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Emboli detection using the Doppler ultrasound technique(论文文献综述)
袁中锐,谢溟,李文俊,李高,王鹏[1](2021)在《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联合颅内微栓子在卵圆孔未闭患者脑梗死筛查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与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在卵圆孔未闭患者脑梗死中的诊断效能。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12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卵圆孔未闭患者85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8例;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12岁。全部患者均行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与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以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作为金标准,对比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对脑梗死的诊断效能。结果 85例患者经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其中确诊为脑梗死患者77例,检出率为90.59%;将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单纯检查和联合诊断在卵圆孔未闭脑梗死患者诊断中K值分别为0.257、0.587、0.804,联合诊断与金标准的一致性更好;3种诊断方法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联合诊断灵敏度、准确率、阴性预测值高于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P <0.05)。结论针对卵圆孔未闭患者实施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联合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对卵圆孔未闭合并脑梗死的检出提供客观依据。
张鹏飞[2](2021)在《超声造影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文中认为背景:门静脉良恶性栓子常见来源于肝硬化、肝癌患者。随着肝癌患者日益增多,由此引发的门静脉良恶性栓子也越来越多。此外,门静脉血栓还可来源于血液高凝状态、腹腔感染和骨髓增生性疾病等。目前鉴别门静脉良恶性栓子常用的影像手段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等,超声是门静脉良恶性栓子鉴别诊断的首选诊断方法,病理诊断是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检查,穿刺活检的难度大,不作为常规应用。近年来,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技术逐渐广泛应用于各种临床疾病的诊治中,大幅度提高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诊断准确率,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运用Meta分析方法,对所有已发表的超声造影(CEUS)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鉴别诊断价值的相关研究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客观准确的评价CEUS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鉴别诊断效能,以期为临床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知网、万方数据库上自建库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所有相关文献,并进行手动二次检索。根据提前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严格筛选出纳入文献,提取所有纳入文献的四格表资料(真阳性值TP、假阳性值FP、假阴性值FN、真阴性值TN)和主要信息(作者、发表年份、国家、性别比例、病灶数、平均年龄、研究类型以及造影剂等),并对所有纳入文献通过诊断性试验准确性质量评价工具-2(quality assessment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2,QUADAS-2)进行质量评价。之后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异质性检验结果选择相应的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计算合并敏感度(sensitivity,Sen)、合并特异度(specificity,Spe)、合并阳性似然比(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PLR)、合并阴性似然比(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NLR)、合并诊断比值比(diagnostic odds ratio,DOR),并绘制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ummary 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SROC)和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若纳入文献间存在异质性,需检测是否存在阈值效应,进行亚组分析寻找异质性来源。进行敏感性分析来检验本次研究是否稳健可靠。绘制Deek’s漏斗图来检验本研究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共14篇文献纳入到本次Meta分析。发表年限从2000年至2019年。共有栓子数682个,包括425个恶性栓子和257个良性栓子,阳性率为62%。采用双变量效应模型,得到敏感度的I2=47.1%,P=0.026,特异度的I2=13.8%,P=0.302,提示本次Meta分析存在中度异质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361,P=0.205,表明本次研究不存在阈值效应。亚组分析表明,研究类型以及种族的不同可能是异质性的来源。