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梅焱[1](2021)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文中研究指明马铃薯作为全球第四大重要的粮食作物,在我国有广泛的种植分布,是茄科类一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在马铃薯的栽培种植中,腐烂茎线虫病害是常见的一种病害类型,会导致马铃薯生长过程中营养成分大量缺失,严重的话还会引起腐烂,影响到产量和品质。对于该病害的防治首先要掌握其发生规律和基本症状,进而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控方案,采取生物、农业、物理、化学等防治手段,确保马铃薯长势良好,提高产量和质量。
王东,张妞,赵远征,孟焕文,梁东超,周洪友[2](2021)在《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更好地控制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危害,研究了内蒙古23个马铃薯主栽品种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抗性水平。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B型室内接种健康的马铃薯块茎,分别根据马铃薯块茎发病程度和腐烂茎线虫繁殖量2种评价方法进行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鉴定。根据马铃薯块茎发病程度进行的抗性评价筛选出抗病品种8个,分别为希森6号、克新1号、青薯9号、陇薯3号、中薯2号、延薯8号、晋薯18号和早大白;中抗品种6个,分别为冀张薯22号、中薯26号、荷兰806、N3、冀张薯12号和MX-8;感病品种9个,分别为费乌瑞它、大西洋、黄金薯、丽薯6号、思凡特、冀张薯5号、中薯3号、中薯13号和中薯15号。根据腐烂茎线虫繁殖量进行的抗性评价筛选出抗病品种3个,分别为陇薯3号、早大白和希森6号;中抗品种12个,分别为思凡特、冀张薯12号、冀张薯22号、荷兰806、中薯2号、中薯26号、延薯8号、MX-8、晋薯18号、N3、克新1号和青薯9号;感病品种8个,分别为大西洋、黄金薯、费乌瑞它、丽薯6号、冀张薯5号、中薯3号、中薯13号和中薯15号。综合2种评价方法,进一步筛选出陇薯3号、早大白和希森6号等为抗性水平较高的品种,为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有效防治奠定基础。
张妞[3](2021)在《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赵洪海,梁晨,张浴,段方猛,宋雯雯,史倩倩,黄文坤,彭德良[4](2021)在《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是世界上重要的植物病原线虫和我国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为害甘薯、马铃薯、大蒜等多种地下结实作物,在许多杂草和真菌上也能生长和繁殖。腐烂茎线虫喜凉怕热、喜湿怕干,主要通过寄主作物的无性繁殖材料传播和扩散。在不同作物上,它的田间持续存活、侵染和损害表现存在明显差异,但相关原因和机制不甚明确。本文综述了腐烂茎线虫的地理分布、寄主范围、生殖发育、侵染循环、环境适应能力及其存活寄生相关分子机制,指出了需要深入探讨的主要问题,有望为这种危险性有害生物的预警防控研究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有用参考。
梁娇[5](2021)在《致病疫霉诱导的W-7拮抗菌胞壁降解酶与甲霜灵锰锌联合抑菌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在我国的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所引起的晚疫病不仅是马铃薯生产中的首要病害,还是世界上第一大作物病害。使用抗病育种和化学农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是目前最主要的措施,但近年来由于致病疫霉A2交配型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加,病菌的有性生殖几率上升,另外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致病疫霉抗药性增强,晚疫病防治难度加大。因此,监测致病疫霉对农药的抗药性的动态变化和规律,对于防治病害以及农药的合理选用至关重要。同时,利用拮抗菌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引起了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其抑菌活性物质有待进一步明确;另外,利用拮抗菌和生防菌联合抑制致病疫霉也少见报道。本试验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点:(1)尝试通过马铃薯块茎切片检测致病疫霉抗药性并提出评判标准;(2)明确致病疫霉诱导W-7菌株产生纤维素酶的同时,对β-1,3-葡聚糖酶的产生或活性有无影响,以及比较这两种酶在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中的作用;(3)探索化学农药甲霜灵衍生物—甲霜灵锰锌与短小芽孢杆菌W-7[Bacillus pumilus(Meyer and Gottheil.)]