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教育的产业属性(论文文献综述)
田汉族[1](2021)在《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文中研究说明教育经济学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以及教育行为背后的经济逻辑,为准确理解和有效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问题带来了全新观念,从教育经济价值观、教育投资观的确立,到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的形成,再到教育产权观、教育改革成本观、教育治理效能观的拓展,无不打上了教育经济学的烙印。系统梳理教育经济学不同发展阶段的重大理论成果,发现教育经济学的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更新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讨论促进了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强化了教育投资观,教育生产理论研究深化了教育效率观,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使教育市场观、教育民营观更加明晰,而对教育制度经济学的探索则唤醒了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深入探讨教育经济学知识生产与教育观念变化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强化教育经济学对教育实践的经济理性导向、成本与效率意识和效益最大化思想引领作用,引发人们心灵深处的教育思想革命与教育观念的自我超越,为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新方向、新思路、新想法,而且可以确证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不断成熟的学科的强大生命力。
李俊杰[2](2018)在《资本市场与中国教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资本市场历经三十余年,逐渐形成和完善了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我国的资本市场已逐渐发展成为全球最重要的资本市场之一,也推动和改变了无数产业的发展模式和生态,其中也包括关系国家盛衰兴亡和国计民生的教育产业。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教育的财政投入不断加大,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当前的国家教育投入依然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资金不足成为诸多教育领域办学的重要制约因素。有鉴于此,国家日益认识到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扩宽教育筹资渠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这种背景下,资本市场和教育产业的结合就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将研究的视角放到资本市场和我国教育产业的关系上,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在论文结构安排上,本文首先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前人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本文涉及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界定和阐述,为后续的研究做好了理论铺垫;其次分析了资本市场参与教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还从发展现状、特点面临的风险和投资价值等方面对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再次,本文探究了我国教育政策变革和我国资本市场的联动效应,对相关政策的制定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最后,本文还以美国为例,对教育资本市场的国际经验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其对中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除了理论上的研究和分析,还通过实证研究和案例研究做了进一步的验证和说明,增强了研究结论的可信度。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资本市场和我国教育产业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具备理论和现实意义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既有助于促进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又对丰富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教育资本市场是资本市场和我国教育产业二者相结合的产物,纵观我国教育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和现状,相比于活跃在资本市场的其他产业,我国教育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特别的,我国教育产业和资本市场的关系与国家政策关联密切,具备很强的政策敏感性。同时也指出,相比于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教育产业和资本市场的联姻起步晚,发展仍然不成熟,未来有进步和完善的空间。本文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以跨学科的视角,综合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具备一定的创新性。不仅从理论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于相关领域的实践工作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张蔚[3](2015)在《论教育的品性—基于文化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对教育品性的研究,受历史和现实种种因素的影响,人们习惯上认为教育主要受政治、经济发展所影响,同时也服务于政治与经济。