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红外遥控信号的编码方法与单片机译码程序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李银杰[1](2020)在《智慧隧道车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公路建设随着经济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公路隧道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因隧道相对狭小封闭的环境,隧道内行车状况相较露天环境更为复杂,隧道行车路面状况变化对隧道行车安全性的影响更大。在传统的公路隧道运营中,管理中心无法实时得知隧道口的环境变化,无法根据隧道路面行车状况以及隧道内车流量进行自动调控。本文通过对传统公路隧道运营管理方式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对公路隧道运营管理以及对路面凝冰状态与温度条件关系的研究,提出了智慧隧道车道管理系统的设计技术方案。该系统包括上位机隧道现场管理单元及下位机智能车道指示器、雷达车检器和能见度仪,其中智能车道指示器由基于STM32的单片机最小系统、CAN/RS485通讯子系统、路面温度采集单元、环境温湿度采集单元、LED点阵屏显示单元组成。隧道现场管理单元运行上位机控制软件,通过有线通讯总线与下位机各设备进行信息交互,控制设备的运行及获取多项隧道数据。智能车道指示器运行在自动模式下时,可通过将采集的环境参数输入路面凝冰风险等级模型,确定路面凝冰风险等级,自动切换指示器显示的限速图形来提高隧道行车的安全性。隧道现场维护人员还能通过红外遥控对指示器进行参数设置及功能检验。本文根据系统的功能及需求对有线通讯的通讯协议进行了移植,对STM32单片机最小系统电路、电源供电电路、LED点阵屏显示控制电路、CAN总线和RS485总线通讯电路、路面温度采集电路、环境温湿度采集电路、红外遥控电路进行了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给出了电路设计原理图及程序设计流程,并进行了Free RTOS嵌入式操作系统的移植。最后对本系统功能进行了测试,根据测试结果显示,本系统能够稳定运行,达到了设计要求。
姜清超[2](2015)在《基于单片机的红外编码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的遥控器大多数采用了无线电遥控技术,但是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红外线遥控技术的成熟,红外线也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通信和遥控手段。红外遥控具有稳定、抗干扰能力强、价格低廉等优势,因此已经成为了目前工业和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通信和控制手段。为了排除外界红外线的干扰,避免和其他设备的红外编码相互影响,也为了使红外编码传递的尽可能远,各个厂商都设计了自己的一套红外编码。这些编码格式没有相应的国际或国家标准,任何厂家或开发者都可以按照红外通讯的规律进行自行定义。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对典型红外编码的分析,找到一种能破解所有红外编码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一个基于单片机的红外遥控器编码分析仪。该仪器能准确的分析出红外信号发射的时间和间隔时间以及编码的长度,并能将分析得到的编码按照红外信号发射和间隔的时间进行显示。该分析仪可应用到红外遥控器生产厂家,量产检测及家电开发、玩具开发、红外抄表等使用到红外遥控的领域。
高秀美,胡承忠[3](2015)在《红外遥控开关设计》文中指出设计了一种新型红外遥控开关。针对传统机械式开关,存在接触电阻大、寿命短、易磨损等不足。本文基于单片机红外遥控器原理,采用信号编码、译码方法设计出该开关。该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成本低廉、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经试验数据表明,其可行性强,且验证了设计的正确性与有效性。
戴之铭[4](2015)在《多功能遥控终端设计》文中提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集成电路发展势头迅猛,电子技术和无线电通讯技术快速发展,工业生产开始向数字化,模块化和多功能化的方向转变。多功能遥控终端开发研究是基于遥控跑车设计的,结合了单片机技术、通信遥控、传感器技术等多种先进技术,实现了对遥控跑车的数字化、智能化的控制,使林业机械得到了发展。本文首先通过对蓝牙技术,红外遥控以及无线电遥控三种常用的无线遥控模式进行对比,选取无线电遥控作为多功能遥控终端的无线遥控方式,而后提出采用单片机方式实现遥控终端的设计方案。在遥控终端设计过程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通讯协议的选定,单片机型号的选定,单片机选定,电源模块设计,终端软件设计。选取8位STC单片机STC12C5A60S2作为终端控制中心,nRF24L01作为无线传输芯片,二者共同组成终端的核心部分。手持终端利用STC12C5A60S2的P2.4-P2.7扩展为键盘模块,显示模块采用1602液晶显示器,通过P0口扩展。终端设备端利用JZC-32F-24V继电器控制设备上23QDF6B/315H24电磁阀,使遥控跑车完成充油或放油的动作,从而进行遥控跑车运动或停止控制,利用MMA7260Q加速度传感器了解设备晃动的情况,最终通过RF24L01将信息传输回终端发射端,使用1602字符型液晶显示器显示相关参数。在软件方面,对按键程序、串口接收程序、LCD显示程序、nRF24L01驱动程序进行编程,使用Keil μVision 4进行编译调试。经相关测试实验后,测得相应数据,数据与预期相比,基本符合预期使用要求,相关数据如下:1、实际遥控距离约780m;2、传感器信息显示约200m。
