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1世纪我们吃什么(论文文献综述)
许诗萌[1](2021)在《对外汉语初级口语示范课案例研究 ——以《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线上平台收录的示范课视频因其跨越了传统课堂的局限性,不仅方便了学生学习,也成为了教师培训的一种重要手段。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四个基本课型之一,但目前对于口语示范课的研究仍有欠缺。本论文以《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为研究对象,示范课视频中教师使用《体验汉语口语教程》开展课堂教学,该教材采用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研究在任务型教学法的指导下,通过考察国内外口语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将视频中四个单元的教学流程进行转写,并针对教学各个环节及教师教学技巧和教学手段进行了具体分析,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研究背景与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内容。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分析法。第二章为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主要研究任务型教学法的相关理论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同时阐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第三章为《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概述,概述了基本课程情况,包括整体情况,教学对象以及教材。随后通过观摩将示范课视频中的四个单元内容转写成案例,并对案例进行了具体的描述。第四章为《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教学环节及相关要素分析,对案例中各个教学环节、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了其导入、生词讲解、课文讲解、课堂练习、教师教学技巧及教学手段的特点。第五章为关于《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的思考与启示,通过案例分析后得到的反思与启示,主要是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丰富课堂教学环节、积极了解学生情况、完善案例库的建设和提升教师教学技巧。第六章为结语,对本文进行整体归纳和总结。
史红丽[2](2021)在《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疑问词的非疑问用法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的前沿议题之一。其中,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尤其是涉及量化的部分受到较多关注。自Cheng&Huang(1996)提出汉语驴子句以来,该命题已经成为国际学界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历经近三十年的发展,汉语驴子句研究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然而,关于汉语驴子句中第二种类型的驴子句(即光杆条件句)的研究仍然有较多争议,尤其是其中两个关键性问题尚未得到充分的、统一的解释。这两个问题之一为:Wh-条件句(光杆条件句为早期称谓)中的前后项疑问词为什么会受到‘形态匹配’条件的制约?问题之二:Wh-条件句中的后项疑问词被同义代词替换的句法语义条件是什么?本研究尝试就以上两个问题进行分析和回答。在全面梳理以往文献的基础上,本研究根据新的语料,考查了Wh-条件句的句法、语义以及涉及量化的方面,提出并论证了五个相互关联且互为印证的观点。观点一,汉语非疑问疑问词解读的多义性。以往研究认为汉语非疑问疑问词只有全称和存在两种解读的观点不足以解释这种多义性,因为很可能还存在第三种解读。多义性,或者说歧义性是解释Wh-条件句研究中两个核心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在考查了逻辑第三值、英语驴子句的不确定值,英汉语疑问句的不确定值之后,本文提出高阶解读可以较为充分地解释汉语非疑问疑问词的多义解读。观点二,‘形态匹配’条件是一个普遍的语法条件。研究发现,除去Wh-条件句,‘形态匹配’还出现在另外三种非条件关系的‘wh...,wh...’的结构中,说明‘形态匹配’不受指称关系影响,而是受到其他因素,譬如,量化的影响。再看指称关系。疑问词对子的指称关系受到谓项影响。如果前后谓项构成因果关系,主项之间就具备照应关系。反之则不然。并且,越是句法结构简单的Wh-句,谓项越是能够决定主项的指称关系。越是句法结构复杂的Wh-句,谓项往往需要和一个或多个允准语共同允准主项的指称解读。观点三,汉语非疑问疑问词的语义构成为‘数量义+指称义’。这是旨在从‘数’的角度,通过弱化指称义,并设定‘数’为高阶解读,以来说明和解释非疑问疑问词的‘多义’实为需要赋值的‘数量语义’。又由于汉语Wh-条件句往往需要谓项和一个或多个算子来共同完成对主项的赋值,本研究提出副词‘都’是一个全称数量算子,它为非疑问疑问词的‘数量义’赋全称数量数值,并证明‘都’只参与‘数量义’赋值,但不参与‘指称义’赋值。作为全称数量算子,‘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非疑问疑问词的‘数量语义’,而‘数量义’与不活跃的、弱化了的‘指称义’相比,反而成为非疑问疑问词的主要解读和优势解读。观点四,汉语非疑问疑问词是一种不确定值的数量量词。并据此解释了‘形态匹配’条件问题。数量量词属于高阶量词。非疑问疑问词多数情况下只需要获得‘数量义’的赋值,并不需要考虑‘指称义’,因为‘指称义’通常为默认值。在Wh-条件句中,‘形态匹配’的疑问词对子需要首先遵守‘数’的一致性条件。前后项疑问词对子在‘数’上一致,可以‘形态匹配’;在‘数’上不一致,则‘形态不能匹配’。观点五,在Wh-条件句中,‘就’不是一个条件标识语,而是一个能够赋单数数值的算子。研究发现,汉语Wh-条件句的条件关系是由前后小句在表层句法上的线性顺序实现的,而不是由‘就’决定的。‘就’并未起到建构条件关系的作用,因而不能算作是条件标识语。和‘都’一样,‘就’是一个显性的数量算子。但和‘都’不一样的是,‘就’是一个赋单数数值的单称数量算子,起到为前项疑问词的‘数量义’赋单数数值的作用。如此,具有单数数值的前项疑问词‘谁’与同样为单数的人称代词‘他’就能够在‘数’上一致,因此,后项疑问词‘谁’可以被同义代词‘他’替换。作为单称数量算子的‘就’可以作一阶算子也可以作高阶算子。
