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MPEG-4多路视频编码器硬件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李凯[1](2020)在《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文中提出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是一种利用光学成像原理,能将井下复杂、不易观察的情况以图像的形式直观地显示出来的新一代测井系统,随后测井人员把图像资料进行进一步分析,从而对井下的各种问题进行监测、处理。随着测井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意识到传统的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已经不能满足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测井需要,主要的不足有:不支持双通道码流传输、不支持视频存储功能、不支持串口透明传输、编码器尺寸不合适等。针对这一现状,本文采用海思3518芯片自主研究设计了一款新一代VideoLog井下电视专用的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本次编码器设计分为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本文首先从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设计相关的理论技术着手,研究了 VideoLog井下电视系统的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工作过程、H.264编码技术、流媒体技术、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Web服务器模型,为软硬件设计提供技术基础。在硬件设计时,首先根据实际使用需求对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进行了硬件整体设计,并选择了海思3518芯片作为编码器的视频处理芯片,然后根据海思官方参考手册提供的硬件接口依次设计了编码器的视频采集模块、SD卡存储模块、以太网模块、电源模块、UATR模块、NANDFlash模块。在软件设计时,首先搭建嵌入式开发环境,接着向编码器移植了 Linux操作系统,之后根据海思的软件接口与Linux环境下的系统函数了依次设计开发了 VideoLog网络视频编码器的视频采集程序、视频传输程序、视频参数配置程序。最后,在实验室环境下对编码器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分别验证了编码器在局域网中能正常进行视频传输、串口通讯、视频存储,编码器软硬件工作正常,能采集、传输、存储高清的井下视频图像。之后在实际测井过程中进行了多次应用测试,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为井下套管监测与事故处理提供了重要的解决方案。
史刚刚[2](2019)在《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油田无人值守站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文中研究说明石油产业在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油田采油系统中,大量偏远油井存在监管困难、偷油、漏油等问题,使石油开采企业遭受巨大损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石油开采企业建立起油井视频监控系统。但现有监控系统往往依赖监控人员的主观判断,缺乏对监控视频的自动化分析功能。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设计并实现了一个针对偏远油田的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本文首先阐述了石油开采企业现阶段采用的视频监控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问题,如无法实现高速智能化应用、事中报警灵敏度弱、误报率高、检测率低、系统可用性差等。其次,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视频监控系统、目标检测技术的相关发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对现有偏远油田视频监控系统进行详细的调研和需求分析,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一种针对偏远油田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设计方案,并详细说明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过程中所需技术,其中包括高清监控、网络传输、视频编解码、视频传输、视频存储、视频分析等。最后,具体结合长庆油田现场设备的实际情况,改进视频监控的硬件系统,并对改进后的硬件系统进行调试与测试。与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相比,本系统在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硬件方面,本文提出的视频监控系统选用的视频编码器是基于Linux平台设计,该硬件平台稳定性更高,且具有多种数据接口,可混合接入模拟图像和视频图像等多模态数据,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生产现场的原有设备投资。该视频编码器还支持多种视频解析协议以及断网续传功能,能够高效便捷地接入数据处理中心。在软件方面,本系统通过基于LBFuzzyGaussion背景的建模方法来实现监控画面中前景区域的快速提取,同时做到缩小待识别区域,减少识别时间;再通过R-FCN网络对可疑前景区域进行精细检测,获取到前景目标的类别及位置;检测后续帧时,仅对上一帧可疑目标的邻域、前景区域及视频画面边缘进行检测,从而进一步提高检测效率;最后,对比检测到的前景目标类型以及移动轨迹,判断是否存在入侵行为,当检测到入侵等行为时,触发告警,并保存告警视频片段用于事后追责。本文采用长庆油田36个监控点的168段告警视频作为数据集进行实验分析,将本文提出的检测系统与常见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通过对比试验可知,本系统在保证监控准确率的同时,达到更低的误报率,符合设计预期。因此,本系统的检测准确率、漏检率完全满足作业现场的实际使用需求,且系统具有较强的延展性,具有良好的工程实际应用价值。