本次研究的合并敏感度为0.95(95%CI:0.93-0.97),I2=47.1%,P=0.026;合并特异度为0.99(95%CI:0.97-1.00),I2=13.8%,P=0.302;合并阳性似然比为16.52(95%CI:8.50-32.11),I2=13.2%,P=0.309;合并阴性似然比为0.08(95%CI:0.06-0.12),I2=0.0%,P=0.712;合并DOR值为363.42(95%CI:157.63-837.89),I2=0.0%,P=0.928;SROC曲线下面积为0.986。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本次研究结果稳健可靠。发表偏倚检测结果显示本研究无显着发表偏倚。结论:CEUS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和优势,推荐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叶小强[3](2020)在《介入封堵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评估》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卵圆孔未闭封堵术预防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相关的不明原因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CS)复发的效果及安全性仍有争议,本文拟探讨介入封堵治疗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评估。方法:选取经本院影像学、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右心声学造影等常规检查确诊收治的不明原因脑卒中合并PFO患者76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48例)与对照组(28例),研究组采用介入封堵治疗(AMPLATZER封堵器+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持续抗血小板治疗,随访并对比两组治疗后缺血性卒中的再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4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无心包积液、心包填塞、穿刺部位血肿、股动静脉瘘、心律失常、瓣膜关闭不全等发生。研究组在术后1个月、6个月、1年、2年进行心脏彩超及心电图检查,无心房水平残余分流、静脉血栓形成、封堵器移位、脱落等情况。平均随访时间18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无明显差异,患者基线资料未见明显区别,两组病例均未见严重不良事件。比较两组的卒中复发情况,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有2例和6例患者出现缺血性卒中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8 vs 6/28,P<0.05)(4.17%VS 21.43%,P<0.05)。结论:应用介入封堵治疗对不明原因卒中合并PFO患者,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付举一[4](2020)在《评估右向左分流及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课题包括两部分:(1)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右向左分流的可行性;(2)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第一部分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右向左分流的可行性目的研究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评估右向左分流(RLS)的可行性。方法1 病例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5年8月至2018年11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住院的隐源性卒中(CS)患者206例,均行c-TCD、右心声学造影(c-TTE)检查;c-TCD评估为大量RLS且c-TTE阳性的患者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检查。纳入同期住院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卒中(LAA)患者120例进行基线资料比较。2 纳入标准:(1)已完善相关影像及血液生化检查,由神经内科医生根据TOAST分型对患者进行诊断;(2)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患者有严重心脏病史或者肺部疾病病史,如心肌梗死、重症肺炎、哮喘等;(2)认知障碍无法配合Valsalva动作者;(3)颞窗条件差,无法行c-TCD检查者;(4)患者双侧手臂均无适宜的穿刺血管,不能行生理盐水团注;(5)对检查有疑虑者。3 研究方法:c-TCD与c-TTE使用激活生理盐水作为对比剂,均进行三次检查,第一次检查在患者静息状态下进行,之后患者配合Valsalva动作进行两次检查,每次检查间隔两分钟,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Valsalva动作的训练。行TEE检查时,由于患者难以行Valsalva动作,检查时嘱患者咳嗽,或者由医生按压患者腹部以增加其胸腔压力,提高对卵圆孔未闭的检查效果。比较c-TCD、c-TTE、TEE检查结果,探讨c-TCD评估RLS的可行性。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使用卡方检验。有序变量相关分析应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糖尿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余无统计学差异。2 c-TCD、c-TTE 诊断 RLS:阳性率分别为 70.4%(145/206 例)、46.6%(96/206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4.004,P<0.001)。3 分析c-TCD、c-TTE的结果差异:c-TCD评估的RLS 66.2%(96/145例)经c-TTE诊断阳性。对c-TCD评估的固有型及潜在型RLS,c-TTE阳性率分别为78.5%(73/93 例)及 44.2%(23/52 例)(χ2=17.501,P<0.001);对 c-TCD 评估为小量、中量、大量的 RLS,c-TTE 阳性率分别为 23.7%(9/38 例)、65.4%(17/26 例)、86.4%(70/81例),两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129、45.620、5.730,均P<0.05);c-TCD对RLS的半定量分级高于c-TT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6.021,P<0.001)。