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论文文献综述)
陈茫[1](2021)在《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文中指出在国家创新体系中高校科研创新地位举足轻重,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高校科研创新过程变得更具复杂性和时效性,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所需的知识需求也日益强烈,而从图书馆获取所需的科研知识资源和专业的科研服务支持,是实现科研创新的有效手段与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智能服务的需求和情境正成形成,并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方向。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目前国内外一些着名的高校图书馆正开展智能服务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然而,在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开展过程中,却存在着服务联系松散、服务推进缓慢、服务效果不佳等诸多问题。那么,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具体是什么,是什么推动着图书馆智能服务的有序推进?有哪些关键影响因素,相关影响因素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能否对其过程进行有效的模拟仿真?这些研究问题亟待深入的展开研究。本文围绕图书馆智能服务展开相关理论研究,对于完善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提升图书馆智能服务效果,促进高校科研创新等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首先,运用多案例研究的分析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从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揭示了图书馆智能服务各要素间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各阶段过程中有其核心的服务需求与服务内容,并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模型;其中,人的智力支持、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知识交互等方面各要素间存在紧密的内在关联性和规律性,且彼此关联和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该服务的有序进行。其次,运用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方法,构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并揭示了该图书馆智能服务的关键因素构成与作用路径。研究发现:通过深度访谈分析共获得27个概念范畴,并汇总形成了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服务科研效果等主范畴;其中,智能服务感知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新变量。该模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为后续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接下来,运用结构方程的定量分析方法,基于上文识别的关键影响因素,构建了相关的研究假设与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并揭示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服务资源、科研服务参与、智能服务感知、科研服务需求、服务应用动机、智能技术体验等,对服务科研效果存在显着正向影响;而服务应用动机和智能技术体验等是重要的中介变量。该模型的实证分析为揭示关键影响因素的复杂作用关系提供了证据支持。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方法,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刻画和揭示了该服务系统内部的动态结构、运行趋势与反馈回路等。研究发现:该服务系统有其特有的系统构成、系统特性、建模目的、模型边界和因果反馈回路等;在服务开展初期,服务主体位于较高的知识位势,利用智能服务技术支持提升服务科研效果;而服务主体的知识存量、科研人员的知识存量、智能服务技术支持等是系统运行的关键变量。本论文探究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这一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的新课题。揭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机理;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影响因素模型,识别、揭示并验证了各关键影响因素对服务科研效果的作用影响;构建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中知识交互,为图书馆智能服务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借鉴。
钱敏[2](2020)在《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最早时期的藏书阁,到如今的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慧图书馆,图书馆伴随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断地进行自身建设并提供更广泛高效的服务。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在大范围下都属于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能够同时为科研和公众提供服务,在转化创新知识、保护文化遗产、强化公众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高校图书馆则担负着培养新一代祖国建设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在强化学生素质、营造育人氛围、知识交流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内对于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愈发丰富和深入。但纵观前人的研究,对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比较较少,大多是从单一主体出发或者单一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有着自身的发展要点,但都属于图书馆研究的重要领域,我们不能把其割裂和对立起来研究,而应相互对应,用发展的角度去分析探讨。本文通过收集2009年至2018年图情领域的18个核心期刊上关于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论文数据,利用SATI、SPSS、Ucinet、Citespace和Excel软件,制出相关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出近10年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相异点的原因,总结相关问题和建议,本文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下这四个方面:其一,通过文献调研的方法,对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发现问题,理清思路,搭建全文的研究框架。其二,通过各种工具将相关数据制成清晰的图表,从发文量、机构、作者、关键词和高被引文献这几个角度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其中关键词分析又分为频率、主题路径、聚类和突现这多个角度,得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所分别具有的特征,为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提供依据。