而鲜有研究透过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从文化视角深层次剖析教育品性,真正认识到教育、文化、人之间同生共荣的关系。因此,笔者提出该论题:从文化的视角审读教育的品性。论文选取了三类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作为引子,带领人们进入对教育品性“文化缺失”已成为社会现实问题的意识范畴,引导人们对文化、教育、人三者进行关系梳理,得到三者存在“桥梁”关系的认知。论文通过解读教育品性所处的现实文化生境,先从宏观思维角度分析站在文化的立场解读教育品性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理论意义,继而从微观思维的角度展开对教育、文化、人关系的梳理,再过渡到对教育品性进行文化透视:通过对教育的本质、根本使命、构成要素的文化分析,结合已有社会现象和相关理论,最后得出相应启示:如何打破“单一学科”的坚冰,为教育的发展充实文化的内涵,为文化的新生寻求合适的教育策略,对教育品性实现文化重建最终实现“教育梦”。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民族特色、个性特征、价值观念、认知系统的最深层因素是文化;链接政治与教育、经济与教育作用机制之间的“桥梁”也在于文化。从文化视角全面解读教育的品性,有助于扩大教育研究的视野,完善教育理论的建设,深化教育改革的方向,抑制和消弭现实生活中某些教育隐患,提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诸多启示。
熊湘敏[4](2015)在《论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文中研究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与经济活动的关系日益紧密,教育作为一种产业的属性渐渐体现出来,这种产业的属性体现在:教育是服务性产业,教育是知识性产业,部分教育产业是可以推向市场的。但教育又是一种特殊产业,其特殊性体现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产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教育产业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同时发展教育产业应该注意一些问题。
徐梦夏[5](20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业化问题 ——兼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文中提出近年来,关于教育是否作为产业发展的问题和教育能否产业化的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教育产业和教育产业化概念的提出,国民对教育的认识从计划经济时期的仅仅作为“上层建筑”存在,发展到如今的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是产业,但是不能盲目产业化发展。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背景下,教育理论归纳和实践经验并不完备,“摸着石头过河”的教育产业化造成了很多“失范”现象。本文通过几个典型现象的分析和思考,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教育产业的发展要根据不同层级教育的不同特点分类讨论,在可以作为产业化发展的教育领域着力发展,如民办教育等。民办教育是教育产业发展的最好平台之一,具有灵活性强、选择面宽、开放性强等对教育产业发展有利的办学特点。我国的公办教育不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民办教育在改革开放后的复兴正是能弥补公办教育的教育缺口。由于我国民办教育发展尚不成熟,在摸索中前进难免遇到一些消极的衍生现象,如何从把握全局的高度解决民办教育面临的一系列难题,成了今后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民办教育集团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应在发展民办教育产业的丛础上不忘教育的本质属性,即公益性和惠民性,努力达到民办教育公益性与商品性的协调统一。如今政府在探索一条民办教育分类管理之路,将民办教育机构按其办学目的科学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两个类别,在法人属性、所有权、筹资方式、收费方式、收益权等都应作出明确划分,有利于今后对数目庞大种类繁杂的民办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的开展。政府部门应当正确认识教育产业化问题,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完善法律法规,整合教育模式,对教育事业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民办教育产业应给予扶持。要提高政府的主导性调控作用,努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道路。
常青[6](2011)在《基于产业视角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学习型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成人高等教育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更多实用型人才的责任,但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现行运作机制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其存在的办学缺乏动力与活力、办学效益低下、教育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阻碍了自身功用的发挥。为此,本研究从产业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尝试探索产业机制指导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成人高等教育借鉴产业机制发展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尝试提出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策略。论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对论文中涉及到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梳理了国内外教育产业、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成果。