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新思维寻突破 改革产权有出路——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戴保民[1](2017)在《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将近40年的改革开放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在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本文就如何推进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了三项研究:一是利用Hansen面板回归模型对2006年2015年沪深两市含有国有资本的上市公司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了绝对控股、相对控股和参股三种情况下国有资本最优持股比例区间;二是根据国有资本最优持股比例区间,分析了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推进产权多元化,并在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在产权多元化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两条主要路径,首先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层面之间的合作,包括股权转让、兼并重组和合资新设三种主要方式。其次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项目层面之间的合作,包括PPP模式、BT模式和施工总承包模式三种主要方式。其中,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最优比例区间为(0.20,0.273],以及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在企业层面以产业基金方式合资新设公司,在项目层面以PPP模式展开合作,是本篇论文独特观点和创新之处。本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今年国务院正在推进的中央企业十家改革试点部署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朱国武[2](2014)在《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问题案例研究》文中提出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主要依附于主办国有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主办国有企业的辅业单位。使厂办集体经济企业与主办国有企业彻底分离,成为产权清晰、面向市场、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职工得到妥善安置,职工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是国家确立的厂办集体经济改革总体目标。本论文根据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理论,结合现阶段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发展现状和经营环境,通过具体案例调查、对比分析、个案研究、经验总结,分析了厂办集体经济企业在新的环境下改制必要性,对中央企业下属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深入剖析,分析了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实践中存在的产权主体界定模糊、与主办企业彻底分离困难、现代企业制度不健全、忽略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问题,论证了厂办集体经济改制的可行性。最后针对问题,提出完善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工作的具体建议以及处理原则,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对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企业改制部分问题作了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的探索性研究。
刘明越[3](2013)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所有制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的核心内容,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断完善的重要标志。任何所有制都存有一个实现形式的问题。所有制改革包含两方面内容:其一,所有制结构的改革,即社会中不同所有制比重的变化;其二,所有制实现形式的改革,即所有制具体采取怎样的形式来实现。我国的所有制改革从一开始就沿着这两方面展开的。所有制结构改革,是从单一的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所有制实现形式改革,是从传统的公有制企业变为现代公司制度,无论是农村集体经济的改革,还是国有企业的改革,都清晰地显示了这一演化过程。国有企业作为公有制经济的微观基础,一直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国有企业30多年的改革,一方面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要不要坚持国有企业的的性质和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是围绕实现形式这一重点问题展开的。目前,国有企业已经建立了现代产权制度,实现了产权社会化。在我国,国有企业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担任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属性的重任,体现公有制的性质,而其创造的财富必须实现社会共享。但国有企业又必须遵循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成为独立运行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按照马克思的所有制理论和产权理论,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一方面要强调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即国家所有的性质;一方面也要强调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国有企业经过股份制改制后,宏观层面的产权多元化的结构已经形成,而企业微观层面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也随着产权多元化结构而不断完善。国有企业产权“一股独大”的产权结构也逐渐因产权制度改革和国家的产业政策发生变化,除涉及国家绝对控股的行业外,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产权已经实现多元化,形成了国有相对控股和国有参股的产权模式。根据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和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的财产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民所有,全民共享。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国家所有权出资人的代管问题,解决了国有资产具体管理的问题。国有资产运营和管理的目标是保值和增值,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是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的前提和基础。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如何实现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全民共享。实现国企经营成果全民共享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国资委的定位:国有资产代管者职能的完善;其次是对国有资产代管者的监督,以便确保代管者能够真正履职;第三是探索和形成国有企业经营成果共享机制,实现全民共享。
王敏[4](2012)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文中指出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绩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大量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优化产权配置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核心逻辑是:通过优化不同所有制性质产权配置和优化产权权能配置两条有效路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缓解“外部性”问题的存在。深入研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基础工作。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和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借鉴。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包括产权起源和内涵、“权利束”思想与产权的可分解性、产权形态要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和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包括交易成本、科斯定理、产权制度的功能和产权制度变迁等内容。西方产权理论是对发达国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关系变革和制度创新实践的高度概括与系统总结。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历史条件是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和产权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应当从对新民主主义产权形态的设计和新民主主义产权政策的形成来认识新中国建国前后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国有产权的建立和土地改革的推行是其中的两项重大实践。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随后用三年多时间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产权的社会主义改造。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所有制性质视角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强调公有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公有产权及其主体地位做出新解释;2002年以来,巩固和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与上述内容相适应,中国共产党发展非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也是分为三个阶段:1978年至1992年,允许非公有产权存在和发展的认识与政策;1992年至2002年,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产权的新论断;2002年以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发展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可以从产权权能视角深入考察。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中国共产党实现了关于产权权能的认识创新。