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叶芝兰的“银”(论文文献综述)
张云[1](2021)在《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观察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饲养组、模型组及推拿组,每组20只。模型组与推拿组均采用睡眠剥夺水箱进行每天不足6小时睡眠的睡眠剥夺,正常饲养组于每天同一时间放入模拟水环境水箱内,推拿组予以手法干预,连续14天。实验结束后,采集标本。ELISA法测垂体β-EP含量,免疫组化法测下丘脑CRH表达,ELISA法测血浆促肾上腺皮质素(ACTH)与皮质酮(CORT)水平。并对检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垂体β-EP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垂体β-EP含量分别为(170.63±32.66)pg/mg与(221.57±40.54)pg/mg,均高于正常饲养组(143.52±26.71)pg/m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高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2)下丘脑CRH表达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模型组与推拿组中分布于下丘脑神经元胞浆的免疫组化阳性黄色反应物颜色均较正常饲养组深,但推拿组较模型组浅,即推拿组经推拿刺激后下丘脑CRH表达量升高放缓。(3)血浆ACTH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浆ACTH含量分别为(47.80±6.46)ng/L与(36.25±8.34)n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29.13±1.6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有显着性(P<0.05)。(4)血浆CORT水平结果:模型组与对推拿组血清CORT含量分别为(8.23±2.34)μg/L与(5.52±0.92)μg/L,均高于正常饲养组(5.37±1.24)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推拿组明显低于模型组,且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健推拿手法通过促进脑垂体β-EP释放,降低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下丘脑CRH、血浆ACTH及CORT含量,抑制HPA轴功能过度亢进,从而发挥其对疲劳型亚健康状态的调治作用。
李振霞[2](2021)在《“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野大麦(Hordeum brevisubulatum)内生真菌(Epichlo?bromicola)共生体是我国北方一类常见的禾草内生真菌共生体。本论文以兰州大学野生栽培驯化的生态修复兼饲用牧草新品系-“河西”野大麦(H.brevisubulatum cv.Hexi)为研究对象,以老芒麦(Elymus sibiricus)和碱茅(Puccinellia distans)作为对照,通过对种子和幼苗的耐盐性及田间生长条件下营养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所获主要结果如下:1)“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期的耐盐性优于老芒麦和碱茅。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胚芽鲜重、胚根鲜重和胚根长等指标均随盐浓度的升高而降低。不同盐浓度(0、100、200、300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种子发芽率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相对盐害率显着低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300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发芽率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84.31%、88%和43.14%、72%,相对盐害率分别降低了39.54%、41.60%和8.21%、30.36%。在高盐浓度处理下,“河西”野大麦种子活力指数、胚芽和胚根鲜重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300 m M和400 m M时,“河西”野大麦种子活力指数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28.03%、62.02%和10.83%、42.64%。2)在温室盆栽条件下,“河西”野大麦幼苗期的耐盐性与营养品质优于老芒麦,而与碱茅无显着差异。盐胁迫显着降低了幼苗的株高、干重、氮、磷、钾、粗纤维和洗涤纤维的含量(P<0.05),但显着增加了粗蛋白、无氮浸出物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P<0.05)。在300 m M和400 m M处理下,“河西”野大麦幼苗根长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32.80%、22.34%和27.70%、29.57%,幼苗地上部干重分别提高了32.89%、35.44%和48.82%、38.75%;“河西”野大麦粗蛋白较老芒麦提高了20.22%、19.98%,但较碱茅降低了12.79%、10.90%,相对饲用价值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9.25%、16.85%和1.94%、9.19%;而“河西”野大麦幼苗的中性洗涤纤维较老芒麦降低了5.26%、13.19%,酸性洗涤纤维较老芒麦降低了18.56%、29.39%,但与碱茅无显着差异。3)在盐碱地大田栽培条件下,“河西”野大麦营养成分和牧草品质优于老芒麦和碱茅。在抽穗期,“河西”野大麦分蘖数和地上部干重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14.07%、19.81%和40.89%、47.70%。“河西”野大麦的全氮、全磷和钠离子含量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也显着高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而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的含量显着低于老芒麦和碱茅(P<0.05)。在抽穗期,“河西”野大麦全氮含量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41.91%、52.78%,全磷含量分别提高了8.30%、38.87%;粗蛋白含量较老芒麦和碱茅分别提高了41.87%、52.71%,粗纤维含量分别降低了31.44%、27.89%,相对饲用价值分别提高了19.15%、9.84%。
叶芝兰[3](2020)在《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土壤缺钾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世界性问题,严重制约着作物的优质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揭示作物耐低钾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作物耐低钾品种培育进而缓解钾肥的依赖性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L.subsp.spontaneum)是我国宝贵的资源,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具有很强的耐胁迫性,发掘耐低钾种质与相关基因可为大麦及其他作物耐低钾育种提供优异遗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西藏野生大麦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耐低钾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低钾胁迫影响大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供试材料为西藏野生大麦XZ153(耐低钾)、西藏野生大麦XZ141(低钾敏感)和栽培品种浙大9号(低钾敏感),在苗期分别进行低钾(0.01 mM KCl,LK)和正常钾(1 mM KCl,NK)处理。结果表明,低钾胁迫抑制大麦生长,减少干物质积累,但耐低钾基因型XZ153受影响较小。与另外两个大麦基因型相比,XZ153在低钾胁迫下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较小,钾从老叶转移至新叶较多。此外,在低钾胁迫下,植株体内的H+/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显着升高,其中H+/K+-ATP酶以XZ153最高。XZ153耐低钾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与其K+转移能力较强,从而使新生叶保持较为正常的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有关。