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动车用智能型快速充电器的研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亚爱,邱欢,周京华,刘明远[1](2017)在《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文中认为铅酸蓄电池以其容量大、寿命长、性价比高、输出电压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优良的充电控制策略不仅能缩短充电时间,而且能相对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因此,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在其应用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已取得了长足发展。在现有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总结了不同充电控制策略的特点及其应用场合,为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魏明[2](2016)在《蓄电池智能快速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世界各国颁布了多项政策文件,以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因而出现了多种车型,比如:电动自平衡车、电动自行车、电动三轮车、电动汽车等;但是电池行业和充电设备行业发展相对缓慢,其产品质量低,生命周期短;这些废弃电池和报废充电器给周围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鉴于这些因素,本文研究了蓄电池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目前充电机的常用充电方式特点,提出了新的充电方式,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多种蓄电池的智能型快速充电系统。该系统由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数控直流稳压电源、智能控制电路、基于ARM(Advanced RISC Machines)技术的操作平台四部分组成。论文分析了有源功率因数矫正电路的工作原理,给出了基于UC3854芯片的功率因数矫正电路的详细计算过程。分析了单端反激式拓扑稳压电路工作原理,给出了电压传输函数及主要元件参数的计算过程;在该电路基础上,嵌入了智能控制电路、负脉冲放电电路及隔离通信接口电路。第五章给出了控制系统程序流程图,该软件兼容其它充电方式,充电参数可由上位机设定。文章给出了电路仿真结果和样机测试结果,其验证了该智能充电系统的可行性。在遵循马斯定律前提下,该充电机能够检测电池状态,自动选择最佳充电方式,同时利用负脉冲放电功能消除极化现象,从而提高了电池电流接收率,实现了快速充电目的。由于上位机采用ARM技术、下位机可以独立工作,使得该智能充电系统能够满足多种用户、不同类型电池的充电需求,对于电动车行业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意义。
张蒙[3](2016)在《基于DSP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电动自行车因其方便快捷、绿色环保、价格低廉等优势,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但电动自行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比较落后,存在相当大的安全隐患。电动自行车的充电技术对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和性能影响很大。本文通过研究探寻一种可以实现智能管理的充电方式,从而有效增强电池使用性能,提高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可靠性。智能充电系统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对电动车动力电池的种类和特性进行分析,介绍了马斯定律和主流的充电方法,对智能充电系统进行了总体功能设计,确定了充电系统的设计参数,将系统划分成充电主电路和充电控制回路两部分内容。根据相关技术指标,采用相应的充电方法,有效结合定压、脉冲、多段恒流充电等充电策略,达到充电模式的自动转换,并且有效的判断充电状态,实现智能化的自动停止与充电功能;所具有的脉冲充电功能在电池组充电环节中可有效消除极化现象,有效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基于智能充电系统功能性对充电系统进行了硬件、软件设计。选用TI公司TMS320LF2407型DSP控制器实现电池智能充电控制,充电主电路结构采用IGBT移相控制功率变换成为逆变电路,充电控制回路具备数据采样反馈功能,结合定电压充电和脉冲充电等的充电策略实现智能充电。阐述了智能充电系统的总体流程,介绍了经典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方法,对系统的控制程序进行设计。最后,针对传统常规充电方法、经典PID控制智能充电系统和模糊PID控制智能充电系统,分别进行了不同荷电情况下的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最终验证了所设计的充电电路的合理性及智能充电方法的可行性,实现充电系统智能充电的目标。