对致病疫霉的联合抑菌作用,以及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的防病效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马铃薯块茎切片漂浮在药液表面、滤纸吸附药液、海绵吸附药液和保湿培养直接涂药4种不同方法进行了致病疫霉对甲霜灵抗性测定的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块茎切片不能漂浮在药液表面,滤纸吸附法和海绵吸附法均极易引起切片腐烂,只有块茎切片保湿培养直接涂药法能清晰地区分对照以及不同浓度甲霜灵的处理,切片表面菌丝生长覆盖面积及切片变色面积在对照和不同浓度甲霜灵处理之间有显着差异,能用于评价致病疫霉抗药性的强弱,并明确了该方法中甲霜灵的适宜浓度在5~80μg/m L之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该方法检测致病疫霉抗药性强弱的评判标准。2.为深入了解细菌W-7是否通过产生细胞壁降解酶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采用对峙培养法检测受致病疫霉诱导后W-7菌株产生并分泌至两菌落之间抑菌带区域无菌体琼脂块(LWK)中的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筛选这两种酶的抑制剂,并比较抑制这两种酶后LWK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差异。结果显示,在LWK中分别检测到了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但在只培养W-7菌株的无菌体琼脂块(DWK)中仅仅检测到了β-1,3-葡聚糖酶;LWK中这两种酶活均在诱导培养至12 d时最高,分别为22.682 U/m L和4.785 U/m L,其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在12d时与DWK中的酶活(16.267 U/m L)有显着性差异;在供试的6种物质中SDS对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相对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又促进纤维素酶活性,Fe3+与SDS相反,而Cu2+同时抑制两种酶活性的作用最强;进一步发现经Cu2+处理后的致病疫霉菌落直径最大(45-57 mm),SDS处理后的次之(36-47 mm),Fe3+处理后的最小(31-44 mm),其中Fe3+处理与未受抑制酶活的对照菌落直径有显着性差异,SDS处理与Fe3+处理之间有显着性差异,而Cu2+处理与Fe3+和SDS处理之间均达到显着性差异。接下来检测了含有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琼脂块对致病疫霉菌丝体及孢子囊形态和萌发的影响,使用不同的酶抑制剂处理含有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琼脂块后,与致病疫霉对峙培养后,发现经10mmol/L的Fe3+溶液处理后的菌丝畸变率为41.26%,孢子囊畸变率为29.26%,均为最高,孢子囊直接萌发率则是最低的(8.16%)。以上结果表明W-7菌株受致病疫霉诱导后不仅产生了纤维素酶,还产生了更多的β-1,3-葡聚糖酶,两种酶同时存在时抑菌作用显着优于两种酶的单独作用,其中β-1,3-葡聚糖酶的抑菌作用显着强于纤维素酶,在抑制致病疫霉菌丝生长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纤维素酶发挥了一定的协同或增效作用。3.为了探索化学农药与生防细菌结合使用对致病疫霉的抑菌效果,甲霜灵锰锌与短小芽孢杆菌W-7混合培养,明确两者复配的可行性及适宜浓度。以平板对峙法检测复配液对致病疫霉菌丝体形态及生长的影响,混合培养法镜检观察复配液对孢子囊形态及直接萌发的影响,块茎切片法评价复配液在马铃薯离体组织上的防病效果。结果显示,15μg/m L的甲霜灵锰锌药液对W-7菌株的生长无明显影响,将药液与W-7菌液原液以1:2体积比复配后,对致病疫霉菌丝体抑制率(98.94%)及致畸率(48.56%)均明显高于两者单独处理之和;复配液处理后孢子囊的直接萌发率(5.87%)显着低于两者单独处理,同时孢子囊的畸变率(53.88%)与两者单独处理的畸变率之和相近;复配液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对晚疫病的防效(91.36%)显着高于两者单独处理后的防效之和。这表明短小芽孢杆菌与甲霜灵锰锌复配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过程中,对于减少使用甲霜灵锰锌有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本试验明确了可以利用马铃薯块茎切片来检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的抗性,并初步建立了一种简便有效且检测结果可靠的方法,为生产中快速准确地在大范围内检测致病疫霉对甲霜灵及其衍生制剂的抗性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同时,明确了短小芽孢杆菌W-7在致病疫霉的诱导下不仅能产生纤维素酶,还能产生更多的β-1,3-葡聚糖酶,且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以β-1,3-葡聚糖酶为主;在此基础上,发现拮抗细菌W-7与杀菌剂甲霜灵锰锌复配后对致病疫霉有更好地抑制效果且有更好地离体组织防病效果,为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更加高效地防治马铃薯晚疫病提供了参考。
