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胡宇[1](2020)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吉林省低温冷凉区光热资源高效利用为前提,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增加东部地区玉米品种的选择范围为研究目的。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敦化市翰章乡田元专业农场进行,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研究可降解地膜覆盖对玉米全生育期内土壤温度、生长指标、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在明确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种植后的增产效果的前提下,确定中熟玉米品种覆膜条件下的适宜播种期,以期更合理的利用光热资源,为吉林省东部地区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2018年,对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进行覆膜种植,以早熟品种新合916裸种做对照,在此基础上进行产量、地温、灌浆速率和生长指标的相关测定。2018年和2019年,以中熟玉米品种富民985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播种期,即,T1(4月30日)、T2(5月6日)、T3(5月12日)和T4(5月18日),根据各时期测定要求进行取样测量。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覆膜能够显着提高玉米全生育期内的土壤温度和土壤体积含水率。可降解地膜覆盖的日平均地温比裸地高出6.4%,积温比裸地高出163.9℃。覆膜后,土壤体积含水率较裸地有了提高。2.覆膜玉米的株高、穗位分别为274.1cm、95.4cm,比裸地玉米分别高出10.8%、29.5%。3.覆膜玉米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玉米生长量(Wmax)为10.46g,比裸地种植的玉米高28.8%,灌浆持续时间(T)为37.35d,比裸地玉米延长8.87d。4.覆膜玉米整个生育期的群体生长速率(CGR)、净同化率(NAR)和果穗的生长速率(EGR)分别为157.6 gm-2d-1、36.5 gm-2d-1、80.5 gm-2d-1,比裸地种植的玉米分别提高27.4%、11.1%和14.0%。5.覆膜玉米的百粒重、穗行数、穗粒数分别为24.6g,17.2行和622.6粒,比对照品种分别高出21.8%、27.4%、8.6%。产量比对照高出43.0%。6.2018年和2019年两年,4月 30 日播种的玉米产量的平均值为12144.65kg/hm2,显着高于其他播期的产量。因此,在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通过覆膜种植可以引进中熟玉米品种,并在4月末至5月初进行播种。增加生育期内积温的同时,为玉米百粒重增加和后期脱水赢得时间,实现玉米抗逆性、产量和品质的全面提升,从而达到增产增效的目的。
吕小凡[2](2020)在《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低温冷害是新疆普遍存在的一种灾害类型,多发生在早春季节。低温胁迫会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生理代谢平衡,进而影响玉米的产量。应用外源生长调节物质提高作物的抗冷性的研究多见于园艺果树上,而在大田作物上的研究报道比较少。本研究以玉米早春低温冷害背景,探究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幼苗缓解低温冷害的效应和生理机制,进一步将生长调节物质与启动肥复配,研究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促进作用,为玉米抗冷增产提供新的技术依据。【方法】生长调节物质浓度及种类筛选采用种子萌发试验,于2017年在石河子大学绿洲生态实验室进行,选用了芸苔素内酯(BR,0.01 mg·L-1,0.1 mg·L-1,1 mg·L-1)、胺鲜酯(DA,10mg·L-1,20 mg·L-1,40 mg·L-1)、萘乙酸(NAA,0.1 mg·L-1,1 mg·L-1,4 mg·L-1)和柠檬酸(CA,0.01 mg·L-1,0.1 mg·L-1,1 mg·L-1),对比不同处理下种子发芽率、发芽势及活力指数。生长调节物质在低温下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采用盆栽试验,于2018年在石河子大学农学院试验站进行,选用了DA(20 mg·L-1,30 mg·L-1,40 mg·L-1)和CA(0.2 mg·L-1,0.4 mg·L-1,0.6 mg·L-1),对比不同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根系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生长调节物质复配启动肥对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的试验,在2019年第九师农科所试验基地进行,设计常规施肥(CF)、启动肥(SF1)及柠檬酸复配启动肥(SF2)三个处理,研究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幼苗根系发育、生物量、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1)发芽试验表明,在低温条件下,0.1 mg·L-1CA和20 mg·L-1DA处理的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显着高于对照处理。同时,外源NAA处理对幼芽萌发有抑制作用。对比根长、茎粗等指标,0.1 mg·L-1CA处理效果最佳。(2)基于(1)的结果,选择CA和DA为试材,通过盆栽土壤施用生长调节剂,发现0.2mg·L-1CA提高了幼苗叶片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显着增加,提高根系活力,降低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进而缓解低温胁迫对幼苗造成的渗透伤害。(3)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了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处理较常规对照和启动肥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17.6%和3.3%,经济效益分别提高了28.4%和3.7%。【结论】低温条件下,质量浓度为0.1 mg·L-1柠檬酸和20 mg·L-1胺鲜酯处理对种子萌发和壮苗促进效果最佳。外源生长调节物质通过促进玉米幼苗根系生长和渗透调节物质的合成,提高玉米幼苗抗冷性。通过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脯氨酸、丙二醛及相对电导率都有显着影响,施加0.2 mg·L-1柠檬酸处理的玉米幼苗抗冷性最好。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显着促进玉米幼苗根系发育,体现在增加根数量和根直径,提高玉米幼苗对养分吸收量,提高了玉米耐寒性。柠檬酸复配启动肥比单施启动肥产量提高了3.3%,经济效益增加3.7%。
张军高,李进,王立红,刘梦丽,胡鹏,杜鹏程,雷斌[3](2019)在《复合型棉花种衣剂田间防效评价及减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筛选防治新疆棉花苗期主要病害和虫害、促进作物出苗和生长等功能的棉花种衣剂。【方法】制备种衣剂,进行棉种包衣田间试验,评价其田间生物学效应。【结果】供试的11种种衣剂中,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种衣剂表现最佳,对棉花苗期立枯病和红腐病的防效分别为72.28%、74.44%,对蓟马、地老虎防效分别为83.33%、85.00%,处理棉田出苗率、株高、根长、茎粗、单株鲜重、单株干重、产量较对照处理分别提高7.89%、16.04%、11.18%、5.03%、68.44%、124.04%和13.98%。【结论】17.2%吡虫啉·萎锈灵·福美双种衣剂可用于新疆苗期主要病虫害的防控,较常规药剂喷施显着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
张艳霞[4](2017)在《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均属于双翅目眼蕈蚊科,是食用菌、葱蒜类以及其他蔬菜作物的主要地下害虫之一。本试验选择6种植物饲喂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的幼虫,测定不同植物体内的主要营养物质含量,明确6种植物对韭菜2种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繁殖力以及存活率和种群参数的影响,探讨不同植物对2种迟眼蕈蚊幼虫体内主要能量物质(糖,脂肪以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并测定幼虫取食不同作物的根部后其体内保护酶的活性变化,以期明确6种植物对2种迟眼蕈蚊抗性的差异。1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以及种群动态参数的影响用6种植物饲喂2种迟眼蕈蚊。结果表明:韭菜迟眼蕈蚊在不同植物上卵到蛹的发育历期由长到短依次为甘蓝(21.37d)、白菜(21.08d)、生菜(20.89d)、辣椒(19.91d)、韭菜(17.94d)、蚕豆(17.43d),异迟眼蕈蚊依次为辣椒(25.74d)、甘蓝(23.45d)、白菜(23.14d)、韭菜(21.38d)、生菜(20.02d)、蚕豆(19.26d);韭菜迟眼蕈蚊的雌虫在韭菜上的产卵量最大,为88.54粒,辣椒上产卵量最少,为53.4粒;幼虫取食韭菜和蚕豆后,蛹的重量高于取食生菜和辣椒;2种迟眼蕈蚊在韭菜上的存活率高于其余5种植物,在生菜上的存活率最低。净增殖率和内禀增长率在韭菜和蚕豆上最大,在辣椒上最小;平均世代周期在蚕豆和韭菜上短,辣椒上最长。