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50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唐梓桐[1](2019)在《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通过在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患者中分别使用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与单纯使用溴隐亭治疗两种方案,比较在两种治疗方法下,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泌乳素、肿瘤大小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探讨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疗效,并分析中药的组方特点。方法:纳入肝郁脾虚证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女性患者60例,60名患者的年龄在18至35岁,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对照组使用溴隐亭治疗。所有入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定期随访并填写临床观察表,记录每位患者的月经情况、溢乳情况,血清泌乳素水平及肿瘤大小变化。通过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治疗效果以评价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临床疗效。成果:1.治疗前,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在年龄、临床症状、血清泌乳素水平、垂体肿瘤大小方面,无显着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6个月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有效率评价:实验组患者痊愈3例,显效13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3.3%;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0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症状改善评价(包括改善月经周期、月经量和溢乳):两组治疗后6个月主要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实验组治疗后主要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月经周期恢复20例,月经量增加19例,溢乳消失16例;对照组患者月经周期恢复10例,月经量增加10例,溢乳消失8例。在症状改善方面,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血清泌乳素水平:两组治疗后6个月血清泌乳素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实验组下降率为44.8%,对照组下降率为2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肿瘤大小变化:两组治疗后6个月肿瘤体积均较治疗前下降,实验组下降率为29.3%,对照组下降率为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中医证候改善评价:实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36.7%,实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与单独使用溴隐亭治疗相比较,能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包括改善月经周期、增加月经量、减少溢乳,同时能降低血清泌乳素水平,控制肿瘤的大小,并减少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苗丽[2](2010)在《伽玛刀治疗对垂体泌乳素腺瘤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文中认为研究背景:垂体腺瘤是颅内常见来源于腺垂体的良性肿瘤,其发病率一般为1/10万,中国的发病率略低于国外。垂体腺瘤占全部颅内肿瘤的15%~20%,仅次于胶质瘤和脑膜瘤,在尸检中发现率高达20%~30%。垂体腺瘤以功能性垂体腺瘤为主,约占70%左右。垂体腺瘤以成人为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其中泌乳腺素瘤(PRL腺瘤)所占比列最高,占高功能性垂体腺瘤的40%~60%。伽玛刀(γ-刀)是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脑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技术的特点是采用小野集束、单次、大剂量集中照射颅内病灶达到治疗目的。γ-刀治疗的优势在于无需开颅手术,并且与常规的放射治疗不同,仅需要一次照射就完成的精准放射外科治疗。γ-刀放射外科治疗技术最早是由瑞典的Leksell教授于1951年提出的一种放射治疗方法,1967年研制出第一代神经外科专用的γ射线治疗设备—又称之为伽玛刀(γ-knife,γ刀)。1974年改进后生产出第二代γ-刀,它采用201个钴源聚焦,对颅内病灶实施一次性立体定向精准放射外科治疗。1996年开始,中国先后有噢沃、玛西普研制的γ-刀相继投入使用。本研究用的是MASEP—SRRS型玛西普的第三代γ-刀。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功能性垂体腺瘤始于二十世纪70年代初,Bucklund等最初只用于治疗库兴氏综合征(Cushingz综合征),但是随着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垂体腺瘤患者接受γ-刀治疗。这一新治疗技术的最大特点是无开颅手术和麻醉的风险,视路损伤报道很少,死亡率很低。就垂体腺瘤疾病本身对人体的危害方式及程度而言,主要表现为肿瘤增长对周围结构直接压迫所造成的神经功能损害,以及垂体内分泌激素异常分泌带来的有害影响。前者主要由于视神经受压,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严重者压迫脑干、下丘脑可致生命危险;后者因内分泌紊乱,造成患者生殖、发育、代谢异常及心血管等脏器的功能紊乱。