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

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

一、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和珂莉,曾慧,方程,谢文,张莉,潘中亚,龙行华[1](2015)在《中国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与临床意义关系的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国内有关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临床意义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的方法,收集公开发表的有关VEGF-C表达与乳腺癌临床表现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14年6月。按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后,应用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个病例对照研究,共计975个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VEGF-C在乳腺癌组与对照组[OR=8.16,95%CI(5.77,11.54)]、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与阴性组[OR=5.19,95%CI(3.63,7.44)]及临床ⅠⅡ期与临床ⅢⅣ期组[OR=0.35,95%CI(0.21,0.59)]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0<50岁组和大于或等于50岁组的VEGF-C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2,95%CI(0.68,1.53)],提示VEGF-C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无明显关联。结论目前证据证明VEGF-C可能参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等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可能成为影响乳腺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张雪云[2](2014)在《VEGF-C表达与乳腺癌不同分期的相关性》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在乳腺癌发生发展的作用,评估其与不同分期乳腺癌分期的相关性,为患者预后评估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2年02月至2013年08月在青大医院乳腺中心门诊复查或再住院治疗的90例病理学诊断为乳腺癌患者60例和乳腺纤维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C表达水平,并分析其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患者不同分期的关系。用SPSS17.0版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果。结果:经统计学分析,Ⅲ期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纤维瘤组(P<0.05), Ⅱ期乳腺癌血清VEGF-C高于乳腺纤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期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C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乳腺癌患者(P<0.05);乳腺癌的不同临床分期中VEGF-C基因的表达,VEGF-C在Ⅰ、Ⅱ及Ⅲ期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10),47.1%(16/34),81.3%(13/16)。Ⅲ期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明显高于Ⅱ、Ⅰ期乳腺癌中的表达,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VEGF-C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TNM分期呈正相关性,提示VEGF-C的阳性表达亦与肿瘤分期关系密切,肿瘤分期越晚,VEGF-C阳性表达率越高。存在转移的期乳腺癌中的VEGF-C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乳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乳腺癌VEGF-C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是否转移有相关性。结论:VEGF-C的水平能评估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能够预测淋巴结的转移风险,对判断乳腺癌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临床上检测VEGF-C的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术后化疗,对研究靶向治疗提供帮助。

刘安[3](2013)在《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死亡主要的原因是原发灶的广泛播散导致,而腋窝淋巴结的转移常是广泛转移的基础,淋巴结转移情况已经成为评价乳腺癌的预后和选择治疗方式的主要标准之一。大量临床实验表明,迁移到淋巴结的肿瘤细胞必须通过淋巴管,新生的淋巴管促进了肿瘤的淋巴转移,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是诱导淋巴管生成的关键蛋白,它被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EGF-C和VEGF-D的)激活,为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创建有利条件。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在绝大多数人类肿瘤中表达失调,并参与IGF-1诱导的VEGF-C的上调,在乳腺癌淋巴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是PI3K/AKT通路在乳腺癌淋巴转移过程中作用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课题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检测乳腺癌组织PI3K/AKT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R-3、VEGF-C表达的相关性,探讨PI3K/AKT信号传导通路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乳腺癌淋巴转移分子的机制,为以后乳腺癌的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2年7月泰山医学附属医院外科手术切除,经HE染色病理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术后标本,共30例,其中有淋巴结转移组15例,无淋巴结转移组15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半定量联合检测AKT-mRNA、 PI3K mRNA、VEGFR-3mRNA、 VEGF-C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 SPSS13.0软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以及临床意义。结果(1)30例乳腺癌新鲜标本中, PI3KmRNA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0.661±0.202)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226±0.19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470p<0.05。(2)30例乳腺癌新鲜标本中, AKTmRNA在淋巴结转移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相对表达量(0.645±0.189)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0.245±0.16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093p<0.05。(3) PI3K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VEGF-CmRNA的相对表达量经直线相关分析,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相关系数r=0.477,p=0.008(p<0.05),呈正相关。PI3KmRNA的相对表达量(0.455±0.259)与VEGFR-3mRNA的相对表达量(0.413±0.229),经直线相关分析,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系数r=0.580,p=0.001(p<0.05),呈正相关。(4) AKTmRNA的相对表达量与VEGF-CmRNA的相对表达量经直线相关分析,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系数r=0.708, p=0.000(p<0.05),呈正相关。AKTmRNA的相对表达量(0.455±0.247)与VEGFR-3mRNA的相对表达量(0.413±0.229),经直线相关分析,在乳腺癌中的相关系数r=0.391,p=0.013(p<0.05),呈正相关。结论(1) PI3KmRNA、AKTmRNA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PI3K基因的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显着相关。(2) PI3KmRNA与VEGF-CmRNA、 VEGFR-3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提示PI3K可能通过VEGF-C/VEGFR-3的信号系统,从而发挥其抑制淋巴管内皮细胞凋亡、促进淋巴管生成的作用,并上调VEGF-C、 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3) AKTmRNA与VEGF-CmRNA、 VEGFR-3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AKT可能促进VEGF-C、VEGFR-3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亦通过VEGF-C/VEGFR-3的信号传导通路,促进乳腺癌淋巴管的生成。(4)VEGF-C、D/VEGFR-3和PI3K/AKT信号通路可能存在交叉对话,从而发挥对淋巴管生成的整体调节作用,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管生成。

