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绿色高分子材料(论文文献综述)
田虎虎,曹鸿璋,郭立影,曹露雅,韩德全,王慧,于晓丽[1](2021)在《完全生物降解聚乙醇酸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系统论述了生物基完全降解聚乙醇酸(PGA)最新研究进展,着重从聚乙醇酸的生产工艺、PGA树脂的优势、PGA的研究热点及PGA树脂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PGA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依靠稀土离子独特的4f电子亚层能级空轨道与有机配体共同构筑稀土配位化合物,通过物理改性来改善聚乙醇酸的力学性能,克服PGA结晶度高、加工难度大及韧性不足的缺陷,这为寻找理想的聚乙醇酸材料增韧剂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加速聚乙醇酸产业化进程提供新的机遇与挑战。
谢丰鸣,郭凌霄,刘永峰,韩成功,孟强[2](2021)在《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越来越多的新的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制造业和人民生活领域。虽然它们有许多优点,但随着应用时间的增多,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环境问题,因此社会和技术要求软质材料变绿。因此,高分子材料领域掀起了一股绿色浪潮,长期以来,化学工业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化学过程对环境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1世纪化工行业将通过自身产业结构调整,研发"环保型"化工产业。"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学和化学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的科技前沿。使用绿色高分子材料不仅可以减少浪费量,节约能源,减少污染,还能方便人们的生活。本文总结了绿色高分子材料的主要特点,介绍了绿色高分子材料的最新发展和应用,重点介绍了绿色高分子材料的发展、使用、利用可再生资源等,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
臧晓玲,温变英[3](2021)在《高分子材料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文中提出从原材料(单体)来源、催化剂、合成方法、加工技术以及循环回收策略等多个方面综述了高分子材料的绿色制造及全生命周期的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自然界有多种不依赖于石油的资源可以用来制造高分子材料,一些新型的合成和加工技术有助于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能耗和排放,使用后的高分子制品可通过物理循环、化学循环、能量循环及生物循环4个途径实现再生利用,全生命周期可控的绿色生产路径是未来重要的且可行的发展方向。
姜曼,丁月涵,周祚万,李金阳[4](2021)在《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生研讨课兼具开放性和通用性,旨在引导本科新生全面适应环境的巨大转变,并顺利踏入学术之门。在开启大学之初,启发并引导学生达成对学术积淀、校园文化、专业未来的良好认知,继而形成个人成长规划;同时,融合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形成坚定的思想信念、积极的心理素质、正确的价值取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分子专业优秀人才打下坚定的基础。
常晓华,朱雨田[5](2021)在《“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高分子材料进展"是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选修课程之一,是培养高分子科技人才整体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杭州师范大学开设"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实际情况,从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提出在师范类高校开展此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科研兴趣及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较高科学素养、良好科学创新思维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为高分子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指导,培养"学术型""复合型""应用型"高分子专业人才。
