.2.3 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主要方法
2 大气环境特征分析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
        2.1.2 地形地质环境
        2.1.3 地表水及地下水环境
        2.1.4 矿产资源及其产业
        2.1.5 气象环境及其它
    2.2 特殊地貌特征分析
        2.2.1 流水地貌
        2.2.2 山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2.2.3 丘陵被山地所夹而成的盆地地貌
        2.2.4 人工高地地貌
    2.3 特殊气候特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污染源调查与特征分析
    3.1 概述
    3.2 高架污染源调查结果
    3.3 2006 年以前中低架污染源调查结果及污染物削减量
    3.4 2006 年以来中架源的调查结果
    3.5 2006 年以来低架源调查结果
    3.6 煤矸石面源调查与分析
        3.6.1 煤矸石山治理情况
        3.6.2 矸石山污染形成的面源
        3.6.3 矸石山污染物浓度监测及测算
        3.6.4 矸石山污染物排放量测算
    3.7 交通线源及线源形成的面源调查与分析
        3.7.1 交通线源及面源情况
        3.7.2 交通流量的调查
        3.7.3 研究区交通污染源排放特点
        3.7.4 交通污染物排放量计算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空气质量与酸雨监测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1 环境空气质量及酸雨监测
        4.1.1 监测点布设情况
        4.1.2 监测结果所反映的污染物时空分布及污染态势
    4.2 环境监测所反映出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2.1 酸雨与空气监测点位所反映大气污染特征变化的对比
        4.2.2 历年酸雨成因机制反映的污染物扩散特征
        4.2.3 环境监测及酸雨机制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场特征
    4.3 本章小结
5 大气污染扩散模拟及所反映的大气污染物扩散特征
    5.1 大气污染扩散特征模式及扩散模拟软件选用
        5.1.1 大气污染扩散模式一般概述
        5.1.2 研究区固定源和移动源大气污染扩散模式
        5.1.3 扩散模拟软件
    5.2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与结果分析
        5.2.1 研究区大气扩散状况模拟
        5.2.2 模拟计算与监测结果统计分析——模拟结果符合性分析
    5.3 模拟结果所反映的大气污染扩散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空气质量控制研究
    6.1 概述
    6.2 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和削减方法研究
        6.2.1 常用的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模型
        6.2.2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
        6.2.3 研究区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和削减模式的模拟验证
        6.2.3.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3.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2.4 运用模式的削减量预测
        6.2.4.1 运用模式的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成果
        6.2.4.2 运用模式的总量控制及大气污染物削减计算成果
    6.3 酸雨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研究
    6.4 PM_(2.5)实时监测污染物控制削减方法
    6.5 空气质量优化控制系统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福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容量计算方法
    1.1 CALPUFF大气扩散模型
    1.2 线性优化模型
        1.2.1 线性优化
        1.2.2 传输系数
2 福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的测算
    2.1 CALPUFF模型设置
    2.2 气象场模拟
    2.3 浓度场模拟及验证
3 大气环境容量的确定
    3.1 污染物空间传输特征分析
        3.1.1 污染物浓度空间分布特征
        3.1.2 污染物空间传输规律
    3.2 大气环境容量的核定
4 结论

(10)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环罗源湾重点产业布局规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空气质量扩散模式的发展历史
        1.2.2 CALPUFF模式简介
        1.2.3 CALPUFF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案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自然地理环境概况
        2.1.2 水文
        2.1.3 气候气象
        2.1.4 自然资源
    2.2 罗源湾海洋概况
        2.2.1 海洋海水
        2.2.2 泥沙
        2.2.3 海洋生物
    2.3 社会经济概况
        2.3.1 罗源县
        2.3.2 连江县
    2.4 工业产业概况
        2.4.1 主导产业体系的构建
        2.4.2 工业产业空间布局
    2.5 重点产业发展方向
        2.5.1 临港产业发展规划
        2.5.2 地方性产业发展规划
        2.5.3 物流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2.6 近期计划投产重点主导项目
第三章 CALPUFF模拟实验
    3.1 模拟区域和内容
    3.2 基础资料
        3.2.1 气象数据
        3.2.2 地理数据
    3.3 污染源资料
    3.4 参数设置
第四章 CALPUFF模拟结果验证及分析
    4.1 气象风场模拟分析
        4.1.1 风频数据
        4.1.2 风速数据
    4.2 气象模拟分析
        4.2.1 风向玫瑰图模拟分析
        4.2.2 风场模拟分析
        4.2.3 气象风场小结
    4.3 污染物模拟分析
        4.3.1 污染物模拟
        4.3.2 模拟结果分析
第五章 罗源湾区域重点产业规划研究
    5.1 大气环境分析背景
        5.1.1 控制区域的确定
        5.1.2 背景值
        5.1.3 评价标准
        5.1.4 敏感点
        5.1.5 预测评价内容
    5.2 近期重点产业规划方案分析
        5.2.1 SO_2模拟分析
        5.2.2 NO_2模拟分析
        5.2.3 PM_(10)模拟分析
        5.2.4 近期重点产业规划方案分析小结
    5.3 远期产业规划方案分析
        5.3.1 SO_2模拟分析
        5.3.2 NO_2模拟分析
        5.3.3 PM_(10)模拟分析
        5.3.4 远期重点产业规划方案分析小结
    5.4 削减方案
        5.4.1 SO_2模拟分析
        5.4.2 NO_2模拟分析
        5.4.3 产业削减规划方案分析小结
    5.5 产业布局规模建议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系统动力学对大气环境承载力的研究 ——以宜宾市高县为例[D]. 李春雪.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2]高斯模型在中小城市多点源大气扩散模拟中的应用研究 ——以绥化市为例[D]. 程穆阳.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我国大气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 王凯丽,袁彩凤,张晓果.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8(06)
  • [4]盘锦市大气污染物环境容量核算研究[D]. 路冰. 辽宁大学, 2018(01)
  • [5]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大气环境安全研究 ——以镇江市为例[D]. 何晓玲. 江苏大学, 2016(11)
  • [6]典型石化园区产业链生态化方法研究[D]. 杨志森.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6(06)
  • [7]基于ADMS的火电厂高架源排放二氧化硫浓度分布特征研究[D]. 裴旭倩.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8]阳泉市区大气污染物扩散及空气质量控制研究[D]. 韩东银.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4(11)
  • [9]福州市大气环境容量研究[J]. 陈巧俊.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3(S2)
  • [10]基于大气环境容量环罗源湾重点产业布局规模研究[D]. 杨文婷. 福州大学, 2013(09)

标签:;  ;  ;  ;  ;  

ADMS扩散模型在锦州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