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会计事后监督的几点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陈凯[1](2021)在《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文中认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适应这一新的功能和定位,因此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而预算作为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必然要在国家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角色。作为现代财政制度基础的现代预算制度,其目标是“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现代预算制度的基本要素是内容完整、编制科学、执行规范、监督有力、讲求绩效和公开透明,而现代预算制度最直接表现形式就是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预算执行的规范性。预决算差异作为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直接结果,对于充分把握预算管理水平,发现预算编制、执行、监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立足于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深入分析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系统呈现预决算差异特征事实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对其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探究影响我国预决算差异的主要因素。首先,全方位、多角度明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特征和演变趋势。结合我国一般公共预算体系,分别从总量层面、结构层面、区域异质性层面等不同角度对预决算支出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其次,根据预决算差异背后的逻辑,归纳总结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并结合我国预算功能取向,为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奠定理论基础;同时充分借鉴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并根据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各阶段的全周期运行特点,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两个维度梳理出可能影响预决算差异的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主体互动因素,并借助实证分析框架进行实证检验。第三,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法,分别利用基于R2的夏普利值分解和MQ指数测度不同因素对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探寻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来源,充分认识我国预算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第四,总结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内部动态特征,结合从年初预算--调整预算--决算的预算周期,分析预决算差异在年度内普遍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模式的原因。最后,通过借鉴美、法、日等国的预算编制和执行实践经验,更清晰认识我国政府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推动我国的预决算差异管理制度不断完善。本文的主要结论是:(1)各级政府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且存在结构性差别。整体特征分析发现:2013年以来我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均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支成为预决算差异的突出表现形式;2011年以后预决算差异度出现下降,但绝对规模不降反增,2017年支出预决算差异规模超过2011年达到新高;地方层面的预决算差异规模和差异度均高于中央;省级预决算差异、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三者呈倒“V”形,调整差异通常为正,执行差异通常为负,但是决算数通常仍会大于年初预算数。结构特征分析发现:支出科目越细化预决算差异越大,离散程度越高;中央预决算差异稳定度更高,且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农林水支出、交通运输支出和节能环保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而地方在一般公共服务、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农林水支出等科目预决算差异较大;项目支出预决算差异总体大于基本支出预决算差异。区域特征分析发现,调整差异的区域特征明显,但执行差异的区域特征并不明显,其中东部地区调整差异更小,因此总体来看东部地区预决算差异小于中西部地区。(2)预决算差异具有普遍性、不可预知性、非对称性、成因多样性、适度性,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具有的五大属性决定了预决算差异的复杂性,因此认识预决算差异不能一概而论,要从导致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出发,分类视之,即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基于“预算过程+预算结构”二维逻辑框架,将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归类为六类——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和主体互动因素。(3)通过预算管理主体间的博弈分析发现,财政部门、支出部门和监督部门之间的互动行为影响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执行的规范性,进而影响预决算差异。预算编制过程中,影响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均衡的因素有:财政部门对部门预算的削减比例、财政部门审核预算的成本、支出部门虚报预算的成本、财政部门和支出部门的信息不对称从程度会影响预算编制过程的均衡结果。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表明,由于预算规模既定,社会获得公共物品与服务的总量也是一定的,而这种竞争活动是需要相应成本的,其最终结果应该是某种“负和”的社会损失。预算监督过程中,通过分析是否财政结余的博弈过程发现,均衡结果与监督部门对未及时结余的惩罚力度F、实质结余资金规模B、结余后第二年度的削减规模、支出部门选择不结余的处理成本、监督部门选择监督的成本有关。(4)通过静态和动态面板模型对技术因素、制度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管理因素的回归发现,经济不确定程度、转移支付占比、晋升压力、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财政收入增速、财政支出结构、财政透明度会显着影响预决算差异。内部动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各因素的作用路径不同,对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影响存在不同,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显着而执行差异中不再显着——经济预测偏差、财政收入增速和财政透明度,部分因素在调整差异中不显着而预算执行差异中显着——经济不确定程度、财政分权、政策不确定性、潜在GDP增长率、人均GDP。(5)通过利用Shapely分解和MQ指数对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贡献度分解,发现我国的预决算差异最主要的来源是制度因素和管理因素,并同时受到经济因素影响。其中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影响调整差异,管理因素在执行差异中的作用更为明显。(6)预决算差异的成因具有地区异质性,通过分析发现东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官员晋升压力、财政收入增速、财政分权;中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分权、人均GDP和转移支付占比;而西部地区贡献度最高的三个因素分别为财政收入增速、经济增速和转移支付占比。