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化赢来别克车(论文文献综述)
马点圆[1](2021)在《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迁移 ——基于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周红芳[2](2021)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文中认为封闭导致落后,开放带来发展。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已经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重要特征。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冲击,大国竞合博弈愈演愈烈,国际形势充满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逆全球化从经贸领域蔓延至科技领域。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从科研人才、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体制和产业政策等方面打压中国科技发展,微观层面的开放式创新越来越受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制约,全球科技在开放与保护的较量中艰难前行。但是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仍将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大势。跨国公司的逐利行为和数字产业的技术革新都会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科学从本质上讲是无国界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气候变化、能源安全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人类共同的智慧。随着全球化研发和生产的发展以及跨国学术研究网络的出现,科学的发展愈发是一个全球合作的过程。从我国国内创新情况看,开放水平不高已经严重制约了中国创新能力的提升。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彰显了高层次创新和高水平开放的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抓手。但是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研究刚刚起步,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框架显得尤为迫切。本文以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思想,广泛吸收耗散结构理论、熊彼特创新理论、制度经济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等理论知识,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的纵贯式结构,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进行研究,并对我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对策建议。在全文中,坚持以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为方法论基础,在具体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论文试图回答三个问题:①为什么要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②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系目标、运行环境是怎样?作为最鲜明的特征,开放度该如何衡量?③如何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论文在梳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和开放式创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从理论的角度、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分析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其次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构成要素、主要特点、建立原则、运行机制和运行环境等进行研究,初步建立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随后论文根据马克思对创新形式的划分,以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建立了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实践分析框架:生产力层面的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生产关系层面的制度创新。在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中,三大创新活动表现为: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以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在体系中,科学创新是基石,技术创新是关键,制度创新是保障,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整体。根据以上分析框架,论文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创新活动进行定性分析,对创新开放度进行定量研究,分析了新冠疫情下逆全球化形势对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最后根据美国、日本、德国和以色列等主要国家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提出对策建议。论文的研究发现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创新是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开放是经济增长的外在环境。开放式创新成为研究热点,但是相对于企业层面的开放式创新,国家层面的开放式创新研究并不充分,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既有理论上的重要性,也有历史和现实的必要性。第二,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是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通过创新资源全球化配置建立起来的全面而开放的创新体系,这个体系由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科技和经济各部门、公共与私有机构之间相互作用,对内要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对外要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体系具有开放性、流动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等特征,有内向型开放和外向型开放两种模式。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社会环境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运行产生重大影响。第三,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可以从科学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个维度进行。科学创新的主体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主要通过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活动国际化、科研成果国际化实现,国家应注重对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加大对国际大科学工程的建设。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通过跨国公司建立海外研发中心、跨国并购和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研发国际化,根据马克思全球化理论,要注意区分研发国际化的双重影响,趋利避害。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的制度创新主要通过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要在全球实现创新资源的配置,还会受到国际规则的影响。中国应该增强国内外规则的协调性,主动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订,提升国际治理的能力。第四,从知识开放、技术开放、资本开放、人才开放和制度开放五个要素分析,中国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水平十分有限,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水平不高,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借鉴美国、日本等创新强国经验,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中国应从科学创新开放、技术创新开放、制度创新开放以及三大创新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升创新开放度,利用全球资源提升我国的创新能力。