2.基于RNA-Seq技术的大麦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表达谱分析供试材料为西藏野生大麦XZ153(耐低钾)和栽培品种浙大9号(低钾敏感),利用Illumina的RNA-Seq技术分析了苗期不同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转录组。低钾处理后,在两个基因型的上部第2叶(YL2)叶和第3叶(YL3叶)共鉴定到726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基因XZ153多于浙大9号,YL2叶多于YL3叶。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代谢、翻译、RNA甲基化和脱落酸应答是主要的生物学过程;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将1395个差异基因编码的酶类划分至49条不同的代谢通路中。XZ153耐低钾与以下特性有关:YL2有较强的钾吸收和积累能力,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较为完善的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3.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microRNAs及其靶标的鉴定与分析供试材料与(2)相同,利用小RNA以及降解组分析鉴定两个基因型中响应低钾胁迫的microRNAs及其靶标。共鉴定到1088个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降解组分析确定了相应的靶基因。通过比较分析,鉴定到65个响应低钾胁迫的候选差异表达miRNA。其中,低钾胁迫下miR164c、miR169h和miR395a共同介导TCA循环、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osa-miR166g-3p和ghr-miR482b可能是介导低钾胁迫下钙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ata-miR396c-3p和osa-miR171e-5p调节蛋氨酸补偿途径;miR160a、miR396c和miR169h调节植物光合作用,这些特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靶标在低钾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和转运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供试材料为179份西藏一年生野生大麦,利用11013个DArT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确定低钾胁迫下与钾吸收速率(KUR)、钾转运速率(KTR)以及其它性状相关的基因或位点。植物组织中钾浓度和含量、钾吸收速率和钾转移速率在野生大麦群体中存在显着的差异,且均符合正态分布。在KUR和KTR性状中鉴定到3个显着的QTLs,位于1号和6号染色体上,其中三个重要的基因产物是阳离子/质子逆向转运蛋白19、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9和SAM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此外,还发现了一些与K+信号相关的独特候选基因,包括K+通道、K+转运体和乙烯响应基因。
王聪[4](2020)在《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豆是重要的豆类作物,其生长发育代谢离不开光能,提高大豆群体的光能利用率是增加大豆产量的关键。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发生改变,会直接影响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从而影响大豆的光合作用等生理作用,导致产量发生改变。因此明确大豆合理冠层结构,提高大豆冠层内光能利用率和大豆产量具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于2018-2019年进行,选取适宜密度分别为15万株/hm2、30万株/hm2、45万株/hm2的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探究遮阴对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并利用人工遮阴的方法探究光合有效辐射与光合速率的关系,拟合相关曲线,对田间大豆冠层光合速率进行估算。本试验结果表明: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随着生育期的递增呈现先增后降的单峰曲线变化趋势,在R4达到最大,供试品种间差异显着。合农60叶面积分布主要集中在上层,垦丰16和东农豆252主要集中在中、上层,三个供试品种下层叶面积均分布较少。晴天中午垦丰16和东农豆252生长点处和茎秆中部的光合有效辐射显着高于合农60,子叶痕处品种间无明显的差异。供试品种冠层生长点处光合有效辐射明显高于茎秆中部和子叶痕处。随着大豆生育时期的推进,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晴田中午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Y)与叶面积指数(x)关系符合方程:Y=116.0815+1377.64×0.37421x。光合有效辐射(PAR)与供试大豆品种的净光合速率(Pn)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东农豆252净光合速率Pn(Y)与光合有效辐射PAR(x)的关系符合方程:Y=2.73164+0.00478x,合农60:Y=2.18355+0.00711x,垦丰16:Y=2.99273+0.00639x。晴天中午供试大豆品种冠层上层、中层的平均净光合速率较高,下层较低。垦丰16冠层上层和中层平均净光合速率高于东农豆252和合农60,下层三者无明显差异。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大豆冠层各层平均光合速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单位面积大豆冠层上层同化CO2速度最高,中层次之,下层最低。合农60上层同化CO2的速度显着高于垦丰16和东农豆252,垦丰16和东农豆252冠层中层和下层同化CO2的速度显着高于合农60。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合农60上层同化CO2速度逐渐变大,中层和下层逐渐减小,垦丰16和东农豆252无明显变化。随着遮阴水平的增加,供试品种Phi2逐渐增加,Phi NO变化不明显,Phi NPQ和NPQ逐渐降低,Fm、Fv/Fm、F0逐渐增大。随着生育时期的递进,垦丰16和合农60相对叶绿素含量呈现增加趋势,在R6达到最大,东农豆无明显变化,各品种Fs、Fv/Fm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在R4时期达到最大,且不同遮阴处理变化规律相同。供试品种粒重和粒数主要集中在上层,下层分布较少。各层粒重大小顺序为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垦丰16上层的粒数显着高于东农豆252和合农60,供试品种下层粒数大小顺序为东农豆252>垦丰16>合农60。垦丰16、合农60两年产量和产量积累速度均显着高于东农豆252,垦丰16与合农60无明显差异。
方临志[5](2019)在《光质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菜用大豆(Glycine max)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深受人们喜爱,其市场需求极大。光质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的效应是发展菜用大豆植物工厂栽培技术的基础。目前,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对光质的响应的报道较少。本试验以毛豆3号为材料,采用营养液栽培方式,以LED(light emitting diodes)灯为生长光源,设置7个光质处理:红光(0B:100R%),蓝光:红光=1:9(10B:90R%),蓝光:红光=1:3(25B:75R%),蓝光:红光=1:1(50B:50R%),蓝光:红光=4:1(80B:20R%),蓝光:红光=9:1(90B:10R%),蓝光(100B:0R%)。从叶绿素含量,形态,生物量,光合性能,叶绿素荧光特性,糖类代谢状况,矿质元素积累特性,产量,品质等方面探究光质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光质对菜用大豆营养生长期(V3期)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特性,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产生了显着性影响。0B:100R%显着提高叶片的叶绿素b含量,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红蓝光组合处理叶片具有较高的光合色素总量和叶绿素a/叶绿素b。