田永强[5](2014)在《基于FPGA的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文中认为在煤矿安全生产过程中,矿用气体传感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实时监测矿井下的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所以它的可靠性和灵敏度是非常重要的。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对矿用气体传感器的定期调校作了完善的规定。利用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可以有效地完成矿用气体传感器的显示值、响应时间和报警功能的调校,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由于矿用气体传感器的大量使用,大中型煤矿生产过程中需要调校的传感器数量非常大,而目前的调校系统最多只能对4-8台传感器进行同时调校,有时在一个周期内根本无法完成对传感器的调校,成为制约煤炭生产的主要瓶颈。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该系统以C8051F020单片机和FPGA协同工作作为核心控制器件,通过与工控机的通信实现同时对64台矿用气体传感器的自动调校。该系统分为工控机、气路控制、信号采集和红外调校四个模块,其中工控机模块负责调校指令的发送、数据的采集处理和调校过程的监控;气路控制模块负责对标准气体进气气路的切换、通入标准气体流量的控制和64路气体传感器气路的控制;信号采集模块负责采集64路气体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作为调校的依据;红外调校模块负责对64路矿用气体传感器发送红外调校信号实现调校任务。针对在对64路矿用气体传感器同时调校时,由于单片机I/0口和其他片上资源的限制,难以实现同时对64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的问题,应用FPGA对单片机进行扩展,由FPGA负责对64路气体传感器气路的控制、64路气体传感器的输出信号的采集以及64路矿用气体传感器红外调校信号的发送,保证了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调校任务的完成。对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进行了实验调试,调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完成同时对64台矿用气体传感器的调校任务,具有精度高、效率高、稳定性好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在对大批量矿用气体传感器进行调校时,该系统调校速度快,调校时间短,保证了大中型煤矿大批量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任务的完成,确保煤矿的正常生产。而且本系统利用单片机和FPGA协同工作,充分利用单片机工作稳定、控制能力强的优势和FPGA速度快、设计灵活的优势,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扩展性。
李红委[6](2014)在《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的研发》文中认为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关键组成部分,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前端检测元件,能够实时对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进行检测,它们工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对于整个监控系统判断井下浓度是否超限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使用的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多用气敏元件作为核心部件,以热催化原理制成。这类仪器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等现象,如没有进行及时调校,则会出现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超过警戒线,而传感器和报警仪未发出及时报警的情况。因此需要对二者进行定期的参数校正,确保生产一线监测装备的可靠稳定运行。《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规范》明确要求建设完善的矿井监测监控系统,对传感器和报警仪等监测器件需要进行定期调试、校正,确保性能完好。《煤矿安全规程》也规定,采用载体催化元件的检测设备,如甲烷传感器及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等,每隔7天必须使用标准气样和空气样调校一次。我国煤矿众多,各类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数量巨大,调校任务极为繁重,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具有提升调校速度,节省人力劳动,降低维修成本等优点,对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本文从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和市场需求的实际出发,阐述了设计自动调校系统的必要性。分析了自动调校系统中的几个重要原理,电路信号采集原理可以实现传感器输出信号的实时采集,图像信号采集原理可以实现报警仪浓度值的实时采集,红外调校原理可以实现传感器的自动闭环调校。文章以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搭建了硬件电路,完成了最小系统设计、电源设计、图像信号采集设计、电路信号采集设计、标气控制设计和气路控制设计等几部分。软件部分介绍了系统的实现流程,编制了上位机各个操作界面,阐述了各子功能的设计思路流程并予以实现。最后进行了实验验证,通过各数据的对比,分析了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及功能的先进性。目前,该系统已被应用到实际生产,从各使用单位反馈的情况来看,本系统具有稳定性好、抗干扰强、调校精度高等优点,大幅提高了传感器与报警仪调校的效率,为煤矿的高效生产提供重要保障。
