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踪防治中国沙蝇对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的效果

跟踪防治中国沙蝇对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的效果

一、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论文文献综述)

郑玉华,白永飞,帖萍,闫昌福,王婷,王晶莹,王三桃,蔡剑[1](2021)在《2010-2019年山西省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掌握山西省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和变化趋势,为制定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2019年国家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现住址为山西省的内脏利什曼病报告病例,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收集报告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分析流行县变化情况。结果 2010—2019年山西省累计报告内脏利什曼病140例,其中本地病例131例,输入性病例7例,2例感染来源不明,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4/10万。2010—2014年每年报告病例数不超过4例,自2015年起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2015—2019年报告发病数分别为8、 9、 18、 37和52例,且疫情波及范围逐年扩大,2019年疫情较重的两个县(区)(平定县、阳泉市郊区)报告病例数均超过10例。报告病例主要集中在阳泉市、长治市、临汾市,3个市报告病例数占全省报告病例总数的92.14%(129/140)。阳泉市报告病例数增加较多,由2016年的4例增加至2019年的33例。2010—2019年山西省共8个新增流行县,分布在阳泉(3个)、长治(2个)、临汾(2个)和运城(1个)等4个市;6个复燃流行县分布在长治(1个)、晋中(1个)、阳泉(1个)、临汾(3个)等4个市。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8例和42例,男女性别比为2.33∶1。0~2岁婴幼儿占全部报告病例的39.29%(55/140),发病高峰年龄为1岁组的婴儿。散居儿童和农民为内脏利什曼病的高风险人群,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1.13%(58/140)和28.37%(40/140)。现居住地为农村的病例最多,占85.00%(119/140)。结论山西省内脏利什曼病疫情增长趋势明显,波及范围逐年扩大,不断出现新的流行区,部分地区出现疫情复燃,疫情分布呈现明显的地区性。

张鹏,沈兆媛,张亚萍,韩雪玲,刘增加[2](2019)在《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研究现状》文中提出本研究从病原的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超微结构与基因特征、生活史与生物学特征记述了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学;从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流行特征描述了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从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等方面阐述了内脏利什曼病的临床学研究;从血常规与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等方面报告了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检査技术;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等方面论述了内脏利什曼病的预防与控制。

陈翰明,陈辉莹,高景鹏,李凯利,杨振洲,彭恒,马雅军[3](2019)在《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利什曼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小生境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白蛉的小生境,并检测其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方法 2015年7月在河南省陕县、2017年6、7月在山西省阳泉市和武乡县采集白蛉,同时观察和了解当地环境。现场依据外部形态分拣白蛉,随机挑选新鲜样本解剖,观察其咽甲和受精囊,进行鉴定。并依据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mtDNA Cyt b)的部分序列,进行分子鉴别。PCR法扩增沃尔巴克氏体16S rRNA部分片段,确定白蛉体内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情况。结果白蛉采集地均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延伸地带,裸露的土地面积大。在河南省陕县共采集白蛉2 273只,其中雌蛉在鸡舍中占79.60%(1 635/2 054),在窑洞和院落占93.15%(204/219),均高于雄蛉;在山西省阳泉市和武乡县分别捕获白蛉3 599和2 850只,雌蛉比例均远大于雄蛉,其中在养鸡场诱集的雌蛉占99.60%(3 444/3 458),吸血个体比例占雌蛉的74.01%(2 549/3 444);可见村内集中或散养的鸡、羊、猪、犬、鸭、鹅、驴和牛等都可能是白蛉的血源动物,周边分散的疏松土壤是其孳生地。形态鉴定的50只均为中华白蛉,分子鉴定显示,除河南省陕县的1只为鳞喙司蛉外,其余107只均为中华白蛉,中华白蛉为当地的优势种,每年的6-7月是当地白蛉活动的高峰季节。沃尔巴克氏体感染检测结果显示,河南省陕县的9组混合样本、山西省阳泉市的6组混合和56只单个样本、武乡县的10组混合和79只单个样本呈阳性。单只白蛉感染率山西省阳泉市为51.85%(56/108),武乡县为73.15%(79/108)。结论明确了我国重要的利什曼病流行区黄土高原延伸地带传播媒介中华白蛉的小生境,沃尔巴克氏体在现场中华白蛉群体中感染率高。