2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能量物质的影响试验选择的6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含量不尽相同,在韭菜的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含量为3.8477 mg/g和0.1657 mg/g,蚕豆的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分别为4.4921mg/g和0.2006mg/g,在这两种植物上的含量均高于其余4种植物,并且韭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0.853%,生菜上的最低,为0.4244%。韭菜迟眼蕈蚊的幼虫取食韭菜后体内的可溶性糖含量最高,为8.76ug/mg,取食白菜后可溶性糖含量最低,为5.7759 ug/mg,取食韭菜后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分别为8.4334ug/mg和0.9168 ug/mg,高于取食其他5种植物,取食生菜后总脂肪和中性脂肪含量最低,分别为5.5594 ug/mg和0.524 ug/mg;取食辣椒后体内可溶性糖和原含量最低,异迟眼蕈蚊取食蚕豆后体内的可溶性糖和糖原的含量最高,为9.1279ug/mg和6.4992ug/mg,取食韭菜后体内的总脂肪8.6427 ug/mg和中性脂肪0.948ug/mg含量最高,取食蚕豆后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51.6105 ug/mg;总体来说,2种迟眼蕈蚊取食6不同的植物后,取食韭菜和蚕豆后体内的能量物质含量较高,取食辣椒后体内的能量物质含量较低。3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迟眼蕈蚊幼虫体内保护酶的影响取食不同的植物2种迟眼蕈蚊幼虫体内的保护酶活性有差异,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取食辣椒后其体内的SOD和CAT的活性最高,分别为7.9098 ug/mg·min和5.1216ug/mg·min而取食韭菜后,体内的保护酶活性低;异迟眼蕈蚊取食韭菜后体内的CAT和POD活性均最低,3.8674ug/mg·min和3.7176 ug/mg·min,试验说明抗性强的品种使得2种眼蕈蚊体内产生大量的自由基,从而激发虫体内的SOD、POD和CAT的活性,维持体内自由基的动态平衡,清除多余的自由基。
雷斌[5](2016)在《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文中认为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种植区和供给区,低温冷害一直是该区棉花生产重要障碍因子之一,尤其是“倒春寒”频繁发生导致大面积烂种、烂芽、死苗、僵苗,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成苗难”长期制约新规棉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研究证明,种衣剂处理棉种可提高种子、幼苗耐冷害能力,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市售耐冷害性种衣剂为基础,模拟大田低温冷害发生特点,从有效成分筛选、耐寒性验证等方面,决选出3个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种衣剂,并对其进行作用机制研究。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基于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效果评价试验表明,9种种衣剂有效成分均能提高棉种出苗率,其中M1、M3和M4处理效果更明显,田间出苗率较CK(不包衣,下同)分别提高14.81%、13.41%、14.37%。棉苗株高、茎粗、根长、侧根数分别较 CK 提高 0.6cm~4.95cm、0.07mm~0.16mm、2.83cm~6.13cm 和 2.28~23.08%。并将 M1、M3、M4三种有效成分组合制备成相应的种衣剂。2、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播种后第1d、3d、5d分别进行5℃、10℃、15℃、20℃四个温度处理,研究表明,15℃下出苗率M1和M4种衣剂处理较CK分别提高11.8%、9.35%;10℃下,株高M1、M3处理较CK分别增加3.3cm、3.2cm;形态方面,种衣剂处理棉苗受害程度轻、恢复快。种衣剂成分中杀菌剂耐冷害性作用最大,其次是植物生长调节剂。3、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播种后第4d、7d分别进行上述4个温度处理,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种衣剂处理较CK棉苗叶片和根细胞结构完整,线粒体清晰,叶肉细胞叶绿体清晰,差异明显。4、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生理生化反应。按上述温度进行1-3次处理,测定棉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保护酶活性及渗透调节物质发现:CK棉苗叶片MDA、REC含景大幅高于种衣剂处理;M1、M3、M4三个种衣剂处理SOD活性升高3%~68%、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增加了 7~10倍、68%~101%。5、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对P5CS、SOD、POD、TIP1、AGP31表达量的研究表明:种衣剂处理棉苗叶片和下胚轴中的P5CS、POD表达量高于CK,10℃胁迫3次时POD、SOD、TIP1、AGP3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CK;15℃时叶片中AGP31表达量显着高于CK。综上所述,在0℃~15℃条件下,种衣剂处理能诱导耐寒基因表达、保护细胞生物学结构、提高细胞生理活性,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种衣剂耐寒功能主要与杀菌剂、生长调节剂等成分有关,研制、筛选的种衣剂M1对提高棉种及幼苗耐低温冷害能力具有很好效果。
何峰,李俊,熊小丽[6](2016)在《汉中优质稻发展潜力及高产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汉中市气候生态条件适合水稻栽培,具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主要技术是两段育秧、机插机收,适时播插、培育壮秧、合理密植、肥水运筹、病虫防控。文章提出了在技术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陈珊[7](2016)在《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的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当今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已经成为影响人类安全,世界和平发展的主要问题,也是是当今各国政府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湖南省是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农业大省之一,位于中部地区,地势复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怎样和谐相处的矛盾日益突出。在湖南省遭受到的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如何切实加强应急管理,提高预防和处置重大气象灾害的应急能力,是湖南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要求。研究建立以政府主要领导,气象部门实施、多部门密切配合、全社会参与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全面提高湖南省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和水平尤为重要。本文共分六章进行论述:第一绪论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和国内外研究动态;第二章理论基础,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概念进行界定,对危机管理相关理论体系,农业气象灾害技术体系,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体系进行归纳和分析,同时明确研究目的和方法;第三章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现状,分析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现状、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发展现状、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现状;第四章通过技术决策、实施、推广等方面提出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第五章通过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深化个体农户应急防灾意识对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提出对策和建议。最后一章,对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相关内容进行总结。同时本研究还对湖南省500余群众进行了关于“气象服务群众满意度调查”,探索公众对气象的了解和满意度。