钱涛[4](2015)在《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的电动三轮车行业自从上世纪90年代,经历了十多年的迅猛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度成为农村家庭必备的代步工具。然而,由于当前我们国内整体经济下行、制造业疲软、市场逐渐接近饱和,再加上国内企业同质化严重、竞争无序等现状,使得我国电动三轮车制造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金彭公司原以农用电动三轮车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从公司2004年成立到2014年这十年间,公司所生产的农用电动三轮车均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实现年销量从零到120万辆的飞跃。但自从2015年初国内经济整体下行以来,全国电动三轮车行业陷入低迷,加之越来越多的城市对电动三轮车的限行政策转而放开对低速电动四轮车的限制,加之农民整体收入的提高导致他们更倾向于更舒适性能更强大的低速电动四轮车,从而加剧了电动三轮车行业的严峻形势。企业订单出现萎缩,利润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在新常态的国内经济形式下,如何突破江苏金彭车业有限公司单一产品的营销模式,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在低速电动四轮车领域进行的产品多元化尝试,是金彭公司在目前发展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产品的国内市场拓展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企业的外部营销环境从宏观环境、微观环境、消费市场现状、我国低速电动车业竞争格局四个角度展开分析,得出金彭公司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发展低速电动四轮车产品的产品多元化策略。然后,使用SWOT系统梳理企业内部优劣势及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利用现有产能资源,渠道资源和品牌优势开拓低速电动四轮车市场。接着,根据低速电动四轮车跟电动三轮车客户群体相同的特点,并结合以往电动三轮车的销售数据,确定苏鲁豫皖冀为低速电动四轮车的目标市场,并提出“主攻市场”和“重点关注市场”的战略安排。最后从产品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四个方面提出企业低速电动四轮车的营销策略。本文研究旨在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多元化拓展提供实证支持,为企业未来发展打好坚实基础。并希望能对众多如金彭公司一样的中小型生产企业有着借鉴和参考意义。
张记礼[5](2014)在《电动汽车铅酸蓄电池无损充电器的研制》文中指出电动汽车充电器为电动汽车运行提供能量补给,是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电动汽车商业化、产业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铅酸蓄电池在电动汽车动力源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铅酸蓄电池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市场占有率。本课题通过研究电动汽车充电器的意义和国内外现状,分析了目前蓄电池组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根据研究内容制定了相应的充电策略,设计了包括主电路、CPU模块、信号采集电路、PWM脉宽调制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在内的无损充电器装置,并利用该装置进行了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充电初始时,假设10块蓄电池的电压分别为V1,V2,···,V10,设最大值为Vmax={V1,V2,···,V10},最小值为Vmin={V1,V2,···,V10},则最大差值为ΔVm=Vmax-Vmin,以ΔVm的大小为标准来选择不用的充电程序,分为普通充电程序、无损充电程序和电池替换程序三种情况。(2)设计了无损充电器装置的硬件电路,主要包括主电路、CPU模块、信号采集电路、PWM脉宽调制电路和辅助电源电路等。主电路是充电器硬件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整流滤波电路、高频全桥逆变电路、高频变压器、不控全波整流电路和LC滤波电路,功能是220V工频交流电经整流滤波电路变为直流电,直流电再由高频逆变电路变为高频交流电,高频交流电通过高频变压器降压,再经过不控全波整流电路和LC滤波电路得到直流输出。信号采集电路、PWM脉宽调制电路以及CPU模块构成反馈回路,根据采集的充电器的输出电压和电流信号调节PWM占空比,进而调节输出电压和电流。辅助电源电路为电路中的某些器件提供电源电压。(3)根据制定的充电策略和设计的硬件电路,设计了充电器的系统软件程序。无损充电器的系统软件主程序包括普通充电程序和无损充电程序。普通充电程序是将蓄电池组当作一个整体来进行充电。在充电过程中,设10块蓄电池的电压分别为U1,U2,···,U10,最大值为Umax={U1,U2,···,U10}。在智能充电程序恒流充电阶段,如果10×Umax增大到设定值则转入下一充电阶段;在恒压充电阶段,先调整充电电压使10×Umax与设定值相等,然后以U1+U2+···+U10作为恒压充电阶段的电压值来充电。经过试验验证,本充电器能够按照蓄电池厂家给出的充电曲线进行充电,而且制定的充电策略对于减小电池的不一致性增大的趋势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可以有效防止过充,延长蓄电池使用寿命。
