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外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芳,孙峥祎,齐坤伟[1](2021)在《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以美国经验为借鉴》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源对于一国的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合理开发利用页岩气成为我国能源发展的新方向,对于满足我国能源消费需求、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页岩气开发中还需要考虑到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我国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制度并不能完全解决开发页岩气可能带来的特殊环境问题。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发利用页岩气的国家,其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保护制度较为完善,因此有必要借鉴美国的先进经验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页岩气开发环境保护法律制度。首先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开发页岩气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满足能源消费需求和促进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的环保立法现状及其不足;随后总结了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相关的制度体系和监管机制,如美国出台了系列环保法律,制定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许可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等管理政策,并形成了"以州为主,联邦调控""政监分离"等独具特色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这些先进经验均值得我国借鉴;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建立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制度的框架、加强对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监督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我国页岩气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王喜宗,韩龙,王东奎,侯大文,郭光[2](2021)在《关于某型放射性表面沾污仪的使用经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核与辐射行业快速发展,各种涉核应用不断增多,人类在获得益处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长期从事职业照射的工作人员的健康。用于监督监测β表面污染的表面沾污仪是一个常用的传感仪器,但关于其使用经验的总结相对较少。简要介绍了几点经验反馈,以供参考,并期望为更多的技术人员提供有益借鉴,共同进步。
张梦瑶[3](2021)在《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合作社信息化是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合作社作为农村的新型经营主体之一,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实现数字乡村上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数字乡村战略的提出,合作社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合作社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创新性的进行转型发展,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本文以信息经济理论、信息生产力理论和知沟理论为基础,通过抽样调查来了解和分析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现状,探讨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的存在的问题,在借鉴了国外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的先进经验基础上,提出适合秦皇岛市实际情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可以让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好的认识到目前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信息化发展的走向,有助于推动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全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对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路线以及创新点进行了介绍;第二部分阐述了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为全文研究的顺利进行打下来良好的理论基础;第三个部分是对秦皇岛合作社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第四部分是对国内外合作社信息化经验借鉴;第五部分是对合作社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针对问题提出相关建议;最后,是对整篇论文的总结。
陈升,周友良,刘厚俊[4](2021)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1949—1965)》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鼠疫、霍乱、天花等烈性传染病以及各种寄生虫病、地方病泛滥肆虐,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新生的国家政权。面对一系列重大疫情,党和政府带领亿万人民群众通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建立健全防疫体系和防疫制度,采取科学有效的具体防治措施,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成功地消灭或控制了各种疫病的流行和蔓延。回顾这段历史,总结该时期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有效举措和宝贵经验,对于当前应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重大疫情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和借鉴意义。