0B:100R%诱导了菜用大豆的胁迫响应,显着降低了叶片的光形态Ⅱ(PSⅡ)的最大光合量子产量(Fv/Fm),PSⅡ的实际光量子产量(ΦPSⅡ),相对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 P),非光化学淬灭系数(q N)等叶绿素荧光指标。生长在0B:100R%处理下的叶片在光周期结束时积累了大量的可溶性糖和淀粉,而经过暗周期却分别消耗了52.86%和71.30%,远高于其它处理。0B:100R%处理下叶片编码蔗糖转运蛋白的关键基因的表达也受到了抑制。(2)生长在不同光质下的菜用大豆,其形态也具有显着性差异。0B:100R%处理的植株茎伸长生长过度,而横向生长、叶片伸展、根系伸长生长和分枝的产生都受到抑制,V3期的壮苗指数也最小,仅为0.05,而生长在50B:50R%和80B:20R%两个处理的植株具有较适宜的株型,壮苗指数也较大,分别为0.21和0.25。(3)光质对菜用大豆各个生长发育阶段的光合特性产生了显着性的效应。0B:100R%处理叶片光合参数非常低,其中净光合速率在V3,盛花期(R2期)和开始鼓粒期(R5期)三个时期都是最低的,分别为11.47μmol CO2·m-2·s-1,10.01μmol CO2·m-2·s-1,12.09μmol CO2·m-2·s-1,而25B:75R%,50B:50R%和80B:20R%三个处理的叶片光合参数较高。(4)生长在25B:75R%和80B:20R%两个处理下菜用大豆植株在V3期和鼓粒期(R6期)都表现出非常高的植株生物量,且其鲜荚产量比鲜荚产量最低的0B:100R%处理分别高88.18%和69.54%,而0B:100R%处理的植株在两个时期生物量都较低。25B:75R%和80B:20R%两个处理植株的分枝数,一粒荚数,二粒荚数,三粒荚数和总荚数也都非常高。(5)光质对菜用大豆豆荚的品质产生了显着性的影响。50B:50R%和80B:20R%两个处理豆荚荚皮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都较高。0B:100R%处理有利于菜用大豆籽粒中糖分的积累,达到56.95 mg·g-1,而蓝光比例高的组合光处理则有利于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的积累。(6)生长在不同光质中的菜用大豆植株,其体内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特性也具有显着性差异。蓝光比例高的组合光处理植株积累较多氮元素和磷元素,而各个处理植株体内的钾素含量水平差异较小。综上所述,80B:20R%的光质处理是比较适宜的菜用大豆设施栽培的光质,生长在80B:20R%处理下的植株各项形态,生物量,生理生化,产量及品质指标都表现出优势。
方临志,马稚昱,年海,吴卓晏,王巧彬,马启彬,程艳波,牟英辉[6](2018)在《光质对菜用大豆苗期光形态建成及根冠比的影响》文中提出发光二极管(LED)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温室栽培作物及科研的光源。本研究以上海青、华夏7号和浙鲜豆5号3个品种菜用大豆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LED植物生长灯为光源,研究相同光照强度(180±5μmol·m-2·s-1)下,不同光质对菜用大豆光形态建成和根冠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白光相比,以红光为主的光质处理显着提高了菜用大豆的株高和下胚轴长度,随着组合光中红光比例的增加,植株的复叶面积逐渐增大;蓝光及以蓝光为主的组合光明显促进了根系的生长;相对于单色光组合光能提高菜用大豆地上部生物量、地下部生物量及根冠比;菜用大豆对光质的响应存在着品种间差异。
张现征[7](2018)在《光质调控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作物之一,在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LED(Light-Emitting Diode)作为一种新型优质光源,可以根据植物的生长需要对发光光谱进行精确调控。进一步开展LED光质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研究,对设施光环境调控和番茄优质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光质LED:白光(对照,447nm和551nm)、红光(630nm)、蓝光(450nm)、绿光(517nm)红/蓝3:1(R3B1),研究了光质对番茄植株生长、果实品质的影响并初步探究了其调控机理,主要结果如下:1.与其他处理相比,红/蓝3:1组合光最有利于番茄幼苗生长,其壮苗指数、根冠比、光合能力均显着高于其他光质处理。其次是绿光,可以促进番茄幼苗茎的增粗,增加株高、鲜重和比叶面积。2.不同光质对番茄的果实营养品质影响显着。红光处理显着提高番茄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和糖酸比,有利于番茄果实转色,提高果实品质。3.本试验共检测出芳香物质73种,主要为醇类、醛类、烷烃类、酮类和酯类。其中,醛类物质最多共有26种,其次是醇类15种。检测到主要特征效应化合物有8种:己醛、β-紫罗酮、1-戊烯-3-酮、反-2-己烯醛、2-异丁基噻唑、反-2-庚烯醛、6-甲基-5-庚烯-2-酮、顺-3-己烯醇。不同光质对番茄风味品质影响显着。红光处理提高了脂类物质的含量;蓝光对醇类物质的合成有促进作用;而绿光处理较有利于提高芳香物质的种类数。4.通过对红蓝光质处理下的番茄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鉴定得到249个miRNA,其中20个在红蓝光质处理下差异表达。进一步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了靶基因预测,共找到的555个靶基因,其中发现已明确参与调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的关键基因mi R156家族和抗逆调节基因miR169家族。红光处理下调了调节控制植物生长发育关键基因miR156家族的表达;蓝光处理抗逆调节基因miR169家族的表达上调。这说明这些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miRNA的调控,也说明miRNA参与了光调控过程。
龚洪恩,丁怡飞,姚小华,王开良,龙伟[8](2018)在《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寻适合油茶苗培育的最佳LED光质配比。[方法]以2年生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为试材,LED白光为对照,研究LED红光、蓝光及其复合光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1(红光)处理下,油茶苗高生长量最大,但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和胞间CO2浓度最小;L7(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光补偿点最高,但高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最小;L6(10%红光+90%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光合色素含量、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实际光能转换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大;L4(50%红光+50%蓝光)处理下,油茶苗地径生长量、光合色素含量、最大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和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均最小,且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最大。[结论]与对照及其它处理相比,L6(10%红光+90%蓝光)处理更利于长林4号油茶苗生长和光合能力的提高,是培育油茶壮苗较为理想的光质。
游诗尧[9](2018)在《新型生物基/纸膜对番茄生长、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我国农用废弃秸秆利用率低,焚烧后易造成污染,以及塑料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问题,以农用秸秆资源化利用形成的可降解的生物基液态地膜以及纸膜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环境影响,不同颜色纸膜对越夏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不同颜色生物基膜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系统分析新型生物基膜与纸膜对番茄生长、保水固沙和光谱特性影响,明确新型降解膜的合理选择,为其应用研究提供理论依据。1.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环境影响研究试验表明:(1)瓦楞纸处理能显着提高番茄果实的有机酸、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CK高出27.78%、8.87%;其pH值比CK大0.89,速效氮含量是CK的40倍。牛皮纸处理可保持沙子中的含水量,其20-40cm沙子的含水量比CK高73.40%。(2)化学保水剂处理可明显促进根系的生长发育,其根长、根直径以及体积分别显着高于CK,可增大沙子的比重和总孔隙度,其值分别比CK高12.88%、38.35%。