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周边国际环境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

云南周边国际环境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

一、云南周边国际环境的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谈思[1](2021)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经济已经步入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旅游作为国民经济战略支柱性产业,也处在由粗放式发展向休闲化、高质量转型的攻关期。山地由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成为旅游景区重要的建设场地,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但是随着旅游市场消费结构优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政策推动以及山地景区发展存在资源开发利用不足、门票经济依赖、基础设施落后、整合营销能力不足以及国际竞争优势不明显等现实问题,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迫在眉睫。因此加强对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旅游发展评价、山地旅游案例研究内容,深化了旅游转型发展研究;另一方面通过实证研究,为其他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提供评价依据以及案例借鉴。本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山地旅游目的地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变化及其机制研究(项目编号:41961021),应用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以及旅游竞争优势论等相关理论,使用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德尔菲法、半定量研究方法以及变异系数法等相关研究方法,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选取玉龙雪山景区为实证点进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最后基于前文系统分析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提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本研究第一章、第二章在分析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背景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山地旅游、旅游转型发展以及玉龙雪山景区旅游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山地旅游、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以及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等概念进行阐述及再定义,融合系统协同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竞争优势论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首先分析我国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与必要性,总结归纳典型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第四章借助变异系数法、专家咨询法与文献分析法,结合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与内容,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以及评价模型;第五章在分析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概况的基础上,运用评价模型评价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第六章在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评价与SWOT分析框架的基础上,构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模型与转型策略分析模型,并结合玉龙雪山景区实际情况,对各个部分进行具体分析。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是:1.通过山地旅游案例研究、文献梳理与政策解读,认为: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促进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与立体化;主要内容包括景区资源开发、旅游产品业态、景区营销、景区品牌、景区项目引进、旅游产品质量、旅游服务、景区基础设施建设、景区空间、景区环境管理、景区合作与旅游客源市场等十二个方面。2.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实证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总体水平得分0.6993,转型发展处于中等水平。不同转型发展方向转型水平不同:其高端化、智慧化发展水平较高,得分分别为0.2086、0.1956;特色化发展得分为0.1132,转型发展水平一般;国际化、立体化发展水平较低,得分分别为0.1005、0.0815。3.通过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SWOT矩阵模型分析玉龙雪山景区转型发展战略表明: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现阶段内部资源、区位、交通以及品牌优势明显,外部面临政策支持、大滇西环线旅游发展、新兴旅游消费需求与业态等重大机遇,积极发挥优势,利用机遇,应采取增长型转型战略。4.构建了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系统: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系统包括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动力系统以及转型机制四个方面,其中要素系统、外部空间系统是转型发展基础内容,动力系统是促进转型方式与策略的重要驱动力量,转型机制是促进转型有效运行的保障。5.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式包括:研学旅游提升教育科普内涵层次、绿色旅游提升产品生态质量、深度文化体验游促进物质形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定制旅游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互动旅游提升游客行程体验、多媒体营销手段融合提升景区国际知名度、结合大滇西旅游环线发展重塑国际品牌形象、政策兜底保障环境优化、地域分异规律贯穿垂直海拔高差景观产品开发、生态旅游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提升游客体验、交通发展促进景区地理空间拓展、文化贯通促进景区文化空间融合等16个方面。6.玉龙雪山旅游转型提升措施包括:推进“旅游+”,加快旅游融合、整合特色资源,优化旅游产品组成、发挥政府作用,加大转型宣传、运用创新成果,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加强立体空间开发,突出山地景区特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市场需求调研、巩固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以及加强外部空间建设,丰富景区外部空间产品业态等八个方面。

