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论文文献综述)
徐昌浓,张洪标,曾维余,吕铭,刘德宝[1](2020)在《MSCT重建技术在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在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中应用层厚合适的16排MSCT重建技术,旨在减少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首次CT漏诊、误诊率。方法:收集107例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首次16排MSCT横断位螺旋扫描图像,经薄层重建和MPR重建技术,得到层厚3.0mm的重建图像I组和层厚1.5mm的重建图像Ⅱ组,比较常规扫描图像组、重建图像Ⅰ组和重建图像Ⅱ组对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诊断的准确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扫描图像组与重建图像Ⅱ组对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图像I组对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效能好于常规扫描图像组、重建图像Ⅱ组(P<0.05)。在颅盖骨内板下、大脑镰薄层血肿中,常规扫描图像组与重建图像Ⅱ组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图像I组对薄层血肿的显示最好(P<0.05);在小脑幕薄层血肿中,重建图像I组与重建图像Ⅱ组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建图像I组、重建图像Ⅱ组对小脑幕薄层血肿的显示均好于常规扫描图像组(P<0.05)。结论:对脑挫裂伤、确诊或怀疑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16排MSCT常规扫描图像应用层厚3.0mm的薄层重建和MPR重建技术,可明显减少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尤其是特殊部位和多发血肿的首次CT漏诊、误诊率。
刘科峰,邹飞辉,韩斌,孙彦军,王有刚[2](2019)在《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旨在探讨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8年3月收治的大脑镰或小脑幕硬膜下血肿患者53例,患者均进行了MRI及多层螺旋CT检查,收集53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计算CT、MRI检查对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MRI对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诊断总符合率为98.11%(52/53),明显低于CT诊断总符合率86.79%(46/53)(P<0.05);CT图像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7例呈现细绳索状,6例粗绳索状,血肿近中线侧边缘平直,外侧则表现为弧形,血肿侧对应部位脑回远离中线,脑沟模糊。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患者CT图像中3例血肿呈片状,6例呈"Y"形。冠状位MRI扫描对小脑幕硬脑膜下血肿显示较佳,各序列高信号持续时间长,血肿区表现为沿小脑幕分布区呈倒"V"字形高信号,血肿累计大脑镰时,"V"字形高信号则变为"Y"字形。结论 CT、MRI均可直观显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典型图像特征,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符合率较CT高,临床可根据需求选择检查方式。
曾维余,吕铭,张洪标,韩海,曾晓春[3](2019)在《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CT诊断与鉴别》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及首检11例误(漏)诊病例的CT征象。结果:发生于大脑镰下表现为大脑镰稍增粗或局部稍增粗;发生于小脑幕下表现为条片状、扇形、"V"、"M""八"字形高密度影;发生于颅板下表现为颅板下弧线状、细新月形高密度影,可呈"假性颅板增厚征"。首检误(漏)诊11例:5例误为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误为正常而漏诊(其中2例误为大脑镰,3例误为颅骨,1例误为横窦)。结论:正确认识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CT表现及鉴别,可减少误(漏)诊,为临床诊疗提供确切依据。
张洪标,徐昌浓,吴家标,曾维余,吴炯松[4](2018)在《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CT复查证实的42例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结果 42例中,大脑镰急性硬膜下血肿22例,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8例,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合并存在12例。20例单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一侧边缘平直,另一侧呈低丘状或波浪状;14例双侧大脑镰硬膜下血肿较宽,向双侧呈弧形膨突或波浪状。9例双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表现为"V"、"八"、"M"形或哥德氏弧形高密度影,11例单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表现为一侧小脑幕区呈新月形、扇形、片状高密度影,冠状位MPR显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边缘清楚的条带状。12例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呈镰刀状或"Y"形高密度影,冠状位MPR显示血肿呈边缘清楚的">"、"<"形或倒"Y"形。结论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MPR可全面、清晰地显示血肿灶,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黄兴华[5](2017)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郭永榜[6](2015)在《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颅脑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9例经临床证实的内部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T和MRI表现。结果本研究79例患者的内部硬膜下血肿可分为2类,大脑镰旁31例,小脑幕区48例,CT表现为大脑镰旁硬膜下血肿一般为单侧,内表面与大脑镰相贴,外表面呈弧形或波浪状高密度影,小脑幕区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幕上、幕切迹及幕下,形态多样,血肿边界清楚,不进入附近脑沟和脑池,MRI表现为一般各系列均呈高信号,FLAIR显示最清晰,以T1WI高信号为特征,横断面形态与CT类似,冠状面显示血肿范围更清楚。结论内部硬膜下血肿CT和MRI表现有特征性,MRI显示血肿形态及分布较CT更优越,亚急性期以后复查时可行MRI以免漏诊。