常颖[3](2019)在《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提出机载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是飞机音频和视频信息采集、记录的专用设备,承担了飞机舱内外视频画面及话音、舱音的信息记录任务,并可通过上位机软件实现音频和视频的数据管理以及同步回放功能,已经成为非常重要航空电子设备。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分为信息采集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两部分,信息采集单元承担音视频采集、压缩、传输等任务,数据存储单元为大量数据的存储和管理提供支撑。随着对飞机座舱音频和视频记录质量要求的不断增加,高分辨率的视频和高采样率的音频采集必将成为趋势。大量数据量将会在音频和视频采集过程中产生,尤其要求高品质的视频图像,数据量更大,因此给CPU的处理能力和海量数据存储能力带来严重挑战。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视频编码标准的不断涌现,有力保障了机载音视频采集记录的性能要求。通过数据还原技术,人们可直观了解飞机舱内的状态,为事故调查、故障分析、日常任务训练等提供依据。因此,研制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机载音视频存储系统的专业化应用特点,论文提出一套完整的系统方案。本文首先阐述了机载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国内外产品的研究现状,同时阐述了设计中处理平台、编码算法、存储技术、同步技术等关键问题的研究现状,并通过对比选择更合适的处理平台、更高效的编码算法以及存储和同步技术。论文提出了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架构,明确系统的功能能及性能指标。然后,将该系统的设计分为两大部分:信息采集单元和数据存储单元,分别详细介绍它们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并对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的分析。采用TI的音视频处理专用DSP芯片作为采集单元的核心,对多路音频和视频信号进行采集、压缩和传输;选用INTEL的X86架构芯片作为存储单元的核心,SATA盘作为存储空间,对大数据量信号进行接收、存储及管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合理有效,具备多路音频和视频的采集功能,可以有效地实现大量数据管理。
梁明亮[4](2019)在《基于Tegra嵌入式平台的HEVC编码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H.264/AVC已经难以满足市场对超高清视频应用的需求,从而诞生了新一代视频编码标准HEVC(High Efficiency Video Coding)。在相同的主观视频质量条件下,HEVC比H.264/AVC提高了近50%的压缩率。但同时HEVC编码器的复杂度也明显增加,因此,如何实现超高清视频的实时HEVC编码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Nvidia Jetson TX1嵌入式平台上设计了一个多路视频的HEVC编码和传输系统。为了解决HEVC实时编码问题,本文采用Jetson TX1上的视频编码器硬核作为HEVC编码实现方案,基于Nvidia提供的视频编码low-level API进行开发。其次,为了支持多种视频数据源输入,设计了并发的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同时,为了支持多路HEVC编码和传输,对Nvidia提供的HEVC编码例程进行封装和扩展,并设计了一个HEVC压缩码流的网络传输系统。最后,在上位机基于Gstreamer框架开发了一个多路视频的取流解码软件。本文实现了在Nvidia Jetson TX1平台开发了一个实时的HEVC视频编码系统。能够支持多种视频源的数据采集,包括CSI相机、网口相机和本地视频文件。能够支持多路视频HEVC实时编码和传输。能够支持分辨率为4K、帧率为25的实时视频编码和传输。能够在上位机PC上接收从Jetson TX1发送的压缩码流并进行HEVC视频解码。最后,实验结果表明,本文使用的Jetson TX1上硬件HEVC编码器的编码速率比PC(Intel酷睿i5 3230M)上x265的编码速率约高2个数量级。
吕国峰[5](2015)在《基于FPGA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几年来,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爆炸的时代,由于视频信息的多样化,要处理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如何从繁杂的视频数据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关注的重点。越来越多的视频编码也应运而生,其中MPEG-4编码标准属于第二代编码,在继承了大量第一代标准优秀算法的基础上,从生物学角度,充分考虑的人眼的特性,提出了基于内容的编码概念。本文围绕基于FPGA的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展开了探索,主要工作如下:MPEG-4编码标准是基于内容的编码标准,深入分析了该标准的编码过程,探索了帧内、帧间编码方式,掌握了DCT变换、量化、熵编码等详细细节。提出了基于FPGA的视频编码器架构,主要包括数据传输模块、运动估计补偿和预测编码模块,分别介绍了各模块的设计思路。另外掌握了FPGA软件ISE平台的相关内容,知道了硬件平台VC707的配置情况,它是基于Virtex-7的硬件平台。将视频编码器在FPGA上进行设计和实现,具有时间开销少、花费低、便于调试的优点,基于FPGA的设计在处理时更具优势。在ISE实验平台上设计与实现了基于FPGA的MPEG-4视频编码器架构,完成了视频编码器的实现流程。通过数据传输模块介绍了基于软件和硬件的设计测试流程,使用JTAG配置模式在板子上进行了实现;对运动估计补偿和预测编码模块进行了功能仿真,创新性的提出了将量化矩阵固化在ROM模块中,设计了测试平台的结构,验证了这两个模块功能的正确性;最后将所有模块组合起来进行实现。
