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B超诊断腰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论文文献综述)
魏峰[1](2020)在《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胸椎是脊柱结核比较常发生的部位,近年来,后方入路手术治疗胸椎结核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一期两路手术进行了切口改良,即采用弧形切口后入路行病灶清除植骨及脊柱内固定术,取得了不错的临床疗效。本次临床研究我们对改良弧形切口一期后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为临床手术方式选择提供证据支持。目的通过对一期改良弧形切口后入路与传统一期两路两种手术方式应用于胸椎结核治疗效果的对比,探讨两种手术入路的优缺点,为胸椎结核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接受手术治疗的68例胸椎结核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选择手术入路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即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组(行改良弧形切口后路椎弓根内固定、经肋横突关节病灶清除、植骨融合32例),对照组即传统一期两路组(行后路钉棒内固定、侧方入路病灶清除及植骨融合术36例)。对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评价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影像学观察指标(Cobb’s角矫正角度)、实验室检验观察指标(血沉和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结核复发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均小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术后Cobb’s角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obb’s角矫正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观察组术后1月、3月血沉与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同期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5.6%,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3.2%,小于对照组复发率的1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椎结核患者行手术治疗采用一期后路改良弧形切口入路手术方法治疗比采用一期两路手术方法治疗的患者手术时间较短,创伤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后凸畸形矫正更好,脊柱稳定性较好,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较低。
裴思佳[2](2020)在《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以及脊柱结核治疗的临床疗效,为脊柱结核临床病情评估及抗结核治疗提供依据,探讨脊柱结核诊治流程,优化脊柱结核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脊柱结核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使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有155例脊柱结核患者纳入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相关的危险因素如下:低白蛋白血症(X2=8.097,P=0.008),病变累及胸椎(X2=14.683,P=0.024),椎管受累(X2=5.660,P=0.017)。低白蛋白血症(P=0.011,OR:3.749,95%CI:1.361-10.322),累及胸椎(P=0.016,OR:3.165,95%CI:1.239-8.090),椎管受累(P=0.021,OR:2.978,95%CI:1.179-7.524)均是脊柱结核患者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MRI、CT对脊柱结核阳性检出率,结果显示两种检查方式对椎间盘受累、椎旁脓肿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P<0.05),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P<0.05)。分析51例脊柱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的疗效。1年随访期间,47例(92.2%)患者经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包括疼痛、ESR、CRP、神经功能、影像学表现等。结论:低白蛋白血症、病变部位累及胸椎、椎管受累可增加脊柱结核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风险,并且上述危险因素均是神经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MRI诊断骨质破坏、椎管受累检出率均显着高于CT,而对脊柱结核骨质钙化、坏死检出率低于CT,两者联合应用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抗结核药物治疗对多数脊柱结核患者有显着疗效。对保守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严重后凸畸形或神经功能障碍、伴有较大脓肿的患者须考虑联合手术治疗。
邱鹏[3](2019)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应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由我院同一团队完成的并获得随访的2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其中男性11人,女性9人,年龄为25-83岁,平均年龄为(58.0±17.6)岁。对所有患者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终末随访时主诉症状缓解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患者术前、术后第1个月及终末随访时的功能状态,监测患者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评价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4、12周炎症控制情况,测定患者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数值,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第1、2、3、4、12周营养状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引流量情况,术后定期复查,随访影像学结果及了解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在局麻下顺利完成,术中出血少量,均未输血,术中未出现神经、血管损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局部置管持续化疗31-65天,平均40.3天。