龙宇丹[5](2021)在《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因环境问题导致的环保类社会冲突跃升为我国社会冲突的重要类型,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的一个重要因素。能否合理的解决环境争议,不仅影响到公民合法环境权益的保护,而且还关系到现代社会的和谐稳定。一直以来,我国主要是依靠诉讼来解决环境纠纷案件。然而,进入新时代后我国各类环境纠纷呈爆发式增长,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多样且难以解决,仅依靠传统诉讼机制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深入研究并充分利用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就具有了非常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环境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深刻剖析了我国现行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并提出了该机制具有的实效及存在的困境:在环境纠纷中,非讼解决机制缺乏对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回应、协商手段未得到法律充分认可、民间调解制度实际运行不畅、行政处理法律制度效力软化、仲裁制度发展滞后、环境信访性质与范围界定不清、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衔接不畅等。此外,通过对美国与日本进行考察,存在以下可以借鉴的经验:明确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法律地位、拓展多元化的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手段以及协调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的关系。最后,提出以下完善措施:一方面,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生态保护优先原则、意思自治原则以及协调发展原则。另一方面,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具体完善制度:认可协商机制的法律地位、完善环境纠纷民间调解组织制度、健全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法律规制、构建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明确与细化环境信访的范围以及强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衔接。
陈果[6](2020)在《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研究》文中指出排污许可管理制度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依照不同相对人的申请,按照法律的有关规定对申请人申请排污的不同类别、总量等,允许申请人排放一定量的污染,并向其颁发相关证件,以明确其需要根据证件所规定的内容来进行排污行为的一种环境法律制度。构建有机统一的排污许可法律制度的关键就在于不断促进排污许可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不仅仅能够引导排污许可战略转型,也能推动排污许可法律责任制度的形成。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发展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但与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实践探索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体系不健全,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规范性文件效力层级较低;其次,我国排污许可管理立法内容不完整,适用对象范围狭窄,分类不够科学,并且制度实施主体也缺乏必要的统一性,造成在行政机关和排污者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最后,我国排污许可管理立法在法律责任设置方面也不太合理,存在权责分配不当的情形。根据现阶段的我国排污许可制度的实际情况,应当对排污许可进行统一的立法管理,尽快出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是完善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必由之路。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第一,完善排污许可管理的立法体系;第二,扩大排污许可制度的适用范围;第三,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管理体制;第四,考察排污许可制度与其他环境法律制度之配套关系。第五,合理设置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法律责任。
朱广然[7](2020)在《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研究》文中提出监狱安全对于经济社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同时,对罪犯人身安全等合法权利的保护,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法治化、文明化的程度,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罪犯自伤自残尤其是罪犯自杀等非正常死亡事件时常会引起媒体和社会关注,影响着监狱的安全稳定,是监狱必须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是监狱做好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管理的重要环节,不仅可以使监狱对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做足心理和应急处置上的准备,防止罪犯自伤自残自杀事件的发生,而且还可以降低危机事件对监狱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同时,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预防的效果也从侧面反映了监狱的危机应对管理能力。本文将预警管理理论应用到我国监狱危机管理工作中,探讨了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问题,尝试提出一些能促进我国监狱做好包括罪犯自伤自残自杀等危机预警管理工作的意见建议。H监狱隶属于J省监狱管理局,为省直属中低度戒备等级监狱,正处级司法行政机关单位,关押的多数为短刑期青壮年男性罪犯,“二进宫”以上罪犯占比超过30%,所犯罪行多为暴力型、贪欲型(盗窃、强奸等)传统犯罪。2014年至今,H监狱以指挥中心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监狱危机管理工作,在危机预警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并明确了指挥调度、狱情研判、检查督查、防范控制、应急管理等方面的组织机构及制度措施,危机预警管理意识有所强化,危机预警管理力量得到进一步统一,应急预案建设取得进步,危机预警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然而,在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方面还主要存在危机预警相关制度匮乏、预警机构及功能设置不健全、预警投入保障不到位、预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不充分、人才队伍专业性不强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危机预警管理意识不强,组织机构建设不合理、法规制度制订不及时、经费保障供应缺少来源、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迟滞等。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包括监狱危机在内的公共危机预警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中得出的几点经验启示来看,加强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可从强化意识、加大投入、完善法规、理顺体制机制等方面入手,努力将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事件的风险降到最低。
