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尤炯鸣,吴银生,王锋,李峰,王勇[1](2021)在《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经跗骨窦入路使用微创锁定钢板与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采用跗骨窦入路治疗的4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微创锁定钢板组和解剖型锁定钢板组,每组24例。微创锁定钢板组,男14例,女10例;年龄27~46(38.70±5.58)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8例,Ⅲ型6例。解剖型锁定钢板组,男17例,女7例;年龄26~46(37.10±6.44)岁;骨折Sanders分型,Ⅱ型16例,Ⅲ型8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ague scale,VAS),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和高度变化情况,采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18(14.10±1.94)个月。48例患者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8~16(10.60±2.25)周。微创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VAS评分、并发症分别为(69.50±7.51) min、(2.80±1.07)分、2例,解剖型锁定钢板组分别为(77.50±7.15) min、(3.80±1.09)分、8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B?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经跗骨窦入路使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可以达到与解剖型锁定钢板相似的牢靠固定及功能恢复,其操作更简便,手术时间更短,术后早期疼痛更轻,术后并发症更少。
赵晓宇[2](2021)在《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文中提出跟骨关节内骨折是一种较复杂的骨折类型,多为高暴力损伤所致,会出现关节面塌陷并合并跟骨外侧壁膨隆,造成严重内翻畸形,临床治疗难度较大。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治疗方法多样。目前,不同类型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尚未统一,且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文以下综述跟骨关节内骨折分类、治疗选择以及进展,旨在为临床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马冠医[3](2021)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骨外科共收治符合该项研究标准的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56例(63足)。手术组37例(41足),年龄19-58岁,平均(38.32±9.27)岁;该组所有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非手术组19例(22足),年龄23-58岁,平均(41.77±8.52)岁;该组所有患者行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收集并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慢性疼痛、距下关节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进行对比。采用AOFAS足与后踝评分量表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6-5.8年,平均3.45年;两组按末次随访AOFAS评分量表评估远期临床疗效,其中手术组优4例,良24例,可11例,差2例,平均77.34±10.37分,优良率为68.3%;非手术组优2例,良7例,可11例,差2例,平均71.05±12.12分,优良率为40.9%,手术治疗组疗效优于非手术治疗组(P<0.05)。患者经两种不同治疗方式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跟骨高度、宽度、慢性疼痛、距下关节炎、返回工作岗位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较好的恢复跟骨解剖形态,明显改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同时避免手术切口并发症的发生。
王新光[4](2021)在《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比较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8月-2020年1月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67例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采用的切口不同分为两组:外侧双切口组31例(双切口组),传统L形切口组36例(传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术后12-26(18.94±3.34)月随访。双切口组的自受伤至手术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少于传统组(P<0.05)。切口愈合并发症发生率双切口组为3.23%,传统组为25.00%(P=0.032)。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跟骨宽度、高度、长度、B(?)hler角、Gissane角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双切口组为87.58±7.42,传统组为87.14±7.27(P=0.807)。结论:外侧双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与传统L形切口相比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切口愈合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影像学指标及患足功能无显着差别。
马超,王成伟,唐国柱[5](2020)在《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型、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9月至2017年04月收治并获得随访的5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sander Ⅱ、Ⅲ型)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微创组;采用传统外侧"L"型入路结合传统钢板内固定术者为开放组。微创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龄(44.53±13.74)岁(范围,19~78岁)。开放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5.35±12.93)岁(范围,19~70岁)。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均纠正跟骨内翻及恢复跟骨长度、宽度和高度,但以不同方式进行骨折端固定。