武漫漫[7](2013)在《红外摇控多通道开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目前,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其中,大多数的家用电器都有各自不同的遥控器,人们常常为了控制某台电器而到处寻找其对应的遥控器开关电器,这样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一个多通道多功能遥控开关系统的设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遥控器可以通过自学习而拥有对多台电器开关的遥控功能,即省时、又省力,从而使人们免除同时面对众多遥控器的烦恼。在无线遥控领域,红外线遥控距离一般为几米或几十米,通常用于家电的遥控。文章讨论了基于单片机的系统设计与实现通过软件设计和硬件试验,以红外多通道多功能遥控器为研究对象,旨在实现对常用家用电器的远距离遥控,将多个家电遥控器开关功能集于一身。同时讨论了在遥控器设计中进行加密设计。软件编程采用单片机汇编语言实现对发射、接收译码显示部分的设计。硬件电路采用以AT89C2051单片机为核心组成的电路结构。通过硬件电路实现,程序的下载试验,验证可以实现预定功能。
张雁鹏[8](2013)在《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文中提出矿用气体传感器作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前端检测元件,能够实时对矿井下各种有毒有害气体浓度进行检测,是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工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整个安全监控系统能否正常判断矿井下各类有毒有害气的浓度是否超限,进而发出正确的动作命令以确保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目前国内煤矿中使用的气体传感器中的气体敏感元件绝大部分是使用电化学原理和热催化原理制成,由于这类元件的固有特性导致其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产生零点漂移和量程漂移等问题,为克服这些问题必须对其进行定期的参数校正。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使其能够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断保护操作人员和国家财产的安全,国家计量检定规程以及煤矿安全规程都对气体传感器的调校做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为此依据矿用气体传感器工作原理和调校原理结合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需要设计了一种基于C8051F020单片机为核心控制器件的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校验系统,该系统由气路控制模块、气体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红外调校模块、废气处理模块四部分组成,其中气路控制模块主要是完成在对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过程中各种标准浓度气体的分配、自动切换和流量大小的精确控制,气体传感器信号采集模块主要是完成在调校过程中对被调的校批量气体传感器输出的表征浓度的电量信号进行采集为闭环控制提供反馈量,红外调校模块主要完成在调校过程中对传感器发送各种功能参数调校命令,是实现自动调校的关键核心模块,废气处理模块主要是实现调校过程中对调校环境中空气进行净化和无害化处理,保证在对有毒有害类气体传感器调校过程中调教人员的安全和调校用废气的达标排放,依托智能控制技术将四个模块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对矿用气体传感器进行批量智能调校。目前本系统已经成功试制样机处于试运行阶段,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可以完全实现对矿用气体传感器整个调校过程的闭环控制,同时表现出良好的操控特性,具有调校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稳定性好等优点,有效的解决了有毒有害气体传感器的校正检定问题,为传感器的使用者和检定人员提供了完整可靠的传感器性能参数,实现了矿用气体传感器的无人值守调校。
张科[9](2013)在《基于ZigBee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家居能植入智能化程序,实现物与物和物与人的交流,并且能随时随地了解家居状况和控制家居;越来越追求生活细节上的简单化与智能化,享受更加轻松、有序、高效的生活。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其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给智能家居带来了新的春天。本课题是在传统红外家电遥控器不兼容、红外信号需要直视空间以及物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设计了基于ZigBee技术的智能家居控制系统。它主要完成家庭内网的组建、内网与外网的信息交互(网关)以及红外遥控信号的学习等,实现在家庭内部开关量设备和传统红外家电等设备的控制信号“无间距”的共享。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具有低复杂度、近距离、体积小、能耗少、成本低、自愈能力强和传输速率低等优点,是智能家居内部组网技术的首选。网关采用低成本MCU,使其脱离PC化,是智能家居网关的发展趋势。在分析现有智能家居基础上给出了一种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方法。主要内容包括:首先,分析了红外遥控器与智能家居网络相结合的意义;在结合实际的需求与深入研究ZigBee网络拓扑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簇状网络作为网络拓扑结构。其次,采用CC2530ZigBee芯片和MSP430F247单片机设计了一种低成本、灵活性好、通用的网络控制器。