胡潇方[4](2013)在《磷酸化AK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在女性的恶性肿瘤中,乳腺癌占据着重要首发地位,乳腺癌淋巴转移,是最常见的转移途径,是决定乳腺癌分期和选择治疗方案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乳腺癌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如何能够早期检测和控制淋巴转移则就成为了乳腺癌防治的关键环节。目前研究已发现,磷脂酰肌醇3-激酶/丝苏氨酸蛋白激酶(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AKT,也被称为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 PKB),是胞内关键的效应蛋白,AKT的磷酸化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抑癌因子PTEN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个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一个逆向调控因子,PTEN具有双重磷酸酶活性,通过PIP3调节包括AKT在内的许多下游信号蛋白,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是目前研究最广泛的促淋巴管生成因子,它能够诱导肿瘤的淋巴管生成和淋巴道转移,在淋巴道转移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可能存在PI3K/AKT/VEGF-C信号转导通路。本研究旨在探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进一步阐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信号转导机制,有可能会成为抑制乳腺癌淋巴转移的一个新靶点。材料和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泰山医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普外科乳腺癌手术标本60例,以乳腺癌石蜡标本和新鲜标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blot检测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转移的相关调控因子VEGF-C、以及P-AKT(Thr308)、P-AKT(Ser473)和抑癌因子PTEN蛋白水平的表达;RT-PCR实验技术检测标本VEGF-C、P-AKT、PTEN基因水平的表达,分析AKT磷酸化与淋巴管生长因子、淋巴结转移的关系。160例乳腺癌组织标本,石蜡包埋,切片厚4μmm,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C、以及P-AKT(Thr308)、P-AKT(Ser473)和抑癌因子PTEN蛋白水平的表达。2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20例, Western-blot检测VEGF-C、P-AKT(Thr308)、 P-AKT(Ser473)和抑癌因子PTEN蛋白水平的表达。3选取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20例, RT-PCR实验技术检测标本VEGF-C及AKT、 PTEN基因水平的表达。4实验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根据资料类型和统计目的不同分别做四格表χ2检验,行×列表χ2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两个独立样本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PTEN对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的作用,磷酸化AKT对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影响,分析磷酸化AKT, PTEN与淋巴管生成因子VEGF-C的相关作用,探讨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1P-AKT、 PTEN及VEGF-C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60例乳腺癌标本中, P-AKT308的阳性表达率为70%,P-AKT473的阳性表达率为65%。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AKT308、P-AKT473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χ2=15.660, P=0.000; χ2=10.280, P=0.001)。P-AKT308和P-AKT473表达与乳腺癌大小、组织分型无关(P>0.05)。VEGF-C阳性表达率为68.3%,PTEN的阳性表达率为56.7%。有淋巴结转移组的VEGF-C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χ2=20.863,P=0.000)。有淋巴结转移组的PTEN表达率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表达率(χ2=12.996,P=0.000)。VEGF-C和PTEN表达与乳腺癌大小、组织分型无关(P>0.05)。在P-AKT308表达阳性的病例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81%,PTEN阳性表达率为45%;在P-AKT308表达阴性的病例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38.9%, PTEN阳性表达率为83%,经Spearman相关分析, P-AKT308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r=0.511,p<0.05),与PTEN表达成负相关(r=-0.502,p<0.05)。在P-AKT473表达阳性的病例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82.1%,PTEN阳性表达率为48.7%;在P-AKT473表达阴性的病例中VEGF-C阳性表达率为42.9%, PTEN阳性表达率为71%,经Spearman相关分析,P-AKT473与VEGF-C表达成正相关(r=0.505, p<0.05)。 P-AKT473与PTEN表达成负相关(r=-0.334,p<0.05)。2P-AKT、 PTEN和VEGF-C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2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中,其中1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8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 P-AKT308,P-AKT473,VEGF-C蛋白均有表达,PTEN有3例不表达。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中,P-AKT308有2例不表达,P-AKT473有3例不表达,VEGF-C蛋白有1例不表达,而PTEN均有表达。在2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P-AKT308、P-AKT473、VEGF-C和PTEN蛋白在两组不同的淋巴转移组上均有显着性差异(U=-2.200, P=0.025;U=-2.512, P=0.010; U=-2.394, P=0.016; U=-2.474, P=0.012)。3AKT、 PTEN及VEGF-C 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20例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新鲜标本中,其中12例伴有淋巴结转移,8例不伴有淋巴结转移,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病例中,AKT基因与VEGF-C基因均有表达,PTEN有3例不表达。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病例中,AKT基因有1例不表达,VEGF-C基因有3例不表达,而PTEN基因均有表达。在2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 AKT、VEGF-C和PTEN基因在乳腺癌有淋巴转移组和无淋巴转移组的表达均有显着性差异(U=-3.703,P<0.05;U=-3.632, P<0.05; U=-3.709, P<0.05)。结论1P-AKT、VEGF-C在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TEN在有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提示磷酸化AKT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而PTEN起负调控作用。2在乳腺癌组织中,磷酸化AKT与VEGF-C的表达呈正相关,与PTEN呈负相关,提示AKT的磷酸化可能促进了VEGF-C的表达,进一步促进了乳腺癌淋巴转移。3在乳腺癌组织内,AKT的磷酸化参与启动胞内PI3K/AKT信号转导通路刺激肿瘤细胞分泌细胞因子,通过与VEGF-C/VEGFR-3信号通路的交叉对话,促进了乳腺癌的淋巴管生成与淋巴转移,可能成为乳腺癌淋巴转移的作用机制。