魏冬霞[4](2018)在《泰州地区犬肠道寄生虫调查及其防治药物效果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养犬人数和犬养殖量逐年增加。犬感染寄生虫十分普遍,其中寄生于犬消化道的寄生虫最常见,常引起犬的腹泻、消瘦、贫血、生长受阻,犬的抗病能力降低,易诱发或传播其他疾病,甚至引起犬的死亡。此外,有些犬消化道寄生虫还是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虫,如犬弓首蛔虫(Toxocaara cans)、狮弓蛔虫(Toxascaris leonina)和华支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等。因此,掌握某一地区犬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及防治药物效果,不但可为犬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人体感染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防控有重要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对泰州地区犬的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对流行的犬球虫种类进行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并选用妥曲珠利和“快乐红糖(主要成分为磺胺间甲氧嘧啶钠和二甲氧苄胺嘧啶)”以及复方非班太尔片、伊维菌素分别对泰州地区感染的优势虫种犬球虫和犬弓首蛔虫进行了驱虫效力试验。本研究结果为泰州地区犬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奠定了重要基础。1 泰州地区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对泰州市及周边地区5个养犬场、1个藏獒繁育中心、1个警犬养殖基地、部分宠物门诊犬、宠物交易市场和散养犬的621份粪样,分别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锦纶筛兜淘洗法和水洗沉淀法进行寄生虫检查。结果显示:共检出9种肠道寄生虫:犬弓首蛔虫(T.canis)、狮弓蛔虫(T.leonina)、钩虫(Ancylostoma spp.)、狐毛首线虫(Trichuris vulpis)、曼氏迭宫绦虫(Spironmetra mansoni)、犬复孔绦虫(Dipylidium caninum)、华支睾吸虫(C.sinensis)、犬等孢球虫(Isospora canis)和俄亥俄等孢球虫(I.ohioensis)。寄生虫总感染率为33.01%(205/621),优势虫种为犬弓首蛔虫(19.16%)和球虫(11.27%)。4~6月龄犬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54.39%),其次是1~3月龄犬(43.88%)。夏季(6~8月份)的寄生虫感染率最高,达43.52%。散养犬寄生虫的感染率(40.32%)略高于圈养的犬(33.20%)。犬蛔虫的平均感染强度最高,每克粪便虫卵数达8.6×103个。对18只散养犬和4只圈养犬进行寄生虫学剖检,发现寄生虫感染率达72.73%,其中蛔虫的感染率最高,达45.45%。结论:犬消化道寄生虫的感染与犬只年龄、季节和饲养方式有直接关系。2犬球虫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初步分离鉴定的1株犬等孢球虫(编码为TZ-IC)和2株俄亥俄等孢球虫(分别编码为TZ-OS和TZ-OH)的18SrRNA、ITS、28S基因分别进行PCR扩增,在克隆、测序、拼接、剪切、矫正后得到3条长度约 2750 bp左右的序列;用DNAstar软件的CLUSTAL W对三株犬球虫的18S、ITS1、ITS2序列进行分析,并与GenBank中亲缘关系相近的种属进行同源性比较,用MEGA5.05软件的NJ法和ML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分离株TZ-IC、TZ-OH和TZ-OS的18S序列的同源性超过99%,其中OH和OS株间达99.9%,同源性最高;与囊等孢属(Cystoisospora)和等孢属(Isospora)的同源性为98.4%~99.9%;TZ-IC株与犬囊等孢球虫(C.cab,KT184360)的同源性达99.8%。在系统发育树中,三株球虫与囊等孢属和等孢属的球虫位于同一个分支,且犬等孢球虫分离株与犬囊等孢球虫形成一个小的分支;三株球虫与艾美耳属的关系最远。分离株TZ-IC、OH和OS的ITS1序列大小分别为582bp、586bp和584bp,OS和OH株间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99.15%;OS株与犬的C.sppchangchun1株的同源性最高,达99.5%。在系统发育树中,OS株、OH株和3株犬的俄亥俄囊等孢球虫位于同一分支;TZ-IC株与猫囊等孢球虫(Cfelis,EU124689)构成一个分支,与OS和OH株的遗传距离较远。分离株TZ-IC、OH和OS的ITS2序列大小分别为435 bp、411 bp、411 bp,三者间同源性为91.1%,OH和OS的同源性为99.8%。在系统发育树中,OH、OS株与犬的俄亥俄囊等孢球虫位于同一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结论:TZ-IC株为犬等孢球虫或犬囊等孢球虫,OS和OH株均为俄亥俄等孢球虫或俄亥俄囊等孢球虫,属同种不同株。3犬等孢球虫和俄亥俄等孢球虫的人工感染试验分别将1500个/只(低剂量组)、15000个/只(高剂量组)个犬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和俄亥俄等孢球虫孢子化卵囊感染12只(4组)30~40日龄幼犬,感染后每天观察犬的临床表现,用饱和糖盐水漂浮法检查粪便,并计数每克粪便卵囊数(OPG),观察球虫的排卵囊规律;收集刚排出的卵囊进行孢子化培养,观察卵囊孢子化所需的时间。结果显示:犬感染15000个犬等孢球虫卵囊后第9 d出现症状,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沉郁,排呈糊状、灰白色的粪便,出现水样粪便,并呈喷射状。犬感染15000个俄亥俄等孢球虫后第6 d出现临床症状,其腹泻程度比犬等孢球虫高剂量组的轻。2种球虫的低剂量组感染后出现的腹泻程度轻,腹泻天数也短。犬等孢球虫的潜隐期为7~9 d;显露期为10~11d(低剂量组)、21~22d(高剂量组)。俄亥俄等孢球虫的潜隐期为3~4d;显露期为11~13d(低剂量组),24~25 d(高剂量组)。2种球虫的孢子化时间均为4 d。4妥曲珠利触变型混悬液和“快乐红糖”对犬球虫防治试验通过人工感染球虫的动物模型,分别在犬感染球虫后2d(预防)与排卵囊后(OPG>1000治疗)用药,比较妥曲珠利触变型混悬液和“快乐红糖”对犬等孢球虫和俄亥俄等孢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妥曲珠利触变型混悬液预防用药时,感染犬等孢球虫和俄亥俄等孢球虫的犬均未出现明显的腹泻,仅有1只犬排出少量卵囊;妥曲珠利触变型混悬液治疗用药时,受试犬仅排出少量稀软的粪便,给药1d后腹泻症状即消失,给药3~4 d后排卵囊数为零。快乐红糖预防用药时,感染犬等孢球虫和俄亥俄等孢球虫的犬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腹泻率分别为25.88%和27.78%,但比阳性组犬的腹泻程度要轻;快乐红糖治疗用药时,对犬等孢球虫感染犬的效果相似与妥曲珠利,均在治疗后3d排卵囊数为零,但俄亥俄等孢球虫感染犬在治疗后第19d排卵囊数再为零。结论:妥曲珠利混悬液对犬球虫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均较好,而快乐红糖用于治疗犬球虫病效果较好,预防效果弱。5复方非班太尔片(拜宠清)和伊维菌素对犬弓首蝈虫驱虫试验用伊维菌素和拜宠清分别对自然感染蛔虫的犬进行驱虫,以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为指标判定驱虫效果,比较2种药物对犬蛔虫的驱虫效力。结果显示:从虫卵减少率和虫卵转阴率来看,第一次给药后第5 d、第10d、第15d拜宠清组和伊维菌素组的虫卵减少率均超过95%,但在第一次驱虫15 d后的虫卵转阴率均不能达到100%。在第一次驱虫后两周进行第二次驱虫,驱虫后5~10d虫卵转阴率均能达到100%。从排虫情况来看,伊维菌素组多在给药后第6~8d排虫,拜宠清组多在给药后第2~4d排虫。从剖检情况看,经两次驱虫,二者均能到达100%的驱净率。结论:伊维菌素和拜宠清对犬的蛔虫均有很好的驱虫效果。