(3)生物基A处理的株高显着高于CK19.81%,叶绿素增加8.24%;叶片净光合速率最高,是CK的1.66倍;生物基A与B可明显提高果实内可溶性糖含量;生物基A速效氮含量是CK的16倍,生物基B比CK速效钾含量高出55.99%,其有机质含量显着高出CK10.91%。(4)综上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评价结果,生物基A的综合得分最高。因此,生物基A处理对促进番茄生长发育以及改善沙地生态环境效果最显着。2.不同颜色纸膜对越夏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试验表明:(1)纸膜相对对照总体降温效果为原色纸膜>蓝色纸膜=黑色纸膜>黄色纸膜>红色纸膜。(2)蓝色纸膜在叶片蒸腾速率、叶片气孔导度显着高于对照和无膜覆盖41.86%、54.97%和140%,124%。(3)黄色纸膜硝酸盐含量显着低于无膜处理14.78%,黑色纸膜处理果糖含量显着高于无膜;但蔗糖含量最低;黑色纸膜与蓝色纸膜淀粉含量方面相较于对照处理高84.7%和85.2%。(4)黄色、黑色纸膜处理下的中性转化酶活性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及无膜106.7%、59.1%和69.6%、31%;红色纸膜在蔗糖合成酶较对照和无膜提高26.2%和11.3%。(5)不同纸膜覆盖下红色纸膜在前、中期的产量均为最高,蓝纸次之,生长后期膜处理和塑料膜产量排名提升,蓝色纸膜产量最高。将各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得出原色纸膜>黄色纸膜>红色纸膜>蓝色纸膜>塑料膜>黑色纸膜>无膜,得出原色纸膜为最优处理。3.不同颜色生物基膜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试验表明:(1)不同颜色生物基膜降低土温效果依次为黄色生物基膜>红色生物基膜>蓝色生物基>黑色生物基膜,黄色生物基膜较对照显着降温3℃以上。黄色、蓝色生物基膜上部鲜重显着高于对照和无膜分别为 111.4%、39.1%和 103.3%、33.8%。(2)生物基膜处理在叶片蒸腾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和无膜,蓝色生物基膜处理显着高于对照与无膜90.9%、70.1%;黄色生物基膜光合速率方面显着高于对照64.2%。(3)红色生物基膜可溶性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31.1%,糖酸比高于对照与无膜61.5%,42.3%。且其整体产量为最高,黄色生物基膜前期产量为最高,显着高于对照和无膜55.3%和46.8%。(4)通过将各个指标进行主成分因子分析,得出的综合评价值为黄膜>蓝膜>红膜>无膜>塑料膜,综上得出在不同颜色中黄色生物基膜更加有利于番茄的越夏沙培。
龚洪恩[10](2018)在《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文中指出油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发展油茶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油茶产业的不断发展,油茶种植面积持续扩大,苗木需求量日益增加。受砧木、穗条及育苗周期的影响,油茶良种苗木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为探索加快苗木生长、提高育苗效率的途径,本研究选用两年生‘长林4号’油茶优良无性系扦插苗为试验材料,克隆了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研究了LED不同光质、光强和光照时间对其生长发育及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筛选了适合油茶良种壮苗培育的LED光照条件和光合相关差异表达基因9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长林4号’油茶扦插苗叶片为材料,利用课题组现有转录组数据,结合NCBI数据库,设计特异性引物,克隆了CoRbcS1、CoRbcS2、CopsbA等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并上传至GenBank(MG746996MG747014)。19个基因序列均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其编码的蛋白均不含吡咯赖氨酸(Pyl)和硒半胱氨酸(Sec)。19个蛋白中亲水性蛋白有13个,疏水性蛋白有6个;稳定性蛋白有14个,不稳定蛋白有5个。19个基因的克隆与分析为下一步研究LED光源对其表达的影响提供了基础。(2)以LED红光、红蓝9︰1、红蓝7︰3、红蓝5︰5、红蓝3︰7、红蓝1︰9、LED蓝光和LED白光(对照)8种不同光质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红蓝1︰9复合光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电子传递速率(ETR)、光合色素含量、玉米素核苷(ZR)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以及最高的CoFBP、Cocab7、CoTPI和CoTkt基因表达量。说明红蓝1︰9复合光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质。(3)在筛选出LED最适光质的基础上,以LED红蓝1︰9复合光100μmol·m-2·s-1、150μmol·m-2·s-1、200μmol·m-2·s-1、250μmol·m-2·s-1和300μmol·m-2·s-1 5种不同光强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250μmol·m-2·s-1光强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苗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AQY、Pmax、Gs、Tr、ΦPSⅡ、ETR、光化学淬灭系数(qP)、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生长素(IAA)含量、赤霉素(GA)含量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最高的CorbcL、CoRbcS1、CoRbcS2、CoRCA、CoFBA1、CoSBP、CopsaA、CopsaB、CopsbA、CoTPI、Cocab、Cocab6、Cocab7和Cocab8基因表达量。说明红蓝1︰9复合光250μmol·m-2·s-1光强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强。(4)在筛选出LED最适光质和光强的基础上,以250μmol·m-2·s-1红蓝1︰9复合光12h·d-1、14h·d-1和16h·d-1 3种不同光照时间处理油茶苗。研究发现,16h·d-1处理的‘长林4号’油茶苗具有最大的地径生长量、干物质含量、壮苗指数、AQY、Pmax、Gs、ΦPSⅡ、ETR、qP、可溶性糖含量、游离氨基酸含量、超氧化物酶(SOD)和POD活性,且19个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均最高。说明250μmol·m-2·s-1红蓝1︰9复合光16h·d-1光照时间是培育‘长林4号’油茶良种壮苗比较理想的光照条件。(5)LED不同光质、光强及光照时间处理下CorbcL、CoRbcS1、CoRbcS2、CoFBA1、CoFBP、CoTkt、CoSBP、CoTPI、Cocab6和Cocab7基因均表现出显着或极显着差异,说明这些基因受LED光源的影响较大,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什么是叶芝兰的“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什么是叶芝兰的“银”(论文提纲范文)
(1)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亚健康的概念及形成 |
2 亚健康的评估 |
3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
3.1 中医对亚健康的认识 |
3.2 中医对亚健康的干预 |
4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及干预 |
4.1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认识 |
4.2 现代医学对亚健康的干预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设备和实验试剂 |
2 方法 |
2.1 实验动物分组 |
2.2 亚健康大鼠模型的建立 |
2.3 推拿干预方法 |
2.4 取材方法 |
2.5 ELISA法测脑垂体β-EP含量 |
2.6 ELISA法测血清CORT和 ACTH水平 |
2.7 免疫组化SABC法测下丘脑CRH表达 |
2.8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各组大鼠脑垂体β-EP含量 |
3.2 各组大鼠血清CORT及 ACTH水平 |
3.3 下丘脑CRH表达情况 |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
1 推拿干预中医的理论内涵 |
2 推拿部位及手法选择的依据 |
2.1 推拿部位 |
2.2 推拿手法 |
3 亚健康状态与HPA轴的关系 |
3.1 应激与HPA轴 |