第五,从新中国时期的巴统协议,冷战时期的瓦森纳协定,到中美贸易战,再到疫情期间中美科技领域部分脱钩,美国打压中国科技发展从未停止。新形势下中国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应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下,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深化不同国别不同领域科技合作,探索更加柔性,更加灵活的合作模式,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主动引领全球治理良性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李娟[3](2019)在《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文中提出题引在幅员辽阔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天撒珠串般地镶嵌着一片集山地、草原、森林、平原、大漠为一体的宝地。这片宝地上,雪山巍峨,森林茂密,水丰草绿,禾菽弥望、葡园千亩,棉海辽远。这片宝地,春夏之时呈现南国秀丽山水的温婉,秋冬之际彰显粗犷雄浑壮美的北国景致。这就是被誉为"乌鲁木齐后花
曹骅[4](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文中指出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倡议)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和公民开始走向海外,为推动沿线国家、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构建“政治互信、经济互融、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由于“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局势动荡、暴恐活动频发、社会治安环境恶化等,近年来,我企业和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遭受损害的事件屡屡发生。因此,以DZ公司为代表的中国安保服务公司“走出去”步伐加快,探索通过培训教育、驻地安防、风险预警等“多元化、立体化”的海外安保服务,更好地保障驻外中资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安全利益。中国安保服务行业是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护社会稳定和繁荣市场经济的作用巨大,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安保服务“起步晚、发展缓、规模小”,国内外学界有关中国安保服务的研究较少,针对中国安保服务“走出去”的研究则更少。因此,以“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进行研究有着实际意义,一方面,此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国安保服务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指导中国安保服务公司制定和实施海外市场营销策略方面有参考价值。本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如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概述了研究的背景、意义、内容、方法,以及研究文献和可能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对研究使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服务市场的细分、选择与定位理论,4Ps、7Ps等服务市场营销组合理论。在第三部分中,以中国安保服务大规模“走出去”为视角,总结和归纳了当前中国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的内涵和特征,基于此,研究聚焦DZ公司的安保服务及产品,详细介绍DZ公司推动安保服务“走出去”营销现状,深入分析DZ公司在市场营销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部分基于DZ公司服务于驻外中资企业和海外中国公民的特点,分别对产业市场和消费者市场的安保需求进行分析,同时,运用STP分析理论,对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的细分、选择和定位论述。在第五部分中,从服务市场营销的视角,运用7Ps市场营销组合理论,从服务定位、服务定价、分销渠道、沟通促销等四个传统市场营销策略层面,以及服务人员、服务过程、服务的有形化展示等三个服务市场营销策略层面,对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分析和设计。最后,第六部分对研究的结论进行说明,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当前,与我“一带一路”沿线企业和公民急剧上升的安保需求相比,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安保服质量不高、市场营销手段落后等问题。因此,为了更好地维护我企业和公民的海外安全利益,推动安保服务大规模地“走出去”,DZ服务公司必须深刻把握当前中国海外安保市场的需求情况,重新定位本公司可以进入的海外细分市场,在此基础上,建议DZ公司综合运用品牌、定价、分销、促销等策略,不断加强服务人员和服务过程管理,才能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占据主动。
高文婧[5](2017)在《维勒贝克小说中的乌托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当今法国文坛的中流砥柱,作家米歇尔·雌勒贝克自第二部小说作品《基本粒子》开始声名鹊起,之后的每部作品都备受关注。他因最早的三部小说作品(《斗争领域的延伸》、《基本粒子》、《平台》)而被视作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西方人情感与欲望灾难的预言家。随后,《一个岛的可能性》更加大胆地设想了克隆人世界的图景,被认作2005年龚古尔文学奖最大遗珠,仅以一票之差惜败。2010年,作家凭借《地图与疆域》摘得了龚古尔桂冠,弥补了先前《基本粒子》和《一个岛的可能性》与大奖失之交臂的遗憾。2015年,小说《臣服》一经出版便登上了畅销书榜首,因作品与恐怖主义当年在巴黎犯下的罪行具有一定的吻合度,作家获得了"人类命运的预言家"的头衔。毋庸置疑,维勒贝克在法国本土已家喻户晓,同时也是得到最普遍译介的当下法国文学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当代法国文学的成就,常被拿来与勒·克莱齐奥、莫蒂亚诺、佩雷克等大家相提并论。本论文拟将维勒贝克的六部小说作品作为研究材料,以其中蕴含的多维度乌托邦主题为研究对象。论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维勒贝克小说中乌托邦主题的研究有利于拓展后时代法国乃至世界文学中乌托邦研究的场域,因此具有积极的文学传承意义和建构价值。第二,对于维勒贝克小说中乌托邦主题的研究有益于揭示文学场域的社会学意涵,凸显作家的文学文本的现实意义。对维勒贝克小说中乌托邦主题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希望可以为作家正名,"写性"以及物理学、生物学"嫁接"的鲜明标签显然是流于浅表,远不能概括作家的写作意图与写作主旨,甚至可以说与作家作品的社会关注本质内核相去甚远。第三,对维勒贝克小说中乌托邦主题的研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国内的法国文学研究者把握法国当下文学发展的动向与趋势,有益于增强国内的法国文学研究的时效性。我们的研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之上,以乌(敌)托邦基本理念框架为依托,主要借助互文性的思路与方法,分析作家的乌托邦文学文本与诸位思想家、哲学家、作家文本的文本间性关系,发现与论述作家乌托邦思想的本质与内涵。我们的研究首先基于维勒贝克作品中确实存在乌托邦主题以及诸多互文关系这一前提。其次,在我们掌握的研究资料中,已有一些学者或从不同角度、或依不同方式提及过维勒贝克文本中涉及的相关问题,这在相当程度上可以支撑我们的研究。论文的绪论部分主要陈述研究对象、研究意义,作家作品的研究现状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与整体结构。正文部分分为七个章节,每个章节均涉及维勒贝克作品中乌托邦主题的一个维度,逐渐深入作家乌托邦情结的内核,把握作家乌托邦写作的特质与倾向。第一章主要在追溯文学领域乌托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界定后时代乌托邦及其多维语境,给下文的进一步论证提供概念依托。第二章主要从维勒贝克的小说文本出发,归纳作家作品中反复涉及的当代西方社会主要弊端,这些弊端是促使其展开乌托邦思考的根本动力。正是在针砭时弊的基础之上,维勒贝克给出了自己的文学乌托邦解药。从第三章开始,我们的研究主要立足于维勒贝克乌托邦思想与诸位乌托邦主义者(包括赫胥黎、叔本华、孔德、傅立叶、莫里斯等)勾勒的社会理想的文本间性,在第三、四、五、六、七章中,分别从乌托邦文本常常涉足的科学技术、宗教、情欲、劳动与艺术的关系以及国家控制等维度出发,逐步揭示并详细论证维勒贝克作品中蕴含的多元(反)乌托邦主题。在结论部分,我们再次审视论文的互文性研究方法,对于维勒贝克小说中乌托邦思想做总结性论述。