杨巧鹭[5](2012)在《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ctor, 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探讨VEGF-C和MMP-9两者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检测41例乳腺癌组织及周围正常组织、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和无转移淋巴结组织中的VEGF-C和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用D2-40标记上述组织的淋巴管,观察微淋巴管的特点,计算微淋巴管密(microlymphaticdensity,MLVD);并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组织、周围正常组织VEGF-CmRNA和MMP-9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VEGF-CmRNA和MMP-9mRNA与微淋巴管密度的关系,探讨VEGF-C和MMP-9m两者在乳腺癌淋巴转移中的作用。结果:本实验发现VEGF-C和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阳性率分别为78.0%和82.9%,VEGF-C和MMP-9在周围正常乳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34.1%和31.7%。VEGF-C和MMP-9在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率分别为61.9%和57.1%,VEGF-C和MMP-9在无转移淋巴结组中阳性率为30.0%和25.0%。乳腺癌组织中MLVD均值为9.532±6.540,正常乳腺组织内MLVD均值为2.802±1.489,有转移淋巴结组织内MLVD均值为9.845±5.564,无转移淋巴结组织内MLVD均值为1.833±1.597。提示乳腺癌组织中VEGF-C和MMP-9的阳性率和MLVD值显着高于周围正常乳腺组织(P<0.01),有淋巴结转移组VEGF-C和MMP-9阳性率和MLVD值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移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中VEGF-C、MMP-9的阳性率和MLVD值呈正相关P<0.01)。结论:本实验表明乳腺癌细胞可能通过VEGF-C、MMP-9的高表达刺激新生淋巴管的生成,诱导肿瘤细胞进入淋巴管中,以促进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发生。且VEGF-C和MMP-9两者在乳腺癌的淋巴转移中可能存在相互协同作用。