张梦迪[6](2021)在《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文中指出马铃薯块茎蛾(Phthorimaea operculella Zeller)属鳞翅目(Lepidoptera)麦蛾科(Gelechiidae),是一种世界性茄科害虫,在马铃薯上危害尤为严重,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在中国,马铃薯是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主粮作物。田间调查发现,马铃薯块茎蛾在云南同一区域不同品种马铃薯上的发生危害程度不同,因此探究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品种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此作为品种选择的重要指标,显得很有必要。本研究以云南省四种主栽马铃薯品种(丽薯6号、合作88、云薯304和青薯9号)为研究材料,系统研究马铃薯块茎蛾在4种品种上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白僵菌在马铃薯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为抗虫品种选择以及生防制剂协同防控马铃薯块茎蛾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长发育研究相较于其他三种品种,取食丽薯6号后,马铃薯块茎蛾幼虫期(11.61 d)和蛹期(7.53 d)较短,成虫寿命较长(雌虫:14.76 d,雄虫:14.25 d),产卵量较高(134 eggs),存活率较高(61.67%)。种群参数如内禀增长率(r=0.1385 per day,P<0.05)、周限增长率(λ=1.1485 per day,P<0.01)和净增殖率(R0=40.3444 offspring per female,P<0.01),显着高于取食其他三个品种的马铃薯块茎蛾种群参数值。另外取食丽薯6号的马铃薯块茎蛾平均世代周期(T=26.6978 d)显着低于取食青薯9号(27.4963 d)的马铃薯块茎蛾T值(P<0.05);且蛹重(0.0085 g)显着高于取食青薯9号(0.0062 g)的蛹重(P<0.001)。成虫和幼虫分别对丽薯6号表现出显着的产卵和取食偏好(P<0.001),特别是1龄幼虫偏好最为明显。以上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蛾在丽薯6号上危害最为严重,青薯9号上最轻。2.马铃薯块茎蛾在不同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长发育研究相较于其他三种品种,取食青薯9号的马铃薯块茎蛾存活率最低,仅有5.56%的幼虫发育为成虫,蛹重(0.0103 g)显着低于取食丽薯6号的蛹重(0.0123 g)(P<0.001)。取食丽薯6号的马铃薯块茎蛾r,λ,R0值显着高于青薯9号(P<0.01),而T值显着小于取食其他3种品种块茎的马铃薯块茎蛾T值(P<0.01)。马铃薯块茎蛾对丽薯6号表现出显着的产卵偏好(P<0.05),并且1龄幼虫对丽薯6号也表现出取食偏好。因此在本研究中,马铃薯块茎蛾在青薯9号上危害最轻,丽薯6号上危害最为严重,在马铃薯块茎蛾发生严重区域,建议青薯9号作为抗性品种推广种植。3.白僵菌在马铃薯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经过7 d的土壤灌溉处理,白僵菌GZGY-1-3能够通过根部传导,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定殖,且在下部叶片和上部叶片定殖率均达到100%。随着时间的推移,定殖逐渐下降,但下部叶片的定殖水平显着高于上部叶片。内生性白僵菌对马铃薯株高(处理:63.20 cm,对照:49.52cm)和地上部分鲜重(处理:71.65 g,对照:63.80 g)具有促进作用(P<0.001)。另外,内生白僵菌对幼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高达97%,还表现出亚致死效应,具体表现为:延长幼虫和蛹发育历期,缩短成虫寿命,降低成虫产卵量,减小蛹重,致畸作用明显。因此,白僵菌GZGY-1-3通过土壤灌溉方式,可在丽薯6号植株体内传导,达到对马铃薯块茎蛾防控的目的。综上,马铃薯块茎蛾在本研究的四种马铃薯品种上,危害存在差异,因此可以作为抗性品种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另外,将品种选择与内生菌结合在一起,联合防控马铃薯块茎蛾,可以为马铃薯块茎蛾绿色防控策略制定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任映玥[7](2021)在《马铃薯SOD基因家族生信分析及其在块茎愈伤活性氧产生中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铃薯块茎愈伤期间所需的活性氧主要来自于NADPH氧化酶(NADPH oxidase,NOX)途径,其产生的O2-很快被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amutase,SOD)歧化为H2O2。但马铃薯SOD的基因家族成员的相关信息及其在块茎愈伤过程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鉴定马铃薯SOD基因家族成员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通过二苯基碘(Diphenyleneiodonium,DPI)处理,分析处理对块茎愈伤期间Strbohs和StSODs的表达量以及活性氧产生的影响;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StMSD干扰表达块茎,分析干扰表达StMSD块茎愈伤期间StSODs的表达差异及活性氧含量,同时观察软木脂和木质素在伤口处的积累。主要结果如下:1.在马铃薯数据库鉴定出8个SOD基因,各成员含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域。