陈辉莹[5](2017)在《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蛉是一类体积较小的吸血昆虫,隶属双翅目(Diptera)、毛蠓科(Psychodidae),在我国分布广泛,基于形态特征分类已记录白蛉40余种,部分蛉种可传播利什曼病、巴尔通体病和白蛉热等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医学意义。对白蛉的准确鉴别,了解白蛉的生态习性,深入阐明传病蛉种的生物学特点尤为重要。本课题的研究策略:首先,在我国河南、四川和海南等地灯诱和人工采集白蛉,调查当地白蛉的生态习性,分子鉴定白蛉的血源动物,依据海南海口全年的灯诱采集标本,初步分析阐明其季节消长规律。其次,检视白蛉的形态特征,鉴定种类;扩增对应样本的mt DNA-COI、Cytb和rDNA-18S基因片段,测定和分析序列,结合形态鉴定的结果,分析分子特征在种内与种间的差异,筛选适合的DNA条形码用于白蛉种类鉴别。再者,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现场采集的中华白蛉成虫分为雌、雄的头部、胸腹部4组样本,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功能注释与差异表达基因分析。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我国四川和河南两地的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存在一定差异。采自四川的白蛉孳生地为山洞和土洞,近家栖,河南的白蛉孳生地为人居的土窑洞,家栖。分子鉴定的血源动物包括:猪、兔、鸡、狗、牛和人等,四川的白蛉主要吸血对象是猪,而河南是鸡,两地均检测到人和狗,其中人的比例分别为4.54%(四川)和41.67%(河南)。2、2015年8月-2016年9月在海南海口全年共捕获377只白蛉,种群密度总体不高,高峰呈双峰,为6月和11月。3、本研究共检视和记录了2属7种白蛉的形态鉴别特征,包括:白蛉属的中华白蛉和施氏白蛉,司蛉属的贝氏司蛉、应氏司蛉、歌乐山司蛉、鳞喙司蛉和鳞胸司蛉。获得对应蛉种的mt DNA-COI和Cytb序列,以及rDNA-18S序列(除歌乐山司蛉)。综合分析结果显示,mtDNA-COI、Cytb和rDNA-18S均可作为DNA条形码鉴别上述白蛉种类。4、贝氏白蛉复合体存在多个隐种,我国的贝氏司蛉与泰国的贝氏司蛉关系密切,与贝氏司蛉A和B种的mtDNA-COI序列差别大,暂定为贝氏司蛉C种。5、高通量测序获得中华白蛉的转录组序列,共133,835,342条原始reads,大于Q20的reads数128,090,788条,占原始数据95.71%,共31.7kM。组装获得32,628条unigene,分别注释到Nr、Swiss-Prot、KEGG、COG和GO数据库。筛选获得4374个具有显着性表达差异的基因,经qRT-PCR验证10个基因片段表达量和转录组测序结果保存一致。中华白蛉的头部和胸腹部的差异表达基因与其功能关系密切,不同性别间的差别基因也是与其摄食和生殖功能相关。

