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21)在《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江苏是全国第二大粳稻主产区,粳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粳稻的30%。提高粳稻生产竞争力对促进江苏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构建了多视角的作物生产竞争力指标体系;选取2004年粮食生产恢复性增长以来至2019年的时段,采取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等研究方法,研究了江苏与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等3省以及长三角地区浙江、安徽等2省粳稻生产竞争力水平差异;基于改良波特“钻石模型”,探究了影响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因素;提出了推动江苏粳稻生产竞争力提高的对策建议。全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2004年至2019年,江苏省粳稻播种面积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由2004年的1647.76×103hm2 增长到 2019 年的 1854.58×103hm2,增加了 12.55%;粳稻总产由 2004年的1250.47×104t增长到2019年的1677.58×104t,增加了 34.16%;粳稻总产占全国比重从2004年的26.23%降至2019年的21.62%,下降了 4.61个百分点。2007年,黑龙江省粳稻总产超过江苏成为全国粳稻生产第一大省,东北3省粳稻总产超过长三角地区3省成为全国最大的粳稻产区。(2)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单产)、物质投入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1位、第5位、第3位。江苏粳稻生产的土地生产率优势显着主要是由于有效积温较高、粳稻生育周期长、农化投入水平较高、技术创新与推广较快等。江苏粳稻生产的物质投入生产率优势不显着主因在于高农化投入增加了物质与服务费用。受水稻经营规模等影响,江苏粳稻小规模机械化作业较为普遍,用工数量相对较高,导致劳动生产率优势不明显。(3)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单位面积成本和单位产量成本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4位和第6位,具有一定成本优势。成本优势的形成主要由于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投入较低,但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较高,削弱了粳稻生产的成本优势;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产值在6个省中居第2位,单产高是产值高的主要原因。江苏省粳稻生产年度之间产值的变化取决于价格的变化;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利润在6个省中居首位,年度间利润的变化主要受产值影响。(4)近年来,江苏培育出南粳46和南粳9108等优质粳稻品种,在优质粳稻品种培育上取得了重要进展,优质食味稻的比重不断增加,粳米品质有了较大提升。与东北地区相比,由于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江苏粳米品质总体上与东北大米有一定差距。东北3省政府特别重视粳稻产业发展,稻米品牌建设成效明显,品牌影响力强于江苏。江苏粳稻生产是满足长三角地区口粮消费的基本需求,加之东北地区粳米品质品牌优势突出,使得江苏粳稻价格偏低。与其它5省相比,按照由高到低排序,江苏粳稻价格在6个省中居第5位。(5)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单位面积(产量)农药、化肥投入较高,按照由高到低排序,均分别在6个省中居第2位和第1位。由于粳稻生产农药施用强度较高,造成消费者对江苏粳米质量安全水平的认同度不高,导致江苏粳米在中高端大米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不能有效地带动粳稻价格的提高。(6)与其它5省相比,江苏粳稻生产具有显着规模比较优势和综合比较优势,但不具有效率比较优势。粳稻作为江苏省第一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显着高于东北3省,规模比较优势显着。尽管江苏粳稻单产水平较高,但江苏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单产水平高,导致效率比较优势难以形成。由于规模比较优势的带动效应,综合比较优势仍十分明显。(7)为进一步提升江苏粳稻的竞争力,江苏粳稻生产应在巩固单产优势的基础上,加快提升稻米品质,聚力攻克“双减”瓶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做响品牌,走“三品一标一绿”(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标准化生产和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之路,进一步夯实“良地”、培育“良种”、创新“良法”、强化“良经”、唱响“良牌”、优化“良策”。
王慧聪[2](2021)在《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文中指出农业一直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保障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粮食作为农业产业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其重要性程度和战略意义可想而知。粮食安全也是国家安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随着近年来国内城镇化率的不断攀升,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需求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加之2020年新冠疫情的大流行也为世界敲响粮食安全的警钟,各国纷纷出台“粮食出口限制”或“出口配额制”等政策。面对国内国际的双重压力,保障国内粮食自给显得格外重要,因此充分了解我国各省粮食自给现状,从粮食安全视角对各省农业竞争力进行评估,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我国未来粮食生产进一步做到保质量、稳供给、提产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关于农业竞争力的研究多以农产品综合竞争力、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农业发展角度作为切入点,因此本文采用充分降维方法从粮食安全角度研究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充分降维方法与一般的主成分方法最大的不同是引入了响应变量(4,在保持(4给定(3的这个条件分布的信息条件下,对(3进行降维,特点是降维效果好(即变量信息损失少),同时响应变量的加入也使得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分析我国31个地区的农业综合竞争力。故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从粮食安全的个人营养视角出发测算出我国31个地区粮食自给率;以国务院发布的《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作为个人营养标准,测算各省人口每年需要摄入的食物数量,再通过耗粮系数将其转化为粮食,计算出粮食需求量,同时计算所需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进而得到各省2014年至2018年的粮食自给率。(2)从农业规模竞争力、农业基础竞争力、农业技术竞争力和农业成长竞争力四个维度构建农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采用充分降维方法,分别选取粮食自给率、第一产业增加值占该省份GDP比重和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这3个指标作为响应变量变量(4进行降维,然后进行聚类分析,分别从粮食自给能力、农业发展地位及农业发展结构三方面得出粮食安全视角下全国各省区农业综合竞争力分类的情况,从而对于31个省的农业竞争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研究结果表明:(1)近年来我国粮食供给呈现紧平衡态势,居民口粮需求比重不断降低,饲料粮需求比重有明显的上升。(2)从时间上看,我国粮食主销区自给率下降迅速,粮食主产区省份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的省份已无法实现粮食自给。从空间上来看,北部省份的粮食生产和自给能力要高于我国南部省份。(3)从粮食自给角度看,传统粮食主产区基本保持自身粮食生产能力。产销平衡区中的部分省份则出现自给率稳步上升的情况。(4)从农业发展地位来看,粮食主产区省份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比普遍下降,产业结构出现变化。(5)从农业发展结构来看,各省的粮食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在2018年均出现下滑,粮食主产区的省份中变化较为明显。(6)农业技术水平亟需提高。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实现我国农业生产向更高层次迈进,基于前文中的分析和得到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1)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2)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3)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王刻铭[3](2020)在《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种植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饮茶人口,茶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发展出独具民族特色的茶文化。茶叶产业作为绿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善生态环境、提高茶农收入、出口创汇乃至文化输出中均有着独特的作用。当前,茶叶产业发展较快,茶叶生产加工日趋规范化、标准化,无论是国内茶叶消费量、茶园面积、茶叶产量,均居世界第一,在全球茶叶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忽视的是,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出口品类结构不平衡、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不高、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我国茶叶产业“大国小茶”,“大而不强”特征依然存在。