王金卫,陈辉兵,辛剑,施亚香,陈逸韶,陈学荣[6](2011)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及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C-erbB-2)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76例乳腺癌组织和2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VEGF-C和C-erbB-2表达。结果:VEGF-C和C-erbB-2在乳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37%和51.31%,均高于其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P<0.05)。VEGF-C和C-erbB-2的阳性表达与乳腺癌病人的年龄、肿瘤大小和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而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同时,VEGF-C的表达还与临床病理分期有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的VEGF-C与C-erbB-2表达密切相关(χ2=7.031,P<0.05)。结论:VEGF-C和C-erbB-2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作为临床上判断乳腺癌病人预后的指标。

高峰[7](2010)在《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增殖、侵袭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VEGF-C、bFGF、NGF mRNA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ER-)增殖、侵袭及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乳腺癌细胞MDA-MB-231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UTI组,TXT组,UTI+TXT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癌细胞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的表达情况;MTT法检测乳腺癌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小室测定法检测癌细胞的侵袭能力。结果:UTI、TXT、UTI+TXT均可显着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 231 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除NGF mRNA在TXT组与UTI+TXT组间比较差异无显着性外(p=0.055),对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抑制作用为UTI+TXT组>TXT组>UTI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TI、TXT、UTI+TXT均可显着抑制MDA-MB-231细胞的增殖(p均<0.05),随作用时间延长抑制作用显着增强(p均<0.01);抑制增殖作用UTI+TXT组>TXT组>UTI组(p均<0.01)。UTI、TXT、UTI+TXT均可显着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p均<0.01),抑制作用UTI+TXT组>TXT组>UTI组(p均<0.01)。结论:UTI和TXT均可显着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侵袭及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的表达。TXT抑制作用强于UTI,UTI可增强TXT的抑制作用。UTI和TXT可能通过下调VEGF-C mRNA、bFGF mRNA、NGF mRNA表达而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增殖、侵袭。第二部分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目的:探讨UTI和TXT对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裸鼠移植瘤生长及VEGF-C、bFGF、N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雌性健康BALB/c(nunu)裸鼠50只,接种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ER-),构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接种21天,符合实验条件29只成瘤裸鼠随机分为4组并经腹腔注射给药。UTI组7只,UTI 1600U/天/只,连续20天;TXT组7只,20mg/kg,第1、7、14天;UTI+TXT组7只,用药分别同UTI和TXT组;对照组8只,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20天。用药结束后处死所有裸鼠,测量肿瘤体积,绘制皮下移植瘤生长曲线,比较各用药组的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各组VEGF-C、bFGF、NGF蛋白表达。结果:移植瘤生长曲线显示UTI不能使移植瘤体积缩小,但可显着延缓裸鼠移植瘤体积的增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XT和UTI+TXT均可显着延缓裸鼠移植瘤体积的增大,并能使移植瘤体积缩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UTI+TXT抑瘤作用强于TXT(p<0.05),二者合用对移植瘤的抑制具有相加作用。UTI、TXT及UTI+TXT均可下调移植瘤VEGF-C、bFGF、NGF蛋白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抑制作用UTI+TXT>TXT>UTI(p均<0.05)。结论:UTI、TXT均可显着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DA-MB-231裸鼠移植瘤生长,并显着下调移植瘤VEGF-C、bFGF、NGF蛋白表达;UTI能增强TXT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二者联合使用具有相加作用。UTI和TXT可能通过下调VEGF-C、bFGF、NGF蛋白表达抑制移植瘤的生长。