该控制器具有可学习型红外模块、电话远程控制模块和与之对应的语音提示模块,同时还为ARM服务器提供协议接口。可学习红外模块主要对家里红外家电控制信号的学习,从而实现对各种遥控器的复制,对红外数据采用模式识别和聚类方法分离信号并压缩,节省储存空间,存储到非易失性存储器,以供不同方式的调用,使传统红外家电融入到智能家居网络,进而丰富智能家居的无缝控制体系。电话远程控制及语言提示模块主要提供一种异地对家居控制的手段。最后,对终端节点采用CC2530加上开关量模块、传感器模块、红外发射模块,进而实现开关量、红外信号、传感数据在家庭内部“无间距”的共享。软件方面,实现可裁剪家居数目,体现个性化。界面操作简单,控制方式多种多样。与传统智能家居相比,具有免布线、易扩展、个性化、维护方便、红外家电“无间距”控制的优点,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杨亚锋[10](2012)在《基于C8051F005的智能家居室内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智能家居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综合布线技术、将与家居生活有关的各种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统筹管理,让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安全和有效。本文介绍了一种由单片机C8051F005作为主控芯片的智能家居室内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并根据此芯片及家居中常用的电气设备设计了相应的硬件电路和控制系统,如在电话远程控制方面,设计采用了双音频解码芯片MT8870和ISD2560语音芯片联合使用,并结合与之对应的软件设计,基本实现了在家中无人情况下的电话自动接听服务、语音提示及安全认证机制;通过使用TC35短消息芯片及其外围芯片,基本实现了短消息远程控制室内电器以及当家中有意外情况发生时能及时报警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设定实现在家中无人的情况下,定时给指定手机发送短信,报告当前家中的温度、湿度、CO浓度等安全信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可靠性高等特点,还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实用价值,符合了未来家电的智能化、网络化发展方向。本次设计的智能家居室内控制系统当家中无人的时候,提高了家中的安全质量,使人们不再为家中无人时的安全情况而担心。在家中还可以通过LM6029ALCD显示屏,将系统中各个传感器采集到的家中的实时信息以数据形式显示出来,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家居环境及舒适度等都得到大范围的提高。
二、红外遥控信号的编码方法与单片机译码程序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红外遥控信号的编码方法与单片机译码程序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隧道车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未来发展趋势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第2章 智慧隧道车道管理系统设计 |
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 |
2.3 系统的车道调控方案 |
2.3.1 凝冰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
2.3.2 智能车道指示器内容显示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硬件设计 |
3.1 控制单元介绍 |
3.2 智能车道指示器子系统 |
3.2.1 单片机最小系统 |
3.2.2 电源电路设计 |
3.2.3 有线通讯模块设计 |
3.2.3.1 CAN总线通讯模块设计 |
3.2.3.2 RS485总线通讯模块设计 |
3.2.4 地址配置模块设计 |
3.2.5 LED点阵显示屏控制模块设计 |
3.2.6 红外遥控控制模组设计 |
3.2.7 隧道口环境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3.2.7.1 环境温湿度采集模块 |
3.2.7.2 路面温度采集模块 |
3.3 车流量数据及能见度数据采集模块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件设计 |
4.1 通讯总线协议移植与设计 |
4.1.1 CAN总线通讯设计 |
4.1.1.1 CAN总线协议介绍 |
4.1.1.2 CAN总线协议移植 |
4.1.2 RS485总线通讯设计 |
4.1.2.1 Mod Bus协议介绍 |
4.1.2.2 Mod Bus协议移植 |
4.2 I~2C通信 |
4.3 环境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3.1 环境温湿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2 路面温度采集程序设计 |
4.3.3 车流量与能见度采集程序设计 |
4.4 红外控制程序设计 |
4.5 LED点阵屏控制程序设计 |
4.6 路面凝冰预警程序设计 |
4.7 多任务程序设计 |
4.7.1 Free RTOS介绍 |
4.7.2 Free RTOS移植 |
4.8 隧道现场控制单元上位机软件设计 |
4.9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与分析 |
5.1 实物展示 |
5.2 LED点阵屏显示测试 |
5.3 隧道环境数据采集采集功能测试 |
5.4 红外遥控测试 |
5.5 凝冰风险预警功能测试 |
5.6 系统联调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2)基于单片机的红外编码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红外编码分析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红外编码分析应用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红外数据发射和接收的电路 |