茶叶产业面临着机遇与危机、优势与不足并存的局面,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发展优势,有效克服发展中的不足,是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对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进行研究,对于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科学发展,提升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立足于中国茶叶产业现状,根据“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产业内贸易理论、比较优势理论、相互需求理论”产业竞争力理论,构建研究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模型和测算指标体系。运用UN Comtrade链接WITS数据库中的样本数据,测算了中国茶叶的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品出口价格,将测算结果与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进行对比,探索了中国茶叶整体国际竞争力的变化情况与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在1992~2017年间,中国茶叶国际市场占有率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先下滑-后筑底稳定-再回升;中国茶叶属于典型的产业间贸易模式,近几年产业内贸易趋势出现细微显现,并不明显;中国茶叶出口在1992~2002年期间具有极强比较优势,而从2003~2017年间则下降为具有较强比较优势;出口价格也呈现出明显的“U”形走势,并在2017年突破前期记录,不断攀升。从中国四个茶叶品种不同方面的国际竞争力指标测算结果来看,中国绿茶的国际市场份额、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均明显高于红茶,但中国红茶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产品出口价格又明显高于绿茶。为了检验实证结果,根据钻石理论的四维要素,构建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的统一检验框架,建立了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钻石四维模型,最后得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土地生产效率、市场化改革、本地市场效应,对中国茶叶及其四个贸易品种国际竞争力的四个方面——国际市场份额、产业内贸易程度、比较优势、出口价格,在大部分情况下均起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综合实证分析、影响机制研究的结论,文章认为,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既需要茶企的创新与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在战略发展层面,提出了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研发创新、价值提升和营销模式优化等四点对策,在产业发展方面提出了坚持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坚持科教兴茶理念,提高茶叶产业的科技含量,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六个方面的提升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政策建议,对我们茶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格。
彭小珈[4](2020)在《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农村电子商务以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通过集约化管理、市场化运作、跨区域跨行业的经营构筑了紧凑有序的商业联合体。农村电商的出现既能够有效推动农产品上行,降低农户经营成本、扩大农户市场销售领域,也能使二三产业产品顺利下行至农村,拓展非农产品的内生需求,从而让农民成为全球信息化发展时期的获利者、为非农领域的商家提供新的利润增长。为此,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研究在现阶段有着重要实践意义,能为我国三农问题、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供解决对策与方案。由此,本研究从基本理论入手,通过分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发掘影响农村电商效率提升的瓶颈,为下文多角度农村电商的效率测度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提供必要性支撑。具体而言,在宏观层面上,本研究通过综合整个农村电商行业相关指标的投入产出状况,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各省农村电商效率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农村电商在区域空间差异背景下的效率特征,并根据实证结果为我国各省份农村电商发展战略的制定方向进行指引。在微观层面上,本文将农村电商分为农产品上行和消费品下行两部分,分别以湖南省炎陵县黄桃电商、湖南省农村淘宝店为研究样本,通过构建农村电商效率研究模型对上述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并根据实证结果解析农村电商发展中效率不足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最后,本研究分别从农产品上行、消费品下行以及省域农村电商角度构建了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通过进一步实证分析指出各类因素对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方向和程度,从而为各地区农村电商的发展规划与政策制定、各电商主体的管理优化与经营效益提升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主要的创新及结论有:(1)拓展了农村电商的概念,本文认为农村电商既不是地域概念下注册地在农村的电商产业群体,也不是单纯的农产品卖货平台和农业信息服务站,而是融合了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渠道的电商。(2)宏观层面上,我国农村电商发展仍处于爬坡期,整体发展效率偏低,存在较大的省域空间差异,高效率区的电商产业发展已进入到成熟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电商全产业链,部分地区甚至进入了电商整合、集聚重构期。中效率区中绝大多数省市农村电商的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常不兼具,或其农村电商效率的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仅表现为单向高效,具有相对较大的效率提升空间。低效率区中大部分位于我国西部和北部地区等边沿地带,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缺少先进的管理技术与创新型产业链模式,部分中部地区缺少发展激励政策,导致区位优势难以发挥。(3)微观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总体发展效率不高,环境因素对农村发展效率影响显着,虽然“生产者—消费者”模式可以缩短农产品的交易链条,但在技术层面和规模层面上仍存在一定问题。而农村电商对消费品下行的投入不足,各类经营主体的电商市场培育行为缓慢,内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等因素也制约了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进一步提升。(4)影响因素层面上,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中,决策能力、社交范围、价差和宣传对农产品上行效率有显着影响、客户距离、客户年龄、客户文化、信任度、到货时间、质量差异与消费品下行效率的提升有关联;农村网民规模、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农村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对农村电商整体发展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5)政策建议层面上,从四大方面提出了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突破农村电商物流体系瓶颈、完善农村电商基础配套设施和明确省域农村电商发展途径的建议。
孙未未[5](2020)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甘肃省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省份,具有发展通道经济的优势,且种植业、畜牧业等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优势较明显。但由于其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起步晚,发展慢,导致甘肃省产业发展不协调、优化升级遇瓶颈。因此,确定产业合作对象,通过省际间经济合作协调产业发展势在必行。基于此,本文以研究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为出发点,以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增长极理论等为理论支撑,分析了甘肃省各产业发展及开展省际经济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甘肃省种植业、畜牧业、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发展亟需合作带动的结论。其次,为梳理各产业合作对象。本文首先利用标准差椭圆法分析各产业分布格局、集聚状况,分析甘肃省各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并根据标准差椭圆相关数据及椭圆分布格局大致确定合作对象。之后,基于标准差椭圆结果,引入地缘经济相关指标,运用欧式距离法进一步筛选各产业合作对象。最后从依靠“一带一路”倡议开展差异化合作、提升甘肃省产业竞争力等角度提出来深化甘肃省各产业省际合作空间的对策建议。