陈永涛[2](2018)在《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研究缘起于边境旅游发展的重大机遇与现实发展迟缓的矛盾,即国家“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战略延伸与边境旅游“通而不畅”的现实状况之间的反差。文献综述也表明,边境旅游双边合作、边境旅游障碍阻力、边境旅游理论构建等成为边境旅游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边境旅游阻力问题更为引人瞩目。本文应用爬坡模型、重力模型、区位熵、竞争态、旅游本底趋势线、格兰杰因果关系、交通优势度等方法模型,对边境旅游理论上的“阻滞效应”与现实中的“通而不畅”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一、边境旅游系统构成研究。边境旅游是指发生在国家边境特定区域的旅游活动。在性质上,边境旅游须依托国家边界核心吸引物而存在,且边境旅游以体验边境差异化氛围为目的,故边境旅游是介于国内旅游与国际旅游之间的第三种旅游形式。边境旅游作为一个特殊的旅游系统,由客源地(旅游者出游地)、目的地(旅游者集聚地)、边境通道(旅游者通过特定区域)、旅游流(旅游者在边境地区移动形式)四个子系统构成。边境旅游系统具有三大效应:边境吸引旅游流汇聚的集聚效应,边境推动旅游流延伸的扩散效应、边境阻碍旅游流集散的阻滞效应。阻滞效应更准确地揭示了边境旅游流的移动规律。二、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内涵研究。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指国家边界在不完全开放状态下对旅游流集散所产生的筛选、迟滞、阻碍作用。在内涵上,阻滞效应是在国家边界未完全开放状态下产生的,国家边界会对旅游流的空间移动产生阻滞作用,且国家边界对旅游流的阻滞存在程度强弱的差异。从边境旅游阻滞程度上,可分为高度阻滞、中度阻滞、低度阻滞三个层次;从边境旅游阻滞内容上,可分为人员阻滞、车辆阻滞、物品阻滞三种类型。边境旅游阻滞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四个方面。阻滞效应对边境旅游的负面作用有交通通道阻塞、旅游经济波动、旅游传导弱化三个方面。三、边境旅游阻滞效应作用机理研究。归纳边境旅游影响因素,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发生取决于四种作用力的相互作用,即旅游驱动力(旅游内在需求、外部旅游吸引)、旅游摩擦力(微观层面的感知、中观层面的设施、宏观层面的政策)、边境支撑力(通道软硬条件)、系统自重力(流量、流质、流速等)。阻滞效应在边境旅游发展过程中产生,边境旅游的发展合力与驱动力同向、与阻滞力反向;当驱动力大于阻滞力、自重分力,边境旅游仍在发展但发展受到限制;当驱动力小于等于阻滞力、自重分力,边境旅游发展减速甚至停止。由此形成三种集散模式,即临境不出境、单向跨境、双向跨境。平行作用力、垂直作用力是阻滞力形成的直接动因与间接动因,阻滞力在两者共同作用下波动变化。在阻滞效应影响下,容易发生三种传导效果:边境开而不放、边境开而不均、边境开而不发。四、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实证研究。云南省是我国边境旅游具有代表性的省份,具有国境线漫长、边境口岸众多、少数民族聚居、边疆开发程度低等本底条件。区位熵研究表明,德宏州、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居于第一个层次,文山州、保山市居于第二个层次,怒江州、临沧市、普洱市居于第三个层次;旅游本底趋势研究表明,云南边境旅游波动性较大。导致云南边境旅游波动性大与地区发展不平衡的原因:一是突发性事件(边境政策、双边关系、国际政经形势);二是边境贸易(边境贸易对边境旅游促进作用明显,而边境旅游对边境贸易影响则不明显);三是交通优势度(边境城市可进入性差)。扩展重力模型综合测度表明: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显着,亦即云南边境地区国内旅游人次约是边境入境旅游的120倍;国家政策对边境旅游发展影响最强,中国经济自由度相对于境外国家越高其对边境入境旅游的促进作用越强;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支持边境旅游发展;其他如旅游资源、对外贸易对边境旅游产生正向推动力;现有交通设施对边境入境旅游支持度低。五、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调控研究。对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进行调控可减弱阻滞效应(借鉴上莱茵边境区)、扩大集聚效应(借鉴北美地区,)、强化扩散效应(云南旅游成功经验)。阻滞效应调控的主体包括中央政府(塑造环境、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开发资源、基础支撑、营销宣传)、旅游企业(设施通、信息通、认知通、食宿通)。建议从以下方面对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进行调控:增强驱动力(跨境资源利用、沿边景观优化、境内境外协调、双边产业合作、民众共享成果),提高支持力(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减少阻滞力(异地办证下放、放宽线路审批、口岸通关便利、安全救援保障)。