高峰,孙治君[8](2010)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进展》文中提出

甄乐锋[9](2010)在《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文中认为乳腺癌是当今女性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在我国,乳腺癌发病率已位居大城市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一位。肿瘤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的扩散转移,而在肿瘤的扩散转移中,淋巴系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肿瘤的淋巴道扩散机制对于了解肿瘤特别是实体瘤的转移具有重要的意义。既往由于缺乏明确的淋巴管生成因子和标记物,对于肿瘤淋巴道转移机制的研究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一些特异作用于淋巴管内皮的生长因子及淋巴管内皮特异标志物的相继发现,使肿瘤淋巴管生成及其与淋巴道扩散转移关系的研究成为可能。其中D2-40是新近发现的一种淋巴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能特异性地标淋巴管而不标记血管,可清晰地区分组织中的淋巴管和血管。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VEGF-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D, VEGF-D)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家族的两个新成员,被称为淋巴管生长因子,可分别结合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VEGFR-2及淋巴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VEGFR-3,从而调节血管及淋巴管的生理功能。有研究表明,VEGF-C和VEGF-D能够刺激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诱导淋巴管生成。VEGF-C和VEGF-D在人类各种肿瘤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已经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国内关于VEGF-C、VEGF-D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管生成及淋巴转移的相互关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免疫组化检测VEGF-C、VEGF-D及D2-40蛋白在乳腺癌组织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计数D2-40阳性标记的微淋巴管数,得出微淋巴管密度(lymphatic microvessel density, LMD),以探讨VEGF-C、VEGF-D蛋白在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中所起的作用。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和D2-4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并探讨VEGF-C、VEGF-D表达水平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期间于南方医院住院并经手术治疗的乳腺癌病例,从中选择临床资料和病理诊断资料完善的病例,项目包括:病案号、姓名、性别、年龄、种族、家庭地址、联系电话、肿瘤部位、象限、肿瘤大小、病理号、病理类型、组织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ER, PR、HER-2免疫组化结果等。同时剔除术前曾接受放化疗或分子靶向治疗等辅助性治疗的病例,剔除乳腺癌复发病例,符合所有条件的病例共68例。从病理科获得选定的68例乳腺癌组织及距癌组织边缘5cm以上的正常乳腺组织的病理切片以及石蜡块,在光镜下观察切片,挑选形态上较典型的肿瘤切片及正常组织切片,然后取相应切片号的石蜡块,制作免疫组化用病理白片。采用Envision试剂盒行二步法免疫组化染色。石蜡切片脱蜡至水,柠檬酸缓冲液微波高档抗原修复25分钟,双蒸水冲洗3次,PBS冲洗3次,每次3分钟;过氧化氢酶阻断液微波低档孵育3分钟,清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活性,双蒸水冲洗3次,PBS冲洗3次,每次3分钟;滴加VEGF-C、VEGF-D或D2-40一抗,电热恒温培养箱37℃孵育1小时,PBS冲洗3次;滴加酶标羊抗鼠或兔IgG聚合物二抗试剂,培养箱中37℃孵育30分钟,PBS漂洗3次;室温下DAB试剂显色约5分钟(3-10分钟),自来水冲洗后苏木素轻度复染约1分钟,盐酸酒精分化约6秒,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后中性树胶封固切片。染色可疑者即行重新标记染色。以PBS取代一抗作阴性对照,以已知阳性反应片作阳性对照。VEGF-C、VEGF-D免疫组化染色以细胞胞浆呈清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表达,其表达强度参照半定量积分法标准进行评分。D2-40免疫组化染色以胞浆和(或)胞膜呈清晰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表达,包括被染成棕黄色或棕褐色的微管、单个内皮细胞或细胞丛。凡单个孤立的或多个紧密排列的内皮细胞团,只要与邻近肿瘤细胞及周围结缔组织成分分界清楚,不论有无血管腔,即可计数为1个微淋巴管数。微淋巴管计数则参照Chalkley计数法,由两位事先不知道临床资料的病理医师在低倍光镜视野下扫视整个切片寻找3个染色阳性的脉管高密度集中的区域作为“热点”(hot spots),然后在200倍光镜视野下计数微脉管的数目,但应忽略管腔直径>8个红细胞或管壁有平滑肌存在的脉管,取3个视野的微脉管数的平均值作为该标本LMD。两位医师计数差异10%以上者重新计数。