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企业自主权、企业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物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关于“拨改贷”、企业承包权、租赁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与政策,构成了中国共产党运用债权对产权变革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大力倡导国家所有权的股权化,运用股权优化产权配置。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提出了若干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成效与启示值得深入研究。“归属清晰、汉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直接成效。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启示有:客观认识公有、非公有产权各自优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优化物权、债权、股权及其内部权利配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把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国化推进到了新的境界。我们党适时提出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形成了多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创新。这将使我国社会生产力得到更大提高,有利于实现本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权理论及其实践的重要内容,对于我们探索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的实现形式,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具有现实意义。
古继洪[5](2011)在《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市场化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我国社会经济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如体制僵化、管理粗放、技术落后、人员雍肿等。特别是“企业办社会”,积累了大量的非经营性资产,导致企业资产质量下降,负担重,竞争力不强。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励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提高核心竞争能力,迫切需要对体制进行改革。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国有企业的改革目标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改革。《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国发[2010]27号),通过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继续支持国有企业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鼓励企业兼并重组进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建立健全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促进自主创新,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首先是解决政企分开,其次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无论哪种形式的改革,都离不开对非经营性资产进行剥离。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怎样剥离,剥离后的非经营性资产又如何处置是企业深化改革改制中急待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此课题不仅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即在国有企业层面上,通过合理规划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有利于企业精干主业,增强企业的持续竞争能力,同时,研究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主要是防止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产生新的问题,让非经营性资产也能发挥其最佳最佳经济效益,在社会层面上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稳定发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可以丰富和深化对公司治理、改革改制和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本文以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成果为基础,创新从国有大中型企业资产剥离和处置所带来的企业绩效的视角来研究企业改革改制问题,构建规范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等理论和应用体系,并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有针对性操作措施和建议,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有较高的借鉴意义。全文研究共分为七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本文选题是基于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中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遇到的问题而提出。从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的形成和发展等方面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分析了论文理论研究意义和对企业层面上及社会层面上的现实意义;就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和处置的研究内容,以及定性分析、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概括;同时,对涉及到的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第二章是全文研究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国内外文献资料从剥离研究动因和资产剥离绩效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对资产剥离理论研究成果;其次分别从核心能力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价值耗散理论五个重要的理论出发,较为深刻论述了资产剥离与绩效等相关问题,并就上述理论在企业资产剥离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为本文研究建立系统的理论依据。第三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分析了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了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四个动因,概括分析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对企业的作用。通过建立企业竞争能力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改制中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后企业竞争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这一推测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建立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剥离企业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壮大主业,将企业做精做强,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这一观点。第四章以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为切入点,研究了资产剥离中清产核资的范围、主要内容和资产损失的申报与取证等方面的内容,为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奠定价值基础。从合理性、保证稳定、国家补贴、逐步移交、区别对待和吸收合并六个方面分析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原则。从简化处理程序为出发点,提出了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通过新设立的管理机构,统一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进行日常管理和处置这一设想,这是一种新的尝试,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同时本文还对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和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理也一并进行了研究。第五章简要分析了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出了本文另一研究重点——剥离出来的非经营性资产如何处置的问题。本文侧重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职能角度,通过对从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原则的选择,系统研究了我国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五种处置方式,并对每种处置方式的思路、应难点及注意问题等进行深入探讨,通过案例证明这些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方式的可操作性。同时揭示国有大中型企业在非经营性资产处置中存在的大集体改制、离退休统筹外费用等问题,并提出了具体处理建议。第六章从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取得成效的视角,来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所属单位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操作流程。