王辉[3](2016)在《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研究》文中提出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有其内在的演变规律,区域经济差异与集聚是形成不同空间结构模式的基础,协调区域经济差异、优化空间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是区域发展的基本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区域空间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同时云南省仍是全国经济发展较落后地区。本文依据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县域经济空间自相关格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云南省空间结构的变化特征,并提出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与具体措施。本文的研究在理论上丰富了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也为政府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政策提供了较为科学的理论依据。本文首先梳理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概念以及区域发展、区域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区域发展阶段理论、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威廉逊倒“U”型理论、区域增长极理论、核心-边缘理论。然后分析了云南省区域经济的增长过程,对云南省目前经济发展阶段与特征进行判断,并分析了云南省在全国、西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变化,揭示了云南省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其次,以“区域”的多属性特征入手,从地域空间尺度、区位视角、行政区划和产业结构角度认识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与时空格局演化。再次,分析了云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格局,通过引入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分析云南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最后,在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关联格局基础上,通过对云南省经济空间格局的整体性特征和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的集聚特征、以及工业化空间格局和城镇化空间格局进行空间分析;综合分析了云南省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提出未来发展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模式。

张宁[4](2013)在《清末镇边厅的设置与西南边疆》文中研究指明镇边厅位于云南省西南部,设置于光绪十四年(1888年),它的设置是清末王朝在西南边疆一个重要举措。本文以镇边厅为例完成了一个多种因素影响下边疆政区变迁的个案研究。其历史线索是王朝在滇西南地区统治秩序的变化,清前期,王朝将明末脱离控制的孟连土司重新纳入统治;清中期嘉庆年间,王朝在滇西南的统治经历了失序与再恢复的过程;清末光绪年间,滇西南统治的经历再次失序与再次恢复的过程,最后滇西南边疆变为与内地一致的郡县。这为我们展现了一块边疆区域由土司领地变为国家郡县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为我们思考边疆民族社会变迁模式提供了个案。本文通过分析不同历史阶段王朝在滇西南边疆设置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来探索影响王朝边疆政区设置的主导因素。本文认为影响王朝边疆政区设置的主导因素是一定历史阶段王朝的边疆战略。无论是土司政区还是流官政区,他们都是王朝实现边疆控制,实施边疆战略的手段。另外,关于镇边厅设流的分析也反思了传统研究所总结的设流条件在边疆政区设流中的作用。文章主要包含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介绍了从明至清中期王朝在滇西南的边疆战略和边疆控制的变化,为全文论述的展开提供大的时空背景,第二部分以17-19世纪孟连土司作为王朝边疆代理人角色的转变为主题,研究在孟连土司在其边疆角色的转化过程中,王朝对其态度和政策的变化。第三部分主要对镇边厅设置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从边疆危机、地方社会统治秩序恶化、地方督抚个人因素三方面来说明每一种影响因素在镇边厅的设置决策中所起的作用。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镇边厅设立以后是否达到预期目的一个评价,这一章选择了四个不同角度来作出评估。

匡德志[5](2013)在《T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匹伐他汀钙项目的战略选择与实施》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进行,我国制药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新的局面。目前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因此对该疾病治疗领域的药物生产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作为新兴的制药企业——T药业有限公司,面临着如何在大的市场环境中把握机会、站稳脚跟、立足长远,选取具有优势和开发潜力的产品,以及制定符合企业实际、定位准确的企业战略的问题。论文基于上述背景,对T制药公司实施匹伐他汀钙项目时面临的企业战略和实施问题展开研究,以期通过研究能为该公司的战略选择和项目实施时提供一定的参考。论文以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流程为研究框架,首先采用EFE分析矩阵对T制药公司外部环境进行分析,识别出企业的机会和威胁,然后采用IFE分析矩阵对T药业有限公司内部条件进行分析,从公司力资源、企业文化、设施设备状况等方面总结出企业所拥有的内部资源优势和劣势。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矩阵,对T公司战略进行定位,选择有针对性的战略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企业战略。最后针对实际选择用来支撑公司战略实施的具体项目——匹伐他汀钙项目进行战略实施分析,分析包括项目的选择、药厂建设、市场营销策略等方面,分析认为该项目作为公司战略实施的战略性项目,是公司战略有效实施的一个切入点。通过研究发现,战略项目的选择仅是公司战略有效实施的前提,要确保公司战略得到有效落实,还需要制定许多保证战略项目实施的配套措施。对此,今后还需对该项目的实施进行跟踪研究。