2.1 红外光通信基本原理 |
2.1.1 红外光 |
2.1.2 发射红外光的方式 |
2.1.3 接收红外光的基本原理 |
2.2 红外信号检测/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控制方式 |
2.2.1 单通路红外遥控开光方式 |
2.2.2 单通路递进式遥控方式 |
2.2.3 双光束红外探测/控制方式 |
2.3 红外信号发射电路设计 |
2.3.1 发光二极管的脉冲电流驱动与数字调制 |
2.3.2 实用的红外信号发射电路的组成 |
2.4 红外信号接收电路设计 |
2.4.1 红外光电转换电路 |
2.4.2 红外信号的光电转换器件 |
2.4.3 红外光电转换电路 |
2.5 专用的红外接收集成电路 |
第3章 红外遥控器编码协议分析 |
3.1 红外遥控系统的构成 |
3.1.1 发射部分 |
3.1.2 接收部分 |
3.2 红外遥控器的编码格式分类 |
3.3 红外遥控编码协议 |
3.4 红外遥控编码总结 |
第4章 系统硬件设计 |
4.1 系统的整体结构 |
4.2 系统的硬件组成 |
4.3 系统主要器件选型 |
4.3.1 单片机STC89C516RD |
4.3.2 红外一体化接收头HS0038B |
4.3.3 MAX232 |
4.3.4 ISP技术 |
4.4 硬件电路描述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软件的总体设计 |
5.1.1 系统软件的开发环境及语言 |
5.1.2 系统软件的组成 |
5.2 各分系统设计 |
5.2.1 系统控制模块设计 |
5.2.2 红外接收子模块设计 |
5.2.3 红外编码发射子模块设计 |
5.2.4 红外编码存储子模块设计 |
第6章 系统测试 |
6.1 系统测试方案 |
6.2 基于内容的检测 |
6.2.1 红外遥控编码表 |
6.2.2 利用红外编码分析仪接收红外遥控数据 |
6.3 基于过程的检测 |
6.3.1 检测环境的搭建 |
6.3.2 红外编码发射功能测试 |
6.4 与同类设计的功能对比 |
第7章 红外编码分析仪工作总结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系统主要功能模块的编程实现 |
1. 系统主要参数和子函数定义 |
2. 中断设置函数 |
3. CH451 初始化及命令写入函数 |
4. 红外发送函数 |
5. 红外接收函数 |
6. 液晶屏相关函数 |
7.24C16 相关函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红外遥控开关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红外数据传输 |
1.1 红外线 |
1.2 红外通信原理 |
1.3 编码、解码 |
2 电路系统总体设计及主要组件选择 |
2.1 红外遥控发射、接收系统框图 |
2.2 红外发光二极管 |
2.3 红外遥控一体化接收头 |
2.4 编码器和译码器的选择 |
2.5 电路控制开关器件 |
3 关于红外遥控的发射和接收 |
3.1 红外遥控发射电路设计 |
3.2 红外遥控接收电路设计 |
3.3 电源电路设计 |
4 结束语 |
(4)多功能遥控终端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工业遥控器现状 |
1.3 选题意义 |
1.4 通讯协议选定 |
1.4.1 蓝牙4.0BLE |
1.4.2 外遥控原理 |
1.4.3 无线电遥控原理 |
1.4.4 通讯协议总结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2 遥控终端设计 |
2.1 设计思路 |
2.2 总体框架设计 |
2.2.1 终端手持端设计 |
2.2.2 终端设备端设计 |
2.3 终端硬件设计 |
2.3.1 51系列单片机 |
2.3.2 PIC单片机 |
2.3.3 AVR单片机 |
2.3.4 单片机选用总结 |
2.3.5 STC12C5A60S2简介 |
2.4 无线链路的预测 |
2.4.1 自由空间电波传播基础 |
2.4.2 自由空间无线链路预测 |
2.4.3 实际环境无线链路预测 |
2.4.4 增加无线通信距离方法 |
2.5 XL24L01-D03无线通讯模块 |
2.5.1 nRF24L01芯片基本资料 |
2.5.2 ANT无线网络的组网方式 |
2.5.3 nRF24L01实现异步通信 |
2.5.5 AP1000/2000功率扩展模块 |
2.5.6 供电模块 |
2.6 16×2字符型液晶显示器 |
2.7 按键模块 |
2.7.1 键盘接口类型 |
2.7.2 键盘模块设计 |
2.8 加速度传感器 |
3 系统软件设计 |
3.1 程序语言的确定 |
3.2 部分程序 |
3.2.1 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
3.2.2 四位按键子程序模块 |
3.2.4 显示子程序模块 |
4 终端测试 |
4.1 程序语法检测 |
4.2 终端性能测试 |
4.2.1 终端功率测试 |
4.2.2 遥控距离测试 |
4.2.3 终端传感器测试 |
5 总结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FPGA的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完成的工作 |
第二章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原理及设计方案 |
2.1 矿用气体传感器 |
2.1.1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
2.1.2 智能传感器工作原理 |
2.2 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原理 |
2.3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方案设计 |
2.3.1 系统难点 |
2.3.2 整体方案设计 |
2.3.3 工控机模块 |
2.3.4 气路控制模块 |
2.3.5 红外调校模块 |
2.3.6 数据采集模块 |
第三章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的核心器件 |
3.1 FPGA芯片 |
3.1.1 FPGA的开发流程 |
3.1.2 选择FPGA的方法 |