孔维升[8](2016)在《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受到政府高度关注。2004年以粮食收购市场彻底放开为标志,我国除烟草之外的农产品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市场机制在农产品流通体系的运行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同时,为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农民收入稳定提高以及避免农产品价格大幅波动,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稳定农产品市场。在这些政策的指引下,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产量连创新高,国内市场供求基本平衡,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和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深入发展,农产品市场供求关系出现了新的结构性转变。为了应对农产品市场可能出现的新问题,促使调控政策更加科学有效,我国政府正积极尝试改进现有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特别是2014年以来,政府更是将理顺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现有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在此背景下,全面研究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并利用B-N分解和ARCH模型研究了影响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探究农产品价格的形成机制;其次,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演变及特征,以及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相关经验和启示;再次,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和典型案例总结了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的得失,并利用VECM模型和脉冲分析对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验证;最后,基于本研究的主要结论,提出了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相关建议。基本研究结论如下:第一,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和特征的研究发现:2003年以后农产品价格波动情况有所缓和,但出现了波动周期缩短,价格结构性上涨等问题;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间,农产品价格波动特点存在显着差异。第二,通过对影响农产品价格主要因素的研究可知,宏观经济波动、货币供给量变化、库存变动、以及国际市场波动等诸多因素是影响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驱动力。第三,通过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统购统销期、改革开放初期、全面支持时期、深化改革期等多次调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调控体系,目前该体系主要以储备调节、贸易调控和农业补贴三大政策类型构成,在调控市场价格、引导农业生产和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政策工具完备。但已有的政策体系也面临着诸如:关税防火墙失效,库存和进口双增;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国内市场调控政策作用空间受限,政策目标难以达到;农产品市场运行复杂,调控难度大、成本高;政策对市场的扭曲作用凸显,存在市场失衡隐患等诸多问题。第四,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调控政策研究发现,这些国家之间虽然在政策实施和目标设定上存在差异,但政策演变的总体趋势上存在共性规律。(1)总体而言,美国、欧盟和日本均在不断削减其“黄箱”政策,逐步增加“绿箱”政策工具的使用,并尽量避免政府调控政策对农产品价格的直接干预;(2)在调控理念上,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农产品市场调控均转向了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落脚点的方式来构建其市场调控政策体系,不断发展丰富其农业保险和农产品期货等市场化风险对冲工具,特别是近几年都提高了对农户经营性风险的防范和管理的意识,在完善本国农产品“价格保险”机制构建方面予以了高度重视;(3)机制设计方面,这三个国家都越来越注重本国政策的国际影响力,试图在把握国际农产品价格话语权的同时,积极维护本国的国际形象;注重以构建稳定的多边和双边农产品贸易伙伴关系的方式,保障本国农产品市场的稳定运行。(4)此外,美国、欧盟和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从制定、实施到事后评价,都有着十分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法律依据作为支撑,最大限度避免了寻租和对政策的随意解释,有效提升了政策的科学性。第五,通过对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的调研和实证研究发现:从积极方面来看,此项改革有助于提升我国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降低国内棉花价格,有利于纺织企业增加利润空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棉花种植者因为棉花价格下跌造成的损失,并起到收入支持的作用;此项改革所引入的市场竞争因素有助于形成倒逼机制,促进提高棉花质量;能够实现理顺棉花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目标。从消极方面来看,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在保证棉农收入的同时希望刺激产量,政策设计缺乏针对性;中央和地方统计口径不一,补贴金总额确定难度大;政策执行成本过高,地方政府工作压力大;容易超过WTO规定的“黄箱政策”上限;棉农补贴收入普遍低于预期。相关政策建议主要包括:首先,我国应坚持“价补分离”原则,逐步退出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构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的“安全网”保障。其次,应逐渐完善政府市场调控机制,避免相机抉择式的价格直接干预,加快形成稳定且明确的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规则。第三,应进一步削减“黄箱政策”支持,着重强化“绿箱政策”工具的运用。第四,建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强化农产品多边和双边贸易伙伴关系构建,促进形成国际间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第五,政府应谨慎推广目标价格补贴政策,积极探索目标价格保险制度,增加中央财政对目标价格保险保费的补贴力度。最后,从长期而言,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法律基础和理论体系,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陈蔚燕[9](2015)在《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球上可耕地面积日趋减少,而人口却日益增长,加上自然灾害的频发,植物生长调节剂(简称植生剂)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产量方面越来越受到关注。我国许多种类的植生剂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施用效果不好、使用安全性较差或者其使用的成本太高等,这些不足很难与我国的农、林业发展速度保持一致。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作物单产,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求,研制新型多功能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一条可取之路。本文首先采用活性拼接原理、生物电子等排原理,将不同的活性基团进行拼接,设计合成了6个新型的酰胺类化合物,6个新型的季铵盐类化合物,一个系列肉桂酸酯化合物和一个系列磷酸酯盐型化合物,采用GC-MS和1H NMR等技术对所合成的新型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证明其结构与预期相符。其中新型酰胺类和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成本低廉,合成步骤简单,是一类新型植生剂。所有的植生剂未见报道,其中有6个化合物已经被中国国家专利局授权为发明专利。文中同时对合成的所有化合物进行绿色实用剂型的研制。合成的新型化合物均为首次应用于植物种子萌发上,将其用于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室内发芽和室内生根实验,系统研究了各个植生剂的浸种时间、浸种温度、浸种浓度等因素对小麦和苔菜两类种子发芽的影响,同时针对不同的生根方式(基施和浸种)研究了各调节剂不同浓度对植物生根的影响。实验数据表明,无论是单子叶的小麦种子或是双子叶的苔菜种子,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在浸种时间为8-10小时之间,温度为25℃,浓度为125 mg/L时种子的发芽率最高。单子叶植物在各调节剂浓度为30 mg/L时浸种方式生根具有最高值,其在10 mg/L时基施方式生根有最高值。双子叶植物在各调节剂浓度为50 mg/L时浸种方式和基施方式生根有最高值。2,4-二氯肉桂酸酯在100 mg/L时采用黄瓜子叶生根时具有最大的生根活性。50%磷酸酯钾盐可湿性粉剂采用黄瓜子叶生根时较CK促进率达77%。对于所研究的几种植物根系,在浓度为62.5 mg/L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水剂作用下,植物的根系活力最强。同时对调节剂生根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化合物RGXA具有较优的生根活性可能是由于其对植物根尖的细胞及其细胞壁有所改善所致。合成的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应用于植物幼苗生长上,将其作为种子的浸种液对5种不同的种子进行浸种后培育,在生长期进行喷洒,定期采取叶片进行植物生理生化性质测定,实验数据表明,62.5 mg/L浓度的各调节剂处理的苔菜和小麦,其叶片中的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含量(如:叶绿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游离氨基酸)的数值高于CK,而可滴定酸含量呈现低于CK的现象。