StSODs的启动子区存在大量胁迫响应元件。StSODs在根、茎、叶、芽和块茎中均有表达。其中StCSD1、StCSD2和StFSD2在块茎中表达较高,StCSD3和StFSD1在叶片中高表达。2.愈伤期间,DPI处理显着抑制了块茎伤口处Strbohs的表达,其中对Strboh A、Strboh B、Strboh D和Strboh E的抑制效果更明显,在愈伤第7d时,Strboh A和Strboh B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的3%和8.9%。第5d时,Strboh E的表达量仅为对照的0.5%。DPI对StSODs也产生了部分抑制,对StFSD3和StMSD几乎所有时间点均有抑制。此外,DPI处理还显着降低了块茎伤口处的O2-和H2O2含量。3.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干扰表达载体pHellsgate-StMSD。采用农杆菌侵染法侵染试管薯,诱导薯块分化和再分化。通过生根筛选和NPTII检测获得转基因植株。4.干扰表达块茎中StSODs的表达均明显下调,在愈伤第1d时,StCSD2、StCSD3和StFSD2的表达量仅为野生型的7.3%、3.5%和22.8%。干扰表达块茎中的O2-含量在愈伤中后期升高,第5d时,为野生型的2.49倍。H2O2含量则显着减少,第7d时,为野生型的71.8%。干扰表达块茎中StPAL、StC4H、St4CL和StCAD的基因表达被明显抑制,在愈伤中后期对StPAL、StC4H和St4CL的表达抑制作用明显。干扰表达也减缓了块茎伤口处软木脂和木质素的沉积速度和沉积量。综上所述,马铃薯中的8个SOD家族成员含有不同的特征结构域;DPI可抑制块茎愈伤期间伤口处Strbohs和StSODs的表达水平,对Strbohs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StMSD干扰表达块茎的StSODs表达显着下调,H2O2积累减少,愈伤速度也明显减缓。
杜霞,刘霞,周文武,杨艳丽,胡先奇,高玉林[8](2021)在《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马铃薯块茎蛾是马铃薯上重要的世界性害虫,会对马铃薯造成毁灭性的危害,该害虫目前已成为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了马铃薯块茎蛾的抗药性增强,使用单一的化学防治并不能对该虫进行长久有效的控制。因此,近年来生物防治逐渐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从马铃薯块茎蛾的天敌种类、昆虫病原物、昆虫性信息素和植物提取物等方面概述了近些年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研究工作的进展。
毛彦芝,牛若超,孙继英,邱广伟,孙旭红,汝甲荣,马子俊,王腾,王怀鹏,宋丹丹,赵明[9](2020)在《中国马铃薯田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与防治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腐烂茎线虫是全国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危害马铃薯和甘薯。介绍中国马铃薯田腐烂茎线虫的发生情况,发生规律、传播方式及危害。结合前期研究实践和前人研究基础,提出了对腐烂茎线虫的防控建议。
王家哲,付博,任平,李英梅,杨辉,叶彩萍,张锋[10](2020)在《5种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田间防治效果》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适宜在田间应用并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防治效果的药剂,选用10%噻唑膦GR、98%棉隆GR、1.8%阿维菌素WP、5%辛硫磷GR、5%丁硫克百威GR,在前茬发病均匀的马铃薯地块进行沟施或土壤熏蒸,采用"Z"字型法取样,统计发病率、病情指数、防治效果和保产率。结果表明,10%噻唑膦GR、98%棉隆GR、5%丁硫克百威GR施药后45 d和90 d的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8.8%和91.4%、90.1%和87.6%、61.1%和57.0%,而1.8%阿维菌素WP和5%辛硫磷GR杀灭线虫作用效果较差。10%噻唑膦GR和98%棉隆GR对茎线虫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7.4%和86.3%,其次为5%丁硫克百威GR、5%辛硫磷GR和1.8%阿维菌素WP,防治效果分别为66.8%、61%和53.0%。10%噻唑磷WP和98%棉隆WP对马铃薯的保产效果最好,保产率分别达78.3%和77.2%,其次为5%辛硫磷WP、5%丁硫克百威WP和1.8%阿维菌素WP,保产率分别为51.1%、56.1%和38.3%。因此,10%噻唑膦WP和98%棉隆GR对茎线虫减退率、防治效果和田间保产率均优于其他药剂,其中10%噻唑膦WP具有更经济、更方便、更稳定的田间防治效果,应用潜力较大。
二、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综述 |
1.1 病原介绍 |
1.2 病发症状 |
1.2.1 地表症状表现。 |
1.2.2 地下症状表现。 |
1.3 病发途径和规律 |
2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防治措施 |
2.1 农业防治方面 |
2.2 物理防治方面 |
2.3 生物防治方面 |
2.4 化学防治方面 |
3 结束语 |