张秀君[3](2021)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文中提出春节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春节文化也一直是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多元智能理论自诞生以来就受到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的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发现,也有很多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设计的成功案例。为此,我们尝试运用多元智能理论进行春节文化教学设计,为国内外涉及中华文化课程的对外汉语教学,提供针对汉语初级阶段的文化或文化相关课程参考。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形成了一个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闭环式教学设计。首先,从多元智能理论培养目标、应用于教学的历史经验以及春节文化教学特点等方面,论证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其次,对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的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原则进行了分析。最后,以春节文化具体主题为划分依据,将春节文化教学分为春节饮食、春节对联、春节剪纸、春节歌舞、春节故事、春节习俗等6个主题,并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中,遵循春节文化和相关语言点紧密结合的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原则,按照文化介绍、相关语言内容、游戏互动、文化体验活动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展开教学。在安排文化及语言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兼顾多元智能理论的不同方面,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在对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后,根据师生反馈,进行了教学反思,同时,也为使用者提出了灵活选择教学主题、适度使用学生母语、加强文化对比意识等参考意见和使用建议。
郜玉乐[4](2021)在《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的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吃什么》线上教学设计》文中指出“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是美国着名实用主义教育家约翰·杜威从自身经历及其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的重要教学理论。“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提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学习,在游戏和工作中学习,让学生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指导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能增强线上教学的活力,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本文以东南亚留学生为教学对象,以《汉语教程》第八课《你吃什么》为例,以“从做中学”教学理论为指导,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线上教学设计,旨在探索适合线上的有效教学模式,以增强汉语线上教学的活力,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提高线上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后,通过访谈和测验对本次线上教学进行评估和反思,以期能为以后关于线上汉语教学的研究提供参考。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线上教学设计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阐释,包括“从做中学”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以及“从做中学”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第三部分是“从做中学”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你吃什么》线上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的要素分析、线上教学流程和设计思路;第四部分是“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应用于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的评价和反思;最后是结语部分。
郝幻[5](2021)在《基于ASSURE模式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线上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表明ASSURE模式是一个系统整合教学媒体和技术,规划和实施教学过程的行动指南,能够实现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有效转化。ASSURE模式包含六大环节:分析学习者特征、阐明学习目标、选择媒体和材料、使用媒体和材料、激发学习者参与和评估与修正。ASSURE模式既强调学习者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又强调教师对教学媒体、材料的整合和运用,是一个已经被广泛接受、认可的经典教学设计模式。本教学设计基于ASSURE模式,以某某大学国际汉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年级二班的留学生为教学对象,对《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这篇课文进行线上教学设计。一、分析某某大学留学生的年龄、个性特征、学习动机、语言能力等。二、阐明教学目标。对于这个目标应该有严格的分析和限定,这也将作为评估教学效果的依据。本教学设计将采用“目标的ABCD”的方式阐明本课的教学目标。三、根据课型特征和线上教学的客观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媒体和材料。四、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采用了5Ps的方法,确保媒体和材料的科学运用。五、创设各种课堂活动,激发学习者参与,调动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六、评估与修正贯穿教学活动始终,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效果。