术前及术后均行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类型及复位、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测量Bohler角、Gissane角,并记录术后并发症,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微创组中7例行异体骨植骨,17例采用微型钢板、13例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开放组中5例行异体骨植骨,均采用常规跟骨外侧钢板固定。微创组手术时间为(48.23±5.56) min,开放组为(54.25±5.09) min;微创组术中出血量为(53.10±8.5) ml,开放组为(61.75±7.13) ml,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75,t=3.87,均P<0.01)。微创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60±1.52)周,开放组为(11.05±2.33)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7,P< 0.05)。末次随访时微创组Maryland评分优良率为80.00%,开放组为50%。术后影像学显示两组患者跟骨术后关节面塌陷复位,跟骨高度、宽度和长度恢复,跟骨轴线得到纠正。微创组Bohler角术前为15.50°±4.18°,术后改善为31.03°±3.35°(t=15.88,P<0.001),微创组Gissan角术前为101.87°±9.94°,术后改善为129.17°±4.85°(t=13.52,P<0.001);开放组Bohler角术前为15.00°±4.22°,术后改善为30.75°±3.39°(t=13.02,P<0.001),开放组Gissan角术前为104.75°±11.02°,术后改善为128.60°±4.56(t=8.95,P<0.001)。两组患者术后Gissan角(t=0.414,P=0.68)和Bohler角(t=0.292,P=0.77)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微创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开放组为35.00%,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结论采用跗骨窦小切口结合空心拉力螺钉或小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具有创伤小、直视下复位、固定可靠、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适用于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
聂敏[6](2020)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分析植骨与不植骨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中的临床资料,探讨运用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具有临床意义的理论数据。方法:本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2月就诊于芜湖市中医医院骨科并符合研究标准的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患者64例,按照是否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其中植骨组30例,不植骨组34例,均为单足跟骨骨折。记录两组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跟骨高度),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X线测量指标:①两组组间术前及术后即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组内手术前后比较,跟骨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宽度及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组间术后3个月比较,Bohler角、跟骨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issane角、跟骨长度、跟骨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术后1年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两组术后足部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撬拨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无论植骨与否,均能较好恢复跟骨的解剖外形,临床疗效满意,但通过自体髂骨植骨能够维持复位的距下关节面,减少术后骨折再塌陷及Bohler角的丢失,从而降低术后跟距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
吴新杰[7](2020)在《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中药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成人跟骨骨折,观察治疗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术后切口及骨折愈合,患足肿胀程度,患者疼痛情况,客观评价活血利水经验方的临床疗效及临床应用的可操作性,探讨活血利水经验方的药理作用,对其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提供治疗思路。方法选取的62例皆是在2018年11月到2019年11月期间治疗于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外一科的跟骨骨折患者,且均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其按随机数字表法,严格遵循随机原则,对照组选取前31位秩次患者,治疗组则选取后31位秩次者。62例患者均进行传统外侧L形入路钢板内固定术,术后给予三天常规输液治疗,予以止血、适当补液,给予甘露醇、地塞米松缓解足部肿胀等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患者于术后1日即服用活血利水经验方(每日一剂(200ml),水冲服,早晚分服,连续服药2周),对照组为空白对照组。定期复查肝肾功能、三大常规等,嘱咐两组患者积极锻炼足踝功能。完善并记录全部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和患足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表,Maryland足部功能评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有无并发症产生及术后临床疗效。在术后第三天,术后4、6、8周复查X线片,12周后一月一查跟骨X线片,完成各项实验数据的采集,并使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分析。结果1.对本次研究中的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分析后的结果,发现在整体上各组数据检验P值均不小于0.05,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在年龄、性别、受伤原因以及患足比例等方面的差异,对本次实验结果分析尚不能造成影响,可认为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与观察数据可进行比较分析。2.