时间异质性分析发现,随着时间的延续,影响因素结构存在一些规律性变动——转移支付的贡献度呈下降趋势,宏观经济预测差异的贡献度呈上升趋势。总体来说,我国各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预决算差异。我们要客观认识预决算差异,分类施策——“理性认识客观因素,主动化解不合理因素,鼓励支持节支因素”,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执行效率,更好履行政府受托责任。要认识到我国当前阶段预决算差异的主要成因是制度性因素和管理因素,以及预算调整差异和预决算执行差异性质的不同,未来需不断优化制度并强化预算管理。具体政策建议为:一是不断完善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二是加强各项制度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我国财政体制,理顺政府间收支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三是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加强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提高宏观预测能力,并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加快推进项目支出标准建设,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四是进一步规范预算执行管理,规范预算调整流程,建立预算调整控制机制。五是优化制度设计,协调预算主体良性互动,完善预算监督体系,营造公开透明预算环境。六是强化绩效意识,将预决算差异纳入预算绩效管理。
管淑慧[2](2021)在《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许多国有企业都建立了包含内部审计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但是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在国家相关政策下,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面临着升级的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国有企业应当改善内部审计形象、细化职能定位、注重内外部风险的管控、建立新型增值型内部审计体系,以切实提高国有企业的整体效益。
赵如婷[3](2021)在《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评估研究 ——以L银行A分行为例》文中认为
张竞丹[4](2020)在《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文中指出我国的监督框架内,财政监督是其中的重要组成的一环,它可用来保证我国的财政的职能的实现,由此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监督在加强财政资金监管、强化内部监督、严格财政预算执行、严肃财经纪律、治理会计信息失真、促进基层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作用。改革开放40年来财政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保护了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减少了财政资金使用各个环节中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为国家财税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在历史新时期,对财政监督工作有了崭新的要求和更高的需求。本文基于J省实际情况,对于新时期财政监督工作转型路径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意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了“加强对财政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这是党对财政监督工作提出的新的要求。在我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会议上,通过了《决定》文件,明确提出了财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强调了要建立符合当今时代的财政制度,完备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权制约与协调发展的机制。对于完善财政运行机制,建立符合当代财政制度,限制权力在一定范围内,规范其运行的目标,我们应做到推进财政监督转型,推进良性且有效的财政监督与管理。在新时期,为做好国家财政的约束管理和控制管理,地方财政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它服务不同发展阶段的财政改革、财政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可为有效的财政监管提供天然屏障,努力防止与控制改革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既深化了各项改革措施的要求,还充分反馈了改革时暴露出的问题,在同时努力修正偏差以及为改革措施党的完善提供参考。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阶段财政监督在体系建设、人员队伍、法治化、信息化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难以适应我国对于当今治理发展所提出的要求。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当代的财政制度,促进财政职能作用发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化财政监督工作。当前财政监督工作正处于体制转型、大有可为的关键时期。要从推进建从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理顺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积极摸索实现业务流程的新方法、提升对财政管理监督能力、强化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改进财政监督工作,促进财政监督转型,构建更加现代化的财政制度,为充分发挥财政是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的职能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许彻[5](2020)在《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财务报表使用人对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依赖性加大,第三方的审计工作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在分割国内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取得良好的表现。然而,在各大会计师事务所快速成长的同时,审计质量控制也暴露出诸多问题。近年来,A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内资会计师事务所做大做强的典范,在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的大力推动与帮助下,通过四次合并实现了经营规模快速扩大、经营收入不断增长,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名列前茅。在取得辉煌的发展成绩的同时,监管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处罚也随之而来。由此说明,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不容忽视,其内部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首先,本文在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及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借鉴质量控制相关理论,从过程控制角度入手,将控制流程按照时间节点划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三个阶段,并分别进行现状分析及总结归纳。其次,利用灰色理论及网络分析(G-ANP)评价法设计审计质量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对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进行建模分析。通过对比与分析执业中心及40家分所的输出结果,本文得出A会计师事务所存在事前风险评估难以执行、分所事中控制水平较低、审计业务出现私有化现象、项目复核难以保持独立性、事后监督未落实等诸多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然后,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三个方面对其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最后,针对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出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对策及建议。本文研究对于提高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项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A会计师事务所的良性发展和提高品级赢得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缓冲时间。