杨彦兵[6](2013)在《电动助力车用新型智能充电器控制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由于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日益突出,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正深入人心。环保电力驱动车辆已经成为现代运载工具研究、开发和使用的热点。铅酸蓄电池以其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等优点,被广泛运用于各种电力驱动场合。在铅酸蓄电池使用过程中,充电技术是影响其使用寿命和性能的关键因素。因此本文对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的充电过程以及智能充电器的设计做了以下具体研究和分析:首先,本文对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的特性和充电过程进行了分析,在对各种充电控制方式和控制策略的对比分析之后,以多阶段充电控制方式为依据,采用基于铅酸蓄电池可接受电流、电压联合控制的控制思想,设计出一种具有恒流充电-变电流脉冲充电-恒压充电-浮充充电的四阶段充电控制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针对超威公司48V20AH铅酸蓄电池的各个充电状态的判断准则和相应的充电过程控制流程。其次,本文对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类型、充电器典型结构和充电器输出控制算法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根据实际市场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多输出单端反激式开关电源结构的新型智能充电器。本充电器使用结合前端模拟控制和后端数字控制的双闭环控制方式,通过前端基于UC3842的驱动控制器控制输出总功率,以保证在后端数字控制失效的情况下充电器仍处于在安全状态;通过后端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器对输出电流、电压的精准控制,以保证充电器输出稳定。在完成对充电器硬件设计之后,设计了基于PWM-PFM控制策略和简化模糊PID控制的充电器功率输出控制算法和相应的控制软件。最后,在完成对充电器设计与制作之后,根据充电器调试和实际生产需要,设计了一款针对此型充电器调试的监控系统和解决方案。通过实验室验证和企业小批量试制,试验结果表明设计正确合理,充电器各个模块工作正常,并且对电池的使用寿命具有显着的积极影响。
王刚,张万民[7](2012)在《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及技术防范措施》文中研究指明在对近年来全国发生的电动车亡人火灾事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总结了电动车火灾规律,针对电动车亡人火灾多发生在充电过程中的突出特点,深入剖析了电动车充电过程中起火原因和机理,并结合对市场上电动车充电器性能检测结论,提出了有效预防电动车充电过程火灾的技术措施。
赵波[8](2012)在《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石油资源的短缺以及目前对节能减排的环保要求,电动汽车以其高效率、低排放的特点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蓄电池充电技术却又成为了电动汽车发展的瓶颈问题。本文基于中石油成都分公司企业的科研项目“加油站电动汽车充电业务研究”,为解决电动汽车发展中的这一关键问题,设计完成了一种智能型的快速充电器。通过分析电动汽车所用蓄电池的充电特性,根据课题要求在分析了多种充电方法后,采用了分段恒流充电与脉冲快速充电相结合的充电方法,综合时间、电压、电流的控制策略来对电动汽车蓄电池组充电。整个充电系统包括充电主回路与充电控制回路两部分。其中,主回路采用移相全桥软开关变换器。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技术,软开关技术,有效的降低了开关损耗,提高了系统的工作效率。此外,设计了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输出滤波电路来获得更优良的直流输出电源,去极化电路则提高了充电效率。控制回路采用了TI公司生产的型号为TMS320F2812的DSP控制器对充电系统进行智能控制。文中阐明了快速充电软件设计流程,同时对快速充电的PID控制算法做了研究。设计了蓄电池组电压、电流和温度检测电路,IGBT驱动保护电路用来提高充电系统的可靠性及安全性。最后,按照设计内容制作了部分实物并通过实验,验证了本次设计的充电主电路能够得到较好的直流电源输出。采用的充电方法及软件程序设计部分能够满足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的要求。
米长宝[9](2011)在《基于BMS的电动汽车充电器设计》文中认为由于电动汽车在能源、环保等方面的巨大优势,取代传统燃油汽车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和使用寿命直接关系到电动汽车的性能。一款高性能的动力电池充电器是保证电池性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的关键部件。本论文基于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 BMS)的特点,设计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器系统。该系统有如下优点:因为BMS含有电池组信息,所以充电器无需采集电池组信息,避免了电池组信息采样电路;能根据电池组状态及时调整充电器的输出电压或电流,达到较好的充电效果;在充电过程中,电池出现故障或者充电器出现故障时,可以立即对电池和充电器进行保护,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充电器可对不同类型电池进行充电,提升了充电器通用性。在此基础上,以铅酸动力电池为例,优化了传统动力电池的三段充电方式,并给出各个阶段的判断条件以及各个阶段充电过程实现。