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绪论。介绍研究背景,分析研究意义,制定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回顾ASSURE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梳理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脉络,最后简单阐述本次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第二章:ASSURE模式概述。包括ASSURE模式的主要内容、理论基础、实践要求以及ASSURE模式运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第三章:基于ASSURE模式初级汉语综合课《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线上教学设计方案。包括教学设计相关要素分析和教学流程设计。第四章:评估与反思。基于ASSURE模式的要求,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评估媒体与方法,并反思本教学设计的不足和可取之处。
徐榕泽[6](2021)在《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实践报告以《禁食、进食、反复》(Fast.Feast.Repeat.)第六至十一章为源文本,总结在翻译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该文本属于医学类科普文本,在客观介绍间歇性禁食的相关知识时,增加了一些文学性和生动性的表达,以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呼吁”意图。而作者在文章中,正是使用了模糊修辞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作者从常式模糊修辞和变式模糊修辞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常式模糊修辞是指语言本身的模糊性而导致的词意的不确定性,译者从模糊名词、模糊动词、模糊形容词和模糊数量词四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变式模糊修辞是指由于词语的相互组合而产生的模糊性,译者从比喻修辞、拟人修辞和委婉语修辞的角度来进行描写。在翻译中,译者采用意译、转换、词义引申、省译等翻译方法和技巧,使译文达到与原文同样的表达效果。通过撰写本篇翻译实践报告,译者对于模糊修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希望译者的见解能够对日后的翻译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王絮[7](2021)在《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翻译实践报告基于《基因饮食——肥胖的科学和节食的真相》一书,从中选取了两万字作为翻译实践材料。报告的目的在于分析翻译过程中笔者所运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以及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源文本属于科普文,用词准确、科学,文体正式,目的是将健康减肥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目标读者是对基因饮食和肥胖症感兴趣的各界人士。英国翻译家卡特福德提出了翻译转换理论,他认为翻译中的转换是将源语翻译成目标语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形式的转换。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两大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最显着的特点就是语义对等,这对重在传播信息的科普类文本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再现源文本与目标文本之间的语义对等,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以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为指导,展开此次翻译实践。本报告在翻译源文本、分析翻译转换理论的基础上,结合科普文本的特点,从层次角度的词汇转换、语法转换和范畴角度的结构转换、词性转换和单位转换对翻译过程中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报告指出翻译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应该放在具体的语境下进行讨论。报告进一步指出运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可以指导科技文本的翻译,具有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在形式不对等的情况下,应采用各种转换方法,争取达到形式的最大对等。
朱黎慧[8](2021)在《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文中认为认知法是先进的二语教学法,但在罗马尼亚儿童汉语教学中有关认知法的教学案例却不多。基于此,以Avram Iancu小学为中心,展开了认知法指导的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实践,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探索认知法指导海外儿童汉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为当地汉语教学提供参考。论文首先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认知法的基本理论,阐明写作的目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教师、教材、学生三方面介绍Avram Iancu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现状,以此探讨认知法运用在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以《饺子很好吃》为例,从词汇、汉字和语法角度展开了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通过分析教学过程和结果,结合学生问卷、作业反馈情况和教师访谈数据,证明认知法指导下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效果显着。最后,对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并提出针对性建议,并希望本研究有助于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儿童汉语教学中的运用与推广。