丁佳[6](2020)在《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具体实施与管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从我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切入,论述了国库制度改革的理论基础,结合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现状,阐述了 TX市在国库改革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经验,剖析了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不足,并对国际上发达国家国库管理的做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探讨符合TX市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完善方案。研究结果显示:1、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实现了财政单一账户体系的完善、财政监督变事后监督为全过程监督、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提升了宏观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促进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提升。2、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单一账户设置不规范、财政配套制度改革不够深化、公务卡改革推进工作困难、人员力量不匹配,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监管制约机制效率低等等。3、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的成因主要包括制度的缺陷、财务人员公共财政思想不统一、动态监控机制不完善和信息化水平不高。根据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结果,本文提出的相关建议和对策:1、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面要:完善单一账户体系;完善国库集中支付业务;授权支付管理制度改革和落实财政国库合理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2、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加强业务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同时也要增强财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注重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3、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必须对国库集中收付进行全过程监督,实现事前、事中、事后监督。4、提高支付信息化水平。一是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电子化,定期维护更新收付系统,完善电子化收付系统,实现电子化收付全覆盖。二是要加快推荐公务卡改革,需要加大对公务卡的宣传,并加强公务卡的内部管理。
张玉洁[7](2020)在《OEC管理模式在PC农商行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PC农商行是一家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国内结算、办理票据承兑与贴现、从事同业拆借和代理收付款项的金融企业。随着经济大环境的改变和金融行业竞争的激烈,原本的运营模式暴露出许多问题,PC农商行迫切需要寻找一种更好的运营方案以解决企业的发展问题。本篇论文以海尔集团创立的OEC管理模式为着手点,学习借鉴OEC管理理论和银行运营的相关理论,对PC农商行的运营标准和制度进行了完善和革新,以期达到提高运营效率的目的。论文主要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进行实地走访、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和SWOT分析法等对PC农商行的现存问题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最后针对PC农商行的实际情况设计出OEC管理模式的应用方案,并为保障方案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工作建议。论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第一、PC农商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运营效率低、绩效考核不合理、职工满意度低、科技支撑力不足等。第二、对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进行方案设计。从设计目标、设计原则到具体应用形式等进行全面设计。第三、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实施的保障措施。例如,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绩效体系建设、加强科技支撑、加强内部风险管控等,来确保OEC管理模式在PC农商行能够顺利实施。本文的研究结果对提升PC农商行的运营能力和运营效率具有推动作用,还可以为其他农商行的运营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帮助。
刘奕[8](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罗静[9](2019)在《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银行的会计业务产生了重大影响,新的银行会计业务不断产生,各类风险也随之产生,影响了银行的正常经营,因而就需要对商业银行的会计核算质量以及会计规范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即会计事后监督,如何建立完善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防范会计核算差错和资金安全风险,保障银行会计业务的正常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对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进行研究,并且以长沙A商业银行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论文首先对相关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行概述。接着,对银行风险以及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相关的理论进行了概述。其次,通过案例分析法,对长沙A商业银行的概况、风险控制现状、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运行现状以及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再次,针对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套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框架,并从监督模式、监督职能、监督运行机制以及监督工作流程等几方面体系的优化设计。然后,对本文提出的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建设的内容从制度、财务、人员、技术以及资源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几点实施保障,以促进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最后,对本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商业银行的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的研究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应当逐渐适应不断变化的金融环境,满足新形势下银行分先管理的需要。