该章通过对A公司所属的医院采取的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成功典型案例,研究了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操作原则、财务审计、债权债务的处理、资产评估、产权转让及交易管理、改制成本的支付与预留、股权设置与权益核减等方面内容,从不同的角度结合辅业改制的实际工作就如何掌握政策、灵活运用好政策作了实证研究,进一步佐证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第七章系统归纳了本文的研究结论和研究不足之处,并从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十二五”改革发展的核心目标和近期提出的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继续推进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厂办大集体改革等方针为指引;主动做好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尤其是剥离非主业和非战略性业务,使企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本文还对下一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可能创新与贡献之处在于:第一,本文以资产剥离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证据,大量实证材料,在论证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必要性的同时,通过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想做大做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这一观念,并形成了一套系统理论和操作规范,以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第二,本文通过建立竞争模型,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非经营性资产与增强企业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剥离非经营性资产,这样才能精干主业,最终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三,本文结合国家的相关政策和企业现状,提出了分离办社会职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产权转让、资产重组和托管经营这五种处置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方式,通过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共同努力,建立三位一体的非经营性资产的处置模式,使剥离后的资产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第四,本文将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和处置非经营性资产结合在一起研究,这是一种新的尝试。当前学术界主流只关注国有大中型企业剥离资产问题,缺乏对剥离后资产处置的深层次思考。本文试图在研究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同时又将如何处置这些资产,以克服剥离后只重视经营性资产效应而忽视对剥离后非经营性资产管理的弊端,使各项资产都能发挥最佳效益。
王庆明[6](2011)在《身份产权变革 ——关于东北某国企产权变革过程的一种解释》文中研究表明在西方社会中,自19世纪自我调节市场确立之后,制度化的私有产权概念长期以来仅仅是经济理论的一个前提,而并不构成研究议题。恰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体制转型赋予了产权问题新的意义。无论是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东欧还是以波兰为代表的中欧,在推进国企产权变革进程中工人都是产权关系变革的参与者乃至执行者。而且工人身份的转换是伴随着企业所有权性质变更的一个“自然”演进过程,并不构成产权变革的一个单独议程。但中国国企产权变革有三个异于苏东国家的鲜明特征:其一,中国国企产权变革是以职工身份置换为先导的,通常是身份置换之后再进行股权置换;其二,中国国企产权变革进程中大规模的群体性的冲突几乎都与职工身份的变化有关。其三,一些原国有企业职工身份置换完成,企业股权置换结束,甚至企业破产拍卖以至于空间意义上的企业消失之后,一些原企业职工仍然通过上访抗争等方式对自身权利进行追溯。这三个特征揭示了一个基本的事实:国企职工的身份构成了他们分享、追溯国企产权的一个重要依据。从中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变革的制度性原点看,中国产权制度的内核并不是财产的归属与处置的问题,更不是以排他性的占有为前提的市场性合约。一方面,产权之于企业组织而言,在变革之前,国有企业在经营(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和让渡权等各个方面都是“缺失”的,国家是唯一合法的产权主体,企业与国家之间是一种行政性的委托契约关系,企业组织本身具有的是一种虚置的产权结构。另一方面,产权之于职工个体而言,是一种因身份结构而确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嵌入于国家的政治体制以及单位的福利制度之中。所以国有企业产权变革关涉到两个层面:一是企业组织的所有权置换。再则,企业职工的身份置换,即改变事实上长期享受的终身就业、养老、医疗等福利待遇的身份而这种身份结构是国家、企业以及工人三者之间相互作用和彼此共享的一种关系结构。中国国企产权关系变革是在不完全抛弃传统体制的再分配逻辑和不完全引入体制外的市场机制逻辑的双重前提下进行的。不完全的体制内逻辑和不完全的体制外逻辑的相互作用相互融合是中国产权变革呈现为不完全产权关系变革的重要前提。在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过程中,国企职工对身份权利诉求的合理性基础是国家政治体制延续性及其对工人身份权利的一种制度性承诺。
赵望领[7](2010)在《国企改革政策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国有企业在社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制度的不断变革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原来的国有企业生存和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这迫切需要不断改革。50余年改革历程让我们可以达成以下共识:建立规范的产权组织形式是国企改革的的中心环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企改革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政府就要摆正和国有企业的关系,不能够直接经营企业。而国有企业改革的难点要国家从高度垄断社会经济的格局转变为多元分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间不仅有巨大的制度鸿沟,还缺乏现成的政策或制度模式可以过渡,而且在政府、企业和干部职工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方面也不同程度存在着障碍,由此造成国企改革的的路程艰难而漫长,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同时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产权政策不够明晰、国资监管政策乏力、社会保障政策滞后等政策问题。如何克服困难,找出国企改革政策问题症结所在,进而加快改革的进程,以使国有企业改革结硕果、国有企业发挥更大的经济推动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产权理论以及公共选择理论为指导,首先对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五个阶段政策演变、影响因素和实践经验进行阐述,然后分析濮阳市国企改革政策现状和实施效果,最后针对国企改革政策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具体对策和建议,从国内外国企改革理论和实践中的相关方法和对策进行精心挑选,合理安排,科学综合的处理,创新出一套相对完善的政策机制。
常辉[8](2010)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英法美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之后得到了不断扩大与调整,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是伴随着无数的质疑和争议而成长发展起来的,关于资本主义国家政府是否应该干预经济和是否需要发展国有经济的问题曾经引发了西方学界和政界的诸多争议,因此国有经济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之路充满艰辛。尽管如此,到目前为止,国有经济在西方各国资本主义经济中没有被彻底消灭,仍然占有一定的地位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历程,才能全面认识西方各国国有经济的本质,才能对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合理的评价,并对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趋势做出科学的预测和估计。作为一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宏观调控和干预经济的有效工具,西方国有经济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和改革。近年来国内外已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变化,并总结出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国有经济经营管理的许多经验和教训,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良好的建议和意见。目前关于西方国有经济的研究绝大多数沿用了经济和管理的线索和角度展开探讨研究。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得关于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的清晰过程,但却无法使我们对影响西方国有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因此,本文试图从历史发展的角度通过详尽的资料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展开全面的探讨。这将使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过程进行了解,清楚地看到西方国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从而有助于增进对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问题的理解。本文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即兴起阶段、发展阶段、繁荣阶段和收缩阶段。文章将沿着西方主要各国国有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整个历程来逐一展开讨论和研究,既注重每个阶段之间前后纵向相连,也注意每个阶段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横向相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悄然兴起。世纪之交,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引发了英、美等主要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石油、电力、钢铁、汽车、飞机等新兴工业部门异军突起,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设施不断改进,各国的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经济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开始频繁爆发经济危机,各国国内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兼并浪潮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而掀起了高潮,各国政府开始加强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政治方面,劳工阶级逐渐成长起来,并成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阶级力量中的重要成员,政府不得不顾及劳工阶级的利益,社会福利制度开始出现;世界市场上的残酷竞争诱使各国民族主义再次泛滥。所有的因素互相交错、互相影响。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呈现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作用逐渐突出,国家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积极干涉日渐增多。