刘荣科,胡伟,高杨,周游[6](2011)在《基于DSP平台的机载高清视频编码器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针对无人机(UVA)航拍对高清视频的需求,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数字信号处理器(DSP)平台的MPEG-4高清视频编码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和可靠性高的特点。根据DSP片内资源设计了存储器分配方案,优化了编码过程中的数据流传输,降低了数据访问对编码速度的影响。针对视频编码算法中复杂度较高的部分,采用了基于预测的运动估计,减少了匹配搜索时间;提出了改进的变长编码方案,大幅提高了编码速度;提出了一种提前判断全零系数块的充分条件,有效减少了离散余弦变换(DCT)和量化计算。实验结果表明,该编码器对720P格式(1 280pixel×720pixel分辨率)视频的编码速度在20帧/s以上,并且峰值信噪比(PSNR)高于35dB,具有良好的画面质量和较低的码率。
郭妍[7](2009)在《基于MPEG-4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视频监控技术相应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它作为安防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国防、工业、交通、能源、信息技术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数字化视频监控已经成为视频监控的重点发展领域,而网络技术和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结合则成为视频监控技术新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本课题来源于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陕西省配套资金项目,主要任务是为适应市场需求,研制一种新型高效的基于MPEG-4标准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本文在对视频监控系统所涉及到的视频采集处理和视频编解码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详细研究了基于DSP的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硬件各模块功能和软件构成,重点根据嵌入式平台的特点,对基于MPEG-4标准的视频压缩编码在DSP平台上进行了移植、实现和优化。论文从分析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概况以及数字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入手,结合系统的方案选型和功能设计需求,对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总体方案设计。介绍了系统硬件平台特别是网络视频服务器模块的设计,包括视频采集模块、视频压缩模块、接口模块、外围存储器模块、时钟模块和电源模块。重点研究了在VC6.0环境下使用C语言实现一个基于MPEG-4标准的视频编码,对代码进行修改,使之符合DSP编程需要,将代码移植到TMS320DM642硬件平台上,并根据DSP处理芯片的特性对代码进行优化,最大限度提高代码性能。最后从功能、性能和稳定性三个方面对系统进行了测试,系统运行正常,平均速率由优化前的5fps提高到33fps,达到了预期设计目标。
孙炎森[8](2009)在《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指出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品质得到逐步地提高,随之而来的无线互连式便携式设备正逐渐地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当中。应用蓝牙无线通信技术代替有线,摆脱设备纷繁的连线困扰,使得数据的传输与交换更加便捷,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娱乐的方式。蓝牙音频传输的创新应用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多媒体享受。研究如何运用蓝牙技术来传输立体声音频、传输视频,构建新一代家庭娱乐网络,是如今蓝牙技术研究的一个新焦点,也是蓝牙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深入研究蓝牙协议栈及蓝牙应用框架的基础之上,对基于蓝牙无线通信技术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技术、点到多点视频传输技术进行研究,并利用相关技术对蓝牙多点音视频系统进行构建。具体工作如下:(1)本文研究了蓝牙无线通信技术,包括蓝牙技术的包括蓝牙技术特点、蓝牙体系结构及蓝牙应用规范等等。针对蓝牙技术的特性,以及实际的应用需求,文章对蓝牙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分别提出了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应用场景,并对其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解决。(2)在研究系统构建的关键问题之后,本文根据蓝牙网络拓扑特性,以及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方法,对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进行设计与实现,重点突出了该系统的一对多调度策略的实现过程。(3)通过对蓝牙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以及对多个媒体流同步传输概念的理解,文章给出了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为本文的研究重点,本系统是点到多点音频传输概念进一步深化,文章从需求分析入手,给出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包括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层次结构、逻辑结构等模型。同时,文章也给出了该系统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测试分析。另外,针对多个音频流的同步问题,文章给出多音频流的同步算法。