苏娜[10](2019)在《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对财政资金分配使用、国有资产监管、政府投资、政府采购、公共资源转让、公共工程建设等权力集中的部门和岗位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定期轮岗,强化内部流程控制,防止权力滥用。”十九大报告强调“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风险防控机制”,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完善和优化指明了方向。同时,“完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列为《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点任务,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从2013年开始,财政部先后密集出台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关于全面推进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指导意见》、《财政部内部控制基本制度》,并在法律、政策制定、预算编制和执行、公共关系、部门运转、岗位利益冲突、信息系统管理等方面制定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办法,加强财政风险管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四梁八柱”已经初步建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与企业内部控制有差异性,财政管理的公共性、安全性要高于企业管理。在借鉴企业内部控制经验的同时,要根据财政管理的特点,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符合财政运行规律的内部控制体系。我国财政管理体制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财政管理权责失衡,职能交叉或“缺位”问题频发;预决算差异较大,预算编制和执行对于决算的约束力偏弱;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合规性有余,合理性不足;财政监督乏力,被动监管方式导致效果较差等。究其原因,各级政府财政管理过程中缺乏强有力、可持续性的内部控制机制,导致财政管理“控制失效”。构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涉及多层级、多部门的复杂系统工程,从纵向看,中央到地方政府、不同层级的地方政府之间需要建立上下联动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从横向看,财政部门内部、财政部门与各个预算单位之间需要建立协同合作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格局。然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现行的财政管理内控制度存在着基层政府推进缓慢、风险预警和评估效率偏低、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内部控制落实和管理处于“静态”、内部监督以“查”为主等突出问题,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推进和落实进入了“瓶颈”,而“善治”无疑为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解决方案。“善治”更加强调系统性、协调性和联动性,将“善治”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中,能够有效防范和降低系统性财政风险,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显着提升财政管理能力和水平;能够有效地改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有资产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的“软约束”,加强财政资金的“硬约束”;能够有效地防范财政资金的“跑冒滴漏”、“挤挪占串”等一系列问题,保证财政可持续性发展。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以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为研究主题,运用公共治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估和激励理论等理论基础,探究了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点,以善治的理念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通过设计理论模型和实证模型,找准关键抓手,构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并实证分析了影响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的影响因素,设计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激励方案,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主要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点以及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界定。第二章主要归纳总结公共治理、内部控制、绩效评估和激励等相关理论基础。第三章善治视角下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分析。首先阐述了善治的标准及各标准的内涵。其次以善治的标准分析了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第三从响应性、效率性、透明度、有效性、问责制等五个标准出发,深入分析了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明确了解决问题的关键突破点:以善治的理念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第四章选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发达国家作为样本,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推动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和发展。第五章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构建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的指标体系,分析了“善治”指数构建的复杂性,明确了“善治”指数构建的标准和指标的选取原则,阐述了指标体系修正与预评估程序,确定了权重工具以及各项指标的权重。其次,利用GMM模型,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六章善治视角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首先对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必要性分析,深入分析了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s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以下简称COSO)新风险管理框架调整和升级的内容,从善治的视角出发,充分借鉴新COSO风险管理框架,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实际,从优化原则、核心要素、系统运行机理、各要素内部机制分析等四个方面构建了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第七章走向“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激励方案设计。首先,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明晰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以激励要素作为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抓手。其次,分析了财政激励方案(Fiscal Incentive Program,以下简称“FIP机制”)的原理及发达国家的典型实践。