刘春梅[6](2020)在《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在“互联网+”等现代化和创新性市场拓展特征的约束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能为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耒阳市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面临效率低下、范围狭窄、价值链条不完整等问题,如何构建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创新赋能的现代化农产品营销渠道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在理论阐释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组织模式及结构的基础上,探讨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机制。其次,通过问卷调查,本文分析了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本文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提出了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对策建议。本文研究结果表明:(1)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视域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应着眼于产品结构优化、消费结构优化、流通结构优化、融资结构优化四个方面。(2)目前,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主要表现为以渠道内部关系为主的模式,还未形成有效的网络环境下的营销渠道模式。(3)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产品创新不足、消费拓展欠缺、流通效率低下、融资市场失灵等问题。(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应着眼于四个方面:一是基于创新战略培育产品竞争力,二是基于“互联网+”视角拓展消费市场,三是基于物流融合视角提升流通效率,四是基于金融平台搭建优化企业融资。通过本次研究,为耒阳市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以期促进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供给侧符合渠道创新发展需求侧的需求,使渠道上游的农产品供应适应渠道下游消费者的需求,使耒阳市农产品在满足耒阳市消费者需求、占据耒阳农产品消费市场,并扩展到省内外的消费市场。
朱瑶[7](2019)在《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农产品市场作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其竞争力能充分反映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和创造力价值。因地理环境资源等不同,全国农产品市场存在地区差异,湖南省虽是农业大省,但在农产品市场的建设过程中,存在基础设施、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调整农产品市场结构,推动农产品市场建设迫在眉睫。国内外对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农产品成本价格及国际竞争力研究上,少有学者研究国内区域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在实证研究方面,对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多于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研究,且研究结果各异。本文深入研究湖南省当前农产品市场发展的现状,以比较优势理论、区域差异理论等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湖南省及其所辖14市州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进行评价,通过得分排名来确定湖南省农产品市场在全国农产品市场中排名第九,此外,将竞争力得分由高到低为三类,并对每一类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分析,最后对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得分除了在2008年较低,总体呈增长趋势。湖南位于全国第9位,符合农业大省称号。(2)另外根据所辖14市州竞争力得分分成3类,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排名靠前的多为经济发展和农业基础牢固地区。(3)对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业占GDP比重、有效耕地面积、农产品固定投资额、农产品销售规模等4个指标与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农产品销售规模的相关系数最大。信息化水平和农产品市场从业人员数量与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呈负相关关系,且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同。基于前面分析,提出加大产业融合、科技投入、优势农产品市场建设,开阔特色农产品市场、加强区域联动等建议。
唐云平[8](2019)在《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五大特色农产品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当前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江西省作为我国的农业大省,有着良好的农业生产基础。近年来,江西省农产品出口创造了不错的成绩,但在国内贸易逆差的背景下,出口份额正在减少,农产品出口竞争优势逐渐下降。因而,提升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加快实现江西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转变对江西省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对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进行研究。首先,厘清江西省主要农产品的发展现状,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国际市场占有率、出口依存度和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测算江西省大米、柑橘、茶叶、畜产品和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其次,运用蛛网模型横向比较中部五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最后,利用波特钻石模型分析影响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因素。研究发现:一是,纵向比较来看,江西省大米在2007-2011年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但是2011年之后国际竞争力骤降;柑橘与茶叶的国际竞争优势明显,但近年来有减弱趋势,畜产品十年间一直处于竞争劣势;水产品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有下降的趋势。横向比较来看,江西省柑橘国际竞争力最强,茶叶、水产品次之,畜产品与大米的国际竞争力最弱。二是,2013年江西省柑橘和水产品两类农产品在中部地区具有竞争优势。三是,自然资源禀赋、政府政策支持、跨境电商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机遇等能够提升国际竞争力,而人力资本不足、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农产品质量不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低、物流不顺畅、农业产业化水平弱(农业龙头企业较少、品牌价值较弱)等是阻碍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针对研究发现,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提高农业劳动力素质,增强农业科技实力;以科技创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物流体系;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率;创建区域品牌,加大营销力度。
严格[9](2016)在《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放的市场条件下,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农业的持续稳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南是农业大省,要抓住当前农业战略转型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机遇,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概述了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状况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从区域位置及交通条件、农产品品种分类、农业科技、湖南名牌优势农产品四个方面,介绍湖南省农产概况。第三部分是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SWOT分析,发现其存在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第四部分用实证分析对湖南省粮食、畜牧业、油料、水果、水产、茶叶等主要农产品进行分析。第五部分通过上述分析,综合探讨出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相关对策:加强政府对农业及农产品市场支持与保护力度;利用本地资源,发展主要、特色农产品;创新组织经营模式;建立健全农业保险的制度和体系;农业信息化发展与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相结合。第六部分是得出结论以及展望。