蔡敬尧[6](2021)在《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分子化工材料目前已经在各类工业活动中被广泛应用,和国家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文章通过介绍高分子化工材料的类型,探讨了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并从多个角度分析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丁冉,孙文,兰芬芬,黄毅萍,鲍俊杰,许戈文[7](2021)在《聚酯型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和聚己二酸1,4-丁二醇酯二醇(PBA)为主要原料制备系列水性聚氨酯乳液(WPU)。采用红外光谱仪、差式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仪、电子拉力机等对WPU进行结构表征;为了从聚集状态上对聚氨酯结晶性有更深层次的探究,对WPU进行了定伸情况下的测试。结果显示:随着硬段含量的增加,硬段-软段间的氢键相互作用减小,微相分离程度增加,结晶性能降低;随着伸长率的增加,氢键相互作用和结晶性能都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当硬段含量为14.73%时,聚氨酯胶膜拉伸强度达到40.11 MPa,剥离强度为93.7 N/(25 mm)。
薛斌[8](2020)在《基于振动力场作用下三螺杆挤出聚乳酸基材料混合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几十年来,石油基高分子材料的用量剧增,在加速石油资源短缺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自“限塑令”出台以来,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代表的生物可降解绿色高分子材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PLA具有拉伸强度高、易加工、生物相容性好及生物可降解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前途的生物基高分子材料。然而纯PLA是一种脆性较高的材料,其较低的断裂伸长率和抗冲击强度等缺点限制了其应用。为提高PLA基材料的韧性,通常加入韧性材料、填充物等,以改善其性能。在PLA的韧化改性过程中,混合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其性能。因此,如何在PLA的加工过程中,通过加工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实现更好的混合效果,提高PLA基材料的综合性能,不仅对生物基PLA的广泛应用有着重大的影响,而且对降低因石油基高分子的广泛使用所带来的石油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问题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对加工设备的混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此,课题组创新性地研制了一种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为PLA基材料的制备及发展振动力场加工混合理论具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本文通过自主研制的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采用两端对称进料、物料对螺旋作用力相互抵消的“平衡式”结构,将振动力场引入到聚合物材料的混合加工过程中,成功制备了PLA基共混/复合材料。基于理论分析,建立了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塑化输运系统内混合输运过程中的物理和数学模型。通过数值求解,获得了振动力场参数与螺杆周向和轴向的速度及其形变速率变化的关系,证明了在中间螺杆施加轴向振动,能够使螺杆之间产生周期性变换的剪切-拉伸复合流场。运用Polyflow对三螺杆挤出机啮合块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振动力场对速度场、混合指数、剪切速率场与粒子运动轨迹的影响规律,分析发现,轴向振动使中间主啮合块和两侧副啮合块的轴向齿间啮合间隙呈周期性变化,物料有轴向向前的速度,且存在的漏流现象。结果显示,混合指数(?)在整个模拟时间段内呈周期性变化,且都存在?大于0.5的区域,验证了剪切-拉伸复合流场的存在。基于理论分析,采用实验研究手段,制备了PLA/三元乙丙橡胶(EPDM),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三元共聚物(EGMA)、PLA/有机蒙脱土(OMMT)三种PLA基材料。实验结果显示,与稳态加工力场相比,振动力场的引入所制备的PLA/EPDM共混物中分散相EPDM粒子粒径减小,分布均匀;制备的PLA/PBS/EGMA共混物中EGMA环氧基团与PLA分子和PBS分子中的羟基发生原位反应的比例提高,导致分布在PLA和PBS相界面上的PLA/PBS-g-EGMA共聚物增多;制备的PLA/OMMT复合材料中片层OMMT在PLA基体层间距增加,团聚程度显着减小。以上结果表明,振动力场的引入提高了PLA基材料中分散相的分散效果。基于实验结果,深入分析了振动力场对混合过程的影响规律及其分散机理,揭示了振动力场的振幅和振频对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所制备的PLA基材料性能的影响规律,建立了工艺-结构-性能之间的关系,为制备高性能聚乳酸基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课题将振动力场引入三螺杆挤出机,突破了传统的单、双螺杆挤出机以剪切形变为主导的混炼机制,轴向振动使熔体输送过程中承受了一定的拉伸形变作用,螺杆之间产生周期性变换的剪切-拉伸复杂流场,对PLA基材料塑化起到强化混合以及促进分散等作用。