樊海灵[6](2017)在《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基于农业企业“走出去”视角》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经济发展速度逐渐放缓,急需寻求新增长极,“一带一路”建设为国际产能合作创造了机遇,有助于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也有助于深化中国和丝路沿线国家的互利合作。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大,但战略提出以来,双方农业合作发展缓慢。企业是开展农业合作的主体,农业互补性、农业合作潜力及优势领域是促进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因素,对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的测度有利于指导农业企业“走出去”重点目标和合作领域的选择。首先,在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国际分工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理论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基础上,从互补性、合作环境与条件、距离及运输条件等方面界定农业合作潜力的涵义。其次,利用文献资料探究了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发展现状,并结合西北地区16家已“走出去”农业企业的访谈资料,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发现双方农业互补性、企业自身能力、国内政策支持、东道国政策环境对农业合作潜力的发挥有重要影响。第三,分析了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的农业合作基础,包括农业互补性、东道国农业发展政策与交通运输条件,着重考察农业互补性对农业合作潜力的影响并构造互补性指数对互补性进行测度,明确了双方在要素和贸易两方面互补性特点和互补程度。第四,确定农业合作潜力测度的模型框架,从农业互补性、战略合作度、运输可达性三方面构建农业合作潜力系数,该系数不仅能从静态角度对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进行测度,还能描述双方合作潜力所在的具体领域;在潜力系数基础上考虑农业经济活动规模,构建农业合作潜力指数对未来总体农业合作潜力进行动态预测,掌握双方未来农业合作潜力特征。文章较为深入地探究了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发展现状,结合案例分析了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测度了双方农业合作潜力,并对潜力所在领域进行挖掘,结果发现未来西北地区与俄、哈、乌、土这四个国家总体农业合作潜力较大,尤其与俄罗斯在农机、劳动力、有机化肥等涉农生产要素领域,与哈萨克在特色农产品贸易领域,与乌兹别克在蔬菜水果种植和优良畜产品养殖领域投资及贸易,与土库曼农产品贸易和农业投资潜力巨大。最后,为加快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出政策建议。
袁玉青[7](2016)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高铁外交探析》文中研究指明铁路至今在世界上已有近二百年的发展历史,但传统铁路的发展却逃不过被视为日渐衰落的“夕阳产业”这一命运。直到1964年日本建成世界第一条高速铁路——日本新干线,这代表了陆上铁路技术一次质的飞跃,从速度、舒适度、安全性环保方面重新具备了不可比拟的优势。高速铁路肇始于日本,发展于欧洲,但是格局大变于中国。中国作为当前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最全、发展最快、运营里程最长、集成能力最强的国家,用实践经历将高速铁路打造成一种大众交通工具。伟大的实践催生伟大的技术,中国高铁“走出去”已成为既定事实。作为传统陆上贸易强国,从历史时期以来,中国主要通过闻名遐迩的“古丝绸之路”来连接周边邻国。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交通线。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这是中国连接亚欧与世界的新型贸易之路,在国际社会中被誉为“中国外交的新观念”。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中国铁路装备走向世界的起点区域是“一带一路”覆盖的主要区域。高铁是我国“一带一路”出口的核心产品,它是改变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实现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同时也能够满足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的高铁建设需求。当我们将对外分享高铁成果转化为一种外交工具时,它可以成为树立中国现代化新形象的“新法宝”,向全世界展现中国从“中国制造”升级转变为“中国智造”的良好新形象。本文界定的高铁外交概念主要由以下几点组成:(1)高铁外交是一种外交手段。中国在开展高铁“走出去”过程中,面临的对外宣传、政府谈判、政治风险等方面都需要高铁外交“打头炮”和做后盾。(2)高铁外交的发展基础是着眼于基础设施建设,落脚点是服务国民的经济发展和国家的战略规划。(3)高铁外交旨在打造国内与国家间的高速交通网络,加强区域间互联互通,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和居民交流到促进世界或区域间的经贸发展和国际社会文化交流。我国高铁外交在发展方向上是以两条主线开展活动的:一是发展以中国为起点的跨境高铁外交,二是直接投资海外,建立走向国际市场的海外高铁外交。对比其他高铁技术拥有国,中国高铁有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作背景支撑,同时有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强大助推力作后盾,在中国社会主义体制下能够集中优势资源进行创新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高铁外交。其中,与多国的友好关系是发展中国高铁外交的感情基础,而发展中国高铁外交也符合我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外交宗旨。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纵深推进,中国高铁外交将得到更加长远的规划,获得长足发展,这将利于实证检验新时期我国开展高铁外交的科学性。首先,在“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规划下,中国高铁外交是对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外交形式与内容的发展。它既是对我国经济外交、文化外交的理论与内容拓展,又体现了我国公共外交手段与形式的变革与升级。其次,对中国高铁外交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也是对当前我国“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具体演绎和理论发展。两者的最终实现目标是一致的,共同达成战略与战术的双重统一。最后,交通运输从来都是一种战略资源,中国高铁的发展不仅可以为世界的陆地国家获取安全战略上的纵深发展,赢得相应陆权优势,同时能为中国海洋岛屿等争议缓解压力,大力支持中国发展海洋力量,最终使高铁发展成为平衡中国海权与陆权战略的支撑点。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进行中国高铁外交研究,能为当前国际关系理论中的地缘政治、区域一体化和区域公共产品提供等问题提供思考路径,为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打开新的视角。
汪建飞[8](2014)在《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近些年中国汽车产业的迅猛发展,汽车已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并且需求量逐年增长。2011年,中国汽车市场销售量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供应和消费市场。需求的增加引发了各汽车品牌激烈的竞争,JAC乘用车也成为竞争浪潮中的一员,在艰难中前行着。本文从一线营销人员的视角,遵循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以自主品牌汽车中的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营销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自主品牌汽车国内外市场营销策略的理论和方法,以JAC汽车及JAC乘用车在甘肃、青海市场的市场环境和营销为例,研究JAC乘用车在甘肃、青海市场的营销环境现状。其次,利用具体分析工具和方法,从企业营销现状、面临的威胁、内外部环境、目标群体需求变化和竞争产品等方面,进行JAC乘用车甘青市场系列产品STP分析,找出JAC乘用车在甘肃、青海市场存在的问题。再次,重点对JAC乘用车系列产品甘青市场选择的营销组合策略进行研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分析目前JAC乘用车的营销组合策略。最后,针对JAC乘用车产品甘青市场营销策略中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与改善的方案,即根据JAC乘用车甘青市场的定位和目标市场选择,以及如何实施和改进营销策略,保障新营销组合的落地执行,以期达成甘青市场预期的销售目标。以JAC乘用车为载体的研究对自主品牌汽车中的JAC乘用车甘青市场的营销工作具有实际的参考意义,同时希望对JAC乘用车全国市场都能提供参考借鉴。