最后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以下简称OECD)国家的实践和典型做法,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目标和实际情况,设计了FIP机制,从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引导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省级以下相关部门形成竞争激励、自我约束的良好内控氛围。第八章对完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从指数标准、选取原则、指标修正、评估程序、权重确定等方面,构建了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的指标体系,利用GMM模型,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激励机制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支偏离度和财政风险均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财政激励力度越大,越能够减少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入与支出之间的偏离程度,越能够降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表明激励机制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水平的提高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透明度对地方政府财政风险均具有显着的反向抑制作用,财政透明度越高,越能够降低地方财政风险;而治理结构的优化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收支偏离度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而对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水平的提升具有反向抑制作用,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以“强县扩权”和“省直管县”为主的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整体推进的并不充分,以“省直管县”为例,由于缺乏与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改革,单纯的财政体制改革整体推进地并不充分,脱离了行政管理下的省级政府财政直管仅仅表现为县级政府财政收支结算方式的改变,县一级政府财政在相关政策优惠、转移支付、财政资金运行等方面未能发生太大变化,全面落实相关改革措施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因此,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优势未能充分释放,内部控制等财政管理制度的推进受到一定程度阻碍,从实证结果来看,这种“单兵突进”的管理体制改革方式不仅不能促进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实施,反而会抑制相关制度规范的落实。2、从“善治”的视角出发,充分借鉴新版的COSO风险管理框架,结合我国财政管理的实际,构建了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并运用管理学PDCA动态循环模型对体系运行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3、在研究激励要素推动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作用机理方面,借鉴OECD国家的实践和典型做法,结合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目标和实际情况,设计了FIP机制,从激励机制的设计方面引导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省级以下相关部门形成竞争激励、自我约束的良好内控氛围。
二、完善会计事后监督的几点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完善会计事后监督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框架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预决算差异 |
1.4.2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 |
1.4.3 预决算差异度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研究创新 |
1.5.2 本文研究不足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预决算差异的文献综述 |
2.1.1 国外文献研究综述 |
2.1.2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
2.1.3 文献评述 |
2.2 预决算支出差异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
2.2.3 晋升竞争理论 |
2.2.4 政府预算管理相关理论 |
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典型事实分析 |
3.1 一般公共预算管理的制度现状分析 |
3.1.1 预算编制的制度现状 |
3.1.2 预算执行的制度现状 |
3.1.3 决算审查的制度现状 |
3.1.4 结转结余的制度现状 |
3.1.5 其它相关制度现状 |
3.2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整体特征分析 |
3.2.1 全国层面 |
3.2.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2.3 省级层面 |
3.2.4 部门预算层面 |
3.3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结构特征分析 |
3.3.1 全国层面 |
3.3.2 中央与地方层面 |
3.3.3 省级层面 |
3.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区域特征分析 |
3.5 中国预决算差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5.1 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层级不够高 |
3.5.2 制度建设缺乏系统性,调整差异较大 |
3.5.3 公共决策与预算衔接不畅 |
3.5.4 部门自由裁量权缺乏有效约束 |
3.5.5 预算管理不完善,预算执行监管不到位 |
3.5.6 约束机制不健全,未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3.6 本章小结 |
4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及成因研究 |
4.1 预决算差异的属性分析 |
4.1.1 普遍性 |
4.1.2 不可预知性 |
4.1.3 非对称性 |
4.1.4 成因的多样性 |
4.1.5 适度性 |
4.2 中国预决算差异的基本判断 |
4.3 预决算差异的分析框架及影响因素分析 |
4.3.1 技术因素 |
4.3.2 制度因素 |
4.3.3 政策因素 |
4.3.4 经济因素 |
4.3.5 管理因素 |
4.3.6 主体互动因素 |
4.4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客观定位 |
4.5 本章小结 |
5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分析 |
5.1 预决算差异的主体博弈概述 |
5.2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之间的博弈 |
5.2.1 支出部门与财政部门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 |
5.2.2 部门预算编制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
5.2.3 不完全信息两期序贯博弈(部门预算博弈策略) |
5.3 预算编制:支出部门之间的博弈 |
5.3.1 博弈特点 |
5.3.2 策略空间 |
5.3.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3.4 均衡分析 |
5.4 预算监督:支出部门与监督部门之间的博弈 |
5.4.1 博弈特点 |
5.4.2 策略空间 |
5.4.3 模型的建立与推导 |
5.4.4 均衡分析 |
5.5 影响因素分析与政策启示 |
5.5.1 主体博弈因素分析 |
5.5.2 政策启示 |
6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实证检验分析 |
6.1 回归模型设定 |
6.1.1 静态面板模型 |
6.1.2 动态面板模型 |
6.2 变量与数据来源说明 |
6.3 预决算差异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
6.4 预算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成因的实证结果 |
6.5 时空异质性分析 |