(4)文章研究了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技术,对蓝牙环境下多音频流传输深入到多视频传输,提出了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方案。本文实现的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是对蓝牙音频传输技术的深入应用,给用户带来了蓝牙无线环境下的高质量环绕立体声的音频服务。文章提出的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在蓝牙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了一定创新性,将对蓝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赵磊[9](2009)在《基于MPEG-4的多路视频编码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提出数字视频的数据量通常很大而不便于存储和传输。因此对数字视频数据进行压缩,以压缩编码的形式存储和传输,有着重要的研究、应用价值和迫切的现实需求。本文根据项目技术要求及多路视频编码系统的特点,提出和采用了以VW2010为核心的实时硬件编码方案,并实现了基于FPGA的多路TS码流合成功能。通过选择以ARM芯片LPC2214作为系统主控制器,结合FPGA内部的ARM/Intel时序模式转换电路,实现了VW2010及其外围电路的初始化、配置与控制,给出了各子模块的电路设计,并完成了相应的原理图和印刷电路版图设计。在分析VW2010与主控芯片通信机制的基础上,编写了FLASH驻留数据的下载程序、针对VW2010的微代码加载程序与TS引导配置程序。最后详细介绍了码流合成单元的PSI过滤、PAT和PMT重建以及PCR校正等模块的具体设计与实现,并利用Modelsim 6.2b软件对各关键功能模块进行了仿真和验证。仿真和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满足项目要求,实现了视频信号MPEG-4标准编码的TS码流输出,并得到了六路TS数据的合成码流,从而证明本文所提出的设计方案、方法和结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曾明霞[10](2007)在《基于DSP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今数字时代,MPEG-4视频压缩标准以其低比特率、高压缩性很好地满足了数字化多媒体信息的传输,在数字电视、可视电话、实时多媒体监控、移动多媒体通信,网络视频服务器等交互多媒体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论文首先系统地介绍了视频压缩编码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MPEG-4的主要技术,据此介绍了MPEG-4简单框架编码器的软件实现方案,给出了流程图,并在VC++环境下用C语言程序实现了MPEG-4简单框架的视频压缩功能,采用标准测试序列编码解码验证,接着研究了核心算法DCT变换、量化和运动估计/补偿;其次结合C6711的指令结构和硬件特点,在此基础上做出系统硬件方案框图,并将此代码成功移植到CCS中,进行软件仿真,验证了编码器的有效性,补充说明了部分算法的优化方案,并针对算法移植和仿真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和解决;然后对算法中比较耗时的运动估计中的各种搜索算法进一步研究,实现了一种优于钻石的高效率的搜索算法,并在MATLAB中仿真比较其性能。最后就课题设计过程中的收获和研究的结果予以总结展望。
二、MPEG-4多路视频编码器硬件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PEG-4多路视频编码器硬件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视频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2 视频编码技术发展现状 |
1.2.3 视频解决方案发展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相关理论及技术研究 |
1.3.2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研究 |
1.3.3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设计研究 |
1.4 本文章节安排 |
第二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相关理论技术研究 |
2.1 VideoLog可视化测井系统 |
2.2 H.264 编码技术 |
2.2.1 H.264 编码器原理 |
2.2.2 H.264 解码器原理 |
2.3 流媒体技术 |
2.3.1 TCP/IP协议 |
2.3.2 RTMP协议 |
2.4 嵌入式系统组成及开发流程 |
2.5 Web服务器模型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设计 |
3.1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硬件整体设计 |
3.2 视频编码器处理芯片选择 |
3.3 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模块设计 |
3.4 视频编码器SD卡存储模块设计 |
3.5 视频编码器以太网模块设计 |
3.6 视频编码器电源模块设计 |
3.7 视频编码器UART模块设计 |
3.8 视频编码器NAND Flash模块设计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应用程序开发 |
4.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硬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软件开发环境搭建 |
4.2.1 Linux虚拟系统搭建 |
4.2.2 交叉编译工具安装 |
4.2.3 海思SDK安装 |
4.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U-boot移植 |
4.3.1 U-boot编译 |
4.3.2 U-boot烧录 |
4.4 VideoLog视频编码器Linux内核移植 |
4.4.1 Linux内核裁剪 |
4.4.2 Linux内核编译 |
4.4.3 Linux内核烧录 |
4.5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根文件系统移植 |