大部分患者术后一周内每天可引出或用注射器抽出浑浊液体量为30-50ml不等,之后抽出量逐渐减少,所有患者住院期间累计的引出物(从术后第3天开始计算)及脓液量为200-2000ml不等。其中,1例女性患者因尿毒症合并心衰,在术后4个月内死亡,故后期未获得随访,其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8-33个月,平均16.35个月,末次随访时,19例患者均获得治愈,包括3例多节段脊柱结核中未行手术节段,也获得临床治愈,切口愈合无异常情况,局部未见窦道,腰部及下肢不适感均较术前明显改善。术前5例神经功能损害Frankel分级D级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恢复,均降为Frankel分级E级,停药后的患者未见复发现象。MRI显示术前病变椎体及椎体融合处信号恢复正常,微创手术前行传统手术的患者,内固定未出现松动、断裂。治愈患者生活能自理,能从事轻中体力活,术前体重减轻的患者体重有所增加,食量恢复正常,精神状态有所改观,未再出现发热、盗汗等现象。本组患者术前VAS评分为(6.1±0.9)分,术后第1个月为(2.9±0.8)分(p<0.01),终末随访期为(1.1±0.7)分(p<0.01)。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为(62.67±10.73)分、术后第1个月为(24.42±5.44)分(p<0.01)、终末随访期为(10.39±3.40)分(p<0.01)。本组患者术前CRP为(53.1±19.9)mm/L,术后第1周大多数患者较术前有所升高,升高为(55.1±17.0)m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3、4、12周较术前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为(38.4±13.8)mm/L、(25.4±9.6)mm/L、(13.7±3.7)mm/L、(5.5±1.5)mm/L(p<0.05),术后第12周恢复正常。本组患者术后第1、2、3、4周ES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第12周恢复正常(p<0.05)。本组患者术前ALB为(31.44±2.70)g/L,术后第1、2周较术前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4、12周较术前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为(38.97±2.36)g/L、(40.32±2.83)g/L、(42.21±2.25)g/L(p<0.05)。本组患者术前HB为(100.10±6.02)g/L,术后第1、2、3周较术前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4、12周较术前有所升高,分别升高为(104.70±7.26)g/L、(114.40±6.98)g/L(p<0.05)。结论: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安全性高、创伤小,术中既能清除结核病灶,又能留取组织标本用于病理诊断和培养,能通过局部留置的管道引流和给药来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并能获得良好疗效,对全身基础情况差、高龄、不能耐受传统手术及脊柱后凸畸形较轻的患者是一种合适的治疗方法。
鲁增辉[4](2019)在《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单间隙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效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通过临床分析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的单节段内固定技术在治疗单间隙腰椎结核中的效果及优势。方法:纳入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融合联合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术的单间隙感染的腰椎结核患者共计42例。分组依据为后路内固定方案选择的不同,分为2组:A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单节段内固定术治疗;B组21例患者采用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后路传统椎弓根螺钉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术治疗。收集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Cobb角、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神经功能(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及视觉模拟评分(VAS)在手术前后及随访过程中的变化情况。结果:4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830个月,平均(24.1±4.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ESR、CRP、VAS评分:A组分别为(13.5±5.5)mm/1 h、(4.7±2.0)mg/L、(1.9±0.8)分,B组分别为(12.9±4.9)mm/1 h、(5.2±3.2)mg/L、(2.2±1.0)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32、一0.68、一1.02,P值分别为0.747、0.500、0.312);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矫正度数及后凸Cobb角丢失度数:A组分别为(11.6±6.3)°、(1.7±1.2)°,B组分别为(9.9±5.9)°、(1.4±1.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0.96、0.94,P值分别为0.343、0.355)。42例患者术后Frankel脊髓损伤分级:术前1例B级患者恢复至D级;术前5例c级患者,4例恢复至D级,l例恢复至E级;术前26例D级患者全部恢复至E级结论:对于单间隙感染的腰椎结核患者,应用皮质骨轨迹螺钉联合传统椎弓根螺钉的单节段内固定技术与传统椎弓根螺钉的短节段或长节段内固定术在临床疗效上无统计学差异。但单节段的内固定技术置钉范围仅局限于病变椎体内,能更好地保护邻近的正常椎体。