英、法、德等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中,各国政府纷纷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起了战时管制经济,设立了专门的战时管理机构,对国内的化工、军火、燃料等公司实行了国有化管理,并投资建设了一批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成为西方主要国家战时经济中重要的应急措施。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持续了四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造成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巨大的资源损耗,而且使各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为了战争都实行了战时管制经济,因此都面临着战后经济产业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战后西方各国国内社会阶级力量中,工人阶级和工会组织的数量和重要性都较战前有了明显增加。战争还导致世界的政治力量也发生了很大改变,美国、日本得益于战争的爆发,战后两国的经济实力大增,美国纽约逐渐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经济和金融中心,英、法等欧洲主要国家在世界上的经济地位远远不如战前,经济不仅发展缓慢,而且过分依赖于美国。在战争中形成“星星之火”的西方国有经济,在战后一段较长的时间里并没有呈现“燎原”的发展态势,而是遭到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政府的清理和遣散。1929年-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缓慢的时期里再次受到重创,物价狂跌、通货膨胀严重、失业人数剧增的经济窘境迫使各国大大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程度,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获得新的发展机遇。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过后,西方主要各国刚刚获得发展的喘息之机,却再次迎来了规模更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各参战国家不得不又一次实行战时经济管制,发展国有经济等措施再次出现,国有经济的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二战结束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着较一战结束时更为艰巨的经济重建和复兴重任,但是这一次西方各国没有让历史重演。各国政府不但没有被清除前期发展的国有经济,反而主动采取了国家干预经济、大力发展国有经济的政策,促进本国经济的复苏和繁荣。英、法等国随着民主社会主义政党的上台执政,更是掀起了数次的国有化浪潮。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同时对各国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经过战后五六十年代的繁荣发展,国有经济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的地位和作用显着增加,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效率低下、效益太差等严重的弊端和缺陷。国有企业的低效不仅为西方各国政府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而且开始引起了私有企业等纳税人的不满。在财政和舆论双重压力之下,西方主要各国政府开始对本国的国有经济进行大刀阔斧的私有化改革。以英国撒切尔政府对国有经济的私有化改革为开端,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先后对国有经济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微观管理体制展开改革和调整,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资本主义国有经济宏观和微观管理模式。经过一系列的私有化改革措施之后,西方国有经济在主要资本主义各国经济中的比重和规模明显减少。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进入了收缩调整时期。西方主要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改革为中国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总之,本文沿着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轨迹,分别对其发展过程中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通过对西方主要各国国有经济每个发展阶段的历史条件、发展特点和历史作用等进行梳理和系统研究,从中发现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源在于生产社会化的不断提高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促使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国有化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在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政治和社会甚至文化等多种因素彼此互相交错、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不断推动着国有经济向前发展的步伐。通过对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发展与改革的研究,还可以发现国有经济的发展是与资本主义各国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加强干预的总趋势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有经济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陷入了发展的低谷,但是只要国家干预经济和社会的总趋势保持不变,一旦时机成熟,国有经济在资本主义世界将会迎来新的发展与崛起。
张艳纯[9](2010)在《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文中提出现阶段,我国的市场经济实际上仍然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至关重要的主导地位,客观上要求国有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因此,以国有资本为研究起点,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为我国国有经济发展及产权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就显得更加迫切和重要。本文以“两级三层”国有资本管理体制为研究的制度背景,运用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国家财务理论、财权理论、财务分层理论等,针对国有经济发展中的财务理论问题与财务运作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构建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指导实践中的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产权运作。全文共六章,逻辑框架和研究体系为:第1章导论,主要从国有经济改革进程和国有经济的运行状况,揭示选题背景和国有经济财务的产生逻辑;第2章阐述国有经济财务的理论基础;第3章确立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第4章构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第5、第6章则是基于以上理论框架和预算控制机制的分析脉络,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分别研究国资委和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遵循历史与逻辑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个案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财务运作问题,力图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创新:(1)本文从财务角度系统研究国有资本的宏观运营,创新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以确认和规范政府与国资企业的财务契约关系,进而把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诠释为国有资本和国有产权的优化配置,把国有资本的市场进退诠释为国有经济财务运作,从而突破了已有国有经济研究在研究视角上的狭隘性。(2)本文遵循财权理论,以国有资本为研究的逻辑起点,以财务本质、财务主体、财务目标、财务职能为逻辑主线和思想体系构建了全新的国有经济财务理论框架,既秉承了“财权理论”价值与权力融合研究的特色,又弥补了“国家财务论”在财务主体研究上的模糊性。(3)本文基于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重新解读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内涵,揭示了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财权预算本质;并基于财权预算角度,从预算范围、预算主体、预算层级、预算目标四个方面进行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制度改进,既克服了以往按照公共预算思路将其视为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研究的缺陷,也清晰地区分了国有经济财务与国家财政两个不同的范畴,为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4)本文构建了中央和地方两级国资委主导下的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国资企业的“两级三层”预算控制机制,不仅从理论上与国有经济财务理论高度耦合,而且在实践中与国资委的财务功能定位相一致,符合新型国有资本管理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要求。(5)本文以国有经济财务主体为主线,对国资委、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地位、财务功能与财务运作以及它们之间的财权配置作了全新诠释。国资委财务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产权与财权长期分割后的一次整合和强化,而财务主体财权的独立与完整是国有经济财务运作的根本条件,这为我国国有资本管理体制改革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6)本文运用间接寻找替代变量的方法进行了实证分析,采用是否控股上市公司作为积极财务运作的替代变量,在剔除了绩效指标的异常值之后,参数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和回归分析都证明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显着高于未控股上市公司的中央企业。这说明根据财务目标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其绩效显着高于未积极进行财务运作的国有资本经营公司。