4.5.1 jffs2 根文件系统制作 |
4.5.2 根文件系统烧录 |
4.6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采集程序开发 |
4.7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传输程序开发 |
4.7.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流媒体服务器移植 |
4.7.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推流程序设计 |
4.8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程序开发 |
4.8.1 VideoLog视频编码器Web服务器程序设计 |
4.8.2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界面设计 |
4.8.3 VideoLog视频编码器视频参数配置功能实现 |
4.9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应用 |
5.1 系统测试环境搭建 |
5.2 系统功能性测试 |
5.2.1 Linux系统加载性能测试 |
5.2.2 视频采集传输性能测试 |
5.2.3 双码流性能测试 |
5.2.4 串口透传性能测试 |
5.2.5 SD卡存储性能测试 |
5.2.6 Web服务器视频参数配置性能测试 |
5.3 系统应用测试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油田无人值守站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油田监控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目标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智能监控系统相关技术 |
2.1 智能监控系统概述 |
2.2 监控通信技术概述 |
2.3 视频分析技术概述 |
第三章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与架构设计 |
3.1 油井视频监控需求分析 |
3.2 油井视频监控系统需求分析 |
3.3 油井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原则 |
3.4 油井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5 油井智能视频监控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四章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硬件实现 |
4.1 油田业务管理模式分析 |
4.2 油田视频监控系统硬件结构实现 |
4.3 视频采集子系统 |
4.4 视频传输及存储子系统 |
4.5 视频监控平台子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软件实现 |
5.1 软件系统功能与结构 |
5.2 网络传输 |
5.3 入侵行为检测 |
5.3.1 入侵行为检测总流程 |
5.3.2 运动目标检测技术介绍 |
5.3.3 基于背景建模的运动目标检测 |
5.3.4 卷积神经网络介绍 |
5.3.5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 |
5.3.6 算法流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演示与运行 |
6.1 系统演示 |
6.1.1 软件系统演示 |
6.1.2 硬件系统演示 |
6.1.3 测试内容 |
6.2 软件应用效果分析 |
6.3 系统硬件资源分析 |
6.4 系统应用效果测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系统简介 |
1.2 国内外产品现状 |
1.2.1 国内现状 |
1.2.2 国外现状 |
1.3 研究技术现状 |
1.3.1 处理平台 |
1.3.2 编码算法 |
1.3.3 数据存储技术 |
1.3.4 数据同步技术 |
1.4 研究目的和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5 预期结果和意义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架构 |
2.1 AVCSS功能 |
2.2 AVCSS性能指标 |
2.3 AVCSS系统架构 |
2.3.2 信号采集单元方案设计 |
2.3.3 数据存储单元方案设计 |
2.4 关键技术 |
2.4.1 高速信号印制板制作技术 |
2.4.2 信号采集模块软件开发技术 |
2.4.3 大数据存储技术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音视频采集单元设计 |
3.1 音视频采集单元硬件设计 |
3.1.1 DSP接口设计 |
3.1.2 音频解码接口设计 |
3.1.3 视频解码接口设计 |
3.1.4 DDR2接口设计 |
3.1.5 FLASH接口设计 |
3.1.6 以太网接口设计 |
3.2 音视频采集单元软件设计 |
3.3 高速信号PCB设计 |
3.3.1 布局 |
3.3.2 布线 |
3.3.3 信号完整性仿真 |
3.4 数据同步技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数据存储单元设计 |
4.1 数据存储单元硬件设计 |
4.1.1 以太网接口设计 |
4.1.2 SATA接口设计 |
4.1.3 DDR3接口设计 |
4.2 大数据存储管理设计 |
4.2.1 数据存储模块 |
4.2.2 命令交互模块 |
4.3 数据存储单元软件设计 |
4.4 数据循环记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实验结果 |
5.1 实验环境搭建 |
5.2 数据采集实验结果 |
5.2.1 视频回放实验结果 |
5.2.2 音频回放试验结果 |
5.3 数据管理实验结果 |
5.3.1 数据记录验证 |
5.3.2 数据下载验证 |
5.3.3 循环记录验证 |
5.4 自检功能实验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 基本情况 |
2 教育背景 |
(4)基于Tegra嵌入式平台的HEVC编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1.3 视频编码的基本概念 |
1.3.1 RGB和 YUV颜色空间 |