其三,根据前述的对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主题文献的计量分析结果,从发文量及趋势、机构、作者和研究内容四个方面分析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异同点,其中研究内容又分为了阅读推广、资源服务、读者服务和自身建设四个角度阐述,并进一步分析得到研究相异点出现的原因。其四,根据分析结果,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国外研究的差别,并提出对于后续研究的建议,主要包括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加强作者合作、开展有新意的阅读推广研究、加强技术运用研究等,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本文在相关数据的基础上,对公共图书馆研究和高校图书馆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与对比,为将来研究和发展提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其研究结论能够为图书馆学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周雪芹[3](2019)在《2019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于娜,马秀峰[4](2019)在《近十年国内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热点透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2007—2017年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国内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文献为数据源,采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通过Bicomb2、SPSS软件对提取出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近十年来关于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方面的热点与前沿趋势。研究发现:完善图书馆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及图书馆员继续教育,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结合当前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的最新成果,文章认为图书馆馆员信息技术素养、人际沟通培训以及服务创新研究是今后的研究热点。
李永明[5](2019)在《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图书馆是社会文化服务中心,其服务随着社会的变革、信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和行为的变化,经历了从文献服务到信息服务再到知识服务的发展历程。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存储、生产、应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机构,需要进一步做好以知识为基础和内容的知识服务,促使其由知识宝库转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基础设施。图书馆知识服务是信息服务的深化和拓展,是精细化和专业化的信息服务,是图书馆融入用户情境,充分发挥馆员的知识和智慧,支持或辅助用户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知识服务离不开用户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图书馆知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融入用户情境、辅助或支持用户问题解决的这些特性,都要求用户参与到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以保证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已有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历史演变、研究历程、服务模式、实施对策等相关研究中,用户需求、用户情境、用户参与等用户因素被提及或被重视,但是缺乏系统的研究。国内外图书馆服务中有关用户参与的相关研究不断增多,但总体来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方面的研究甚少。为了促进图书馆积极吸引、鼓励、引导、协同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确保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顺利开展,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知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本研究在文献梳理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问题和研究内容,明确了研究主题、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工具、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进一步深入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拓展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基础,以期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分析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本研究借助文献调研和网站调研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与开展情况,筛选典型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角色转变、用户价值转变和用户行为转变,细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结合图书馆知识服务流程,构建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映射,深入剖析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结果表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类型可分为使用性参与、评估性参与和建设性参与;用户参与是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核心要素,已经逐步融入图书馆知识服务过程,但是用户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强度都有待提升;图书馆可以根据知识服务流程寻求用户参与切入点,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第二,解释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探索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可为图书馆制定政策吸引、引导、鼓励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依据。设计爬虫采集开放式虚拟社区有关用户参与主题的问答数据,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识别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结合文献调研,组织专家小组讨论,抽取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借助解释结构模型方法,通过建立邻接矩阵、计算可达矩阵、分解层级关系等一系列步骤,构建解释结构模型深入分析影响因素间的层级关系。