刘晓[9](2020)在《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作为泰国三大教育体系之一,其汉语教学的发展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提高汉语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的撰写以笔者自身在泰国NBAC职业高中的汉语教学经历为契机,为研究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口语教学问题提供的条件。本文以笔者任教学校中专二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在体验式教学法的理论指导之下完成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通过问卷以及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学习者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以及学校汉语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发现了一系列问题。为了完善学校汉语教学,增强学生的汉语学习效果,笔者结合调查结果,以口语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开展汉语教学。文中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及其教学示范作为参考,阐述了体验式汉语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并对实施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在体验式教学法的指导下,经过了一个学期的系统学习,笔者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表现以及期末成绩为依据撰写了教学反馈,以此证明了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可行性和优越性。研究也表明了体验式教学的实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热情,促进综合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的形成。同时,笔者在最后一章对在泰国职业高中的汉语课堂上实施体验式教学法进行了反思,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的经验提出了相关建议,并指出现阶段该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
张新昕[10](2020)在《“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新时代人们生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长开始逐步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投入到子女教育中,这在艺术特长学习中表现尤为突出,大量儿童或主动或被动地开始学习除了学校以外的艺术特长课。钢琴作为音乐器乐中的基础,在走入中国的一百年时间里也逐渐成为了家庭教育选择的热点项目。很多母亲疯狂地对子女展开钢琴艺术教育,使这项原本应该是陶冶性情的、带给儿童轻松愉悦之感的艺术,非但未给儿童带来快乐,却由于选择权的缺失以及枯燥的训练方式反而使大部分的儿童丧失了学习艺术的兴趣,甚至从最初的喜爱发展到到厌恶,排斥弹钢琴,最终和艺术学习渐行渐远。本研究以“质”的研究方法,选取八组家庭作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进行深入探究展现关于家长特别是母亲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的行为决策过程。母亲的思想来自于成长背景、受教育程度、家庭自然状况、夫妻关系以及社会对于儿童各项特长的考量等等。母亲对于儿童学习过程的态度、参与儿童学习过程的行动对于儿童学习效果的关联与影响,母亲的教育行动对儿童成长所产生的反应、效果等,这些都是本研究要着重关注的问题。虽为众多个体的决策行为却往往能显现出共同趋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凸显不仅受到母亲行动复杂心理的影响,也受到社会人才需求、母亲文化、家庭经济、等众多的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影响着母亲的教育决策、教育行动以及儿童学习效果,深入探究之正是本研究的着力之处,而这些也恰恰是通过量化研究方式不易获取的信息。由于质化研究方法所限,本研究不奢求推广性,仅尽量还原几位母亲和儿童在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的真实状态与矛盾冲突。本研究结果倘若使琴童的家长们能稍稍停下脚步,整理对照反思一下镜像内的自己,能够认识自己教育决策行为对于儿童钢琴学习效果的种种影响;能够引起对母亲文化之于儿童学习过程的影响的关注,本研究就求之不得矣。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一章——五章、反思和结语组成。引言包括选题缘由、本研究关注研究的问题、对相应文献的梳理、本研究的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第一章包括本研究的研究设计、研究过程以及对研究者的反思。第二章主要是对八名儿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家庭成员进行背景性介绍以及该研究问题的背景介绍。第三章主要是对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中母亲的行动生成“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的两种样态形式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对现实问题的分析,定义的探究以及形成决策形成中两种样态放任背景因素梳理;从母亲教育行动的背景以及决策的意识根源入手,对其社会身份和自我身份进行定位分析解读。第四章侧重通过对于行动者们进行观察,描述关于生成“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挖掘出行动者的真实想法;以儿童的角度,呈现其被动行动之后的行动语言反应,折射儿童对于钢琴学习过程的心理活动及其成长。第五章侧重通过描述关于生成“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行动以及其心理导向,透视其最本原的观念和心理样态;通过对短期型家庭教育的阻力进行分析,呈现此样态下儿童的心路历程。反思部分则是通过反思八组家庭的母亲在儿童钢琴艺术教育过程如何决策和心理变化,分析并挖掘两种样态下教育行动结果的深层根因。无论是对于想要子女学习学习钢琴的家长还是家中子女正在学习的家长起到照镜子的作用,警醒教育者深入思考家庭教育中成年思想和行动导向下产生的教育决策及其影响。结语部分通过正文的深描和分析,归纳出本研究的几点发现,一是母亲在家庭教育决策中的主导地位及其影响;二是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三是母亲文化作用被质疑。同时再次对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对照系统相对缺失、研究对象的异源忽视、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等方面的不足进行反思,以便在后续的研究中得到改善。