应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所有计量数据均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时应用ANOVA检验,方差不齐时应用Brown-Forsythe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相关系数用r表示。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EGF-C在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7%(44/68)、8.8%(6/6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671,P=0.000);VEGF-D在乳腺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8%(40/68)、5.9%(4/68),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542,P=0.000)。2、VEGF-C阳性表达在淋巴结转移(χ2=9.555,P=0.023)和cTNM分期(χ2=10.757,P=0.005)的分组中,总体均数有显着性差异,表明淋巴结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VEGF-C的表达越强;而在肿瘤大小(χ2=3.780,P=0.151)、组织学分级(χ2=2.332,P=0.312)、ER(χ2=2.839,P=0.417)、PR(χ2=0.614,P=0.893)、Her-2 (χ2=3.401, P=0.334)分组中总体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VEGF-D表达在淋巴结转移(χ2=9.719,P=0.021)和cTNM分期(χ2=9.905,P=0.007)的分组中,总体均数差异有显着性意义,表明淋巴结转移越多、临床分期越晚,VEGF-D的表达越强;而在肿瘤大小(χ2=2.294,P=0.318)、组织学分级(χ2=2.541,P=0.281、ER(χ2=0.849,P=0.838)、PR(χ2=3.283,P=0.350)、Her-2 (χ2=1.622, P=0.654)分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68例乳腺癌组织中有62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D2-40表达,阳性率91.2%(62/68),染色内皮细胞胞膜和(或)胞浆呈棕黄色颗粒。对照组D2-40阳性表达率22.1%(15/68)明显低于乳腺癌组(χ2=66.129,P=0.000)。乳腺癌组织中D2-40阳性的微淋巴管密度为13.72±8.095个微淋巴管/200倍视野。LMD在肿瘤大小(F=26.779,P=0.000)、组织学分级(F=40.246, P=0.000)、cTNM分期(F=71.731,P=0.000)及淋巴结转移(F=39.727,P=0.000)分组中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在ER(F=2.435,P=0.073)、PR(F=1.362,P=0.262)及Her-2(F=2.227,P=0.0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乳腺癌组织中VEGF-C阴性者的LMD均值为8.00±7229,VEGF-C阳性表达者(+、++、+++),其LMD均值分别为10.13±7.030、17.17±5.797、23.25±3.770,总体均数有显着性差异(F=13.672,P=0.000);VEGF-D阴性者的LMD均值为9.14±8.049,VEGF-C阳性表达者(+、++、+++),其LMD均值分别为9.09±5.563、18.11±5.645、23.11±3.408,总体均数有显着性差异(F=14.446,P=0.000)。5、乳腺癌中VEGF-C的表达与LMD呈正相关(r=0.565,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0.626,P<0.01);VEGF-D的表达与LMD呈正相关(r=0.0.510,P<0.01),与淋巴结转移数目呈正相关(r=0.600,P<0.01)。结论1、VEGF-C、VEGF-D在乳腺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提示VEGF-C、VEGF-D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2、乳腺癌组织中微淋巴管主要分布于肿瘤边缘区,其LMD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有关,提示肿瘤边缘区LMD的增加可能与乳腺癌的侵袭及转移相关。3、VEGF-C、VEGF-D可能通过诱导癌周淋巴管的生成致LMD增加,从而促进癌细胞淋巴结转移。4、乳腺癌组织中的VEGF-C、VEGF-D及LMD联合检测可作为评估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一项辅助指标,并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及确定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王虎霞,盛薇,王光辉,樊林,单涛,赵伟,李萌[10](2009)在《乳腺癌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EGFR-3)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VEGF-C、VEGFR-3的表达,并取15例乳腺纤维腺瘤标本作对照。结果乳腺癌组VEGF-C、VEGFR-3阳性表达率及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VEGFR-3表达率及表达程度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P均<0.05),VEGF-C、VEGFR-3的表达与乳腺癌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均<0.05)。乳腺癌VEGF-C与VEGFR-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按肿块大小等临床病理指标的分组中,VEGF-C、VEGFR-3表达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R-3表达水平增高,VEGF-C、VEGFR-3表达促进乳腺癌淋巴结的转移。

