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CMM定量过程管理KPA实践分析中的软件过程的定量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侯妍[1](2020)在《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重大工程作为我国在新时代高速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改善民生的重要手段,其管理过程一直是项目管理研究领域的重点问题。而其复杂性、多样性又成为了科学研究领域的难点。在重大工程的全生命周期中,决策管理是一系列项目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重大工程管理工作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现阶段关于决策管理的研究主要针对于决策管理的定义以及具体实施,对于决策管理的量化分析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基于重大工程决策管理中的公共性特征,以重大工程决策治理为核心,以能力成熟度量化研究为主要手段,研究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及其评估方法。为了对重大工程决策能力开展全面研究,本文首先对重大工程、决策能力、决策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进行全面的梳理。其次,梳理出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访谈相关专家最后确定了32个评价指标构建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评估体系,并通过熵权法、AHP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再次,基于CMM模型建立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对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的发展状态进行评估。最后,引入重大工程气田群D项目作为实证分析,利用模糊综合分析法得出实例项目的成熟度得分并提供相应的项目指导意见。
时悦琪[2](2020)在《细粒尾矿坝渗透破坏多尺度灾变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细粒尾矿堆坝已逐渐成为尾矿坝工程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其下游受溃坝威胁的群体事件造成国家和行业的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尾矿坝的防灾减灾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福建马坑矿业陈坑尾矿坝渗透破坏灾变机理研究为主线,从试样尺度、细观尺度以及工程尺度等多尺度研究分析了陈坑尾矿坝的渗透破坏特征,采取工程勘探、理论分析、室内试验、数值仿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综合考虑分析了陈坑尾矿坝的安全稳定性。采用工程勘探方法得到陈坑尾矿坝尾矿的沉积规律,以及各沉积层的尾矿砂力学特性的变化,同时针对沉积的不均匀性和高坝应力,模拟不同细粒含量在高应力作用下的力学特性。通过室内小型渗透破坏试验和中型渗透破坏试验总结了不同细粒含量的尾矿砂试样发生渗透破坏时的现象和规律。利用CT扫描技术实现细粒尾矿的细观结构三维重构,建立数字图像信息,分析了不同细粒含量尾矿砂渗透破坏过程的细观结构表征,对比尾矿砂宏观力学特性,得到细粒尾矿砂不同渗透破坏类型的细观机理;采用分形理论分析细粒尾矿砂发生渗透破坏时不同分形维数下的破坏特征,提出了根据质量分维数的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类型判别准则。根据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进程中细观结构的表征变化,结合弹塑性理论和塑性损伤理论建立了细粒尾矿砂在渗透破坏过程中的细观结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并通过ABAQUS子程序实现了数值嵌入,将数值实验结果与实际原状样三轴试验数据及修正剑桥模型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与原状样三轴试验数据具有更好的吻合性。根据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的细观机理,从提升细粒尾矿砂本身力学性能和尾矿坝体整体性能出发,进行了细粒尾矿砂絮凝固化物理力学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研究对比了几种不同类型絮凝剂、固化剂的作用效果,得到了陈坑尾矿砂絮凝固化关键因子影响机制及组合优化方案。建立全尺寸陈坑尾矿坝三维模型,采用FLAC3D软件分别分析了现有标高、设计标高两种尾矿坝在排渗条件、应力作用、絮凝剂作用、固化剂作用下的运行渗流稳定性,并对比分析了不同组合优化方案对渗流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提出了适用于陈坑尾矿坝的渗流破坏防治对策。
张宇栋[3](2019)在《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系统集合巨量要素,构造致密而繁杂,其中蕴含和承载着严峻的火灾风险,不仅对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直接威胁,而且挑战着城市运行和发展的稳态基础。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致灾因子急剧增多,灾害机理愈加复杂,更广泛的未知影响牵连着消防安全问题在城市中与日俱显。虽然火灾风险演化与致灾危害在时空上是有限的,但城市火灾风险治理并非仅是区域的、局部的微观问题,通常所涉及的深层次本质在于城市的系统性矛盾。尽管关于城市消防安全领域无论是相关工程技术还是管理方法机制都获得了较丰硕的理论和实践积累,但在城市及社会发展新形势下仍存亟待解决的片面环节。利用和迎合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与应急管理改革双重叠加的历史契机,借助大数据思维,基于城市系统特性,结合一系列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探索在适当区域单元尺度下的城市火灾风险诊断模型和消防应急管理自适应机制,从而为城市的风险治理现代化提出完整、先进、可靠的方法理论模型与思路,不失为积极有益的创新研究。本文以城市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划分网格确立消防安全问题的单元对象,引入复杂适应系统(CAS)、灰色系统相似关联分析、大数据与情报科学等为理论基础,由文献研究为始,按照严格的逻辑展开探究,从如下5个方面分别概述主要涉及的研究内容及取得的成果创新:(1)通过文献调研,对城市灾害、城市安全、消防与应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梳理了城市消防安全的多重交叉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城市发展实际讨论提出问题需求。本文分析认为:对火灾风险的辨识与感知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的优先行动;探索挖掘大数据隐含的城市火灾知识内涵获得客观风险诊断,是突破火灾机理知识局限瓶颈的方法路径;风险评判所考虑的参量由静态的判断瞬时要素状态向动态的要素状态变化趋势转变,将改善城市火灾风险的诊断精准程度;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协同的关键是在有限资源力量下的构建匹配和适应风险变化的消防应急能力。(2)通过对城市系统安全结构及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特征的研究,探索城市系统安全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框架,完善了城市火灾风险全要素影响的理论支撑。利用熵理论与耗散结构分析了城市系统控制熵增量和引入负熵流维持运行和发展安全的本质。借助韧性城市概念从系统科学视角分析城市的空间、功能、结构等关键属性、系统本体及多层面耦合影响。通过分析城市系统常态、应变和失效结构开展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理论论述,挖掘城市灾害演化的内在规律。聚焦城市火灾风险系统,分析城市承灾体的脆弱性构成原理,透过系统秩序性角度揭示城市火灾演化规律。提出从“大安全”向“大应急”进化的思想,分析火灾风险诊断、消防应急准备与处置的功能任务需求。