二、21世纪我们吃什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1世纪我们吃什么(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初级口语示范课案例研究 ——以《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由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任务型教学法概述 |
2.1.1 任务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
2.1.2 任务型教学法 |
2.2 相关研究综述 |
2.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2.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3章 《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概述 |
3.1《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课程概述 |
3.1.1 教学对象 |
3.1.2 授课教材 |
3.2 案例概述 |
3.2.1 案例一《相识》概述 |
3.2.2 案例二《时间》概述 |
3.2.3 案例三《购物》概述 |
3.2.4 案例四《点餐》概述 |
第4章 《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教学环节及相关要素分析 |
4.1 导入环节分析 |
4.1.1 导入时长不同 |
4.1.2 导入方法多样 |
4.1.3 导入作用明确 |
4.2 生词讲解分析 |
4.2.1 教学方法生动 |
4.2.2 语境应用准确 |
4.2.3 教学穿插任务 |
4.3 课文讲解分析 |
4.3.1 任务时间合理化 |
4.3.2 任务设置灵活化 |
4.3.3 课文推进情景化 |
4.4 课堂练习分析 |
4.4.1 注重知识复现 |
4.4.2 任务形式新颖 |
4.4.3 以学生为中心 |
4.5 教学技巧分析 |
4.5.1 善用提问技巧 |
4.5.2 重视体态语教学 |
4.5.3 合理设置情景 |
4.6 教学手段分析 |
4.6.1 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
4.6.2 营造目的语文化环境 |
第5章 关于《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视频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
5.1 丰富课堂教学环节 |
5.2 积极了解学生情况 |
5.3 完善案例库的建设 |
5.4 提升教师教学技巧 |
第6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2)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问题 |
1.2 研究观点 |
1.2.1 句法位置与形态匹配 |
1.2.2 弱化的指称义 |
1.2.3 “数”的多义性 |
1.2.4 数量算子 |
1.3 章节概要 |
第二章 疑问句与非疑问语句 |
2.1 疑问句与英语驴子句的不确定值 |
2.1.1 广义的真值 |
2.1.2 Hamblin-Karttunen问答语义 |
2.1.3 英语驴子句以及疑问句的不确定值 |
2.2 疑问词的高阶解读 |
2.2.1 高阶量词、广义量词与疑问量词 |
2.2.2 英汉疑问句的高阶解读 |
2.2.3 汉语非疑问疑问词作高阶解读 |
2.2.4 汉语非疑问疑问词语句的不确定值 |
2.3 小结 |
第三章 汉语Wh-条件句中疑问词的句法位置及语义解读 |
3.1 Wh-条件句的界定与分类 |
3.2 Wh-条件句中疑问词的句法位置与语义解读 |
3.2.1 ‘同现’句的类型 |
3.2.2 汉语“同现”句中疑问词对子的句法允准及语义解读 |
3.2.2.1 四种“同现”句 |
3.2.2.2 同指“同现”句 |
3.2.2.3 非同指“同现”句 |
3.2.3 四种‘同现’句的起源与分布 |
3.2.4 过渡性小结 |
3.3 谓项的句法语义决定性 |
3.3.1 由谓项决定的“形态匹配”关系 |
3.3.2 由谓项决定的指称关系 |
3.3.3 疑问条件句的多义性 |
3.3.4 疑问条件句的谓项决定性 |
3.4 疑问词的值域及选项 |
3.5 谓项决定条件关系的句法证据 |
3.6 小结 |
第四章 疑问词的数 |
4.1 照应关系与“都” |
4.1.1 疑问词对子的照应关系与“都” |
4.1.2 量词对子的照应关系与“都” |
4.2 数量义 |
4.2.1 ‘都’的前期研究 |
4.2.2 ‘都’的数量义 |
4.2.3 疑问词的数量义 |
4.3 疑问词的单数解读与非单数集合 |
4.3.1 单数解读与非单数集合 |
4.3.2 数的选择 |
4.4 小结 |
第五章 不确定值数量量词 |
5.1 非疑问疑问词作不确定值的数量量词 |
5.1.1 Wh-条件句中疑问词对子的多重解读 |
5.1.2 疑问词不作指称解读 |
5.2 与以往研究之比较 |
5.2.1 非疑问疑问词作为不定指NP |
5.2.2 非疑问疑问词作D-量词(D-quantifers) |
5.2.3 非疑问疑问词作极项敏感词(PSIs) |
5.2.4 非疑问疑问词作不定值数量量词的更多证据 |
5.3 单调性和DE语境 |
5.3.1 广义量词 |
5.3.2 单调性与DE语境 |
5.3.3 基数与数量词组(NumP) |
5.4 Wh-条件句中疑问词对子的数量解释 |
5.4.1 ‘同形态’疑问词对子的数量关系 |
5.4.2 谓项允准与语境允准 |
5.4.3 显性的复数集合 |
5.4.4 疑问词对子作为事件数量 |
5.5 小结 |
第六章 ‘就’作‘单称’数量算子 |
6.1 ‘就’不作条件标识语 |
6.2 ‘就’的‘数量义’ |
6.2.1 ‘就’与唯一性假设 |
6.2.2 ‘就’作用于命题真值 |
6.3 ‘就’作为‘单称’数量算子 |
6.3.1 ‘就’允准同标关系 |
6.3.2 ‘就’的数量允准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7.2 本研究之不足 |
参引文献 |
附录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访谈法 |
四、文献综述 |
(一)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设计的研究 |
(二)“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第二章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应用于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研究历史 |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分类 |
二、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分析 |