周正斌,顾灯安,管立人,凯塞尔,吕山,张仪[6](2015)在《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动及其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关系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研究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的组成比,为制定喀什绿洲内脏利什曼病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08、2011年在新疆喀什绿洲伯什克拉姆乡、浩罕乡于白天和夜间以人工小时法、灯诱法采集白蛉,解剖鉴定蛉种,计算当地长管白蛉和吴氏白蛉的种群组成比,结合以往新疆喀什绿洲内2种白蛉的组成比的文献,比较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化。结果夜间共捕获白蛉1 453只,其中吴氏白蛉1 066只,占73.4%;长管白蛉387只,占26.6%;白天在人房内捕捉白蛉,共捕获白蛉104只,以长管白蛉为主,占87.5%(91/104),吴氏白蛉仅占12.5%(13/104)。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长管白蛉占当地蛉种构成比(30.7%)下降。结论夜间村内捕获白蛉以吴氏白蛉为主,白天人房内捕获白蛉以长管白蛉为主。吴氏白蛉占当地蛉种组成比(69.3%)上升,因此应重视吴氏白蛉在当地内脏利什曼病传播中的作用,并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杨俊克,李凡,刘林林,杨诗杰,冯宇,陈生邦[7](2014)在《防止白蛉叮吸以降低犬源型黑热病传播风险的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干预措施防止白蛉-犬接触,探索控制黑热病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文县选择近5年发病率和犬数相近的19个村,以乡为单位分为3组在69月实施干预措施。对照组(铁楼乡)无干预措施;石坊乡采取的干预措施为犬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在6月和8月各一次;石鸡坝乡为采取犬喷洒高效氟氯氰菊酯2次,同时居民使用杀虫剂浸泡蚊帐。干血斑法采集干预前后血清,免疫荧光分析(Immunoflurescence,IFA)法检测黑热病血清抗体。应用χ2检验分析干预前后及干预后各组间血清抗体阳性率的差异。结果家犬喷药组干预前检测血清抗体1 028份,阳性率为5.06%,干预后血清754份,阳性率为3.45%,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76,P﹥0.05)。犬杀虫剂喷洒和悬挂药浸蚊帐组干预前检测血清抗体1 342份,阳性率为4.62%;干预后检测549份,阳性率为1.82%,干预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7,P﹥0.05)。干预后家犬药喷组、联用蚊帐组与对照组血清抗体阳性率χ2分析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前者χ2=15.27,P﹥0.05;后者χ2=5.12,P﹥0.05)。结论夏秋两季家犬杀虫剂喷洒能有效防止白蛉-犬接触,切断黑热病传播环节,降低黑热病高流行区人群发病率。