张凤梅[10](2009)在《ZMG集团公司改制效果评价及改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ZMG集团公司是省属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为解决企业负担沉重、效益持续滑坡、企业组织结构与管理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企业发展的问题,公司进行了精干主业、分离辅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有效地实现了精干和扩大了主业资产,平稳地分离和改制了辅业资产,逐步分离了企业办社会。本文试图通过对ZMG集团公司的企业改制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探索出国有煤炭企业改制的有效途径,为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首先对企业改制相关理论、国外企业改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西方国家企业改制模式的特点及意义、中国企业改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综述,并对国企改制效果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归纳和比较;其次,以ZMG集团公司的改制为背景,系统分析了煤炭行业的特点和企业的改制方案以及改制方案实施过程,运用杜邦分析法对改制前后的财务状况进行了详细比较分析,运用对比分析法对改制前后公司治理结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改制前后的资源整合详细的分析,并对ZMG集团企业改制目标实现程度进行了分析:即通过改制,ZMG集团公司实现了多维式的富余人员安置、切合实际逐步分离企业办社会、“智猪博弈”理论指导下的资源整合、合理解决了“企业家问题”、系统化的机构改革和城市化建设等目标;再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全面地评价了改制的效果:通过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评价指标选择方法、评价指标选择来源、问卷调查和数据收集、实证分析和因子提取,然后通过计算因子得分,得出了改制的总体效果为良好,同时,通过综合评价,对改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进行了具体分析。最后,针对存在问题,论文根据当前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实施建议,即重塑企业文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健全经营者制约激励制度,加强产权改革,进而从根本上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加快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步伐等。
二、创新思维寻突破 改革产权有出路——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新思维寻突破 改革产权有出路——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来源及意义 |
(一)选题来源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模式 |
(二)我国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历程 |
(三)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三、研究文献主要观点综述 |
(一)关于契约理论与政府诚信问题 |
(二)从科斯定理看保护产权的现实意义 |
(三)关于利用Hansen回归模型计算混改企业国有资本最优比例问题 |
四、解决问题与创新之处 |
(一)利用面板门限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
(二)关于不同国有资本股权比例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以产业基金模式实现PPP项目合作 |
五、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实证研究法 |
(三)模型分析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五)比较研究法 |
六、基本思路和研究结构 |
(一)基本思路 |
(二)研究结构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 |
第一节 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 |
一、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基本概念 |
(一)所有制 |
(二)混合所有制 |
(三)混合所有制改革 |
二、混合所有制类型 |
(一)公有和私有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
(二)公有与个人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
(三)国有与集体组成的混合所有制 |
第二节 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基本理论 |
一、契约理论 |
(一)法学和经济学中的契约 |
(二)契约经济学的发展 |
(三)契约的具体形式 |
二、制度成本 |
(一)关于交易的含义 |
(二)交易的类型 |
(三)影响交易的技术与制度因素 |
(四)交易效率与治理结构 |
三、产权理论 |
(一)产权的基本含义 |
(二)产权与所有权 |
(三)关于无形资产的产权 |
(四)产权的具体内容介绍和说明 |
(五)产权与效率 |
第二章 混合所有制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
第一节 中外混合所有制发展历史回顾 |
一、我国混合所有制发展阶段 |
(一)产生阶段 |
(二)改进阶段 |
(三)发展阶段 |
二、西方混合所有制改革回顾 |
(一)美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二)法国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三)日本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四)新加坡淡马锡模式 |
(五)波兰国有企业改革模式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关于国有资产流失问题 |
二、有关混合所有制企业定位的问题 |
三、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保护问题 |
四、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文化融合问题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必然性 |
一、混合所有制能够促进各种资本推动经济发展 |
二、混合所有制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放大国有资本 |
三、混合所有制有助于加强市场竞争打破行业垄断 |
四、混合所有制有助于国有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
五、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有利于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 |
第三章 关于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
第一节 面板门限回归模型 |
一、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国有股权最优比例问题 |
二、关于建立面板门限回归模型的方法 |
第二节 实证研究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
一、关于国有相对控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
二、关于国有绝对控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
三、关于国有参股企业国有股权比例优化区间 |
第三节 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和法人治理结构 |
一、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产权构成 |
(一)国有资本绝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
(二)国有资本相对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
(三)国有资本参股混合所有制企业 |
二、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 |
第四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路径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企业合作 |
一、国有上市企业转让股权吸纳民营资本 |
二、国有企业兼并重组相关民营企业 |
三、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合资新设企业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项目合作 |
一、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PPP项目合作模式 |
二、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BT项目合作模式 |
三、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项目承包合作模式 |
第五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配套改革 |
第一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依法合规 |
一、抓好顶层设计,尊重企业首创精神 |
二、突出重点难点,必须先行试点工作 |
三、总结试点经验,逐步健全法律法规 |
四、科学设计交易机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
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必须兼容并包 |
一、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必须建立容错机制 |
二、国有企业在推行混合所有制经济模式过程中必须建设包容文化 |
第六章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前景展望 |
第一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研究结论 |
一、国有资本相对控股企业国有资本最优比例为 27.3% |
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须推行产权多元化 |
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宜在增量上找突破口 |
第二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政策建议 |
一、倡导契约精神,建设诚信政府,严格保护产权 |
二、做好顶层设计,尊重企业实践,不断推进混改 |
三、成立国有资本管理平台,建立权责明确的委托关系 |
第三节 发展混合所有制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
一、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如何统一到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 |
二、发展混合所有制如何调动民营资本的积极性? |
三、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为发展混合所有制创造良好环境? |
中外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2)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问题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发展概况及现状 |
1.2 中央企业与厂办集体经济法律关系 |
1.3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必要性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论文的创新和意义 |
第二章 现代企业制度和产权理论概述 |
2.1 现代企业制度概念、特征 |
2.2 产权概念、功能和有关理论 |
2.3 集体产权定义、集体产权所有者的一般规定 |
2.4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问题分析 |