4 TEE结果:共70例患者由c-TCD评估为大量RLS且c-TTE阳性,进行TEE检查,其中92.9%(65/70例)的患者确诊为卵圆孔未闭(PFO),3例患者为PFO可疑阳性,TEE示“原发隔与继发隔间似见孔隙,但未见穿隔血流”;2例患者为阴性。结论c-TCD可以准确评估RLS,为隐源性卒中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可靠依据。第二部分 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目的研究右向左分流(RLS)与隐源性卒中(CS)的相关性。方法1 病例资料:回顾性连续纳入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卒中中心住院的155例CS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期仅有头晕头疼症状的6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均行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并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如头部磁共振、颈部动脉超声、经颅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血生化检查等)。2 纳入标准:(1)已完善相关检查,由神经内科医师根据检查结果及TOAST分型对患者做出诊断;(2)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偏头痛患者;(2)患者有严重心、肺病史,如室间隔缺损、严重心律失常、重症肺炎等;(3)无法配合Valsalva动作者;(4)颞窗条件差,无法行c-TCD检查者;(5)患者双侧手臂均无适宜的穿刺血管,无法团注对比剂;(6)对检查有疑虑者。3 研究分组: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差异,如常见卒中危险因素及c-反应蛋白、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比较两组患者RLS的特点,分析数据探讨RLS与CS的相关性。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取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基线资料:研究组患者血液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在年龄、高血压、颈部动脉斑块等常见卒中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组患者在血浆Hcy的差异亦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 两组患者RLS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RLS阳性率分别为72.3%(112/155例)、27.4%(17/62例),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CS患者RLS阳性率明显升高,且检测到更多的中量RLS、大量RLS(12.3%比3.2%、41.9%比1.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小量RLS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18.1%比22.6%,P>0.05)。结论中量及大量右向左分流是隐源性卒中的危险因素,小量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无明确相关性。
王雷[5](2020)在《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糖尿病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糖尿病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2月~2018年7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行头部CT检查,观察组实施本研究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检查等待时间及检查耗时,分析脑微栓子阳性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的关系,随访1年,比较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检查等待时间及检查耗时均显着短于对照组(P <0.05),针对脑动脉硬化和脑动脉狭窄诊断上,出现微栓子阳性者有超过60%患者可通过经颅多普勒检测明确合并脑血管疾病,针对脑动脉分支梗死者,其诊断率达到100%,两组检查方法诊断后,随访1年,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眼底血管栓塞、肾功能不全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脑血管疾病患者,使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具有耗时短,检查快等优点,尤其针对脑动脉硬化、脑动脉狭窄及脑动脉分支梗死者,其检出脑微血管病变可能性大。
田玉林[6](2020)在《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肺栓塞患者右心系统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的超声特征分析,探讨其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以期望提高对肺栓塞的诊治能力,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07月至2018年07月期间安徽医科大学亳州临床学院诊治的肺栓塞患者140例,所有肺栓塞患者均经CT肺动脉造影(CTPA)证实。经过入组标准筛选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入组5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26例;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入组124例,其中男性61例,女性63例。详细收集肺栓塞发生前后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组患者的右心室扩张程度(RVDd/LVDd)、右心室游离壁运动幅度(RVWM)、三尖瓣反流速度(TRV)、三尖瓣环位移幅度(TAPSE),进行组间分析;不同分层肺栓塞下肢静脉加压超声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浅静脉,腘静脉、胫前/后静脉、腓静脉及大/小隐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然后进行血管栓塞数、栓子直径、双/单侧静脉、深/浅部静脉和近/远端静脉归类统计,再进行组间分析。结果1.