周留玉[9](2013)在《南疆地区社会稳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2009年发生在乌鲁木齐“7.5”事件为关切的社会稳定问题,因少数不法分子煽动利用百姓,破坏民族团结,扰乱社会稳定进而影响新疆南疆社会和谐稳定,南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对南疆乃至整个新疆都有重要的意义,“稳定压倒一切”这不仅仅是口号,在南疆地区没有稳定的社会大环境,一切都免谈,就算已经取得的成果也将会失掉。南疆地区与多国接壤,是多民族集聚地,各种思想交错,加强南疆地区社会稳定教育不仅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还有利于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改善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本文共分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提出社会稳定是南疆地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首先对政治稳定、社会稳定的概念作了界定,然后写社会稳定与南疆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文化繁荣的关系。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当前影响南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为社会稳定教育找到根源,使社会稳定教育得到更好的效果。第一、错误思想意识的影响。第二、三股反动势力的渗透。第三、地缘政治与南疆的社会稳定。第四、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从国家认同教育、中华民族意识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历史教育四个方面来写。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公民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内容,我们应培养法治公民意识即培养民主意识教育、树立法律意识教育、积极行使公民的各项权利并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杨丽娟[10](2013)在《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文中提出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发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先声,也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年间,赴俄取经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络绎不绝。他们在社会主义苏俄实地考察后,撰写了有关苏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地理、社会、外交等方面最新动态的“苏俄通讯”。这些通讯刊载于国内的相关报刊或出书,在读者中产生了较大的反响。同期,中国也翻译了罗素、纪德、爱金生、秋田雨雀、斯诺等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20世纪上半叶的“苏俄通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闻传播文本,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苏俄通讯”促进了马列主义、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推动了中国革命向前发展,对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借鉴意义。对“苏俄通讯”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结构上包括绪论、上编、下编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几个相关概念的界定,如“通讯”、“游记”、“驻外记者”、“苏俄通讯”及发表通讯的媒介等;厘清了研究的对象为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1日前的国内外“苏俄通讯”。分析了目前国内对“苏俄通讯”“总体不足、个别热点”的研究状况;阐明了选题的原创性、重要性和现实性;提出在系统地收集“苏俄通讯”文本资料的基础上,先从个案研究开始,再上升到对“苏俄通讯”的宏观研究,并采用整体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及比较研究等方法。上编共分十章,属于总论部分。第一章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着重梳理了“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等4个历史阶段中外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传播情况,并对重要的通讯文献、重点作者及重要的刊发媒体作了介绍。第二章“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阐述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轨迹,并对中国“苏俄通讯”的作者进行了分类。通过对“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的统计,可以看出作者对苏俄的关注度。同时分析了国内发表“苏俄通讯”的媒介的运作情况及出版环境的嬗变。第三章“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论述了“苏俄通讯”时代性、政治性、整体性与倾向性的内容特色,分析了“苏俄通讯”的写作特色:在语言上新闻叙事语言、资料介绍语言与形象语言互补;在选材上散点透视与焦点透视相结合,在论述方式上讲故事、善评论、互文式写作并举。第四章“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阐述了“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生成,强调一个完整的“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由“主干”文本及附属文本构成。介绍了“苏俄通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与自我传播的三类传播路径,论述了“苏俄通讯”的传播效果取决于时代的需要程度、作者观察与思考的深入及作品价值的重要性,并论述了“苏俄通讯”所遵循的相关传播规律。第五章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分析了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条件,归纳了作者们“行走苏俄”的原因。分别选取了“边境”、莫斯科、“离俄”等节点,剖析了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在分析友俄与仇俄的态度基础上,介绍了陈启修、戈公振、斯诺等观察苏俄的方法。第六章“解读苏俄”: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了“大”、“富”、“新”、“文”等几个关键词勾勒出苏俄新国家形象;说明了苏俄通过新宣传、新教育打造新人类;通过对莫斯科及红场等新空间的介绍,突出了苏俄政治空间与社会制度的变迁。同时,带有时代特征的标语口号的嵌入,强调苏俄力图塑造新话语的努力。第七章“解读苏俄”:日常社会生活探究。通过“街头”、“公园”、“剧院”、“单位”等框架,解读苏俄民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日常社会生活,选取面包意象、红头巾意象作为苏俄民众生活的典型分析。论述了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突出集体生活,淡化私人家庭生活;突出革命生活,淡化宗教神圣生活;突出新式生活,淡化传统生活。第八章“解读苏俄”:另类镜像。分析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基本表现,剖析了媒介的阶级立场是负面宣传造成的主因,并介绍了“苏俄通讯”负面宣传的一些手法。第九章“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在论述马克思主义“俄国化”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及“苏俄通讯”与苏俄传统文化等3对重要议题的关系。第十章“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在分析中国学习吸纳苏俄经验的前提与基础上,从“苏俄通讯”角度解读苏俄经验“中国化”的具体内涵:在经济上实行计划经济、在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在文化教育上推行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在生活上推行共产主义生活方式等等,并阐述了苏俄经验“中国化”带来的重要启示。在分析苏俄经验“世界化”的历史前提与理论依据的基础上,解读苏俄经验的“世界化”的理论内涵与普遍意义。下编共分十章,属于分论部分。第十一章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最早赴苏采访的新闻记者——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前的思想状况与成因,概述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大体轮廓与基本议题,评价了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的价值,对两人通讯也作详细的比较。