龙富[6](2011)在《生态安全视角下澜沧江水坝建设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文中提出澜沧江是连结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的一条重要纽带,随着中国在澜沧江水坝建设进程的推进,围绕澜沧江水坝的争论悄然兴起。联合国环境计划和亚洲理工学院(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一份报告警告说,中国在湄公河上游建八座梯级水坝的计划可能对河流及其自然资源构成相当大的威胁。美国国防大学战争学院教授奥特,把中国在西南部地区修建水坝称为是控制下游东南亚国家的一个手段。2009年10月至2010年5月,中国西南各省与中南半岛各国遭受极其罕见的干旱,国外媒体与非政府组织便把湄公河水量减少归咎于中国在澜沧江修建水坝所致。澜沧江水坝建设便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成为中国与下湄公河流域各国间的一个政治议题。论文第一章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国家安全、非传统国家安全、生态安全之间的层级关系。目的是寻求在生态安全和水坝建设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之间建立起理论关系,为第二章问题的分析,第三章对策的提出做好理论铺垫。论文第二章以水坝建设产生的一般性问题为基础,即水坝建设产生的移民、河流泥沙、生物多样性、污染、径流量和存在的地质灾害等问题,阐述澜沧江水坝建设如何影响中国国家安全。最后,笔者立足于国内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思路。本论文认为在国际与国内环保组织的双重舆论压力下,中国要实现澜沧江水坝利益最大化,将水坝建设产生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小。保障中国在澜沧江水电开发过程中国家利益得以实现和维护中国国家安全,需要加强流域内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水坝规划设计水平,借鉴其他国际河流开发管理经验,探索适合于流域各国国家利益的水坝建设开发模式,借鉴国外高坝建设技术与经验,提高建设高坝技术水平。以澜沧江流域现存的合作管理机制为基础,加强与下游各国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良好的“互信、互利和友好”合作,建立流域研究资料共享平台,加强国内研究成果翻译与宣传,让更多的国外人民和媒体正确认识中国在澜沧江建设水坝产生的正面影响,为中国在澜沧江进行水坝建设搭建良好的国际环境平台。

罗夏兵[7](2011)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云南省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总量不断增长,一方面带动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涉外税收收入的增长,为云南省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投资环境提供了建设资金。关于外商直接投资与税收之间关系的研究,多年来一直停留在涉外税收优惠对外商直接投资流入的激励作用上,而财政税收等政策环境带来的经济效应所引起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方面的研究却很少,特别是有关我国西部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更少,众所周知,发展西部地区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吸引投资,而外商投资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与此同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财政税收政策作为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之一在发展西部经济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云南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上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正是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研究了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相互影响的关系,并就完善相关的涉外收税政策和如何提高云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提出了政策建议。本文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文章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对涉外税收收入和外商直接投资相互关系做了基本分析,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和涉外税收收入相互作用的经济机制;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影响云南省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关因素,选取相关变量建立VAR模型,并对相关变量进行了协整检验和Ganger因果关系检验;第五章是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和预测差分分解分析;第六章就完善相关的涉外税收政策以及提高云南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能力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本文的特点在于: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进行了基本分析,然后以外商直接投资和涉外税收收入作为变量,建立VAR模型,全面分析了两者的相互关系,这也是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本文的最后是根据结果提出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下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下,云南省应增强区位优势、完善涉外税收政策、提高基础设施水平、改善投资环境等,从而吸引更多外商直接投资的建议。

陈迪宇[8](2009)在《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文中指出本文以多边外交和次国家政府外事两相结合的多层多边理论框架为分析工具,在重点梳理云南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历程、简要回顾其他地方政府参与次区域合作机制的案例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迄今为止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考察。本文研究认为,随着中国日益广泛、深入、全面的融入国际社会,中国中央政府越来越重视发挥地方政府参与对外合作和国家外交的积极性,引导着地方政府在国家总体外交战略的框架下开展富有成效的国际交往、与中央政府一道共同推动中国宏观外交战略目标的实现。17年来,云南作为中国参与次区域合作成果最显着、开展重大合作项目最多、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政府在中国GMS外交中起到了动力源、半决策主体、完全执行主体、推动其他地方政府参与GMS的动力体四大重要作用,是目前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最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地方政府。以云南为代表的多个地方政府参与多个次区域合作则已成为中国周边多边外交当中一个独特的整体现象,这些地方政府以其不断扩展深化的对外交往需求、不断提升的国际行为能力、不断扩大的地方行政权限成为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新动力源,通过发展出介入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两个新渠道、拓展出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两个新决策维度、增设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议程内容和增强次区域合作与周边外交议程的重要性扩展了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原有模式,推动中国将自己不断演进的多边外交观念和周边外交战略两相紧密结合而形成其独特的周边多边外交理念,更在此理念的指导下初步发展出了“多层多边多部门联动”的中国周边多边外交新方式的雏形。