本文根据充电器设计指标和BMS系统的充电控制要求,完成了充电器设计。主要分为主电路设计和控制系统设计。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器主电路设计部分包括PFC电路设计和DC-DC电路设计。在PFC电路设计时,对电路拓扑和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选择了平均电流控制Boost型PFC电路,设计了主电路和控制电路参数,并对PFC控制电路参数进行优化设计。DC-DC电路设计主要从拓扑选择、电路参数选取、控制电路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设计,重点介绍反馈补偿电路的设计过程;考虑功率开关管导通电阻、变压器损耗等实际因素,推导出DC-DC全桥变换器的小信号模型,并在频域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电压补偿网路、电流补偿网络。最后,分别利用SIMPLIS和SABER仿真软件对所设计的PFC和DC-DC变换器进行了仿真验证。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器控制系统设计主要有采样电路设计、保护电路设计、MCU电路设计等,其中采样电路主要设计了输出电压电流采样电路、输入电压采样电路和温度采样电路,保护电路包括输入过欠压、输出过压、过流保护电路。该充电器控制系统具有功能齐全,安全可靠,成本较低等优点。本文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充电器原理设计的基础上,完成了实验样机的制作,进行了实验研究,测试了充电器各主要模块的性能及整机性能,并对72V和60V铅酸电池组进行充电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充电器能够满足设计指标要求。
高小娅[10](2010)在《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加剧,世界各国开始大力的推广电动自行车和电动汽车,电动自行车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电动自行车在其使用的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缺点,就是电动自行车配备的铅酸蓄电池使用寿命普遍短。究其原因,是由于在以往的蓄电池充电过程中,充电方法不当,易造成蓄电池未充满电或者充电过量,这对蓄电池的使用寿命会有很大的损害。针对电动自行车铅酸蓄电池的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智能化程度较高的充电器。充电器的设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部分以AT89S52为核心控制部件,设计相应的外围电路。充电器工作时,外围电路的取样检测电路首先采样铅酸蓄电池的状态信息,然后把采样得到的模拟信号经A/D转换器转换成数字信号后输送给单片机,由单片机来确定蓄电池应采用何种充电模式。充电电路开始工作时,220V交流市电经阻容降压电路和开关稳压电源后输出充电所需的直流电源,对铅酸蓄电池进行充电,在充电的过程中,取样电路继续工作,实时的采样铅酸蓄电池的状态信息,并经A/D转换后输送给单片机,单片机根据蓄电池的状态及时的调整充电脉冲的占空比,充电脉冲的占空比由单片机控制开关电源中的阻容定时电路的电阻来实现。若充电过程中出现故障,则启动显示装置中的报警装置,发出报警;若无故障,则充电顺利进行,当检测到蓄电池端电压超过40V时,显示电路的绿灯亮,表明蓄电池已充满,可以考虑停充,电源自动停充。软件设计上,采用C语言作为设计语言,对数据采集系统、充电控制系统以及抗干扰系统进行设计,使之更有效的对硬件电路实施控制作用。最后,根据设计的充电器,对系统进行了实验调试,找出了系统存在的问题,并对智能充电器的进一步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设计的智能型充电器,采用一种新型的常规充电和快速充电相结合的充电方法,克服了常规充电方法和快速充电方法的缺陷。各硬件系统的功能独立,通过试验调试,虽然与理论设计存在一定的误差,但仍不失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后,可以考虑其使用性。
二、电动车用智能型快速充电器的研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动车用智能型快速充电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连续式充电 |
1.1 恒压式充电 |
1.1.1 传统恒压充电 |
1.1.2 恒压限流充电 |
1.2 恒流式充电 |
1.2.1 传统恒流充电 |
1.2.2 阶段恒流充电 |
1.3 阶段式充电 |
1.3.1 恒流-恒压充电 |
1.3.2 恒流-恒压-恒流充电 |
2 间歇式充电 |
2.1 变电流间歇充电 |
2.2 变电压间歇充电 |
3 脉冲式充电 |
3.1 单向脉冲充电 |
3.2 正负脉冲充电 |
3.2.1 正负脉冲间单次停充 |
3.2.2 正负脉冲间两次停充 |
4智能充电 |
5混合式充电 |
6 结论 |
(2)蓄电池智能快速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趋势和研究的现状 |
1.3 论文章节安排 |
第2章 铅酸电池工作原理及常用充放电方式 |
2.1 铅酸电池原理 |
2.2 充电方式 |
2.3 充电机基本原理 |
2.4 智能充电系统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有源功率因数矫正电路分析与设计 |
3.1 基本概念 |
3.2 有源功率因数矫正结构 |
3.3 有源功率矫正电路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脉宽调制型稳压电路设计 |
4.1 连续电流模式(CCM)传输函数 |
4.2 反激式稳压电路硬件设计 |
4.3 功率变压器设计 |
4.4 开关功率管的选型 |