第十二章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中国早期两位无政府主义者抱朴、张民权20世纪20年代赴苏俄访问背景及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并对二者通讯作了细致的比较。第十三章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分析了20世纪20年代陈独秀、李大钊两位中共创始人的苏俄之行及“苏俄通讯”的基本内容,并对两人通讯作详细的比较。第十四章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1923年“孙逸仙博士代表团”的苏俄考察,论述了两位代表人物——蒋介石、沈玄庐的“苏俄通讯”主要内容及苏俄之行后两人提出的“中国策略”,并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五章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现代中国着名的英美派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徐志摩、胡适的苏俄之行,并在解读两人“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第十六章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在解读20世纪30年代胡愈之及林克多“苏俄通讯”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了两人通讯的异同,强调了两篇通讯观察视野及语言方式的差别。第十七章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两位新闻工作者——曹谷冰、戈公振的苏俄之行及两人的“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八章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两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丁文江、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其“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第十九章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记述了20世纪40年代中国两位文豪郭沫若与茅盾赴苏俄访问的经过,论述了两人“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比较了两人“苏俄通讯”的异同。特别强调,两者皆指出了社会主义是中国的必然前途。第二十章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罗素《游俄之感想》、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介绍20世纪“10”至“40”年代的国外“苏俄通讯”基本内容与在中国传播情况。
二、标准化赢来别克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化赢来别克车(论文提纲范文)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我国研究现状 |
1.2.3 简要评价 |
1.3 研究思路和分析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分析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方法论基础——唯物史观 |
1.4.2 具体研究方法 |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存在的不足 |
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基础 |
2.1 思想渊源 |
2.1.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2 西方经济学中的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思想 |
2.1.3 简要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
2.2.2 开放式创新理论 |
3 构建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客观依据 |
3.1 理论依据 |
3.2 历史依据 |
3.3 现实依据 |
4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分析 |
4.1 基本概念 |
4.1.1 国家创新体系 |
4.1.2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4.1.3 相关概念辨析 |
4.2 构成要素 |
4.2.1 行为主体因素 |
4.2.2 投入和产出因素 |
4.2.3 环境因素 |
4.3 主要特点 |
4.3.1 开放性 |
4.3.2 系统性 |
4.3.3 流动性 |
4.3.4 安全性 |
4.4 建立原则 |
4.4.1 坚持市场调节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原则 |
4.4.2 坚持两种创新资源和两个市场相结合原则 |
4.4.3 坚持体现本国国情与符合国际规范相结合原则 |
4.4.4 坚持开放合作与为我所用相结合原则 |
4.5 目标体系 |
4.5.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
4.5.2 促进本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
4.5.3 提升本国在全球创新网络竞争力 |
4.6 创新活动 |
4.6.1 科学创新 |
4.6.2 技术创新 |
4.6.3 制度创新 |
4.6.4 三大创新活动之间的关系 |
4.7 体系运行 |
4.7.1 运行模式 |
4.7.2 运行机制 |
4.7.3 运行环境 |
4.7.4 演化路径 |
4.8 开放水平的测度 |
4.8.1 创新开放度的影响因子 |
4.8.2 创新开放度衡量指标体系 |
5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一: 科学创新 |
5.1 创新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 |
5.1.1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基础研究经费的投入主体 |
5.1.2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人员的聚集地 |
5.1.3 高校和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产出地 |
5.2 创新形式:科学研究国际化 |
5.2.1 人才培养国际化 |
5.2.2 科研活动国际化 |
5.2.3 科研成果国际化 |
5.3 基于巴斯德象限的科学研究国际化 |
5.3.1 国际大科学研究 |
5.3.2 “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 |
6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二: 技术创新 |
6.1 创新主体:企业 |
6.1.1 企业是研发投入的主体 |
6.1.2 企业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 |
6.1.3 企业是技术发明的主体 |
6.2 创新形式:研发国际化 |
6.2.1 建立海外研发中心 |
6.2.2 实施跨国并购 |
6.2.3 建立国际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6.3 研发国际化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双重影响 |
6.3.1 有利影响 |
6.3.2 不利影响 |
7 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维度三: 制度创新 |
7.1 创新主体:政府 |
7.1.1 政府是国家科技计划的制定者 |
7.1.2 政府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主导者 |
7.1.3 政府是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者 |
7.2 创新形式: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 |
7.2.1 推动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 |
7.2.2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
7.2.3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
7.3 国际规则对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影响 |
7.3.1 影响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国际规则 |
7.3.2 相关国际规则变化趋势 |
7.3.3 对中国建设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的启示 |
8 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1 发展历程 |
8.1.1 探索阶段(1949年—1977年) |
8.1.2 起步阶段(1978年—1991年) |
8.1.3 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11年) |
8.1.4.深度融合阶段(2012年至今) |
8.2 创新活动 |
8.2.1 以高校科研院所科学研究国际化为核心的科学创新 |
8.2.2 以企业研发国际化为核心的技术创新 |