因此,对于垂体腺瘤如不积极治疗,死亡率很高,对于功能性垂体腺瘤而言,特别是泌乳素垂体腺瘤患者来说,在治疗上不仅要考虑有效解除因肿瘤压迫造成的神经损害症状,也要重视对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的处理,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放射剂量γ-刀治疗对功能性泌乳素腺瘤的泌乳素(PRL)水平的影响,以及观测不同体积大小的泌乳素腺瘤γ-刀治疗前后泌乳素的变化。并通过对比γ-刀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和PRL改变规律,将PRL水平作为判断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腺瘤预后和指导激素替代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到2008年3月应用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4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248例资料完整的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入选病例分为三组,组Ⅰ: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50GY,小于60GY,边缘剂量:20—30Gy;组Ⅱ: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40GY,小于50GY,边缘剂量:15—25Gy;组Ⅲ:治疗的中心剂量:大于或等于30GY,小于40GY,边缘剂量12—20Gy;三组视神经及视交叉照射剂量均<9Gy。结果:(1)γ-刀治疗后1年,复查MRI显示肿瘤缩小198例(80%),2年时肿瘤消失203例(82%),增大19例(7.7%),无变化26例(10.4%);(2)血清PRL降低101例(40.7%),达到正常水平90例(36.3%),增高20例(8.1%),无变化37例(14.9%);(3)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127,P=0.204);(4)三组患者PRL正常率不同,γ-刀放射治疗中心剂量和边缘剂量较高时,PRL正常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伽玛刀(γ-刀)治疗功能性泌乳素(PRL)腺瘤,不同剂量的治疗对术后内分泌的恢复有很大的影响,中心剂量和边缘剂量(尤其是中心剂量)较高时,术后(PRL)的正常率较高。但是,远期是否会造成垂体低功,需要以后继续随访。
叶建平,詹怀义,李鸣[3](2009)在《垂体腺瘤经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垂体卒中12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垂体腺瘤行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垂体卒中的诊断、形成原因及治疗原则。方法:回顾12例垂体腺瘤行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垂体卒中临床表现、CT和MRI等影像资料以及垂体卒中的治疗方法,并讨论其形成原因。结果:手术治疗后3例急性卒中后伴意识障碍者恢复正常。8例视力下降者视力恢复至1.0以上,视野恢复正常。一过性尿崩症3例,需激素替代治疗6例。结论:垂体卒中为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诊断主要依据颅脑CT和MRI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本病以手术治疗为主,垂体功能低下者需激素替代治疗。
雷进,廖洪飞,唐轶,吴高峰,庞晓霞,廖述才,张兴华[4](2009)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后脑脊液漏: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垂体腺瘤发生脑脊液鼻漏的临床上不多见,文献中以经蝶手术中或(术后)较多,头部伽玛刀单独治疗垂体腺瘤后出现脑脊液漏未见报道。我科室从1997年运用OUR-旋转式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至今共治疗1805例,鼻漏的发生率为0.11%。本报告根据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后出现的2例脑脊液漏病例,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该病发生的相关因素、可能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现报道如下:
陈广鑫,许民辉,沈光建,周椿[5](2007)在《旋转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文中提出目的:探索旋转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在控制肿瘤生长,改善内分泌症状方面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00年6月~2004年5月,采用旋转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147例。随访84例,随访12~32个月,对其治疗后的临床症状、MRI、泌乳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临床症状恢复、改善、肿瘤消失、肿瘤缩小、无复发、增大、泌乳素恢复正常、下降占总例数的百分率分别为20.20%、88.09%、20.20%、57.14%、14.28%、3.57%、30.95%、58.33%。结论: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可使肿瘤得到有效控制,泌乳素分泌下降,改善了临床症状,保留了正常的垂体功能,并发症少,其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王美华,刘阿力,刘鹏,罗斌,孙时斌,潘剑[6](2007)在《伽玛刀治疗累及视路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累及视路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对295例伽玛刀治疗后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MR I和垂体内分泌随访,并分肿瘤累及视路组与未累及视路组进行比较,随访时间6106个月(平均35个月)。