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摩擦提升机用新型摩阻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冯存傲[1](2020)在《摩擦式提升机衬垫与钢丝绳间的动态粘弹性摩擦磨损行为研究》文中提出摩擦式提升机主要依靠摩擦轮上的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进行传动。摩擦力的来源是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界面间的动态粘弹性接触变形,摩擦衬垫动态粘弹性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继而影响到摩擦式提升机的提升能力、工作效率和安全可靠性。本文提出了基于弧面法测量提升机摩擦衬垫摩擦系数的方法,利用实时原位微观观测的方法,针对摩擦式提升机衬垫与钢丝绳间的动态粘弹性摩擦磨损的问题,开展了静、动态载荷下粘弹性摩擦的实时观测,探究了淋水、涂增摩油脂工况下的边界润滑机理,分析了摩擦衬垫粘弹性对接触界面磨损行为的影响,修正了动态提升工况下摩擦传动的欧拉公式。(1)首次提出了基于弧面法测量提升机摩擦衬垫摩擦系数的方法,通过监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相对滑移距离和相对滑移速度,将摩擦周期分为6个阶段,并提出了粘滑判定准则:以张力变化曲线“平台”的出现作为判断摩擦衬垫与钢丝绳动静摩擦转变临界点的依据。对比了摩擦衬垫与钢丝绳平面法与弧面法测量的摩擦系数,发现平面法测量出的摩擦系数偏大。(2)基于弧面法实时观测了静态载荷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粘弹性摩擦机理,直观且量化了粘着摩擦与滞后摩擦,建立了粘着摩擦、滞后摩擦与粘弹性的关系方程。结果表明,粘着摩擦与损耗模量呈正比,滞后摩擦与E’’/(E’2)的值呈正比。粘着摩擦随比压的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大呈减小趋势;滞后摩擦随比压和滑速的增大都是先减小后增大;摩擦振动由粘着摩擦和滞后摩擦共同作用。K25衬垫粘弹性最好,粘着摩擦最大,摩擦振动幅值最小。(3)基于弧面法实时观测了动态载荷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粘弹性摩擦机理,揭示了动态载荷工况下摩擦衬垫的全滑移临界值,发现K25和G30衬垫的全滑移临界值约是交变载荷幅值1200N,GM-3衬垫约是交变载荷幅值900N。在临界值时,摩擦力和摩擦系数最小,粘着摩擦最小,摩擦振动幅值激增,此时对于提升系统来说最危险,临界值对摩擦式提升机防打滑设计有重要意义。建立了交变载荷与摩擦振动之间的关系,摩擦振动幅值随交变载荷幅值的增大而增大,且全滑移的振动幅值是未全滑移的振动幅值的2-3倍。交变载荷频率的增大,会导致全滑移加剧,摩擦和振动都增大。(4)通过测试摩擦衬垫的吸水性、对水分子的敏感性、增摩油脂的流变特性,探究了淋水与涂增摩油脂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边界润滑机理。结果表明,吸水层的厚度和承载能力影响粘弹接触继而影响界面的摩擦润滑,水介质对K25衬垫承载能力影响最小,在渗透水严重的矿井中选用K25摩擦衬垫安全性更高。增摩油脂的损耗模量(粘度)与摩擦系数呈正比,增大增摩油脂的损耗模量有利于增加摩擦界面的摩擦系数,增大增摩油脂流变的稳定性有利于摩擦界面的稳定性,此结果对改善和研发新型增摩油脂提供了理论基础。(5)通过实时观测系统分析了摩擦过程中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粘弹接触、摩擦、磨损以及温度的变化,建立了在摩擦热条件下粘弹性与摩擦系数、磨损量的关系方程。发现损耗因子与摩擦系数呈正相关性,磨损量随损耗因子的增大呈指数增长。衬垫材料的粘弹性越大,摩擦系数和摩擦力越大,更容易造成疲劳磨损,形成磨屑。建立的摩擦热条件下粘弹性与摩擦系数、磨损量的关系方程,不仅对工程实际运用具有指导作用,而且为研发高摩擦高耐磨性的新型衬垫提供了理论基础。(6)在摩擦衬垫与钢丝绳动态微滑移摩擦实验平台上测试了不同静、动态工况条件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摩擦系数,建立了摩擦系数与损耗因子、比压、滑速、交变载荷幅值、频率的关系,从而对动态提升工况下摩擦传动的欧拉公式进行了修正,并通过提升机案例进行了验证,发现动载工况下的摩擦系数比静载工况下的摩擦系数下降了27.1%,动载工况下的防滑安全系数相比于静载工况下降了55.4%。动态提升工况下修正的摩擦传动欧拉公式可以为防滑设计以及安全储备系数提供更为准确的参考。
马钰[2](2019)在《新型提升机制动系统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矿井提升机机械制动系统由执行机构和驱动机构两部分组成,分别介绍了其组成及原理,对提升机液压盘形制动系统工作过程做了分析和设计。根据最新《煤矿安全规程》等要求对提升机制动系统的辅助回路对系统总回路进行了设计;针对系统总回路对其主要液压元件进行了计算及选型,利用恒减速制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分析了恒减速伺服系统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针对提升机液压盘式制动器制动失效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提升机液压盘式制动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建立了制动器失效的模糊故障树,运用模糊数方法,计算得出了制动器失效的模糊概率及各底事件的模糊重要度。对系统各环节的工作过程进行理论计算并建立其各自的传递函数模型,针对所建模型相关参数进行了计算及设置,利用有限元软件验证提升机主要部件。新提升机主轴装置采用三点支撑方式,通过将滑动轴承改为滚动轴承提高主轴系统安全性能和工作效率,尤其是在中间支撑部位采用剖分轴承设计,充分考虑到提升系统以后的各种检修任务顺利实现。改造后的制动系统降低了工人每天检修时的劳动强度,每天占罐检修时可节省制动系统的查验时间,提高了检修效率降低事故率。