1.3.2 模拟视频和数字视频 |
1.3.3 YCBCR采样格式 |
1.4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2章 HEVC视频编码技术 |
2.1 引言 |
2.2 HEVC 编码框架 |
2.3 HEVC主要技术 |
2.3.1 帧内预测 |
2.3.2 帧间预测 |
2.3.3 变换和量化 |
2.3.4 熵编码 |
2.3.5 环路滤波 |
2.4 HEVC与 H.264 计算复杂度对比 |
2.5 HEVC实现方案 |
2.5.1 通用处理器 |
2.5.2 专用集成芯片 |
2.5.3 几种HEVC实现方案比较 |
2.6 系统平台介绍 |
2.6.1 硬件平台 |
2.6.2 软件环境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HEVC视频编码系统设计 |
3.1 引言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2.1 硬件总体框图 |
3.2.2 NVIDIA提供的HEVC编码程序 |
3.2.3 系统总体设计 |
3.2.4 主程序启动流程 |
3.3 系统内部数据通信设计与优化 |
3.4 多路视频采集系统 |
3.5 HEVC编码过程 |
3.6 视频数据网络传输系统 |
3.6.1 HEVC码流封装与传输 |
3.6.2 多路视频取流解码系统 |
3.7 HEVC编码器参数设计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HEVC视频编码系统实现 |
4.1 引言 |
4.2 系统配置过程 |
4.3 系统内部数据通信 |
4.4 多视频源数据采集 |
4.5 多路视频的HEVC编码 |
4.5.1 视频像素格式转换 |
4.5.2 HEVC视频编码实现 |
4.5.3 支持多路视频的HEVC编码 |
4.6 HEVC码流传输系统 |
4.6.1 数据封包和网络发送 |
4.6.2 上位机取流解码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与结果 |
5.1 引言 |
5.2 系统环境搭建 |
5.2.1 嵌入式LINUX开发基本流程 |
5.2.2 JETSON TX1 系统环境搭建 |
5.3 实验与结果 |
5.3.1 实验设计 |
5.3.2 JETSON TX1 实验结果 |
5.3.3 PC端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FPGA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目的 |
1.2 国内外相关发展及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意义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MPEG-4视频编码标准及算法 |
2.1 MPEG-4视频图像格式 |
2.2 MPEG-4编码技术与过程 |
2.2.1 关键技术 |
2.2.2 编码过程 |
2.2.3 形状信息编码 |
2.2.4 运动信息编码 |
2.2.5 纹理信息编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编码器系统设计概述 |
3.1 视频编码器总体设计 |
3.2 视频编码器的详细设计 |
3.2.1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2.2 运动估计补偿模块设计 |
3.2.3 预测编码模块设计 |
3.3 实验平台简介 |
3.3.1 软件ISE简介 |
3.3.2 硬件VC707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MPEG-4视频编码器的实现 |
4.1 数据传输模块的实现 |
4.2 运动估计补偿和预测编码模块仿真 |
4.2.1 仿真前准备 |
4.2.2 IP核的使用 |
4.2.3 功能仿真与综合 |
4.3 整体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课题工作总结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基于DSP平台的机载高清视频编码器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编码器硬件平台 |
2 编码器系统结构优化 |
3 编码器程序优化 |
3.1 编码器算法级优化 |
3.1.1 优化运动估计 |
3.1.2 改进变长编码 |
3.1.3 提前判断全零系数块 |
3.2 编码器代码级优化 |
4 实验结果 |
5 结 论 |
(7)基于MPEG-4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发展动态及趋势 |
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本文工作 |
2 数字视频图像压缩编码技术 |
2.1 视频图像编码原理 |
2.2 视频图像编码标准 |
2.3 MPEG-4 编码标准 |
2.3.1 MPEG-4 编码概述 |
2.3.2 MPEG-4 编码的关键技术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系统方案选型 |
3.2 系统功能及主要技术指标 |
3.3 系统总体设计 |
3.3.1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3.3.2 系统软件总体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视频监控系统硬件设计 |
4.1 模块硬件组成 |
4.2 视频采集模块 |
4.3 视频压缩模块 |
4.3.1 TMS320DM642 内部结构 |
4.3.2 TMS320DM642 的 CPU 单元 |
4.3.3 TMS320DM642 的存储结构 |
4.4 接口模块 |
4.4.1 串口部分 |
4.4.2 网络接口 |
4.5 外围存储器 |
4.5.1 SDRAM |
4.5.2 FLASH |
4.6 时钟模块 |
4.7 电源模块 |
4.8 本章小结 |
5 视频监控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软件设计环境 |
5.1.1 集成开发环境 |
5.1.2 实时操作系统内核 |
5.2 视频编码器的PC 机实现 |
5.2.1 视频编码流程 |
5.2.2 在VC 环境下实现视频编码 |
5.3 视频编码器的DSP 实现及优化 |
5.3.1 代码的移植 |
5.3.2 代码级优化 |
5.3.3 结构级优化 |
5.3.4 存储器的分配 |
5.3.5 利用线性汇编改写关键代码 |
5.4 网络服务器的设计 |
5.5 本章小结 |