因此,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必将成为聚合物混合混炼加工成型的重要设备,为聚合物复合材料加工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田振,许戈文,黄毅萍,鲍俊杰,熊潜生,孙文,兰芬芬,姚周[9](2020)在《微波合成含氮掺杂碳量子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文中提出以柠檬酸和尿素分别为碳源和氮源,微波法合成含氮掺杂碳点N-CDs。以异氟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氧化丙烯(PPG-2000)为主要原料,加入不同量的N-CDs制备一系列碳点水性聚氨酯复合材料(N-CDs/WPU)。通过FTIR、TEM、XPS、UV-vis、荧光光谱和力学性能测试等对复合材料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N-CDs主要由碳氮氧元素组成,表面具有胺基、羟基等活性基团,N-CDs的加入,提高了复合胶膜的力学性能,赋予了胶膜荧光性能。当N-CDs质量分数为0.6%时胶膜拉伸强度达到最大35.00MPa,加入量质量分数为0.8%时荧光强度最佳。
兰芬芬,丁冉,田振,张洪礼,黄毅萍,许戈文,鲍俊杰[10](2020)在《聚酯/环氧/丙烯酸树脂低光泽粉末涂料的制备与性能》文中研究表明采用自由基聚合法合成了含环氧基丙烯酸树脂,并将该树脂与环氧树脂、聚酯树脂、填料、助剂等共混制备了低光泽粉末涂料。通过红外、分子量、扫描电镜、光泽度、铅笔硬度等测试,研究了引发剂用量对合成丙烯酸树脂性能的影响以及丙烯酸树脂中苯乙烯含量、不同树脂配比、固化剂的种类等对粉末涂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共混材料丙烯酸树脂的样品中,随着苯乙烯单体含量的增加,涂层的光泽度逐渐降低,由三种树脂共混制备的粉末涂料其涂层光泽度最低值可达6.6,铅笔硬度都在6 H以上,附着力为0级,其综合性能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谈绿色高分子材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绿色高分子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1)完全生物降解聚乙醇酸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GA树脂的生产工艺 |
2 PGA树脂的优势 |
2.1 热机械性能 |
2.2 水/汽阻隔性能 |
2.3 完全生物降解性能 |
2.4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
3 PGA的研究热点 |
3.1 化学改性PGA |
3.2 物理改性PGA |
3.3 PGA热加工 |
4 PGA的应用 |
5 总结及展望 |
5.1 PGA降解行为的研究 |
5.2 PGA表面功能化的修饰 |
5.3 PGA聚合绿色催化剂的开发 |
5.4 PGA增韧改性机制的挖掘 |
(2)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研制 |
1.1 开发“原子经济”反应 |
1.2 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 |
1.3 利用可再生资源合成化学品 |
1.4 仿酶催化 |
1.5 材料的再生循环技术 |
2 绿色高分子材料的应用 |
2.1 光降解塑料 |
2.2 生物降解塑料 |
3 绿色高分子材料展望 |
4 结语 |
(3)高分子材料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绿色合成原料 |
1.1 可再生生物基原料 |
1.1.1 植物多糖 |
1.1.2 植物油 |
1.1.3 木质素 |
1.1.4 松烯/萜烯 |
1.1.5 二氧化碳(CO2) |
1.2 催化剂 |
1.2.1 绿色固体酸催化剂 |
1.2.2 分子筛催化剂 |
1.2.3 光催化剂 |
1.2.4 生物酶催化剂 |
2 高分子材料绿色制备 |
2.1 绿色合成技术 |
2.1.1 微波合成 |
2.1.2 超声波合成 |
2.1.3 微生物发酵合成 |
2.1.4 电化学合成 |
2.2 绿色加工技术 |
2.2.1 流体辅助加工 |
2.2.2 辐射加工 |
2.2.3 动态反应加工一体化 |
2.2.4 基于拉伸流变的绿色加工成型 |
3 高分子材料循环利用 |
3.1 物理循环 |
3.2 化学循环 |
3.3 能量循环 |
3.4 生物循环 |
4 结语与展望 |
(4)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课程的内容设计与课程思政分析 |
三、学生在课程教学实践中的获得 |
四、总结与展望 |
(5)“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内容的设计 |
二、教学模式的实施 |
三、考核形式的改革 |
四、结语 |
(6)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分子化工材料概述 |
2 高分子材料的优越性和局限性 |
2.1 高分子材料的优越性 |
2.2 高分子材料的局限性 |
3 常见的高分子化工材料 |
3.1 高分子智能材料 |
3.2 稀土催化材料 |
3.3 生物医用材料 |
3.4 高分子膜 |
3.5 聚乙烯材料 |
3.6 塑料 |
3.7 纤维素 |
4 高分子化学材料的应用现状 |
4.1 在军工领域被广泛应用 |
4.2 在建筑行业被广泛应用 |
4.3 在民用领域被广泛应用 |
5 高分子材料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
5.1 高分子材料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性 |
5.2 高分子材料具有很强的复合化功能 |
5.3 高分子材料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
6 结语 |
(7)聚酯型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实验原料与仪器 |