钱壮壮[3](2019)在《基于动力学的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防滑安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矿井向大型化、高效高速化方向发展,矿井提升系统的提升高度、运行速度和一次性提升载荷都在不断增加,提升钢丝绳的打滑问题也变得越为突出,严重影响煤炭的生产安全。为了提高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防滑安全性能,从弹性体动力学角度出发,对提升系统在紧急制动、启动加速控制方式、提升系统参数等方面的防滑安全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为提升系统的设计、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在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传动原理的基础上,将提升钢丝绳分别假设为刚体和弹性体,建立了提升系统刚体和弹性体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提升系统具体参数,对提升重载、空载运行、下放重载三种不同工况下的动力学模型分别进行了求解,得到了两种动力学模型下钢丝绳的振动特性并进行了分析;通过对两种动力学模型作分析比较,得到了采用弹性体动力学模型对提升系统进行防滑安全验算更加科学合理。分析了不同工况条件下提升系统紧急制动的滑动原因,并对提升系统紧急制动的防滑安全进行了验算,仿真结果表明该提升系统在紧急制动情况下不仅满足减速度要求,也满足防滑安全要求;对紧急制动制动力大小的选择进行了研究,分别分析了制动力与制动距离、防滑安全的关系,确定了制动力的合理取值。对不同启动加速度控制曲线下的提升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并从钢丝绳受力情况和提升系统防滑安全性能两个方面作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该提升系统采用第一段加速度时间1t取值在0.7(25)1.2s内时的梯形加速度控制曲线明显优于矩形等其它四种形式的启动加速度控制曲线,确定了最佳启动加速度控制曲线。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从提升钢丝绳、运动学参数、提升容器载荷三个方面探讨了提升系统参数对防滑安全的影响,得到钢丝绳的弹性模量和最大提升速度对提升系统的防滑安全没有明显的影响,钢丝绳的单位质量、提升加速度、提升容器载荷三个参数对提升系统的防滑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明确了各参数对提升系统防滑安全影响的重要程度,主次顺序依次为钢丝绳单位质量、提升容器载荷、提升加速度。图[67]表[9]参[65]
雷高阳[4](2019)在《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及载荷动态监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多绳摩擦式提升机的研究中提升载荷可用各钢丝绳张力之和表示。钢丝绳张力差过大、提升载荷超载、超最大载荷差等会引起钢丝绳的蠕动、打滑,甚至断绳,严重影响着提升系统的安全运行。基于张力液压平衡装置的张力测量方法主要有油压传感器法和拉压转换法,采用油压传感器法时受油管特性以及活塞与液压缸壁摩擦力的影响,易造成张力测量不准确;拉压转换法中使用普通压块传感器时受钢丝绳振动及载荷冲击影响,所测张力信号波动较大,不能获取有效的张力信号及表征实际提升载荷。为实现张力及载荷的准确有效测量,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1)建立了提升钢丝绳纵向振动动力学模型,由于钢丝绳的纵向振动对张力液压平衡装置的动态特性、拉压转换法测量张力的影响较大,忽略钢丝绳横向振动及扭转影响,利用哈密顿原理、中心差分离散方法建立动张力模型并求解,结合现场实际参数进行仿真得到动张力曲线。通过AMESim软件对提升系统进行整体建模仿真,分析载荷变化对张力液压平衡装置压力、流量、活塞杆位移等动态特性的影响,采用压力公式、摩擦模型对油压传感器法的钢丝绳张力测量进行补偿。分别对钢丝绳张力动态监测系统的方案、平台进行了设计、搭建,构建了源信息的硬、软件感知系统,实现了钢丝绳张力及载荷的实时动态监测。(2)研制了一种具有减振滤波功能的颗粒阻尼传感器,结合钢丝绳张力液压平衡装置的特点,对颗粒阻尼传感器的结构进行了设计,其弹性体采用轮辐式弹性体结构;通过赫兹接触理论建立颗粒之间、颗粒与圆柱形空腔之间的简化受力模型,对其受力及做功进行研究;建立基于离散单元体方法的颗粒之间的法向、切向、滚动黏-弹性接触模型,对颗粒阻尼效应的主要因素及颗粒系统的耗能进行研究。(3)对传感器弹性体结构及颗粒自身参数的优化进行了研究,采用ANSYS对轮辐式弹性体静态、模态进行分析得到轴向灵敏度、固有频率,通过正交试验法、极限差分法获得最优的弹性体结构参数;采用离散单元法仿真软件EDEM,通过改变颗粒的材质、直径,以及不同材质、直径的混合方式,对颗粒间的法向力、切向力、动能等阻尼效果参数进行仿真,确定最优的颗粒材质、直径达到最佳的颗粒阻尼效果,实现拉压转换法张力及载荷的准确测量。(4)结合最优的弹性体结构参数、最佳的颗粒自身参数,研制了颗粒阻尼传感器并对其进行线性标定,分别对普通压块传感器、颗粒阻尼传感器进行现场测试试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研制的颗粒阻尼传感器有较好的减振滤波效果。采用基于算术平均滤波方法对张力信号进行实时滤波,减少了测量信号在传输的过程中产生噪声的干扰,实现了更准确的张力测量。采用基于小波框架阈值滤波方法对所测张力信号进行处理,为基于钢丝绳张力信号的故障诊断做准备。此外,测量现场张力液压平衡装置活塞杆伸缩到极限时对钢丝绳张力测量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的研究实现了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及载荷的动态准确监测,为基于钢丝绳张力的故障预警提供了基础,对提高提升机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效保障。该论文有图94幅,表8个,参考文献160篇。