岑之龙[7](2013)在《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0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8例,CT表现为内缘平直,外缘弧形或波浪形的带状高密度影;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2例,CT表现为高密度片状影3例,新月状影4例,U形影2例,累及大脑镰后部3例,呈Y形或镰刀状。结论: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有特征性,CT检查对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罗雪松,朱江[8](2013)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证实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头部外伤患者CT、MRI表现。结果①32例患者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14例,大脑镰并小脑幕下血肿3例。②CT表现:大脑镰硬膜下血肿为条索状、带状高密度影,可位于大脑镰一侧或两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可位于双侧或局限于单侧、幕上或幕下。血肿边缘清晰,不延伸入邻近脑沟或脑池。③MRI表现:轴位形态与CT大致相同,冠、矢状位显示血肿更清晰,根据血肿不同时期信号的特异性表现,可对其作出更加准确的诊断。结论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检查对亚急性期血肿的显示较CT更优越。
曾鹏程,漆平,麦耀芳,谭坚毅,汪剑晖[9](2012)在《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表现。结果 17例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5例,小脑幕硬膜下血肿7例,大脑镰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6例伴有颅盖骨(大脑凸面)部位的硬膜下血肿或脑实质挫裂伤。结论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较少见,易误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大脑镰钙化,CT和磁共振成像征象具特征性,有助于鉴别。
高志友[10](2011)在《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提高对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再认识,为临床正确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分析31例具有完整资料的外伤性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结果:31例中大脑镰硬膜下血肿17例,表现为与大脑镰形态相似但较正常结构宽大的高密度影,呈细条状、宽带状及剑形高密度影,硬脑膜侧平直,外缘呈弧形或波浪状。小脑幕硬膜下血肿9例,表现为片状、新月形、扇形高密度影,大脑镰并有小脑幕硬膜下血肿5例,表现为镰刀形或"Y"字形高密度影。结论: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是一种特殊硬膜下血肿,具有特殊的CT征象,结合薄层、冠状位扫描及多平面重建、CT复查,可明确诊断。
二、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MSCT重建技术在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CT表现 |
2.2 数据分析 |
3 讨论 |
(2)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分析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不同检查方式对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诊断符合率比较情况 |
2.2 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在CT、MRI检查中的图像表现 |
2.3 病例分析 |
3 讨论 |
(3)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CT诊断与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制 |
3.2 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 |
3.3 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 |
(5)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血肿部位、血肿类型 |
2.2 血肿形态、血肿密度 |
2.3 占位效应 |
2.4 诊断准确性 |
3 讨论 |
(6)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7)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小脑幕和大脑镰硬膜下腔隙的解剖特点 |
3.2 发病机制 |
3.3 CT分析 |
3.4 鉴别诊断 |
(8)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检查设备及方法 |
2 结果 |
2.1 血肿出现率 |
2.2 血肿部位及类型 |
2.3 CT表现 |
2.4 MRI表现 |
2.5 血肿变化 |
3 讨论 |
3.1 相关解剖 |
3.2 病理机制 |
3.3 CT及MRI征像分析 |
3.4 鉴别诊断 |
(9)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扫描方法 |
2 结果 |
2.1 CT表现 |
2.2 MRI表现 |
3 讨论 |
3.1 发病机制 |
3.2 影像特征 |
3.3 鉴别诊断 |
(10)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设备及参数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临床特征 |
3.2 CT特征 |
3.3 鉴别诊断 |
四、急性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表现(论文参考文献)
- [1]MSCT重建技术在薄层急性硬膜下血肿中的应用价值[J]. 徐昌浓,张洪标,曾维余,吕铭,刘德宝.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0(02)
- [2]CT、MRI诊断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探讨[J]. 刘科峰,邹飞辉,韩斌,孙彦军,王有刚.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9(11)
- [3]急性薄层硬膜下出血的CT诊断与鉴别[J]. 曾维余,吕铭,张洪标,韩海,曾晓春.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03)
- [4]大脑镰和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的MSCT表现[J]. 张洪标,徐昌浓,吴家标,曾维余,吴炯松. 现代医院, 2018(07)
- [5]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J]. 黄兴华. 中国现代医生, 2017(32)
- [6]内部硬膜下血肿的CT和MRI表现[J]. 郭永榜.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29)
- [7]特殊部位硬膜下血肿CT诊断的意义[J]. 岑之龙.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9)
- [8]大脑镰及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MRI诊断探讨[J]. 罗雪松,朱江. 中国实用医药, 2013(13)
- [9]急性大脑镰和小脑幕硬膜下血肿的CT及磁共振成像诊断[J]. 曾鹏程,漆平,麦耀芳,谭坚毅,汪剑晖.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03)
- [10]大脑镰、小脑幕旁硬膜下血肿CT再认识及临床意义[J]. 高志友. 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