付青[8](2013)在《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是目前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主要流行区之一,其中克孜勒河流域的喀什、疏附、疏勒、伽师4县(市)为重流行区,有人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内脏利什曼病属于被忽视的传染病之一。既往工作主要围绕着媒介白蛉的分类鉴定、地域分布和生态学等方面开展,鲜见与该病流行规律、传播特征有关的研究,在白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有限。近年来,随着空间统计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从不同角度研究我国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及白蛉群体遗传结构提供了新手段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收集了克孜勒河流域4县(市)逐乡(镇)、逐月的发病数据、人口数据、地理空间数据、环境因素数据以及部分乡(镇)的媒介白蛉数据。通过运用流行病学、空间统计学、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研究地区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的时间-空间聚集性、发病热点的时空演变、疾病流行的环境因素、媒介白蛉的分子群体遗传结构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一、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的时间-空间聚集性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扫描统计量法对各乡(镇)逐年的空间聚集性进行扫描,获得16次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的空间聚集(P均<0.01),可归为2个一级聚集区和1个二级聚集区。对连续13年的数据进行时空聚集性扫描,获得2个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的高危聚集区及其对应的高风险时段,2个聚集区内的内脏利什曼病发病风险分别是其他相同人口半径、相同时间间隔的扫描窗口发病风险的27.34倍和29.09倍(P均<0.01)二、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热点的时空演变运用空间统计方法对研究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进行地理区域相关性分析,Global Moran’s I=0.18, Z Score=3.89(P<0.01)、General G=0.59, Z Score=4.11(P<0.01),结果说明内脏利什曼病的发病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且为高值聚集。运用地统计分析模块建立发病预测图并进行热点分析,累计探测到80个发病热点,内脏利什曼病在局部区域呈现中度甚至重度的聚集性,发病热点随时间的推移变化明显,地理位置表现为热点从中部-东部-中部的转移趋势,该病类型表现出从人源型-自然疫源型-人源型的转移趋势。三、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环境因素研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筛选与年发病率(1/万)相关的环境变量,建立不同类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疾病-环境模型,定量分析了环境相关因素对该病流行的影响。拟合的人源型和自然疫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模型分别见①和②:①√INCIDENCE=-8.64+0.35QTM6Z8+9.46QEM6Z8-0.06QRM1Z3经过筛选,纳入模型的环境变量有3个,分别为:前一年6-8月平均地面温度、前一年6-8月平均EVI、前一年1-3月平均地面降水。模型的决定系数R2=0.61,F=12.67,P<0.01。②√INCIDENCE=-16.05+0.29T6+0.82QTMYEAR-0.21QRM1Z3经过筛选,纳入模型的环境变量有3个,分别为:当年6月平均地面温度、前一年全年平均地面温度、前一年1-3月平均地面降水。模型的决定素数R2=0.34,F=4.13,P<0.05。四、媒介白蛉的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应用mtDNA-Cytb基因研究了吴氏白蛉和长管白蛉的群体遗传结构。结果显示FST的范围最小值在长管白蛉群体间,最大值在吴氏白蛉与长管白蛉群体间,吴氏白蛉群体间FST均为负值,提示群体间的遗传差异非常小。吴氏白蛉(R2=0.34,P<0.05)与长管白蛉(R2=0.09,P<0.05)基因流与地理距离均呈负相关,群体遗传结构格局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存在2个一级聚集区和1个二级聚集区。2个一级聚集区分别是以绿洲生态型为特征的人源型聚集区和以荒漠生态型为特征的自然疫源型聚集区。构建了该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的疾病-环境模型,该病的传播与特定时间的降水和温度呈相关关系。媒介白蛉的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揭示了该地区不同蛉种的种群遗传特征,为内脏利什曼病的疫情评估、监测预警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玉凤,仲维霞,赵桂华,王洪法[9](2011)在《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文中提出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严重危害人类身体健康的寄生虫病。按传染源特点可分为野生动物源型、犬源型和人源型3种类型。目前,人源型黑热病除新疆流行区外,在其他流行区已得到控制。而犬源型和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则在其流行区不断出现,有死灰复燃之势。本文对我国黑热病的分型、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进行了综述。