3.1.3 硬件描述语言的选择 |
3.1.4 开发工具的选择 |
3.2 FPGA最小系统设计 |
3.2.1 电源 |
3.2.2 下载方式 |
3.2.3 配置FLASH芯片 |
3.2.4 复位电路 |
3.3 MCU芯片 |
3.3.1 单片机型号选择 |
3.3.2 软件开发环境Sil icon Laboratories IDE |
3.4 C8051F020最小系统设计 |
3.4.2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3.4.3 JTAG接口设计 |
3.4.4 复位和时钟电路电路设计 |
第四章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的硬件实现 |
4.1 气路控制模块硬件设计 |
4.1.1 标准气体控制电路 |
4.1.2 气体流量控制电路 |
4.1.3 气路控制电路 |
4.2 气体传感器数据信号采集电路硬件设计 |
4.3 红外控制电路硬件设计 |
4.4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
第五章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软件设计 |
5.1 单片机程序设计 |
5.1.1 主程序设计与交叉开关配置 |
5.1.2 通信协议的设定 |
5.1.3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5.1.4 气路控制程序设计 |
5.1.5 传感器输出信号采集程序 |
5.1.6 模拟信号采集及均值滤波器程序设计 |
5.2 FPGA程序设计 |
5.2.1 标准气路控制FPGA程序设计 |
5.2.2 数据采集模块FPGA的软件设计 |
5.2.3 红外控制模块FPGA的软件设计 |
第六章 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运行测试 |
6.1 系统调校要求 |
6.1.1 调校环境条件 |
6.1.2 调校标准样气 |
6.2 系统运行实验 |
6.2.1 系统频率测量误差 |
6.2.2 响应时间实验 |
6.2.3 调校完成时间实验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状 |
1.2.1 国外状况 |
1.2.2 国内状况 |
1.3 主要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基本原理及方案设计 |
2.1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的工作原理 |
2.2 矿用气体传感器与报警仪的调校过程 |
2.3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调校注意事项 |
2.4 电路信号采集原理 |
2.5 图像信号采集原理 |
2.5.1 灰度化 |
2.5.2 二值化 |
2.5.3 数学形态学处理 |
2.5.4 平滑滤波 |
2.5.5 数字的定位与分割 |
2.5.6 归一化处理 |
2.5.7 字符的识别 |
2.6 红外遥控原理 |
2.6.1 红外遥控信号传输协议 |
2.6.2 通用编码方式的确定 |
2.7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的整体设计 |
2.7.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2.7.2 控制子系统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硬件设计 |
3.1 最小系统电路 |
3.1.1 核心芯片的选型 |
3.1.2 C8051F020最小系统设计 |
3.1.3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3.1.4 JTAG接口设计 |
3.1.5 复位和时钟电路电路设计 |
3.2 图像采集硬件选型 |
3.2.1 摄像头选型 |
3.2.2 视频采集卡 |
3.3 温湿度传感器选型 |
3.3.1 温度传感器 |
3.3.2 湿度传感器 |
3.4 电源电路设计 |
3.5 电路信号采集电路 |
3.5.1 频率信号采集电路 |
3.5.2 电流电压信号采集电路 |
3.6 标气输入控制电路 |
3.7 气路输出控制电路 |
3.8 红外发射装置设计 |
3.9 质量流量控制器电路设计 |
3.10 模拟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
3.11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软件设计 |
4.1 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调校流程 |
4.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4.2.1 C8051F020单片机的交叉开关配置 |
4.2.2 通信协议设定 |
4.2.3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4.2.4 传感器输出信号采集程序 |
4.2.5 红外信号发送程序 |
4.2.6 气路控制程序设计 |
4.2.7 模拟信号采集及均值滤波器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软件设计 |
4.3.1 人机交互界面 |
4.3.2 操作界面 |
4.3.3 系统维护界面 |
4.3.4 数据查询界面 |
4.3.5 图像识别界面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综合实验 |
5.1 浓度值测量实验 |
5.1.1 频率法采集实验 |
5.1.2 图像采集法实验 |
5.2 响应时间实验 |
5.3 红外控制实验 |
5.4 温湿度采集实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7)红外摇控多通道开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遥控技术的种类 |
1.2 国内外遥控技术发展现状 |
1.3 本项目的设计任务 |
2 系统电路组成和方案选择 |
2.1 系统组成 |
2.2 遥控发射器及编码原理 |
2.3 遥控接收解码原理 |
2.4 方案选择 |
2.4.1 硬件方案选择 |
2.4.2 软件设计方案选择 |