第二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成人高等教育目前存在活力与动力不足、教育效益低下、教育质量堪忧等问题,究其原因是教育体制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因此应当探索新的科学的机制指导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这部分还基于对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属性的论证明确了成人高等教育借鉴产业机制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则从理论支撑和国内外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实践探索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借鉴产业机制的可行性。第五部分是基于产业视角、借鉴产业机制提出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以市场机制增强发展动力与活力、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办学效益和资本积累、注重提高教育质量以增强竞争力、确立服务理念以满足顾客需求。
张斌贤,康绍芳[7](2010)在《教育属性的新探索》文中认为由20世纪90年代初对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探索而引发的关于教育的产业属性、教育的经济属性的研究,进而发展到"教育市场化"之争,反映了教育学界对教育属性认识的显着变化。这些研究既是20世纪80年代关于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延续与拓展,更是一种深化。作为"教育市场化"之争的一个"始料不及"的结果,不是对教育经济属性与市场属性的"认定",而是对教育公益性的普遍认同,并由对教育公益性的探讨转向对政府的教育职能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钟院生[8](2010)在《教育产业属性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文中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的根本属性是社会公益事业,同时,教育作为生产非物质产品的服务业,又兼具产业属性,主要表现为教育的服务性、市场性、企业性、特殊性。当前,加快我国教育产业的发展,是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发展教育产业的政策取向,关键在于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培育教育产业市场;借鉴产业运作模式,增强学校办学活力,积极拓展多元办学渠道;防止弱化政府教育责任和教育产业"企业化"倾向。
李江[9](2009)在《论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远程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研究是远程教育的政府管理中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视角,而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是研究远程教育政府规制问题的基本逻辑起点。本文从应然和实然两个视角,对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指出远程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
戴军[10](2009)在《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以《教育研究》为个案的微观学术谱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后现代思潮传入中国大陆已近30年的时间,它的哲学主张、理念观点以及思维方式逐步渗透进中国的许多理论研究领域以及生活方式中。对后现代思潮的理论解析和价值判断成为了近年来学术研究的热点和重要议题。理论研究者们对后现代的评价呈现出众说纷纭的局面,褒贬不一、善恶难辨。他们感受、实践、判断着后现代思维的影响,但是却很少去反思这种影响的内在发展脉络和与传统研究思维触碰后的思维转变过程,教育理论研究也是一样。教育理论研究者大多是模糊的被后现代思维推着向前走,而没能去思考后现代作为一种复杂、异质的思维方式在教育理论研究内部的发展轨迹是什么;其影响与挑战对当今的教育理论研究思维的倾向转变究竟意味着什么;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为什么后现代思维能够破茧而出,以其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理论研究模式影响中国教育理论研究思维的发展。本文将立足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考,着重挖掘和考证后现代思维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进而揭示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过程,试图将后现代思维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从一颗幼苗逐渐发展壮大的过程展现出来。本文以《教育研究》杂志从1979年创刊至2008年29年间的学术文献作为主要研究资料,试图以学术考古的形式呈现出不被教育理论研究者发觉的思维转变脉络与谱系;回答萦绕在教育理论研究多个领域的教育热点问题;寻找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倾向的内在动力和原因。第一章从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出发,阐释了本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福柯知识考古学理论和谱系学理论。对研究相关概念进行详细界定,并且根据研究内容确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框架,使整个研究的理论前提和逻辑思路跃然纸上。第二章从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分析后现代思维倾向的过程及影响。在教育理论研究从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向后现代人文研究范式倾向的过程中,教育研究方法论经历了实验研究——人类学研究——质的研究——叙事研究等一系列的话语倾向过程;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向后现代多元、复杂性思维倾向的过程中,经历了多元化——复杂性的话语倾向过程;在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向后现代批判思维倾向的过程中,经历了批判理论——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话语倾向过程。