彭琪琪[5](2019)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前、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联合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探讨后路腰大肌脓肿清除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6月—2015年12月治疗的37例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根据腰大肌脓肿清除的手术入路不同分为A组(21例,行后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和B组(16例,行前路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节段、术前红细胞沉降率、术前C-反应蛋白、腰大肌脓肿侧别、腰大肌脓肿最大横径及纵径、伴随脓肿、脓腔分隔情况、术前病变节段Cobb角、术前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观察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病变节段Cobb角变化情况;采用ASIA分级评价脊髓神经功能。结果:除B组手术时间显着长于A组(t=-2.985,P=0.005)外,两组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脓肿吸收时间及骨融合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8-47个月,平均31.1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脑脊液漏发生。A组4例二次行前方脓肿清除置管化疗。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脓肿均吸收,红细胞沉降率及C-反应蛋白均恢复正常。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病变节段Cobb角均较术前显着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间病变节段C obb角以及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9例伴脊髓神经功能损害者中,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改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6,P=0,007)。结论:治疗胸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单纯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脓肿清除及脓腔内局部化疗可取得良好疗效,但特殊情况下仍需行前路脓肿清除。
赖震,石仕元,费骏,韩贵和,胡胜平[6](2018)在《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治疗腰椎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的可行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两种不同方法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探讨术前经皮置管引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36患者纳入研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A、B两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A组入院后立即行腰大肌脓肿术前经皮置管引流,B组腰大肌脓肿无特殊处理,两组患者经3周抗结核治疗后复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反应蛋白(CRP),B组2例患者因复查ESR和CRP无降低需暂缓手术而排除,最终两组共34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18例,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24~73(42.5±10.2)岁;B组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年龄23~75(42.3±9.8)岁。两组患者均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前路椎体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对比分析前路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前路切口长度,术后肛门排气时间、VAS评分、Cobb角、ESR、CRP变化及窦道形成情况。结果:34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21个月,平均13个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混合感染、结核复发及椎弓根螺钉松动、退钉发生。A组平均手术时间、前路手术出血量和前路切口长度少于B组(P<0.05)。A组肛门排气时间低于B组(P<0.05)。ESR、CRP改善程度在抗结核3周、术后1周A组优于B组(P<0.05),术后1、6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窦道形成1例,B组窦道形成5例,两组患者窦道形成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及Cobb角均有所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均有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是治疗腰椎结核伴腰大肌脓肿安全可行的方法,能增加术前抗结核效果,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在临床中推荐应用。
王秀景[7](2016)在《超声在脊柱结核合并寒性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超声在脊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夏邑县人民医院2010年6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45例脊柱结核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经术后病理及引流物细菌培养结果证实,45例脊椎结核患者中合并有椎旁脓肿者36例(80.0%),超声诊断符合率达94.7%。结论超声检查对脊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的诊断及手术切口的选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谭晓虹[8](2014)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结核性椎旁脓肿的声像图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被B超检查出椎旁脓肿46例患者临床资料及其声像图表现,经手术、穿刺、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6例椎旁脓肿形状多为梭形、椭圆形、圆形、不规则形、囊实混合性回声,以囊性回声为主,其内透声差,探及许多回声增强飘浮点状影,周边似有壁且粗糙,壁厚薄不均。结论:超声诊断椎旁脓肿准确率达100%,可反映病灶大小,形状,数量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并准确为临床手术及穿刺定位提供可靠依据。