4.5 箝位电路计算 |
4.6 输出电容设计 |
4.7 芯片工作电源设计 |
4.8 电流取样电路和输出限流电路设计 |
4.9 输出电压取样电路及控制电路 |
4.10 通信接口电路及控制器电路 |
4.11 总体电路原理图 |
4.12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5.1 上位机控制流程图 |
5.2 处理器系统软件算法结构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有源功率因数矫正电路仿真 |
6.2 稳压电路特性测试结果 |
6.3 输出电压、电流控制测试 |
6.4 其它辅助电路测试 |
6.5 ARM智能操作平台测试 |
6.6 充电机优缺点对比 |
6.7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DSP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向及进展 |
1.3 本课题选题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
1.4 研究主要内容 |
2 电动车充电技术 |
2.1 常用动力电池 |
2.1.1 铅酸蓄电池 |
2.1.2 锂离子电池 |
2.1.3 镍氢电池 |
2.1.4 燃料蓄电池 |
2.2 马斯定律 |
2.2.1 马斯第一定律 |
2.2.2 马斯第二定律 |
2.2.3 马斯第三定律 |
2.3 极化电压 |
2.3.1 电阻极化 |
2.3.2 浓差极化 |
2.3.3 电化学极化 |
2.4 常用充电方法 |
2.4.1 恒流充电方法 |
2.4.2 恒压充电方法 |
2.4.3 分阶段充电方法 |
2.4.4 脉冲充电法 |
2.4.5 变电流间歇充电法 |
2.4.6 变电压间歇充电法 |
2.5 常用充电终止控制方法 |
2.6 智能充电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3 智能充电系统硬件设计 |
3.1 智能充电系统整体设计 |
3.1.1 充电系统的基本功能 |
3.1.2 充电系统基本参数 |
3.2 智能充电系统整体结构设计 |
3.3 系统主电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
3.3.1 开关电源的原理 |
3.3.2 开关电源主回路设计 |
3.3.3 系统变压器设计 |
3.3.4 蓄电池放电回路 |
3.4 系统控制回路结构与工作原理 |
3.4.1 TMS320LF2407特点 |
3.4.2 辅助电源电路 |
3.4.3 时钟电路 |
3.4.4 复位电路 |
3.4.5 扩展外部存储器 |
3.4.6 移相脉冲宽度调制电路 |
3.4.7 监测反馈电路 |
3.5 本章小结 |
4 智能充电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平台介绍 |
4.1.1 Altium Designer |
4.1.2 Multisim |
4.2 控制方法 |
4.2.1 PID控制方法 |
4.2.2 模糊PID控制方法 |
4.3 控制程序设计 |
4.3.1 系统主程序 |
4.3.2 (?)中断服务程序 |
4.3.3 通用定时器1中断服务程序 |
4.3.4 放电去极化子程序 |
4.3.5 模糊自适应PID子程序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试验 |
5.1 试验平台设计 |
5.1.1 硬件平台 |
5.1.2 软件平台 |
5.2 试验方法及思路 |
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问题及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2章 金彭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2.1 产品概述 |
2.1.1 低速电动车产品类别 |
2.1.2 低速电动车产品概述 |
2.2 低速电动车行业宏观环境分析 |
2.2.1 政治法律环境 |
2.2.2 经济环境分析 |
2.2.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2.2.4 技术环境分析 |
2.3 低速电动车行业竞争分析 |
2.3.1 生产企业相对于中间商强势 |
2.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较弱 |
2.3.3 替代品威胁不大 |
2.3.4 存在来自新进入者的竞争风险 |
2.3.5 中国低速电动车竞争对手分析 |
2.4 低速电动车市场规模与需求分析 |
2.4.1 中国低速电动车市场总体规模 |
2.4.2 中国低速电动车市场需求分析 |
2.4.3 经销商购买行为分析 |
2.4.4 传统经销商模式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2.4.5 网购模式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金彭公司营销现状及问题 |
3.1 金彭公司概况 |
3.1.1 金彭公司的成立与发展 |
3.1.2 金彭公司最近五年的产销量和销售额 |
3.2 金彭公司目前的营销组织结构 |
3.3 金彭公司目前营销状况 |
3.3.1 产品营销现状 |
3.3.2 市场现状 |
3.3.3 营销渠道 |
3.3.4 公司促销现状 |
3.4 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1 低速电动四轮车产品存在的问题 |
3.4.2 营销缺乏战略性发展规划 |
3.4.3 低速电动四轮产品的开发未得到足够重视 |
3.4.4 定价体系尚待完善 |
3.4.5 没有形成稳定的分销渠道 |
3.5 金彭公司SWOT分析 |
3.5.1 机会 |
3.5.2 威胁 |
3.5.3 优势 |
3.5.4 劣势 |
3.5.5 市场开拓宏观战略解析 |
3.5.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金彭公司低速电动车营销战略建议 |