梳理出城市火灾风险涉及的要素类型及典型要素实例。(3)通过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为城市区域火灾风险治理创新模式搭建前置的组织信息资源整合与基础条件准备。一方面,分析提出城市面向消防安全的区域单元地理网格化原理及其划分规则。另一方面,以城市网格为火灾风险治理的区域单元,在智慧城市平台基础下,分析归结末端多源异构信息资源;在安全信息视域下,结合情报科学研究风险信息的迭代运机理;为规避关于城市火灾的知识瓶颈和风险研判过程中的主观影响,提出基于大数据思想的风险诊断情报体系。(4)利用城市区域单元的全要素状态全息火灾风险特征,基于灰色系统理论提出了创新的火灾风险诊断数学模型。该模型依据网格单元客观的要素状态信息并参照实际火灾案例信息,通过相似关联分析诊断火灾风险情况。随着模型参照案例和观测单元数据积累的不断丰富,对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诊断的精确度和敏感度将随之提高,从而推动模型的自适应进化,为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工作提供准确的决策支持。通过归结风险诊断的实践路径并加以拓展,提出基于风险诊断的灰色灾变演化趋势预测和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分布预警云图等应用。(5)基于CAS理论定性阐述城市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的自适应机制,基于“风险-能力”叠加效应分析,得出高原发风险与低适应能力共振导致火灾发生的原理,揭示消防应急工作之核心要义在于能力对风险的适应。在分析驱动自适应机制的动力结构和自适应机制驱动城市韧性的理论基础上,将“情景-应对”模式引入城市区域安全结构的秩序管理。借助能力成熟度模型,引入BP-DEMATEL算法探求消防应急能力的分析评价方法,并结合风险诊断模型输出结果构建消防安全“风险-能力”综合分析框架和自适应闭环模式。进而对应提出并阐述了城市自适应机制构建与发展举措,以及包括危险源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和险兆事件处置三项工作内容的“三预控”任务框架。
杨林[4](2018)在《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石油工程项目具有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复杂多样等特点,较高的管理成熟度能够帮助石油企业降低项目成本、控制项目风险、提升项目利润。在当今世界石油行业不景气、国际油价低迷、经营利润下滑的大环境下,石油企业深入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是提高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实现稳健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吸收国内外相关理论与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及其评价为研究重点,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展开系统而全面的研究。本文以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塔里木、大港、辽河、吉林、冀东、延长等多个油田分析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要素管理、集成管理三种不同的管理成熟度现状;运用文献阅览法、现场调查法获取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初步影响因素,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综合确定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最终影响因素,并利用ISM模型分析多因素间的层次结构,引入DEMATEL模型对多因素间的强弱程度展开进一步分析。基于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围绕系统性、适应性、合理性、导向性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在借鉴与参考OPM3等现有成熟度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石油工程项目自身的特点,建立包括项目生命周期、管理知识体系、项目类型层次、项目环境管理在内的四维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拟将其成熟度等级划分为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持续改进级五大等级,并且分别对每一个维度进行分析,探讨每个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依据系统、全面、科学的评价原则,通过文献分析与资料整理,确定所需的初步评价指标体系,再结合专家问卷调查法对指标进行筛选,通过信度和效度检验,确定最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熵权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网络分析法和集值统计,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德尔菲法,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基于逼近理想点,建立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以雷达图为依托,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最后,以陕甘宁盆地某区域石油钻井项目为例,对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进行应用。研究表明:建立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认清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与进一步提升具有十分显着的作用,本文对X公司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评价结果与其实际情况基本一致,由此证明评价模型的适用性与可靠性。立足石油企业提高项目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内在需求,综合考虑石油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直接影响因素及其评价指标,从组织学习、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三个方面入手,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进行深入探究,提出标杆瞄准、案例借鉴、短板改进等多种切实有效的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提升办法。最后,期望本文的研究内容能够对石油企业项目管理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和意义,促进我国石油企业整体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高。