1.2 水性聚氨酯的合成 |
1.3 胶膜的制备 |
1.4 表征与性能测试 |
1.4.1 乳液粒径测试 |
1.4.2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1.4.3 X-射线衍射测试 |
1.4.4 差式扫描量热仪测试 |
1.4.5 拉伸性能测试 |
1.4.6 T-型剥离强度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硬段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2.1.1 硬段对WPU结构的影响 |
2.1.2 硬段含量对WPU乳液粒径的影响 |
2.1.3 硬段含量对WPU结晶度的影响 |
2.1.4 硬段含量对WPU热性能的影响 |
2.1.5 硬段含量对WPU力学性能的影响 |
2.1.6 硬段含量对WPU粘接性能的影响 |
2.2 伸长率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
2.2.1 伸长率对WPU结构的影响 |
2.2.2 伸长率对WPU结晶度的影响 |
3 结语 |
(8)基于振动力场作用下三螺杆挤出聚乳酸基材料混合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螺杆挤出机的发展研究历程 |
1.2.1 单双螺杆挤出机的研究现状 |
1.2.2 三螺杆挤出机的研究现状 |
1.2.3 振动力场的引入对聚合物加工的研究现状 |
1.3 混合理论的研究现状 |
1.3.1 混合的分类 |
1.3.2 混合研究的方法 |
1.4 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研制与实验方案 |
2.1 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的研制 |
2.1.1 主测控模块 |
2.1.2 激振模块 |
2.1.3 三螺杆挤出模块 |
2.2 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实验方案 |
2.2.1 实验目的 |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2.2.3 样品制备与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塑化输运系统运动学模型 |
3.1 螺杆物理模型 |
3.2 螺杆数学模型 |
3.2.1 螺杆几何关系 |
3.2.2 螺杆的运动速度分析 |
3.3 振动力场对螺杆的运动速度分析 |
3.3.1 螺杆周向速度 |
3.3.2 螺杆轴向速度 |
3.3.3 螺杆周向和轴向形变速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平衡式三螺杆动态挤出机混合混炼数值模拟 |
4.1 数值模拟的前处理 |
4.1.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4.1.2 数学模型建立 |
4.1.3 网格划分与边界条件 |
4.1.4 啮合块的运动 |
4.2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4.2.1 速度场 |
4.2.2 混合指数 |
4.2.3 粒子停留时间分布 |
4.2.4 分离尺度 |
4.2.5 最大剪切应力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振动力场对PLA/EPDM共混体系的混合与结构性能研究 |
5.1 实验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5.1.3 实验方案 |
5.1.4 样品制备与表征 |
5.2 引入振动力场对力学性能的研究 |
5.2.1 极差分析 |
5.2.2 方差分析 |
5.3 振动力场对PLA/EPDM共混体系性能研究 |
5.3.1 振动力场对脆断面微观形貌的影响 |
5.3.2 振动力场对力学的影响 |
5.3.3 振动力场对热稳定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振动力场对PLA/PBS/EGMA共混体系混合与结构性能研究 |
6.1 实验 |
6.1.1 实验材料 |
6.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6.1.3 实验方案 |
6.1.4 样品制备与表征 |
6.2 相容性分析 |
6.2.1 EGMA在 PLA/PBS中的分布分析 |
6.2.2 红外光谱分析 |
6.2.3 EGMA的分布的相形态 |
6.2.4 凝胶分数 |
6.3 加工参数对PLA/PBS/EGMA力学性能 |
6.3.1 稳态工作条件下力学性能的研究 |
6.3.2 振动力场对力学性能的研究 |
6.4 振动力场对体系性能的研究 |
6.4.1 振动力场对体系微观形貌的影响 |
6.4.2 振动力场对体系凝胶分数的影响 |
6.4.3 振动力场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6.4.4 振动力场对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
6.4.5 振动力场对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 |
6.6 振动力场对体系作用的分散混合机理 |
6.7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振动力场对PLA/OMMT复合材料体系混合与结构性能研究 |
7.1 实验 |
7.1.1 实验材料 |
7.1.2 实验设备与仪器 |
7.1.3 实验方案 |
7.1.4 样品制备与表征 |
7.2 振动力场对体系微观形貌的影响 |
7.2.1 振幅对体系微观形貌的影响 |
7.2.2 振频对体系微观形貌的影响 |
7.3 振动力场对体系的WXRD的影响 |