陈敏[8](2020)在《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作为人类追求现代工业文明的衍生品,已成为全球面临的最富挑战性和最严峻的难题之一,生态危机既体现了人类存在的物质性和脆弱性,也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得到进一步印证,突出了当代政治抉择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生态环境问题频发,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领域的主要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对美丽的生态环境需求与优质的生态产品供给之间仍有沟壑。因此,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并在众多讲话中指出制度的缺失是导致当前生态环境问题频发的深层次原因,阐发了人类要化解生态危机,解决生态治理痼疾,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思想。鉴于此,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进行研究已成为一个重要而必要的课题,蕴含着丰富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本文在吸收借鉴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遵循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方法论要求,以新时代为研究背景,以中国为样本,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为研究对象,主要采取了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和归纳演义的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内涵和理论基础、运作过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考察,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与着力点,以期为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探寻可行之策。论文共六部分。第一部分是文章的导论,主要阐释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梳理生态文明制度的基本内容。从概念入手,界定了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概念,又梳理了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最后又以多维视角探寻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缘由。第三部分主要从生态共识的形成、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和生态文明的制度化探索三个方面来总结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的系列成就。第四部分结合了新时代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实践,分析了当前其还存在制度短板未补齐、重难点问题未突破、体制机制不健全、制度的实效性发挥不充分和具体制度建设尚不完善等问题。第五部分是在前一部分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必须瞄准“痛点”,精准发力,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践中遵循党的领导,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以及加强法治化与制度化水平的基本要求。第六部分则主要基于问题与基本遵循,从微观上来定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完善的着力点,基于治理过程,提出了着力搭建系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探寻新时代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可行之策。
范晓玥[9](2020)在《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政策对旅游农业的发展大力扶持,另一方面健康逐渐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在对田园乡村生活极度渴望和对康养场所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国的农业资源,形成具有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景观,对于推动农业的蓬勃发展、缓解日趋严重的城市老龄化、恢复亚健康人群的身心健康等问题具有很大的意义。本文立足于丰富传统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内容,把康复疗养景观的理论与设计方法运用到都市农业公园中,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设计研究对象。经过深入探索,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对康复疗养景观及都市农业公园的概念作出厘定,综述了其研究概况,概述了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与特征,以及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与具体形态,研究其中康复疗养景观的设计手法和表现方式。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的设计原则与具体设计方法。第二,研究了五个国内外已建成运营的成功案例,包括两个国外案例和三个国内案例,有休闲康养主题的农业园区,也有广为人知的疗养胜地,类型全面多样,分析总结了五个案例当中可应用于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理论依据、康复疗养体系的构建及可借鉴的设计手法。第三,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的规划设计为实证,以五感设计、园艺疗法、中国传统的中医学与保健学理论为指导,以康复疗养为核心,将园区分为湖滨怡养区、山林悠养区、药蔬食养区、园艺康养区、活力疗养区、禅意冥养区六个分区,从外到内以环境、行为、药食康养三种方式,打造一个康复疗养特色的都市农业公园,为之后的研究提供一个参考。
梅丽[10](2020)在《环境保护税税收征管研究 ——以N省为例》文中提出201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税法》标志着我国绿色税制的发展迈入了一个崭新的进程。环境保护税作为一个新兴税种对其加强征收管理有助于进一步优化环境税制,降低征管成本,提升征管效率意义重大。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导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环境保护税征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部分介绍了核心概念以及外部效应理论、最优税制理论和税收遵从理论等相关理论。第二部分结合N省在环境保护税征收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发现环境保护税征管中存在征管对象涵盖不全、税收扶持力度不够、跨部门沟通协作不畅、应税污染物的核定不精准、纳税服务配套不足、征管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突出。第三部分分别从制度层面和征管层面深入探究了环境保护税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在阐述美国和荷兰环境保护税征管的实践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可借鉴的经验。第五部分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与本地实际相结合,从政策制度和征管层面提出了提升环境保护税税收征管水平的对策建议。
二、国外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以美国经验为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页岩气开发对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
1.1 缓解国家能源紧张局势,保障国家能源供应与能源安全 |
1.2 满足能源消费需求,促进节能减排,实现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
2 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
2. 1 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
2.2 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2.2.1 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够完备 |
2.2.2 相关的环境保护制度内容不够全面 |
2.2.3 相关的环境保护监管机制有待完善 |
3 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及经验借鉴 |