屈金辉[10](2011)在《利什曼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donovani)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此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世界流行,主要分布在中国、印度北部和中东地区,是世界卫生组织的重要目标疾病之一。最近六年,黑热病在西部六省(新疆、甘肃、内蒙、陕西、山西和四川)呈散发态势,每年新发生的病例数大致在400例左右,其中新疆、甘肃和四川的发病患者数占全国新发患者的90%以上,且有向非流行区扩散的趋势。尤其是08年汶川地震后,大量无主犬四处流浪,成为新的传染源。08年病人数为9例,09年上半年就出现6例病人。同年,喀什市伽师县出现了荒漠源型黑热病的暴发流行,给当地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危害。因此,掌握疫区无症状家犬的数量并及时了解该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黑热病分平原型、山丘型和荒漠源型三个不同的流行区。而且三个疫区的黑热病在流行病学上存在着显着差异,而病原体形态又难以区别,亟待在分子水平揭示我国利什曼原虫种株间的差异,这对黑热病的防治而言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性。本次实验我们选用的基因靶点为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inetoplastDNA,kDNA)和利什曼原虫核糖体DNA(rDNA)ITS区段。根据kDNA保守区合成引物RV1、RV2和K13A、K13B,对培养的不同地区的利什曼原虫进行PCR,成功扩增出了利什曼原虫保守片段。从而证明两对引物同时应用可以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本研究组赴新疆喀什采得病人、病人家属和邻居血样75份,赴四川黑水县采得家犬血样106份。每份分别包括抗凝血和非抗凝血,经血样PCR和血清ELISA得出了新疆喀什地区易感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率为69.33%;四川黑水县目前的家犬黑热病感染率为19.05%。说明新疆喀什和四川黑水县仍然有较高的利什曼原虫感染率。同时,设计了黑热病调查表对新疆喀什的采血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经统计学软件SPSS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户外被叮咬和邻居或家属中有黑热病患者是感染黑热病的危险因素,家庭成员或邻居中有黑热病患者为主要传染因素,新疆喀什地区的黑热病有较显着的家庭聚集现象。对我国三种疫区的四个地方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即山东分离株、四川分离株、新疆分离株和伽师县分离株的ITS-1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测序工作,获得了3个我国不同疫区的DNA序列,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山东、四川、新疆和伽师县分离株虫体ITS-1序列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异,其中伽师县分离株虫体的ITS-1突变最为频繁,序列多态性现象最为显着。研究中还构建了利什曼原虫系统进化树,显示三个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在同源程度上存在明显差异。荒漠分离株与平原分离株及山丘分离株距离较远,平原分离株与山丘分离株之间的距离相对略近一些,荒漠分离株与山丘分离株的同源性略低于荒漠分离株与平原分离株的同源性,说明黑热病的传播可以是通过媒介白蛉从野生动物宿主直接传给人,这与病人直接进入荒野感染有关。总之,本研究首先选定杜氏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KinetoplastDNA)为PCR扩增的基因靶点,证实引物RV1、RV2和K13A、K13B可以用于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对黑热病流行区四川黑水县的家犬血液样本和新疆喀什地区易感人群血液样本进行经PCR,检测其感染率,表明四川黑水县和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感染现状仍然严峻;其次,对喀什地区进行了黑热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表明喀什市的黑热病具有家族聚集现象;这有益于使我们及时了解黑热病感染现状,为黑热病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ITS1片段序列的分析,从基因水平进一步说明了我国荒漠疫区、山丘疫区、平原疫区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之间存在的差异。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三个疫区黑热病在临床症状、药物治疗、流行病学等方面存在的不同,进一步揭示不同分离株之间的关系,从而在根本上为我国不同类型黑热病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二、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论文提纲范文)