武立伟[5](2018)在《矿用钢管混凝土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井塔是矿山地面工程中最重要的工业建筑结构之一,是联系矿井上下通道的关键环节,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课题组提出一种装配式钢管混凝土井塔结构体系,该体系由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剪力墙、钢管混凝土柱、钢梁和叠合楼板组成,具有抗震性能好、占用井口时间短、缩短矿山建设周期等优点。装配式钢管混凝土结构存在大量水平接缝和竖向接缝,接缝连接性能的好坏是该类结构能否大量推广应用的关键,针对钢管混凝土暗柱连接问题,提出采用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并对钢管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开展了54个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轴向受拉和轴向受压承载力试验,得到了粘结-滑移曲线,探讨了灌浆料强度和连接段长度对连接承载力的影响,分析了粘结应力在接触面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钢管套筒灌浆连接在轴向拉压荷载下,粘结应力分布不均匀,每个抗剪键受力不均匀,抗剪键处灌浆料逐次达到极限抗压强度,由于套筒的约束作用,灌浆料的塑性增强,内力发生重分布,当达到极限荷载时,全部抗剪键处的灌浆料均达到极限强度。进行了48个钢管套筒灌浆连接破坏机理试验,分析了钢管套筒灌浆连接破坏过程和破坏形态,对灌浆料厚度、抗剪键个数、环向约束应力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浆料斜裂缝首先出现在钢管底部抗剪键位置处,与水平方向夹角约为30°,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厚距比的增大,斜裂缝由细而密向着粗而少发展。创建了钢管套筒灌浆连接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模型以灌浆料沿套筒内侧环向拉应变达到其极限拉应变作为极限状态,通过套筒环向应变、钢管环向应变与灌浆料环向应变间的变形协调关系、灌浆料整体静力平衡和灌浆料三向本构关系推导出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设计了5个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剪力墙,1个现浇钢管混凝土剪力墙,1个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试件,通过往复荷载试验,分析了剪力墙的破坏形态、滞回性能、变形能力及耗能能力,探讨了轴压比和加载速率对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制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不低于现浇钢管混凝土剪力墙,高于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
吴娟,张超[6](2017)在《芳纶-玻纤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研究》文中指出以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作为树脂基体,芳纶纤维-玻璃纤维混杂纤维作为变量,经热压烧结制备出一种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其摩擦学性能。经实验表明:材料的摩擦系数随着载荷、滑动速率的增大整体呈现减小趋势,磨损率随着载荷的增加出现波动,随滑动速率的增大呈现减小的趋势。在不同载荷和滑动速率条件下,含有芳纶/玻纤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表现出较好的摩擦学性能。摩擦过程中,含有芳纶-玻纤混杂纤维的摩阻材料磨损形式为犁沟和塑性变形,未含有的磨阻材料磨损形式主要为疲劳磨损。
张超,吴娟,黄镇,薛宇飞[7](2017)在《钢/铜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以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为树脂基体,钢纤维-铜纤维混杂纤维作为变量,经热压烧结制备一种摩擦材料,在干摩擦条件下通过摩擦磨损试验机考察其摩擦学性能,并用扫描电镜(SEM)对摩擦材料的表面磨损微观形貌进行观察分析,以研究钢/铜纤维混杂对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随滑动速率的增大,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率呈现减小趋势;轻载时,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率较高,重载时,摩擦系数、磨损率则相对较低。摩擦过程中,添加钢/铜混杂纤维的材料磨损形式为塑性变形和磨粒磨损;未添加混杂纤维的材料磨损形式主要为粘着磨损。由此可见,钢/铜混杂纤维的加入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摩擦系数,降低其磨损率,明显改善材料的摩擦学性能。