6.5.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6.5.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6.6 稳健性检验 |
6.7 本章小结 |
7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成因的贡献度分解 |
7.1 测度贡献度的基本原理 |
7.1.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夏普利值分解 |
7.1.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2 预决算差异的贡献度分解 |
7.2.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2.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3 预决算差异贡献度的内部动态分析 |
7.3.1 基于R~2的贡献度指标 |
7.3.2 基于方差分解和均值分解的MQ指数 |
7.4 时空异质性分析 |
7.4.1 地区异质性分析 |
7.4.2 时间异质性分析 |
7.5 调整差异和执行差异的主要成因 |
7.5.1 调整差异的成因分析 |
7.5.2 执行差异的成因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预决算差异的国际比较研究 |
8.1 美国 |
8.1.1 美国联邦政府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1.2 美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2 日本 |
8.2.1 日本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2.2 日本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3 法国 |
8.3.1 法国财政支出预决算差异状况 |
8.3.2 法国预决算差异管理实践 |
8.4 国际经验及启示 |
8.4.1 健全法律体系,提高预算法治化水平 |
8.4.2 预算编制科学精细,预算执行规范有序 |
8.4.3 严控预算调整,强化监督问责 |
8.4.4 预算信息充分公开,提高预算管理透明度 |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预决算差异管理的基本原则 |
9.2.1 坚持预算法定原则 |
9.2.2 坚持问题导向原则 |
9.2.3 坚持权责一致原则 |
9.2.4 坚持系统观念 |
9.3 相关政策建议 |
9.3.1 加强财政预算法治化建设 |
9.3.2 加强统筹协调,推动各项制度有效衔接 |
9.3.3 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降低预算调整差异 |
9.3.4 增强预算执行规范性,严控预决算执行差异 |
9.3.5 完善预算监督约束体系 |
9.3.6 预决算差异充分纳入绩效管理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2016-2019年中央部门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情况(59个部门) |
附录二:各国预算和决算相关数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面临的挑战和难题 |
1.1 职能定位模糊,业务层级较低 |
1.2 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不够,没有形成一致的认同度 |
1.3 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和升级将面临文化与认知的挑战 |
2 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分析 |
2.1 细化审计职能定位,构建增值型审计业务体系 |
2.2 塑造内部审计形象,使增值型审计身份得到认同 |
2.3 扩大风险控制范围,提高增值型审计的风险管控能力 |
3 结束语 |
(4)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3.文献评述 |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
1.研究框架 |
2.研究方法 |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
1.研究创新 |
2.研究不足 |
一、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
(一)核心概念辨识 |
1.国家治理现代化 |
2.财政监督 |
3.财政监督转型 |
(二)理论基础阐释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寻租理论 |
3.公共财政理论 |
(三)小结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
(一)J省财政监督的现实状况 |
1.J省财政监督的历程沿革 |
2.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成果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的问题 |
1.缺少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
2.财政监督法治体系不健全 |
3.财政监督力量相对薄弱化 |
4.财政监督信息化水平不高 |
(三)J省财政监督转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1.法治意识普遍不足 |
2.财政监督认识落后 |
3.理论研究工作薄弱 |
4.监督成果利用不足 |
5.信息化监督观念滞后 |
(四)小结 |
三、地方财政监督转型的国内经验及其借鉴 |
(一)湖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二)上海市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三)山东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四)湖北省财政监督转型的经验及其借鉴 |
(五)小结 |
四、新时期推进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路径抉择 |
(一)推进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的总体原则 |
1.监督范围全面系统 |
2.监督机制责权明确 |
3.监督过程依法规范 |
4.监督方式可靠有效 |
(二)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的实践模式及建议 |
1.加强财政监督法治保障 |
2.优化财政监督职能,完善单位部门间协同机制 |
3.加强财政监督机构队伍建设 |
4.提高财政监督能力建设水平 |
5.以信息化为导向,建立完善全流程财政监督体系 |
(三)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审计质量 |
2.1.2 内部控制 |
2.1.3 审计质量控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声誉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2.3 有效控制理论 |
3 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现状分析 |
3.1 A会计师事务所简介 |
3.1.1 组织框架 |
3.1.2 人员配置 |
3.1.3 经营现状 |
3.2 审计质量事前控制现状分析 |
3.2.1 业务承接模式及具体措施 |
3.2.2 审计计划设计要求及程序规范 |
3.3 审计质量事中控制现状分析 |
3.3.1 业务流程控制要求及执行情况 |
3.3.2 三级复核制度措施及执行情况 |
3.4 审计质量事后控制现状分析 |
3.4.1 底稿归档制度的落实情况 |
3.4.2 事后监督程序的执行情况 |
4 基于G-ANP评价法的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实证分析 |
4.1 设计原则 |
4.2 数据整理 |
4.3 基于G-ANP评价法的指标设计 |
4.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3.2 ANP模型设计 |
4.3.3 指标权重计算 |
4.4 基于G-ANP评价法的模型计算 |
4.4.1 模型运算 |
4.4.2 输出结果 |
4.5 评价结论 |
5 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 审计质量事前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5.1.1 控制环境存在缺陷 |
5.1.2 风险评估程序难以执行 |
5.1.3 审计业务出现私有化现象 |
5.2 审计质量事中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5.2.1 审计程序执行不到位 |
5.2.2 项目复核难以保持独立性 |
5.2.3 分所事中控制水平较低 |
5.3 审计质量事后控制问题及原因分析 |
5.3.1 事后监督制度未落实 |
5.3.2 应急管理制度缺失及原因分析 |
6 A会计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的对策 |