综合上述分析,理清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识别出各层级主次要因素,对于进一步研究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机制提供理论支撑。第三,研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综合相关理论,引入用户感知价值作为中介变量,构建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假设模型,并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设计问卷获取数据,利用SPSS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探索性分析,利用Amos验证假设模型,实证探索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通过用户感知价值正向影响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研究,不仅确立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性和合理性,还丰富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理论。第四,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是建立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前提和基础,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及其逻辑关系是构建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的依据。针对上述研究结论及启示,提出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框架,并从角色定位、方式选择、氛围营造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为图书馆吸引、鼓励、支持和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提供参考。基于用户参与类型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作用机理,提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对象定位,将用户融入知识服务过程。基于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促进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鉴于情景因素对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重要影响,营造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激励氛围,集多种资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促进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上述研究结论不仅有力地支持了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丰富了用户参与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还可以为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实践提供指导和借鉴,有利于促进图书馆正确鼓励、支持、引导用户参与知识服务。鉴于知识服务项目各有不同,本研究只是从整体情况考量,后续将关注不同知识服务项目中的用户参与,继续扩展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苏敏[6](2019)在《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文中提出随着科学研究第四范式的到来,计算机科学技术正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如何利用数字技术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即跨学科的数字人文研究问题,已成为国际图书馆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高校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源管理机构和科研服务机构,在数字人文资源的存储和管理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同时,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数字人文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完善的体系,而我国高校图书馆在这方面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的数字人文服务体系。文章以2018年U.S.News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的美国高校图书馆为调查对象,利用文献调研法、网络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对50所高校图书馆官网及相关网站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发现这50所美国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数字人文服务,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数字人文推广服务、数字人文教学支持服务、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服务、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服务和数字人文参考咨询服务。为了顺利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美国高校图书馆重视数字人文馆员队伍的建设,加强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并多方争取资金的支持。与美国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阶段。根据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所存在的问题,借鉴美国高校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为提升数字人文服务水平,应该强化数字人文服务意识、构建数字人文服务管理机构、加强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加强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
朱思苑[7](2019)在《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数据和计算的各类需求急剧提升,数字化发展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学术界,并深入到学者们日常的知识积累和学术活动中。“数字人文”作为数字技术发展与传统人文学科研究碰撞下的产物,从诞生伊始就广受学界关注。数字技术及新方法的引入,为传统人文学科研究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数字人文时代也对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提出了更精细的要求,为高校图书馆在新环境下的职能转型提供了新思路。面对以上时代背景与社会现实,探讨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数字人文研究的热点方向及主要内容进行了文献回顾,并对国内外学者提出的高校图书馆角色进行述评。利用网络调查法重点对美国6个数字人文中心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中心进行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当前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4大典型角色——资源提供者、平台构建者、项目研究者、成果推广者。