张超[8](2017)在《矿井提升机摩擦衬垫摩擦学性能及改性研究》文中指出摩擦式提升机作为煤矿生产中提升、下放物料,运送人员和设备的主要机器,依靠钢丝绳与摩擦衬垫之间的摩擦力来实现提升机的正常运转,而摩擦衬垫性能的好坏更是直接影响到矿井提升机的性能以及安全可靠性。近年来,不少恶性滑绳事故均因超载提升导致钢丝绳的非正常滑动,究其根本是因为摩擦衬垫在工作过程中因摩擦系数以及耐磨性发生下降,从而引发事故。因此,研究钢丝绳与摩擦衬垫之间的接触形式,开展摩擦衬垫的摩擦学性能研究,而后对现有摩擦衬垫进行改性研究,力图研制出高摩擦系数、高耐磨性的新型衬垫,对煤矿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结合钢丝绳特殊的螺旋结构,研究钢丝绳与摩擦衬垫在接触过程中的接触特性,并对两者之间的接触应力进行理论分析;通过有限元软件建立钢丝绳与摩擦衬垫的接触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研究在单根、两根、三根绳股以及钢丝绳的作用力下摩擦衬垫表面的应力变化规律。研究发现:钢丝绳与摩擦衬垫为非完全接触,接触区域分为三个部分;在滑动过程中,钢丝绳与衬垫之间保持两点或三点间断交替接触。随后,结合摩擦衬垫的现实使用工况设计实验方案,对现有衬垫材料在摩擦磨损测试仪上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其在干摩擦、水润滑条件下摩擦学性能随载荷、滑动速度的变化规律,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微观磨损形貌并分析其磨损机理。结果表明:摩擦衬垫的摩擦系数、磨损率随实验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干摩擦条件下磨损机理主要表现为粘着磨损,水润滑条件下磨损机理为磨粒磨损与疲劳磨损。接着,研究改性衬垫组分的性能,结合均匀设计试验与拟水平方法,以丁腈橡胶改性酚醛树脂、玻璃纤维、芳纶纤维的含量作为影响因子,设计改性衬垫配方并通过热压烧结工艺制备;通过摩擦学实验对不同组分改性衬垫材料进行筛选,确定出性能较好的改性材料,而后研究其摩擦学性能,并对磨损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树脂基体含量过少会导致材料性能的下降,玻璃纤维过量将导致磨损量偏高,而芳纶纤维的加入有效提高了材料的耐磨性;干摩擦与水润滑条件下,改性材料的摩擦系数、磨损量随载荷的增大而增大,随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且磨损机理均为疲劳磨损;对偶件表现为磨粒磨损。最后,在纤维增强改性衬垫的基础上,对填料组分进行研究。选取纳米颗粒(碳化硅、氧化铝、二氧化钛、二氧化硅)作为填料制备改性衬垫材料,研究不同组分对改性衬垫材料摩擦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镜研究其磨损机理。研究表明:纳米粒子特有的小尺寸与表面能大的效应,可以有效提高基体与纤维之间的结合力,同时纳米粒子作为润滑剂共同提高了材料的抗磨损性能,表现为更低的磨损率;纳米颗粒改性材料磨损形式为疲劳磨损与磨粒磨损,而对偶件主要表现为磨粒磨损。
刘惠[9](2017)在《会宝岭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管输系统参数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会宝岭铁矿的发展,矿区的开采深度相较于之前进一步加大,充填倍线,管道阻力等方面的变化会更加不利于生产,充填系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会宝岭铁矿的充填系统做出一些改进的设计。本文利用数值仿真模拟的研究方法,结合管道输送理论,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会宝岭铁矿的管道自流稳定性进行理论计算,并利用ANSYS Workbench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而对管道输送的相关参数进行了选择,为会宝岭铁矿安全、高效生产提供了一定的指导。研究内容和所做工作如下:(1)基于现有的相关理论对固液两相流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相关的研究成果,研究了充填体的运动状态,并选择了适合会宝岭铁矿的水力坡度计算公式。(2)对会宝岭铁矿的充填材料进行了测定和相关计算,确定了其质量浓度,粘度,雷诺数,以及临界流速和工作流速等多项参数。(3)运用ANSYS Workbench,对会宝岭铁矿的现有管输系统进行了模拟,并从料浆浓度、输送流速两个方面,再次进行模拟,提出相关的优化建议。
郝田青[10](2016)在《摩擦衬垫微观接触与动态滑动摩擦的原位实时观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摩擦衬垫作为摩擦式提升机的关键部件,提升机主要依靠摩擦轮上的摩擦衬垫来承受钢丝绳及绳端载荷,并依靠其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力进行传动,其摩擦性能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提升机的工作能力、提升效率和安全可靠性。本研究基于“白箱”的方法,利用VW9000高速摄像系统开展衬垫材料往复滑动摩擦实时动态观测试验,观测摩擦界面在摩擦损伤过程中各微观现象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摩擦衬垫的微观接触特性,认识微观磨损机理,进而为研究摩擦衬垫与钢丝绳间的摩擦机理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以目前国内摩擦式提升机广泛采用的K25、G30和GM-3摩擦衬垫为研究对象,开展衬垫材料在不同比压、滑动速度、润滑条件下的往复滑动摩擦过程的实时观测,从接触特性,摩擦过程中的原位界面形貌,结合摩擦系数与扫描电镜分析衬垫的微观摩擦机理,获得了以下主要结论:1、摩擦衬垫为粘弹性材料,表面微凸体受力会产生趋于硬质对磨副形状的变形,衬垫所受比压增加,变形量增加,实际接触面积增加。