3 硬件电路设计 |
3.1 红外线遥控发射器硬件电路设计 |
3.1.1 AT89C2051芯片介绍 |
3.1.2 红外线遥控发射器电路 |
3.2 红外线遥控接收硬件电路设计 |
3.3 控制部分硬件电路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4.1 红外线遥控发射器软件设计 |
4.1.1 红外发射部分 |
4.1.2 红外编码 |
4.2 红外线遥控接收译码及显示、开关量控制电路软件设计 |
5 红外线多通道遥控器加密设计 |
5.1 硬件电路加密 |
5.2 程序段加密 |
5.3 加密算法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发射器软件清单 |
附录B 接收译码、显示及开关控制软件清单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基本原理及方案设计 |
2.1 矿用气体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2.2 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原理 |
2.3 红外遥控原理 |
2.3.1 红外遥控信号传输协议 |
2.3.2、通用编码方式的确定 |
2.3.3、红外信号的调制和接收 |
2.4 大批量传感器调校设计方法 |
2.5 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方案设计 |
2.5.1 总方案设计 |
2.5.2 气路控制和红外调校子系统设计 |
2.5.3 气路控制设计 |
2.5.4 传感器信号采集子系统设计 |
2.5.5 废气处理子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硬件设计 |
3.1 核心芯片的选型 |
3.2 电源设计 |
3.3 C8051F020最小系统设计 |
3.3.1 串行通信接口设计 |
3.3.2 JTAG接口设计 |
3.3.3 复位和时钟电路硬件设计 |
3.4 标准气进气控制电路 |
3.5 质量流量控制器 |
3.5.1 质量流量控制器工作方式 |
3.5.2 质量流量控制器的控制电路设计 |
3.6 电流频率信号转换电路设计 |
3.7 气体传感器器位置控制电路 |
3.8 传感器信号采集电路 |
3.9 红外信号发射装置设计 |
3.10 电流频率转换电路设计 |
3.11 硬件电路抗干扰处理 |
3.12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软件设计 |
4.1 软件开发环境SILICON LABORATORIES IDE |
4.2 系统软件设计 |
4.2.1 C8051F020单片机的交叉开关配置 |
4.2.2 通信协议设定和主程序流程设计 |
4.2.3 串口通讯程序设计 |
4.2.4 传感器输出信号采集程序 |
4.2.5 模拟信号采集及均值滤波器程序设计 |
4.2.6 实时数据处理 |
4.2.7 气路控制程序设计 |
4.2.8 红外信号发送程序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运行测试 |
5.1 检定系统运行实验 |
5.1.1 系统频率测量误差 |
5.1.2 响应时间实验 |
5.2 调校系统红外控制实验 |
5.3 温湿度传感器信号采集实验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ZigBee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2 智能家居系统概况 |
1.3 发展过程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发展历程 |
1.3.2 国内发展情况 |
1.3.3 发展和研究的趋势 |
1.4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5 课题的研究内容与论文安排 |
第2章 红外家电与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
2.1 红外遥控器与智能家居控制网络相联的意义 |
2.2 红外遥控系统的硬件构成 |
2.2.1 调制 |
2.2.2 发射器 |
2.2.3 接收器 |
2.3 遥控信号的编码方式与码型标准分析 |
2.3.1 几种常用遥控数据码的分析 |
2.3.2 遥控码型标准分析 |
2.4 红外遥控编码信号总结 |
2.5 红外编码信号提取与压缩方法 |
2.5.1 红外编码有用信号的提取 |
2.5.2 红外编码信号压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智能家居的组网技术-ZigBee |
3.1 智能家居内网通信技术的选择 |
3.2 ZigBee 技术介绍 |
3.2.1 技术特点 |
3.2.2 设备类型 |
3.2.3 网络拓扑结构 |
3.3 ZigBee 协议框架 |
3.4 IEEE802.15.4 协议分析 |
3.4.1 PHY |
3.4.2 MAC |
3.5 ZigBee 协议分析 |
3.5.1 网络层 |
3.5.2 应用层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的设计 |
4.1 智能家居网络控制系统总设计 |
4.2 电源供电系统和复位电路设计 |
4.3 网关硬件设计 |
4.3.1 红外线学习模块 |
4.3.2 EEPROM 电路 |
4.3.3 人机接口模块 |
4.3.4 语音提示与电话远程控制模块 |
4.4 无线芯片节点电路设计 |
4.4.1 无线 CC2530 核心电路 |
4.4.2 协调器外围电路设计 |
4.4.3 路由节点和终端节点硬件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的设计 |
5.1 主控中心处理程序设计 |
5.1.1 人机界面处理程序设计 |
5.1.2 红外编码学习以及数据存储程序设计 |
5.1.3 电话远程控制及语音提示处理程序设计 |
5.1.4 通信处理程序设计 |
5.2 ZigBee 协议应用程序设计 |
5.2.1 协调器主节点应用程序设计 |
5.2.2 终端节点应用程序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6.1 基于 ZigBee 智能家居控制器系统 |
6.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
