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甜玉米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苏兰少,林秀芳[1](2021)在《广西甜玉米新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2019年广西甜玉米新品种区域试验数据,依据灰色系统理论,对19个甜玉米新品种的11个主要性状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旨在为甜玉米新品种综合评价与审定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甜玉米新品种中苗白甜107、特斯拉和华甜15号综合评价较优;嘉玉甜22、金卡甜168和申雪甜1号较差。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可以对甜玉米品种的多个性状做出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更全面、更客观、更有说服力,符合客观实际。
张晓华,鲍传和[2](2021)在《基于通径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中华草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探讨》文中研究说明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通径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多种方法分析了安徽省3个龟鳖养殖场中华草龟幼龟养殖群体的外部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测量了体质量(Y)和8个形态性状[背甲宽(X1)、背甲长(X2)、体高(X3)、腹甲长(X4)、腹甲宽(X5)、前肢长(X6)、后肢长(X7)、尾长(X8)]。结果显示:3个龟鳖养殖场幼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相关性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除南陵群体的尾长(P>0.05)和金安群体的后肢长(P<0.05)以外]。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南陵群体(NL)背甲长、腹甲长和腹甲宽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无为群体(WW)背甲宽、后肢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金安群体(JA)背甲长和体高对体质量的通径系数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3个群体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多元回归方程:NL,Y=-92.804+8.316X2+11.865X5+6.463X4;WW,Y=-35.672+8.820X1+4.510X7+5.954X3;JA,Y=-23.604+7.991X2+2.821X3,方差分析显示回归方程的模拟结果准确可靠。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南陵和金安群体中与体质量关联度较高的前2个性状为背甲长(X2)和腹甲宽(X5),而在无为群体中则为腹甲宽(X7)和背甲宽(X1)。2种分析方法得到的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有所不同。通过比较这些形态性状发现,背甲和腹甲的数据与体质量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作为中华草龟选育测量指标的参考数据。
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张晓祥,汪亮,陈士林[3](2021)在《14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探究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的关系,对14个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14个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粗﹥行粒数﹥穗位叶叶长﹥茎粗﹥穗长﹥穗位高﹥雄穗分枝数﹥穗位叶叶宽﹥雄穗主轴长﹥穗上叶叶夹角>株高>穗位叶叶面积>穗行数>秃尖长.对各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分析表明,各玉米品系的穗长与行粒数、穗位叶叶面积与穗位叶叶宽具有较高的关联度.因此,在玉米育种实践过程中,宜选择果穗较粗、行粒数较多、穗位叶较长、茎秆粗壮的玉米品系.
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4](2020)在《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超甜玉米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为筛选优良超甜玉米杂交组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26个超甜玉米杂交组合和晋超甜一号(对照,CK)的9个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进行遗传变异分析,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及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超甜玉米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26个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的性状差异较大,变异丰富,变异系数为6.25%~74.44%,其中,以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穗粗的变异系数最小。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前5个主成分(产量因子、品质因子、穗行数因子、秃尖长因子和生育期因子)累计贡献率为87.7414%,可代表11个性状所反映的遗传信息,且筛选出综合得分高于CK的杂交组合,依次为TJ22、TJ3、TJ17、TJ15、TJ10、TJ11、TJ19和TJ12。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6个超甜玉米杂交组合可聚成三大类群,第Ⅰ和Ⅱ类群又分别聚成2个亚类群,其中第Ⅱ和Ⅲ类群的产量和品质明显优于第Ⅰ类群。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发现,穗粗、行粒数和穗长对品质影响较大,单穗重、穗粗和行粒数对产量影响较大,穗位高和秃尖长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均较小,且筛选出与参考品种关联度排名前10位的杂交组合,依次为TJ22、TJ3、TJ15、TJ17、TJ11、TJ10、TJ19、TJ12、TJ4和TJ26,均高于参考品种与CK的关联度。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出的8个优良杂交组合和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的10个优良杂交组合均处在第Ⅱ和Ⅲ类群。【结论】筛选出的8个产量高、品质优、综合性状好的杂交组合(TJ22、TJ3、TJ17、TJ15、TJ10、TJ11、TJ19和TJ12),可进行单地点品种比较试验。第Ⅱ和Ⅲ类群的其他组合还需通过杂交或回交进一步改良。
魏玮,赵芳,张晓磊,李双东,宋国亮,朱学海,赵治海[5](2019)在《张杂谷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探讨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产量与其他农艺性状间关联的主次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8个谷子杂交种17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表明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出谷率(0.964 4)>千粒重(0.961 7)>伸长节节数(0.955 0)>抽穗期(0.9487)>穗长(0.948 4)>株高(0.943 7)>穗粗(0.923 7)>穗码数(0.921 1)>茎秆粗度(0.907 5)>码粒数(0.888 3)>叶面积(0.886 3)>穗颈长度(0.885 2)>单株草重(0.766 8)>有效穗数(0.710 6)>叶片数(0.694 9)>穗重(0.673 5)>穗粒重(0.660 1)。在育种实践中,应注意对出谷率、千粒重、伸长节节数、抽穗期、穗长和株高的选择,同时结合其余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育种,将对产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陈荣丽,宋文兰,周胜,蔡治荣,易红华[6](2018)在《甜玉米鲜穗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认为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17年国家西南区鲜食甜玉米区试11个组合的10个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甜玉米的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关联度大小依次为:穗粗>穗长>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秃尖长>株高>出籽率>鲜百粒重>出苗-采收。穗粗是影响甜玉米鲜穗产量的主要因素,出苗-采收对产量影响较小。