在烤烟试验中,对供试的生长调节剂各2个稀释倍数下,烤烟幼苗叶片中含糖量均高于CK,5% RGXA水剂和5% RGJA的500倍稀释液处理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较CK分别提高3.9、4.0个百分点,5% NAXA水剂的500倍液处理的叶片中氨基酸含量高于CK 48.31%,综合烤烟品质的多个指标来看新植生剂在烤烟幼苗叶片的糖含量、Vc含量、氨基酸含量、蛋白质含量各方面具有较高的改善作用。NAXA处理的生菜叶片中叶绿素含量在浓度为62.5 mg/L时达到最高值,较CK提高42.03%,低于或高于这个浓度叶绿素含量均下降。NAXA及其季铵盐的不同浓度处理的生菜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加叶片中蛋白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在浓度为125 mg/L时达到最高。62.5 mg/L浓度NAXA处理的生菜健壮生长,叶绿且茂密。62.5 mg/L和125 mg/L的SLXA处理的黄瓜幼苗叶子长势较好,叶片面积大,处于一种旺长的状态。本文首次对33种天然中草药进行生根活性筛选,得到7种效果较好的具有促生根作用的中草药。优选制备出ZCY的混合制剂,并将其用于盆栽苔菜和小麦,研究其对植物生长和叶片品质的影响。发现62.5 mg/L的ZCY处理的苔菜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促进率达5.47%,125 mg/L的ZCY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率较CK达3.02%。6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出苗促进率为4.50%、苗高较CK增加0.49%,苗鲜重较CK增加6.19%,6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率较CK达6.33%,125 mg/L,的ZCY处理的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较CK促进率达4.52%,其对于小麦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均有不等的正促进作用。可见ZCY制剂具有天然、绿色、无公害、促生根促生长的作用。ZCY与合成的新植生剂均为首次应用于大田作物上,并将它们与现有调节剂“喷施宝”进行对比。发现对原阳小麦喷施调节剂后,RGXA对小麦千粒重影响最大,比清水增加3.9克,增幅为9.4%,以RGXA处理的产量增产效果最显着,平均产量为546.63 kg,比清水每亩增产84.6 kg,增幅为18.1%,其次为NAXA,增幅为14.7%,喷施ZCY的小麦产量增产62.8kg,增幅为13.3%,与喷施宝相比,仅RGXA和NAXA两种药剂的产量超过喷施宝,分别比喷施宝增加3.9%和0.9%。对周口小麦喷施调节剂后,与清水相比较,喷施调节剂后千粒重全部增加,其中NAXA增幅最大,平均增加3.4克,增幅为10.4%,与喷施宝相比,除了SLJA的千粒重低外,其余的几个药剂的千粒重均高于喷施宝。与清水相比,喷施调节剂的小麦产量全部增加,其中以NAXA的增产效果最好,亩产平均为464.8 kg,较CK亩产增加64.8 kg,增产幅度为16.2%,其中NAXA、RGXA、ZCY、SLXA分别较喷施宝增产7.52%、5.87%、5.72%、2.9%。几种调节剂对实验水稻的亩产产生程度不等的增产效果,其中以NAXA的增产效果最为显着,增产率达8.97%,其次为RGXA,再其次为中草药组合制剂ZCY,这三者均较现有的喷施宝的增产效果高。在对田间红富士苹果进行叶面喷洒后,处理的果实在产量提高的同时其内在品质也相应的有所改善,其中以RGXA的平均单果重增产率最高,达到14.35%,与此同时果实的着色度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田间生姜叶施后发现RGXA和NAXA增产幅度达12.5%,形成“胖孩儿”姜的形状,可为姜农增加经济收益。
高娇[10](2013)在《不同积温带春玉米氮素代谢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哈尔滨市-第I积温带、绥化市-第II积温带、依安县-第III积温带)进行,以不同基因型玉米品种郑单958(适宜于≥10℃活动积温2900℃以上区域种植)和丰单3号(适宜于≥10℃活动积温2300℃以上区域种植)为试材,设置聚糠萘水剂(PKN)系统化控处理,即分别于3展叶和6展叶期叶面喷施2ml L-1PKN,在形态、酶学和激素水平上,研究不同积温带春玉米氮素代谢特征差异及聚糠萘水剂调控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积温带的温度特征不同。从第I积温带到第III积温带,日均温度、活动积温、日均最高温、日均最低温逐渐降低,三积温带间温度差异主要发生在苗期(五月)和灌浆期(八、九月)。2011年和2012年第I、II、III积温带的积温分别为:3024.80℃和3045.26℃、2907.78℃和2961.33℃、2692.08℃和2824.36℃。(2)高积温带玉米产量高于低积温带,PKN处理提高了玉米产量。从第I积温带到第III积温带,两品种的出籽率、穗粒数、千粒重及穗长均呈降低趋势,而籽粒含水量和秃尖长则呈增大趋势。PKN处理降低两品种的籽粒含水量和穗部的秃尖长,提高两品种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出籽率和千粒重。(3)在三个积温带间,低积温带玉米苗期与灌浆期低温导致生育期延迟,表现为前期植株生长缓慢,后期持续生长状态。即出苗-灌浆前期(0-80d),两品种单株干物重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80d之后则呈相反趋势。出苗-灌浆初期(0-70d),两品种叶面积指数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70d之后,则呈相反趋势。PKN处理提高了玉米单株干物重和叶面积指数。(4)在三个积温带间,两品种籽粒干重、鲜重和体积表现为从高积温带到低积温带依次降低,PKN处理提高两品种不同籽粒部位的干重、鲜重和体积,提高籽粒灌浆强度。郑单958(II、III积温带未正常成熟)果穗各部位籽粒体积、鲜重在灌浆期内呈持续增加趋势;籽粒干重在第I积温带呈“慢-快-慢”的增长趋势,但第II、III积温带仅呈现“慢-快”增长趋势。丰单3号(在三个积温带均可正常成熟)果穗各部位籽粒体积、鲜重在灌浆期内呈单峰曲线变化;籽粒干物重呈“慢-快-慢”增长趋势。(5)在三个积温带间,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不同,NRA、GPTA、GOTA以及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GSA和蛋白酶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值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PKN处理提高玉米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及其产物,提高了氮素代谢效率。(6)在三个积温带间,籽粒生长发育期内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化趋势不同。在第I、II、III积温带,两品种果穗各部位籽粒GS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呈降低趋势;GOTA与GPTA随灌浆进程呈单峰曲线变化,其中,在第I积温带自花后20-35d开始下降,第II、III积温带花后0-20d开始下降。在不同积温带之间,灌浆中期两品种果穗各部位籽粒GPTA变化趋势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PKN处理提高GSA、GOTA、GPTA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维持低温下籽粒氮代谢平衡。(7)在三个积温带间,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差异显着,PKN处理平衡了籽粒中内源激素含量。籽粒不同部位IAA和ZR含量呈单峰曲线,IAA峰值出现在籽粒灌浆高峰期;ZR峰值出现在籽粒灌浆强度由缓慢至快速增长的过渡期;ABA峰值出现在籽粒灌浆后期;GA峰值出现在籽粒灌浆初期与后期。不同积温带间,籽粒中IAA、GA、ZR表现为第I积温带>第II积温带>第III积温带,表明,积温低,籽粒中IAA、GA、ZR降低,不利于籽粒体积的扩展和干物质的积累;PKN处理提高了籽粒中IAA、GA、ZR含量,降低了灌浆后期ABA含量,促进籽粒灌浆。
二、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玉米覆膜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2 覆膜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1.3.1 玉米低温冷害的定义和分类 |
1.3.2 玉米低温冷害的研究机理 |
1.3.3 玉米低温冷害的指标研究进展 |
1.3.4 低温冷害对玉米产量影响的研究 |
1.3.5 物理方法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进展 |
1.4 吉林省东部地区低温冷害的特征 |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地膜覆盖对中熟玉米品种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地概况 |
2.1.2 供试材料 |
2.1.3 试验设计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1.4.1 年降雨量、气温和地温测定 |
2.1.4.2 土壤含水率测定 |
2.1.4.3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
2.1.4.4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
2.1.4.5 玉米子粒灌浆速率的测定 |
2.1.4.6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
2.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玉米生育期内年降雨量、气温和覆膜后地温变化情况 |
2.2.2 覆膜对玉米土壤体积含水率的影响 |