6.1 事前控制阶段相关对策 |
6.1.1 改善事前审计环境 |
6.1.2 权衡客户优选与业务扩展的矛盾 |
6.1.3 建立客户分类管理机制 |
6.1.4 制定人员调配最优化方案 |
6.2 事中控制阶段相关对策 |
6.2.1 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过程监控 |
6.2.2 提高复核独立性 |
6.3 事后控制阶段相关对策 |
6.3.1 改进事后监控抽样方式 |
6.3.2 建立统一的事后评价体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具体实施与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主要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主要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可能创新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相关概念 |
2.1.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概念 |
2.1.2 国库单一账户的概念 |
2.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制度创新理论 |
2.2.3 公共财政理论 |
第3章 TX市执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现实状况 |
3.1 TX市财政运行状况 |
3.1.1 地区生产总值逐年增长 |
3.1.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断提高 |
3.1.3 民生支出总量逐年递增 |
3.2 TX市现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的一般程序 |
3.2.1 国库集中支付的一般程序 |
3.2.2 收入收缴管理的一般程序 |
3.3 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阶段性成效 |
3.3.1 实现了财政单一账户体系的完善 |
3.3.2 实现了财政资金的全程监督 |
3.3.3 提高了财政资金运行效率 |
3.3.4 提升了宏观调控财政资金的能力 |
3.3.5 促进了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 |
第4章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成因 |
4.1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度的改革不够深化 |
4.1.2 人员力量不匹配,部分财务人员业务能力低下 |
4.1.3 监管制约机制效率低 |
4.1.4 公务卡改革推进工作困难 |
4.2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4.2.1 制度的缺陷 |
4.2.2 财务人员财政思想不统一 |
4.2.3 监控机制不完善 |
4.2.4 信息化水平不高 |
第5章 国内典型地区国库改革现状与国际经验启示 |
5.1 国内典型地区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经验 |
5.1.1 上海国库收付制度改革 |
5.1.2 河南国库收付制度改革 |
5.1.3 湖南国库收付制度改革 |
5.2 西方国家国库管理的基本做法 |
5.2.1 财政资金账户的设置 |
5.2.2 资金支出 |
5.2.3 国库管理和监督 |
5.3 国际国库管理运作的经验与启示 |
5.3.1 中外国库管理运作的对比分析 |
5.3.2 相关经验与启示 |
第6章 TX市财政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实施的完善对策 |
6.1 深化国库管理制度改革 |
6.1.1 完善单一账户体系 |
6.1.2 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完善 |
6.1.3 授权支付管理制度改革 |
6.1.4 落实财政国库合理制度改革的各项配套措施 |
6.2 提升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
6.3 监督制约机制的建立 |
6.4 提高支付信息化水平 |
第7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相关问题调查问卷 |
致谢 |
(7)OEC管理模式在PC农商行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 技术路线图 |
2 银行运营管理与OEC管理模式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运营理论 |
2.2 OEC管理模式 |
2.3 银行运营与OEC管理模式的关系 |
3 PC农商行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PC农商行简介 |
3.2 PC农商行内外部环境SWOT分析 |
3.3 PC农商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3.4 对PC农商行职工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与分析 |
3.5 PC农商行管理中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
3.6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4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方案设计 |
4.1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设计目标 |
4.2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设计原则 |
4.3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具体方案 |
5 PC农商行OEC管理模式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5.2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
5.3 加强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
5.4 加强科技手段保障 |
5.5 加强内部风险管理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
2.1 Msssive MIMO技术 |
2.2 极简载波技术 |
2.3 超密集组网 |
2.4 MEC技术 |
3 总结 |
(9)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理论 |
2.1.1 银行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2.2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理论概述 |
2.2.1 银行会计的定义 |
2.2.2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定义 |
2.2.3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模式 |
2.2.4 银行会计事后监督的数据分析技术概述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长沙A商业银行简介 |
3.1.1 总体概况 |
3.1.2 业务经营指标 |
3.2 长沙A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现状 |
3.2.1 信用风险 |
3.2.2 市场风险 |
3.2.3 操作风险 |
3.2.4 流动性风险 |
3.3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机制运行现状 |
3.3.1 监督模式简介 |
3.3.2 监督部门简介 |
3.3.3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部门业务职责 |
3.3.4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工作流程 |
3.4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存在的问题 |
3.4.1 风险监督体系不完善 |
3.4.2 重点业务监督不突出 |
3.4.3 同级监督难 |
3.4.4 监督缺乏协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设计 |
4.1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总体框架 |
4.1.1 概述 |
4.1.2 基于风险导向的会计事后监督系统框架 |
4.2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设计 |
4.2.1 概述 |
4.2.2 监督模式优化设计 |
4.2.3 监督职能优化设计 |
4.2.4 监督运行机制优化设计 |