吴明星[5](2018)在《C银行网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近代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软件引起的故障与硬件引起的故障比率为2.5:1,由软件引起的损失甚至可以占西方发达国家GDP的1%左右,严重影响了软件应用的大面积推广。在此背景下,软件质量管理被逐渐重视起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提高软件质量,来提升企业经济利润。近十年来,银行业发展迅速,同时也带动了银行软件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软件质量问题也困扰着银行科技部门,如何降低质量风险,提升软件项目质量也成为银行科技的热门话题。本文主要以C银行网银项目为例,参考了关于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有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实际调研以及运用CMMI模型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质量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银行软件项目质量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本论文分析了C银行当前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质量过程管理以及质量缺陷管理等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的近况,并提出在软件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需求管理不规范,缺少有成效的的缺陷管理方法而造成的项目质量低下、项目计划不合理从而导致了项目质量过程不合理、质量控制缺少力度导致项目缺陷多的问题。最终,针对当前C银行网银项目质量管理中的问题而提出了基于CMMI模型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及质量环理论来完善C银行科技部质量管理体系、规范需求管理措施、提升项目质量、按照质量管理的要求-制定合理的项目计划、加强软件项目质量管理等措施来提升网银项目质量管理改进方案。对C银行的质量管理建设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罗微琦[6](2018)在《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一种项目管理工具,一方面能总结一套通用的管理标准供企业中的项目共用,提高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指明了企业项目管理水平提升的路径与方法。企业还能通过使用或者借鉴世界先进水平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与世界级的项目管理实践经验接轨,进一步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国外关于这类模型的研究开始得较早,目前已有很多不错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模型的建立基于国外的实际情况,我国企业直接套用恐不符合实际。且现有的、较为流行的模型大多数适用于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不适用。本文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并考虑到中小型IT企业的特点建立一个简单适用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本文通过理论研究的方法,从企业特点和项目管理知识领域的内容出发,关注敏捷管理能力、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项目管控能力、项目整合管理四个评价领域,建立起一个分为4个领域、12个准则层指标、53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实证部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收集相关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量表整体分析与因子分析,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四大评价领域,并缩减准则层指标至11个、缩减二级指标至34个,完成了指标体系的筛选与修正。根据实证的结果以及理论研究建立起一个二维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一维沿袭通常的做法采用了五级成熟度,一维采用了经实证得到的指标体系。论文为中小型IT企业构建了一个简便且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该模型分四大领域对企业项目管理水平进行全方位评价,诊断出不足所在,为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指明方向。
舒平[7](2018)在《客运专线项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施工单位是客运专线项目的直接实施方和责任承担者,在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对项目质量绩效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而重大的影响,因此,从施工单位的角度来研究客运专线项目的质量绩效水平十分重要。这几年,虽然施工单位在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绩效研究上不断进步,一步步实现了标准化的管理手段,但尚未形成系统化的质量绩效评价模型,评价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评价方法存在规范性不足。因此本论文选取CMM,KPM3,OPM3几种典型的客运专线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对这几种模型的比较分析,最后将成熟度等级在OPM3模型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将衡量关键过程域的定性方法和确定指标体系的定量方法相结合,构建精细化成熟度模型,并用该模型评价施工方的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同时以成蒲客运专线项目为实例,通过成熟度模型的应用,提出整改措施。研究发现,借助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进行评价,能有效发现客运专线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实现施工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
李乔[8](2018)在《基于DPSIR的火电厂能效分析及减排成熟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作为碳排放最多的国家之一,承受着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减少碳排放并提高能源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以燃煤发电为主的电力供应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火电厂的煤炭消耗量占我国煤炭产量的一半以上,虽然节能减排工作实施了多年,但日益严重的污染物对环境仍然造成了较大的危害,因此火电厂减排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火电厂减排的发展是动态的,需要经历从不完善到完善、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组织需要对减排水平的发展过程进行持续的提升与改进。目前与减排相关的研究多是基于结果的,并没有对导致降低了排放结果的行为做出完整的归纳,而正是一系列的行为过程才可能造就减排的结果。而面对众多的减排管理措施,企业是否有能力实施并且实现,这就需要借鉴能力成熟度的思想,对企业可实施的减排实践设计一个分等级水平、有针对性的评估模型。本文尝试性的将能力成熟度模型(CMM)纳入到火电厂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中,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首先对火电厂的主要耗能设备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火电厂能源效率的DPSIR模型,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五个方面对火电厂能源效率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火电厂减排过程持续并不断改进的特点,建立了火电厂减排能力成熟度模型ER-CMM,将减排成熟度的整个过程划分为高排放级、中高排放级、中排放级、中低排放级、低排放级等五个由低到高的等级并阐述了各等级的特征。同时研究确定了减排能力成熟度的关键过程域,将其分为减排发展规划域、减排组织管理域、减排宣传教育域、减排管理制度域、减排技术方案域以及减排效果域,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减排能力成熟度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以某火电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选择梯形模糊数作为评价方法,对该火电厂的减排能力成熟度进行模糊综合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王婕[9](2017)在《施工方视角下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业作为我国支柱型产业之一,其涉及的范围广且规模也在不断增大。