第三章从教育理论研究视域入手,揭示在后现代思维的影响下中国教育理论研究视域发生的后现代倾向。在教育理论研究关注本土化、民族化问题的发展趋势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教育全球化——教育本土化等方面;在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弱势群体问题的发展趋势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少数民族教育——女童、女性教育——留守儿童教育等方面;在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幸福教育问题的发展趋势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规训教育——愉快教育——幸福教育等方面。第四章从对教育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反思入手,阐明后现代思维对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影响。在反思教育本质问题的影响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本质主义思维——反本质主义思维方面;在反思教育目的观的影响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观之争——人的主体性价值与主体间性教育——教育中人的形象的重新确立与教育目的的生成性方面;在反思课程教学观问题的影响上,后现代思维的话语倾向路径体现在:传统课程教学观——对传统课程教学观的质疑和反思——后现代课程教学观等方面。第五章是对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倾向的原因论析。从教育的现实需要层面、从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层面以及中国传统思维特质层面探讨后现代思维倾向的原因。笔者认为,传统学校教育所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以及教育理论研究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使后现代思维倾向成为了一种必然;电视、电影、网络等传播方式构成了一个整体的媒介文化环境,其内部蕴含的后现代思维正无时无刻的影响着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受教育者,因此社会大的媒介文化环境成为促进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倾向的环境因素;中国传统思维与后现代思维存在着某种暗合,中国传统思维所蕴含的直觉体悟思维倾向、反人类中心主义思维倾向以及反基础主义思维倾向为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的倾向基奠了重要的文化基因。
二、论教育的产业属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教育的产业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及教育经济价值观的确立 |
(一)教育劳动非生产性的认识突破与教育劳动经济价值观确立 |
(二)教育部门的性质争论与教育先行观认同 |
(三)教育经济价值的论证与教育经济价值观形成 |
二、人力资本理论引进和研究与教育投资观的定型 |
(一)教育投资合理比例研究与加大政府投资的认识强化 |
(二)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与教育成本分担的共识达成 |
(三)教育投资风险问题探索与理性教育投资观的倡导 |
三、教育生产理论逐渐形成与教育效率观的丰富 |
(一)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分析与教育整体效率观的具体化 |
(二)教育规模经济理论提出与教育规模效率理念强化 |
(三)教育范围经济实证分析与教育联合生产效率观的创新 |
四、教育产业问题争鸣与教育市场观念的明晰化 |
(一)教育服务产品理论的提出与教育民营观的兴起 |
(二)教育与市场经济关系的深入讨论与教育改革市场化取向的广泛认同 |
(三)民办教育是否可以营利的讨论与民办教育营利观的突破 |
五、教育制度经济学孕育与教育治理的经济逻辑意识确立 |
(一)教育产权理论的形成与教育产权制度观的建立 |
(二)交易成本理论运用与教育改革成本观的提出 |
(三)委托代理理论运用与教育治理效能观的重建 |
六、结语 |
(2)资本市场与中国教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外主要文献回顾 |
1.2.2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解决的问题和研究内容 |
1.4.1 解决的问题 |
1.4.2 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与教育产业的概念界定 |
2.1.2 资本市场和教育资本市场的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 |
2.2.2 新制度经济学的产权理论 |
2.2.3 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1 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必要性分析 |
3.2 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可行性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
4.1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程回顾 |
4.1.1 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阶段 |
4.1.2 我国资本市场的作用和影响 |
4.1.3 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
4.2 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模式与路径分析 |
4.3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4.3.1 我国教育创投产业发展概况 |
4.3.2 我国教育上市公司的发展现状 |
4.3.3 我国新三板教育行业的发展概况 |
4.3.4 总结 |
第5章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的特点、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