经胸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肺栓塞前和肺栓塞后RVDd/LVDd分别为0.82±0.07、0.95±0.13,RVWM分别为(9.18±0.70)mm、(7.73±0.33)mm,TRV分别为(1.10±0.83)m/s、(3.28±0.36)m/s,TAPSE分别为(18.52±0.81)mm、(16.73±0.92)mm。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肺栓塞相关性右心系统功能改变的数值分别为:0.95、7.73mm、3.28m/s、16.73mm。2.下肢静脉加压超声检查发现,高危组肺栓塞、中危组肺栓塞和低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分别为(1.64±0.70)支、(1.22±0.58)支和(0.62±0.49)支,栓子直径分别为(13.41±1.10)mm、(17.72±1.30)mm和(8.68±1.27)mm,双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52%(13/25)、18%(11/60)和0%(0/39),单侧静脉阳性率分别为48%(12/25)、75%(45/60)和62%(24/39),深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72%(18/25)、65%(39/60)和56%(22/39),浅部静脉阳性率分别为36%(9/25)、30%(18/60)和5%(2/39),近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88%(22/25)、55%(33/60)和23%(9/39),远端静脉阳性率分别为16%(4/25)、38%(23/60)和36%(14/39)。三组间血管栓塞数目、栓子直径、双侧静脉阳性率、浅部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浅部静脉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单侧静脉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7),余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67)。三组间深部静脉阳性率和远端静脉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下肢静脉栓子直径在不同分层肺栓塞间比较,高危组肺栓塞栓子直径为(13.41±1.10)mm,其大小介于低危肺栓塞组和中危肺栓塞组之间,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7)。结论1.RVDd/LVDd、RVWM、TRV、TAPSE与肺栓塞所致右心功能变化相关,当RVDd/LVDd>0.95、RVWM<7.73mm、TRV>3.28m/s、TAPSE<16.73mm时,提示发生肺栓塞可能,应积极行确诊检查。2.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不同发生肺栓塞危险分层有所不同。高危组肺栓塞血管栓塞数目最多、栓子直径居中、双侧静脉阳性率和近端静脉阳性最高,表明血管栓塞数目多、栓子直径居中的双侧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浅静脉阳性率高于低危组肺栓塞,与中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同时存在浅静脉栓塞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高危肺栓塞和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高危组肺栓塞单侧静脉阳性率低于中危组肺栓塞,与低危组肺栓塞无差别,表明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发生中危肺栓塞的危险因素。针对以上危险因素,应提高警惕,及时识别诊断不同危险程度的肺栓塞,尽早开展针对性治疗。3.栓子直径为(13.41±1.10)mm中等大小的下肢静脉栓子脱落与高危肺栓塞发生密切相关。
梁士民[7](2019)在《几种诊断卵圆孔未闭方法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卵圆孔未闭(PFO)属于成年人中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异常,在临床上诊断卵圆孔未闭的常用方法包括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实验(c-TCD)、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及其发泡试验(c-TTE、c-TEE)。但这几种检查均有一定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比观察这几种不同检查方法对卵圆孔未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于2017年1月~2018年3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介入封堵治疗的90例PFO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c-TCD、TTE、c-TTE、TEE及c-TEE检查,三种检查的发泡试验分别在静息与Valsalva动作两个条件下进行。将在经导管介入封堵时右心导管能否由右心房经卵圆孔到达左心房或造影剂是否可以经卵圆孔到达左心房作为是否存在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三种发泡试验依据左心腔微泡数量分为4个等级:阴性,少量,中量和大量。将TTE二维及彩色血流、TEE二维及彩色血流、在静息条件与Valsalva动作条件下做c-TCD、c-TTE、c-TEE结果对比观察。计算各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根据所得数据结果分析各种检查方法对诊断卵圆孔未闭的价值。结果:(1)本组90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86例患者经手术证实为PFO,4例患者无PFO,其中1例患者为肺动静脉瘘,PFO发生率为95.56%。(2)86例PFO患者中,于静息状态下c-TCD检查,阳性率为69.77%,于Valsalva动作下c-TCD检查,阳性率为89.53%,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PFO中,c-TCD阴性病人9人,阳性中少量4人,中量16人,大量57人。TTE二维超声有回声中断19人,无回声中断67人,TTE有分流18人,无分流68人,c-TTE阴性9人,阳性中少量9人,中量12人,大量56人。二维超声有裂隙者71人,有分流者21人,c-TEE阴性10人,阳性少量8人,中量10人,大量58人。(4)各项指标诊断PFO的灵敏度:总c-TCD的灵敏度为89.53%,仅以大量为标准的灵敏度为86.36%,以大量+中量的综合灵敏度为89.02%。