随着滑动速度的增加,衬垫实际接触面积先增大后减小,速度为1mm/s时,衬垫初期与后期单个周期内的实际接触面积变化规律相同;当滑动速度达到5mm/s后,中后期会出现粘滑波动现象,实际接触面积呈现不规则的锯齿状波动,滑动速度越大波动幅值越大,并伴随着摩擦噪声。2、摩擦衬垫材料的滑动摩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粘着阶段,滑动刚开始时,摩擦副间因粘着作用无相对位移,衬垫材料表层所有接触区域的分子链沿滑动方向拉伸变形;二、粘着滑动转换阶段,滑动方向后方的边缘部分开始出现相对滑移,并且逐渐向中心部分扩散,中心部分仍处于粘着状态,分子链继续拉伸变形;三、完全滑移阶段,所有接触部分不再产生粘着偏移,滑动进入稳定阶段,粘着位移中心区域大于边缘区域。3、GM-3摩擦衬垫的摩擦系数随着比压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G30与K25衬垫摩擦系数随着比压的增加而略微减小。三种衬垫的摩擦系数均随滑动速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粘滑波动会降低摩擦系数。4、GM-3衬垫表面最容易因摩擦热产生融化,相同条件下GM-3衬垫磨屑脱落的最多,磨损最严重。G30热分解温度最高,热抵抗性好,表面磨损居中。K25衬垫材料弹性较好,能够较好的分散压力,相同比压条件下,K25应力最小,K25表面受摩擦热影响较小,表面磨损最轻,磨屑最少,耐磨性最好。衬垫在低速低比压条件下主要为粘着磨损,高速或者高比压条件下为粘着磨损、磨粒磨损和疲劳磨损。5、三种衬垫在一定的比压和速度条件下表面都会产生卷筒状的磨屑,卷筒状的磨屑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阶段一,衬垫与玻璃片的表面产生粘着。阶段二,在周期性的交变应力下,衬垫表面产生疲劳裂纹。阶段三、裂纹扩展表层材料脱落随着滑动形成卷筒状的磨屑。阶段四,磨屑随摩擦副的运动在衬垫表面滚滑,碾压出与其形状尺寸相适应的凹槽。
二、摩擦提升机用新型摩阻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摩擦提升机用新型摩阻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摩擦式提升机衬垫与钢丝绳间的动态粘弹性摩擦磨损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来源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基于弧面法的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
2.1 实验平台 |
2.2 实验参数与步骤 |
2.3 弧面法测试方法 |
2.4 摩擦副材料 |
2.5 实时观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粘着滞后摩擦实验 |
2.6 动态载荷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摩擦实验 |
2.7 淋水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摩擦实验 |
2.8 增摩油脂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摩擦实验 |
2.9 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磨损实验 |
2.10 本章小结 |
3 基于弧面法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实时观测 |
3.1 引言 |
3.2 不同滑动距离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影响 |
3.3 不同比压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影响 |
3.4 不同滑速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动态载荷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粘弹性摩擦机理 |
4.1 引言 |
4.2 不同交变载荷幅值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影响 |
4.3 不同交变载荷频率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粘弹性摩擦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淋水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边界润滑机理 |
5.1 引言 |
5.2 摩擦衬垫吸水增重百分比 |
5.3 水介质对摩擦衬垫承载能力的影响 |
5.4 水介质对摩擦衬垫与钢丝绳之间的摩擦性能的影响 |
5.5 干燥与淋水条件下摩擦衬垫磨损形貌的对比 |
5.6 分析与讨论 |
5.7 本章小结 |
6 增摩油脂工况下摩擦衬垫与钢丝绳的边界润滑机理 |
6.1 引言 |
6.2 增摩油脂的流变特性 |
6.3 增摩油脂工况下比压对摩擦衬垫摩擦系数的影响 |
6.4 增摩油脂工况下滑速对摩擦衬垫摩擦系数的影响 |
6.5 增摩油脂工况下摩擦衬垫长时间实验的摩擦系数与温度 |
6.6 实验前后增摩油脂红外光谱图的对比 |
6.7 分析与讨论 |
6.8 本章小结 |
7 摩擦衬垫的粘弹特性对接触界面磨损行为的影响 |
7.1 引言 |
7.2 摩擦衬垫粘弹性接触与滑移的实时观测 |
7.3 摩擦衬垫的摩擦特性 |
7.4 摩擦过程中界面温度的监测 |
7.5 摩擦衬垫的磨损特性 |
7.6 分析与讨论 |
7.7 本章小结 |
8 动态提升工况下摩擦传动欧拉公式的修正 |
8.1 引言 |
8.2 修正欧拉公式 |
8.3 摩擦式提升机实例验证 |