许烜[10](2015)在《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研究》文中认为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纵深化发展中的趋势,农业产业集群能推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是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南是农业大省,把握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和模式,揭示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机理,实现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对提高湖南农业区域竞争力和促进湖南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都有现实意义。探讨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对农村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重要推动作用,为政府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和制定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提供政策参考。本文分析了农业产业集群相关理论以及在本研究中的作用,论述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意义。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入手,调查和总结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包括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区域分布,效益以及产生的集聚效应。基于演化视角下研究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成长、成熟和衰退的四个阶段,选用熵值法来测定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所处的阶段,结果发现集群处于成长期并正在持续发展。基于钻石模型对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进行定性的评价,基于GEM模型进行定量的评价,获得GEM得分为336.39分,说明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略高于GEM的中间水平。结合湖南农业集群所处阶段的判别和竞争力的评价两部分的分析,提出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以湖南农业经济2001-2013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多元回归分析影响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因素,得到影响集群升级的主要因素是资源、经济、技术创新和生态环境。但由于农业产业集群包含一些具体的农产品,理论上不同类型的集群升级影响因素在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所以针对湖南粮食、棉花、油料、竹木、果蔬和畜禽六个主要的农业产业集群,运用典型相关性分析再深入探讨影响这六大类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主要因素。从两个方面提出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其一是农业产业链的优化,其二是农业产业集群的生态化发展,并通过湖南益阳棉麻产业集群和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的案例来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促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对策建议主要体现在:第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主导作用。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对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资源配置。通过改善外在的基础建设、社会服务和环境等硬件条件,可以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第二,借助外部环境,促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出口贸易鼓励政策,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第三,加强龙头企业扶持力度,扩大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系。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湖南农业民族品牌发展战略。第四,实行深化改革,建立湖南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第五,重视人力资本,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完善农产品加工企业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二、湖南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3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1.3.1 数据来源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作物竞争力的界定 |
2.1.1 作物竞争力内涵 |
2.1.2 作物竞争力研究方法 |
2.1.3 作物竞争力指标体系 |
2.2 水稻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
2.2.1 生产效率评价 |
2.2.2 成本与效益竞争力分析 |
2.2.3 质量、安全与绿色发展竞争力分析 |
2.2.4 比较优势分析 |
2.3 水稻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 提高水稻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
2.4.1 提高生产效率 |
2.4.2 提高水稻品质 |
2.4.3 创建稻米品牌 |
2.4.4 降低生产成本 |
2.5 相关评述 |
第3章 江苏省粳稻生产的时序变化及其省际比较 |
3.1 全国粳稻总产时序变化 |
3.2 江苏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 |
3.3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时序变化比较 |
3.3.1 播种面积比较 |
3.3.2 单产比较 |
3.3.3 总产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江苏省与其它5省粳稻生产竞争力的比较 |
4.1 生产效率 |
4.1.1 物质投入生产率 |
4.1.2 劳动生产率 |
4.2 成本与收益 |
4.2.1 单位面积成本及其构成 |
4.2.2 单位产量成本及其构成 |
4.2.3 价格 |
4.2.4 产值 |
4.2.5 利润 |
4.2.6 成本利润率 |
4.3 农化投入水平和效率 |
4.4 品质 |
4.5 品牌 |
4.6 比较优势 |
4.6.1 规模比较优势 |
4.6.2 效率比较优势 |
4.6.3 综合比较优势 |
4.7 综合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江苏与东北3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5.1 分析框架 |
5.1.1 传统波特钻石模型 |
5.1.2 粳稻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5.2 影响因素分析 |
5.2.1 自然条件 |
5.2.1.1 积温条件 |
5.2.1.2 日照时间 |
5.2.1.3 水资源情况 |
5.2.1.4 耕地质量 |
5.2.2 社会经济状况 |
5.2.2.1 农村劳动力素质 |
5.2.2.2 粳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 |
5.2.2.3 经营规模 |
5.2.2.4 农村劳动力就业机会 |
5.2.2.5 农林牧渔产值占地区GDP比重 |
5.2.2.6 粳稻产值占农林牧渔产值比重 |
5.2.3 需求条件 |
5.2.3.1 运输方式 |
5.2.3.2 销售市场 |
5.2.3.3 市场细分 |
5.2.4 相关及支持产业 |
5.2.4.1 稻米加工业发展 |
5.2.4.2 农业机械化水平 |
5.2.5 政府重视程度 |
5.2.6 技术创新与推广 |
5.2.6.1 创新研发能力 |
5.2.6.2 品种创新与技术推广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相关对策建议 |
6.1 结论 |
6.2 相关对策建议 |
6.2.1 夯实“良地”,保护并提升稻田土壤质量 |
6.2.2 突出“良种”,积极选育优质粳稻品种 |
6.2.3 创新“良法”,继续开发新型稻作技术 |
6.2.4 强化“良经”,不断完善水稻生产新型经营体系 |
6.2.5 唱响“良牌”,加强品牌整合和创新 |
6.2.6 优化“良策”,进一步完善粳稻生产政策体系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农业竞争力相关研究综述 |
二、粮食安全相关研究综述 |
三、小结 |
第三节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四节 论文章节安排 |
第五节 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方法概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农业竞争力 |
二、粮食安全 |
第二节 农业竞争力相关理论概述 |
一、规模经济理论 |
二、比较优势理论 |
三、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三节 分析方法介绍 |
一、充分降维方法 |
二、主成分分析 |
三、聚类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各省粮食安全现状测算 |
第一节 我国粮食安全现状 |
第二节 粮食需求测算准备 |
一、测算口径及数据来源 |
二、影响粮食需求的因素 |
第三节 各省粮食需求量测算 |
一、口粮 |
二、饲料粮 |
三、种子用粮 |
四、工业用粮 |
第四节 各省粮食自给率测算 |
第五节 本章小节 |
第四章 粮食安全视角下省域农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农业竞争力指标体系构建 |
一、指标选取原则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第二节 各省农业竞争力比较分析 |
一、主成分分析 |
二、充分降维分析 |
三、结果对比 |
第三节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对策建议 |
一、明确各地区生产责任,稳定粮食生产 |
二、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进优势农产品布局 |
三、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增强农业技术支撑力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致谢 |