崔旭,马远征,陈兴,李宏伟,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明[9](2014)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式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老年脊柱结核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策略。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采用6种手术方式治疗老年脊柱结核患者151例,69例患者纳入研究,男36例,女33例;年龄6083岁,平均68.3岁。62例(171例次)合并有其他疾病。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部位及影像学表现。统计误诊、误治的发生情况。在治疗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对比分析,对伴有脊髓神经损害患者采用Frankel分级评价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核临床治愈判定采用脊柱结核治愈标准。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局部疼痛,VAS评分平均为(8.2±1.4)分,严重疼痛者(VAS评分7分以上)42例(60.9%)。72.5%的患者无明显结核中毒症状,68.1%的患者有脊髓神经损害表现,43.5%的患者无椎旁脓肿或腰大肌脓肿。腰椎结核发病率最高(78.3%,54/69),双椎体结核最常见(59.4%,41/69)。均有轻、中度的后凸畸形,Cobb角平均为20.4°±4.3°。误诊率为30.4%(21/69),误治率为13.0%(9/69)。获得平均27个月随访,结核临床治愈67例,2例窦道形成,迁延未愈。融合节段(4.1±0.6)个,骨融合时间(5.9±1.7)个月。术后后凸畸形矫正9.5°±3.6°,末次随访时矫正角度丢失7.2°±2.3°。5例伴有脊髓神经损害者术后Frankel分级至少提高了1级。术后肺部感染5例(其中死亡1例),心功能不全5例,脑梗死2例,内固定松动2例,窦道形成5例,药物性肝损害5例,药物性皮疹6例,术后神经功能损害加重1例。结论老年脊柱结核患者起病隐匿,多合并其他疾病,易导致误诊、误治。手术方式的选择应遵循个体化及微创的原则,术中固定节段应适当延长。
袁凯[10](2013)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目前,结核病(tuberculosis, TB)仍然是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之一,是单一致病菌所致的传染性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同样也是发展中国家的头号传染性杀手,是全球共同关注的一个严重公共卫生问题。由于结核致病菌其复杂的生物学特性和全球不同地域的社会因素,加之近几十年来各国对结核病防治策略的忽视,流动人口增多、多耐药结核菌增多以及艾滋病的流行,使得结核病在全球范围内死灰复燃,流行逐渐加剧,大有泛滥之势,导致结核病疫情呈全球性的回升,这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高度重视,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将结核病作为重点控制的传染病之一。据WHO的最新报告,2010年全球有大约880万新发结核病例,145万例死于该病。我国同样是是全球TB高负担国家之一,受不同地域人群居住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群卫生习惯及文化素质等因素的影响,结核病发病率居高不下。目前我国结核病患者数量居全球第2位,同时也是耐多药TB患者数较多的国家之一。广东省结核病防治任务面临的形势同样非常严峻。目前,结核病人报告数始终位居全省甲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人数前列,根据相关耐药性基线调查和2010年全省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省每年新发生菌阳肺结核病人估算在4.6万例左右,其中耐多药患者数约0.2万例。肺结核报告发病人数中70%以上为农民,且以男性青壮年为主。骨关节结核定义为结核分枝杆菌感染骨、关节、滑膜和脊柱所引起的疾患。其发病特点包括:发病隐匿缓慢,病程长,合并症多,常因骨骺和关节遭到结核分枝杆菌侵蚀,而影响其骨骼发育,严重者导致残疾。骨关节结核是发病率最高的肺外结核部位,约占结核总发病率的3-5%,肺外结核发病率的35-50%以上。而脊柱结核占全身骨结核的首位,约占1/3以上,发病年龄以20-30岁的青年为高峰。脊柱结核的典型症状如腰背部僵硬、疼痛、脊柱局部叩击痛,全身中毒症状,如盗汗、食欲不振、潮热、乏力等;一旦出现脊柱后凸成角畸形、神经功能(运动、感觉)障碍或窦道形成已为脊柱结核后期改变。相对于这些晚期脊柱结核患者而言,目前需要关注的问题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结核菌的变异,脊柱结核患者的症状往往不典型,起病隐匿,发病缓慢,早期临床症状、影像学诊断不明显。因此,如何在早期实现对脊柱结核的诊断,是所有脊柱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问题与难题?众所周知,脊柱结核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仅可以制止病变发展、大大缩短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患者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文献报道,非典型性脊柱结核发生率为2.1%-12.0%,当前脊柱结核延误诊治超过一年的病例约40%,脊柱结核误诊率为32.2%。细菌学检查仍然是结核病确诊的重要手段,是结核病诊断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最可靠的标准。结核病人的细菌学检查,是发现传染源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确定结核病诊断和化疗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考核疗效,评价治疗效果的可靠标准,在结核病防治工作中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但由于结核菌的遗传特性决定其生长周期长,致使常规细菌学检查方法存在着灵敏度低、操作复杂,需时间较长和影响因素较多,不易标准化等原因,使细菌学度实现对脊柱结核患者的早期诊断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治疗,可以大大缩短治疗的疗程,避免或减少畸形发生、而且可以保全功能、甚至可以不用手术而达到治愈的目的,为可能要接受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患者节约大量费用,这样也可以为国家和社会节约大量的医疗成本。