(2)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和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1.1 供试线虫 |
1.1.2 供试品种 |
1.1.3 供试试剂 |
1.1.4 主要仪器 |
1.2 试验方法 |
1.2.1 线虫悬浮液的制备 |
1.2.2 腐烂茎线虫DNA的提取 |
1.2.3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分子鉴定 |
1.2.4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室内接种 |
1.2.5 马铃薯块茎发病程度抗性评价方法 |
1.2.6 腐烂茎线虫繁殖量抗性评价方法 |
1.3 数据处理 |
2结果与分析 |
2.1 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分子鉴定结果 |
2.2 不同品种马铃薯块茎腐烂茎线虫病发病症状 |
2.3 不同品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发病等级 |
2.4 不同品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繁殖量 |
2.5 不同品种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抗性评价结果 |
3结论与讨论 |
(4)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腐烂茎线虫的地理分布 |
2 腐烂茎线虫的寄主范围 |
2.1 植物寄主 |
2.2 真菌寄主 |
3 腐烂茎线虫的生殖发育 |
4 腐烂茎线虫的侵染循环 |
4.1 存活和初侵染源 |
4.2 侵入与扩展 |
4.3 传播与扩散 |
4.4 世代历期 |
5 腐烂茎线虫的环境适应性 |
6 腐烂茎线虫的存活和寄生机制 |
7 小结 |
(5)致病疫霉诱导的W-7拮抗菌胞壁降解酶与甲霜灵锰锌联合抑菌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马铃薯与马铃薯晚疫病 |
1.1.1 马铃薯 |
1.1.2 马铃薯晚疫病 |
1.2 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途径 |
1.2.1 化学防治 |
1.2.2 抗病育种 |
1.2.3 农业防治 |
1.2.4 生物防治 |
1.3 拮抗细菌W-7 |
1.3.1 W-7 的发现与鉴定 |
1.3.2 W-7 的抑菌作用及防病效果 |
1.3.3 W-7 菌株产生的的抑菌物质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利用马铃薯块茎切片检测致病疫霉抗药性的探讨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供试培养基 |
2.1.3 供试植物材料 |
2.1.4 供试农药 |
2.1.5 试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供试培养基的配制 |
2.2.2 植物材料的处理 |
2.2.3 供试农药的制备 |
2.2.4 药液表面漂浮法 |
2.2.5 滤纸吸附法 |
2.2.6 海绵吸附法 |
2.2.7 保湿培养法 |
2.2.8 保湿培养法中甲霜灵药液适宜浓度的确定 |
2.2.9 利用保湿培养法对已知和未知甲霜灵抗性菌株的检测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药液表面漂浮法 |
2.3.2 滤纸吸附法 |
2.3.3 海绵吸附法 |
2.3.4 保湿培养法 |
2.3.5 保湿培养法中适宜甲霜灵浓度的确定 |
2.3.6 保湿培养法检测抗药性的评判标准 |
2.3.7 利用块茎切片法对部分菌株抗药性的检测 |
2.4 讨论 |
第三章 细菌W-7 胞壁降解酶诱导产生及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 |
3.1 试验材料 |
3.1.1 供试菌株 |
3.1.2 供试培养基 |
3.1.3 供试化学试剂 |
3.1.4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供试培养基的配制 |
3.2.2 供试化学试剂的制备 |
3.2.3 致病疫霉诱导W-7 抑菌作用的验证 |
3.2.4 致病疫霉诱导W-7 产生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酶活的测定 |
3.2.5 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抑制剂的筛选 |
3.2.6 抑制β-1,3-葡聚糖酶后无菌体琼脂块抑菌作用的检测 |
3.2.7 抑制纤维素酶后无菌体琼脂块抑菌作用的检测 |
3.2.8 同时抑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后无菌体琼脂块抑菌作用检测 |
3.3 结果和分析 |
3.3.1 致病疫霉诱导W-7 抑菌作用的验证 |
3.3.2 W-7 受致病疫霉诱导后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产生 |
3.3.3 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活性抑制剂的筛选 |
3.3.4 抑制纤维素酶对LWK抑菌作用的影响 |
3.3.5 抑制β-1,3-葡聚糖酶对LWK抑菌作用的影响 |
3.3.6 同时抑制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对LWK抑菌作用的影响 |
3.3.7 LWK中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抑制致病疫霉菌丝效果的比较 |