杨虹[9](2005)在《临沧经济发展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文中研究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技术的合作与开发,对临沧市乃至云南省对外开放、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临沧具有区位和资源两大优势,在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需要背靠全国,面向东南亚,经贸并举,参与竞争。

张伟,张梅蓉[10](2004)在《论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文中指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 ,作为直接和这一地区相邻的云南省面临重大的发展机遇。但认真分析可以发现 ,云南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 ,还必须面对与之伴随而来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自由贸易区建设的进程 ,云南以陆上和内河航运为主的通道优势面临价格低廉的海运通道的威胁 ;二是传统边境贸易由于政策优势的减弱 ,存在优势丧失的危险。因此云南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挑战。

二、云南周边国际环境的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周边国际环境的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研究背景
        一、旅游转型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山地成为景区建设的重要区域
        三、山地景区旅游发展亟需转型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一、山地旅游研究
        二、旅游转型发展研究
        三、玉龙雪山旅游发展研究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山地旅游
        二、山地景区
        三、旅游转型发展
        四、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系统协同论
        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三、旅游竞争优势论
第三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思路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条件
        一、山地旅游资源丰富
        二、山地旅游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三、旅游消费主体与结构发生改变
        四、政府大力支持提供政策保障
        五、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旅游转型的必要性
        一、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历程
        二、山地景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必要性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及启示
        一、国内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案例
        二、国外山地旅游目的地发展经验
        三、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启示
    第四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方向
        一、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方向梳理
        二、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主要方向
    第五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
        一、山地景区国际化转型主要内容
        二、山地景区高端化转型主要内容
        三、山地景区特色化转型主要内容
        四、山地景区智慧化转型主要内容
        五、山地景区立体化方向转型主要内容
第四章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模型构建
    第一节 旅游转型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与思路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二、指标构建基本思路
    第二节 指标筛选与构建
        一、指标的筛选
        二、指标权重确立方法
        三、指标评价方法
        四、评价模型
第五章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实证研究
    第一节 玉龙雪山景区概况
        一、景区概况
        二、景区转型发展概况
    第二节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
        一、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二、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结果与分析
第六章 基于评价的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与策略研究
    第一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的SWOT分析
        一、旅游转型发展SWOT分析
        二、基于评价和SWOT分析的转型发展战略
    第二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系统构建
        一、旅游转型发展要素系统
        二、旅游转型发展外部空间
        三、旅游转型发展动力
        四、旅游转型支撑机制
    第三节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策略
        一、旅游转型方式
        二、旅游转型提升措施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一轮)
    附录2: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专家征询表(第二轮)
    附录3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4 玉龙雪山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游客问卷调查
    附录5 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单项评价法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2)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边境旅游发展机遇
        (二)边境旅游发展现实
        (三)机遇与现实的矛盾