TTE有回声中断的诊断灵敏度为22.09%;TTE有彩色血流的诊断灵敏度为20.93%;总c-TTE的灵敏度为89.53%,仅以大量为标准的灵敏度为86.15%,以大量+中量的综合灵敏度为88.31%;TEE有裂隙的灵敏度为82.56%,有彩色血流的灵敏度为24.42%;总c-TEE的灵敏度为88.37%,仅以大量为标准的灵敏度为85.29%,大量+中量的综合灵敏度为87.18%。(5)各指标诊断PFO的特异度、假阳性率及阴性预测值:因无PFO患者数量偏少,导致计算结果与临床实践偏离偏大,无法做出准确的对比结果,故本实验针对特异度、假阳性率及阴性预测值不再做对比分析。(6)假阴性率:c-TCD的综合假阴性率为10.47%,仅以大量为标准的假阴性率13.64%,以大量+中量的假阴性率为10.98%;TTE无回声中断的假阴性率为77.91%、TTE无彩色血流的假阴性率为79.07%、总c-TTE的假阴性率为10.47%,仅以大量为标准的假阴性率为13.85%,以大量+中量的假阴性率为11.69%;TEE无裂隙的假阴性率为17.44%、TEE无血流的假阴性率为7.58%。总c-TEE的假阴性率为11.63%,仅以大量为标准的假阴性率为14.71%,以大量+中量的假阴性率为12.82%。(7)阳性预测值:c-TCD的阳性预测值为95.06%;仅以大量为标准的阳性预测值为98.28%;大量+中量的综合阳性预测值为96.05%。TTE有回声中断的阳性预测值为95%,有彩色血流的阳性预测值为100%;c-TTE的综合阳性预测值为96.20%,仅以大量为标准的阳性预测值为98.24%,以大量+中量的综合阳性预测值为95.77%;TEE二维有裂隙的阳性预测值为95.95%、TEE有血流的阳性预测值为100%、c-TEE的综合阳性预测值为95%,仅以大量为标准的阳性预测值为98.30%,以大量+中量的综合阳性预测值为95.77%。结论:在对PFO进行诊断过程中,可选择的超声诊断技术较多,TTE属于常用检测手段之一,但基于其比较容易受到图像质量等因素的影响,检查结果可靠性不足。c-TTE却在诊断PFO中优势明显,其敏感性较TTE明显升高,故临床诊断中可以普遍应用。TEE是最为标准的检测手段,也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卵圆孔未闭的金标准,但基于其半创性质受到推广限制。随着临床诊断技术及PFO介入封堵术的普及,临床实践中发现TEE在诊断PFO中也存在着误诊率。c-TCD在诊断PFO中的作用越来越得到临床医师的关注,目前以广泛应用到诊断PFO的实际操作当中,并且其优势也越来越突出。本实验中经对比观察发现,c-TCD、c-TTE、TEE二维超声和c-TEE在灵敏度较高,而c-TCD及c-TTE操作较TEE及c-TEE操作简单,病人耐受程度高,建议针对疑似PFO患者可优先行c-TCD或c-TTE检查,检查结果呈阳性患者可进一步行TEE及c-TEE检查。
管宇[8](2019)在《缺血性卒中脑血流微栓子信号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监测存在不同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血流中的微栓子信号,比较微栓子信号在不同狭窄程度分组中的阳性率,探讨微栓子与颈内动脉狭窄的关系,为缺血性卒中发生及进展提供临床数据,为干预治疗时机的选取提供帮助。方法:根据选取标准及排除标准选取经影像确诊颈内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180名,及60名颈内动脉狭窄但头部核磁共振检查无脑梗死患者作为检测对象,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将经颅多普勒超声探头固定与大脑中动脉处监测血流,记录有无顺血流方向的颈内动脉部的微栓子信号,除外心源性及其他血源性微栓子信号。同时,记录包括患者基本数据,常见危险因素及影像学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两组颈内动脉狭窄常见危险因素的基本资料包括两年龄(阳性组56.65±6.72,阴性组56.21 ±7.33)、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吸烟史均无显着差异(t=0.384,p>0.05)。将180名颈内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与60名颈内动脉狭窄无脑梗患者对比,脑梗死组MES阳性人数62人,阳性率34.44%;无脑梗死组MES阳性人数11人,阳性率18.33%,两组患者阳性率具有明显差异(-=18.66,p<0.001)。依不同狭窄程度,将共计240名患者依据狭窄程度分组(轻度狭窄138名,中度狭窄61名,重度狭窄41名),对不同组间微栓子的阳性率进行比较,微栓子阳性率分别为17/138(12.3%),21/61(34.4%),35/41(85.4%),三组间阳性率有差异(χ2=80.310,p<0.001),采用Bonferroni法校正检验标准α为0.05/3=0.017进行两两比较,轻度狭窄的阳性率低于中度狭窄(χ2=13.382,p<0.001),轻度的阳性率低于与重度(χ2=81.830,p<0.001),中度的阳性率低于重度(χ2=25.697,p<0.001)。以狭窄程度为自变量,以MES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结果狭窄程度是MES阳性的影响因素(p<0.001),OR值为5.79695%置信区间为3.673~9.148,说明随着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增加MES阳性率递增。按有症状与无症状,将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组,比较MES阳性率,有症状组明显高于无症状组(41.13%vs10.26%,p<0.001)。其中无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组MES阳性患者4人,对这些患者进行1年后随访,均未发生卒中事件。结论:1、微栓子阳性率与血管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且与血管狭窄程度的加重具有递增关系;2、脑循环中微栓子与缺血性卒中的发生具有相关性;3、有症状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微栓子阳性率更高。无症状患者也存在微栓子脱落,但因样本量较小,不能证明其阳性率对卒中的发生具有预见性。