4.1 目标市场细分 |
4.1.1 目标市场细分 |
4.1.2 选择苏鲁豫皖冀作为主要市场的理由 |
4.2 苏鲁豫皖冀市场评估 |
4.2.1 苏鲁豫皖冀拥有大量的农村人口且老年人口众多 |
4.2.2 苏鲁豫皖冀农村居民消费能力较强 |
4.2.3 大量电动三轮车的经销商分布在该地区 |
4.2.4 电动三轮车的发展在苏鲁豫皖冀地区建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 |
4.2.5 全国市场进一步细分 |
4.3 目标市场选择 |
4.4 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营销策略建议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发展基调 |
5.1.2 加强产品的定位研究及策略性研究 |
5.1.3 关于品类发展 |
5.1.4 关于产品识别系统的构建 |
5.2 价格策略 |
5.2.1 根据产品组合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定价策略 |
5.2.2 多种组合的差异化定价流程 |
5.2.3 需要考量的各影响因素 |
5.2.4 几种定价策略在低速电动四轮车定价中的应用 |
5.3 渠道策略 |
5.3.1 影响渠道决策的因素 |
5.3.2 现阶段以代理商为主的渠道策略 |
5.3.3 互联网网购模式的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金彭公司低速电动车营销策略实施建议 |
6.1 人力资源保障 |
6.2 倾听客户需求,关注终端市场 |
6.3 加强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电动汽车铅酸蓄电池无损充电器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蓄电池技术 |
1.1.2 充电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铅酸蓄电池无损充电器总体设计 |
2.1 铅酸蓄电池无损充电器的设计流程 |
2.2 总体设计要求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4 小结 |
3 充电控制策略的研究和制定 |
3.1 选用的铅酸蓄电池及充电曲线 |
3.2 蓄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 |
3.2.1 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的原因 |
3.2.2 单体电池的不一致性的危害 |
3.3 充电控制策略 |
3.3.1 普通充电策略 |
3.3.2 无损充电策略 |
3.3.3 替换电池策略 |
3.4 小结 |
4 无损充电器的硬件电路设计 |
4.1 无损充电器主电路的设计 |
4.1.1 整流滤波电路的设计 |
4.1.2 高频逆变电路的设计 |
4.1.3 不控全波整流电路的设计 |
4.1.4 LC 滤波器的设计 |
4.1.5 直流输出回路的设计 |
4.2 高频变压器的设计 |
4.3 CPU 模块的设计 |
4.3.1 CPU 的选择 |
4.3.2 CPU 模块电路 |
4.4 充电信息采集模块的设计 |
4.4.1 输出电压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
4.4.2 输出电流信号采集电路的设计 |
4.4.3 单体电池电压采集电路的设计 |
4.5 PWM 脉宽调制电路的设计 |
4.6 Power MOSFET 的驱动电路的设计 |
4.8 印制 PCB 板的布线 |
4.9 充电器的 PCB 图和实物 |
4.10 小结 |
5 无损充电器软件系统的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 |
5.1.1 MPLAB ICD3 在线调试器的特点 |
5.1.2 MPLAB IDE 软件的主界面 |
5.2 系统软件主程序的设计 |
5.3 普通充电程序的设计 |
5.3.1 普通恒流充电程序的设计 |
5.3.2 普通恒压充电程序的设计 |
5.4 无损充电程序的设计 |
5.4.1 无损恒流充电程序的设计 |
5.4.2 无损恒压充电程序的设计 |
5.5 PWM 控制策略的实现 |
5.6 小结 |
6 试验与结果 |
6.1 充电器参数 |
6.2 充电参数测试台介绍 |
6.3 充电参数的测试 |
6.4 充电曲线的测试 |
7 结论与建议 |
7.1 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情况 |
(6)电动助力车用新型智能充电器控制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电动助力车用电池及其充电器的发展及趋势 |
1.3 智能型电动助力车用充电器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电动助力车用充电器设计的技术基础 |
2.1 电动助力车用电池及其充电器概述 |
2.1.1 电动助力车用铅酸电池的特性 |
2.1.2 电动助力车用充电器基本结构 |
2.2 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技术基本原理 |
2.2.1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式介绍 |
2.2.1.1 常规充电方式 |
2.2.1.2 快速充电方式 |
2.2.2 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 |
2.3 电动助力车用铅酸蓄电池充电器的控制算法 |
2.3.1 PID 控制算法 |
2.3.2 模糊 PID 控制算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动助力车用充电器关键技术研究 |
3.1 充电器性能指标要求 |