6 系统测试 |
6.1 系统功能测试 |
6.1.1 系统运行 |
6.1.2 各模块正确性测试 |
6.1.3 整体运行测试 |
6.2 系统性能测试 |
6.3 系统稳定性测试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蓝牙无线通信技术 |
2.1 无线网络技术比较 |
2.2 蓝牙技术特点 |
2.2.1 蓝牙基本射频特性 |
2.2.2 蓝牙网络拓扑 |
2.2.3 蓝牙通信机制 |
2.2.4 蓝牙物理链路 |
2.2.5 蓝牙安全管理 |
2.2.6 蓝牙链路控制状态综述 |
2.3 蓝牙体系结构 |
2.3.1 蓝牙协议栈概述 |
2.3.2 蓝牙协议 |
2.4 蓝牙应用规范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蓝牙多点音视频传输关键问题分析 |
3.1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关键问题 |
3.1.1 系统的提出 |
3.1.2 蓝牙免提规范分析 |
3.1.3 系统工作机制 |
3.2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的音频传输关键问题 |
3.2.1 应用场景 |
3.2.2 系统的实现目标 |
3.2.3 蓝牙高级音频传输协议分析 |
3.2.4 SBC音频编解码分析 |
3.2.5 系统工作机制 |
3.2.6 多路音频同步问题的解决 |
3.3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关键问题 |
3.3.1 系统的提出 |
3.3.2 点到多点视频传输问题难点 |
3.3.3 点到多点视频传输难点解决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开发方案及开发平台选择 |
4.1.1 系统开发方案 |
4.1.2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
4.2 基于单媒体流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
4.3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4.3.1 系统硬件方案 |
4.3.2 硬件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 基于单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4.4.1 软件体系结构 |
4.4.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4.4.3 系统一对多调度策略的实现 |
4.5 系统实物及测试 |
4.5.1 系统实物 |
4.5.2 功能测试 |
4.5.3 性能测试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设计与实现 |
5.1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系统需求概述 |
5.1.2 系统功能需求 |
5.1.3 系统性能需求 |
5.2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总体设计 |
5.2.1 系统的物理结构模型 |
5.2.2 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 |
5.2.3 系统的逻辑结构模型 |
5.3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5.3.1 基于FPGA的蓝牙多路音频发送器的硬件设计 |
5.3.2 蓝牙音频接收端硬件设计 |
5.4 基于多媒体流的点到多点音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5.4.1 系统软件部分体系结构 |
5.4.2 蓝牙多路音频发送器的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4 蓝牙接收端软件设计与实现 |
5.4.5 蓝牙链路管理与控制 |
5.5 系统实物及测试 |
5.5.1 系统实物 |
5.5.2 功能测试 |
5.5.3 性能测试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的设计 |
6.1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硬件设计 |
6.1.1 蓝牙多路视频发送器硬件设计 |
6.1.2 蓝牙视频接收器硬件设计 |
6.2 蓝牙点到多点视频传输系统软件设计 |
6.2.1 软件体系结构 |
6.2.2 蓝牙多路视频发送器工作流程 |
6.2.3 基于MPEG-4 的HCI封装设计 |
6.2.4 多视频流同步设计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MPEG-4的多路视频编码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视频编码标准发展现状 |
1.2.1 H.26x 标准 |
1.2.2 MPEG-x 标准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内容安排 |
第二章 MPEG-4编码标准及码流合成相关理论研究 |
2.1 视频编码基本原理和方法 |
2.1.1 视频编码基本原理 |
2.1.2 视频编码基本方法 |
2.2 MPEG-4 编码标准 |
2.2.1 MPEG-4 概述 |
2.2.2 MPEG-4 核心思想 |
2.2.3 MPEG-4 分层描述结构 |
2.2.4 基于VOP 的编码 |
2.3 码流合成相关理论概述 |
2.3.1 基于TS 的码流合成 |
2.3.2 TS(传输流)的语法结构 |
2.3.3 PSI(节目特殊信息) |
2.3.4 PCR(节目参考时钟) |
第三章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3.1 项目需求分析 |
3.2 系统方案设计 |
3.2.1 编码标准选择 |
3.2.2 编码方案选择 |
3.2.3 码流合成方案设计 |
3.2.4 主控芯片选择 |
3.2.5 系统结构设计 |
3.3 具体芯片选型 |
3.3.1 编码芯片VW2010 |
3.3.2 Host 主控芯片LPC2214 |
3.3.3 码流合成FPGA |
3.3.4 其他芯片选择 |
3.4 开发环境的选择 |
第四章 系统硬件设计与实现 |
4.1 硬件系统结构 |
4.2 电源电路与复位电路设计 |
4.2.1 电源电路设计 |
4.2.2 复位电路设计 |
4.3 音视频A/D 采样电路设计 |