6.2.1 模块单独调试结果与分析 |
6.2.2 系统运行结果图与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工作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基于C8051F005的智能家居室内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智能家居背景 |
1.2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概述 |
1.3 国内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1 国外的发展现状 |
1.3.2 国内的发展现状 |
1.4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5 系统设计主要任务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智能家居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
2.1 智能家居系统总体设计与分析 |
2.1.1 智能家居系统工作流程部分 |
2.2 远程控制设计与分析 |
2.3 传感器信号采集设计与分析 |
2.3.1 防火灾发生传感器 |
2.3.2 可燃气体泄漏传感器 |
2.3.3 信号采集设计与分析 |
2.4 GSM 短消息模块的接口与设计 |
2.4.1 TC35 短消息模块组成介绍 |
2.4.2 TC35 短消息模块通信电路 |
2.4.3 TC35 短消息模块与 MCU 连接方式 |
2.5 红外遥控设计 |
2.5.1 红外遥控概述 |
2.5.2 选择红外遥控的原因 |
2.5.3 红外遥控的原理 |
2.5.4 单片机红外遥控发射器设计原理 |
2.5.5 单片机红外遥控接收器设计原理 |
2.6 LCD 显示设计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
3.1 智能家居系统相关芯片及模块简介 |
3.1.1 MCU C8051F005 简介 |
3.1.2 双音多频收发器 MT8870 简介 |
3.1.3 ISD2560 单片语音录放简介 |
3.1.4 NIS-09C 烟雾传感器简介 |
3.1.5 MQ309A 一氧化碳气体传感器简介 |
3.1.6 温湿度传感器 SHT11 简介 |
3.2 智能家居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3.2.1 振铃检测电路 |
3.2.2 模拟摘挂机电路 |
3.2.3 语言提示电路 |
3.2.4 双音频解码电路 |
3.3 TC35 短消息模块电路设计 |
3.3.1 TC35 短消息模块接口电路 |
3.3.2 TC35 短消息模块控制设计 |
3.4 红外遥控电路设计 |
3.4.1 红外遥控发射电路设计 |
3.4.2 红外遥控接收电路设计 |
3.5 电源电路设计 |
3.5.1 3.3V 数字、模拟电源电路设计 |
3.5.2 5V 开关电源稳压器电路 |
3.5.3 其他电源稳压器电路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部分编写 |
4.1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编程设计 |
4.1.1 智能家居控制系统远程控制程序设计 |
4.1.2 主控制芯片的程序设计 |
4.1.3 短信息发送程序设计 |
4.1.4 SHT11 温湿度传感器程序设计 |
4.1.5 红外遥控程序设计 |
4.2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智能家居系统的制作及调试 |
5.1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制作及调试 |
5.1.1 智能家居系统 PCB 板的设计 |
5.1.2 智能家居系统硬件调试 |
5.2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调试所用软件及器件 |
5.3 智能家居系统软件及联机调试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红外遥控信号的编码方法与单片机译码程序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隧道车道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银杰.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20(02)
- [2]基于单片机的红外编码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D]. 姜清超. 河北大学, 2015(12)
- [3]红外遥控开关设计[J]. 高秀美,胡承忠. 电子科技, 2015(04)
- [4]多功能遥控终端设计[D]. 戴之铭.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5]基于FPGA的多路矿用气体传感器调校系统[D]. 田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6]矿用气体传感器和报警仪自动调校系统的研发[D]. 李红委. 太原理工大学, 2014(02)
- [7]红外摇控多通道开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武漫漫. 郑州大学, 2013(S2)
- [8]矿用气体传感器智能调校系统[D]. 张雁鹏.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8)
- [9]基于ZigBee智能家居控制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张科.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10]基于C8051F005的智能家居室内控制系统设计[D]. 杨亚锋. 长安大学, 2012(08)
标签:红外遥控论文;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论文; 气体传感器论文; 传感器技术论文; 红外传感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