但是由市场经济所产生的行业间的竞争却也随之逐步升温。施工方若想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占领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则需要由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向规范化、制度化转变,实现精细化管理。工程项目质量的优劣与否对于工程项目总体目标的实现影响十分重大。因此,对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进行详细研究分析,构建一个系统性且有针对性的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模型来评价施工方的质量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质量,最终实现施工方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为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精细化管理的国内外现状;其次,选取了CMM、KPM3、OPM3几个典型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对这几个模型认真理解对比分析,提炼出适用于建立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的有效部分。随后,从多个角度分析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的现状,继而提出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接着提出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依据、等级划分原则、内部结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定性方法中的关键过程域分析及定量方法中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共同阐释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应用过程;最后,借助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对具体案例进行成熟度评估,确定项目管理处于何种成熟度等级。同时,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改进措施以供企业参考。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施工方有效评价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给出界定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的划分原则,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有助于施工方了解自身管理现状,找到薄弱环节,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的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改进措施,提高工程质量及核心竞争力。
周力[10](2016)在《基于CMMI的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研究》文中指出当今中国已经快速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的移动App犹如雨后春笋一样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依赖移动互联网了,特别是一线城市,从衣食住行到商务理财,移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的角角落落,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一款优秀的App能够给人们工作带来效率的提升,能够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相反一款设计不合理,质量粗糙的App会给使用者带来不好的体验,对于一些金融类的App(如理财软件)甚至会使用户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与此同时对于App的设计和开发者来说,这种糟糕的产品会给公司带来负面的影响,最终导致用户的大量流失。所以说,如何去提升产品的质量已经成为各大移动互联网公司迫在眉睫的事情。产品质量的好坏是由整个软件研发过程所决定。本文研究的对象为X公司。虽然X公司的产品已经是一个相当成功和大众化的App(2015年4月,活跃用户超过2.7亿),但在该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弊端:需求管理不规范,配置管理混乱,缺少有效培训过程等。这些不规范的流程已成为产品开发的隐患,严重制约的公司发展的步伐。为了解决研发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产品的质量。本文分析X公司研发过程中的问题,查找问题的根源,并针对产品研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包括需求管理、配置管理、质量保证、培训管理),引入CMMI模型加以改进,形成一套有具体的改进方案。通过对其的评估,确定该方案具备一定的操作性,能够完善软件开发过程,从而改善产品。目前对移动App这样新兴的产品,相关的研究成果比较有限。该方案的提出,不仅能够满足公司本身的需求,而且有一定的普适性。
二、CMM定量过程管理KPA实践分析中的软件过程的定量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MM定量过程管理KPA实践分析中的软件过程的定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现实意义 |
1.2.2 理论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主要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主要创新点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论文整体框架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相关研究现状 |
2.1 重大工程管理理论 |
2.1.1 重大工程概念 |
2.1.2 重大工程管理周期 |
2.2 重大工程决策理论 |
2.2.1 重大工程决策系统 |
2.2.2 重大工程决策特征 |
2.3 决策治理理论 |
2.3.1 决策治理概念 |
2.3.2 决策治理路径 |
2.4 能力成熟度理论 |
2.4.1 能力成熟度概念 |
2.4.2 常见能力成熟度模型 |
2.5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文献综述 |
2.5.1 国内研究现状 |
2.5.2 国外研究现状 |
2.5.3 问题归纳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指标筛选 |
3.1 决策治理能力指标筛选基础 |
3.1.1 评估指标选取原则 |
3.1.2 评估指标选取方法 |
3.2 决策治理能力指标遴选 |
3.2.1 指标遴选思路 |
3.2.2 评估指标初选 |
3.2.3 评估指标确认 |
3.2.4 评估指标框架 |
3.3 评估指标介绍与分析 |
3.3.1 决策治理主体指标分析 |
3.3.2 决策治理过程指标分析 |
3.3.3 决策治理智能化指标分析 |
3.3.4 决策治理方案质量指标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成熟度模型 |
4.1 决策治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评价方法 |
4.1.2 熵权法确认专家权重 |
4.1.3 Delphi-AHP确认指标权重 |
4.2 构建成熟度模型 |
4.2.1 成熟度模型梯级划分 |
4.2.2 成熟度模型关键实践评估标准 |
4.2.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成熟度等级定级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H公司气田群开发D项目为例 |
5.1 项目介绍 |
5.2 项目成熟度分析 |