2.2.3 覆膜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2.2.4 覆膜对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
2.2.5 覆膜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的影响 |
2.2.5.1 玉米子粒百粒重与灌浆速率动态变化 |
2.2.5.2 玉米子粒灌浆参数分析 |
2.2.6 覆膜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
2.2.7 覆膜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2.2.8 覆膜条件下玉米百粒重和产量与灌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
2.2.9 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与整个生育期生长参数相关性分析 |
2.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播期对吉林省东部冷凉区中熟玉米产量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地概况 |
3.1.2 供试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3.1.4.1 生育进程和植株性状调查 |
3.1.4.2 叶绿素相对含量的测定 |
3.1.4.3 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测定 |
3.1.4.4 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
3.1.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播期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
3.2.2 播期对玉米生长性状的影响 |
3.2.3 播期对玉米叶绿素相对含量的影响 |
3.2.4 播期对玉米干物重和生长参数的影响 |
3.2.5 播期对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6 播期玉米产量与各时期生长参数的相关性 |
3.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论文 |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2)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1 低温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2 低温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1.2.3 低温对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
1.2.4 生长调节物质对作物抗冷性的影响 |
1.2.5 启动肥节肥增产机理及配方选择 |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1.4 数据处理 |
2.2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 |
2.2.3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2.4 数据处理 |
2.3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2.3.1 试验地概况 |
2.3.2 试验材料 |
2.3.3 试验设计 |
2.3.4 试验测定指标及方法 |
2.3.5 数据处理 |
第三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物质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 种子萌发指标 |
3.2 玉米幼苗苗高和茎粗 |
3.3 玉米幼苗种子根长和根数 |
3.4 玉米幼苗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 |
3.5 讨论 |
3.6 小结 |
第四章 低温下生长调节剂对玉米幼苗抗冷性的影响 |
4.1 根系形态特征 |
4.2 根系活力和叶绿素含量 |
4.3 丙二醛含量和相对电导率 |
4.4 脯氨酸含量 |
4.5 讨论 |
4.6 小结 |
第五章 柠檬酸复配启动肥对玉米根系、养分吸收和产量的影响 |
5.1 根系发育特征 |
5.2 养分吸收 |
5.3 干物质积累量 |
5.4 产量及产量构成 |
5.5 经济效益分析 |
5.6 讨论 |
5.7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3)复合型棉花种衣剂田间防效评价及减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 料 |
1.1.1 供试药剂 |
1.1.2 棉花品种 |
1.2 方 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 田间生物学指标测定 |
1.2.2.1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田间出苗的影响 |
1.2.2.2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苗期农艺性状的影响 |
1.2.2.3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防效评价 |
1.2.2.4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苗期主要虫害的防效评价 |
1.2.2.5 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1.2.2.6 农药减施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田间出苗变化 |
2.2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农艺性状影响 |
2.3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苗期根腐类病害的影响 |
2.4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苗期主要虫害的防效评价 |
2.5 不同种衣剂处理对棉花产量的影响 |
2.6 农药减施效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4)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食性昆虫与植物的关系 |
2 昆虫对寄主的选择 |
2.1 影响昆虫选择寄主植物的因素 |
2.1.1 环境因子 |
2.1.2 其他生物的影响 |
3 寄主植物的营养物质对昆虫的影响 |
3.1 蛋白质和氨基酸 |
3.2 糖 |
4 不同植物对昆虫生物学特性、体内物质和保护酶系的影响 |
4.1 寄主植物对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4.3 寄主植物对昆虫体内物质的影响 |
4.4 寄主植物对昆虫体内保护酶系的影响 |
4.4.1 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 |
4.4.2 过氧化物酶活性 |
4.4.3 过氧化氢酶活性 |
5 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研究概况 |
5.1 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概述 |
5.1.1 异迟眼蕈蚊研究概述及研究进展 |
5.1.2 韭菜迟眼蕈蚊研究概述及研究进展 |
5.2 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的防治 |
5.2.1 农业防治 |
5.2.2 物理防治 |
5.2.3 化学防治 |
5.2.4 生物防治 |
6 本文设计思路 |
6.1 试验设计思路 |
6.2 试验设计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及种群参数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及供试食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供试虫源的处理 |
1.2.2 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存活率、产卵量、成虫寿命及蛹重的测定 |
1.3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2 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成虫寿命、产卵量及蛹重的影响 |
2.3 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存活率的影响 |
2.4 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实验种群生命参数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不同植物的营养物质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能量物质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虫源及供试食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样品中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1.2.2 不同植物体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2.2.1 试剂的配置 |
1.2.2.2 游离氨基酸的测定 |
1.2.3 样品中可溶性糖的测定 |
1.2.4 淀粉的测定 |
1.2.5 取食不同植物后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体内糖的测定 |
1.2.5.1 糖的标准曲线的测定 |
1.2.5.2 样品可溶性糖的测定 |
1.2.5.3 样品糖原含量的测定 |
1.2.6 不同植物对异迟眼蕈蚊和韭菜迟眼蕈蚊体内脂肪的测定 |
1.2.6.1 总脂肪标准曲线的测定 |
1.2.6.2 总脂肪的测定 |
1.2.6.3 中性脂肪标准曲线的测定 |