在读期间完成的研究成果 |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1.2.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方法 |
1.2.2 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
1.3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1.3.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1.3.2 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宏观研究 |
1.3.3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
1.3.4 我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 |
1.3.5 关于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量化测算 |
1.4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5 论文研究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5.4 论文结构 |
1.6 研究数据来源 |
1.7 创新点与不足 |
1.7.1 论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1.7.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茶叶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产业 |
2.1.2 茶叶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2 基本理论 |
2.2.1 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
2.2.2 比较优势理论 |
2.2.3 要素禀赋理论 |
2.2.4 波特六因素理论 |
2.2.5 后发优势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3.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现状 |
3.1.1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概况 |
3.1.2 中国茶叶产品产销现状 |
3.1.3 中国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3.2 中国茶叶产业优势分析 |
3.2.1 基于产业要素的分析 |
3.2.2 基于产业门类的分析 |
3.2.3 基于产业政策的分析 |
3.3 中国茶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3.3.1 基于产业主体的分析 |
3.3.2 基于产品门类的分析 |
3.3.3 基于产品创新的分析 |
3.4 中国茶叶产业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茶园面积大,但单产低,茶园面积与产量不成正比 |
3.4.2 茶类丰富,但是品类结构不平衡 |
3.4.3 集约化、规范化、品牌化程度低,大国小茶特征依然明显 |
3.4.4 生产成本越来越高,影响大众消费及出口 |
3.4.5 产品质量安全,贸易壁垒影响中国茶叶市场 |
3.4.6 产能过剩,销售压力持续加大 |
3.4.7 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程度低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分析 |
4.1 国际茶叶市场发展概况 |
4.1.1 国际茶叶生产地区分布 |
4.1.2 国际茶叶产量情况 |
4.2 国际主要茶叶企业发展分析 |
4.2.1 立顿 |
4.2.2 川宁 |
4.3 国际茶叶贸易现状 |
4.3.1 贸易总体情况 |
4.3.2 茶叶进出口品类分析 |
4.3.3 茶叶进出口地区分析 |
4.3.4 国际茶叶进出口发展趋势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1 国际竞争力的理论依据 |
5.1.1 国际市场折衷理论 |
5.1.2 产业内贸易理论 |
5.1.3 比较优势理论 |
5.1.4 相互需求理论 |
5.2 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 |
5.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
5.2.2 产业内贸易指数 |
5.2.3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
5.2.4 产品出口价格 |
5.3 数据样本 |
5.3.1 数据样本来源及选取 |
5.3.2 HS标准下茶叶出口分类 |
5.3.3 全球主要茶叶出口国 |
5.4 实证分析结果 |
5.4.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测算 |
5.4.2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国际市场份额测算 |
5.4.3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测算 |
5.4.4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测算 |
5.4.5 中国茶叶不同品种的产品出口价格测算 |
5.4.6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结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 已有研究回顾 |
6.1.1 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 |
6.1.2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理论 |
6.1.3 已有研究评述 |
6.2 基于钻石理论剖析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2.1 自然资源禀赋:土地生产效率 |
6.2.2 市场需求条件:本地市场效应 |
6.2.3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6.2.4 国内企业战略行为:市场竞争程度 |
6.2.5 茶叶国际竞争力四维支持因素的相互强化机制 |
6.3 基于钻石理论实证检验的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影响机制 |
6.3.1 实证模型 |
6.3.2 估计方案 |
6.3.3 量化指标 |
6.3.4 数据样本 |
6.3.5 检验结果 |
6.4 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1.1 结构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条件 |
7.1.2 产品创新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基础 |
7.1.3 价值提升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 |
7.1.4 营销模式优化是中国茶叶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手段 |
7.2 政策建议 |
7.2.1 坚持科教兴茶理念 |
7.2.2 延伸产业链,促进茶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7.2.3 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升土地生产效率 |
7.2.4 整合品牌资源,提升行业竞争力 |
7.2.5 加强外部环境整顿,确保市场有序发展 |
7.2.6 落实财政支持政策,确保绿色可持续发展 |
7.3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标、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研究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村电商 |
2.1.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 |
2.1.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电子商务理论 |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产业融合理论 |
2.2.5 区域经济发展辐射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沿革与现实考察 |
3.1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历程 |
3.1.1 信息服务提供阶段(1994-2005) |
3.1.2 在线交易发展阶段(2005-2014) |
3.1.3 服务体系建设阶段(2014-至今) |
3.2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 |
3.2.1 农村网民规模及互联网普及率 |
3.2.2 农村电商零售规模 |
3.2.3 电商进村示范县发展 |
3.2.4 农村电商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辐射 |
3.3 我国农村电商的经营模式 |
3.3.1 生产者-电商-消费者模式 |
3.3.2 生产者-消费者模式 |
3.4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提升的现存困境 |
3.4.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
3.4.2 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程度低 |
3.4.3 金融服务与资金保障不足 |
3.4.4 驻村高层次电商人才匮乏 |
3.4.5 各农村电商主体协同低效 |
3.5 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趋势 |
3.5.1 农村电商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 |
3.5.2 智慧农业与电商产业融合加速 |
3.5.3 农村电商扶贫效用不断强化 |
3.5.4 电商产业品牌化进程加快 |
第四章 宏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空间差异的DEA模型分析 |
4.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的理论分析 |
4.2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选取 |
4.2.2 变量选取 |
4.2.3 统计分析 |