3.2 睡眠剥夺对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
4 β内啡肽与亚健康产生的影响及HPA轴相关性 |
4.1 β内啡肽对亚健康的影响 |
4.2 β-EP介导HPA轴 |
5 实验数据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亚健康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2)“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耐盐性研究 |
1.1.1 植物耐盐性的鉴定方法 |
1.1.2 植物的耐盐机理 |
1.1.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2 牧草营养价值研究概况 |
1.2.1 牧草营养品质的评定 |
1.2.2 牧草营养价值的评定 |
1.3 野大麦分布及特性 |
1.3.1 野大麦简述及分布 |
1.3.2 野大麦形态学特性 |
1.3.3 野大麦生物学特性 |
1.3.4 野大麦生态学特性 |
1.4 野大麦耐盐性研究 |
1.4.1 野大麦的耐盐机制 |
1.4.2 野大麦改良盐碱土效果 |
1.4.3 野大麦耐盐育种的研究 |
1.5 野大麦内生真菌共生体 |
1.6 “河西”野大麦新品系研究基础 |
1.6.1 “河西”野大麦栽培驯化过程 |
1.6.2 “河西”野大麦研究意义 |
第2章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 |
2.1.3 试验方法 |
2.1.4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萌发的影响 |
2.2.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种子生长的影响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温室条件下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与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设计 |
3.1.3 试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3.2.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营养元素的影响 |
3.2.3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品质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
3.3.2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营养元素的影响 |
3.3.3 盐胁迫对“河西”野大麦幼苗品质的影响 |
3.4 小结 |
第4章 盐碱地生长条件下“河西”野大麦生长与品质的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材料 |
4.1.3 试验设计 |
4.1.4 试验方法 |
4.1.5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生长指标的变化 |
4.2.2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营养元素的变化 |
4.2.3 栽培“河西”野大麦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2.4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牧草品质的变化 |
4.3 讨论 |
4.3.1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生长指标 |
4.3.2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营养元素变化 |
4.3.3 栽培“河西”野大麦对盐碱地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4.3.4 “河西”野大麦在盐碱地生长条件下的牧草品质 |
4.4 小结 |
第5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项目资助 |
致谢 |
(3)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对钾素的需求 |
1.1.1 钾素的生理功能 |
1.1.2 缺钾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作物耐低钾的种间及基因型差异 |
1.2 作物耐低钾机制研究进展 |
1.2.1 生理机制 |
1.2.2 分子机制 |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养分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理特性影响的基因型差异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大麦材料 |
2.2.2 水培试验 |
2.2.3 低钾胁迫处理 |
2.2.4 生物量和元素含量测定 |
2.2.5 光合特性和SPAD值的测定 |
2.2.6 H+-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
2.3.2 低钾胁迫对大麦不同叶位钾含量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 |
2.3.3 离子组对低钾胁迫的响应 |
2.3.4 低钾胁迫对大麦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RNA-Seq技术的大麦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表达谱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大麦材料 |
3.2.2 水培试验 |
3.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3.2.4 生物量和钾含量的测定 |
3.2.5 测序文库构建、上机和数据产出 |
3.2.6 差异基因及表达值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物量、钾离子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3.3.2 测序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估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
3.3.4 转录因子 |
3.3.5 转运体和蛋白激酶 |
3.3.6 植物激素信号调控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 |
3.3.7 不同叶位钾转运蛋白响应低钾胁迫的差异 |
3.3.8 钾转运相关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3.3.9 参与乙烯合成过程的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相关基因 |
3.3.10 低钾耐性相关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 |
3.4 讨论 |
3.4.1 响应低钾胁迫的钾转运体和离子通道 |
3.4.2 响应低钾胁迫的转录因子 |
3.4.3 植物激素信号对低钾响应的调控 |
3.4.4 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在低钾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第四章 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miRNAs及其靶标的鉴定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大麦材料 |
4.2.2 水培试验 |
4.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4.2.4 生物量、元素含量和SPAD值的测定 |
4.2.5 microRNA和降解体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4.2.6 microRNA的鉴定和靶标预测 |
4.2.7 响应低钾胁迫的差异表达mi RNAs的鉴定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
4.3.2 大麦miRNA谱对低钾胁迫的响应 |
4.3.3 低钾胁迫下差异表达的miRNA鉴定 |
4.3.4 低钾胁迫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鉴定 |
4.4 讨论 |
4.4.1 西藏野生大麦XZ153的耐低钾能力明显大于浙大9号 |
4.4.2 低钾胁迫下高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鉴定 |
4.4.3 低钾胁迫下mi R164c、mi R169h和 mi R395a介导三条代谢途径 |
4.4.4 低钾胁迫下osa-miR166G-3p和 ghr-miR482b调控钙信号 |
4.4.5 低钾胁迫下osa-miR166G-3p和 ghr-miR482b调控钙信号 |