5.2.1 项目客观指标数据 |
5.2.2 项目主观指标数据 |
5.3 项目成熟度分级确认 |
5.4 项目决策治理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评估体系指标调研问卷 |
附录二: 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指标重要性判断 |
附录三: H公司气田群D项目决策治理能力评分问卷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细粒尾矿坝渗透破坏多尺度灾变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文献综述 |
1.1.1 尾矿坝渗透破坏规律研究现状 |
1.1.2 尾矿坝渗透破坏类型及防控对策研究现状 |
1.1.3 分形理论在渗透破坏中的研究现状 |
1.1.4 土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研究现状 |
1.1.5 尾矿坝安全稳定性研究与致灾机理研究现状 |
1.2 现行研究的不足及关键科学问题 |
1.2.1 现行研究不足 |
1.2.2 关键科学问题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陈坑尾矿库工程勘探及尾矿库沉积规律 |
2.1 工程概况 |
2.2 工程勘探 |
2.2.1 实地勘探信息 |
2.2.2 岩土层分布及特征 |
2.2.3 尾矿库沉积规律 |
2.2.4 沉积层尾矿砂物理力学性质 |
2.2.5 尾矿库地下水埋藏条件及渗透特性 |
2.3 本章小结 |
3 细粒尾矿砂细粒含量影响下物理力学特性宏观试验研究 |
3.1 室内土工试验 |
3.1.1 全尾矿砂的击实试验 |
3.1.2 颗粒级配分析 |
3.1.3 尾矿砂比重试验 |
3.1.4 尾矿砂饱和含水率试验 |
3.1.5 尾矿砂固结试验 |
3.1.6 尾矿砂三轴剪切试验 |
3.1.7 变水头渗透试验 |
3.1.8 三轴渗透试验 |
3.2 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试验研究 |
3.2.1 小型渗透破坏试验 |
3.2.2 中型渗透破坏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微米CT扫描试验研究 |
4.1 渗透破坏过程宏细观结构表征研究 |
4.1.1 CT扫描试验装置及方案 |
4.1.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2 细粒尾矿砂细观结构渗透破坏分形特征研究 |
4.2.1 CT扫描试验 |
4.2.2 孔隙分维特征分析 |
4.2.3 孔径分维特征分析 |
4.2.4 质量分维特征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5 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细观损伤本构关系及数值试验研究 |
5.1 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过程细观结构损伤特征分析 |
5.2 细观结构损伤本构关系的建立过程 |
5.2.1 弹塑性损伤矩阵 |
5.2.2 塑性屈服函数 |
5.2.3 损伤演化规律 |
5.2.4 求解过程 |
5.3 ABAQUS子程序的数值试验研究 |
5.3.1 ABAQUS软件简介 |
5.3.2 本构模型的数值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细粒尾矿砂渗透破坏细观机理下的防治措施研究 |
6.1 细粒尾矿砂复合高分子絮凝剂沉降试验研究 |
6.1.1 细粒尾矿砂物理性质 |
6.1.2 单因素絮凝剂沉降试验 |
6.1.3 絮凝剂正交试验 |
6.1.4 复合絮凝后细粒尾矿力学性质的变化 |
6.2 细粒尾矿砂复合固化剂固化试验研究 |
6.2.1 细粒尾矿砂的土力学参数 |
6.2.2 细粒尾矿砂固化试验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7 工程尺度下尾砂坝渗流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
7.1 陈坑尾矿坝模型概况 |
7.2 全尺寸尾矿库三维模型的建立 |
7.3 尾矿坝流固耦合渗流模拟 |
7.3.1 尾矿坝渗流分析 |
7.3.2 添加最佳絮凝剂配比尾矿坝渗流分析 |
7.3.3 添加最佳固化剂配比尾矿坝渗流分析 |
7.3.4 各状态下尾矿坝渗流场分析 |
7.4 尾矿坝安全稳定性分析 |
7.4.1 尾矿坝安全稳定性分析 |
7.4.2 添加最佳絮凝剂配比尾矿坝安全稳定分析 |
7.4.3 添加最佳固化剂配比尾矿坝安全稳定性分析 |
7.5 尾矿坝渗透破坏防治措施效果对比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 |
8.1 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ABAQUS软件UMAT子程序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火灾风险背景概述 |
1.1.2 城市发展与城市安全背景概述 |
1.1.3 应急管理与消防安全背景概述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2.2 理论与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框架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安全及消防问题研究分析与述评 |
2.1 城市灾害与安全研究现状分析 |
2.1.1 城市灾害研究 |
2.1.2 城市安全研究 |
2.1.3 智慧城市的安全实践研究 |
2.2 消防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分析 |
2.2.1 城市火灾机理研究 |
2.2.2 火灾影响因素及风险评估研究 |
2.2.3 消防安全管理研究 |
2.2.4 应急管理研究 |
2.3 研究评述与问题归纳 |
2.4 小结 |
第3章 城市系统安全结构与消防安全基础 |
3.1 城市的系统科学研究与本质结构分析 |
3.1.1 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城市系统分析 |
3.1.2 城市空间结构功能分布与系统韧性 |
3.1.3 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研究 |
3.2 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研究 |
3.2.1 城市火灾风险系统的要素及内涵 |
3.2.2 系统秩序性角度分析城市火灾演化规律 |
3.2.3 面向消防安全的城市应急管理需求体系 |
3.3 城市火灾风险影响要素研究 |
3.4 小结 |
第4章 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整备 |
4.1 面向消防安全的城市区域网格化研究 |
4.1.1 网格化火灾风险治理研究 |
4.1.2 城市地理网格单元规划 |
4.2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要素信息化研究 |
4.2.1 信息归集与数据表示 |
4.2.2 消防安全信息情报分析 |
4.2.3 基于大数据的风险诊断框架 |
4.3 城市区域网格化与风险要素信息化应用实证 |
4.4 小结 |
第5章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诊断模型研究 |
5.1 风险诊断模型相似关联算法 |
5.1.1 信息数据混合归类分析 |
5.1.2 要素参数的数字化与标准化 |
5.1.3 风险要素比重分析与权值计算 |
5.1.4 动态要素演化行为分析的时序相似关联度算法 |
5.2 风险诊断实践模型 |
5.2.1 综合要素加权相似关联计算与优势分析 |
5.2.2 诊断结果分析与实践路径规划 |
5.2.3 基于风险诊断的灰色灾变演化趋势预测 |
5.2.4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分布预警云图 |
5.3 城市网格风险诊断模型应用实证 |
5.4 小结 |
第6章 城市消防安全自适应机制研究 |
6.1 自适应机制概念模型分析与构建 |
6.1.1 城市风险的自适应定性描述 |
6.1.2 “风险-能力”叠加效应分析 |
6.1.3 自适应机制的动力结构分析 |
6.1.4 适应性驱动的城市韧性增长 |
6.1.5 基于火灾情景的城市系统安全结构秩序管理 |
6.2 消防应急能力适应研究 |
6.2.1 消防应急能力成熟度模型 |
6.2.2 能力分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6.2.3 能力成熟度分级评价 |
6.2.4 综合“风险-能力”分析的城市消防安全研究 |
6.3 综合“风险-能力”分析实证 |
6.4 城市区域火灾风险治理策略 |
6.4.1 风险治理组织重构与高可靠性组织建设 |