8.2.3 以政府健全科技创新制度体系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
8.3 开放水平测度 |
8.3.1 国际比较 |
8.3.2 总体评价 |
8.4 逆全球化与中国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 |
8.4.1 逆全球化下的挑战 |
8.4.2 开放合作是大势 |
8.4.3 中国优势 |
8.4.4 应对策略 |
9 国际经验和重要启示 |
9.1 国际经验 |
9.1.1 美国经验 |
9.1.2 日本经验 |
9.1.3 德国经验 |
9.1.4 以色列经验 |
9.2 重要启示 |
9.2.1 正确认识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关系 |
9.2.2 正确认识自主创新和封闭式创新的关系 |
9.2.3 正确认识“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关系 |
9.2.4 正确认识局部开放和全面开放的关系 |
9.2.5 正确认识科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 |
9.2.6 正确认识制造业开放和服务业开放的关系 |
9.2.7 正确认识向发达国家开放和向发展中国家开放的关系 |
9.2.8 正确认识完善国内创新环境与进—步扩大创新开放的关系 |
10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题引 |
第一章开局之年 |
1.身未动,心已远 |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3.心语声声诵援疆 |
第二章福地之约 |
4.比较优势 |
5.思路决定出路 |
6.福地之约 |
第三章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7.要致富先修路 |
8.坐拥馕坑唱馕歌 |
9.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
10.二十里店村的春晚 |
第四章玛纳斯碧玉璀璨葡酒香 |
12.碧玉之都 |
13.破壁突围 |
14.葡酒之乡 |
15.初心如磐 |
第五章““奇台礼物” |
16.奇台面粉 |
17.电商梦 |
18.奇台礼物 |
第六章南菇北移百果香 |
19.谋定而后动 |
20.致富梦 |
21.菇菌朵壮百果香 |
第七章情暖木垒河 |
22.这一仗打得真漂亮 |
23.情暖木垒河 |
24.“木垒联盟” |
第八章洒满阳光的校园 |
25.诗和远方 |
26.师者为师 |
第九章组团的战士援疆的兵 |
27.组团而战 |
28.起死回生之手,安民济世之心 |
29.医者仁心大爱无疆 |
第十章真情像草原一样宽阔 |
30.解一人困,解全家贫 |
31.““圆梦行动” |
32.圆梦行动,福建在行动 |
第十一章书生报国手中笔 |
33.初心能抵日月长 |
34.责任 |
尾声向祖国报告向福建报告 |
(4)“一带一路”背景下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框架 |
(三) 研究方法 |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 国外学界研究现状 |
(二) 国内学界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研究视角 |
四、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方法 |
一、营销组合理论 |
(一) 4Ps理论 |
(二) 7Ps理论 |
二、STP营销理论 |
(一) STP营销理论简介 |
(二) STP营销理论框架 |
第三章 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现状和问题 |
一、中国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的内涵和特征 |
(一) 中国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的内涵 |
(二) 中国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的特征 |
二、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现状 |
(一) DZ公司的基本情况 |
(二) 主要客户群体定位 |
(三) 营销推广主要形式 |
三、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
(一) 市场定位不准确 |
(二) 安保服务产品形式单一且质量不高 |
(三) 安保服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素养有待加强 |
(四) 市场营销手段落后 |
第四章 DZ公司安保服务STP分析 |
一、中国安保服务海外市场需求分析 |
(一) 产业市场需求分析 |
(二) 消费者市场需求分析 |
二、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细分(S) |
(一) 产业市场细分 |
(二) 消费者市场细分 |
三、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选择(T) |
(一) 产业市场选择 |
(二) 消费者市场选择 |
四、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定位(P) |
第五章 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
一、服务产品设计 |
(一) 产业市场服务设计 |
(二) 消费者市场服务设计 |
二、服务产品定价 |
(一) 产业市场服务定价 |
(二) 消费者市场服务定价 |
三、服务渠道和网点 |
(一) 产业市场服务渠道 |
(二) 消费者市场服务渠道 |
四、服务促销组合 |
(一) 产业市场服务促销 |
(二) 消费者市场服务促销 |
五、服务人员和内部营销 |
(一) 服务人员的招聘管理 |
(二) 服务人员的发展环境 |
(三) 服务人员的内部支持 |
六、服务流程管理 |
七、服务的有形展示 |
(一) 服务环境展示 |
(二) 服务资质展示 |
(三) 服务气氛展示 |
(四) 服务人员展示 |
(五) 服务网站展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维勒贝克小说中的乌托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后时代的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 |
第一节 "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不值一瞥" |
第二节 后时代的乌托邦文学 |
一、从时空旅行到目下咫尺 |
二、乌托邦与反乌托邦的逆向同构关系 |
三、后时代乌托邦的多元语境 |
第二章 "被退还的镜子":维勒贝克未来学抵抗溯源 |
第一节 维勒贝克作品的普遍乌托邦情结 |
第二节 万恶之源:自由主义 |
第三节 现代性之殇:资本的诱惑与艺术的堕落 |
第四节 "自杀"路上的西欧 |
第三章 孔德、赫胥黎、叔本华与"科学(反)乌托邦" |
第一节 理想社会的科学根基 |
第二节 欲望的科学抵御法 |
第三节 去个性化危机 |
第四章 孔德、人类教与"宗教乌托邦" |
第一节 "上帝已死"的信仰危机 |
第二节 作为一种道德拯救的宗教 |
第三节 "宗教"内涵的转变 |
第四节 后"人类教"乌托邦 |
第五章 傅立叶与"情欲乌托邦" |
第一节 "背德者"与"性的客观主义" |
第二节 "天使"与情欲天堂 |
第六章 威廉·莫里斯、叔本华与"艺术乌托邦" |
第一节 劳动与艺术的两相结合 |
第二节 日常生活的美学化倾向 |
第七章 重返赫胥黎与"国家乌托邦" |
第一节 乌托邦的多维度"实现" |
第二节 国家控制术与反乌托邦本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6)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基于农业企业“走出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经济下行急需寻求新的增长空间 |
1.1.2 丝路经济带建设为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
1.1.3 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具有比较优势 |
1.1.4 为加快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 |
2.1.2 丝路前段国家 |
2.1.3 农业互补性 |
2.1.4 农业合作潜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要素禀赋理论 |
2.2.3 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 |
2.2.4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三章 农业发展与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
3.1 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现状 |
3.1.1 农业资源禀赋 |
3.1.2 农业投入现状 |
3.1.3 农产品生产现状 |
3.1.4 农产品贸易现状 |
3.2 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发展现状 |
3.2.1 农业资源禀赋 |
3.2.2 农业投入现状 |
3.2.3 农产品生产现状 |
3.2.4 农产品贸易现状 |
3.3 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
3.3.1 我国农业企业“走出去”发展历程 |
3.3.2 农业企业“走出去”现状 |
3.3.3 农业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 |
第四章 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分析 |