3.3.8 LWK中β-1,3-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抑制致病疫霉孢子囊效果的比较 |
3.4 讨论 |
第四章 甲霜灵锰锌与生防细菌W-7 对致病疫霉的协同抑制作用 |
4.1 试验材料 |
4.1.1 供试菌株 |
4.1.2 供试培养基 |
4.1.3 供试植物材料 |
4.1.4 试验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供试培养基的配制 |
4.2.2 植物材料的处理方法 |
4.2.3 含药平板上甲霜灵锰锌抑制W-7 生长的检测 |
4.2.4 液体混合培养中甲霜灵锰锌抑制W-7 生长的检测 |
4.2.5 不同甲霜灵锰锌浓度影响W-7 菌体后续生长的测定 |
4.2.6 不同甲霜灵锰锌浓度与W-7 复配后影响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测试 |
4.2.7 适宜浓度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复配后抑制致病疫霉的测定 |
4.2.8 适宜浓度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比复配后抑制致病疫霉孢子囊效果的测定 |
4.2.9 甲霜灵锰锌与W-7 复配液对马铃薯块茎切片的防病作用 |
4.3 结果和分析 |
4.3.1 含药平板上甲霜灵锰锌对W-7 的抑制作用 |
4.3.2 不同振荡培养方式下甲霜灵锰锌对W-7 的抑制作用 |
4.3.3 不同甲霜灵锰锌浓度对W-7 菌体后续生长的影响 |
4.3.4 不同甲霜灵锰锌浓度与W-7 复配后对致病疫霉的抑制作用 |
4.3.5 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比复配后对致病疫霉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4.3.6 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复配后对致病疫霉菌丝体形态的影响 |
4.3.7 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复配后对致病疫霉孢子囊直接萌发的影响 |
4.3.8 甲霜灵锰锌与W-7 不同体积复配后对致病疫霉孢子囊畸变的影响 |
4.3.9 甲霜灵锰锌与W-7 复配在马铃薯块茎切片上的协同防病作用 |
4.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从短小芽孢杆菌W-7 中提取的Surfactin和 FengycinB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明显的协同保护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从枯草芽孢杆菌WL-2 中提取的IturinA通过细胞结构破坏、氧化应激和能量供应障碍影响致病疫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6)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马铃薯种植面临的问题 |
1.1.1 马铃薯种植情况 |
1.1.2 马铃薯病虫害发生现状 |
1.2 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和分布 |
1.2.1 马铃薯块茎蛾的危害 |
1.2.2 马铃薯块茎蛾的发生和传播 |
1.2.3 马铃薯块茎蛾的生物学研究 |
1.3 马铃薯块茎蛾的防治策略 |
1.3.1 化学防治 |
1.3.2 物理防治 |
1.3.3 农业防治 |
1.3.4 生物防治 |
1.4 论文研究思路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长发育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供试虫源 |
2.1.2 供试马铃薯品种植株 |
2.1.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命表构建 |
2.1.4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蛹重研究 |
2.1.5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2.1.6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2.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生命表构建 |
2.2.2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上的蛹重差异 |
2.2.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2.2.4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植株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长发育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供试虫源 |
3.1.2 供试马铃薯品种块茎 |
3.1.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命表构建 |
3.1.4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蛹重研究 |