6.4.2 适应风险变化的动态应急准备 |
6.4.3 “三预控”任务框架 |
6.5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成果归纳及创新点总结 |
7.1.1 主要研究结论与成果 |
7.1.2 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1.1 理论背景 |
1.1.2 现实背景 |
1.1.3 研究的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
1.2.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1. 研究对象 |
1.4.2. 内容结构 |
1.4.3. 研究重点与难点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研究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石油工程项目含义及类型层次 |
2.1.2 石油工程项目特点 |
2.1.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含义及表征 |
2.1.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 |
2.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 |
2.1.6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作用 |
2.2 研究基础 |
2.2.1 项目管理成熟度理论 |
2.2.2 项目评价理论 |
第3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影响因素系统分析 |
3.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现状及问题 |
3.1.1 现状及问题分析的目的与角度 |
3.1.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4 石油工程项目集成管理成熟度现状 |
3.1.5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存在问题 |
3.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调查 |
3.2.1 影响因素获取途径 |
3.2.2 影响因素的初选 |
3.2.3 调查问卷设计 |
3.2.4 调查过程及数据处理 |
3.2.5 影响因素的确定 |
3.2.6 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
3.3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结构化分析 |
3.3.1 结构关系模型 |
3.3.2 结构模型解释 |
3.4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的DEMATEL模型分析 |
3.4.1 DEMATEL方法实施步骤 |
3.4.2 影响因素DEMATEL分析 |
第4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4.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构建的原则和依据 |
4.1.1 指导原则 |
4.1.2 形成依据 |
4.2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框架 |
4.2.1 模型维度 |
4.2.2 成熟度等级 |
4.2.3 关键过程域 |
4.2.4 多维度综合模型 |
4.3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维度分析 |
4.3.1 过程周期阶段划分 |
4.3.2 周期各阶段管理任务及行为持性 |
4.3.3 行为特性对项目管理绩效的影响作用 |
4.3.4 周期管理对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4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维度分析 |
4.4.1 石油工程项目知识管理体系 |
4.4.2 基于石油工程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管理要素识别 |
4.4.3 管理要素对项目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5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维度分析 |
4.5.1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变量 |
4.5.2 环境维度对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影响机制分析 |
4.6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维度分析 |
4.6.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划分 |
4.6.2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与项目管理成熟度关系分析 |
第5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研究 |
5.1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的原则与思路 |
5.1.1 评价原则 |
5.1.2 评价思路 |
5.1.3 评价步骤 |
5.2 石油工程项目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 |
5.2.1 过程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2.2 过程管理成熟度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3 石油工程项目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 |
5.3.1 要素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3.2 基于熵权的多要素评价模型 |
5.4 石油工程项目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 |
5.4.1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5.4.2 环境管理成熟度评价指标权重的网络分析法 |
5.4.3 基于集值统计的评价指标量化模型 |
5.5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
5.5.1 石油工程项目类型层次表征 |
5.5.2 项目类型层次管理成熟度评价 |
5.6 石油工程项目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
5.6.1 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概述 |
5.6.2 基于逼近理想点的综合管理成熟度评价 |
5.7 基于雷达图的评价结果分析 |
5.7.1 雷达图介绍 |
5.7.2 评价结果分析 |
5.8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评价模型应用 |
5.8.1 案例背景 |
5.8.2 模型应用 |
5.8.3 案例启示 |
第6章 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提升路径 |
6.1 提升原因分析 |
6.2 组织学习 |
6.2.1 基于标杆瞄准的组织学习 |
6.2.2 基于项目实践案例的经验分析 |
6.2.3 基于短板改进的重点管理 |
6.2.4 基于现代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及应用 |
6.3 技术创新 |
6.3.1 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
6.3.2 非常规油气资源项目的技术创新 |
6.3.3 石油工程项目技术协同创新 |
6.4 管理创新 |
6.4.1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组织战略 |
6.4.2 将项目管理成熟度纳入绩效考核 |
6.4.3 将关键过程域的实现纳入组织目标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进一步研究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C银行网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1.4 基本思想与论文架构 |