4.1 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互补性分析 |
4.1.1 农业生产要素互补性分析 |
4.1.2 农产品贸易互补性分析 |
4.1.3 总体农业互补性分析 |
4.2 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发展政策 |
4.2.1 农业生产政策 |
4.2.2 农业贸易投资政策 |
4.3 丝路前段国家交通运输条件 |
第五章 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
5.1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模型的建立 |
5.1.1 农业合作潜力静态系数模型 |
5.1.2 总体农业合作潜力动态指数模型 |
5.2 农业合作潜力模型的应用 |
5.2.1 数据与样本 |
5.2.2 基于熵权法的农业合作潜力系数静态测度 |
5.2.3 总体农业合作潜力指数动态测度 |
5.3 农业合作潜力测度的主要结论 |
第六章 促进西北地区农业企业“走出去”的建议 |
6.1 做好市场调研,确定优先合作国家和合作领域 |
6.2 优化企业内部生产经营结构,提升企业“走出去”实力 |
6.3 强化宏观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
6.4 与东道国建立和谐的关系,树立企业良好形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高铁外交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论文的特色与框架 |
第一章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高铁外交 |
第一节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和要义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高铁外交的互动关系 |
(一) 高铁是“一带一路”出口的核心产品 |
(二) 高铁外交扩大和发展了“一带一路”的内涵 |
(三) 高铁外交是“一带一路”实施过程中的具体外交表现 |
(四) “一带一路”是中国高铁外交的战略支撑 |
(五)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高铁外交的实践发展 |
第二章 中国高铁外交的兴起、内容与特色 |
第一节 中国高铁外交的兴起 |
(一) 高铁的概念与国内外发展概况 |
(二) 高铁外交的概念与兴起 |
第二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高铁外交的内容表现 |
(一) 经济外交:助力于经贸发展与能源合作 |
(二) 文化外交:强化地区的文化交流,展现中国科技魅力 |
(三) 公共外交:开启中国公共外交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时代 |
第三节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高铁外交的发展特色 |
(一) 中国高层领导人是高铁走出去的“代言人” |
(二) 国家大战略是中国高铁外交的政策支撑 |
(三) 与多国的友好关系是发展中国高铁外交的感情基础 |
(四) 先进的高铁技术是发展中国高铁外交的核心 |
(五) 中国高铁外交是架起“世界和平之桥”的新载体 |
第三章 中国高铁外交的实践成果与发展方向 |
第一节 中国高铁外交的发展历程与实践成果 |
(一) 2009年——2011年:中国高铁外交的初步展开期 |
(二) 2011年——2012年:中国高铁外交的停滞期 |
(三) 2013年以来:中国高铁外交的全面发展期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外交的两大发展方向 |
(一) 以中国为起点的跨境高铁外交 |
(二) 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海外高铁外交 |
第四章 中国高铁外交面临的风险、措施、展望 |
第一节 中国高铁外交面临的风险及措施 |
(一) 中国高铁外交面临的风险问题 |
(二) 中国高铁外交风险的应对措施 |
第二节 中国高铁外交的国际走势与展望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8)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 |
1.2.2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综述 |
1.3.1 国外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
1.3.2 国内汽车营销策略研究 |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3 拟解决的问题 |
2.JAC汽车及JAC乘用车营销环境分析 |
2.1 JAC企业及JAC乘用车简介 |
2.2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2.2.1 甘青市场营销宏观环境分析 |
2.2.2 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行业内营销竞争环境分析 |
3.JAC乘用车甘青市场系列产品STP分析 |
3.1JAC乘用车系列产品STP分析 |
3.1.1 MPV产品STP分析 |
3.1.2 SUV产品STP分析 |
3.1.3 轿车产品STP分析 |
3.2 JAC乘用车系列产品甘青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产品定位 |
3.2.1 MPV产品细分市场状况及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 |
3.2.2 SUV产品细分市场状况及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 |
3.2.3 轿车产品细分市场状况及目标市场选择、产品定位 |
4.JAC乘用车系列产品甘青市场选择的营销组合策略分析 |
4.1 甘青市场产品策略 |
4.1.1 MPV产品策略 |
4.1.2 SUV产品策略 |
4.1.3 轿车产品策略 |
4.2 甘青市场价格策略 |
4.2.1 MPV价格策略 |
4.2.2 SUV价格策略 |
4.2.3 轿车价格策略 |
4.3 甘青市场渠道策略 |
4.3.1 一级销售商渠道策略 |
4.3.2 二级销售商渠道策略 |
4.4 甘青市场促销策略 |
4.4.1 分产品促销策略 |
4.4.2 分区域促销策略 |
5. JAC乘用车产品甘青市场营销策略存在的不足与改善方案 |
5.1 营销策略存在的不足 |
5.1.1 部分产品品牌价值偏低 |
5.1.2 部分产品投放市场时机不佳 |
5.1.3 产品研发速度偏慢 |
5.1.4 甘青市场渠道布局不科学 |
5.1.5 甘青市场一级渠道售后服务意识薄弱 |
5.1.6 甘青市场渠道整体管理能力弱 |
5.2 改善方案 |
5.2.1 提升部分产品品牌价值 |
5.2.2 建议对今后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机进行评估 |
5.2.3 加快新产品的研发和市场投放 |
5.2.4 重新布局甘青市场渠道 |
5.2.5 提升渠道服务意识 |
5.2.6 提升渠道整体管理能力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南疆地区社会稳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三、 文献综述 |
(一) 政治社会稳定的含义 |
(二) 影响南疆政治社会稳定的因素 |
(三)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教育 |
(四) 公民教育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创新点 |
五、 研究方法 |
(一) 文献资料法 |
(二)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
第一章 社会稳定是南疆地区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
一、 政治社会稳定的一般理论 |
(一) 政治稳定 |
(二) 社会稳定 |
(三) 政治稳定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
二、 社会稳定与南疆的经济发展 |
(一) 社会稳定与人才引进 |
(二) 社会稳定与招商引资 |
(三) 社会稳定与科技创新 |
三、 社会稳定与南疆的政治发展 |
(一) 有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法治意识 |
(二)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 |
(三) 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民主制度 |
四、 社会稳定与南疆的文化繁荣 |
(一) 丰富多彩的南疆民族文化 |
(二) 南疆民族文化的功能 |
(三) 繁荣民族文化需要稳定的社会环境 |
第二章 当前影响南疆地区社会稳定的因素 |
一、 非主流思想意识的影响 |
(一) 狭隘的民族意识 |
(二) “一个民族具有建立民族国家权力”的思潮 |
(三) “建立一个政教合一东突厥斯坦”的意图 |
(四) “新疆是维吾尔族新疆”的论调 |
二、 三股反动势力的渗透 |
(一) 暴力恐怖势力 |
(二) 民族分裂势力 |
(三) 宗教极端势力 |
三、 地缘政治与南疆的社会稳定 |
(一) 伊斯兰文化圈 |
(二) 与多国接壤 |
(三) 存在跨境民族 |
四、 制定和执行政策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 扶贫政策 |
(二) 就业政策 |
(三) 教育政策 |
(四) 社会保障 |
第三章 教育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关键 |
一、 南疆地区的国家认同教育 |
(一) 树立合法性权威认同意识 |
(二) 强化国家政治符号认同 |
(三) 丰富国家认同教育的方法 |