8.4 本章小结 |
9 结论与展望 |
9.1 全文主要内容和结论 |
9.2 论文创新点 |
9.3 全文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新型提升机制动系统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矿井提升机机械制动系统方案设计 |
2.1 矿井提升机机械制动控制系统组成 |
2.2 液压盘形制动回路工作原理 |
2.3 主要元件选型及计算 |
2.4 盘式制动器的模糊故障树分析 |
3 提升机制动控制系统数学模型构建 |
3.1 恒减速制动控制系统 |
3.2 系统各部分传递函数计算 |
3.3 恒减速系统参数设置 |
3.4 本章小结 |
4 制动系统对主要部件影响分析 |
4.1 主要技术参数 |
4.2 主轴装置强度分析 |
4.3 各连接件校核分析 |
4.4 结果分析 |
5 新型制动系统工程应用 |
5.1 改造背景 |
5.2 可行性分析 |
5.3 总体思路 |
5.4 新制动系统调试、检测 |
5.5 实施效果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动力学的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防滑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概述 |
1.2.1 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特点 |
1.2.2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种类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动力学理论研究现状 |
1.3.2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防滑安全研究现状 |
1.4 课题来源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动力学模型的研究 |
2.1 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的传动原理 |
2.2 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2.1 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2.2 弹性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2.3 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2.3.1 提升系统的模型参数 |
2.3.2 刚体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2.3.3 弹性体动力学模型的求解 |
2.4 两种动力学模型防滑安全验算的分析比较 |
2.4.1 防滑安全的验算方法 |
2.4.2 刚体和弹性体动力学模型的防滑安全验算 |
2.4.3 刚体和弹性体动力学模型的分析比较 |
2.5 本章小结 |
3 提升系统紧急制动的防滑安全研究 |
3.1 紧急制动的滑动分析 |
3.2 紧急制动的防滑安全验算 |
3.3 紧急制动的制动力大小选择 |
3.3.1 制动力与制动距离的关系 |
3.3.2 制动力与防滑安全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提升系统启动防滑安全的研究 |
4.1 几种不同启动加速度控制曲线的确立 |
4.2 不同启动加速度控制曲线下提升系统的仿真分析 |
4.2.1 钢丝绳张力的分析比较 |
4.2.2 防滑安全性能的分析比较 |
4.2.3 梯形加速度控制曲线的合理选择 |
4.3 本章小结 |
5 提升系统参数对防滑安全的影响分析 |
5.1 提升系统参数对防滑安全的影响 |
5.1.1 提升钢丝绳对防滑安全的影响 |
5.1.2 运动学参数对防滑安全的影响 |
5.1.3 提升容器载荷对防滑安全的影响 |
5.2 提升系统各参数间的分析比较 |
5.2.1 正交试验设计的概述 |
5.2.2 试验方案的设计 |
5.2.3 试验结果的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及载荷动态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总体结构 |
2 钢丝绳张力及液压平衡装置动态特性研究 |
2.1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运行及张力变化特点 |
2.2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动力学模型 |
2.3 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张力液压自动平衡装置 |
2.4 基于AMEsim的张力液压平衡装置动态特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钢丝绳张力测量方法及动态监测系统 |
3.1 基于钢丝绳张力液压自动平衡装置的张力测量方法 |
3.2 钢丝绳张力及提升载荷动态监测系统 |
3.3 本章小结 |
4 颗粒阻尼传感器设计及其减振滤波研究 |
4.1 颗粒阻尼传感器的设计 |
4.2 颗粒阻尼传感器的减振耗能研究 |
4.3 基于DEM的颗粒阻尼建模 |
4.4 基于DEM的黏-弹性接触模型耗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颗粒阻尼传感器仿真及相关参数优化 |
5.1 颗粒阻尼传感器弹性体结构优化 |
5.2 颗粒参数对减振滤波阻尼效果的仿真 |
5.3 颗粒阻尼传感器的标定 |
5.4 本章小结 |
6 现场试验数据及问题分析 |
6.1 钢丝绳张力有线测量系统的硬件设计及现场平台搭建 |
6.2 现场采集数据对比分析 |
6.3 油压法、拉压转换法所测张力对比分析 |