对两组患者术后患足肿胀情况进行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健足足周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1天时,患足肿胀程度均呈增长趋势,对其肿胀率进行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肿胀率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进行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疼痛程度均呈下降趋势;术后第1天两组评分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第5天、第7天VAS评分经统计分析,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治疗组为0%,对照组为6.4%,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切口愈合情况相比较,治疗组甲级愈合率为83.87%,对照组甲级愈合率为61.29%,通过统计学统计分析,P<0.05,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足部切口的甲级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在足部功能恢复情况上,治疗组的优良率为96.8%,其优良率要略优于对照组,对照组的优良率为93.5%,P<0.05,两组在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联合活血利水经验方在促进患者足部功能恢复上有较为可靠的疗效。治疗组患者在服药期间和停药之后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1.活血利水经验方联合跟骨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疗效显着,可明显减轻患足肿胀,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患足手术切口良好愈合。2.术后服用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能够有效促进患足功能恢复,且尚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证明其安全可靠,为方药活血利水经验方治疗跟骨骨折提供可靠依据。
陈渊幻[8](2020)在《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就为探索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SandersⅡⅣ闭合性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传统的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是否更具优势。方法将符合课题研究纳入标准及诊断标准的60例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各30例,其中左足34例,右足26例,男性50例,女性10例。SandersⅡ型24例,SandersⅢ型27例,SandersⅣ型9例。对照组即给予跟骨骨折外侧L型切口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试验组即给予跟骨骨折手法整复结合跗骨窦小切口外固定架固定术。观察指标:(1)手术相关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2)患侧跟骨解剖参数(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宽度、高度。(3)患肢功能恢复观察指标(术后3个月):Maryland足部评分。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性别、年龄、病程、Sanders分型情况、患侧跟骨解剖参数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2.治疗后对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问题,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差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组内Bohler角、Gissane角、足跟长度、高度均大于术前、宽度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患侧跟骨Bohler角试验组(27.44°±5.29°)与对照组(26.50°±4.70°)相当,Gissane角试验组(130.05°±4.96°)与对照组(130.45°±4.26°)相当,足跟长度度实验组[(7.92±0.54)cm]与对照组[(7.84±0.45)cm]相当,足跟宽度试验组[(4.02±0.46)mm]与对照组[(3.93±0.51)mm]相当,足跟高度试验组[(4.61±0.35)cm]与对照组[(4.60±0.37)cm]相当,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两组术后Maryland足部评分:试验组为39-98分,其中优16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6.7%(26/30);对照组为33-97分,其中优15例,良9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为80%(24/30)。优良率试验组较对照组略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辅助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组能够获得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较为接近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能够减少对患者的创伤,减少并发症、避免二次手术、降低住院费用等优势,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李杰[9](2020)在《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通过对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临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回顾性的探讨了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技术要点与疗效。方法:在此项回顾性的研究中,从2016年6月到2018年4月,对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0位患者34例闭合性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了 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通过术前和术后进行X线和CT扫描,确定跟骨骨折的Sanders分型,同时测量术前术后跟骨的长度,高度,宽度,跟骨的Bohler角(跟骨结节关节角)和后足的内外翻角度,并进行比较。术后2周、1个月、2个月、3个月、半年、1年对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术后并发症,对患足的功能通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进行评分。结果:28位患者32处骨折获得随访。其中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3人,年龄为平均43.56±10.3 7岁(21岁至60岁)。根据Sanders骨折分型,其中17例为Ⅱ型,9例为Ⅲ型,6例分为Ⅳ型。其中,左足18例,右足14例。平均随访20.66±5.55个月(12个月至32个月)。在最后一次随访中,AOFAS踝/后足评分平均为85.3,结果为7例优秀,20例良好,4例可和1例差。20例患者手术后踝关节活动范围正常或受到轻微限制。平均Bohler角[术前8.65±17.03°(从-21.5°至 33.10°)对术后 21.57±9.63°(从-3.53°至 40.50°)],跟骨平均高度[(术前41.11±5.84 mm(从24.00至52.30 mm)对术后47.61 ±3.62 mm(从36.10至56.10 mm)]有显着改善,跟骨平均长度[术前76.98±6.93 mm(从 58.40 至 90.10 mm),术后 80.29±5.86 mm(从 70.00 至 93.20 mm)],跟骨平均宽度[术前47.66±5.98 mm(从36.40至61.70 mm),术后40.92 ±5.80 mm(从31.90至58.30 mm)],后足平均外翻角[术前4.23±0.54°(从3.12°至 5.37°),术后 5.46 ± 0.47°(从 3.87°至 6.20°)](P<0.05)。手术时间平均为81.68±15.69分钟(从63到121分钟),平均住院时间为13.6天。所有骨折均愈合,无术后软组织并发症或深层感染。在6例患者中观察到局部短期骨质疏松症,予以对症治疗在5个月后症状逐渐消失。一名患者出现脚底麻木,但不影响步态或步行功能。结论:对于跟骨关节内骨折,LRS外固定临时固定辅助微创内固定可以最大程度通过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和宽度而重建跟骨形状及距下关节表面。同时避免了传统外侧L形切口的软组织并发症,这种简便的手术方案,更适合复杂的跟骨骨折,尤其是Sanders Ⅲ型和Ⅳ型跟骨骨折。为其他外科医生治疗跟骨骨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的治疗方法。
