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禹玲[1](2016)在《基于“浪漫栖居地”构想的新平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关注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基础上,聚焦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地处红河热谷,人文风情独特,聚落生态景观优美。但当下,也面临诸如传统乡村风貌被破坏、民族文化消退、人居环境不理想、经济发展缓慢等问题。论文从乡村理想人居环境的建设视角,全面解析了花腰傣乡村聚落的“浪漫性”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浪漫栖居地”建设目标和内容,搭建了“浪漫栖居地”建设框架,并通过典型案例研究探讨了“浪漫栖居地”的建设对策。希望本研究成果能对当地的乡村聚落建设与发展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也能对美丽乡村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带来启示。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梳理了相关理论和乡村建设实践经验,为研究作理论指导。主要对西方浪漫主义影响下城市建设运动和理论进行梳理,探寻西方浪漫主义思想下的理想人居表征,进而从中国传统哲学和诗人的创作中总结中国传统理想人居特征。其次,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经验,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区域环境和聚落环境对聚落的“浪漫性”进行挖掘和描述、寻找构建“浪漫栖居地”的基本条件和要素。第三部分提出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浪漫栖居地”建设构想。从经济产业、文化生活和空间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浪漫栖居地”建设框架,明确其建设目标和内容。基于此框架整体分析了聚落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对花腰傣族“坝区田园型”和“缓丘林果型”两类典型聚落进行研究,探讨建设达到“浪漫栖居地”目标的对策第四部分基于“浪漫栖居地”构想,从宏观战略层面提出聚落总体建设思路,然后针对构想框架的各部分建设内容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设对策。第五部分为展望部分。美丽乡村建设是建设乡村理想人居环境的主要手段。此部分梳理了美丽乡村建设进程,分析其建设内涵,提出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应关注的重点。其次对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展望性的构建。
李稳[2](2008)在《功能与装饰在两种语境下的重新审视》文中研究表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功能和装饰都具有独立的社会生活价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打开设计史,我们可以看到装饰与功能角逐,各种艺术思潮和设计流派对功能和装饰的理解和认识大相径庭,纵观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的设计运动,都与装饰和功能有着某种不可割舍的情结。作为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两个争论最激烈的因素,功能与装饰在设计中的表现一直为人们所关注。对功能和装饰意义的正确解读,是我们认识现代主义设计和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在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种不同的语境中,对功能和装饰的概念及意义的理解是不同的。如果我们能正确地解读在这两种语境中的功能和装饰所表达的概念和意义,我们就会对西方设计现象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功能和装饰不单单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形式,更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它们包含着特定的感情和文化意识,从文化、理想、象征、历史等角度多方面地满足人们更深层次的需要,因此能在设计史不断向前发展的长河中流传至今。本文试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产生及发展的全过程、装饰及功能与思维新的关系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对两种语境下功能与装饰原状进行还原。既有哲学的深度,也有实际的意义。全新思考了功能与装饰在两种语境下的关系,阐明了一个被人们忽略的主题,从更深层次上理解装饰与功能,并期望能对中国当代设计能有所启发。
金景义[3](2001)在《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现行住宅设计中如何满足客户的心理要求 ,对住宅项目如何定位 ,从设计水平到建筑质量 ,从舒适性到科技含量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
二、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浪漫栖居地”构想的新平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乡村的衰落与复兴 |
1.1.2 新型城镇化与三农问题 |
1.1.3 社会经济发展新常态与规划变革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相关理论和概念界定 |
1.3.1 人类聚居学、人居环境科学 |
1.3.2 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下的理想人居 |
1.3.3 中国传统理想人居 |
1.3.4 乡村聚落 |
1.3.5 文中“浪漫”的含义 |
1.4 乡村聚落不同学科研究述评 |
1.4.1 人类学 |
1.4.2 社会学 |
1.4.3 地理学 |
1.4.4 建筑学、规划学 |
1.5 新平花腰傣族及聚落研究述评 |
1.5.1 研究动态 |
1.5.2 研究评述 |
1.6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6.1 研究的内容 |
1.6.2 研究的方法 |
1.7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乡村建设实践经验 |
2.1 国外 |
2.1.1 英国乡村建设 |
2.1.2 法国乡村建设 |
2.1.3 德国的“村庄更新” |
2.1.4 日本乡村建设 |
2.1.5 韩国“新村运动” |
2.2 国内 |
2.2.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乡村建设经验 |
2.2.2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经验 |
2.2.3 四川成都“三集中”模式经验 |
2.2.4 四川成都“都市田园”模式经验 |
2.2.5 四川成都“小、组、生、微”模式经验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浪漫性”解读 |
3.1 新平县花腰傣族乡村聚落概况 |
3.1.1 新平县概况 |