林鑫翔[9](2019)在《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健康。脑血管疾病有着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如何更好针对脑部血管病变做出早期预警和诊断是极为重要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诊断设备相对于CT、MRI等常规检测手段来说,具有无创无辐射、费用较低和实时性良好等特点,十分适合脑血管疾病的初步诊断和实时监测,已经在国内外得到广泛的临床使用。随着脑血管疾病研究的逐步深入,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在血流信息显示、有效数据存储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由于目前经颅多普勒在硬件模块的设计上种类繁杂、开发成本较高且更新速度较慢,开发周期短、开发效率高的软件系统成为发展重点。本研究针对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在实际检测场景中的需求分析,设计了一种控制功能完备、血流信息反馈实时全面并拥有完善数据管理的软件系统。该系统具备稳定准确的控制功能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以保障医护人员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方便快捷地对病人和血管等信息实现录入与获取,在检测过程中提供参数调整、图像冻结和视图切换等操作功能;信息输出方面以血流功率谱图显示、频谱参数计算和声音输出的方式全面地展示经颅多普勒系统所采集到的血流信息,方便医护人员对检测者的脑部血管情况做出准确判断;同时系统的数据管理模块完成对检测者信息和检测结果的保存,提供历史数据查询和参数预设,为扩展TCD应用提供支持。脑动脉中的血栓会阻塞脑血管从而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等疾病,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实现血栓检测。传统的血栓检测主要依赖于专业人员对血流功率谱图的人工观察,主观因素影响大且耗时较长。为了克服这些缺点,本研究基于多普勒超声信号的分析,提出一种以双树复小波变换为核心的自动血栓检测系统。系统为了解决多普勒超声信号在时域上无法区分血栓与人工伪像干扰的问题,从频域分析算法中选择具有近似平移不变性和抗频率混叠的双树复小波变换,结合主成分分析算法完成特征提取与降维,最后将特征向量馈送至支持向量机中实现血栓识别。根据与不同的频域分析算法的横向对比实验结果,证明双树复小波变换提高了从多普勒超声信号中提取的系数的鲁棒性,本研究设计的自动化血栓检测方案是快速、准确和健壮的。
闫丽[10](2019)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背景:脑缺血具有很高的发生率、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建立与临床特征最相符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对其病理改变和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对于脑缺血模型的研究主要建立于啮齿类动物、兔子及狗上。猴子与人类接近,但由于购买程序复杂、成本高,介人手术及配套检查要求高、药品及设备使用费用高,因此建模中使用较少。临床上,脑缺血发病主要由血栓栓塞引起,且约85%的脑缺血都是由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引起。因此,建立一种理想的脑缺血动物模型,反映人体临床特征是至关重要和必要的。目的:构建恒河猴局部急性脑缺血的模型,为脑缺血的早期诊断、治疗与评价提供理想的实验模型及研究方法。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在DSA引导和监测下,经股动脉将微导管插入至MCA M1分支,再将自体白色血栓导入,阻断血流。栓塞完成后及栓塞后24h,用DSA、MRI成像进行评估。栓塞24h后,处死2只猴子,进行灌注、固定。两周后,开颅取脑行病理学检查。结果:1例在插管过程中死亡,7例恒河猴脑缺血模型成功构建。建模成功后,自体白色血栓被导入至MCA M1段,血流阻断,相应部位脑缺血形成。栓塞即刻及栓塞后24h,DSA、MRA提示MCA闭塞,MRI多序列成像显示急性局部脑缺血病灶。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MCA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用自体血栓介入法可建立理想有效的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对脑缺血疾病的相关基础和临床研究有重要的应用价值。MRI、DSA可对建模效果进行评价,确保建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第二部分超声在猴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背景:超声医学发展飞速,超声影像技术在脑血管疾病诊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新型的颅脑声学造影、颅脑三维成像、能量多普勒显像以及二维多普勒显像等,使得脑血管病变研究技术实现了较大创新。临床多年以来,颅脑血管病变的判断以DSA、CT、MRI检查居多。DSA虽是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金标准”,但其有创伤且多配合介入治疗;常规的MRI不能早期发现小的梗死灶,尤其是在发病6h内的病灶,同时不方便便携,往往不能配合床边诊治。因此,我们采用超声对脑栓塞动物模型进行诊断,探讨其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检测与评估作用。由于恒河猴与人类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如体积小、颅内血管细以及颞骨厚小等,且考虑到声学骨窗不足(inadequate acoustic bone windows,IABW)等特点,此章节中,我们选取经颅彩色超声检查(transcranial color-coded sonography,TCCS)和经颅超声造影检查(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sonography,CE-TS)进行建模前、后评价,探讨超声在急性脑缺血模型中的的成像特点及评价作用。目的:探讨超声在恒河猴局部脑缺血模型中的评价作用。方法:选择8只健康恒河猴,术前行CT平扫及介入血管造影排除脑血管及颅内病变并对血管及其走形进行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同实验一部分。猴子取侧卧位,选取颞窗为透声窗,采用TCCS及CE-TS对猴子建模前、后的颅内血管进行超声检查。结果:栓塞前,TCCS清晰显示MCA,其血流充盈佳,并可录得正常低阻MCA频谱;CE-TS示:造影剂充盈良好,不仅显示MCA,还可显示清晰完整的大脑动脉环结构。栓塞后,TCCS显示MCA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通过,且录不到正常动脉频谱;CE-TS显示,大脑中动脉局部造影剂充盈缺损。病理大体标本及HE染色显示深部脑组织梗死病灶形成,大脑中动脉分支内可见血栓,梗死灶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结论:TCCS和CE-TS可实时、动态评价颅内大动脉。在脑栓塞时,又可给予快速、便捷的诊断及评价,在脑缺血疾病的研究中有着切实的临床价值。第三部分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课题的共同研究成果)背景:从我们第二部分的研究发现,超声仅对颅内的大血管等显示较理想,对于颅内的微小血管及末端血管显示不佳,即使借助了造影剂的增强显示作用,成像依旧不理想。近年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理论上的重大进展。目前国际上最新常用的超快平面波超声多普勒脑功能成像[1]和基于超声造影微泡的超分辨成像技术[2]已推进到能对小鼠等小动物脑小血管及血流进行成像,但还未对猴与更大的活体动物脑微小血管成像。