(1)2010-2019年山西省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纳入标准
    1.3 病例发病年龄
    1.4 数据分析
    1.5 流行县(区)类型划分
    1.6 伦理批准和患者知情同意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时间分布
    2.3 地区分布
    2.4 人群分布
    2.5 时空分布
3 讨论

(2)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学
1.1 病原分类地位与形态特征:
1.2 超微结构与基因组成:
1.3 原虫生活史:
1.4 生物性特征: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2.2 传播途径:
2.3 易感人群:
2.4 流行特征: 3 发病机理与病理改变
3.1 发病机理:
3.2 病理改变: 4 临床表现与并发症
4.1 临床表现:
4.2 并发症:
4.3 预后: 5 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5.1 临床诊断:
5.2 鉴别诊断: 6 实验室诊断
6.1 病原学检查:
6.2 基因诊断:
6.3 血清学检查: 7 治疗
7.1 病原治疗
    7.1.1 锑剂:
    7.1.2 芳香双脒类药物:
    7.1.3 抗生素类药物:
7.2 支持对症治疗: 8 预防控制措施
8.1 控制传染源:
8.2 切断传播途径:
8.3 保护易感人群:

(3)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利什曼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小生境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种类鉴定
        1.2.1 形态鉴定
        1.2.2 分子鉴定
    1.3 沃尔巴克氏体的16S rRNA部分片段扩增
2 结果
    2.1 河南和山西省黄土高原延伸地带的白蛉小生境
    2.2 白蛉种类鉴定和优势种群
    2.3 白蛉体内沃尔巴克氏体的检测
3 讨论

(4)泰州地区犬肠道寄生虫调查及其防治药物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文献综述: 犬消化道寄生虫病的病原学及其流行与防治
    1 常见犬消化道寄生虫病
    2 犬消化道寄生虫病的诊断
    3 犬常用驱虫药
    4 犬消化道寄生虫病的防制措施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泰州地区犬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的调查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犬球虫种类的分子生物学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犬等抱球虫和俄亥俄等抱球虫的人工感染试验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妥曲珠利触变型棍悬液对犬球虫防治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拜宠清和伊维菌素对犬弓首蛔虫驱虫试验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白蛉的基本生物学
    二、医学重要性
    三、我国白蛉的分类研究现状
    四、白蛉转录组研究
    五、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一部分 我国中华白蛉的生态习性和海南海口白蛉的季节消长初步调查研究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和分析
    三、讨论
第二部分 我国常见白蛉种类的DNA条形码研究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现场中华白蛉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
    一、材料
    二、方法
    三、结果和分析
    四、讨论与小结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我国常见白蛉的 DNA 条形码及病原体检测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7)防止白蛉叮吸以降低犬源型黑热病传播风险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分组和干预措施
    1.2 调查对象
    1.3 抗体检测方法
    1.4 家犬药浴和蚊帐浸泡
    1.5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干预前3组间血清抗体阳性率比较
    2.3 组内干预前后抗体阳性率比较
        2.3.1 对照组
        2.3.2 家犬药喷组
        2.3.3 犬药喷联用蚊帐组
    2.4 干预后组间两两比较
3 讨论