3.1.2 花腰傣族概况 |
3.1.3 新平县花腰傣族聚落分布 |
3.2 民族文化的“浪漫性” |
3.2.1 浪漫的节庆风俗 |
3.2.2 浪漫服饰与曼妙舞蹈艺术 |
3.2.3 古老优雅的民族技艺 |
3.2.4 浪漫的生产生活 |
3.2.5 小结 |
3.3 聚落外部空间环境的“浪漫性” |
3.3.1 区域自然山水 |
3.3.2 聚落与周边环境 |
3.4 聚落内部空间环境的“浪漫性” |
3.4.1 聚落平面布局 |
3.4.2 聚落街巷空间 |
3.4.3 聚落节点空间 |
3.4.4 民居土掌房 |
3.4.5 浪漫的景观元素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浪漫栖居地”构想与典型案例研究 |
4.1 “浪漫栖居地”构想 |
4.1.1 建设“浪漫栖居地”的政策基础与支撑条件 |
4.1.2 “浪漫栖居地”建设目标 |
4.1.3 “浪漫栖居地”建设内容和框架 |
4.2 现有问题分析 |
4.2.1 经济与产业 |
4.2.2 社会和文化 |
4.2.3 村落建设 |
4.3 典型案例“浪漫性”建设研究 |
4.3.1 坝区田园型—大槟榔园(旅游村) |
4.3.2 坝区田园型—团结园(传统居住) |
4.3.3 缓丘林果型—南薅村(旅游村) |
4.3.4 缓丘林果型—平寨(传统居住)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浪漫栖居地”构想的新平花腰傣族聚落建设发展对策 |
5.1 建设总体思路 |
5.1.1 可持续发展原则 |
5.1.2 “文化+旅游+农业”的产业发展方向 |
5.1.3 “山、田、绿”,“水、夜、情”的环境营造理念 |
5.1.4 总体建设方法 |
5.2 产业发展对策 |
5.2.1 坝区田园型 |
5.2.2 缓丘林果型 |
5.3 文化生活建设对策 |
5.3.1 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文化的优良部分 |
5.3.2 通过旅游发展和文化设施建设丰富文化生活 |
5.4 空间环境建设对策 |
5.4.1 外部空间环境建设对策 |
5.4.2 内部空间环境建设对策 |
5.5 建设保障机制探讨 |
5.5.1 体制机制创新 |
5.5.2 规划管理创新 |
5.5.3 组织管理创新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丽乡村建设展望 |
6.1 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与内涵 |
6.1.1 美丽乡村建设实践进展 |
6.1.2 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
6.2 当下美丽乡村建设应注意的重点 |
6.2.1 注重规划理念创新 |
6.2.2 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
6.2.3 注重规划管理创新 |
6.3 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
6.3.1 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现状 |
6.3.2 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3.3 美丽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语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研究中的创新点 |
7.3 研究中的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图片索引 |
附录C:调研访谈纲目 |
(2)功能与装饰在两种语境下的重新审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解说 |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功能与装饰的发展回顾 |
2.1 功能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2.1.1 功能及功能主义 |
2.1.2 功能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
2.2 装饰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2.2.1 装饰的定义 |
2.2.2 装饰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
2.2.3 对装饰认识的误区 |
2.3 功能与装饰在设计中的作用及关系 |
2.3.1 原始社会时期 |
2.3.2 手工业时代及向现代主义转型时期 |
2.3.3 现代主义时期 |
2.3.4 后现代主义时期 |
小结 |
第三章 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功能与装饰探讨 |
3.1 现代主义形成与发展 |
3.1.1 现代主义设计定义 |
3.1.2 现代主义产生的根源 |
3.1.3 现代主义设计形成 |
3.2 早期现代艺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影响 |
3.2.1 早期现代主义与装饰 |
3.2.2 风格派对现代设计的形式影响 |
3.2.3 构成主义对现代主义设计的结构影响 |
3.3 包豪斯时期现代主义阶段 |
3.3.1 包豪斯的起源及发展 |
3.3.2 装饰在包豪斯时期的新发展 |
3.4 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阶段 |
3.4.1 国际主义对功能至上的追求 |
3.4.2 现代主义设计的调整——走向多元化 |
第四章 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功能与装饰探讨 |
4.1 后现代主义及特征 |
4.1.1 后现代主义定义及发展 |
4.1.2 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 |
4.2 20 世纪60~80 年代后现代主义阶段 |
4.2.1 对功能的新解释 |
4.2.2 否定与超越——孟菲斯小组 |
4.3 80 年代后的后现代主义阶段 |
4.3.1 功能在后现代设计中的新发展 |
4.3.2 格雷夫斯对后现主义设计的完善 |
小结 |
第五章 新时代下功能与装饰的再思考 |
5.1 重新审视后的功能 |
5.1.1 功能第一性设计原则 |
5.1.2 功能不是设计的最终目的 |
5.2 重新审视后的装饰 |
5.2.1 产品装饰内容的重新认识 |
5.2.2 装饰的功能角色 |
5.2.3 装饰与结构和功能的融合 |
5.3 功能与装饰更深层次意义 |
5.4 哲学角度下看发展趋势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住宅居住性主要应表现在生活合理、居住气氛等方面上 |
2 住宅的舒适性大大提高 |
3 住宅的可持续发展得到加强 |
4 加强了厨房卫生间的设计 |
5 合理利用资源, 主要在于节能方面 |
6 住宅的设计与建设科技含量在不断地提高 |
7 住宅建设同时还必须注意生态平衡 |
8 住宅建设与发展方向 |
四、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浪漫栖居地”构想的新平花腰傣族乡村聚落建设发展研究[D]. 张禹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2]功能与装饰在两种语境下的重新审视[D]. 李稳. 江南大学, 2008(04)
- [3]从现在的住宅设计看发展[J]. 金景义. 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4)
标签:后现代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