4.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实证分析 |
4.3.1 DEA模型分析 |
4.3.2 回归模型分析 |
4.3.3 剔除环境变量的DEA模型分析 |
4.3.4 剔除环境变量之后的DEA模型对比分析 |
4.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空间差异分析 |
4.4.1 高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2 中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4.3 低效率区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特征 |
4.5 本章小结 |
4.5.1 我国农村电商发展效率整体不高 |
4.5.2 环境变量对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显着 |
4.5.3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存在较大省域空间差异 |
第五章 微观视角下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研究——基于农产品上行与消费品下行的DEA模型分析 |
5.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研究 |
5.1.1 理论分析 |
5.1.2 模型与变量选取 |
5.1.3 实证分析 |
5.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研究 |
5.2.1 理论框架 |
5.2.2 效率模型与变量选取 |
5.2.3 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5.3.1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效率小结 |
5.3.2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效率小结 |
第六章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 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1.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1.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1.3 线性回归结果 |
6.1.4 影响因素分析 |
6.2 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模型选用及指标选取 |
6.2.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2.3 线性回归结果 |
6.2.4 影响因素分析 |
6.3 农村电商总体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
6.3.1 变量设定 |
6.3.2 模型指标统计分析 |
6.3.3 线性回归结果 |
6.3.4 影响因素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
7.1 结论 |
7.1.1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空间差异 |
7.1.2 农村电商—农产品上行的发展效率 |
7.1.3 农村电商—消费品下行的发展效率 |
7.1.4 农村电商发展效率的影响因素 |
7.2 政策建议 |
7.2.1 明晰落实省域农村电商发展思路 |
7.2.2 全方位多举措培养农村电商“新农人” |
7.2.3 构建多层次农村电商物流体系 |
7.2.4 加快农村电商配套设施信息化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调查问卷 |
附录1:农产品上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附录2:消费品下行发展效率调查问卷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文献梳理 |
1.2.1.1 甘肃省省际经济合作现状 |
1.2.1.2 “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合作现状 |
1.2.2 国外经济合作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2.相关理论概述 |
2.1 区域经济合作理论 |
2.1.1 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
2.1.2 竞合理论 |
2.2 区位理论 |
2.2.1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
2.2.2 韦伯工业区位理论 |
2.3 技术空间扩散理论 |
2.4 区域布局理论 |
2.4.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2.4.2 增长极理论 |
2.4.3 点轴开发理论 |
2.4.4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
3.拓展省际合作空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
3.1 甘肃省深化省际合作的可行性 |
3.1.1 甘肃省特色农业发展良好 |
3.1.2 甘肃省产业结构优化效果显着 |
3.1.3 甘肃省具有良好的省际合作基础 |
3.2 甘肃省发展省际合作的必要性 |
3.2.1 数据信息产业需要技术带动和支撑 |
3.2.2 服务业发展亟需均衡化 |
4.“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甘肃省与其他省份经济合作领域探索 |
4.1 标准差椭圆分析方法相关介绍 |
4.1.1 标准差椭圆方法介绍 |
4.1.2 标准差椭圆文献梳理 |
4.2 产业类型及其指标体系构建 |
4.2.1 结合甘肃省十大生态产业确定产业类型 |
4.2.2 指标类型构建 |
4.3 “一带一路”背景下各产业分布格局 |
4.3.1 种植业分布格局 |
4.3.2 畜牧业分布格局 |
4.3.3 交通物流业分布格局 |
4.3.4 文化旅游业分布格局 |
4.3.5 高新技术产业分布格局 |
4.3.6 能源制造业分布格局 |
4.3.7 服务业分布格局 |
5.基于欧式距离方法的合作对象分析 |
5.1 欧式距离方法适用性分析 |
5.2 指标选取 |
5.3 指标标准化及欧式距离计算 |
5.4 各产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
5.4.1 种植业省际经济关系分析 |
5.4.2 畜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3 交通物流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4 文化旅游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5 高新技术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6 能源制造产业省际经济关系 |
5.4.7 服务业省际经济关系 |
5.5 本章小结 |
6.融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甘肃省与其他省份产业合作的对策建议 |
6.1 明确地缘经济关系,开展差异化合作 |
6.1.1 差异化发展,规避同质竞争 |
6.1.2 积极争取经济关系不明确省份 |
6.2 农业合作建议 |
6.2.1 构建“一带一路”区域农产品产销链 |
6.2.2 集聚西部省份,规模化发展农业 |
6.2.3 借助循环农业提高甘肃省农业竞争力 |
6.3 交通物流业合作建议 |
6.3.1 依靠政府推动“一带一路”西部省份交通基础设施共建 |
6.3.2 借助物流枢纽优势拓展与“一带一路”中东部省份合作 |
6.4 文化旅游业合作建议 |
6.4.1 以“西北联游”模式深化周边省份合作 |
6.4.2 搭建旅游平台以推动省际间旅游互动 |
6.4.3 以红色旅游深化民心相通 |
6.5 高新技术产业合作建议 |
6.5.1 以人才、技术引进促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6.5.2 以基础设施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 |
6.6 以清洁能源生产促能源制造业合作 |
6.7 服务业合作建议 |
6.7.1 加大服务业投资力度 |
6.7.2 壮大服务业人才队伍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1.5 创新与不足 |
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理论分析 |
2.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及组织模式 |
2.1.1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内涵 |
2.1.2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组织模式 |
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机制 |
2.2.1 供给侧改革对营销渠道优化中的特征性要求 |
2.2.2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理论路径 |
3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 |
3.1 问卷调查设计及效度检验 |
3.1.1 问卷设计及调查方案 |
3.1.2 效度检验与结果分析 |
3.2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发展现状 |
3.2.1 产品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
3.2.2 消费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
3.2.3 流通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
3.2.4 融资结构视角下营销渠道现状 |
3.2.5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新趋势 |
3.3 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的问题 |
3.3.1 产品创新不足 |
3.3.2 消费拓展欠缺 |
3.3.3 流通效率低下 |
3.3.4 融资市场失灵 |
4 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的对策建议 |
4.1 基于创新战略培育产品竞争力 |
4.1.1 发挥主体作用,保障产品供应 |
4.1.2 优化产品结构,提供适销产品 |
4.2 基于“互联网+”视角拓展消费市场 |
4.2.1 完善顶层设计,促进自主创新 |
4.2.2 聚焦消费升级,强化政策引导 |
4.2.3 拓展绿色消费,激发消费动力 |
4.2.4 布局电商渠道,创新服务模式 |
4.3 基于物流融合视角提升流通效率 |
4.3.1 优化市场结构,升级渠道载体 |
4.3.2 优化渠道结构,创新渠道模式 |
4.3.3 优化物流结构,提升物流水平 |