    二、文献述评
        (一)边境旅游研究
        (二)阻滞效应研究
    三、理论基础
        (一)核心边缘理论
        (二)边界效应理论
        (三)旅游系统理论
    四、目标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方法
        (一)研究基础
        (二)研究方法
    六、思路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思路框架
第二章 边境旅游系统构建
    一、边境旅游概念
        (一)国内边境旅游认知
        (二)国外边境旅游思考
        (三)边境旅游概念界定
        (四)边境旅游概念理解
        (五)边境旅游概念辨析
    二、边境旅游系统构成
        (一)边境旅游系统构成
        (二)边境旅游系统特征
        (三)跨境行为影响因素
    三、边境旅游系统效应
        (一)集聚效应
        (二)扩散效应
        (三)阻滞效应
        (四)效应关系
第三章 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内涵解析
    一、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提出
        (一)阻滞效应现象广泛存在
        (二)旅游阻滞效应研究薄弱
        (三)阻滞效应揭示旅游规律
    二、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内涵
        (一)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定义
        (二)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本质
    三、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特征
        (一)阻滞效应因为边界而产生
        (二)阻滞效应是边界引致效应
        (三)阻滞效应受多力作用形成
        (四)阻滞效应会发生强弱波动
    四、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类型
        (一)按作用程度划分
        (二)按作用对象划分
    五、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因子
        (一)政治阻滞
        (二)经济阻滞
        (三)文化阻滞
        (四)安全阻滞
    六、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表现
        (一)旅游通道阻塞
        (二)旅游经济波动
        (三)旅游传导弱化
第四章 边境旅游阻滞效应作用机理
    一、推拉理论与爬坡模型
        (一)推拉理论
        (二)爬坡模型
    二、阻滞效应作用力分析
        (一)旅游驱动力
        (二)旅游摩擦力
        (三)边境支持力
        (四)系统自重力
    三、阻滞效应的形成机理
        (一)阻滞效应形成
        (二)跨境行为模式
    四、阻滞效应波动机理
        (一)坡面平行力学分析
        (二)坡面垂直力学分析
        (三)阻滞效应强弱波动
    五、阻滞效应传导机理
        (一)边境开而不放
        (二)边境开而不均
        (三)边境开而不发
第五章 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测度
    一、云南边境旅游发展本底
        (一)云南沿边州市国家边界
        (二)云南边境口岸分布状况
        (三)云南边境地区人口民族
        (四)云南边境地区经济社会
    二、云南边境旅游历史现状
        (一)云南边境旅游历时态发展
        (二)云南边境旅游共时态差异
    三、边境旅游存在阻滞效应
        (一)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的学术探索
        (二)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的典型案例
        (三)选取云南作为案例的典型意义
    四、边界阻滞效应评测模型
        (一)重力模型源流
        (二)趋同分析模型
        (三)实证模型提出
    五、关键解释变量的选用
        (一)地理变量
        (二)资源变量
        (三)经济变量
        (四)政策变量
    六、关键解释变量的测度
        (一)距离测量
        (二)资源丰度
        (三)政策影响
        (四)对外贸易
    七、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测量及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回归分析
        (三)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评析
第六章 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影响
    一、云南边境旅游水平参差不齐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云南边境旅游区位熵演变特征
        (四)云南边境旅游竞争态演变特征
        (五)云南边境旅游两指标综合分析
    二、云南边境旅游人次波动起伏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云南省边境旅游波动分析
        (四)典型三州边境旅游波动分析
        (五)突发事件对云南的影响分析
    三、云南边境旅游经济传导不强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关系的经验判断
        (四)边境旅游与边境贸易互动的实证检验
        (五)实证结果评析
    四、云南边境旅游通道可达性弱
        (一)研究方法
        (二)数据来源
        (三)计算结果
        (四)交通优势度评价
第七章 云南边境旅游阻滞效应调控
    一、阻滞效应调控意义
        (一)减弱边界阻滞效应
        (二)扩大旅游集聚效应
        (三)强化旅游扩散效应
    二、阻滞效应调控主体
        (一)中央政府
        (二)地方政府
        (三)要素企业
    三、阻滞效应调控建议
        (一)增强旅游驱动力,打造全域旅游边境
        (二)提高边境支持力,推进边境两区建设
        (三)减少旅游阻滞力,探索旅游政策创新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未来展望
    一、研究结论
        (一)边境旅游阻滞效应涵义解读
        (二)边境旅游阻滞效应作用机理
        (三)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强度测度
        (四)边境旅游阻滞效应影响研究
    二、主要创新
        (一)理论创新
        (二)方法创新
    三、讨论展望
        (一)阻滞效应预警机制建构
        (二)阻滞效应典型案例调查
        (三)阻滞效应入境游客分析
附录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经历
致谢