3.2 充电器设计的总体方案 |
3.3 充电器充电过程控制策略及蓄电池状态判断规则 |
3.3.1 充电器充电过程控制策略优化 |
3.3.2 充电器充电过程中蓄电池状态判定规则 |
3.4 充电器功率输出控制策略及算法 |
3.4.1 充电器功率变换器建模与分析 |
3.4.2 充电器功率输出控制策略 |
3.4.3. 充电器功率输出控制算法设计与仿真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动助力车用充电器设计与实现 |
4.1 充电器硬件设计 |
4.1.1 基于 UC3842 的前端控制器与驱动器设计 |
4.1.1.1 基于 UC3842 的前端控制器设计 |
4.1.1.2 基于 UC3842 驱动电路设计与仿真 |
4.1.2 EMI 滤波器电路设计 |
4.1.3 RCD 缓冲电路设计 |
4.1.4 充电器输出反馈网络设计 |
4.1.4.1 充电电压反馈电路设计 |
4.1.4.2 充电电流反馈电路设计 |
4.1.5 液晶显示模块接口电路设计 |
4.1.6 电池反接及欠压保护电路设计 |
4.1.7 硬件抗干扰及散热措施 |
4.2 充电器软件设计 |
4.2.1 系统软件设计方案 |
4.2.2 主程序设计 |
4.2.3 A/D 采样子程序设计 |
4.2.4 PWM 输出控制子程序设计 |
4.2.5 显示及报警子程序设计 |
4.2.6 系统软件抗干扰措施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充电器实物调试与结果分析 |
5.1 充电器调试环境与监控系统介绍 |
5.2 充电器实物调试 |
5.2.1 恒流充电分析 |
5.2.2 脉冲充电分析 |
5.2.3 恒压充电分析 |
5.2.4 浮充充电分析 |
5.3 对比实验 |
5.4 充电器达到的技术指标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及技术防范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动车火灾规律及成因分析 |
1.1 电动车亡人火灾典型案例 |
1.2 电动车火灾规律 |
1.3 电动车火灾亡人原因分析 |
2 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 |
2.1 电动车工作原理 |
2.2 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 |
3 电动车电池、充电器基本性能及检测结论 |
3.1 电动车铅酸电池、充电器基本性能 |
3.2 电动车充电器输出电压、输出端短路电流检测 |
3.3 电动车充电器速断型保险管及外壳氧指数检测 |
(8)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电动汽车充电器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内容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蓄电池特性及充电方法 |
2.1 蓄电池的特性 |
2.1.1 铅酸蓄电池 |
2.1.2 镍氢蓄电池 |
2.1.3 锂离子蓄电池 |
2.2 充电方法比较 |
2.2.1 恒流充电 |
2.2.2 恒压充电 |
2.2.3 分段恒流充电 |
2.2.4 变电流间歇充电 |
2.2.5 变电压间歇充电 |
2.2.6 脉冲充电 |
2.3 充电控制技术 |
2.3.1 定时控制法 |
2.3.2 电压控制法 |
2.3.3 温度控制法 |
2.3.4 综合控制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快速充电器总体设计方案 |
3.1 充电器的基本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
3.1.1 充电器的基本功能 |
3.1.2 主要技术指标 |
3.2 充电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 |
3.3 采用的充电方法及控制方法 |
3.3.1 采用的充电方法 |
3.3.2 采用的控制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器硬件电路设计 |
4.1 充电器主电路设计 |
4.1.1 整流滤波电路设计 |
4.1.2 DC-DC全桥功率变换电路设计 |
4.1.3 高频变压器设计 |
4.1.4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设计 |
4.1.5 放电去极化回路设计 |
4.1.6 输出滤波电路设计 |
4.2 充电器控制回路设计 |
4.2.1 DSP控制芯片介绍 |
4.2.2 TMS320F2812最小系统设计 |
4.2.3 电压检测电路设计 |
4.2.4 电流检测电路设计 |
4.2.5 温度检测电路设计 |
4.2.6 保护电路设计 |
4.2.7 驱动电路设计 |
4.2.8 键盘及液晶显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充电控制软件设计 |
5.1 软件开发环境的介绍 |
5.2 PWM波形的产生 |
5.3 充电控制的PID算法 |
5.4 充电主程序设计 |
5.5 中断服务子程序设计 |
5.6 放电去极化子程序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充电系统调试及实验 |
6.1 充电器实验装置介绍 |
6.2 充电电源电路板的调试 |
6.3 波形测量及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基于BMS的电动汽车充电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充电电源发展现状 |
1.3 常用动力电池及其充电方法 |
1.3.1 常用动力电池 |
1.3.2 铅酸蓄电池充电方法 |
1.3.3 镍氢电池充电方法 |
1.3.4 锂电池充电方法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基于电池管理系统(BMS)充电控制方法 |