4.4 基于金融平台搭建优化融资结构 |
4.4.1 撬动信贷资金,拓宽融资渠道 |
4.4.2 激活民间资金,引入社会资本 |
4.4.3 实行订单融资,创新融资模式 |
4.4.4 理顺支农资金,加强金融监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农产品营销渠道调查问卷 |
附录:调查问卷统计表 |
致谢 |
(7)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框架结构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4.1 研究重点 |
1.4.2 研究难点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 |
1.5.2 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农产品市场 |
2.1.3 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阐述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区域差异相关理论 |
2.2.3 农产品市场区域差异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研究综述 |
2.3.2 国内研究综述 |
2.3.3 研究评述 |
第3章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
3.1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发展概况 |
3.1.1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总体平稳发展 |
3.1.2 湖南省各分类农产品市场发展差距较大 |
3.2 指标体系构建与研究方法介绍 |
3.2.1 指标体系构建 |
3.2.2 主成分分析法介绍 |
3.3 湖南省与其他省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
3.3.1 数据选取 |
3.3.2 实证结果分析 |
3.4 湖南省14市州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比较分析 |
3.4.1 数据来源 |
3.4.2 实证结果分析 |
3.5 湖南省14市州农产品市场相对差异性比较分析 |
第4章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1 模型的选取 |
4.2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1 指标选取 |
4.2.2 数据来源 |
4.3 模型构建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1 模型构建 |
4.3.2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因素影响分析 |
4.4.2 湖南省三类城市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因素影响分析 |
4.4.3 第1类城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4 第2类城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4.4.5 第3类城市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5章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发展对策建议 |
5.1 加快三大产业的融合 |
5.2 加大农产品市场的科技投入 |
5.3 加强优势农产品市场建设 |
5.3.1 提升区域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
5.3.2 开拓特色农产品市场 |
5.4 加强农产品市场区域联动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附录 A 2005-2017年31省市(区)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得分表 |
附录 B 2005-2017年湖南省14市州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得分表 |
附录 C 2005-2017年人均耕地面积 |
附录 D 2017年31省、自治区农业数据表 |
(8)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五大特色农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及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3.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5 可能创新之处与研究的不足 |
1.5.1 可能创新之处说明 |
1.5.2 研究的不足 |
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 |
2.1.2 国际竞争力 |
2.1.3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2.2 理论研究基础 |
2.2.1 比较优势理论 |
2.2.2 竞争优势理论 |
3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现状 |
3.1 数据来源 |
3.2 江西省农业资源禀赋与生产概况 |
3.2.1 江西省农业生产的资源禀赋 |
3.2.2 江西省农业生产情况 |
3.2.3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生产状况 |
3.3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贸易现状 |
4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以五大特色农产品为例 |
4.1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1.1 贸易竞争力指数(TC) |
4.1.2 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 |
4.1.3 国际市场占有率(MS) |
4.1.4 出口依存度 |
4.1.5 区域显示比较优势指数(RRCA) |
4.2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省域比较 |
4.2.1 蛛网模型 |
4.2.2 评价步骤 |
4.2.3 与其他中部四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比较 |
5 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波特钻石模型 |
5.1 中心因素的影响 |
5.1.1 生产要素条件 |
5.1.2 需求条件 |
5.1.3 相关和支持产业 |
5.1.4 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况 |
5.2 辅助因素的影响 |
5.2.1 政府行为 |
5.2.2 机遇作用 |
6 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农业科技实力 |
6.2.2 以科技创效益,提升农产品质量 |
6.2.3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完善物流体系 |
6.2.4 壮大龙头企业,提高加工转化率 |
6.2.5 创建区域品牌,加大营销力度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作者简历 |
(9)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基本思路与方法 |
1.2.1 基本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2.3 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竞争力的概念 |
1.3.2 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模型 |
1.3.3 农产品竞争力评价方法 |
1.4 研究述评 |
2 湖南省农产品生产概况 |
2.1 农产品基本概况 |
2.2 农产品种类分布 |
2.3 名牌农产品众多 |
2.4 农业产业化水平 |
3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SWOT分析 |
3.1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优势(S) |
3.1.1 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 |
3.1.2 农产品产量大,市场供给充足 |
3.1.3 本地消费力度强劲 |
3.1.4 农业科学技术水平较高 |
3.2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劣势(W) |
3.2.1 规模竞争力弱 |
3.2.2 农产品加工业产业基础薄 |
3.2.3 农产品品牌意识薄弱 |
3.2.4 生产成本相对过高,价格竞争力较弱 |
3.3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机遇 |
3.3.1 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扶持农产品电商新政策 |
3.3.2 湖南成为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 |
3.3.3 湖南与农业科技发达国家丹麦开展农业合作与交流 |
3.4 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威胁 |
3.4.1.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突出 |
3.4.2 国内外农产品强大竞争力 |
3.4.3 农业保险体制不健全 |
4 湖南省农产品竞争力实证分析 |
4.1 农产品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
4.1.1 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法 |
4.1.2 规模优势指数 |
4.1.3 名义保护率 |
4.1.4 社会净收益 |
4.1.5 效率优势指数 |
4.2 湖南主要农产品竞争力的情况 |
4.2.1 粮食竞争力分析 |
4.2.2 畜牧业竞争力分析 |
4.2.3 油料竞争力分析 |
4.2.4 水果竞争力分析 |
4.2.5 茶叶竞争力分析 |
4.2.6 水产品竞争力分析 |
5 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策略探讨 |
5.1 加强政府对农业及农产品市场支持与保护力度 |
5.2 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 |
5.3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业标准化 |
5.4 创新组织经营模式 |