6.4 钢丝绳张力信号数字滤波处理的现场应用 |
6.5 钢丝绳张力测量过程出现的问题及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矿用钢管混凝土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试验研究现状 |
1.2.2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承载力研究现状 |
1.2.3 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本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轴向拉压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2.1 试验设计及试件制备 |
2.1.1 试件设计与材料力学性能 |
2.1.2 轴向拉压试验装置及测量内容 |
2.1.3 试件制备 |
2.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2.2.1 试验过程与连接破坏形态 |
2.2.2 轴向荷载-滑移关系 |
2.2.3 钢管和套筒应变分布规律 |
2.2.4 连接承载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2.3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粘结应力分析 |
2.3.1 粘结应力分布和变化规律 |
2.3.2 粘结应力与滑移本构关系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破坏机理试验研究 |
3.1 破坏机理模拟试验装置设计 |
3.2 破坏机理模拟试件设计 |
3.3 试件制备 |
3.4 连接破坏机理分析 |
3.4.1 连接破坏过程 |
3.4.2 连接破坏形态 |
3.4.3 粘结应力与相对滑移本构关系 |
3.5 粘结承载力影响因素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极限状态及承载力计算模型 |
4.1 连接承载力极限状态分析 |
4.1.1 钢管套筒约束应力和应变分析 |
4.1.2 灌浆料应力和应变分析 |
4.1.3 连接承载力极限状态 |
4.2 连接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 |
4.2.1 连接段应力分析 |
4.2.2 摩擦系数 |
4.2.3 灌浆料多轴受压强度 |
4.3 连接极限承载力计算 |
4.3.1 承载力计算公式 |
4.3.2 钢管套筒灌浆连接设计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不同施工方法和配筋形式剪力墙抗震性能对比试验 |
5.1 试验目的与试验内容 |
5.2 对比试验设计 |
5.3 加载装置及测量内容 |
5.4 试件制备 |
5.5 试验过程与破坏形态分析 |
5.6 剪力墙抗震性能分析 |
5.7 钢筋和钢管应变分布规律 |
5.8 水平接缝变形分析 |
5.8.1 竖向变形 |
5.8.2 水平错动 |
5.9 装配式钢管混凝土剪力墙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
5.10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钢/铜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实验部分 |
2.1 原材料及组分配比 |
2.2 制备工艺 |
2.3 性能测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1 摩擦系数 |
3.1.2 磨损率 |
3.2 磨损机理研究 |
4 结论 |
(8)矿井提升机摩擦衬垫摩擦学性能及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摩擦提升机绳衬有限元分析 |
1.2.2 摩擦提升机绳衬研究 |
1.2.3 摩擦材料的研究 |
1.2.4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摩擦衬垫摩擦接触应力场 |
2.1 引言 |
2.2 钢丝绳与摩擦衬垫接触特性分析 |
2.3 摩擦接触应力分析 |
2.3.1 绳股与衬垫的法向接触理论 |
2.3.2 绳股与衬垫的周向接触理论 |
2.4 绳衬接触应力分析 |
2.4.1 单股、两股及三股应力分析 |
2.4.2 滑动过程中绳衬应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摩擦衬垫摩擦学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 |
3.2.1 实验原理 |
3.2.2 测试原理 |
3.2.3 实验方案 |
3.3 摩擦衬垫摩擦学实验研究 |
3.3.1 载荷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3.3.2 滑动速度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3.3.3 摩擦衬垫磨损机理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纤维增强改性衬垫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改性衬垫材料的制备 |
4.2.1 实验用原材料 |
4.2.2 改性衬垫配方设计 |
4.2.3 改性衬垫材料制备 |
4.3 不同组分改性衬垫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
4.3.1 材料基本属性测试 |
4.3.2 不同配方改性材料摩擦学研究 |
4.4 改性衬垫材料摩擦性能研究 |
4.4.1 载荷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4.4.2 滑动速度对摩擦性能的影响 |