2.1 电动汽车电池管理系统简介 |
2.2 基于BMS的充电控制方法 |
2.2.1 电池充电方法 |
2.2.2 基于BMS的充电控制策略实现 |
2.3 CAN通信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充电器主回路设计 |
3.1 充电器总体方案设计 |
3.2 PFC电路设计 |
3.2.1 方案选择 |
3.2.2 主电路参数设计 |
3.2.3 控制电路参数设计 |
3.2.4 PFC控制电路优化设计 |
3.2.5 仿真验证 |
3.3 DC-DC主变换器设计 |
3.3.1 拓扑选择 |
3.3.2 主电路参数设计 |
3.3.3 PWM控制电路设计 |
3.3.4 反馈补偿设计 |
3.3.5 仿真验证 |
3.4 辅助源设计 |
3.4.1 拓扑选择 |
3.4.2 电路参数设计 |
3.4.3 仿真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充电器控制系统设计 |
4.1 采样电路设计 |
4.2 保护电路设计 |
4.3 MCU电路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分析 |
5.1 实验装置 |
5.2 各模块实验波形与数据 |
5.3 整机实验波形与数据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10)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电动自行车用蓄电池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充电技术的发展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1.5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的设计基础 |
2.1 铅酸蓄电池的基本结构 |
2.2 铅酸蓄电池的电特性 |
2.2.1 铅酸蓄电池的容量 |
2.2.2 铅酸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 |
2.3 影响铅酸蓄电池寿命的因素 |
2.3.1 放电深度 |
2.3.2 放电率关系 |
2.3.3 过充电 |
2.3.4 温度的影响 |
2.4 充电模式及控制方法 |
2.4.1 充电模式 |
2.4.2 控制方法 |
2.5 一种新型的充电技术 |
2.6 小结 |
第三章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的硬件设计 |
3.1 快速充电的技术指标和设计原则 |
3.1.1 技术指标 |
3.1.2 快速充电装置的去极化设计原则 |
3.2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原理及主要参数 |
3.2.1 智能充电器的设计原理 |
3.2.2 智能充电器主要参数的确定 |
3.3 智能充电器的硬件设计 |
3.3.1 充电电路的设计 |
3.3.2 取样检测电路的设计 |
3.3.3 控制电路的设计 |
3.3.4 显示电路的设计 |
3.4 小结 |
第四章 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的软件设计 |
4.1 充电系统主程序设计 |
4.2 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 充电控制程序 |
4.4 抗干扰设计 |
4.5 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充电器的试验调试 |
5.1 硬件电路的试验 |
5.1.1 充电电路的试验 |
5.1.2 取样电路的试验 |
5.2 程序的调试 |
5.3 系统试验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电动车用智能型快速充电器的研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铅酸蓄电池充电控制策略[J]. 陈亚爱,邱欢,周京华,刘明远. 电源技术, 2017(04)
- [2]蓄电池智能快速充电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魏明. 苏州大学, 2016(05)
- [3]基于DSP的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系统研究[D]. 张蒙.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6(05)
- [4]金彭公司低速电动四轮车营销策略研究[D]. 钱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8)
- [5]电动汽车铅酸蓄电池无损充电器的研制[D]. 张记礼. 山东农业大学, 2014(12)
- [6]电动助力车用新型智能充电器控制算法研究及系统实现[D]. 杨彦兵.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1)
- [7]电动车充电过程起火原因分析及技术防范措施[J]. 王刚,张万民. 消防科学与技术, 2012(12)
- [8]电动汽车快速充电器的研究[D]. 赵波.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9]基于BMS的电动汽车充电器设计[D]. 米长宝.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 [10]电动自行车智能充电器设计[D]. 高小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2)
标签:电动汽车论文; 电池论文; 新能源汽车论文; 锂电池充电管理芯片论文; 电动车充电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