5.5 健全和建立农业保险的制度和体系 |
5.6 降低农产品的经营成本 |
6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评述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与存在的不足 |
1.4.1 论文的可能创新之处 |
1.4.2 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农业产业集群的基本范畴 |
2.1.1 农业产业集群的界定 |
2.1.2 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内涵 |
2.2 农业产业集群研究的相关理论 |
2.2.1 新经济地理理论 |
2.2.2 新产业区经济理论 |
2.2.3 钻石模型理论 |
2.2.4 产业链理论 |
2.3 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必要性 |
2.3.1 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推动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 |
2.3.2 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
2.3.3 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有利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特征及其模式 |
3.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类型 |
3.1.1 按照农产品的类型分类 |
3.1.2 按照农业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特征 |
3.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特征 |
3.2.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
3.2.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规模及经济效益 |
3.2.3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 |
3.3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
3.3.1 农户(或专业合作社)+高校+龙头企业模式 |
3.3.2 农场(农户)+协会+公司模式 |
3.3.3 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基地+公司模式 |
3.3.4 农业科技园区模式 |
3.3.5 农业休闲生态园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演化视角下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现实判断 |
4.1 农业产业集群演化机理 |
4.1.1 起步期 |
4.1.2 成长期 |
4.1.3 成熟期 |
4.1.4 蜕变期 |
4.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演化阶段 |
4.2.1 资源禀赋推动的农业产业集群孕育期 |
4.2.2 规模经济推动的农业产业集群成长期 |
4.2.3 技术创新推动的农业产业集群成熟期 |
4.2.4 新要素推动的农业产业集群蜕变期 |
4.3 湖南农业产业群发展阶段的现实判别 |
4.3.1 研究方法 |
4.3.2 数据的选取 |
4.3.3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竞争力视角下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
5.1 基于钻石模型对湖南省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分析 |
5.1.1 生产要素供给 |
5.1.2 需求状况 |
5.1.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分析 |
5.1.4 企业战略、结构和规模 |
5.1.5 政府政策与外界机遇 |
5.2 基于GEM模型对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以湖南粮油产业集群为例 |
5.2.1 GEM模型的简介 |
5.2.2 湖南粮油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
5.2.3 基于GEM模型对湖南粮油加工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实证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影响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因素分析 |
6.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1 资源要素 |
6.1.2 经济因素 |
6.1.3 技术创新 |
6.1.4 生态环境因素 |
6.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影响因素分析 |
6.2.1 控制变量的选取 |
6.2.2 数据说明 |
6.2.3 检验结果 |
6.2.4 结果分析 |
6.3 基于典型相关性对湖南六个主要农业产业集群升级影响因素的分析 |
6.3.1 研究方法选择 |
6.3.2 典型相关系数的检验 |
6.3.3 典型结构分析 |
6.3.4 典型冗余度分析 |
6.3.5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分析 |
7.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农业产业链的优化 |
7.1.1 基于产业链优化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分析 |
7.1.2 基于产业链优化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案例分析--湖南棉麻产业集群升级路径 |
7.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路径:生态化农业产业集群的建立 |
7.2.1 基于生态化发展的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机理分析 |
7.2.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案例分析--湖南石门柑橘产业集群升级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促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的政策建议 |
8.1 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科学规划农业产业集群升级 |
8.1.1 政府科学合理布局农业产业集群 |
8.1.2 政府加强对农业产业集群外部环境的建设 |
8.2 借助外部环境,促进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参与市场竞争 |
8.2.1 发挥区位特色的集群优势,提升国内市场份额 |
8.2.2 实行出口贸易鼓励政策,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
8.3 依托龙头企业,推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改革创新 |
8.3.1 加强扶持龙头企业,扩大企业与农户的紧密联系 |
8.3.2 促进企业的品牌建设,实施湖南农业品牌发展战略 |
8.4 借助科研成果,实现湖南农业产业集群技术的创新 |
8.4.1 加大科学研发的力度,促进研发成果的转化 |
8.4.2 实行深化改革,建立湖南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
8.5 重视人力资本,强化人才培养模式 |
8.5.1 大力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 |
8.5.2 完善企业人才教育培养机制 |
8.6 本章小结 |
第9章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研究结论 |
9.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专家) |
附录2 湖南农业产业集群竞争力调查问卷(企业)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在读博士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
四、湖南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粳稻生产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基于省际比较的视角[D]. 张磊. 扬州大学, 2021(09)
- [2]粮食安全视角下我国省域农业竞争力比较研究[D]. 王慧聪.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中国茶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D]. 王刻铭.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4]农村电商发展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 彭小珈. 湖南农业大学, 2020(01)
- [5]“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甘肃省的省际经济合作空间探索[D]. 孙未未. 兰州财经大学, 2020(02)
- [6]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耒阳市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D]. 刘春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12)
- [7]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研究[D]. 朱瑶. 吉首大学, 2019(03)
- [8]江西省主要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以五大特色农产品为例[D]. 唐云平.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9]提升湖南省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策略研究[D]. 严格.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2)
- [10]湖南农业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 许烜.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