1.2.6.4 中性脂肪标的测定 |
1.2.7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1.2.7.1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测定 |
1.2.7.2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1.3 数据计算及分析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根部主要营养物质含量 |
2.1.1 不同植物根部可溶性蛋白含量 |
2.1.2 不同植物根部游离氨基酸含量 |
2.1.3 不同植物根部可溶性糖含量 |
2.1.4 不同植物根部淀粉的含量 |
2.2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物质的影响 |
2.2.1 对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2.2.2 对糖原含量的影响 |
2.2.3 对总脂肪含量的影响 |
2.2.4 对中性脂肪含量的影响 |
2.2.5 对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保护酶的影响 |
1 材料及方法 |
1.1 供试虫源及供试食料 |
1.2 实验方法 |
1.2.1 测定液的制备 |
1.2.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测定 |
1.2.3 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测定 |
1.2.4 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SOD的活性 |
2.2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CAT的活性 |
2.3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POD的活性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 |
1 结论 |
1.1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 不同植物体内营养物质的测定 |
1.3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体内物质含量的影响 |
1.4 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2 存在的问题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5)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分析 |
1.3.1 植物的寒害类型及抗寒性 |
1.3.2 植物的冷冻伤害 |
1.3.3 植物抗寒机理 |
1.3.4 提高植物抗寒方法 |
1.3.5 植物抗寒基因 |
1.3.6 种衣剂 |
1.3.7 本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耐冷害棉花种衣剂有效成分筛选及配方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室内实验 |
2.2.2 田间试验 |
2.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
2.4.2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室内棉花幼苗农艺形状的影响 |
2.4.3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田间棉花出苗率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
2.4.4 不同种衣剂有效成分对棉花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害性的效应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方法 |
3.2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种衣剂不同成分对棉苗耐低温的影响 |
3.3.2 低温胁迫下不同种衣剂对棉种发芽和出苗的影响 |
3.3.3 种衣剂处理对棉苗生长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四章 种衣剂处理对棉花幼苗叶片和根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五章 种衣剂处理提高棉花耐冷性的生理生化机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主要试剂及溶液 |
5.1.3 实验方法 |
5.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叶片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5.2.2 叶片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5.2.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
5.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5.3.1 棉花叶片细胞膜透性 |
5.3.2 叶片保护酶活性 |
5.3.3 棉花叶片渗透调节物质 |
第六章 种衣剂处理调节棉花耐冷害性相关基因表达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材料 |
6.1.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6.1.3 引物设计 |
6.1.4 实验材料的处理 |
6.1.5 实验操作及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RNA样品的质量检测 |
6.2.2 荧光定量PCR分析 |
6.3 本章小结及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1.1 种衣剂有效成分的筛选及配方研究 |
7.1.2 种衣剂能提高棉种发芽、田间出苗及促进幼苗生长 |
7.1.3 种衣剂能保护细胞结构完整、维护正常代谢 |
7.1.4 种衣剂能保护酶活性、维持细胞渗透平衡 |
7.1.5 种衣剂能诱导低温胁迫相关基因表达,提高棉花耐冷性能力 |
7.2 本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7.3.1 加强种衣剂持效期、多功能、多组分配方研究 |
7.3.2 加强种衣剂调控棉花耐低温胁迫信号转导研究 |
7.3.3 种衣剂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生理特性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的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内涵的界定 |
2.2 危机管理相关理论体系 |
2.3 农业气象灾害技术体系 |
2.3.1 农业灾害监测技术 |
2.3.2 农业灾害预警技术 |
2.3.3 农业灾害风险评估技术 |
2.3.4 农业灾害防御技术 |
2.4 农业科技推广理论体系 |
2.5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
2.5.1 研究方法 |
2.5.2 研究目的 |
第3章 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现状 |
3.1 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现状 |
3.2 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发展现状 |
3.3 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现状 |
第4章 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存在的问题 |
4.1 技术推广决策存在的问题 |
4.1.1 监测、预警能力有限 |
4.1.2 信息发布机制不明确 |
4.1.3 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种类繁多,推广策略难以统一 |
4.2 技术推广实施存在问题 |
4.2.1 信息渠道发布能力有限,无法精准传达到人 |
4.2.2 技术推广时间上滞后,往往在灾害即将发生或者已经发生才开始推广 |
4.2.3 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实力不够,难以支撑现实全面推广 |
4.3 技术推广接收存在的问题 |
4.3.1 灾前,农户预防意识不够,很少提前学习应急技术 |
4.3.2 灾中,农户技术获取意识不强,不能主动获取相关信息 |
4.3.3 灾后,农户学习能力有限,调控技术学习不到位 |
第5章 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 |
5.1 完善技术推广决策体系 |
5.1.1 加强监测、预警能力 |
5.1.2 完善信息发布机制 |
5.1.3 调整推广策略 |
5.2 加强技术推广科学实施 |
5.2.1 完善信息渠道 |
5.2.2 提高技术推广时效性 |
5.2.3 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员队伍 |
5.3 促进技术推广有效接收 |
5.3.1 强化应急管理体系 |
5.3.2 深化个体农户应急防灾意识 |
5.3.3 提高个体农户的文化素质 |
第6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8)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 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趋势及特征 |
2.1 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情况 |
2.2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区域特征分析 |