5.1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的特点及成因 |
5.1.1 当前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的主要特点及成因 |
5.1.2 我国教育产业自身特点在资本市场的体现 |
5.2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面临的风险及防范 |
5.2.1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 |
5.2.2 对我国教育资本市场风险防范的思考 |
第6章 我国教育资本市场投资价值分析 |
6.1 问题的提出 |
6.2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6.3 实证研究结果 |
6.3.1 主板市场及新三板市场行业间对比研究结果 |
6.3.2 新三板教育上市公司实证分析结果 |
6.4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7章 教育政策变革与我国教育资本市场联动效应分析 |
7.1 改革开放以来影响资本市场参与我国教育产业的主要教育政策变革梳理。 |
7.1.1 影响教育资本市场的民办教育政策变革梳理 |
7.1.2 影响教育资本市场的其他教育政策变革梳理 |
7.2 教育政策变革与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的双向联动机制 |
7.2.1 教育政策变革与我国教育资本市场发展双向联动机制的表现 |
7.2.2 教育政策变革与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的双向联动机制的成因和政策启示 |
7.3 新《民办教育促进法》对我国教育资本市场的短期影响—基于事件分析法的实证研究 |
7.3.1 问题的提出 |
7.3.2 研究方法和数据说明 |
7.3.3 实证研究结果 |
7.3.4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8章 教育资本市场发展的国际经验与借鉴—以美国为例 |
8.1 美国教育产业和资本市场联姻的主要经验与启示 |
8.2 案例分析:美国着名教育上市公司—阿波罗教育集团发展历程研究 |
第9章 结论 |
9.1 研究结论 |
9.2 本文的创新和局限 |
9.2.1 本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 |
9.2.2 本文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9.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3)论教育的品性—基于文化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相关概念界定 |
1.2.2 关于文化品性的研究 |
1.2.3 关于文化教育学和教育文化学的研究 |
1.2.4 关于文化视角下教育品性的研究 |
1.2.5 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文化缺失:教育品性被遮掩的现实问题 |
2.1 文化传承被同化为文化传播 |
2.2 文凭的获取剥离了文化的内涵 |
2.3 教育“产业化”腐蚀过于严重 |
第3章 文化梳理:教育、文化、人的关系 |
3.1 文化的表现形式 |
3.2“桥梁”关系:文化—教育—人 |
3.3 教育、人、文化之间关系的细化梳理 |
3.3.1 教育与人的关系 |
3.3.2 文化与人的关系 |
3.3.3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
第4章 文化透视:教育品性的多方位解读 |
4.1 教育本质的文化分析 |
4.2 教育根本使命的文化分析 |
4.3 教育构成要素的文化分析 |
第5章 文化重建:教育品性理论新构想 |
5.1 文化选择:教育要因时因地制宜 |
5.1.1 文化选择:尊重文化的时代性 |
5.1.2 文化选择:尊重文化的民族性 |
5.2 文化意识:重拾教育自身主体性 |
5.2.1 走出“自我迷失”的困境 |
5.2.2 培养个体的“文化自觉” |
5.3 文化建设:为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 |
5.3.1 教育所处文化生态的现实困境 |
5.3.2 如何创造教育所需的良性文化生态 |
5.4 文化理想: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梦” |
5.4.1 加快素质教育的改革进程 |
5.4.2 将“延续性”教育进行到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4)论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论文提纲范文)
教育作为产业的理论依据 |
(一)马克思的劳动再生产理论 |
(二)人力资本理论 |
(三)知识产业理论 |
教育的产业属性 |
(一)教育是服务性产业 |
(二)教育是知识性产业 |
(三)部分教育服务是可以推向市场或运用市场规律来运作的 |
教育产业的特殊性 |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它与一般产业追求的目的不一致 |
(二)教育产业的投资主体是国家和政府,其公益性大于功利性 |
(三)教育产业遵循的基本规律是教育规律,而不是经济规律 |
发展教育产业应注意的问题 |
(一)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规律 |
(二)遵循身心发育、成长、发展与形成的规律 |
(三)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业化问题 ——兼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一、选题依据 |
(一)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二) 本领域研究现状述评 |
二、研究方案 |
(一) 本文的研究重点及难点 |
(二) 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业与教育产业化 |
一、教育产业化的争论背景 |
(一) 关于教育产业化问题的三种主要学术观点 |
(二) 着力发展教育产业,拒绝盲目全盘教育产业化 |
二、教育作为一种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长远推动作用 |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背景下,我国教育的基本特征 |
(二) 教育作为产业发展,是一次教育思想解放 |
(三) 教育作为产业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原动力 |
三、教育产业化的“失范”与思考 |
(一) 高校校办产业的兴起影响高校办学质量 |
(二) 部分民办学校办学的急功近利问题 |