2 相关理论概述 |
2.1 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2 CMMI模型理论 |
2.3 质量环持续改进理论 |
2.4 质量管理七类工具 |
2.5 经典风险管理理论 |
3 C银行企业网银项目质量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C银行企业网银项目背景 |
3.2 C银行质量管理组织角色 |
3.3 C银行企业网银项目质量问题现状 |
3.4 C银行企业网银项目质量问题分析 |
3.4.1 定性分析 |
3.4.2 定量分析 |
4 C银行企业网银项目质量改进方案 |
4.1 项目质量规划 |
4.2 基于CMMI模型的质量管理实施 |
4.2.1 需求管理 |
4.2.2 配置管理 |
4.2.3 项目质量保证 |
4.2.4 项目质量控制 |
4.3 项目质量改进 |
5 C银行企业网银质量改进效果 |
6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企业网银产品质量调查问卷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综述 |
第一节 我国中小型IT企业的界定与研究范围的确定 |
一、IT企业的界定 |
二、中小型企业的界定 |
第二节 我国中小型IT企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
第三节 IT企业的项目管理 |
一、项目和项目管理的概念 |
二、IT企业项目管理 |
第四节 建立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必要性 |
第三章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概述 |
第一节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二节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介绍 |
一、CMM模型 |
二、OPM3模型 |
三、K-PMMM模型 |
四、PMS-PM3模型 |
第三节 常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对比分析 |
第四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一节 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一、建立指标体系的总体思路与原则 |
二、评价指标参考范围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建立 |
第二节 调查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处理 |
一、问卷的设计与调查 |
二、数据分析 |
第五章 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建立 |
第一节 模型各维度权重的确定 |
第二节 模型的建立 |
第三节 模型的解释 |
一、成熟度等级的划分 |
二、各指标的解释 |
第四节 模型的应用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 |
第三节 后续研究建议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客运专线项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质量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3.2 国内质量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现状总结 |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主要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点 |
2 客运专线项目成熟度模型下绩效评价研究的基础 |
2.1 客运专线项目概论 |
2.1.1 客运专线项目管理体制 |
2.1.2 客运专线项目及其特点 |
2.1.3 客运专线项目中施工单位的主要职责 |
2.1.4 客运专线项目中施工单位视角的特色性分析 |
2.2 质量绩效评价的理论支撑 |
2.2.1 绩效评价的基本理论 |
2.2.2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 |
2.3 现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介绍 |
2.3.1 项目管理成熟度概念 |
2.3.2 项目管理成熟度几个典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施工单位的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绩效评价现状分析 |
3.1 施工单位现行的质量绩效评价现状 |
3.1.1 施工单位现行的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绩效评价模型 |
3.1.2 施工单位现行的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3 施工单位现行的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绩效评价方法 |
3.2 施工单位现行质量绩效评价的不足及原因 |
3.2.1 未形成系统性评价模型的原因 |
3.2.2 未形成科学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因 |
3.3 本章小结 |
4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
4.1 成熟度模型提出依据及划分原则 |
4.1.1 模型提出依据 |
4.1.2 模型等级划分原则 |
4.1.3 模型内部结构阐述 |
4.2 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4.3 成熟度模型应用 |
4.3.1 成熟度模型的关键过程域分析 |
4.3.2 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5 应用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案例具体测评分析 |
5.2.1 关键过程域分析结果 |
5.2.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 |
5.3 案例在成熟度模型的具体表述 |
5.4 具体改进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关键过程域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 B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评价指标隶属度调查问卷 |
附录 C 成蒲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关键过程域调查问卷 |
附录 D 成蒲客运专线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指标体系评分表 |
致谢 |
(8)基于DPSIR的火电厂能效分析及减排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能力成熟度模型方面的研究 |
1.2.2 火电厂减排方面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火电厂减排能力成熟度评价理论及方法 |
2.1 DPSIR模型 |
2.1.1 DPSIR模型的发展 |
2.1.2 DPSIR模型结构 |
2.1.3 DPSIR应用于火电厂能源效率分析的优势 |
2.2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涵及内容 |
2.2.1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涵 |
2.2.2 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内容 |
2.2.3 能力成熟度模型对于火电厂减排管理的借鉴意义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DPSIR模型的火电厂能源效率分析 |
3.1 能源效率概述 |
3.2 火电厂主要耗能设备分析 |
3.3 火电厂能源效率的DPSIR模型 |
3.3.1 驱动力因素分析 |
3.3.2 压力因素分析 |
3.3.3 状态因素分析 |