2.3 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短期趋势—基于B-N分解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农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3.1 价格形成及波动的理论基础 |
3.2 农产品价格决定模型 |
3.3 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因素的实证分析—以玉米和大米为例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几类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及存在的问题 |
4.1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发展历史 |
4.2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构成 |
4.3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阶段性瓶颈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 |
5.1 美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2 欧盟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3 日本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目标价格补贴改革探究—以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为例 |
6.1 目标价格制度改革的政策逻辑 |
6.2 目标价格补贴操作方式 |
6.3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的影响分析—基于典型案例 |
6.4 目标价格补贴改革试点中的主要问题 |
6.5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效果实证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的优化选择 |
7.1 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的依据与原则 |
7.2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工具可选集 |
7.3 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优化 |
第八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概述 |
1.2.1 概况及类型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机理 |
1.2.3 国内外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进展 |
1.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
1.3.1 在种子的上应用 |
1.3.2 在植物生长发育上的应用 |
1.3.3 在对作物产量和品质上的应用 |
1.3.4 在植物抗逆上的应用 |
1.4 天然中草药具有植物调节活性的研究 |
1.5 论文选题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1.5.3 主要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其制剂的配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3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1 萘酐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2 肉桂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3 山梨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4 萘乙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5 己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6 邻氨基苯甲酰胺及其季铵盐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7 肉桂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3.8 磷酸酯类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合成及表征 |
2.4 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1 萘酐酰胺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2 肉桂酰胺a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3 山梨酰胺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4 萘乙酰胺、己酰胺、邻氨基苯甲酰胺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5 萘酐酰胺季铵盐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6 肉桂酰胺a季铵盐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7 山梨酰胺季铵盐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8 萘乙酰胺季铵盐、己酰胺季铵盐、邻氨基苯甲酰胺季铵盐植物生长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9 肉桂酸酯系列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4.10 磷酸酯系列调节剂制剂的制备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萌发、生根的作用及机理探讨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试剂 |
3.2.2 实验仪器 |
3.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4 实验测定项目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浸种时间对小麦(单子叶)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2 浸种时间对苔菜(双子叶)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3 浸种温度和PGRs的浓度对小麦(单子叶)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4 浸种温度和不同浓度对苔菜(双子叶)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5 硝基酚系列调节剂和肉桂酸酯调节剂对小麦种子发芽的影响 |
3.3.6 浸种方式对小麦种子生根的影响 |
3.3.7 基施方式对小麦种子生根的影响 |
3.3.8 两种生根方式对苔菜种子生根的影响 |
3.3.9 肉桂酸酯系列调节剂的生根活性 |
3.3.10 硝基酚系列调节剂对小麦种子生根的影响 |
3.3.1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浸种对根系的作用研究 |
3.3.12 生根机理的探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几种幼苗生长及品质的作用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仪器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材料 |
4.2.4 实验方法 |
4.2.5 实验测定项目 |
4.2.6 实验数据处理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育苗烤烟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3.2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盆栽苔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3.3 几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盆栽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3.4 植物生长调节剂NAXA和NAJA对盆栽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3.5 植物生长调节剂SLXA和SLJA对盆栽黄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天然中草药促植物生长物质的筛选 |
5.1 前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试剂 |
5.2.2 实验仪器 |
5.2.3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2.4 实验测定项目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几种中草药对小麦种子生根的影响 |
5.3.2 几种中草药对苔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
5.3.3 几种中草药对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大田作物效果研究 |
6.1 引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实验仪器 |
6.2.2 实验试剂 |
6.2.3 实验材料 |
6.2.4 实验测定项目 |