4.4.3 改性衬垫磨损机理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填料增强改性衬垫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改性衬垫材料的制备 |
5.2.1 实验用原材料 |
5.2.2 改性衬垫配方 |
5.2.3 改性衬垫制备 |
5.3 填料对摩擦学性能的影响 |
5.3.1 干摩擦条件下 |
5.3.2 水润滑条件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会宝岭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管输系统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序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充填开采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3 全尾砂充填技术的研究历史与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5 本文开展的技术路线 |
2 充填料浆管道输送的相关理论 |
2.1 料浆流动的基本理论 |
2.2 管输阻力的基本理论 |
2.3 充填料的管道输送阻力模型 |
2.4 水头损失计算 |
2.5 水头损失的影响因素 |
2.6 本章小结 |
3 砂浆及其管道输送特性 |
3.1 砂浆特性 |
3.2 固-液两相流的管流输送模式 |
3.3 砂浆物理力学性质及配比参数 |
3.4 尾砂砂浆悬液的流型及其流变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4 会宝岭铁矿综述及模拟所需参数的计算 |
4.1 矿区综述 |
4.2 充填料浆的特性 |
4.3 其他相关参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5 会宝岭铁矿充填管输系统参数优化 |
5.1 ANSYS Workbench简介 |
5.2 建立管道模型与网格划分 |
5.3 求解与后处理 |
5.4 对管输系统料浆浓度的参数优化 |
5.5 对管输系统入口流速的参数优化 |
5.6 对管输系统管道直径的参数优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摩擦衬垫微观接触与动态滑动摩擦的原位实时观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摩擦衬垫的研究现状 |
1.3 摩擦过程实时观测的硏究现状 |
1.4 摩擦界面行为 |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 |
2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及试样加工 |
2.2 实验参数的确定 |
2.3 实验装置简介 |
2.4 技术路线 |
2.5 试验方案 |
3 摩擦衬垫界面的微观接触分析 |
3.1 灰度法计算实际接触面积原理 |
3.2 静态实际接触面积 |
3.3 滑动过程中实际接触面积 |
3.4 本章小结 |
4 摩擦衬垫滑动过程中的界面微观行为研究 |
4.1 摩擦过程中接触界面的原位形貌分析 |
4.2 摩擦界面的粘滑行为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摩擦衬垫的动态滑动摩擦机理研究 |
5.1 比压对衬垫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5.2 速度对衬垫材料摩擦系数的影响 |
5.3 摩擦衬垫的摩擦机理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摩擦衬垫的滑动磨损机理分析 |
6.1 摩擦衬垫的光学磨损形貌分析 |
6.2 衬垫材料卷筒状磨屑形成过程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摩擦提升机用新型摩阻材料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摩擦式提升机衬垫与钢丝绳间的动态粘弹性摩擦磨损行为研究[D]. 冯存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2]新型提升机制动系统特性分析与试验研究[D]. 马钰.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9(08)
- [3]基于动力学的立井多绳摩擦提升系统防滑安全研究[D]. 钱壮壮.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多绳摩擦式提升机钢丝绳张力及载荷动态监测研究[D]. 雷高阳.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1)
- [5]矿用钢管混凝土套筒灌浆连接性能试验研究[D]. 武立伟. 华北理工大学, 2018(05)
- [6]芳纶-玻纤混杂纤维增强摩阻材料的研究[J]. 吴娟,张超.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7(12)
- [7]钢/铜混杂纤维增强摩擦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J]. 张超,吴娟,黄镇,薛宇飞. 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7(S1)
- [8]矿井提升机摩擦衬垫摩擦学性能及改性研究[D]. 张超. 太原理工大学, 2017(02)
- [9]会宝岭铁矿全尾砂胶结充填管输系统参数优化研究[D]. 刘惠. 山东科技大学, 2017(03)
- [10]摩擦衬垫微观接触与动态滑动摩擦的原位实时观测研究[D]. 郝田青.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