结果肿瘤累及视路的82例患者中,肿瘤体积缩小47例(57.3%),无变化30例(36.6%),增大5例(6.1%),其中有2例出现视力障碍加重;未累及视路的213例患者中,肿瘤体积缩小149例(70.0%),无变化61例(28.6%),增大3例(1.4%)。本组肿瘤总控制率为97.3%,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新的垂体功能低下7例。结论伽玛刀治疗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是有效和安全的,特别对未累及视路的患者并发症少。但对累及视路的病例,如果视路受压明显,应慎重考虑伽玛刀治疗。
董连强,胡泽勇,周文静,夏廷毅,程钢戈,黄永安[7](2007)在《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26例的临床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价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05年12月间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病人年龄1576岁,肿瘤最大径<10mm 68例、1020mm 56例、>20mm 2例,伽玛刀治疗剂处方量为1530Gy、50%65%等剂量曲线。结果随访16年,肿瘤消失75例,肿瘤缩小28例,肿瘤无变化15例,肿瘤继续增大8例。肿瘤生长控制率93.6%(118/126);激素水平恢复正常率63%(49/78),垂体功能低下发生率为15%,因肿瘤复发或激素水平未恢复再行肿瘤切除术5例。结论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能控制垂体腺瘤肿瘤生长,可恢复垂体内分泌功能异常改变。
鲍伟民,秦智勇,周良辅,潘力,王滨江[8](1997)在《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56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伽玛刀对垂体腺瘤的疗效。方法:56例垂体瘤患者实施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肿瘤直径4~34.2mm(平均15.6mm),肿瘤照射野覆盖平均为67%,瘤周边剂量平均为24Gy。结果:51例随访3~21个月(平均11个月),临床症状改善36例(70.6%),激素水平恢复正常或下降19/25例(76%),肿瘤缩小25/47例(53%),仅3例肿瘤增大。结论:认为伽玛刀手术简便、安全,是治疗垂体腺瘤(尤其是微小功能性腺瘤)的又一有效方法。
惠磊[9](2005)在《催乳素微腺瘤经蝶手术、溴隐亭与伽玛刀治疗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溴隐亭及伽玛刀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对垂体催乳素微腺瘤的疗效,提出其规范化治疗方案。 材料与方法: 120例垂体催乳素微腺瘤的女性患者,按照接受经蝶显微外科手术、药物(溴隐亭)及伽玛刀治疗三种治疗方法分组,每组40例,年龄16~40岁。比较三种治疗方法在降低催乳素水平、治愈率、有效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及患者对治疗方法的满意度等方面的差异,并做相应的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三组治疗后的催乳素水平在1个月、6个月、24个月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每组治疗前后的催乳素水平亦有显着性差异(P<0.001); 2、三组的治愈率、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01,P=0.001); 3、三组的复发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1); 4、三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有显着性差异(P<0.001)。 5、三组治疗费用有显着性差异(P<0.001); 6、患者对三种疗法的满意度有显着性差异(P<0.001)。 结论: 1.三种治疗方法对垂体催乳素微腺瘤有效,经蝶窦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最理想的治疗方式,溴隐亭次之,伽玛刀第三;我们术中发现有1/3患者的肿瘤包绕垂体生长,范围广。我们认为此是伽玛刀效果对某些病例的疗效不够满意的一个重要原因。 2.对年轻的,想迅速治愈肿瘤的,想生育的,不愿长期吃药的垂体催乳素微腺瘤患者我们推荐首选经蝶手术治疗。年龄较大且愿意长期服药者,我们推荐首选药物治疗。 3.对催乳素微腺瘤患者,我们不推荐首选伽玛刀治疗;对不愿手术,又不愿药物治疗而临床症状明显者,可考虑行伽玛刀治疗。
仇斌,刘运生,马志明,侯永宏[10](2004)在《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研究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的效果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 30例垂体大腺瘤病人用 1.0T磁共振定位 ,Gamma plan计划系统规划 ,等剂量曲线 4 5 %~ 6 0 % (平均 4 9.7% ) ,周边剂量 12~ 35Gy(平均2 2 .9Gy) ,中心剂量 2 4~ 70Gy(平均 4 5 .4Gy) ,Leksell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治疗。分析治疗后垂体大腺瘤病例 ,总结其疗效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 随访 12~ 6 0个月 ,平均 2 8个月 ,肿瘤完全消失 6例 (2 0 % ) ,肿瘤缩小 19例(6 3.3% ) ,无变化 5例 (16 .7% ) ;19/2 0 (95 .5 % )功能性垂体腺瘤内分泌症状改善 ,临床症状好转 ,1例过早绝经 (年龄 36岁 ) ;5 /10 (5 0 % )无功能性垂体腺瘤体积缩小 ,症状改善。结论 伽玛刀对于垂体大腺瘤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与腺瘤的类型、体积、照射剂量、剂量体剂、MRI信号特征密切相关。