3.1.5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3.1.6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3.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生命表构建 |
3.2.2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蛹重差异 |
3.2.3 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上的产卵选择性测定 |
3.2.4 马铃薯块茎蛾各龄幼虫对四种马铃薯品种块茎的取食选择性测定 |
3.3 讨论 |
第四章 白僵菌在丽薯6 号植株内传导对马铃薯块茎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供试虫源 |
4.1.2 供试植株 |
4.1.3 供试菌株 |
4.1.4 菌株活化 |
4.1.5 孢子悬浮液配备 |
4.1.6 孢子萌发率测定 |
4.1.7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的定殖率 |
4.1.8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丽薯6号植株的影响 |
4.1.9 白僵菌侵染马铃薯块茎蛾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4.1.10 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 |
4.1.11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亚致死效应 |
4.1.12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偏好的影响 |
4.1.1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在丽薯6号不同叶片部位的定殖率 |
4.2.2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丽薯6号植株的影响 |
4.2.3 白僵菌侵染马铃薯块茎蛾的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 |
4.2.4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毒力测定 |
4.2.5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的亚致死效应 |
4.2.6 内生性白僵菌GZGY-1-3对马铃薯块茎蛾产卵偏好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及创新点 |
5.1 全文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7)马铃薯SOD基因家族生信分析及其在块茎愈伤活性氧产生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马铃薯及其采后损失 |
1.1.1 马铃薯概述 |
1.1.2 块茎的采后损失及其原因 |
1.1.2.1 腐烂 |
1.1.2.2 发芽 |
1.1.2.3 萎蔫和绿变 |
1.2 马铃薯块茎的愈伤 |
1.2.1 愈伤的过程 |
1.2.2 愈伤的机理 |
1.2.2.1 植物激素在块茎愈伤中的作用 |
1.2.2.2 活性氧在块茎愈伤中的作用 |
1.2.2.3 糖代谢在块茎愈伤中的作用 |
1.2.2.4 脂肪酸代谢在块茎愈伤中的作用 |
1.2.2.5 苯丙烷代谢在块茎愈伤中的作用 |
1.3 植物超氧化物歧化酶 |
1.3.1 特点 |
1.3.2 基因家族 |
1.3.3 损伤胁迫下的表达 |
1.3.4 参与细胞壁木栓化过程 |
1.4 RNA干扰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马铃薯SOD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及在不同器官中的表达分析 |
2.1 材料 |
2.2 方法 |
2.2.1 StSODs的基因家族成员鉴定 |
2.2.2 StSODs的染色体定位 |
2.2.3 StSODs的系统进化树构建 |
2.2.4 StSODs的基因结构分析 |
2.2.5 StSODs的启动子和GO注释分析 |
2.2.6 总RNA提取和c DNA的合成 |
2.2.7 StSODs的 q RT-PCR分析 |
2.2.8 统计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StSODs的理化性质分析 |
2.3.2 StSODs的染色体定位分析 |
2.3.3 StSODs的进化分析 |
2.3.4 StSODs的保守基序及结构分析 |
2.3.5 StSODs的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2.3.6 StSODs的 GO功能分析 |
2.3.7 StSODs的在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量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二苯基碘对马铃薯块茎愈伤期间NOX及 SOD家族成员表达的抑制 |
3.1 材料 |
3.2 方法 |
3.2.1 块茎处理 |
3.2.2 生化取样 |
3.2.3 块茎的Strbohs和 StSODs的表达量测定 |
3.2.4 O~(2-)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
3.2.5 数据统计 |
3.3 结果分析 |
3.3.1 DPI对愈伤期间块茎伤口处Strbohs表达量的影响 |
3.3.2 DPI对愈伤期间块茎伤口处StSODs表达量的影响 |