(3)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
        1.1.2 国家现代化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1.1.3 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
        2.1.1 区域经济差异与增长
        2.1.2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2.2 相关理论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内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研究综述
        2.3.2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格局
        2.3.3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综述
        2.3.4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文献综述
第3章 云南省经济发展与经济地位变化
    3.1 云南省经济发展进程
        3.1.1 区域经济增长
        3.1.2 产业结构变动
        3.1.3 经济发展阶段
        3.1.4 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3.2 云南省经济地位变化
        3.2.1 云南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变化
        3.2.2 云南在西南地区的经济地位变化
第4章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关联格局
    4.1 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演变特征
        4.1.1 区域经济差异总体特征
        4.1.2 不同空间尺度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演变特征
        4.1.3 区位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差异特征
        4.1.4 行政体制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差异特征
        4.1.5 产业结构视角下的县域经济差异特征
    4.2 区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
        4.2.1 空间自相关理论与方法
        4.2.2 云南省县域人均GDP空间关联演变特征
        4.2.3 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性
    4.3 云南省县域经济增长集聚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
        4.3.1 变量选择与模型设定
        4.3.2 空间回归模型选择与估计
        4.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5章 云南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
    5.1 云南省经济空间格局统计分析
        5.1.1 区域重心与标准差椭圆方法
        5.1.2 基于县域尺度的空间解释
    5.2 云南省经济空间集聚特征
        5.2.1 经济规模集聚程度
        5.2.2 工业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与演变
        5.2.3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5.3 云南省县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特征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对策与建议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6.3.1 不足之处
        6.3.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4)清末镇边厅的设置与西南边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选题及学术意义
    第二节 学术史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方法
第一章 从明到清中期王朝对西南边疆控制的变化
    第一节 从明到清中期王朝西南边疆战略的变化
    第二节 从明到清中期王朝西南边疆控制的变化
    第三节 乾隆中缅战争后西南边疆的形势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孟连:一个边区土司的角色转变
    第一节 从脱离到内附
    第二节 错综复杂的利益网络
    第三节 坝区与山地:族群间的秩序
    第四节 倮黑的崛起与秩序的崩溃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镇边厅的设置:内忧外患下王朝建立新秩序的努力
    第一节 云南边疆危机的出现及影响
    第二节 滇西南统治秩序继续恶化
    第三节 岑毓英的军事征剿
    第四节 镇边直隶厅的设置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艰难的郡县过程
    第一节 镇边直隶厅辖区基层设置变化
    第二节 从乱到治
    第三节 流动办公:复杂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县(厅)治的迁徙
    第四节 地方社会变迁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5)T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匹伐他汀钙项目的战略选择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技术线路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技术线路
        1.4.2 主要内容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
    2.2 相关分析方法
3 T制药公司战略分析
    3.1 外部环境分析
    3.2 内部条件分析
    3.3 T制药公司战略选择的SWOT分析
    3.4 T制药公司的战略制定
4 基于匹伐他汀钙项目的战略实施分析
    4.1 匹伐他汀钙项目
    4.2 T制药公司基于匹伐他汀钙项目的药厂建设
    4.3 匹伐他汀钙营销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生态安全视角下澜沧江水坝建设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缘由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国家安全理论概述
    一、安全概念的界定
    二、国家安全
        (一) 传统国家安全
        (二) 非传统国家安全
        (三) 生态安全
第二章 澜沧江水坝建设现状以及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澜沧江水坝建设现状
    二、澜沧江水坝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影响中国国家安全
        (一) 澜沧江水坝建设影响库区移民生活水平与生态环境平衡
        (二) 水坝拦沙效应导致水坝社会经济效益降低
        (三) 澜沧江水坝建设影响生物多样性利用价值下降
        (四) 澜沧江水坝可能导致水污染引起国际纷争
        (五) 澜沧江水坝将影响下游湄公河径流量增加了水资源利用纷争的可能性
        (六) 澜沧江水坝潜在的地质灾害威胁下游居民生命与财产安全
第三章 应对澜沧江水坝引发生态安全问题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探索新的开发合作模式
        (一) 充分利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平台
        (二) 积极探索符合流域各国利益的交流合作发展模式
    二、加强澜沧江流域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完善法律体系
        (一)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澜沧江流域公民环保意识
        (二) 加强澜沧江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修订
        (三) 完善环境保护方面的管理机制
    三、对澜沧江水坝进行科学可持续发展规划与建设
        (一) 做好前期勘测与论证工作,设计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
        (二) 加强水坝建设过程中的管理与调控工作
        (三) 做好后期监测工作
    四、探索生态移民机制,减少生态环境破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动态
        二、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FDI 与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一、外商直接投资的基本概念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区位优势理论
        一、区位优势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影响FDI 区位选择的因素分析
    第三节 涉外税收理论
        一、涉外税收的基本概念
        二、涉外税收与国际税收的关系
        三、涉外税收经济效应的分析
第三章 FDI 与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基本分析
    第一节 FDI 对涉外税收收入影响的基本分析
        一、FDI 现状分析
        二、FDI 对涉外税收收入影响的基本分析
    第二节 涉外税收收入对FDI 影响的基本分析
        一、涉外税收收入现状分析
        二、涉外税收收入对FDI 影响的基本分析
第四章 FDI 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 VAR 模型建立
    第一节 分析影响FDI 的因素
        一、涉外税收政策
        二、经济规模
        三、集聚效应
        四、劳动力成本
        五、人力资本
        六、基础设施
        七、开放水平
    第二节 模型数据的获取及检验
        一、模型数据的获取
        二、ADF 检验
        三、PP 检验
    第三节 建立FDI 与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VAR 模型
        一、VAR 模型的估计
        二、协整检验
        三、Granger 因果检验
第五章 FDI 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的 VAR 模型分析
    第一节 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第二节 预测方差分解分析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税收政策建议
        二、促进吸引FDI 的相关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本人在学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8)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由来
    二、本研究的预期意义
    三、已有研究综述与本文特点
    四、概念界定与逻辑结构
第一节 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多边外交的实践与理论
    一、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多边外交的实践概况
    二、中国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简况
    三、研究地方政府参与国家多边外交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
    一、云南省参与GMS的政策依据
    二、云南省参与GMS的行为体
    三、云南省参与GMS的具体作为
第三节 云南在中国GMS外交中的作用
    一、作为中国参与GMS机制的动力源
    二、作为GMS机制的半决策主体
    三、作为GMS项目的完全执行主体
    四、推动其他地方政府参与GMS的动力体
    五、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第四节 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
    一、地方政府发展作为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新动力源
    二、地方政府扩展了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的传统模式
    三、地方政府推动了中国周边多边外交理念的演进
    四、推动"多层多边多部门联动"的周边多边外交新方式的出现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9)临沧经济发展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临沧参与次区域合作开发的条件
    (一) 有进入缅甸的陆路干道和水路。
    (二) 有较为广阔的资源开发前景。
    (三) 有一定的对外开放基础和规模。
    (四) 有一个较为优越的政策环境。
    (五) 有一个较好的社会体制作保障。
二、临沧参与次区域开发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 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可为滇西南地区开辟新的对外通道。
    (二) 澜沧江干流梯级电站的开发给临沧带来了历史性机遇。
    (三) 次区域国家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作为国内建设的重要补充。
    (四) 加强与次区域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往来。
    (五) 边境地区的开放有利于边疆稳定。
三、临沧参与次区域开发的基本思路