3.3.4 影响分析 |
3.3.5 响应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火电厂减排成熟度模型的评价体系 |
4.1 减排成熟度模型等级划分 |
4.2 减排能力成熟度等级的特征 |
4.3 减排能力成熟度的关键过程域分析 |
4.3.1 减排发展规划域 |
4.3.2 减排组织管理域 |
4.3.3 减排宣传教育域 |
4.3.4 减排管理制度域 |
4.3.5 减排技术方案域 |
4.3.6 减排效果域 |
4.4 减排能力成熟度评价指标体系 |
4.4.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步骤 |
4.4.2 评价指标选取及依据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梯形模糊数的成熟度评价及实证研究 |
5.1 评价方法简介 |
5.1.1 模糊集合概述 |
5.1.2 梯形模糊数 |
5.1.3 语言值梯形模糊数的运算 |
5.1.4 梯形模糊数相似度的计算 |
5.1.5 基于梯形模糊数的相似度分析 |
5.2 某火电厂减排成熟度实证研究 |
5.2.1 某火电企业概述 |
5.2.2 某火电企业减排成熟度综合评价 |
5.2.3 评价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其他成果 |
致谢 |
(9)施工方视角下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界定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主要技术路线 |
1.7 研究创新点 |
2 现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介绍 |
2.1 项目管理成熟度概念 |
2.2 项目管理成熟度几个典型模型 |
2.2.1 CMM模型阐析 |
2.2.2 KPM3模型阐析 |
2.2.3 OPM3模型阐析 |
2.3 几种模型对比分析 |
2.3.1 模型诞生比较 |
2.3.2 模型级别比较 |
2.3.3 综合比对分析 |
3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现状分析 |
3.1 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3.1.1 人员方面的现状 |
3.1.2 材料管理方面的现状 |
3.1.3 设备管理方面的现状 |
3.1.4 制度方面的现状 |
3.1.5 信息化建设方面的现状 |
3.2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特征分析 |
3.3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
3.3.1 外部市场要求 |
3.3.2 内部发展要求 |
4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模型构建 |
4.1 成熟度模型提出依据及划分原则 |
4.1.1 模型提出依据 |
4.1.2 模型等级划分原则 |
4.1.3 模型内部结构阐述 |
4.2 成熟度模型的构建 |
4.3 成熟度模型应用 |
4.3.1 成熟度模型的关键过程域分析 |
4.3.2 成熟度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
5 应用实例 |
5.1 项目概况 |
5.2 案例具体测评分析 |
5.2.1 关键过程域分析结果 |
5.2.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结果 |
5.3 案例在成熟度模型的具体表述 |
5.4 具体改进措施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 文献 |
附录A AHP判断矩阵的构造及计算过程 |
附录B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关键过程域筛选调查问卷 |
附录C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评价指标隶属度调查问卷 |
附录D 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影响因素评价指标权重确定专家调查表 |
附录E 贵州XX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关键过程域调查问卷 |
附录F 贵州XX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成熟度指标体系评分表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10)基于CMMI的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汇集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2章 软件过程改进理论 |
2.1 能力成熟度模型定义 |
2.2 软件过程改进概述 |
2.3 敏捷开发中过程管理思想 |
2.4 国内外过程改进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本章小结 |
第3章 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问题分析及定位 |
3.1 X公司概况 |
3.2 X公司软件研发能力现状 |
3.2.1 X公司软件规模情况 |
3.2.2 X公司软件研发情况 |
3.3 X公司软件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
3.3.1 X公司软件存在的问题 |
3.3.2 X公司软件问题统计及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4章 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策略 |
4.1 完善研发需求管理 |
4.1.1 需求评审 |
4.1.2 需求变更控制 |
4.2 落实配置管理 |
4.2.1 软件配置管理组织 |
4.2.2 软件配置管理计划 |
4.2.3 软件配置管理活动 |
4.3 强化项目过程的跟踪与监督 |
4.3.1 跟踪项目计划 |
4.3.2 收集和分析数据 |
4.3.3 项目计划报告和过程控制 |
4.4 组建质量保证团队 |
4.4.1 构建团队 |
4.4.2 团队活动和目标 |
4.5 推动培训体系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5章 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实施 |
5.1 方案试点 |
5.1.1 项目背景简介 |
5.1.2 方案实施 |
5.1.3 效果评估 |
5.2 方案推广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和清单 |
四、CMM定量过程管理KPA实践分析中的软件过程的定量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大工程决策治理能力研究[D]. 侯妍.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2]细粒尾矿坝渗透破坏多尺度灾变机理研究[D]. 时悦琪.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3]城市区域消防安全风险诊断与自适应机制研究[D]. 张宇栋.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4]石油工程项目管理成熟度研究[D]. 杨林.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5]C银行网银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吴明星.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6]中小型IT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研究[D]. 罗微琦. 云南大学, 2018(01)
- [7]客运专线项目施工单位质量管理绩效评价研究[D]. 舒平. 西华大学, 2018(01)
- [8]基于DPSIR的火电厂能效分析及减排成熟度研究[D]. 李乔. 华北电力大学, 2018(01)
- [9]施工方视角下工程项目质量精细化管理成熟度研究[D]. 王婕. 西华大学, 2017(03)
- [10]基于CMMI的X公司软件研发过程改进研究[D]. 周力.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标签:过程管理论文; 软件过程论文; 项目管理方法论文; 精细化管理论文; 工程项目风险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