(一)多元智能有利于提升文化课教学效果 |
(二)多元智能有利于满足文化教学的需要 |
(三)多元智能有利于教育大纲的推进实施 |
三、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春节文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
(一)多元智能倡导的综合能力培养与春节文化活动的目标相契合 |
(二)多元智能理论长期应用于教学并获得认可 |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春节文化教学均具有跨文化的特点 |
第三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前期分析 |
一、 “春节”文化教学设计教学要素分析 |
(一)教学对象分析 |
(二)教学目标分析 |
(三)教学方法分析 |
(四)教学内容分析 |
二、“春节”文化教学设计原则分析 |
(一)直观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
(二)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结合的原则 |
(三)实用性与适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四章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案例 |
一、“春节饮食”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二、“春节对联”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三、“春节剪纸”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四、“春节歌舞”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五、“春节故事”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六、“春节习俗”教学设计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目标 |
(三)教学重难点 |
(四)教学准备 |
(五)教学过程 |
第五章 本教学设计的反思与使用建议 |
一、本教学设计的反思 |
二、对本教学设计的使用建议 |
(一)灵活选择教学主题 |
(二)适度使用学生母语 |
(三)加强文化对比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课堂及文化活动观察要点 |
附录2 访谈要点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的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吃什么》线上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从做中学”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2 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从做中学”理论与应用分析 |
2.1 “从做中学”理论的基本问题 |
2.1.1 “从做中学”理论的源与流 |
2.1.2 “从做中学”理论的核心思想 |
2.2 “从做中学”在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第3章 基于“从做中学”的《你吃什么》线上教学设计 |
3.1 教学设计相关要素分析 |
3.1.1 教学对象分析 |
3.1.2 教学环境分析 |
3.1.3 教材分析 |
3.1.4 教学平台分析 |
3.2 线上教学设计思路与流程 |
3.2.1 设计思路 |
3.2.2 教学流程 |
第4章 基于“从做中学”的初级汉语综合课教学评价与反思 |
4.1 教学评价 |
4.1.1 同行教师评价 |
4.1.2 对留学生的评价 |
4.1.3 自我评价 |
4.2 教学反思 |
4.2.1 可取之处 |
4.2.2 不足之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5)基于ASSURE模式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线上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案与方法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现状 |
1.3.1 ASSURE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1.3.3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设计相关研究 |
第2章 ASSURE模式概述 |
2.1 ASSURE模式的主要内容 |
2.2 ASSURE模式的理论基础 |
2.3 ASSURE模式的实践要求 |
2.4 ASSURE 模式运用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第3章 基于ASSURE模式《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线上教学设计方案 |
3.1 基本要素分析 |
3.1.1 教学背景分析 |
3.1.2 教学对象分析 |
3.1.3 教材分析 |
3.1.4 选择《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的缘由分析 |
3.1.5 线上教学平台分析 |
3.2 教学设计方案 |
3.2.1 教学目标 |
3.2.2 教学重点和难点 |
3.2.3 教学内容 |
3.2.4 教学方法 |
3.2.5 教学流程 |
第4章 教学评估与反思 |
4.1 教学评估 |
4.1.1 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
4.1.2 评估媒体与方法 |
4.2 教学反思 |
4.2.1 ASSURE模式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反思 |
4.2.2 ASSURE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致谢 |
(6)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任务描述 |
1.1 任务背景介绍 |
1.2 文本特征分析 |
1.2.1 文本外因素分析 |
1.2.2 文本内因素分析 |
第2章 翻译过程 |
2.1 译前准备 |
2.1.1 翻译计划制定 |
2.1.2 相关技术和资源支持 |
2.1.3 翻译理论准备 |
2.1.4 翻译策略选择 |
2.2 翻译过程 |
2.3 译后事项 |
2.3.1 翻译质量控制 |
第3章 案例分析 |
3.1 常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3.1.1 模糊名词的翻译 |
3.1.2 模糊动词的翻译 |
3.1.3 模糊形容词的翻译 |
3.1.4 模糊数量词的翻译 |
3.2 变式模糊修辞的翻译 |
3.2.1 比喻修辞的翻译 |
3.2.2 拟人修辞的翻译 |
3.2.3 委婉语的翻译 |