7.3.1 振幅对体系的WXRD的影响 |
7.3.2 振频对体系的WXRD的影响 |
7.4 振动力场对体系FT-IR的影响 |
7.4.1 振幅对体系红外光谱的影响 |
7.4.2 振频对体系红外光谱的影响 |
7.5 振动力场对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 |
7.5.1 振幅对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
7.5.2 振频对体系拉伸性能的影响 |
7.5.3 振幅/振频对体系冲击性能的影响 |
7.6 振动力场对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
7.6.1 振幅对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
7.6.2 振频对体系结晶行为的影响 |
7.7 振动力场对体系热稳定的影响 |
7.7.1 振幅对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 |
7.7.2 振频对体系热稳定性的影响 |
7.8 振动力场对体系作用的分散混合机理 |
7.9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微波合成含氮掺杂碳量子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及方法 |
1.1 试剂和仪器 |
1.2 实验步骤 |
1.2.1 N-CDs的合成 |
1.2.2 N-CDs/WPU复合材料的制备 |
1.2.3 复合胶膜的制备 |
1.3 结构和性能测试 |
1.3.1 红外光谱测试 |
1.3.2 透射电镜测试 |
1.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 |
1.3.4 粒径测试 |
1.3.5 力学性能测试 |
1.3.6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测试 |
1.3.7 荧光光谱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N-CDs红外谱图、透射电镜与XPS分析 |
2.1.1 N-CDs红外谱图分析 |
2.1.2 N-CDs透射电镜分析 |
2.1.3 N-CDs的XPS分析 |
2.2 复合胶膜红外谱图分析 |
2.3 乳液稳定性与粒径分析 |
2.4 力学性能分析 |
2.5 紫外、荧光光谱分析 |
3 结论 |
(10)聚酯/环氧/丙烯酸树脂低光泽粉末涂料的制备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
1.1 试剂与仪器 |
1.2 丙烯酸消光树脂的合成 |
1.3 消光涂膜的制备 |
1.4 测试与表征 |
1.4.1 红外光谱(FTIR)测试 |
1.4.2 分子量(GPC)测试 |
1.4.3 扫描电镜(SEM)测试 |
1.4.4 涂层光泽度测试 |
1.4.5 其他性能测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丙烯酸树脂的红外光谱表征 |
2.2 引发剂用量对丙烯酸树脂分子量的影响 |
2.3 苯乙烯含量对粉末涂层性能的影响 |
2.4 低光泽粉末涂层的SEM分析 |
2.5 不同树脂混合配比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
2.6 不同固化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 结论 |
四、谈绿色高分子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完全生物降解聚乙醇酸研究进展[J]. 田虎虎,曹鸿璋,郭立影,曹露雅,韩德全,王慧,于晓丽. 橡塑技术与装备, 2021(22)
- [2]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研制与应用研究[J]. 谢丰鸣,郭凌霄,刘永峰,韩成功,孟强.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21(16)
- [3]高分子材料绿色制造与可持续发展[J]. 臧晓玲,温变英. 中国塑料, 2021(08)
- [4]新生研讨课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以“生态环境与绿色高分子材料”为例[J]. 姜曼,丁月涵,周祚万,李金阳.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06)
- [5]“高分子材料进展”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 常晓华,朱雨田.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1)
- [6]高分子化工材料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蔡敬尧. 化工管理, 2021(04)
- [7]聚酯型聚氨酯乳液的合成及性能[J]. 丁冉,孙文,兰芬芬,黄毅萍,鲍俊杰,许戈文. 涂料工业, 2021(02)
- [8]基于振动力场作用下三螺杆挤出聚乳酸基材料混合机理及其结构性能研究[D]. 薛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9]微波合成含氮掺杂碳量子点改性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J]. 田振,许戈文,黄毅萍,鲍俊杰,熊潜生,孙文,兰芬芬,姚周. 化工进展, 2020(10)
- [10]聚酯/环氧/丙烯酸树脂低光泽粉末涂料的制备与性能[J]. 兰芬芬,丁冉,田振,张洪礼,黄毅萍,许戈文,鲍俊杰. 塑料工业,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