近年来,一种应用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新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ELISPOT)越来越得到许多学者与专家的关注。结核感染的免疫应答反应以细胞免疫为主。作为免疫应答的一部分,T细胞受结核抗原刺激致敏,形成活化的效应T细胞,这些T淋巴细胞在体外受到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抗原刺激后可分泌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y, INF-y)。 ELISPOT技术即酶联免疫斑点技术,该技术起源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该技术利用体外特异性抗原刺激淋巴细胞后,检测分泌特异性抗体细胞数量和功能,随着技术发展用于检测单细胞水平分泌特异性细胞因子的功能以及细胞数量。目前ELISPOT技术在肺结核的诊断应用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将其应用于脊柱结核的相关应用研究比较缺乏。目的1.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方法1.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2011年5月~2012年7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受试者信息采集表,收集受试者基本临床信息:性别、年龄、合并症、影像学诊断、病理学结果、细菌学结果等,并对受试者出院进一步随访(≥6个月)。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进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检测,同时对所有纳入者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PPD)。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且进一步探讨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试验结果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011年5月~2012年8月前瞻性纳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和广州市胸科医院骨科收治的可疑脊柱结核病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同时行T-SPOT.TB试验、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检测,将上述几种抗原刺激ELISPOT试验结果两两比较。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应用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等指标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探讨Rv2041c、Rv1419和Rv0057-1352在ELISPOT上的应用价值。3.探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选取2011年3月~2012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广州市胸科医骨科、广东省中医院骨科收治的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29例。由经培训的脊柱外科医生采用自行设计的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信息采集表收集相关人口学信息、临床特点(症状与体征)、实验室数据及影像学检查。分析非典型脊柱结核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特点。采集研究对象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根据具体情况同时对所纳入的研究对象行PPD试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病灶病理学检查和病灶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等,结合最终临床诊断和微生物学的诊断,来评价T-SPOT.TB试验在非典型性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4.探讨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的疗效监测作用连续选取2012年3月~2012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脊柱骨科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12例。自行设计调查量表收集受试者信息,分别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2天和手术后2天采集受试患者的外周血行T-SPOT.TB试验,观察脊柱结核患者手术前后体内效应T细胞的反应情况。结果1.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①标本获取及检测情况在纳入的102例患者中,有11例因未能完成ELISPOT试验或者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52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9例。最终纳入的91例患者均接受了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检测。52例脊柱结核患者中共有47例接受活检穿刺病理检测,42例患者行抗酸杆菌涂片检查,40例患者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②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ELISPOT形成SFC数量的比较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形成SFC数量在脊柱结核组和非脊柱结核疾病组间存在极显着差异,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在脊柱结核组形成SFC数量显着高于非脊柱结核疾病组形成的SFC数量。③ELISPOT方法与临床常用诊断方法阳性率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5%、46.2%、60.4%和47.4%;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8%、61.5%、65.9%和51.1%;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7%、87.2%、89.6%和79.1%。脊柱结核组中,ELISPOT试验总体阳性率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P<0.05)。