农华展[7](2018)在《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进入21世纪以来,甜玉米遗传育种研究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甜玉米种质资源匮乏、基础性研究薄弱,限制育种业的发展。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好的甜玉米品种成为育种工作者的难题。本试验对50个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品种)的农艺性状、果穗性状和品质性状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探讨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存在的具体差异,为我国甜玉米育种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如下:1.在农艺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地上茎节数、穗上叶片数、采收期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分别比国外品种高29.71%、88.85%、19.50%、30.00%、20.00%、6.62%;国内品种的平均采收期为79 d,而国外品种为74 d,国内品种表现为晚熟,达到显着水平。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国内与国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的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在农艺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2.在果穗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鲜苞重、单穗净重、穗长、秃尖长、行粒数、穗粗等性状均显着高于国外品种(P<0.05),分别高出国外品种26.67%、22.73%、5.40%、126.00%、17.27%、7.90%;而穗行数则相反,表现为国内品种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平均少于2行;百粒重、轴粗差异不显着(P>0.05)。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清晰划分为不同类群,说明国内外甜玉米在果穗性状上存在显着差异。3.在品质性状方面,国内供试品种的蔗糖含量、口感评分显着低于国外品种(P<0.05),国内外两个品种在还原糖含量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而国内甜玉米品种的果皮厚度显着高于国外品种(高24.00%)(P<0.05)。这表明国内甜玉米品质与国外还存在差距。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国内外甜玉米品种可分四大类,国内部分甜玉米品种的品质有了极大的提高,已划入国外品种类群。4.通过对主要性状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农艺性状相关性均呈现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株高和穗位高最相关,相关系数为0.92;穗位高和穗上叶片数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为0.62。对于果穗性状,鲜苞重和行粒数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70;鲜苞重与穗粗的相关性次之,相关系数为0.68。对于品质性状,甜玉米口感与蔗糖含量以及果皮厚度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蔗糖含量与口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59,果皮厚度与口感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8。此外采收的早晚也影响甜玉米的口感,二者呈负相关关系,并且达到显着水平。
任雅琴,吕金仓,郭艳萍,张慧成,范春燕,杜文军,王宝梅[8](2018)在《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16个小麦新品种(系)的产量及9个主要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全生育期>容重>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抗寒性>白粉病>条锈病>倒伏,其中全生育期、容重、千粒重、有效穗数、穗粒数、抗寒性、白粉病与产量的关联度分别达到0.8666、0.8559、0.8407、0.833、0.829、0.7653、0.7512,与产量关系较为密切,在今后的育种或高产栽培中,应当加强对它们的选择和调控。
王俊花,邵林生,闫建宾,王瑞钢,庞旭,梁海英,张雪彪,张沛敏,韦峰[9](2016)在《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食用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探讨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和食用品质影响的主次关系,以24个甜玉米杂交组合为研究对象,对株高、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宽、穗长、穗粗、穗行数、秃尖长、单穗净鲜重10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田间调查,对鲜穗食用品质进行了室内蒸煮、品尝与鉴定,并与单穗鲜净重和食用品质进行了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单穗净鲜重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粗>穗长>穗位叶宽>穗行数>生育期>穗位叶长>穗位叶面积>穗位高>株高>秃尖长,食用品质与其他各性状的关联顺序为穗位叶宽>秃尖长>穗位叶面积>穗长>穗位高>生育期>穗位叶长>穗粗>穗行数>株高。在甜玉米高产优质育种中,要注重对果穗长且粗、穗位叶宽且面积较大材料的选择。
李清超,马浪浪,文琼,刘建新,马俊,梁振娟,王嵩[10](2015)在《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文中提出为了探讨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其他主要农艺性状间关联的主次关系,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13个玉米杂交新组合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及各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与产量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穗行数>百粒重>秃尖>生育期>穗长,在育种实践中,应注重对单穗粒重、株高和穗位高的选择,同时结合其余农艺性状的综合表现进行育种,将对产量有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二、超甜玉米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甜玉米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甜玉米新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数据来源 |
1.2 分析方法 |
1.2.1“理想组合”的构造产量。 |
1.2.2 采用数据标准化对原始数据进行转换。 |
1.2.3 求数列之间的绝对差值。 |
1.2.4 求灰色关联系数。 |
1.2.5 求灰色关联度。 |
2 结果与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2)基于通径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中华草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测量指标与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1.3.1 通径分析。 |
1.3.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形态性状对体质量的通径分析 |
2.2 多元回归方程 |
2.3 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 讨论 |
(3)14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主要性状调查与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描述统计分析 |
2.2 各玉米品系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