3. 1 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现状 |
3.2 美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经验借鉴 |
3.2.1 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严格规范 |
3.2.2 环境监管体系较完善,监管效率较高 |
(1) 环境监管机构的框架分级十分明确。 |
(2) 环境监管立法较完善。 |
(3) 环境监管制度和环境保护标准规划科学合理。 |
(4) 环境监管体制权责较明确。 |
4 完善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建议 |
4.1 完善页岩气开发中相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
4. 2 建立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制度的框架 |
4. 3 加强对页岩气开发中的环境保护监督 |
5 结 语 |
(2)关于某型放射性表面沾污仪的使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β粒子的基本性质 |
3 几种β粒子探测器的基本原理 |
3.1 盖革型计数器 |
3.2 常见表面沾污仪 |
3.3 低本底计数器 |
3.4 β液闪谱仪 |
4 Co Mo170β表面沾污仪使用经验 |
4.1 人们处于有核场景中 |
4.2 辐射场不是只有一种射线 |
4.3 仪器的检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
4.4 熟练操作也是个人防护的一部分 |
4.5 国外的月亮不一定比国内圆 |
4.6 使用Co Mo170要考虑响应的灵敏程度 |
5 结束语 |
(3)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路线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
2.1.2 信息化 |
2.1.3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经济理论 |
2.2.2 信息生产力理论 |
2.2.3 知沟理论 |
第三章 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现状 |
3.1 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总体发展状况 |
3.2 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状况 |
3.2.1 样本合作社基本情况分析 |
3.2.2 样本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 |
第四章 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 社员信息化知识水平较低,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 |
4.1.1 社员掌握信息化知识水平较低 |
4.1.2 专业人才较为缺失 |
4.2 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
4.3 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低 |
4.4 政府对合作社信息化发展指导不足 |
4.4.1 政府部门间协作能力有待加强 |
4.4.2 政府对网络交易缺乏严格监管 |
4.4.3 政府对社员信息化素质与信息化需求的引导不足 |
4.4.4 政府对合作社信息化运行监督和引导力度不足 |
第五章 国内外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经验 |
5.1.1 美国新奇士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经验 |
5.1.2 日本农协信息化发展经验 |
5.2 国内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经验 |
5.2.1 乐清市万乐水果专业合作社物联网控制中心建设 |
5.2.2 日照市东港区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经验 |
5.3 经验启示 |
第六章 秦皇岛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
6.1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和引进机制 |
6.1.1 建立人才培育机制 |
6.1.2 完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引进机制 |
6.2 加大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投入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
6.2.1 加大合作社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
6.2.2 完善合作社信息化基础设施 |
6.3 强化合作社服务功能,完善合作社信息服务体系 |
6.3.1 推动合作社信息化平台技术的应用 |
6.3.2 建立合作社信息化管理模式 |
6.3.3 鼓励合作社与信息平台互动对接 |
6.4 加强政府指导和扶持 |
第七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调查问卷 |
致谢 |
(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1949—1965)(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 |
(一)鼠疫疫情 |
(二)霍乱疫情 |
(三)天花疫情 |
(四)血吸虫病疫情 |
(五)其他重大疫情 |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应对重大疫情的主要举措 |
(一)采取“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 |
(二)建立健全防疫体系 |
(三)建立健全防疫制度 |
(四)采取科学有效的具体防治措施 |
(五)开展预防医学教育和科学研究 |
三、经验与启示 |
(一)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根本保证 |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根本目的和力量源泉 |
(三)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重要前提和基本原则 |
(四)推动实施疫情监测、疫情报告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有效之举 |
(五)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长久之计 |
(六)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及时的信息宣传是应对一切重大疫情的有力支撑 |
(5)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概述 |
2.1 环境纠纷的概念和特点 |
2.1.1 环境纠纷的概念 |
2.1.2 环境纠纷的特点 |
2.2 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
2.2.1 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含义 |
2.2.2 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特点 |
2.2.3 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立法现状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实效及存在的困境 |
3.1 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实效 |
3.1.1 弥补传统诉讼解纷机制的不足 |
3.1.2 降低环境纠纷的解决成本 |
3.1.3 简化环境纠纷的解决程序 |
3.2 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存在的困境 |
3.2.1 非讼解决机制缺乏对生态保护优先理念的回应 |
3.2.2 环境纠纷协商手段未得到法律充分认可 |
3.2.3 环境纠纷民间调解制度实际运行不畅 |
3.2.4 环境纠纷行政处理法律制度效力软化 |
3.2.5 环境纠纷仲裁制度发展滞后 |
3.2.6 环境信访性质与范围界定不清 |