4.2.5 监督工作流程优化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实施保障 |
5.1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制度保障 |
5.1.1 制定并完善会计对账管理制度 |
5.1.2 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
5.2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财务保障 |
5.2.1 加强财务关键环节的风险管理 |
5.2.2 完善财务风险考核机制 |
5.3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人员保障 |
5.3.1 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 |
5.3.2 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
5.4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技术保障 |
5.4.1 建立完备数据库系统 |
5.4.2 建立高效信息传递层级 |
5.5 会计事后监督体系资源保障 |
5.5.1 建立“四位一体”内控监督资源整合机制 |
5.5.2 积极与网络数据平台融合 |
5.6 本章小结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三、文献评述 |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三、研究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五节 基本概念的内涵 |
一、“善治”的概念和内涵 |
二、财政管理内部控制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一、公共治理理论 |
二、内部控制理论 |
三、绩效评估理论 |
四、激励理论 |
第三章 善治视角下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善治”的标准 |
一、标准的分类 |
二、各标准的内涵 |
第二节 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发展现状 |
一、“法治性”: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已初步建立 |
二、“参与度”:基本实现多部门多业务领域的全覆盖 |
三、“共识性”:各级政府部门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意识逐步强化 |
四、“包容性”:地方政府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制度创新不断涌现 |
第三节 我国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
一、“响应性”:制度推进呈现横纵向不平衡性 |
二、“效率性”:风险预警和评估效率偏低 |
三、“透明度”:信息共享渠道不畅通 |
四、“有效性”:部分控制活动处于“静”运行状态 |
五、“问责制”:重点依然集中于财政专项检查和事后监督 |
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关键:以“善治”理念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 |
第四章 发达国家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发达国家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典型经验 |
一、美国 |
二、澳大利亚 |
三、英国 |
四、法国 |
第二节 经验借鉴和启示 |
一、完善的法律体系框架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
二、职责明晰、各负其责,持续优化内部控制的治理结构 |
三、建立绩效评估体系和问责制,创造了良好的内控组织环境 |
四、客观独立的审计制度有效地推动了财政管理内控的落实 |
第五章 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构建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善治”指数构建 |
一、“善治”指数构建的复杂性分析 |
二、“善治”指数构建的标准 |
三、指标的选取原则 |
四、指标设计的程序 |
五、指标体系修正与预评估 |
六、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第二节 善治视角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模型简介 |
二、计量指标的选取与数据处理 |
三、描述性统计分析 |
四、实证结果分析 |
五、研究结论 |
第六章 善治视角下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 |
第一节 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的必要性分析 |
一、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是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突破口 |
二、系统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是借鉴经验、补足短板的关键 |
第二节 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
一、“善治”与新COSO风险管理框架关系分析 |
二、优化目标 |
三、优化原则 |
四、核心要素 |
五、系统运行机理 |
六、各要素内部机制分析 |
第七章 走向“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激励方案设计 |
第一节 优化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关键抓手:激励机制 |
第二节 财政激励方案(FIP)的原理及典型实践 |
一、财政激励方案(FIP)的原理 |
二、设计思路 |
三、激励方案设计 |
第八章 完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政策建议 |
一、依法“善治”,完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法律法规体系 |
二、加强内部审计,为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
三、提升“响应性”:积极推进县一级政府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
四、提高“效率性”:稳步完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 |
五、增强“透明度”:有效联通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信息孤岛” |
六、改善“有效性”:着力提高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人员的专业素养 |
七、强化“问责制”:建立健全财政管理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致谢词 |
四、完善会计事后监督的几点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决算差异研究[D]. 陈凯.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0)
- [2]国有企业内部审计职能定位与升级路径[J]. 管淑慧. 当代会计, 2021(09)
- [3]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评估研究 ——以L银行A分行为例[D]. 赵如婷.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4]新时期J省财政监督转型路径探究[D]. 张竞丹. 吉林大学, 2020(04)
- [5]A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D]. 许彻.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TX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的具体实施与管理[D]. 丁佳. 扬州大学, 2020(05)
- [7]OEC管理模式在PC农商行的应用研究[D]. 张玉洁.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8]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9]长沙A商业银行会计事后监督体系优化研究[D]. 罗静.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6)
- [10]基于善治的财政管理内部控制优化研究[D]. 苏娜.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标签:内部控制论文; 预算执行论文; 一般公共预算论文; 预算调整论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