3.1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方式和分类 |
3.2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目标和方法 |
3.2.1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目标 |
3.2.2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方法 |
3.3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可行性分析 |
第四章 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案例分析 |
4.1 现阶段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集体资产、集体产权特点 |
4.2 中央企业集体企业改制案例分析 |
4.3 两公司改制案例对比分析 |
4.3.1 两公司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取得的成效 |
4.3.2 两公司集体经济改制的不同特点 |
4.3.3 两公司集体经济改制的评价 |
4.4 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建议 |
4.4.1 完善厂办集体经济企业改制法律制度和产权界定政策 |
4.4.2 加强厂办集体经济改制职工安置与劳动者权益保障管理 |
4.4.3 做好改制企业与主办企业彻底分离法律问题处理 |
4.4.4 推进厂办集体经济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五章 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研究现状 |
一、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前提的产权论 |
二、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论 |
三、国企产权改革制度的社会化论 |
四、按照宪法规制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五、国企改革的市场化竞争论 |
六、国企产权改革的合理化优势论 |
第二节 继续推进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 |
第三节 论文结构及研究路径 |
一、论文基本结构 |
二、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注释 |
第二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理论维度 |
第一节 产权制度概述 |
一、产权界定 |
二、产权的起源、产权结构与产权功能 |
三、经济学的产权和法学的产权 |
第二节 企业性质与企业产权理论 |
一、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分工与企业的产生 |
二、新古典经济学企业理论——一般均衡理论和局部均衡理论 |
三、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 |
四、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三节 企业制度(形态)的演变与企业产权结构变迁 |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 |
二、现代企业(公司)的产权制度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与混合所有制 |
四、现代企业制度与公有制的结合 |
注释 |
第三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演进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迁 |
一、国有企业界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 |
二、国有企业与国有经济及国有资本的关系 |
三、经典作家关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阐释和实践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最初探索 |
一、利益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制度改革——放权让利 |
二、契约约束机制下的国营企业改革——两权分离 |
第三节 产权约束下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变革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现代企业制度下有限责任制度的形成 |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国有企业产权结构的变化 |
注释 |
第四章 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
第一节 国有企业产权结构多元化的逻辑和实现路径 |
一、国企股份制改革与产权结构多元化的推进 |
二、“债转股”与国企产权结构多元化的实现程度 |
三、股权分置改革对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的推进 |
第二节 国有企业与政府关系的演变 |
一、政企关系的破冰 |
二、政资关系的调整 |
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的剥离 |
注释 |
第五章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一节 正确定位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功能 |
一、公法与私法视阈内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法律特征 |
二、国有经济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石 |
三、以增加全民福祉为目标 |
四、强化国企社会责任 |
五、弥补“市场失灵”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
第二节 反对私有化与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一、反对国企权制度改革的私有化倾向 |
二、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
第三节 国民共进 |
一、“国进民退”的争论 |
二、国民共进 |
注释 |
第六章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问题研究 |
第一节 完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制度 |
一、国企法人财产权的确立 |
二、国企公司治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方向 |
三、国有企业外部治理机制的完善 |
第二节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和出资人代管职能 |
一、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系的架构 |
二、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
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完善的方向 |
第三节 实现国企经营成果的社会分享 |
一、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 |
二、自然垄断行业国企产权制度改革方向 |
三、强化国资监管、防止国资流失 |
四、建立国企经营成果共享机制 |
注释 |
第七章 结论 |
一、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
二、渐进式改革可以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学术界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与方法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标 |
1.3.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理论来源 |
2.1 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 |
2.1.1 产权的起源和内涵 |
2.1.2 “权利束”思想与产权的可分解性 |
2.1.3 产权形态要求与生产方式相适应 |
2.1.4 公有产权实现形式的多样性 |
2.2 对现代西方产权理论的借鉴 |
2.2.1 西方产权理论的基本思路 |
2.2.2 交易成本 |
2.2.3 科斯定理 |
2.2.4 产权制度的功能 |
2.2.5 产权制度变迁理论 |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的历史条件 |
3.1 新民主主义产权关系的确立 |
3.1.1 对新民主主义产权形态的设计 |
3.1.2 新民主主义产权认识与政策的形成 |
3.1.3 国有产权的建立 |
3.1.4 土地改革的推行 |
3.2 产权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 |
3.2.1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确立 |
3.2.2 生产资料私有产权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所有制性质视角的分析 |
4.1 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
4.1.1 强调公有产权主体地位的认识与政策:1978年——1992年 |
4.1.2 对公有产权及其主体地位的新解释:1992年——2002年 |
4.1.3 巩固和发展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2002年以来 |
4.2 发展非公有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
4.2.1 允许非公有产权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认识与政策:1978年——1992年 |
4.2.2 对市场经济条件下非公有产权经济的新论断:1992年——2002年 |
4.2.3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产权经济发展的认识与政策:2002年以来 |
第五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产权权能视角的考察 |
5.1 关于产权权能的认识创新 |
5.2 运用物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
5.2.1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 |
5.2.2 关于企业自主权的认识与政策 |
5.2.3 关于企业经营权的认识与政策 |
5.3 运用债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
5.3.1 关于“拨改贷”的认识与政策 |
5.3.2 关于企业承包权、租赁权的认识与政策 |
5.3.3 关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与政策 |
5.4 运用股权推进产权变革的认识与政策 |
5.4.1 股权的概念和内容 |
5.4.2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股权化的认识与政策 |
5.5 关于知识产权的认识与政策 |
5.5.1 知识产权及其现实意义 |
5.5.2 知识产权方面的相关政策 |
第六章 成效与启示 |
6.1 成效 |
6.1.1 现代产权制度的基本建立 |
6.1.2 经济社会的巨大进步 |
6.2 启示 |
6.2.1 客观认识公有、非公有产权各自优势,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
6.2.2 优化物权、债权、股权及其内部权利配置,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三、基本概念与研究对象的界定 |
(一) 基本概念 |
(二) 研究对象的界定 |
四、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的内容 |