3.2.7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解决机制衔接不畅 |
3.3 本章小结 |
4 国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考察与借鉴 |
4.1 国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考察 |
4.1.1 美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考察 |
4.1.2 日本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考察 |
4.2 国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借鉴 |
4.2.1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法律地位明确化 |
4.2.2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手段多元化 |
4.2.3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协调化 |
4.3 本章小结 |
5 完善新时代我国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措施 |
5.1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
5.1.1 生态保护优先原则 |
5.1.2 意思自治原则 |
5.1.3 协调发展原则 |
5.2 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的具体制度完善 |
5.2.1 认可协商机制的法律地位 |
5.2.2 完善环境纠纷民间调解组织制度 |
5.2.3 健全环境纠纷行政处理的法律规制 |
5.2.4 构建我国环境纠纷仲裁制度 |
5.2.5 明确与细化环境信访的范围 |
5.2.6 强化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与诉讼机制的衔接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6)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一章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基本原理 |
第一节 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概念及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一、排污许可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
三、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在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完善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的意义 |
一、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的概念 |
二、完善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的意义 |
第二章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的现状 |
一、国家层面排污许可管理立法规定 |
二、地方层面排污许可管理立法规定 |
第二节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存在的问题 |
一、排污许可管理立法体系不健全 |
二、排污许可适用范围不全面 |
三、排污许可监管不完善 |
四、制度衔接不顺畅 |
五、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法律责任设置不合理 |
第三章 国外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现状及对我国的借鉴 |
第一节 国外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现状 |
一、美国的排放许可证制度 |
二、日本的排污申报制度 |
三、欧盟的排污许可证制度 |
第二节 国外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对我国的借鉴 |
一、提升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立法位阶 |
二、扩大排污许可管理的适用范围 |
三、强化违反排污许可的法律责任设置 |
第四章 完善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的立法建议 |
第一节 完善排污许可管理的立法体系 |
一、明确排污许可管理立法的指导思想 |
二、遵循科学的排污许可管理立法要求 |
三、加快出台《排污许可管理条例》 |
第二节 扩大排污许可管理的适用范围 |
一、明确污染物的范围 |
二、扩大实施许可的排放企业的范围 |
第三节 完善排污许可证的监管机制 |
一、完善排污许可证的核发 |
二、加强排污许可实施的政府监督 |
三、完善排污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监督机制 |
第四节 完善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与相关制度的衔接 |
第五节 合理设置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法律责任 |
一、强化企业自主实施排污许可的责任 |
二、严格主管部门排污许可监管的责任 |
三、加大对违反排污许可管理的处罚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评述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内容 |
(三)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一) 论文的创新之处 |
(二)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1.1 核心概念界定 |
1.1.1 罪犯自伤自残自杀 |
1.1.2 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 |
1.1.3 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 |
1.2 理论基础 |
1.2.1 罪犯心理学理论 |
1.2.2 罪犯监管改造理论 |
1.2.3 公共危机预警管理理论 |
第2章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现状分析 |
2.1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基本情况 |
2.1.1 H监狱关押罪犯构成分析 |
2.1.2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的几种类型 |
2.2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的举措及取得的成绩 |
2.2.1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的举措 |
2.2.2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所取得的成绩 |
第3章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3.1.1 危机预警相关制度匮乏 |
3.1.2 预警机构及功能设置不健全 |
3.1.3 预警投入保障不到位 |
3.1.4 预警理论研究与实践不充分 |
3.1.5 人才队伍专业性不强 |
3.2 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1 思想认识方面的原因 |
3.2.2 组织建设方面的原因 |
3.2.3 法律法规方面的原因 |
3.2.4 经费保障方面的原因 |
3.2.5 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原因 |
第4章 国外监狱危机预警管理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监狱危机预警管理的先进举措 |
4.1.1 美国:完善的应急管理系统 |
4.1.2 英国:分层级的应急管理机制 |
4.1.3 德国:实力强大的应急管理力量 |
4.1.4 日本:多点发力的应急管理体系 |
4.2 国外监狱危机预警管理的经验启示 |
4.2.1 建设正规化的危机管理体系 |
4.2.2 打造专业化的危机管理体系 |
4.2.3 构建全员化的危机管理体系 |