4.4.6 低钾胁迫下ata-miR396c和 osa-miR171e调节蛋氨酸补偿途径 |
4.4.7 低钾胁迫下mi R160a、mi R396c和 mi R169h调节植物光合作用 |
第五章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和转运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大麦材料 |
5.2.2 水培试验 |
5.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5.2.4 生物量和元素含量测定 |
5.2.5 群体结构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2.6 候选基因的鉴定 |
5.2.7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大麦群体生长表现 |
5.3.2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离子浓度的基因型差异 |
5.3.3 低钾胁迫下大麦全钾含量、钾吸收率和转运率的基因型差异 |
5.3.4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效率和转运效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3.5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 |
5.4 讨论 |
5.4.1 西藏野生大麦具有适应低钾的KUR优良等位基因 |
5.4.2 定位到一些控制 KUR 和 KTR 的 QTLs |
5.4.3 钾通道蛋白和钾转运蛋白有利于 KUR 响应低钾胁迫 |
5.4.4 乙烯生物合成过程在KUR中的作用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4)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作物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 |
1.2.2 冠层结构对作物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分布的影响 |
1.2.3 光合有效辐射对作物光合相关指标的影响 |
1.2.4 光合有效辐射对作物净光合速率及产量的影响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试验材料 |
2.1.2 田间试验 |
2.1.3 盆栽试验 |
2.2 测定方法 |
2.2.1 冠层光合有效辐射测定 |
2.2.2 光合速率的测定 |
2.2.3 叶面积指数测定 |
2.2.4 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2.2.5 考种测产 |
2.3 分析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豆冠层结构变化规律 |
3.1.1 大豆冠层高度及宽度变化规律 |
3.1.2 大豆冠层叶面积指数变化规律 |
3.2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光合速率变化规律 |
3.2.1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变化规律 |
3.2.2 大豆冠层透光率变化规律 |
3.2.3 光合有效辐射与大豆叶面积指数线性拟合 |
3.2.4 光合有效辐射与大豆净光合速率线性拟合 |
3.2.5 大豆冠层光合速率估算 |
3.2.6 大豆冠层同化CO_2速度估算 |
3.3 大豆光合特性相关指标变化规律 |
3.3.1 大豆光合相关指标及变化规律 |
3.3.2 大豆相对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 |
3.4 大豆冠层干重及产量的变化规律 |
3.4.1 大豆植株干重变化 |
3.4.2 大豆产量构成及产量积累速度变化 |
4 讨论 |
4.1 大豆冠层结构变化规律 |
4.2 大豆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
4.3 遮阴对大豆光合特性相关指标的影响 |
4.4 大豆干重与产量变化规律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光质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及中文对照 |
1 文献综述 |
1.1 光与植物感光因子 |
1.1.1 光敏色素 |
1.1.2 光敏色素 |
1.1.3 隐花色素和向光素 |
1.1.4 UV-B受体 |
1.2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1 光质对植物形态的影响 |
1.2.2 光质对植物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
1.2.3 光质对植物开花的影响 |
1.2.4 光质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5 光质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1.2.6 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3 设施农业中的光源 |
1.3.1 传统光源的特点及应用 |
1.3.2 LED光源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
2.3.1 菜用大豆营养生长期(V3期)形态、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的测定 |
2.3.2 叶片碳水化合物代谢特性的测定 |
2.3.3 叶片光合性能的测定 |
2.3.4 鼓粒期菜用大豆性状的测定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 结果 |
3.1 光质对菜用大豆V3期生长指标的影响 |
3.1.1 光质对菜用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2 光质对菜用大豆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
3.1.3 光质对菜用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
3.1.4 光质对菜用大豆地上部形态的影响 |
3.1.5 光质对菜用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
3.1.6 光质对菜用大豆生物量积累及壮苗指数的影响 |
3.1.7 光质对菜用大豆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
3.1.8 光质对菜用大豆糖代谢及糖转运关键基因的影响 |
3.1.9 光周期结束时菜用大豆叶片糖含量与形态生物量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3.2 光质对菜用大豆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
3.2.1 光质对菜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叶片SPAD的影响 |
3.2.2 光质对菜用大豆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光合参数的影响 |
3.3 光质对R6期菜用大豆产量品质的影响 |
3.3.1 光质对菜用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 |
3.3.2 光质对菜用大豆生物量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
3.3.3 光质对菜用大豆品质的影响 |
3.3.4 光质对菜用大豆植株主要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
3.3.5 菜用大豆植株主要矿质元素含量与籽粒品质指标的相关性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4.3 创新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光质对菜用大豆苗期光形态建成及根冠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光质对菜用大豆苗期地上部光形态建成的影响 |
2.1.1 株高 |
2.1.2 下胚轴长度 |
2.1.3 复叶面积 |
2.2 光质对菜用大豆根冠比的影响 |
2.2.1 地上部生物量 |
2.2.2 根系生物量 |
2.2.3 根冠比 |
2.3 光质对菜用大豆根系形态的影响 |
2.3.1 总根长 |
2.3.2 根表面积 |
2.3.3 根体积 |
2.3.4 根尖数 |
3 讨论 |
4 结论 |
(7)光质调控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自然光谱组成及其特性 |
1.2 光质对植物生长发育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1.2.1 光质对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
1.2.2 光质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1.2.3 光质对植物叶片光合色素的影响 |