第4章 翻译实践总结 |
4.1 总结以及结论 |
4.2 未解决的问题及思考 |
4.3 对今后工作的启发以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原文与译文 |
附录2 术语表 |
致谢 |
(7)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Introduction |
Project Description |
Reasons for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 |
Chapter One Process Description |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1.1.1 Source Text Analysis |
1.1.2 Translation Tools Selected |
1.1.3 Glossary Building |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
1.2.1 Time Arrangement |
1.2.2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
1.3.1 Self-proofreading |
1.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2.1 Literature Review |
2.1.1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broad |
2.1.2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hifts at Home |
2.2 Introduc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2.3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into the Translation |
Chapter Three Case Studies |
3.1 Level Shifts |
3.1.1 Lexis Shifts |
3.1.2 Grammar Shifts |
3.2 Category Shifts |
3.2.1 Structure Shifts |
3.2.2 Class Shifts |
3.2.3 Unit Shifts |
Conclusion |
Findings |
Limitations |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cknowledgements |
Appendix Ⅰ SOURCE TEXT |
Appendix Ⅱ TARGET TEXT |
(8)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综述 |
1.2.1 认知法研究综述 |
1.2.2 罗马尼亚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认知法基本理论 |
1.4.1 时代背景与理论介绍 |
1.4.2 教学理念 |
1.4.3 教学特点 |
1.4.4 教学过程 |
第2章 克鲁日孔子学院儿童汉语兴趣班教学现状 |
2.1 克鲁日孔院儿童汉语兴趣班情况概述 |
2.2 汉语教师及其教学方法 |
2.3 教材使用情况 |
2.4 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学生特点分析 |
第3章 认知法指导的教学实践 |
3.1 认知法在教学中的体现 |
3.2 教学实录及分析 |
3.2.1 词汇教学实录及分析 |
3.2.2 汉字教学实录及分析 |
3.2.3 语法教学及分析 |
3.3 教学实践调查及分析 |
3.3.1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
3.3.2 教师访谈及分析 |
3.4 教学成果分析 |
第4章 问题、对策与推广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教学方面 |
4.1.2 教材方面 |
4.1.3 教师方面 |
4.1.4 学生方面 |
4.2 建议与对策 |
4.2.1 教学方面 |
4.2.2 教材方面 |
4.2.3 教师方面 |
4.3 推广方案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与综述 |
一、国外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国内体验式教学的研究综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体验式教学法的综合概述及优势表现 |
第一节 基本含义与理论基础 |
第二节 教学特征 |
第三节 学习阶段 |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比较 |
一、体验式教学法与语法翻译法 |
二、体验式教学法与任务型教学法 |
第三章 体验式教学法对泰国职业高中汉语教学的适用性 |
第一节 学校基本情况概述 |
第二节 学生汉语学习的基本情况 |
一、学习现状 |
二、学习动机 |
三、学习需求与期待 |
第三节 学校汉语教学现状 |
一、教学现状 |
二、问题分析 |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契合度分析 |
一、可行性分析 |
二、必要性分析 |
第四章 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泰国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示例 |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的课前准备环节 |
一、描述教学背景 |
二、把握教学对象 |
三、制定教学任务 |
四、确定教学安排 |
五、明确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
六、分析教学内容 |
第二节 初级汉语口语体验课教学设计 |
一、课文内容 |
二、教学设计 |
第三节 体验式教学的过程展示与分析 |
一、体验活动1 |
二、体验活动2 |
三、体验活动3 |
四、体验活动4 |
第四节 体验式教学的成果反馈与总结 |
一、学生学习效果的调查与分析 |
二、学生汉语课堂表现情况分析 |
三、学生两学期汉语成绩的对比 |
四、小结 |
第五章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反思与建议 |
第一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 |
一、汉语教师方面 |
二、学生方面 |
三、教学秩序与课堂管理方面 |
四、汉语教材方面 |
第二节 体验式教学法应用于初级汉语口语课的启示 |
一、以学生为中心,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
二、采用“合作式”的会话模式 |
三、教学设计“生活化” |
四、形成发展性评价机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儿童艺术教育在国家教育导向中地位的提升 |
(二)我国儿童钢琴艺术教育发展的原生困境 |