王亚洲[10](2020)在《跟骨骨折传统外侧入路修复后跟骨内翻发生率的调查及临床特点》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跟骨骨折(Calcaneal fracture)经传统外侧入路修复后跟骨内翻(Calcaneal varus)的发生率以及造成其内翻的危险因素,为提高跟骨骨折患者手术疗效和术后功能恢复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09月2019年09月选择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友谊医院住院治疗的跟骨骨折行传统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患者50人,一年后复查跟骨轴侧位片,测量其跟骨内翻角度,分为跟骨内翻组、未内翻组;收集2组患者基本资料(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Sanders骨折分型、术前跟骨内侧壁完整度、术中是否植骨;对采集的数据应用SPSS 23软件进行处理并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跟骨内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中,传统外侧入路修复跟骨骨折后跟骨内翻发生率约为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中跟骨内翻发生率与性别、年龄、身高、体重、BMI无明显相关性(P>0.05);Sanders骨折分型为Ⅲ型、Ⅳ型的患者与Ⅱ型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6,P=0.001);跟骨内翻发生率与跟骨内侧壁完整性、术中是否植骨有明显相关性(P<0.05);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跟骨内翻发生率与骨折分型、跟骨内侧壁完整性有显着相关性(P<0.05),Sanders骨折分型为Ⅳ型的患者与Ⅱ型相比,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骨折分型为Ⅲab、Ⅲbc、Ⅲac型的患者与Ⅱ型相比,无明显相关性(P>0.05)。跟骨内翻发生率与术中是否植骨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⑴本研究中,传统外侧入路修复跟骨骨折后跟骨内翻发生率约为34%,造成内翻的危险因素有:跟骨内侧壁的不完整、骨折高分型。⑵根据本研究结果,在治疗跟骨骨折过程中,应更加重视骨折高分型患者的解剖复位及内固定,以及对跟骨内侧壁不完整的患者重建内侧壁的完整性,有利于提高手术效果,从而提高患者术后足部功能的恢复,避免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二、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2 临床资料 |
1.3 治疗方法 |
1.3.1 微创锁定钢板组 |
1.3.2解剖型锁定钢板组 |
1.3.3 术后处理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术后一般情况比较 |
2.2 影像学指标比较 |
2.3 Maryland评分比较 |
3 讨论 |
3.1 跗骨窦入路在跟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
3.2 经跗骨窦入路使用解剖型锁定钢板和微创锁定钢板的优缺点 |
3.3 跟骨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评价 |
3.4 应用体会和注意事项 |
(2)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跟骨关节内骨折分型 |
2 跟骨关节内骨折治疗选择 |
2.1 非手术治疗 |
2.2 手术治疗 |
2.2.1 目的 |
2.2.2 时机 |
2.2.3 入路 |
2.2.4 内固定方法 |
2.2.5 有效性和安全性 |
3 总结 |
(3)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英文缩写与中文对照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1.1 病历资料 |
2.1.2 跟骨骨折诊断标准 |
2.1.3 纳入标准 |
2.1.4 排除标准 |
2.2 数据采集 |
2.3 手术方法要点 |
2.3.1 术前准备 |
2.3.2 手术时机的选择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基本信息 |
3.2 两组AOFAS足踝评分结果 |
3.3 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治疗后相关指标 |
3.4 亚组分析结果 |
3.5 术后并发症 |
第4章 讨论 |
4.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4.2 保守治疗 |
4.3 数据结果分析 |
4.3.1 基本资料结果分析 |
4.3.2 AOFAS足与后踝评分结果分析 |
4.3.3 慢性疼痛 |
4.3.4 距下关节炎 |
4.3.5 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跟骨宽度与跟骨骨折关系 |
4.3.6 重返工作岗位及穿正常鞋子 |
4.3.7 跟骨骨折随机对照试验的困境 |
4.4 研究的不足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跟骨骨折手术入路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跟骨移位性关节内骨折临床研究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理论研究 |
1 病名溯源 |
2 中医病因病机 |
3 中医辨证论治 |
3.1 整复与固定 |
3.2 药物治疗 |
3.3 功能锻炼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类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方法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评价 |
2.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前X线测量指标比较 |
3.3 两组术后即刻X线测量指标 |
3.4 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5 不植骨组手术前后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6 两组术后3个月X线测量指标对比 |
3.7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8 疗效评价 |
4 讨论 |