1.2.4 光质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2.5 光质对果实品质的影响 |
1.2.6 光质对果实芳香物质的影响 |
1.3 miRNA的概况 |
1.3.1 miRNA的发现 |
1.3.2 miRNA的生物学功能 |
1.3.3 miRNA差异分析方法 |
1.3.4 miRNA的靶标预测 |
1.3.5 靶基因的功能注释 |
1.4 LED光源及其在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
1.4.1 LED光源特性 |
1.4.2 LED在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植株形态指标测定 |
2.3.2 叶面积及干、鲜重的测定 |
2.3.3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3.4 石蜡切片的制作 |
2.3.5 光合作用相关参数的测定 |
2.3.5.1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2.3.5.2 荧光参数的测定 |
2.3.5.3 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OJIP)的测定 |
2.3.5.4 叶片光合指标的测定 |
2.3.6 维生素C的测定 |
2.3.7 番茄红素含量测定 |
2.3.8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9 芳香物质的测定 |
2.3.9.1 SPME取样 |
2.3.9.2 仪器分析 |
2.3.9.3 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
2.4 miRNA测序 |
2.4.1 总RNA提取及文库构建 |
2.4.2 miRNA生物信息分析流程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光质对番茄幼苗生长的影响 |
3.1.1 对幼苗植株生长的影响 |
3.1.2 对壮苗指数的影响 |
3.2 不同光质对番茄幼苗叶片组织结构的影响 |
3.3 不同光质对番茄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 |
3.3.1 对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2 对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3 对叶绿素荧光系统的影响 |
3.3.3.1 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
3.3.3.2 对快速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
3.3.3.3 对光合电子传递能力的影响 |
3.4 不同光质对番茄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3.4.1 对果实Vc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3.4.2 对果实可溶性糖、可滴定酸含量和糖酸比的影响 |
3.4.3 对番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的影响 |
3.5 不同光质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
3.5.1 不同光质下番茄果实总芳香物质组份分析 |
3.5.2 不同光质下番茄果实芳香物质含量分析 |
3.5.3 不同光质下番茄果实共有成分分析 |
3.5.4 不同光质下番茄果实主要芳香物质分析 |
3.6 红蓝光质处理下miRNA的测序与分析 |
3.6.1 转录组测序概况 |
3.6.2 miRNA分析鉴定 |
3.6.3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
3.6.4 miRNA靶基因预测注释 |
3.6.5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GO分类 |
3.6.6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KEGG注释 |
4 讨论 |
4.1 不同光质对培育番茄壮苗的影响 |
4.2 不同光质对番茄果实营养品质的影响 |
4.3 不同光质对番茄果实风味品质的影响 |
4.4 miRNA在番茄光调控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2.1 光质选择 |
1.2.2培养条件 |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1.3.1 形态指标测定 |
1.3.2光合相关指标测定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LED光质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2.1.1 LED光质对油茶苗高生长的影响 |
2.1.2 LED光质对油茶苗地径生长的影响 |
2.1.3 LED光质对油茶苗干物质含量的影响 |
2.1.4 LED光质对油茶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2.2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2.2.1 LED光质对油茶苗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2.2.2 光质对油茶苗胞间CO2浓度的影响 |
2.2.3 LED光质对油茶苗气孔导度的影响 |
2.2.4 LED光质对油茶苗蒸腾速率的影响 |
2.3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2.4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LED光质对油茶苗壮苗指数的影响 |
3.2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3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4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 结论 |
(9)新型生物基/纸膜对番茄生长、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地膜的应用与发展 |
1.2.2 可降解地膜的分类 |
1.2.3 可降解地膜对土壤水热的影响 |
1.2.5 可降解地膜对土壤养分影响 |
1.2.6 可降解地膜对植株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环境影响研究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样品的采集与测定 |
2.2.3 样品的测定 |
2.3 数据统计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处理对沙培番茄植株长势的影响 |
2.4.2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根系的影响 |
2.4.3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2.4.4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品质的影响 |
2.4.5 不同保水固沙处理措施对沙培番茄理化性状的影响 |
2.4.6 不同保水固沙处理措施的综合评价分析 |
2.4.7 不同保水固沙处理措施的成本比较 |
2.5 小结 |
第三章 不同颜色纸膜对越夏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 |
3.1 试验地概况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设计 |
3.2.2 取样与指标测定 |
3.2.3 指标测定方法 |
3.3 数据统计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对土壤湿度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对番茄光合参数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对番茄光谱参数的影响 |
3.4.5 不同处理对番茄相对生长率的影响 |
3.4.6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
3.4.7 不同处理对番茄糖组分的影响 |
3.4.8 不同处理对酸性转化酶(AI)和中性转化酶(NI)活性的影响 |
3.4.9 不同处理对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影响 |
3.4.10 不同处理对番茄单果重和产量的影响 |
3.5 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3.5.1 不同处理下各评价指标的主成分筛选 |
3.5.2 不同处理下各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不同颜色生物基膜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 |
4.1 试验地概况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设计 |