(8)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克孜勒河及其流域概况
        1.1 克孜勒河概况
        1.2 自然和生态环境
    2 我国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概况
        2.1 流行概况
        2.2 流行病学分型
    3 克孜勒河流域的内脏利什曼病流行概况
        3.1 蛉种及分布
        3.2 流行和防治
        3.3 疫情现状
    4 研究目标与内容
        4.1 目标
        4.2 内容
    5 技术路线
第一章 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的时间-空间聚集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及时段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整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发病的空间聚集性
        2.2 发病的时空聚集性
    3 讨论
第二章 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发病热点的时空演变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及时段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整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空间自相关性
        2.2 半变异模型的构建
        2.3 发病热点及其时空演变
    3 讨论
第三章 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的环境因素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现场及时段
        1.2 数据收集
        1.3 数据整理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变量的确定
        2.2 疾病-环境模型建立
    3 讨论
第四章 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媒介白蛉的分子群体遗传结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白蛉及其来源
        1.2 主要仪器与耗材
        1.3 主要试剂
    2 方法
        2.1 白蛉基因组DNA提取方法
        2.2 mtDNA-Cytb基因扩增
    3 MTDNA-CYTB扩增及序列分析结果
        3.1 mtDNA-Cytb扩增结果
        3.2 mtDNA-Ctyb基因序列特征
        3.3 单倍型间的关系
        3.4 群体遗传多样性参数
        3.5 群体遗传结构
    4 讨论
研究总结
创新点
不足之处及打算
致谢
参考文献
发表的文章

(9)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黑热病的流行概况
2 黑热病的分类
    2.1 野生动物源型黑热病 (荒漠型)
    2.2 犬源型黑热病 (山丘型)
    2.3 人源型黑热病 (平原型)
3 防治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4 结语

(10)利什曼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利什曼原虫的虫种鉴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PCR 结果
        2.2 测序及比对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四川省黑水县家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的检测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PCR 检测结果
        2.2 ELISA 检测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新疆喀什地区人群利什曼原虫感染率的检测和黑热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PCR 检测结果
        2.2 ELISA 检测结果
        2.3 logistic 回归分析
    3 讨论
第四部分 我国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ITS-1 片段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
        2.1 PCR 结果
        2.2 测序结果与序列分析结果(测序彩图见附录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防制中华白蛉对控制内脏利什曼病的效果追踪(论文参考文献)

  • [1]2010-2019年山西省人群内脏利什曼病流行特征分析[J]. 郑玉华,白永飞,帖萍,闫昌福,王婷,王晶莹,王三桃,蔡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2021(03)
  • [2]我国内脏利什曼病临床流行病学特征与防治研究现状[J]. 张鹏,沈兆媛,张亚萍,韩雪玲,刘增加.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9(11)
  • [3]我国黄土高原延伸地带利什曼病流行区的传播媒介小生境调查[J]. 陈翰明,陈辉莹,高景鹏,李凯利,杨振洲,彭恒,马雅军.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2019(06)
  • [4]泰州地区犬肠道寄生虫调查及其防治药物效果的研究[D]. 魏冬霞. 扬州大学, 2018(05)
  • [5]我国常见白蛉DNA条形码和中华白蛉转录组研究[D]. 陈辉莹. 第二军医大学, 2017(01)
  • [6]新疆喀什绿洲主要蛉种组成比的变动及其与内脏利什曼病传播关系的探讨[J]. 周正斌,顾灯安,管立人,凯塞尔,吕山,张仪.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2015(02)
  • [7]防止白蛉叮吸以降低犬源型黑热病传播风险的效果评价[J]. 杨俊克,李凡,刘林林,杨诗杰,冯宇,陈生邦. 中国热带医学, 2014(08)
  • [8]克孜勒河流域内脏利什曼病的流行特征及其相关因素研究[D]. 付青.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12)
  • [9]我国黑热病的流行概况和防治现状[J]. 李玉凤,仲维霞,赵桂华,王洪法. 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 2011(08)
  • [10]利什曼原虫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基因分型研究[D]. 屈金辉. 济南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跟踪防治中国沙蝇对内脏利什曼病防治的效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