4.1 中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4.3 植骨的讨论 |
4.4 术后相关并发症的讨论 |
5 不足与展望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跟骨骨折的临床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6 一般资料及分组 |
2.研究方法 |
2.1 术前准备和处理 |
2.2 手术方式 |
2.3 术后处理 |
2.4 观察指标 |
2.5 观察疗效标准 |
2.6 数据统计方法 |
3.结果与分析 |
3.1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肿胀率比较 |
3.2 两组患者术后VAS评分比较 |
3.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 |
3.4 两组患者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 |
3.5 两组患者术后足部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
3.6 安全性指标及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1.1 解剖学特点 |
1.2 血运特点 |
1.3 骨折原因及临床表现 |
2.中医对跟骨骨折的认识 |
3.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讨论 |
3.1 利与弊 |
3.2 临床应用 |
4.中医药在跟骨骨折中运用的讨论 |
5.活血利水经验方的组成分析及中药药理分析 |
5.1 组成分析 |
5.2 中药药理分析 |
6.存在问题和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1 |
附表2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语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1.1 研究对象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 观察指标 |
3.1 手术相关资料 |
3.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3.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
3.4 安全性检测 |
4 数据整理及分析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一般情况分析 |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指标比较 |
2.1 手术相关资料比较 |
2.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3 患肢功能恢复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1.闭合性跟骨骨折的流行病学及一般特征 |
2.现代医学对跟骨骨折的研究 |
2.1 跟骨骨折的分型 |
2.2 保守治疗 |
2.3 手术治疗 |
2.4 手术方式 |
3 中医对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 |
3.1 内外兼治 |
3.2 筋骨并重 |
3.3 动静结合 |
3.4 医患合作 |
4 结果分析 |
4.1 手术相关资料分析 |
4.2 患侧解剖参数比较 |
4.3 患肢功能恢复指标比较 |
5 安全性分析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1.3 跟骨骨折Sanders分型 |
1.4 数据的测量方式 |
1.5 临床疗效的评价指标与骨折愈合标准 |
1.6 术后患足的功能评分标准 |
第二部分 治疗方法 |
2.1 术前处理 |
2.2 手术操作步骤 |
2.3 术后处理与随访 |
2.4 术后的康复锻炼 |
2.5 数据分析 |
第三部分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病例特点 |
3.2 影像学改变及足部功能评分 |
3.3 术后并发症 |
第四部分 典型病例 |
4.1 典型病例1 |
4.2 典型病例2 |
第五部分 讨论 |
5.1 分析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特点及手术操作技巧 |
5.2 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分析 |
5.3 本研究的不足 |
5.4 其他的治疗方式 |
5.5 发展前景 |
第六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10)跟骨骨折传统外侧入路修复后跟骨内翻发生率的调查及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5 方法 |
5.1 手术方式 |
5.2 资料的收集与分析 |
6 自变量处理 |
7 统计分析 |
结果 |
1 跟骨内翻组与未内翻组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
2 跟骨内翻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3 造成跟骨内翻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跟骨骨折经传统外侧入路修复后跟骨内翻危险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四、跟骨关节内骨折13例手术治疗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经跗骨窦入路微创锁定钢板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对比研究[J]. 尤炯鸣,吴银生,王锋,李峰,王勇. 中国骨伤, 2021(09)
- [2]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分类和治疗[J]. 赵晓宇. 医学信息, 2021(18)
- [3]手术与非手术治疗Sanders 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D]. 马冠医. 青海大学, 2021(01)
- [4]外侧双切口与传统L形切口治疗移位性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比较[D]. 王新光.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5]微创技术与开放手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疗效比较[J]. 马超,王成伟,唐国柱. 中华骨科杂志, 2020(21)
- [6]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撬拨复位内固定术中植骨的疗效研究[D]. 聂敏.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4)
- [7]活血利水经验方用于跟骨骨折L形切口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D]. 吴新杰.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8]手法联合跗骨窦小切口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闭合性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疗效[D]. 陈渊幻.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
- [9]临时应用LRS外固定架辅助微创内固定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研究[D]. 李杰. 南方医科大学, 2020
- [10]跟骨骨折传统外侧入路修复后跟骨内翻发生率的调查及临床特点[D]. 王亚洲.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