4.2.2 取样与指标测定 |
4.2.3 指标测定方法 |
4.3 数据统计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处理下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
4.4.2 不同处理对番茄相关光谱指标影响 |
4.4.3 不同处理对植株长势指标的影响 |
4.4.4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
4.4.5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生物量影响 |
4.4.6 不同处理对番茄植株根系的影响 |
4.4.7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
4.5 各指标的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4.5.1 不同处理下各评价指标的主成分筛选 |
4.5.2 不同处理下各评价指标隶属函数综合评价 |
4.6 小结 |
第五章 讨论与结论 |
5.1 讨论 |
5.1.1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环境影响研究 |
5.1.2 不同颜色纸膜对越夏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 |
5.1.3 不同颜色生物基膜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研究 |
5.2 结论 |
5.2.1 不同保水固沙措施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基质环境影响及评价 |
5.2.2 不同颜色纸膜对越夏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影响及评价 |
5.2.3 不同颜色生物基膜对沙培番茄生长和光谱特性的影响及评价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在读期间参与专利发明情况 |
在读期间参加学术报告情况 |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
(10)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光反应 |
1.1.2 暗反应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LED简介及其特点 |
1.2.2 LED光源在植物培育中的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意义 |
1.3.2 研究主要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克隆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试剂 |
2.1.3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总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2.2.2 油茶光合相关基因的克隆 |
2.3 小结 |
第三章 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试剂 |
3.1.3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LED光质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3.2.2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3.2.3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2.4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3.2.5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3.2.6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3.2.7 LED光质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2.8 LED光质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3.2.9 LED不同光质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LED光强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试剂 |
4.1.3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LED光强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LED光强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4.2.3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4.2.4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4.2.5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4.2.6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4.2.7 LED光强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4.2.8 LED光强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4.2.9 LED不同光强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试剂 |
5.1.3 试验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形态指标的影响 |
5.2.2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光合特性的影响 |
5.2.3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5.2.4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影响 |
5.2.5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可溶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
5.2.6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5.2.7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5.2.8 LED光照时间对油茶苗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9 LED不同光照时间处理下油茶苗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四、什么是叶芝兰的“银”(论文参考文献)
- [1]保健推拿手法对疲劳型亚健康模型大鼠β-内啡肽及HPA轴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D]. 张云.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河西”野大麦耐盐性与营养品质评价[D]. 李振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D]. 叶芝兰. 浙江大学, 2020
- [4]不同大豆品种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分布及光合特性的研究[D]. 王聪.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5]光质对菜用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 方临志.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6]光质对菜用大豆苗期光形态建成及根冠比的影响[J]. 方临志,马稚昱,年海,吴卓晏,王巧彬,马启彬,程艳波,牟英辉. 大豆科学, 2018(03)
- [7]光质调控番茄植株生长及果实品质的机理研究[D]. 张现征.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9)
- [8]LED光质对油茶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J]. 龚洪恩,丁怡飞,姚小华,王开良,龙伟. 林业科学研究, 2018(02)
- [9]新型生物基/纸膜对番茄生长、生理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D]. 游诗尧. 宁夏大学, 2018(01)
- [10]LED光源对油茶苗生长及其光合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D]. 龚洪恩.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