6.2.5 实验测定项目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田间小麦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6.3.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田间水稻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6.3.3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田间苹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6.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田间生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符号说明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目录 |
(10)不同积温带春玉米氮素代谢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作物生产中应用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大田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
1.2.2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作物抗逆性的影响 |
1.3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1.3.1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
1.3.2 低温冷害对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二章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各生育时期温度特征变化 |
2.1 气温数据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生育期内日均温度变化特征 |
2.2.2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生育期内不同月份间积温变化特征 |
2.2.3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各生育时期温度特征变化 |
2.3 本章小结 |
2.3.1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生育期内日均温度特征变化 |
2.3.2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生育期内不同月份积温特征变化 |
2.3.3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播种至抽雄吐丝期温度特征变化 |
2.3.4 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玉米花后温度特征变化 |
第三章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形成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区概况 |
3.1.2 试验材料 |
3.1.3 试验设计 |
3.1.4 技术路线 |
3.1.5 测定项目及方法 |
3.1.6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积温带玉米干物重差异及化学调控 |
3.2.2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面积指数差异及化学调控 |
3.2.3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灌浆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 |
3.2.4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差异及化学调控 |
3.3 本章小结 |
3.3.1 不同积温带玉米单株干物重及叶面积指数差异及化学调控 |
3.3.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灌浆过程差异及化学调控 |
3.3.3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3.3.4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构成差异及化学调控 |
第四章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和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项目 |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4.2.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4.3 本章小结 |
4.3.1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4.3.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第五章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项目 |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ZR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2.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IA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2.3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G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2.4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AB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3 本章小结 |
5.3.1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ZR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3.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IA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3.3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G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5.3.4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 ABA 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6.1 2011 和 2012 年黑龙江省三个积温带温度特征的变化 |
6.2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形成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 |
6.2.1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面积指数与干物重差异及化学调控 |
6.2.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生长发育差异及化学调控 |
6.2.3 不同积温带玉米产量及产量构成差异及化学调控 |
6.3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和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6.3.1 不同积温带玉米叶片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化学调控 |
6.3.2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氮素代谢关键酶活性差异及化学调控 |
6.4 不同积温带玉米籽粒激素含量差异及化学调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简历 |
四、作物抗低温助长剂田间应用示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东部低温冷凉区中熟玉米品种覆膜的增产效应[D]. 胡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2]生长调节物质提高玉米抗冷性的研究[D]. 吕小凡. 石河子大学, 2020(05)
- [3]复合型棉花种衣剂田间防效评价及减施分析[J]. 张军高,李进,王立红,刘梦丽,胡鹏,杜鹏程,雷斌. 新疆农业科学, 2019(01)
- [4]不同植物对韭菜迟眼蕈蚊和异迟眼蕈蚊的影响[D]. 张艳霞. 甘肃农业大学, 2017(02)
- [5]提高新疆棉花苗期耐冷害性种衣剂作用机制及配方研究[D]. 雷斌.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7)
- [6]汉中优质稻发展潜力及高产栽培技术[J]. 何峰,李俊,熊小丽. 中国农业信息, 2016(12)
- [7]湖南省农业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推广的问题研究[D]. 陈珊. 湖南农业大学, 2016(08)
- [8]我国农产品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孔维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12)
- [9]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PGRs)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陈蔚燕.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5)
- [10]不同积温带春玉米氮素代谢特征差异及化学调控[D]. 高娇.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