为进一步整理已有角色,挖掘新角色,本文以人文学者为研究对象,对203名不同学科的人文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划分其用于学术研究的数字能力类别,用以探究当前我国人文学者的数字能力现状和存在问题,图书馆可根据人文学者数字能力的不足环节进行改进和调整;结合对22名人文学者的半结构化访谈,切实了解人文学者的数字化需求及其对高校图书馆的角色要求。参考扎根理论方法将所获资料导入质性分析软件Nvivo进行编码分析,总结出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中的三大角色维度:引导维度、服务维度、支持维度。每一个维度对应不同的角色,共细划为14个角色:数字项目策划者、数字工具开发者、数字能力评估者、学科前沿追踪者、资源提供者、项目研究者、数据管理者、成果推广者、平台构建者、情感联络者、教学培训者、平台维护者、技术支撑者、空间供应者。最终,构建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框架图,总结并展望3个新角色:数字工具开发者、数字能力评估者、情感联络者的未来可实现路径,为国内未开展、拟开展数字人文研究的高校图书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刘丽娟,郝群,王宁,张立彬[8](2019)在《创客空间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意义]旨在对我国创客空间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过程]基于CNKI、WOS和EBSCO,利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创客空间中图书馆员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相关主题进行归纳和对比分析。[结果/结论]得出以下启示:搭建馆员交流平台;完善馆员培训系统;重视馆员知识产权素养;加强安全和责任的教育管理;实现馆员与创客之间的合作。
李艳[9](2018)在《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期以来,基于用户感知和用户反馈视角的服务优化受到图书馆界普遍重视,且研究已较为成熟,而基于馆员激励视角的服务优化虽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但成果不多。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The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ARL)关注图书馆组织氛围的测评,为图书馆基于馆员激励视角优化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然而,学者对其研究也多是探讨馆员对图书馆这一整体氛围的感知与反馈。但一个组织往往同时存在多种氛围,管理人员很难根据其调查结果,实施针对性管理策略。因而,近年来,欧美工商管理领域着重探讨某一类组织氛围,如组织公民行为氛围、创新氛围、组织服务导向氛围等。目前工商管理领域依据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改进组织管理、提高绩效的做法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本研究深受启发,拟通过研究组织服务导向这一特定组织氛围来优化与改善图书馆服务质量。基于此,研究在概述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高校图书馆组织特征,对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并识别出了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构成要素,构建了组织服务导向测评量表及其对服务质量的影响模型。在文献综述和半结构化访谈的基础上,利用预调研问卷,选取南京2所高校图书馆的部分馆员与用户分别对组织服务导向与服务质量量表进行检验与修正,通过信度检验与项目分析,对问卷进行了修改与删除,最终形成的组织服务导向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9个测评题项。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正式测评量表包括4个因子,共18个测评题项。利用正式调查问卷,选取南京4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进行模型与假设检验。主要的实证研究结论如下:(1)受调研的四所图书馆馆员对组织服务导向的感知程度整体较高,在服务匹配方面感知尤为强烈,在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方面感知稍弱。(2)受调研的A高校图书馆各指标明显高于受调研的其他三所高校图书馆以及四所高校图书馆整体状况的平均得分。(3)组织服务导向与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有显着的正相关,且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其中,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服务质量影响最为显着,其次是服务匹配、领导引导,服务支持影响较弱。(4)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不一。其中,服务匹配和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都会影响有形性,但他们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服务匹配对有形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支持对保障性的影响程度最大。服务行为评估与奖励对响应性与关注度的预测力最高。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提出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策略的建设思路: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以及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去评估馆员的工作。
毛文慧[10](2016)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如今全社会已经完全进入"互联网时代",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广泛。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之间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网络的发展对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图书馆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对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将明确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在,以及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具体的角色转变。
二、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述 |
1.3.1 基于知识图谱的研究现状分析 |
1.3.2 高校科研创新的研究综述 |
1.3.3 图书馆智能服务的研究综述 |
1.3.4 面向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服务研究综述 |
1.3.5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结构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2.1 相关理论基础 |
2.1.1 知识服务理论 |
2.1.2 复杂系统理论 |
2.1.3 系统动力学理论 |
2.2 高校科研创新概念及内涵 |
2.3 智能服务情境概念及内涵 |
2.4 图书馆智能服务概念及内涵 |
2.5 本文研究的整体逻辑与框架 |
2.5.1 研究的整体框架 |
2.5.2 研究的子框架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过程及机理分析 |
3.1 智能服务过程的分析框架 |
3.2 智能服务的过程阶段分析 |
3.2.1 智能服务创建阶段 |
3.2.2 智能服务实施阶段 |
3.2.3 智能服务收尾阶段 |
3.2.4 智能服务归档阶段 |