(三) “公办名校办民校”挤压正常民办学校空间 |
(四) “留学热”与“扩招热”问题 |
(五) 民办教育办学的“灰色”地带 |
第三章 我国民办教育概况及民办教育产业发展 |
一、我国民办教育概况 |
(一) 民办教育现状概述 |
(二) 民办教育面临的几个问题 |
(三) 民办教育凭借自身优势发展前景大好 |
(四) 民办教育逐渐向产业化、规模化、集团化转型 |
二、民办教育产业不能脱离教育本质 |
(一) 教育的本质是公益性和惠民性 |
(二) 民办教育产业是公益性、惠民性与商品性的统一 |
(三) 成功的民办教育基本经验 |
三、民办学校的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 |
(一) 民办学校的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意见调查 |
(二) 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营利性民办学校的分类办法 |
(三) 根据民办学校的类别明确发展方向 |
第四章 改革教育资源配置,规范教育产业模式 |
一、科学配置教育资源,努力开创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
二、完善落实法律法规,健全教育管理机制和服务机制 |
三、找准教育产业化趋势与教育规范化的平衡点 |
四、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政府主导性作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产业视角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 研究缘起 |
(二) 研究综述 |
1. 相关概念界定 |
2. 相关研究综述 |
一、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1. 发展动力不足 |
2. 办学活力不强 |
3. 教育效益低下 |
4. 教育质量堪忧 |
(二)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
二、成人高等教育借鉴产业机制的理论依据 |
(一) 人力资本理论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 |
三、成人高等教育借鉴产业机制的现实依据 |
(一) 国内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实践 |
1. 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 |
2. 新东方教育集团 |
(二) 国外成人高等教育产业实践 |
1. 阿波罗教育集团 |
2. 英国开放大学 |
四、产业视角下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
(一) 引入市场机制增强办学动力与活力 |
1. 建立准确的市场定位 |
2. 利用竞争机制增强发展动力 |
3. 利用激励机制提高办学活力 |
(二) 注重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效益 |
1. 树立效益意识,加强成本核算 |
2. 多渠道筹集资金,开展合作办学 |
3. 扩大办学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
(三) 着力提高成人高等教育质量 |
1. 规范成人高等教育办学行为 |
2. 建立质量保障和评估体系 |
3. 强化成人高等教育品牌特色 |
(四) 确立服务顾客的办学理念 |
1. 树立顾客导向的服务意识 |
2. 课程设置服务于学员需求 |
3. 制定柔性开放的管理制度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教育属性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产业属性之辩 |
(一) 关于教育是特殊产业的论述 |
(二) 关于教育产业化的讨论 |
1. 教育产品属性 |
2. 关于教育经营和管理 |
(三) 关于教育非产业化的探讨 |
二、教育市场化与教育公平之争 |
(一) 对教育泛市场化理论的批判 |
(二) 关于教育公平的探讨 |
(8)教育产业属性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育产业的属性认识与分析 |
(一) 教育具有产业属性的理论基础 |
(二) 教育产业属性的基本特征 |
(三) 教育产业的范畴和表现形式 |
二、大力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作用及意义 |
(一) 是扩大教育供给, 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有效途径 |
(二) 是适应WTO要求, 提升教育服务质量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
(三) 是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有力手段 |
三、促进教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取向 |
(一) 明确政府职责,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 |
(二) 促进体制创新, 积极拓展多元办学渠道 |
(三) 借鉴产业运作模式, 增强学校办学活力 |
(四) 转变政府职能, 培育教育产业市场 |
(9)论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提出 |
二、产业和产业化 |
三、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 |
(一) 远程教育的基本特性 |
(二) 从应然的角度看, 远程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 |
1. 从产业特征的基本要素分析, 远程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 |
2. 从产业化的本质上看, 远程教育具有产业属性 |
(三) 从实然的角度, 远程教育同样具有产业的属性 |
1. 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 |
2. 远程教育具有产业的属性 |
四、结束语 |
(10)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以《教育研究》为个案的微观学术谱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缘由 |
(二) 研究意义 |
二、对研究现状的梳理和反思 |
(一) 对后现代及其思维方式的研究 |
(二) 后现代思维对中国教育理论研究及教育改革的影响 |
(三) 后现代思维方式与文化的相关研究 |
第一章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设计 |
一、研究方法论 |