二、 南疆地区的中华民族意识教育 |
(一) 加强政治认同教育 |
(二) 加强中华民族情感教育 |
(三) 强化公民的国家和政治制度情感教育 |
三、 南疆地区的民族团结教育 |
(一) 进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教育 |
(二)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三) “三个离不开”教育 |
四、 南疆地区的历史教育 |
(一) 关于“新疆主权未定论” |
(二) 南疆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 |
第四章 公民教育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核心 |
一、 民主意识教育 |
(一) 消除臣民意识 |
(二) 培养独立的政治人格 |
(三) 现代意识教育 |
二、 法律意识教育 |
(一) 培育守法意识 |
(二) 普及法律常识 |
(三) 改善法制教育方式 |
三、 权利意识教育 |
(一) 积极行使公民各项权利 |
(二) 行使权利必须遵守法律和秩序 |
四、 义务教育 |
(一) 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
(二) 维护国家安全的义务 |
(三) 其他维护稳定的义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几个概念的界定 |
二、“苏俄通讯”研究的对象 |
三、“苏俄通讯”的研究状况 |
四、“苏俄通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
五、“苏俄通讯”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期中外“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一、中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二、外国作者的“苏俄通讯”文献概述 |
第二章 “苏俄通讯”作者队伍与传播媒介 |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的现代转型 |
二、“苏俄通讯”作者的“类型”分析 |
三、“苏俄通讯”作者访苏频率分析 |
四、国内“苏俄通讯”发表媒介分析 |
第三章 “苏俄通讯”的特色与视角 |
一、内容特色 时代性、政治性、关联性与倾向性 |
二、写作特色 语言、视角与选材 |
第四章 “苏俄通讯”的传播分析 |
一、“苏俄通讯”传播文本的生成 |
二、“苏俄通讯”传播路径分析 |
三、“苏俄通讯”传播效果分析 |
四、“苏俄通讯”传播规律分析 |
第五章 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多重意蕴 |
一、中国“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前提 |
二、“苏俄通讯”作者“行走苏俄”的原因 |
三、中外作者“行走苏俄”的路线节点分析 |
四、“行走苏俄”的方法论 |
第六章 “解读苏俄” 别求新声于异邦 |
一、新国家 |
二、新人类 |
三、新空间 |
四、新话语 |
第七章 “解读苏俄” 日常社会生活探究 |
一、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分析 |
二、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典型分析 |
三、苏俄民众日常社会生活的基本特征 |
第八章 “解读苏俄” 另类镜像 |
一、“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一:负面宣传 |
二、“苏俄通讯”另类镜像之二:中性介绍 |
第九章 “苏俄通讯”与马克思主义“俄国化” |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理论” |
三、“苏俄通讯”与苏俄的传统文化 |
第十章 “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世界化” |
一、“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中国化” |
二、“苏俄通讯”与苏俄经验的“世界化” |
第十一章 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
一、瞿秋白、俞颂华赴苏俄采访成因 |
二、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概述 |
三、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议题 |
四、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评价 |
五、瞿秋白、俞颂华“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二章 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
一、抱朴、张民权的苏俄之行 |
二、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的主要内容 |
三、抱朴、张民权“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三章 陈独秀、李大钊“苏俄通讯”比较 |
一、陈独秀苏俄之行与《苏俄六周》 |
二、李大钊苏俄之行与《苏俄民众对于中国革命的同情》 |
三、陈独秀、李大钊的“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四章 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
一、蒋介石、沈玄庐的游俄报告 |
二、蒋介石、沈玄庐的“中国策略” |
三、蒋介石、沈玄庐“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五章 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
一、徐志摩《欧游漫录——西伯利亚游记》分析 |
二、胡适《一个态度》和《新自由主义》分析 |
三、徐志摩、胡适“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六章 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
一、胡愈之《莫斯科印象记》分析 |
二、林克多《苏联闻见录》分析 |
三、胡愈之、林克多“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七章 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
一、曹谷冰《苏俄视察记》分析 |
二、戈公振《从东北到庶联》分析 |
三、曹谷冰、戈公振“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八章 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
一、丁文江的苏俄之行与《苏俄旅行记》 |
二、蒋廷黻的苏俄之行与《欧游随笔》 |
三、丁文江、蒋廷黻“苏俄通讯”比较 |
第十九章 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
一、郭沫若的苏俄之行与《苏联纪行》 |
二、茅盾的苏俄之行与《苏联见闻录》 |
三、郭沫若、茅盾“苏俄通讯”比较 |
第二十章 国外“苏俄通讯”译作选介 |
一、“1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洪福利《我在新俄罗斯的生活》为例 |
二、“2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罗素《游俄之感想》为例 |
三、“3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韦伯《苏俄实业界生活一瞥》为例 |
四、“40年代”的“苏俄通讯”:以斯诺《战时苏联游记》为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片目录及出处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四、标准化赢来别克车(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规制、技术创新与企业迁移 ——基于A股重污染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D]. 马点圆. 新疆大学, 2021
- [2]开放式国家创新体系论[D]. 周红芳. 四川大学, 2021
- [3]万里援疆家国情——福建省第七批援疆指挥部援助昌吉州纪实[J]. 李娟. 回族文学, 2019(06)
- [4]“一带一路”背景下DZ公司安保服务海外市场营销策略的研究[D]. 曹骅. 安徽大学, 2019(07)
- [5]维勒贝克小说中的乌托邦研究[D]. 高文婧.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6]西北地区与丝路前段国家农业合作潜力测度 ——基于农业企业“走出去”视角[D]. 樊海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02)
- [7]“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国高铁外交探析[D]. 袁玉青. 南京大学, 2016(10)
- [8]JAC乘用车甘青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汪建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14(07)
- [9]南疆地区社会稳定教育研究[D]. 周留玉.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7)
- [10]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D]. 杨丽娟. 扬州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