二、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50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50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现代医学研究 |
一、疾病的概述 |
二、西医治疗 |
第二节 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中医学研究 |
一、古代中医学对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认识 |
二、现代中医学对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认识 |
第三节 文献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病例来源 |
二、诊断标准 |
三、病例选择标准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一、分组方法 |
二、治疗方案 |
三、服用方法及疗程 |
四、观察指标 |
五、疗效评定标准 |
六、统计学处理 |
第三节 研究结果 |
一、治疗前两组病例的可比性比较 |
二、治疗后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比较 |
三、安全性指标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选方依据 |
第三节 逍遥丸改善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患者临床症状的机理分析 |
第四节 逍遥丸联合溴隐亭的治疗疗效分析 |
一、逍遥丸联合溴隐亭能提高临床疗效 |
二、逍遥丸联合溴隐亭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
第五节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2)伽玛刀治疗对垂体泌乳素腺瘤内分泌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附图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综述 |
附录1 |
附录2 |
中英文名词缩写与对照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稿证明 |
(3)垂体腺瘤经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垂体卒中12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临床表现 |
1.3 治疗方法 |
2 结 果 |
3 讨 论 |
(6)伽玛刀治疗累及视路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对肿瘤累及视路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患者的作用 |
3.2 对未累及视路的患者的作用 |
(7)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26例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一般资料 |
2.治疗方法 |
3.治疗结果 |
讨论 |
(9)催乳素微腺瘤经蝶手术、溴隐亭与伽玛刀治疗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正文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及简要说明 |
综述一 |
综述二 |
缩略词表 |
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四、垂体腺瘤伽玛刀治疗50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逍遥丸联合溴隐亭治疗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的疗效研究[D]. 唐梓桐.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2]伽玛刀治疗对垂体泌乳素腺瘤内分泌功能的影响[D]. 苗丽. 南方医科大学, 2010(04)
- [3]垂体腺瘤经伽玛刀治疗后并发垂体卒中12例临床分析[J]. 叶建平,詹怀义,李鸣.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9(07)
- [4]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后脑脊液漏:二例报告并文献复习[A]. 雷进,廖洪飞,唐轶,吴高峰,庞晓霞,廖述才,张兴华.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 2009
- [5]旋转伽玛刀治疗泌乳素型垂体腺瘤[J]. 陈广鑫,许民辉,沈光建,周椿. 中国医药导报, 2007(19)
- [6]伽玛刀治疗累及视路的无功能型垂体腺瘤[J]. 王美华,刘阿力,刘鹏,罗斌,孙时斌,潘剑.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07(03)
- [7]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126例的临床分析[J]. 董连强,胡泽勇,周文静,夏廷毅,程钢戈,黄永安.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7(02)
- [8]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垂体腺瘤56例报告[J]. 鲍伟民,秦智勇,周良辅,潘力,王滨江.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1997(02)
- [9]催乳素微腺瘤经蝶手术、溴隐亭与伽玛刀治疗的对比研究[D]. 惠磊. 暨南大学, 2005(08)
- [10]伽玛刀治疗垂体大腺瘤临床分析(附30例报告)[J]. 仇斌,刘运生,马志明,侯永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20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