(三)对家庭教育行动主导者(母亲)的关注与反思 |
(四)个人兴趣和从教经历 |
二、研究问题域 |
(一) 家庭教育中的行动者及其效能 |
(二) 家长教育决策及行动与儿童学习动力关联影响 |
(三)“母亲文化”的失语及其教育意蕴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价值 |
(三)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母亲文化 |
(二)家庭教育 |
(三)家庭教育行动 |
(四)儿童钢琴艺术教育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设计 |
一、理论基础 |
(一)行为决策理论 |
(二)科尔曼理性选择理论 |
(三)人格发展心理学 |
二、研究设计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伦理 |
(五)研究者的反思 |
第二章 叙述的背后 |
一、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的生活缩写 |
(一)八组家庭生活的地方:历史文化城 |
(二)八名儿童及其家庭素描 |
二、“他们”所在的境遇 |
(一)琴童的日常上学生活:以时间之维 |
(二)琴童的课余生活:以空间之维 |
(三)琴童的家庭生活:以家庭关系之维度 |
第三章 作为行动者母亲的两难局面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现实存在 |
(一)“坚持到底”与“半途而废”:两种样态的定义 |
(二)“坚持到底”样态的家庭关照 |
(三)“半途而废”样态的家庭关照 |
二、自我关照:母亲的自我定位 |
(一)子女教育规划:母亲的家长权威意识 |
(二)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母亲的忧患意识 |
(三)为母则刚:母亲的母性意识复苏 |
三、左右为难:母亲行动的意识根源 |
(一)“一切为了孩子”:社会赋予母亲角色的定位 |
(二)“我是为了你好”:母亲在家庭中的管理功能的凸显 |
(三)“将来不要埋怨我”:母亲的责任感来源 |
(四)“陪吃陪睡还要陪学习”:母亲的多重身份角色 |
(五)“你这个妈是怎么当的”:母亲的职责远远超过个体情感诉求 |
第四章“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坚守与变革 |
一、希冀:“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他得比我有出息”:母亲教育的心理导向 |
(二)“以后兴许会用得上”: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有开始也要有结束”: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怕吃亏”:多样文化背景下的共同心声 |
二、迷茫:“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惑 |
(一)“我为什么一定要学钢琴”:儿童心底的大问号 |
(二)“我都没有玩的时间了”:儿童心里的委屈 |
(三)美滋滋的笑容背后:儿童学琴之路暂短的幸福呈现 |
三、省思:“坚持到底”样态家庭中的教育行动 |
(一)钢琴艺术教育中家庭的坚持到底 |
(二)童年影像的人生意义与钢琴艺术教育 |
(三)指向儿童潜能充分挖掘的钢琴艺术教育 |
第五章“半途而废”样态家庭的无奈与失望 |
一、恨铁不成钢:“半途而废”样态下家庭中的母亲教育 |
(一)“我也不能替他弹”:母亲教育的内在心理导向 |
(二)“一切都可能成为绊脚石”:母亲教育的外界引导 |
(三)“咱们也成不了音乐家”:母亲教育的隐性动因 |
(四)“特别有天赋”或“不是这块料”源于行动者个体认知的不同阶段 |
二、喜忧参半:“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的儿童之感 |
(一)“不用练琴真实太好啦”:儿童眼中的轻松 |
(二)“你为啥不能坚持到最后”:儿童嘴里的抱怨 |
三 “半途而废”样态家庭中行动者的阻力分析 |
(一)成年人的行为阻碍着儿童的自然发展 |
(二)子女成为家长的终极目标 |
(三)家长的非专业性制约钢琴学习效果 |
(四)男权与女权的博弈 |
(五)家庭经济因素 |
反思 |
一、母亲在家庭钢琴艺术教育中的主导效用 |
二 钢琴艺术教育中社会资源专业性稍显乏力 |
三 家庭教育行动与社会专业性衡量结合簇生良性钢琴艺术教育 |
(一)我国钢琴艺术教育如何在异域文化样态下成长 |
(二)儿童钢琴演奏艺术作为非系统性学科教育的困境 |
(三)非系统性儿童学科教育中家庭如何参与有效引导 |
结语 |
一、研究发现 |
(一)母亲在家庭教育行动中的主导地位 |
(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对子女的潜在影响不容小觑 |
(三)母亲文化效用被质疑 |
二、研究的局限性 |
(一)家庭成员对照的相对缺失 |
(二)研究对象的地域忽视 |
(三)收集和分析资料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
三、后续研究的构想 |
(一)引进有音乐艺术学习背景家长的决策行为对照维度 |
(二)增加其他地域的研究对象 |
(三)研究对象的追踪时间扩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21世纪我们吃什么(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初级口语示范课案例研究 ——以《体验汉语口语课程示范课》为例[D]. 许诗萌. 沈阳大学, 2021(09)
- [2]汉语非疑问用法疑问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D]. 史红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3]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春节”文化教学设计[D]. 张秀君.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从做中学”理论的初级汉语综合课《你吃什么》线上教学设计[D]. 郜玉乐. 安阳师范学院, 2021(02)
- [5]基于ASSURE模式的初级汉语综合课《寒假你打算去哪儿旅行》线上教学设计[D]. 郝幻. 安阳师范学院, 2021(02)
- [6]医学类科普文本中模糊修辞的翻译 ——《禁食、进食、反复》(第6至11章)的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徐榕泽.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7]翻译转换理论视角下的《基因饮食-肥胖科学与节食真相》(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王絮. 兰州大学, 2021(02)
- [8]认知法在罗马尼亚克鲁日地区儿童汉语兴趣班的教学研究[D]. 朱黎慧. 浙江科技学院, 2021(03)
- [9]体验式教学法在泰国职业高中初级汉语口语课教学中的应用[D]. 刘晓. 青岛大学, 2020(02)
- [10]“坚持到底”抑或“半途而废” ——关于儿童钢琴艺术教育中母亲两难选择行动的叙事研究[D]. 张新昕.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