在国内,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其在大动物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甚少。近年来,我们与西安交通大学进行联合研究,尝试探索这项新技术在大型动物脑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与性能评价。目的:用超分辨微泡成像技术对恒河猴颅内血管进行成像,探索其成像特点及较传统经颅超声的成像优势。方法:首先,通过模体仿真验证超分辨成像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在离体实验基础上,对该成像参数进行相应调整。最后,采用2只恒河猴进行活体脑微小血管成像实验。结果:离体实验表明,相对于传统的特征空间自适应波束所合成的超快速主动空化成像,超分辨成像的计算复杂度明显降低,且轴向分辨率增益提高3倍,空化组织比提高2d B;相对于常规平面波成像,超分辨成像对脑微小血管的辨识内径可达到1mm,甚至0.7 mm,且能提取到其血流信息。与此同时,造影噪声比提高了5.625d B,分辨率提高了约30倍。恒河猴实验的结果表明,超分辨微泡成像对脑微小血管成像的最佳分辨率可达到微米级别,且成像深度超过35mm。结论:超分辨成像技术能够实现对组织损毁过程中微泡的高分辨率、快速计算的监控成像。该高空时分辨成像方法也将成为本文后续微泡成像研究的基础,也为非侵入性的经颅超声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
二、Emboli detection using the Doppler ultrasound techniqu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Emboli detection using the Doppler ultrasound technique(论文提纲范文)
(1)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联合颅内微栓子在卵圆孔未闭患者脑梗死筛查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微栓子检测 |
1.2.2 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 |
1.2.3 判定方法 |
1.2.3. 1 微栓子检测识别标准 |
1.2.3. 2 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阳性判定 |
1.2.4 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 |
1.2.5 观察指标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头颅弥散加权磁共振检查情况 |
2.2 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诊断结果分析 |
2.3 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诊断结果分析 |
2.4 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联合诊断结果分析 |
2.5 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经颅多普勒超声微栓子监测技术及联合诊断效能对比 |
3 讨论 |
(2)超声造影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肝病引发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相关研究进展 |
2.1 肝病引发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原因 |
2.2 肝脏生理以及解剖 |
2.3 肝病引发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临床表现 |
2.4 肝病引发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治疗 |
2.5 鉴别诊断门静脉良恶性栓子的影像诊断技术 |
2.5.1 常规超声 |
2.5.2 超声弹性成像 |
2.5.3 超声造影 |
2.5.4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CT)与磁共振成像(MRI) |
2.6 超声造影的前景和优势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3.3 文献筛选 |
3.4 质量评价 |
3.5 数据提取 |
3.6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文献纳入情况与质量评价 |
4.2 异质性检验 |
4.3 meta分析结果 |
4.3.1 合并效应量 |
4.3.2 SROC曲线 |
4.3.3 亚组分析 |
4.4 敏感性分析 |
4.5 发表偏倚检测 |
第5章 讨论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介入封堵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tract |
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诊断标准及相关定义 |
2.5 对象分组 |
第三章 治疗过程 |
3.1 研究组 |
3.2 对照组 |
第四章 随访和结果 |
4.1 随访项目 |
4.2 随访时间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数据资料 |
4.5 数据分析和结果 |
第五章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综述 卵圆孔未闭与不明原因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评估右向左分流及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评估右向左分流的可行性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右向左分流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右向左分流的诊断方法综述 |
参考文献 |
不足与展望 |
中英文对照缩略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科研工作 |
致谢 |
(5)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糖尿病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检查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评定标准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检查等待时间及检查耗时比较 |
2.2 微栓子阳性与经颅多普勒检测结果的关系分析 |