2.3 各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间的关联度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4)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性状变异分析结果 |
2.2 主成分分析结果 |
2.3 聚类分析结果 |
2.4 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张杂谷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张杂谷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
2.2 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
2.3 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性状的关联度分析 |
2.4 谷子各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3 讨论 |
(6)甜玉米鲜穗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调查项目 |
1.4 数据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 |
2.2 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绝对差值 |
2.3 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系数 |
2.4 鲜穗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度 |
3 结论与讨论 |
(7)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及产业概况 |
1.1.1 甜玉米的发展历程 |
1.1.2 国内外甜玉米的产业概况 |
1.2 前沿研究综述 |
1.2.1 主要性状研究综述 |
1.2.2 研究方法综述 |
1.3 我国甜玉米研究面临的难题 |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分析评价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2.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
2.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
2.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2.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聚类分析 |
2.3 讨论与小结 |
2.3.1 讨论 |
2.3.2 小结 |
第三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的分析评价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3.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
3.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
3.1.4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方差分析 |
3.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聚类分析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分析评价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4.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
4.1.3 测定的项目及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方差分析 |
4.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聚类分析 |
4.3 讨论与小结 |
4.3.1 讨论 |
4.3.2 小结 |
第五章 国内外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地点及条件 |
5.1.2 试验材料及设计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种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5.2.2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果穗性状相关性分析 |
5.2.3 国内外供试甜玉米杂交种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与小结 |
5.3.1 讨论 |
5.3.2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8)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数据无量纲化处理 |
2.2 产量与各性状间的绝对差值 |
2.3 计算关联度 |
2.4 关联度分析 |
3 讨论 |
(9)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食用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调查项目与方法 |
1.2.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甜玉米经济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2.2 甜玉米生物学性状间的相互关系 |
2.3 甜玉米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2.4 甜玉米食用品质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 结论与讨论 |
(10)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引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供试材料 |
1.2分析方法 |
2结果与分析 |
2.1数据标准化处理 |
2.2 8个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关联度分析 |
2.3 9个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关系分析 |
3结论与讨论 |
四、超甜玉米主要性状间的灰色关联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甜玉米新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苏兰少,林秀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21(24)
- [2]基于通径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中华草龟形态性状与体质量的关系探讨[J]. 张晓华,鲍传和. 安徽农业科学, 2021(24)
- [3]14个玉米品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王平喜,进茜宁,吴向远,张晓祥,汪亮,陈士林.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5)
- [4]基于主成分、聚类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超甜玉米杂交组合综合评价[J]. 王俊花,闫建宾,王瑞钢. 南方农业学报, 2020(05)
- [5]张杂谷谷子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魏玮,赵芳,张晓磊,李双东,宋国亮,朱学海,赵治海. 农业科技通讯, 2019(09)
- [6]甜玉米鲜穗产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J]. 陈荣丽,宋文兰,周胜,蔡治荣,易红华. 种子, 2018(09)
- [7]国内外50个甜玉米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分析评价[D]. 农华展.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18(03)
- [8]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任雅琴,吕金仓,郭艳萍,张慧成,范春燕,杜文军,王宝梅. 陕西农业科学, 2018(01)
- [9]甜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和食用品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王俊花,邵林生,闫建宾,王瑞钢,庞旭,梁海英,张雪彪,张沛敏,韦峰. 河北农业科学, 2016(05)
- [10]玉米杂交组合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 李清超,马浪浪,文琼,刘建新,马俊,梁振娟,王嵩. 中国农学通报, 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