3.3 智能服务过程机理的多案例研究 |
3.3.1 机理分析步骤 |
3.3.2 案例研究设计 |
3.3.3 案例简要介绍 |
3.3.4 过程机理分析 |
3.3.5 案例研究结论 |
3.4 管理启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关键因素识别 |
4.1 扎根理论方法及流程 |
4.1.1 扎根理论方法 |
4.1.2 具体操作流程 |
4.2 访谈设计与资料收集 |
4.2.1 样本对象的选择 |
4.2.2 研究问题的设计 |
4.2.3 访谈资料的处理 |
4.3 扎根编码与范畴提炼 |
4.3.1 编码有效性 |
4.3.2 开放式编码 |
4.3.3 主轴编码 |
4.3.4 选择性编码 |
4.3.5 理论饱和度检验 |
4.4 模型阐释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影响因素实证 |
5.1 研究假设与实证模型 |
5.1.1 知识服务资源的影响 |
5.1.2 科研服务参与的影响 |
5.1.3 智能服务感知的影响 |
5.1.4 科研服务需求的影响 |
5.1.5 服务应用动机的影响 |
5.1.6 智能技术体验的影响 |
5.1.7 研究假设与概念模型 |
5.2 调查问卷与实证方法 |
5.2.1 调研目的与调查对象 |
5.2.2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5.2.3 调查问卷的变量测量 |
5.2.4 结构方程模型及流程 |
5.3 实证研究的数据分析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量表的信度 |
5.3.3 量表的效度 |
5.4 假设验证与模型拟合 |
5.4.1 研究假设检验验证 |
5.4.2 结构方程模型拟合 |
5.4.3 研究结果实证分析 |
5.5 管理启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系统动力学仿真 |
6.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原理及应用 |
6.1.1 模型应用原理 |
6.1.2 模型构建步骤 |
6.1.3 模型应用意义 |
6.2 系统分析 |
6.2.1 系统分析与构成 |
6.2.2 系统建模的目的 |
6.2.3 系统模型的边界 |
6.3 系统建模 |
6.3.1 系统边界的限定 |
6.3.2 因果关系与反馈 |
6.3.3 模型的系统流图 |
6.3.4 系统动力学方程 |
6.3.5 初始参数的设置 |
6.3.6 模型有效性检验 |
6.4 系统模型仿真与结果应用讨论 |
6.4.1 运行趋势及应用 |
6.4.2 关键变量及应用 |
6.4.3 主导回路及应用 |
6.5 管理启示 |
6.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调查问卷 |
附录2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对象、意义与方法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对象 |
1.1.3 研究意义 |
1.1.4 研究方法 |
1.2 研究路线和结构安排 |
1.3 本文贡献 |
2 研究综述 |
2.1 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 |
2.1.1 馆员培养 |
2.1.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1.3 服务研究 |
2.2 我国高校图书馆研究 |
2.2.1 馆员培养 |
2.2.2 技术与实践应用 |
2.2.3 服务研究 |
2.2.3.1 社会化服务 |
2.2.3.2 校内服务 |
3 核心期刊论文的计量与对比 |
3.1 数据及工具 |
3.1.1 数据选择 |
3.1.2 分析工具及可视化工具 |
3.2 发文量情况 |
3.3 机构情况 |
3.4 作者情况 |
3.4.1 作者分布情况 |
3.4.2 作者合作情况 |
3.5 研究内容情况 |
3.5.1 关键词分析 |
3.5.1.1 频率分析 |
3.5.1.2 主题路径分析 |
3.5.1.3 相关及聚类分析 |
3.5.1.4 突现分析 |
3.5.2 高被引文献分析 |
3.5.3 研究内容对比分析 |
3.5.3.1 阅读推广 |
3.5.3.2 资源服务 |
3.5.3.3 读者服务 |
3.5.3.4 自身建设——移动图书馆 |
3.6 研究相异点原因分析 |
4 问题、差异与建议 |
4.1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对公共图书馆研究不够重视 |
4.1.2 作者之间合作不密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 |
4.1.3 公共图书馆研究中对阅读推广的研究不深入 |
4.1.4 图书馆的自身建设研究进展缓慢 |
4.2 与国外研究的差异 |
4.2.1 我国图书馆阅读推广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
4.2.2 我国图书馆技术运用研究不够充足 |
4.2.3 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研究较落后 |
4.3 关于后续研究的建议 |
4.3.1 重视公共图书馆研究,发挥公共图书馆价值 |
4.3.2 加强与作者的交流和合作,凝聚更多经验和智慧 |
4.3.3 设计有创意的阅读推广活动,开展有新意的推广研究 |
4.3.4 加强技术运用研究,提升图书馆开发水平 |
4.3.5 探寻合作机制,助力共建共享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近十年国内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热点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
2 数据收集 |
2.1 数据来源 |
2.2 高频关键词统计 |
2.3 共词矩阵的构建 |
3 聚类分析 |
4 研究热点分析 |
4.1 学科馆员制度与人才队伍建设 |
4.2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指导下的图书馆员素质培养 |
4.3 图书馆服务与管理理念 |
4.4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素质建设 |
4.5 图书馆员职业素质素养与继续教育 |
5 结语 |
(5)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知识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服务的发展趋势 |
1.1.2 用户参与已经引起了图书馆的重视 |
1.1.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的用户参与有待探索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论文框架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与工具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图书馆服务中用户参与相关研究综述 |
2.1 图书馆用户参与研究综述 |
2.1.1 基本文献计量分析 |
2.1.2 图书馆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1.3 图书馆服务用户参与相关研究 |
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研究述评 |
2.2.1 图书馆知识服务研究述评 |
2.2.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研究价值 |
第3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分析 |
3.1 图书馆知识服务及用户参与的内涵 |
3.1.1 图书馆知识服务的内涵 |
3.1.2 用户参与的内涵 |
3.2 用户参与视角下的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调查 |
3.2.1 图书馆服务项目概况 |
3.2.2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开展情况 |
3.2.3 图书馆知识服务项目筛选 |
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价值分析 |
3.3.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角色转变 |
3.3.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转变 |