2.3 两组随访期间发生的并发症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本人简介 |
致谢 |
综述 肺血栓栓塞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几种诊断卵圆孔未闭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引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造影剂配制 |
1.2.2 Valsalva动作方法 |
1.2.3 c-TCD操作过程 |
1.2.4 TTE操作 |
1.2.5 TEE操作 |
1.3 经导管检查及介入封堵卵圆孔未闭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PFO手术证实结果 |
2.2 c-TCD检查静息状态与Valsalva动作下结果对比 |
2.3 不同方法检查结果对比 |
2.4 不同指标诊断PFO价值 |
3 讨论 |
3.1 卵圆孔未闭分析 |
3.2 研究所用诊断方法分析 |
3.3 研究结果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缺血性卒中脑血流微栓子信号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3 方法 |
2.3.1 分组 |
2.3.2 血管超声检查 |
2.3.3 微栓子检测仪 |
2.4 观察指标 |
2.4.1 一般情况记录 |
2.4.2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数据统计 |
3.1.1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与健康患者MES阳性率比较 |
3.1.2 不同狭窄程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组的MES阳性率比较 |
3.1.3 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微栓子阳性率比较 |
第四章 讨论 |
4.1 常见高危因素与微栓子发生的关系 |
4.2 微栓子与缺血性卒中之间的关系 |
4.3 微栓子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
4.4 微栓子与有无症状的颈内动脉狭窄关系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经颅多普勒超声系统的发展和现状 |
1.3 血流栓子检测技术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检测原理 |
2.1 血流速度检测原理 |
2.2 脉冲多普勒超声系统实现原理 |
2.2.1 脉冲多普勒 |
2.2.2 硬件模块 |
2.2.3 软件系统 |
2.3 脉冲多普勒超声系统检测血栓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系统设计与实现 |
3.1 经颅多普勒软件系统的需求分析与整体设计 |
3.1.1 系统软件需求分析 |
3.1.2 应用程序整体设计 |
3.2 系统控制模块 |
3.2.1 系统预设模块 |
3.2.2 检测运行模块 |
3.2.3 结果观测模块 |
3.3 信息显示模块 |
3.3.1 功率谱图显示 |
3.3.2 频谱参数计算 |
3.3.3 声音信号输出 |
3.4 数据管理模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多普勒超声血栓信号的自动检测系统设计 |
4.1 血栓检测系统的整体设计 |
4.2 特征提取算法 |
4.2.1 小波变换 |
4.2.2 双树复小波变换 |
4.2.3 特征提取结果 |
4.3 降维算法 |
4.3.1 主成分分析 |
4.3.2 降维结果 |
4.4 分类算法 |
4.4.1 支持向量机 |
4.4.2 分类结果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总结 |
5.2 未来的工作计划和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10)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猴局部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模型建立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超声在脑栓塞动物模型中的评价作用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模型建立情况 |
2.2 影像学表现 |
2.3 病理学观察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超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猴脑血管的应用初探 |
导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仪器、耗材与试剂 |
1.2 实验动物 |
1.3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Emboli detection using the Doppler ultrasound technique(论文参考文献)
- [1]右心声学造影发泡试验联合颅内微栓子在卵圆孔未闭患者脑梗死筛查中的应用[J]. 袁中锐,谢溟,李文俊,李高,王鹏.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2021(06)
- [2]超声造影对门静脉良恶性栓子鉴别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D]. 张鹏飞. 吉林大学, 2021(01)
- [3]介入封堵对CS合并PFO患者的中期疗效评估[D]. 叶小强. 汕头大学, 2020(02)
- [4]评估右向左分流及与隐源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 付举一. 苏州大学, 2020(02)
- [5]经颅多普勒微栓子监测在糖尿病脑血管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并发症的预测价值[J]. 王雷. 中国医药科学, 2020(05)
- [6]右心功能变化和下肢静脉血栓分布特征在肺栓塞诊断和危险分层中的意义[D]. 田玉林.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几种诊断卵圆孔未闭方法的比较研究[D]. 梁士民. 山东大学, 2019(03)
- [8]缺血性卒中脑血流微栓子信号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研究[D]. 管宇. 延边大学, 2019(01)
- [9]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设备的软件开发与栓子检测实现的研究[D]. 林鑫翔. 东南大学, 2019(06)
- [10]猴急性脑缺血模型的构建与超声成像评价[D]. 闫丽.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