4.3.1 音频A/D 采样电路 |
4.3.2 视频A/D 采样电路 |
4.4 VW2010 及外围电路设计 |
4.4.1 VW2010 引导模式 |
4.4.2 HIU 接口设计 |
4.4.3 CDO/CDI 接口设计 |
4.4.4 VW2010 外扩SDRAM 设计 |
4.5 FPGA 外围电路设计 |
4.5.1 JTAG 配置及编程接口电路 |
4.5.2 FPGA 配置芯片EPCS16 |
4.6 ARM 及外围电路设计 |
4.6.1 ARM 外扩存储器接口设计 |
4.6.2 GPIO (通用输入/输出口)和I~2C 接口 |
4.6.3 RS422/RS232 电路设计 |
4.6.4 ARM 时钟及JTAG 调试电路 |
4.7 系统硬件设计注意事项 |
第五章 系统软件设计及码流合成的实现 |
5.1 软件基本流程 |
5.2 配置数据下载程序设计 |
5.3 VW2010 程序设计 |
5.3.1 VW2010 与Host 的通信机制 |
5.3.2 Intel 模式下的时序转换 |
5.3.3 VW2010 微代码下载和配置 |
5.4 外部命令处理 |
5.5 码流合成的设计 |
5.5.1 码流合成实现流程 |
5.5.2 PAT 和 PMT 的重建 |
5.5.3 PCR 校正 |
5.6 码流合成的仿真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
(10)基于DSP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视频压缩编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1.2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的发展 |
1.3 视频压缩编码的方法 |
1.4 课题方案和工作安排 |
1.4.1 设计方案选择 |
1.4.2 论文所做工作 |
1.5 小结 |
2. MPEG-4校验模型的编码技术 |
2.1 MPEG-4标准的主要功能和特点 |
2.1.1 MPEG-4标准主要功能 |
2.1.2 MPEG-4标准的特点 |
2.2 MPEG-4视频流语法 |
2.3 MPEG-4校验模型 |
2.3.1 MPEG-4校验模型(VM)的编解码结构 |
2.3.2 VM中的数据结构 |
2.4 MPEG-4基于VOP的编码原理 |
2.4.1 视频对象分割 |
2.4.2 形状信息编码 |
2.4.3 运动信息编码 |
2.4.4 纹理信息编码 |
2.5 MPEG-4的框架和级 |
2.6 小结 |
3. MPEG-4 SP编码器VC环境下的实现及核心算法研究 |
3.1 MPEG-4 SP |
3.1.1 MPEG-4 SP级视频支持的图像格式 |
3.1.2 MPEG-4 SP级编码器结构 |
3.2 MPEG-4 SP级编码流程及其VC环境下的实现 |
3.2.1 MPEG-4 SP级编码器的系统流程 |
3.2.2 MPEG-4 SP级编码器的主要子流程 |
3.2.2.1 帧内编码 |
3.2.2.2 帧间编码 |
3.3 视频编码器在VC下的实现及测试结果和分析 |
3.3.1 视频编码器在VC下的实现 |
3.3.2 测试结果和分析 |
3.3.2.1 测试结果 |
3.3.2.2 数据分析 |
3.4 编码器核心算法研究 |
3.4.1 DCT算法研究 |
3.4.2 量化 |
3.4.3 运动估计算法和运动补偿原理的研究 |
3.4.3.1 运动估计算法 |
3.4.3.2 运动搜索算法 |
3.4.3.3 基本的运动估计技术 |
3.4.3.4 运动补偿原理 |
3.5 小结 |
4. MPEG-4视频编码器的硬件设计方案及软件环境下的仿真 |
4.1 TMS320C6711DSP概述 |
4.2 系统硬件框架 |
4.3 基于TMS320C67XX的软件开发 |
4.3.1 软件开发环境CCS2.0 |
4.3.2 TMS320C67XX的软件开发流程 |
4.3.3 代码移植到CCS上关键点分析并实现 |
4.3.3.1 算法移植关键点分析 |
4.3.3.2 CCS软件设置及使用 |
4.3.3.3 移植中.cmd文件的编写 |
4.3.3.4 编译和链接 |
4.3.4 基于C67XX开发环境的优化编程 |
4.4 软件仿真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 |
4.5 VC环境和CSS环境下测试结果比较分析 |
4.6 小结 |
5. 视频编码运动估计算法在MATLAB中的仿真 |
5.1 图象质量度量 |
5.2 视频格式转换 |
5.3 钻石搜索算法搜索策略 |
5.4 自适应交叉(十字形)算法搜索模板及搜索策略 |
5.5 算法性能分析比较 |
5.6 小结 |
6. 总结和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MPEG-4多路视频编码器硬件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井下电视微型网络视频编码器开发[D]. 李凯.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2]基于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的油田无人值守站点系统的设计和实现[D]. 史刚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8)
- [3]多路音视频采集存储系统设计与开发[D]. 常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4]基于Tegra嵌入式平台的HEVC编码技术研究[D]. 梁明亮.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5]基于FPGA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D]. 吕国峰.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6]基于DSP平台的机载高清视频编码器设计与实现[J]. 刘荣科,胡伟,高杨,周游. 航空学报, 2011(03)
- [7]基于MPEG-4视频监控系统的研究和实现[D]. 郭妍.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8]基于蓝牙标准的点到多点音视频传输技术的研究与设计[D]. 孙炎森. 北京工业大学, 2009(09)
- [9]基于MPEG-4的多路视频编码系统研究与开发[D]. 赵磊.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9(07)
- [10]基于DSP的MPEG-4视频编码器研究与实现[D]. 曾明霞. 南京理工大学,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