④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经过χ2检验,CFP-10/EAST6融合抗原-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ELISPOT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⑤脊柱结核组ELISPOT试验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研究显示年龄、营养状况与SFC数量及ELISPOT最终阳性率有着密切联系。2.探讨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①研究对象及检测标本情况在纳入的70例患者中,有5例失访被剔除出此项研究。其中确诊为脊柱结核组的有34例,确诊为非脊柱结核疾病组的有31例。②T-SPOT.TB试剂盒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1.8%、58.1%、61.8%和58.1%;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8.8%、70.9%、68.9%和61.1%;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80.6%和82.8%。脊柱结核组中,T-SPOT.TB试验总体灵敏度高于PPD皮肤试验和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③脊柱结核组T-SPOT.TB试剂盒与PPD皮肤试验、抗结核抗体试验和病理学检查的配对比较脊柱结核组中,经过χ2检验,ELISPOT试验检测结果与PPD皮肤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理学检测结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学检查结果与T-SPOT.TB试验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一致率:93.8%;Kappa值:0.714,P<0.05)。④Rv2041c-ELISPOT、Rv1419-ELISPOT和Rv0057-1352-ELISPOT技术检测脊柱结核病人反应情况与试验条件的确定通过对1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预实验观察,并与CFP-10/ESAT-6-ELISPOT的试验结果相比,Rv1419-ELISPOT试验的反应情况较好,而Rv2041c-ELISPOT和Rv0057-1352-ELSPPOT的反应较弱,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选取2.0×105个细胞加入96孔培养板,孵育时间分别为20h,结果显示20μg/ml和40μg/ml蛋白浓度斑点强度相似,最终选取20μg/ml为Rv1419-ELISPOT的终浓度。⑤脊柱结核组中不同抗原ELISPOT诊断灵敏度的比较CFP-10/ESAT-6-ELISPO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为:82.4%、83.9%、84.8%和71.9%。T-SPOT.TB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5.3%、77.4%、74.4%和80.8%,且两种检测结果有着较好的一致性。3.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试验对其诊断的应用价值①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从研究纳入的29例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临床特点中,可以获知腰背痛是最主要的临床主诉(24例,82.8%)。②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患者的影像学特征29例患者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1)软骨终板终板虫蚀样破坏:本组5例,在MRI上见椎体软骨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体型或以椎体型为主的跳跃型脊柱结核;(2)单一椎体的中心性塌陷或者单一椎体轻度压缩改变:本组5例;(3)多发性脊柱结核包括连续性和跳跃性脊柱结核:本组15例;(4)影像学局部破坏重,而临床全身症状轻,即冷脓肿形成,但无明显骨破坏:本组4例。③T-SPOT.TB试验与常规结核检测方法的比较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组中病灶抗酸杆菌涂片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的阳性率分别为37.5%和78.3%。在整个研究过程中,PPD皮肤试验的阳性率为58.6%,血清抗结核抗体试验的阳性率为62.1%,T-SPOT.TB试验的阳性率为82.8%。4. ELISPOT试验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监测的作用①患者基本情况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有3例脊柱结核患者行单纯结核病灶清除术,5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脊柱结核患者行一期前路病灶清除椎间植骨并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②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SFC数目的比较分析12例脊柱结核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对应ESAT-6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35.0±22.4、36.7±23.8、30.1±16.2;对应CFP-10的SFC平均数目分别为55.1±68.5、57.4±68.3、44.1±47.9。经过配对样本t检验,患者入院时与手术前、手术前与手术后ESAT-6和CFP-10刺激形成的SFC数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以CFP-10/ESAT-6融合蛋白作为抗原的ELISPOT法应用于脊柱结核诊断有着良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能为脊柱结核感染患者提供有效的辅助诊断。2. T-SPOT.TB试验在脊柱结核的诊断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尤其是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诊断),可能成为脊柱结核感染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的筛查工具,并辅助脊柱结核病的诊断。3.结核分枝杆菌Rv1419融合抗原具有较高的脊柱结核免疫学诊断价值。
二、B超诊断腰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超诊断腰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论文提纲范文)
(1)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典型病例 |