(一) 福柯知识考古学理论 |
(二) 福柯谱系学理论 |
(三) 研究方法 |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 后现代思维 |
(二) 教育理论研究 |
(三) 倾向 |
三、研究设计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
一、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从自然科学向人文范式转变的话语倾向 |
(一) 后现代人文研究范式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基础 |
(二) 后现代人文研究范式的话语倾向 |
(三) 对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从自然科学向人文范式倾向的反思 |
二、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多元、复杂性思维的后现代倾向 |
(一) 后现代多元、复杂研究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基础 |
(二) 多元、复杂性方法论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对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多元化、复杂性思维的反思 |
三、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批判性思维的后现代倾向 |
(一) 后现代批判性方法论的内在逻辑和哲学基础 |
(二) 批判思维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教育理论研究方法论的批判之思 |
第三章 教育理论研究视域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
一、教育理论研究关注本土化、民族化问题 |
(一) 后现代思维对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问题的推进 |
(二) 教育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话语倾向 |
(三) 教育理论研究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博弈之思 |
二、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弱势群体问题 |
(一) 后现代思维的“边缘化”情怀 |
(二) 后现代思维中关注弱势群体问题的话语倾向 |
(三) 以关怀面对苦难——后现代关怀理论与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之思 |
三、教育理论研究关注幸福教育问题 |
(一) 后现代对幸福及个体内在感受的探索 |
(二) 幸福感问题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教育在后现代的“幸福”与现代的“规训”中生存 |
第四章 教育理论研究重大问题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
一、后现代思维对探讨教育本质问题的影响 |
(一) 本质、反本质问题的现代——后现代之辩 |
(二) 本质思维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所求之“真”的差异对教育的影响 |
二、后现代思维对探讨教育目的观问题的影响 |
(一) 教育目的观的现代——后现代之辩 |
(二) 教育目的问题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对后现代教育目的观的“解构”之思 |
三、后现代思维对探讨课程教学观问题的影响 |
(一) 课程教学视角下的现代——后现代之辩 |
(二) 课程教学观问题的后现代话语倾向 |
(三) 后现代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反思 |
第五章 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倾向的原因论析 |
一、教育实践与教育理论研究的现实呼唤 |
(一) 教育实践的现状呼唤 |
(二) 教育理论研究自身发展的呼唤 |
二、社会文化环境的变迁 |
(一) 当代中国社会媒介文化环境蕴含的后现代思维特征 |
(二) 后现代思维引领下的媒介文化环境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影响 |
三、中国传统思维的特质 |
(一) 后现代哲学与中国传统思维的暗合 |
(二) 传统思维方式对教育理论研究后现代思维倾向的影响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东西方后现代产生的社会背景 |
附录二:东西方后现代研究的学术背景 |
附录三:《所谓“后现代派”小说》董鼎山 |
附录四:《关于“后现代主义”思潮》袁可嘉 |
附录五:对后现代教育观的理解 |
附件六:后现代思维中的非理性倾向 |
附件七:后现代反人类中心主义的基本主张 |
附件八:后现代反基础主义的基本主张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论教育的产业属性(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教育经济学研究与教育观念创新[J]. 田汉族. 教育经济评论, 2021(04)
- [2]资本市场与中国教育产业发展关系研究[D]. 李俊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8(05)
- [3]论教育的品性—基于文化的视角[D]. 张蔚. 湖南大学, 2015(03)
- [4]论教育的产业属性及特殊性[J]. 熊湘敏. 商业经济研究, 2015(09)
-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产业化问题 ——兼论我国民办教育的发展趋势[D]. 徐梦夏. 天津师范大学, 2012(02)
- [6]基于产业视角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策略研究[D]. 常青. 曲阜师范大学, 2011(09)
- [7]教育属性的新探索[J]. 张斌贤,康绍芳.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0(09)
- [8]教育产业属性分析与政策取向研究[J]. 钟院生.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10(01)
- [9]论远程教育的产业属性[J]. 李江.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06)
- [10]教育理论研究的后现代思维倾向 ——以《教育研究》为个案的微观学术谱系研究[D]. 戴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