3.3.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价值转变 |
3.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类型 |
3.4.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行为划分 |
3.4.2 知识服务项目与用户参与类型的交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 |
4.1 案例分析:来自知乎社区的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启示 |
4.1.1 数据采集与分析工具选择 |
4.1.2 编码方式与过程 |
4.1.3 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
4.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确立 |
4.2.1 知乎社区与既有文献用户参与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4.2.2 结合访谈的图书馆知识服务用户参与影响因素抽取 |
4.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结构关系分析 |
4.3.1 方法选择 |
4.3.2 分析过程 |
4.3.3 解释模型 |
4.4 研究结论与启示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用户参与行为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模型 |
5.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
5.1.1 理论模型 |
5.1.2 研究假设 |
5.2 实证分析 |
5.2.1 量表设计及数据采集 |
5.2.2 探索性分析 |
5.2.3 验证性分析 |
5.3 研究结论与启示 |
5.3.1 研究结论 |
5.3.2 研究启示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面向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用户参与激励机制 |
6.1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构建 |
6.1.1 激励机制与知识服务绩效的关系 |
6.1.2 面向知识服务绩效的激励机制 |
6.2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对象定位 |
6.2.1 使用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2 评估性参与角色定位 |
6.2.3 建设性参与角色定位 |
6.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方式选择 |
6.3.1 面向认知的激励方式 |
6.3.2 面向情感的激励方式 |
6.3.3 面向动机的激励方式 |
6.4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氛围营造 |
6.4.1 用户参与的平台氛围营造 |
6.4.2 用户参与的互动氛围营造 |
6.4.3 用户参与的合作氛围营造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之处 |
7.3 研究局限 |
7.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图书馆知识服务认知调查问卷 |
附录2 用户参与对图书馆知识服务绩效的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3 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判别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目录 |
(6)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六、创新之处 |
第一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兴起的背景及服务现状 |
第一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兴起的背景 |
一、数字技术的驱动 |
二、人文学科发展的需要 |
三、科学研究范式的变革 |
四、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推动 |
第二节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概述 |
一、数字人文服务部门分析 |
二、数字人文服务内容分析 |
三、数字人文服务特点分析 |
第二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路径 |
第一节 开展数字人文推广服务 |
一、宣传数字人文理念 |
二、推广数字人文技术 |
第二节 开展数字人文教学与科研支持服务 |
一、开展数字人文课程教育 |
二、开展数字人文教学支持服务 |
三、开展数字人文科研支持服务 |
第三节 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开发服务 |
一、建设数字人文项目 |
二、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前端开发服务 |
三、开展数字人文项目后台维护服务 |
第四节 开展数字人文参考咨询服务 |
第三章 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支撑机制 |
第一节 数字人文馆员队伍的建设 |
一、数字人文馆员岗位设置与岗位职责 |
二、数字人文馆员的任职条件 |
三、数字人文馆员的教育培训 |
第二节 与校内外机构的合作 |
一、数字人文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 |
二、数字人文平台的合作建设 |
第三节 资金的支持 |
第四章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数字人文服务的启示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一、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现状 |
二、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借鉴美国经验完善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的对策 |
一、强化数字人文服务意识 |
二、构建数字人文服务管理机构 |
三、加强数字人文馆员队伍建设 |
四、加强跨机构跨部门的合作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点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数字人文 |
2.2 数字能力 |
2.3 角色理论 |
2.3.1 角色认知 |
2.3.2 角色期望 |
2.4 欧盟数字素养框架 |
2.5 本章小结 |
3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分析研究 |
3.1 高校图书馆与数字人文研究的关联性 |
3.2 基于网络调查的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中心研究 |
3.2.1 6所美国高校数字人文中心调研 |
3.2.2 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数字人文中心调研 |
3.3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典型角色 |
3.3.1 资源提供者 |
3.3.2 平台构建者 |
3.3.3 项目研究者 |
3.3.4 成果推广者 |
3.4 本章小结 |
4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构建研究 |
4.1 问卷 |
4.1.1 问卷设计及问卷发放 |
4.1.2 问卷信效度检验 |
4.1.3 问卷分析 |
4.2 人文学者数字能力现状及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
4.2.1 人文学者三大数字能力现状 |
4.2.2 数字能力分析结果对高校图书馆的启示 |
4.3 访谈 |
4.3.1 访谈对象及访谈设计 |
4.3.2 基于半结构化访谈的内容分析 |
4.3.3 基于扎根理论的高校图书馆角色职能分析 |
4.3.4 访谈结果分析 |