综述 脊柱结核手术治疗的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对照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脊柱结核临床特征及神经功能损伤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相关定义 |
1.2.3 统计学方法 |
1.2.4 技术路线图 |
1.3 结果 |
1.3.1 患者基本情况 |
1.3.2 临床表现 |
1.3.3 实验室检查 |
1.3.4 影像学检查 |
1.3.5 侵入性检查 |
1.3.6 危险因素分析 |
1.4 讨论 |
第二部分 CT、MRI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研究对象 |
2.2.2 影像学方法 |
2.2.3 统计学方法 |
2.2.4 技术路线图 |
2.3 结果 |
2.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
2.3.2 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学特征 |
2.3.4 诊断价值 |
2.4 讨论 |
第三部分 脊柱结核药物治疗方案疗效分析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对象 |
3.2.2 相关定义 |
3.2.3 统计学方法 |
3.2.4 技术路线图 |
3.3 结果 |
3.3.1 脊柱结核患者基本情况 |
3.3.2 疗效评价 |
3.4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或录用文章 |
(3)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概述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术前准备 |
2.3 手术方法 |
2.3.1 经椎间孔入路 |
2.3.2 经骶前间隙入路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疗效判定标准 |
2.7 数据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经典病例回顾 |
3.1 病例一 |
3.2 病例二 |
3.3 病例三 |
3.4 病例四 |
3.5 病例五 |
3.6 病例六 |
第4章 结果 |
第5章 讨论 |
5.1 抗结核药物治疗脊柱结核 |
5.2 传统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
5.3 微创手术治疗脊柱结核 |
5.3.1 微创手术的适应症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4)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单间隙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引言 |
1 一般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5)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典型病例 |
4 讨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髂腰肌脓肿的文献回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
(6)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治疗腰椎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的可行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选择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一般资料与分组 |
1.3 治疗方法 |
1.3.1 手术方法 |
1.3.2 术后治疗 |
1.4 观察项目与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3.1 腰大肌结核性脓肿的特点 |
3.2 术前经皮置管引流的临床意义 |
3.3 术前经皮置管引流的应注意的问题 |
(8)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10)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T-SPOT.TB试剂盒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临床特点及T-SPOT.TB对其辅助诊断的应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ELISPOT技术对脊柱结核手术前后疗效的监测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综述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汇表 |
致谢 |
统计学证明 |
四、B超诊断腰椎结核合并椎旁脓肿(论文参考文献)
- [1]一期后路改良切口治疗胸椎结核的临床分析[D]. 魏峰. 新乡医学院, 2020(06)
- [2]脊柱结核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裴思佳.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经皮脊柱内镜下病灶清除置管引流持续局部化疗治疗脊柱结核疗效观察[D]. 邱鹏. 南昌大学, 2019(01)
- [4]皮质骨轨迹螺钉固定技术在单间隙腰椎结核治疗中的效果分析[D]. 鲁增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9(06)
- [5]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联合不同入路腰大肌脓肿清除局部化疗治疗胸腰椎结核[D]. 彭琪琪.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术前经皮置管引流治疗腰椎结核合并腰大肌脓肿的可行性研究[J]. 赖震,石仕元,费骏,韩贵和,胡胜平. 中国骨伤, 2018(11)
- [7]超声在脊柱结核合并寒性脓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 王秀景. 河南医学研究, 2016(09)
- [8]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旁脓肿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J]. 谭晓虹. 吉林医学, 2014(04)
- [9]老年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术式选择[J]. 崔旭,马远征,陈兴,李宏伟,才晓军,郭立新,薛海滨,胡明. 中华骨科杂志, 2014(02)
- [10]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脊柱结核辅助诊断中的应用研究[D]. 袁凯. 南方医科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