(二) 研究的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一、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理论基础 |
(一) 核心能力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 |
(三)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
(四) 委托代理理论 |
(五) 价值耗散理论 |
第三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必要性分析 |
一、制约国有大中型企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 企业外部因素 |
(二) 企业内部因素 |
二、剥离非经营性资产的动因分析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二) 国有产权明晰的需要 |
(三) 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
(四) 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作用 |
四、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力实证分析 |
(一)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前的基本情况 |
(二)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发展状况 |
(三) A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竞争能力分析 |
第四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原则与方式 |
一、资产剥离的基础:清产核资 |
(一) 清产核资的相关规定 |
(二) 清产核资的主要内容 |
(三) 企业清产核资的工作要求 |
(四) 资产损失的认定 |
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原则 |
(一) 合理性原则 |
(二) 保证稳定原则 |
(三) 国家补贴原则 |
(四) 逐步移交原则 |
(五) 区别对待原则 |
(六) 吸收合并原则 |
三、非经营性资产剥离方式与具体操作 |
(一) 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方式 |
(二)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的设立 |
(三) 存续企业与上市公司的财务关系 |
(四) 非经营性资产管理机构与原主体企业的财务关系 |
(五) 非经营性资产剥离的会计处理 |
第五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资产处置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存在的问题 |
(一) 企业负担重 |
(二) 资产质量差 |
(三) 富余人员多 |
(四) 关联关系复杂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选择原则 |
(一) 承担社会管理职能的资产 |
(二) 承担服务社会职能的资产 |
(三) 为自身经营服务的资产 |
三、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方式 |
(一) 分离办社会职能 |
(二) 资产重组 |
(三) 主辅分离辅业改制 |
(四) 产权转让 |
(五) 托管经营 |
五、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解决的措施及建议 |
(一) 非经营性资产处置的难点及措施 |
(二) 对非经营性资产处置政策支持的建议 |
第六章 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与处置案例研究 |
一、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后管理取得的成效 |
(一) 观念得到转变、管理得到加强 |
(二) 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资产流失 |
(三) 盘活存量资产、减轻企业包袱 |
(四) 面向社会、增加效益 |
二、非经营性资产处置典型案例:A公司下属职工医院 |
(一) 医院改制前的基本概况 |
(二) 医院改制的必要性 |
(三) 医院改制可供选择的方案 |
(四) 确定医院改制方案 |
(五) 正式签订协议 |
(六) 规范改制操作程序 |
(七) 改制后取得的成效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
一、本文研究结论 |
二、本文研究不足 |
三、本文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6)身份产权变革 ——关于东北某国企产权变革过程的一种解释(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述评 |
1.2.1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及其局限 |
1.2.2 产权的社会视角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 |
1.5 文章的基本架构 |
第2章 产权制度变迁的“古典模型”:立足转型中国的检视 |
2.1 产权的起源 |
2.2 西欧封建社会的产权结构及其演变 |
2.3 诺思难题:产权演变中的国家 |
2.4 阿尔钦之谜:私有产权与公有产权的差异 |
2.5 讨论:立足转型中国的思考 |
第3章 不完全产权变革:中国产权变革的实践逻辑 |
3.1 苏东社会主义国家产权变迁进路的理论反思 |
3.2 社会主义国家转型研究的三种理论模型及其局限 |
3.2.1 体制范式 |
3.2.2 市场转型理论范式 |
3.2.3 “比较资本主义”范式 |
3.3 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体制奇迹:体制二元的产权结构 |
3.4 不完全产权变革:产权变迁的另一种逻辑 |
3.5 讨论 |
第4章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的发生机制 |
4.1 问题的厘清:中国城市社会体制变革的发生机制 |
4.2 中国国有企业产权变革的主要阶段及其特征 |
4.3 中国国企产权变革初始阶段的动力机制 |
4.4 中国国企产权变革初始阶段的行动分析 |
4.4.1 国有企业产权变革过程中的三元行动主体 |
4.4.2 国企产权变革初始阶段工人维权抗争的行动策略 |
4.5 小结 |
第5章 单位解体过程中“单位人身份”的分化逻辑 |
5.1 “单位人身份”的形成与问题的提出 |
5.2 单位运行机制与工人行动逻辑:新传统主义模型及其拓展 |
5.2.1 单位体制运行中的“新传统主义” |
5.2.2 有原则的特殊主义:单位制度文化的内核与工人分化的边界 |
5.3 以市场为手段的再分配机制:单位解体的实践逻辑 |
5.4 单位解体过程中的工人分化:新传统主义的延续与变异 |
5.4.1 单位解体后的父爱主义:家长制的延续 |
5.4.2 有原则的特殊主义作用的弱化 |
5.4.3 实用主义私人关系作用的增强 |
5.5 初步的结论与讨论 |
第6章 身份产权: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的一个分析框架 |
6.1 身份产权:问题的引出 |
6.2 身份何以构成一种产权? |
6.3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6.4 身份产权变革:国有企业产权关系变革的一个分析框架 |
6.4.1 破产实验:产权变革的探索 |
6.4.2 重组:产权性质不变与产权多元化格局的契合 |
6.4.3 从“假退”到“真退”:工人身份分化的实践逻辑 |
6.4.4 “主辅分离”与“假改制” |
6.5 讨论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体制二元社会:中国产权制度变迁的结构性基础 |
7.2 不完全产权变革:产权变迁的一种独特形态 |
7.3 身份产权变革:中国国企产权变革研究的另一种维度 |
7.4 身份产权的形成演变与运行特征 |
7.4.1 身份产权形成演变的制度性基础 |
7.4.2 身份产权的来源 |
7.4.3 身份产权的运行及其基本特征 |
7.5 问题的进一步开放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后记 |
(7)国企改革政策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工具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创新点和难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创新点 |
1.4.3 难点 |
2 我国国企改革政策演变、影响因素及实践经验 |
2.1 我国国企改革政策演变 |
2.2 国企改革政策影响因素 |
2.3 国有企业改革政策实践经验 |
3 濮阳市国企改革政策实施现状 |
3.1 企业产权政策现状 |
3.2 国资监管政策现状 |
3.3 社会保障政策现状 |
3.4 改革政策实施效果 |
4 濮阳市国企改革政策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产权政策不够明晰 |
4.2 国资监管政策乏力 |
4.3 社会保障政策滞后 |
5 濮阳市完善国企改革政策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国有企业产权政策 |
5.2 健全国资监管政策体系 |
5.3 加强社保政策体系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1、研究对象及其意义 |
2、研究现状 |
3、内容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兴起 |
第一节 19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社会条件 |
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工业结构变化 |
二、自由放任主义走向衰落 |
三、社会劳工运动蓬勃发展 |
四、各国民族主义逐渐兴起 |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及其特点 |
一、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 |
二、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特征 |
小结 |
第二章 两次大战之间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变化与发展 |
第一节 一战的"遗产"及其影响 |
一、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极大损耗 |
二、产业结构失衡和生产增长缓慢 |
三、工会和工人阶级的数量及重要性增长 |
四、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
第二节 危机和战争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 |
一、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爆发及其后果 |
二、改革对策与国有经济的新发展 |
三、二战年代各国的国有经济 |
小结 |
第三章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繁荣 |
第一节 国有经济繁荣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原因 |
一、历史背景 |
二、历史原因 |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形成途径 |
一、国家直接投资 |
二、对私有企业实行国有化 |
三、国家参股 |
第三节 战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 |
一、各国的国有化进程 |
二、各国国有经济的发展特点 |
第四节 改革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经营与管理 |
一、英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
二、法国计划合同制管理模式 |
三、德国国有企业管理模式 |
四、意大利国家参与制管理模式 |
五、美国国有经济管理模式 |
六、日本国有经济的经营管理模式 |
第五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历史作用 |
一、宏观调控和平衡经济发展的作用 |
二、肩负众多的社会目标 |
小结 |