3.3.3 DPI对愈伤期间块茎伤口处O~(2-)和H_2O_2含量的影响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StMSD干扰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遗传转化 |
4.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StMSD的基因扩增 |
4.2.1.1 StMSD的引物设计 |
4.2.1.2 PCR扩增及产物纯化回收 |
4.2.1.3 TA连接及连接产物的大肠杆菌转化 |
4.2.1.4 载体构建 |
4.2.2 马铃薯的遗传转化 |
4.2.2.1 无菌试管苗的培养 |
4.2.2.2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4.2.2.3 转基因植株的筛选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StMSD的片段克隆 |
4.3.2 干扰表达载体构建 |
4.3.3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 |
4.3.4 转基因植株筛选 |
4.3.5 转基因试管薯诱导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StMSD在马铃薯块茎愈伤活性氧产生和愈伤组织形成中的功能研究 |
5.1 材料 |
5.2 方法 |
5.2.1 转基因块茎的损伤及愈伤 |
5.2.2 转基因块茎在愈伤过程中StSODs和 StPAL、StC4H、St4CL、StCAD的相对表达量 |
5.2.3 转基因马铃薯块茎O~(2-)和H_2O_2含量的测定 |
5.2.4 转基因块茎伤口处软木脂和木质素的沉积观察 |
5.3 数据统计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愈伤期间StMSD干扰表达块茎伤口处StSODs的相对表达量 |
5.4.2 愈伤期间StMSD干扰表达块茎伤口处的O~(2-)和H_2O_2含量 |
5.4.3 愈伤期间StMSD干扰表达块茎伤口处的StPAL、StC4H、St4CL和 StCAD的相对表达量 |
5.4.4 愈伤期间StMSD干扰表达块茎伤口处的软木脂和木质素的沉积 |
5.5 讨论 |
5.6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8)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生防潜在的天敌昆虫 |
1.1 寄生性昆虫 |
1.2 捕食性天敌 |
2 生防昆虫病原物 |
3 昆虫性信息素 |
4 驱避植物及其提取物 |
5 展望 |
(10)5种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田间防治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药剂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药剂处理对田间土壤中马铃薯腐烂茎线虫数量的影响 |
2.2 药剂处理对田间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的防治效果 |
2.3 药剂处理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马铃薯块茎腐烂线虫发生与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病害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J]. 梅焱. 农家参谋, 2021(16)
- [2]内蒙古马铃薯主栽品种对腐烂茎线虫病的室内抗性评价[J]. 王东,张妞,赵远征,孟焕文,梁东超,周洪友. 河南农业科学, 2021(09)
- [3]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检测及防治技术研究[D]. 张妞.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4]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 Thorne,1945)生物学研究进展[J]. 赵洪海,梁晨,张浴,段方猛,宋雯雯,史倩倩,黄文坤,彭德良. 生物技术通报, 2021(07)
- [5]致病疫霉诱导的W-7拮抗菌胞壁降解酶与甲霜灵锰锌联合抑菌探究[D]. 梁娇. 河北大学, 2021(11)
- [6]马铃薯块茎蛾在四种马铃薯品种上的生长发育研究[D]. 张梦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7]马铃薯SOD基因家族生信分析及其在块茎愈伤活性氧产生中的功能研究[D]. 任映玥.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8]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研究进展与展望[J]. 杜霞,刘霞,周文武,杨艳丽,胡先奇,高玉林.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1(01)
- [9]中国马铃薯田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的发生与防治建议[A]. 毛彦芝,牛若超,孙继英,邱广伟,孙旭红,汝甲荣,马子俊,王腾,王怀鹏,宋丹丹,赵明. 马铃薯产业与美丽乡村(2020), 2020
- [10]5种药剂对马铃薯腐烂茎线虫的田间防治效果[J]. 王家哲,付博,任平,李英梅,杨辉,叶彩萍,张锋. 西北农业学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