第5章 加强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的对策 |
5.1 强化危机预警意识 |
5.1.1 转变危机管理理念 |
5.1.2 加强危机预警教育 |
5.1.3 深化危机预警管理相关理论研究 |
5.2 加大危机预警投入 |
5.2.1 强化预警人才队伍建设 |
5.2.2 增加预警资金预算投入 |
5.2.3 引进更新预警设备设施 |
5.3 完善危机预警法规制度 |
5.3.1 建立健全现有预警法律 |
5.3.2 完善预警配套法规 |
5.3.3 强化应急预案建设 |
5.4 理顺危机预警体制机制 |
5.4.1 推进预警机构部门改革 |
5.4.2 明确危机预警部门职责 |
5.4.3 建立危机预警合作机制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内研究综述 |
(二) 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
(一) 创新之处 |
(二) 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及现实缘由 |
一、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概念阐释 |
(一) 新时代 |
(二) 生态文明 |
(三) 生态文明制度 |
(四)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二、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理论渊源 |
(一) 马克思恩格斯人与自然关系思想中的制度设想 |
(二)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制度思想 |
(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理论 |
(四) 西方国家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经验借鉴 |
三、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现实缘由 |
(一) 破解我国生态危机的重要途径 |
(二) 统筹“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 |
(三) 协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 |
(四) 推进国家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
(五) 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保障 |
(六) 提升生态话语权的有效方式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取得的成就 |
一、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共识初步形成 |
(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上升为国家意志 |
(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纳入地方发展格局 |
(三) 民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觉醒 |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范日臻完善 |
(一)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范“从少到多” |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规范“从软到硬” |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探索逐步深化 |
(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渐由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 |
(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逐渐由导向性向操作性转变 |
(三) 生态文明制度覆盖逐渐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 |
一、生态文明制度设计尚有薄弱环节 |
(一)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制度短板有待补齐 |
(二)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难点问题亟待突破 |
(三) 生态文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仍需优化 |
二、生态文明制度的实效性发挥尚不充分 |
(一) 对生态文明制度本身的审视不充分 |
(二) 对生态文明制度要素的整合不系统 |
(三) 对生态文明制度落实的监管不严密 |
三、生态文明的相关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
(一)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不完善 |
(二)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完善 |
(三) 生态文明绩效考核评价制度不完善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遵循 |
一、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领导体制 |
(一) 坚持和完善党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领导 |
(二) 加强政府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导 |
二、动员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
(一) 增强群众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意识与能力 |
(二) 主动向人民群众公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信息 |
(三) 吸引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制定过程 |
(四)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群众意见采纳情况反馈机制 |
三、提高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法治化水平 |
(一) 树立法治思维,规范生态环境科学立法 |
(二) 创新执法方式,确保生态环境严格执法 |
(三) 完善司法制度,推进生态环境公正司法 |
(四) 开展守法教育,倡导社会公民自觉守法 |
四、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其他制度建设有机融合 |
(一)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经济制度建设有机融合 |
(二)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政治制度建设有机融合 |
(三)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文化制度建设有机融合 |
(四) 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与社会制度建设有机融合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着力点 |
一、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 |
(一) 健全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
(二) 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 |
二、建立全面的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
(一) 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
(二) 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
三、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制度 |
(一) 健全国家公园体制 |
(二) 建立生态环境治理与修复制度 |