第四章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调整与改革 |
第一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改革的原因及步骤 |
一、国有经济改革的原因 |
二、国有经济改革的两个阶段 |
第二节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私有化改革 |
一、英国的私有化浪潮 |
二、法国的私有化改革 |
三、联邦德国的私有化改革 |
四、意大利的国有经济改革 |
五、美国的国有经济改革 |
六、日本的国有经济改革 |
第三节 关于西方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几个问题的思考 |
一、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的内涵及其实质 |
二、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的目的 |
三、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的成果 |
四、国有经济私有化改革带来的问题 |
小结 |
第五章 对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的认识与启示 |
第一节 对西方国有经济发展改革问题的几点总结 |
一、西方国有经济产生的历史根源 |
二、西方国有经济的属性及其本质 |
三、西方国有经济的规模比重及其产业分布 |
第二节 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概况与主要问题 |
一、中国国有经济改革的基本历程 |
二、中西方国有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差异比较 |
三、中国国有经济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西方国有经济的发展改革对中国的启示 |
一、从市场经济体制与国有经济的关系角度 |
二、从国有经济的整体规模与产业分布的角度 |
三、从国有经济的宏观与微观管理体制的角度 |
小结 |
结束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插图索引 |
附表索引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与基本约定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基本约定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结构安排与主要创新 |
1.3.1 结构安排 |
1.3.2 创新之处 |
第2章 国有经济财务的理论基础 |
2.1 产权理论与委托代理理论 |
2.1.1 产权理论 |
2.1.2 委托代理理论 |
2.2 国家财务理论 |
2.2.1 国家财务论的逻辑起点 |
2.2.2 国家财务的内涵和外延 |
2.2.3 国家财务理论框架 |
2.2.4 国有资本管理体系 |
2.3 财权理论与财务分层理论 |
2.3.1 财权理论 |
2.3.2 财务分层理论 |
第3章 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
3.1 国有资本:国有经济财务的逻辑起点 |
3.1.1 资本和国有资本 |
3.1.2 本金是财务理论的基本细胞 |
3.1.3 国有资本是国有经济财务本金 |
3.2 财权流:国有经济财务的本质 |
3.2.1 财权流本质论 |
3.2.2 国有经济财务的财权流本质解读 |
3.3 从财权归位到产权完整:国有经济财务主体的确立 |
3.3.1 财务主体理论 |
3.3.2 产权残缺与财权割裂:国有资本运营的深层次问题 |
3.3.3 基于财权分析的国有经济财务主体 |
3.4 从保值增值到调控力: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定位 |
3.4.1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双重性 |
3.4.2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层次性 |
3.4.3 国有经济财务目标的推演 |
3.5 国有资本配置与国有产权配置:国有经济财务的基本职能 |
3.5.1 国有资本配置:国有经济财务基本职能(Ⅰ) |
3.5.2 国有产权配置:国有经济财务基本职能(Ⅱ) |
3.6 财权分层管理:国有经济财务体制的构建 |
3.6.1 国有经济财务体制构建原则 |
3.6.2 国有经济财务体制构建设想 |
第4章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研究 |
4.1 财权的合约安排: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内涵与本质 |
4.1.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内涵解读 |
4.1.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本质解读 |
4.2 财权预算: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的制度改进 |
4.2.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范围的厘定 |
4.2.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编制主体的界定 |
4.2.3 基于财权分层的国有资本财务预算层级 |
4.2.4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目标的确立 |
4.3 "两级三层"预算: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 |
4.3.1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功能 |
4.3.2 国有资本财务预算控制机制 |
第5章 国资委财务运作研究 |
5.1 国资委定位:出资人 |
5.1.1 国资委的角色与功能定位 |
5.1.2 基于国有经济财务理论的国资委定位 |
5.2 国资委财务运作基本问题 |
5.2.1 国资委的财权配置 |
5.2.2 国资委财务运作内容 |
5.3 国资委财务运作方式及控制机制 |
5.3.1 国外国有产权管理经验 |
5.3.2 国资委财务运作方式 |
5.3.3 国资委财务控制机制 |
第6章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研究 |
6.1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功能定位及其财务运作目标 |
6.1.1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功能定位 |
6.1.2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与国资委的产权关系 |
6.1.3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目标 |
6.2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的财务运作方式 |
6.2.1 扩张型财务运作 |
6.2.2 收缩型财务运作 |
6.3 资本市场与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 |
6.3.1 资本市场发展与国有经济改革 |
6.3.2 资本市场对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的特殊意义 |
6.3.3 全流通下的国有资本并购分析 |
6.3.4 全流通下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策略 |
6.4 国有资本经营公司财务运作实证分析 |
6.4.1 研究假设 |
6.4.2 样本选择、变量说明和模型设定 |
6.4.3 描述性统计 |
6.4.4 两样本组均值T检验(参数检验) |
6.4.5 两样本组的Mann-Whitney U检验(非参数检验) |
6.4.6 多元回归分析 |
6.4.7 结论及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 2006年中央企业相关财务数据 |
(10)ZMG集团公司改制效果评价及改进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企业改制相关理论 |
2.2 企业改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总结 |
2.2.1 国外企业改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2.2.2 西方国家企业改制模式的特点和借鉴意义 |
2.2.3 中国企业改制模式的理论与实践 |
2.3 企业改制效果评价方法分析 |
3 ZMG集团企业的改制方案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
3.1 ZMG集团公司的改制方案及实施过程 |
3.1.1 ZMG集团公司所在煤炭行业特点分析 |
3.1.2 ZMG集团公司的改制方案分析 |
3.1.3 ZMG集团企业改制方案的实施过程 |
3.2 ZMG集团企业改制方案实施前后效果比较 |
3.2.1 改制前后经营效果比较分析 |
3.2.2 改制前后公司治理结构分析 |
3.2.3 改制前后资源整合比较分析 |
3.3 ZMG集团企业改制目标实现程度分析 |
4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4.1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提出 |
4.1.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1.2 评价指标选择方法及步骤 |
4.1.3 初步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4.2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评价指标实证研究 |
4.2.1 问卷调查与数据收集 |
4.2.2 实证分析和因子提取 |
5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综合评价及评价结果分析 |
5.1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的综合评价 |
5.1.1 评价指标因子得分计算 |
5.1.2 评价因子原始分值处理 |
5.2 ZMG集团企业改制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2.1 改制效果评价结果分析 |
5.2.2 改制存在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
6 基于评价结果的ZMG集团企业改制改进对策研究 |
6.1 ZMG集团企业改制改进要求确定 |
6.2 ZMG集团企业改制改进对策提出 |
6.3 ZMG集团企业改制改进对策实施展望 |
7 结论与建议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四、创新思维寻突破 改革产权有出路——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的探讨[D]. 戴保民.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2]中央企业厂办集体经济改制问题案例研究[D]. 朱国武.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3]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逻辑与问题研究[D]. 刘明越. 复旦大学, 2013(03)
- [4]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产权的认识与政策[D]. 王敏. 西南交通大学, 2012(03)
- [5]国有大中型企业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及处置研究[D]. 古继洪. 武汉大学, 2011(07)
- [6]身份产权变革 ——关于东北某国企产权变革过程的一种解释[D]. 王庆明. 吉林大学, 2011(05)
- [7]国企改革政策问题研究 ——以濮阳市为例[D]. 赵望领. 郑州大学, 2010(05)
- [8]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有经济的发展与变革研究[D]. 常辉. 山东大学, 2010(08)
- [9]国有经济财务理论与运作研究[D]. 张艳纯. 湖南大学, 2010(12)
- [10]ZMG集团公司改制效果评价及改进对策研究[D]. 张凤梅.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