二、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与临床意义关系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2)VEGF-C表达与乳腺癌不同分期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来源
        2.1.1 纳入标准
        2.1.2 诊断标准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材料(标本情况、主要试剂、仪器)
        2.3.2 治疗方法
        2.3.3 血清 VEGF-C 表达水平测定
        2.3.4 观察指标
        2.3.5 数据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乳腺癌、乳腺纤维瘤组 VEGF-C 表达情况
    3.2 乳腺癌不同临床分期 VEGF-C 表达情况
    3.3 乳腺癌转移与 VEGF-C 表达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4)磷酸化AK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增殖、侵袭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裸鼠移植瘤生长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标本
    2、主要试剂及仪器
    3、实验方法
    4、结果判定
    5、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1. VEGF-C、VEGF-D、D2-40在乳腺癌及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特点
    2. VEGF-C、VEGF-D、LMD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
    3. 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与LMD及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讨论
    1、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
    2、VEGF-D与乳腺癌的关系
    3、D2-40标记的淋巴管分布特点以及与乳腺癌的关系
    4、VEGF-C、VEGF-D、LMD与乳腺癌淋巴转移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缩略词英中文对照表
综述
成果
致谢
统计学证明

(10)乳腺癌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方法
    1.3 结果判定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VEGF-C在乳腺组织中的表达
    2.2 VEGFR-3 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
    2.3 乳腺癌VEGF-C与VEGFR-3表达的关系
3 讨 论

四、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与临床意义关系的Meta分析[J]. 和珂莉,曾慧,方程,谢文,张莉,潘中亚,龙行华.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06)
  • [2]VEGF-C表达与乳腺癌不同分期的相关性[D]. 张雪云. 青海大学, 2014(03)
  • [3]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作用[D]. 刘安.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4]磷酸化AKT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淋巴转移的作用[D]. 胡潇方. 泰山医学院, 2013(04)
  • [5]VEGF-C、MMP-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和淋巴转移的研究[D]. 杨巧鹭. 福建医科大学, 2012(08)
  • [6]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人类表皮生长因子-2的表达及意义[J]. 王金卫,陈辉兵,辛剑,施亚香,陈逸韶,陈学荣.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11(01)
  • [7]乌司他丁和泰索帝对乳腺癌增殖、侵袭及VEGF-C、bFGF、NGF表达的影响[D]. 高峰. 重庆医科大学, 2010(05)
  • [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关系研究进展[J]. 高峰,孙治君. 重庆医学, 2010(07)
  • [9]乳腺癌组织中VEGF-C、VEGF-D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管生成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D]. 甄乐锋.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10]乳腺癌VEGF-C和VEGFR-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关系的研究[J]. 王虎霞,盛薇,王光辉,樊林,单涛,赵伟,李萌.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9(03)

标签:;  ;  ;  ;  ;  

VEGF-C与乳腺癌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