4.4 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面临的挑战 |
4.4.1 用户对高校图书馆角色认知不明确 |
4.4.2 馆员自身数字能力水平尚未成熟 |
4.4.3 高校图书馆角色实现保障机制不完善 |
4.4.4 跨学科交流环境复杂多样 |
4.5 本章小结 |
5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定位 |
5.1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角色维度 |
5.1.1 引导维度 |
5.1.2 服务维度 |
5.1.3 支持维度 |
5.2 数字人文环境下髙校图书馆角色定位框架 |
5.2.1 基础性角色 |
5.2.2 一般性角色 |
5.2.3 拓展性角色 |
5.3 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的新角色实现路径 |
5.3.1 数字工具开发者 |
5.3.2 数字能力评估者 |
5.3.3 情感联络者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A 人文学者学术研究的数字能力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研究访谈大纲 |
(8)创客空间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相关研究 |
1.1 图书馆创客空间的相关定义与建设研究 |
1.1.1 创客及创客空间的定义 |
1.1.2 图书馆创客空间建设研究 |
1.2 图书馆引入创客空间的价值意义 |
2 文献采集与整理 |
3 文献分析 |
3.1 国内文献分析 |
3.1.1 图书馆员在创客空间中的角色定位 |
3.1.2 创客空间中图书馆员的能力与素养 |
3.1.3 创客空间中的图书馆员发展策略 |
3.2 国外文献分析 |
3.2.1 关于馆员工作内容的研究 |
3.2.2 关于馆员发展问题的研究 |
3.3 国内外研究的异同点 |
4 启示与思考 |
4.1 为馆员搭建交流平台 |
4.1.1 搭建馆员内部交流平台 |
4.1.2 提供馆际交流与合作 |
4.2 完善馆员发展培训系统 |
4.3 重视馆员知识产权素养 |
4.4 加强安全和责任的教育管理 |
4.5 实现馆员与创客之间的合作 |
(9)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图书馆服务质量研究现状 |
1.2.1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评价与测量 |
1.2.2 图书馆服务质量的优化与改善 |
1.3 组织服务导向研究现状 |
1.3.1 组织服务导向的定义 |
1.3.2 组织服务导向的结构与测量 |
1.3.3 组织服务导向与绩效关系研究 |
1.3.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相关研究概述 |
1.4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意义 |
1.4.1 研究现状述评与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特征及构成要素 |
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1 非营利组织服务导向的内涵 |
2.1.2 高校图书馆的特征 |
2.1.3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内涵的界定 |
2.1.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的特征 |
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影响因素基本结构抽取 |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预调研 |
3.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1 理论基础 |
3.1.2 研究假设的推导 |
3.2 量表设计及半结构化访谈 |
3.2.1 量表设计 |
3.2.1.1 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量表设计 |
3.2.1.2 高校图书馆服务质量量表设计 |
3.2.2 半结构化访谈 |
3.3 预调研 |
3.3.1 数据采集 |
3.3.2 数据分析 |
3.3.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测量项目筛选 |
3.3.2.2 用户感知服务质量测量项目筛选 |
第四章 调查组织与结果分析 |
4.1 样本分析 |
4.2 量表信度与效度分析 |
4.2.1 信度分析 |
4.2.2 效度分析 |
4.3 四所不同类型高校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现状的比较与分析 |
4.4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分析 |
4.4.1 模型拟合度检验指标 |
4.4.2 模型的拟合与假设检验 |
4.4.2.1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总效应 |
4.4.2.2 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的影响 |
4.4.2.3 组织服务导向各因子对服务质量各因子的影响 |
4.4.3 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管理启示 |
5.2.1 树立用户导向的服务观 |
5.2.2 注重领导在行为上对馆员的引导 |
5.2.3 营造一个支持馆员服务工作的环境 |
5.2.4 根据馆员的服务行为,评估馆员的服务工作 |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框架方面 |
5.3.2 样本方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应具备的素质 |
(一)坚定的政治素养 |
(二)扎实的专业知识 |
(三)坚定的守法意识 |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 |
(一)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特点 |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 |
三、结束语 |
四、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与素质提升(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高校科研创新的图书馆智能服务研究[D]. 陈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2]2009至2018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研究与高校图书馆研究的对比分析[D]. 钱敏. 南京大学, 2020(02)
- [3]2019年《河南图书馆学刊》1~12总目录[J]. 周雪芹.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9(12)
- [4]近十年国内图书馆馆员素质研究热点透视[J]. 于娜,马秀峰.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2019(03)
- [5]高校图书馆知识服务中用户参与的激励机制研究[D]. 李永明.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6]美国高校图书馆数字人文服务及启示[D]. 苏敏.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数字人文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角色定位研究[D]. 朱思苑. 江苏大学, 2019(02)
- [8]创客空间服务中图书馆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提升研究综述[J]. 刘丽娟,郝群,王宁,张立彬. 情报探索, 2019(02)
- [9]图书馆组织服务导向对服务质量的影响研究[D]. 李艳.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8)
- [10]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员的角色转变[J]. 毛文慧. 商, 201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