四、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追责惩处制度 |
(一) 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 |
(二) 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
(三) 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亚健康问题日益突出 |
1.1.2 人口老龄化加剧 |
1.1.3 都市农业的蓬勃发展 |
1.1.4 康复疗养景观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研究概况 |
1.4.1 康复疗养景观研究概况 |
1.4.2 都市农业公园研究概况 |
2 相关概念概述及理论依据 |
2.0 康复疗养景观概述 |
2.0.1 概念阐述 |
2.0.2 康复疗养景观的类别 |
2.0.3 康复疗养景观的特征 |
2.1 都市农业公园概述 |
2.1.1 概念阐述 |
2.1.2 都市农业公园的功能 |
2.1.3 都市农业公园的具体形态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恢复性环境理论 |
2.2.2 环境行为学理论 |
2.2.3 五感疗法理论 |
2.2.4 园艺疗法理论 |
2.2.5 养生农业理论 |
2.2.6 传统中医养生理论 |
3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园公园规划设计要点 |
3.1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设计原则 |
3.1.1 生态性原则 |
3.1.2 可持续发展原则 |
3.1.3 文化性原则 |
3.1.4 人性化原则 |
3.2 针对不同使用者在康复疗养农业园中的设计要点 |
3.2.1 老年人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2 儿童的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3 亚健康人群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2.4 残障人士行为特性及其设计要点 |
3.3 康复疗养景观在都市农业公园中的实现手段 |
3.3.1 环境康养——被动接受型 |
3.3.2 行为康养——主动参与型 |
3.3.3 药食康养——膳食调理型 |
3.4 康养旅游项目策划 |
4 典型案例分析 |
4.1 日本山梨市FUFU山梨保健农园 |
4.1.1 项目概况 |
4.1.2 项目特色 |
4.1.3 经验总结 |
4.2 泰国奇瓦颂疗养度假区 |
4.2.1 项目概况 |
4.2.2 项目特色 |
4.2.3 经验总结 |
4.3 北京市房山区草根堂农场 |
4.3.1 项目概况 |
4.3.2 项目特色 |
4.3.3 经验总结 |
4.4 成都多利农庄 |
4.4.1 项目概况 |
4.4.2 项目特色 |
4.4.3 经验总结 |
4.5 台湾清境农场 |
4.5.1 项目概况 |
4.5.2 项目特色 |
4.5.3 经验总结 |
4.6 案例对比总结 |
5 案例实践——北京市房山区长阳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 |
5.1 项目概况 |
5.1.1 项目区位与周边环境分析 |
5.1.2 基地内部资源环境分析 |
5.1.3 游客市场调研 |
5.1.4 上位规划 |
5.2 规划设计定位与目标 |
5.2.1 规划项目的总体定位 |
5.2.2 规划设计的目标 |
5.2.3 设计策略 |
5.3 总体规划 |
5.3.1 总体规划设计 |
5.3.2 规划结构设计 |
5.4 分区详细设计 |
5.4.1 湖滨怡养区 |
5.4.2 山林悠养区 |
5.4.3 药蔬食养区 |
5.4.4 园艺康养区 |
5.4.5 活力疗养区 |
5.4.6 禅意冥养区 |
5.5 康复疗养专项规划 |
5.5.1 康复疗养项目策划 |
5.5.2 康养疗法设计与环境植物设计 |
5.5.3 康养节事活动策划 |
5.5.4 康养游览线路规划 |
5.5.5 康复疗养建筑设计 |
5.5.6 康养构筑与设施设计 |
5.5.7 康养标识导览系统设计 |
5.5.8 康养旅游合作运营机制 |
5.6 其他专项规划 |
5.6.1 道路系统设计 |
5.6.2 竖向设计 |
5.6.3 植物景观规划设计 |
5.6.4 铺装设计 |
5.6.5 照明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长阳农场规划设计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附件 |
(10)环境保护税税收征管研究 ——以N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1.国外文献综述 |
2.国内文献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研究内容 |
2.研究方法 |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创新之处 |
2.不足之处 |
一、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 |
1.环境保护 |
2.环境保护税 |
3.绿色税制 |
4.税收征管 |
(二)理论基础 |
1.外部效应理论 |
2.最优税制理论 |
3.税收遵从理论 |
二、环境保护税征管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以N省为例 |
(一)环境保护税及其征管现状 |
1.环境保护税税收情况 |
2.环境保护税征管情况 |
(二)环境保护税征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1.征管对象涵盖面不全 |
2.税收扶持力度有待增强 |
3.跨部门沟通协作不畅 |
4.应税污染物的核定存在难度 |
5.纳税服务配套不足 |
6.征管信息化建设有待提高 |
三、环境保护税征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制度层面的原因 |
1.缺乏相配套的制度法规 |
2.税收政策亟待在实践中完善 |
(二)征管层面的原因 |
1.环境保护税自身具有特殊性 |
2.部门间联动有待进一步增强 |
3.专业技术人才相对匮乏 |
4.涉税信息共享不畅 |
四、国外环境保护税征管经验借鉴 |
(一)美国环境保护税征管 |
(二)荷兰环境保护税征管 |
(三)经验借鉴 |
五、加强环境保护税税收征管的对策建议 |
(一)政策制度层面的对策建议 |
1.完善相关制度法规 |
2.深化税制改革 |
(二)征管层面的对策建议 |
1.建立健全部门间协同征管机制 |
2.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提升纳税人管理水平 |
3.加强专项培训,提高税、企人员素质 |
4.提高税收征管质效 |
5.鼓励第三方检测机构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国外环境监测管理的几点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页岩气开发中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研究——以美国经验为借鉴[J]. 张艳芳,孙峥祎,齐坤伟. 安全与环境工程, 2021(05)
- [2]关于某型放射性表面沾污仪的使用经验[J]. 王喜宗,韩龙,王东奎,侯大文,郭光. 科技与创新, 2021(18)
- [3]秦皇岛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发展研究[D]. 张梦瑶.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4]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应对重大疫情的历史回顾与经验启示(1949—1965)[J]. 陈升,周友良,刘厚俊. 兰州学刊, 2021(04)
- [5]新时代环境纠纷非讼解决机制研究[D]. 龙宇丹.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立法研究[D]. 陈果.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H监狱罪犯自伤自残自杀危机预警管理研究[D]. 朱广然. 苏州大学, 2020(03)
- [8]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研究[D]. 陈敏. 山东大学, 2020(11)
- [9]基于康复疗养景观的都市农业公园规划设计探索 ——以北京市房山区长阳农场为例[D]. 范晓玥.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10]环境保护税税收征管研究 ——以N省为例[D]. 梅丽. 内蒙古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