(10)论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二、云南面临的挑战
    1.目前中国和东盟之间贸易情况
    2.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两个方面:
        (1) 贸易转移的可能
        (2) 边境贸易优势丧失的可能
三、相应的措施与建议

四、云南周边国际环境的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山地景区旅游转型发展水平评价及策略研究 ——以玉龙雪山景区为例[D]. 谈思.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2]边境旅游阻滞效应研究[D]. 陈永涛. 云南大学, 2018(10)
  • [3]云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空间结构研究[D]. 王辉.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4]清末镇边厅的设置与西南边疆[D]. 张宁. 复旦大学, 2013(04)
  • [5]T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基于匹伐他汀钙项目的战略选择与实施[D]. 匡德志. 云南大学, 2013(01)
  • [6]生态安全视角下澜沧江水坝建设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D]. 龙富. 云南大学, 2011(04)
  • [7]外商直接投资与云南涉外税收收入关系研究 ——基于VAR模型实证分析[D]. 罗夏兵. 云南财经大学, 2011(01)
  • [8]云南省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 ——地方政府在中国周边多边外交中的作用[D]. 陈迪宇. 复旦大学, 2009(12)
  • [9]临沧经济发展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开发[J]. 杨虹.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 [10]论云南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 张伟,张梅蓉. 经济问题探索, 2004(07)

标签:;  ;  ;  ;  

云南周边国际环境六大变化及其对云南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