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2001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1997-2001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一、青岛市四方区1997—2001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峰,郭兵[1](2014)在《2009-2013年某院371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某院2009年-2013年期间371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年-2013年共收治育龄妇女96038例,其中死亡371例,年平均住院死亡率为3.86‰;育龄妇女的主要死亡原因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中毒和外因的某些其它后果,占总的死因的62.26%。其中脑出血、粒细胞性白血病、蛛网膜下腔出血与颅内损伤是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死亡以40岁-49岁年龄段最高,占死亡构成的51.21%。结论加强对育龄妇女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育龄妇女健康体检,预防脑卒中与肿瘤的发生,重视心理素质和交通安全教育,可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郝义为,陈珍初,马丽娟[2](2014)在《2008年-2012年某院28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本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2008年2012年期间28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8年2012年共收治育龄妇女58684例,其中死亡289例,年平均住院死亡率为4.92%;育龄妇女的主要死亡原因是损伤与中毒、恶性肿瘤,分别占死因构成的26.99%、26.28%;死亡以40岁49岁年龄段最高。占死亡构成的一半以上(55.36%)。结论加强对育龄妇女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定期开展育龄妇女健康体检,重视心理素质和交通安全教育,可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刘一志,肖晓艳,程琮,刘德鑫,王瑞华[3](2012)在《泰安市大汶河流域2002~2004年育龄妇女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泰安市大汶河流域育龄妇女居民死亡状况的分析,了解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及其导致的寿命损失年数。方法:应用死亡专率和潜在减寿年数(PYLL)对大汶河主干流域育龄妇女2002~2004年人口死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区育龄妇女死亡率为1.09‰,对照区为0.89‰,其标化死亡率两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83,P<0.01)。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是育龄妇女的主要死因。PYLL及PYLL率前6位死因与死亡构成前6位死因一致,但顺位不同。除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外,其余主要死因研究区与对照区潜在寿命损失年数标化率(SPYLL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肿瘤、损伤与中毒、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传染病是导致育龄妇女"早死"的主要死因。

李丽星,梁瑜,洪嘉铭,赵来嫦[4](2012)在《10年住院育龄妇女死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本地区及周边地区育龄妇女死亡原因。方法对35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资料采用SPSS16.0进行分析。结果育龄妇女死亡主要原因: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分别占死因构成的26.5%、25.9%和19.8%;死亡以35岁44岁年龄段为最高,占死因构成的34.5%。损伤和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为交通事故和自杀;恶性肿瘤致死的主要疾病为消化系统肿瘤排第一位,其次为白血病、肺癌、乳腺癌。结论加强对育龄妇女文化、卫生、交通等各方面的宣传教育,提高育龄妇女自我保健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降低育龄妇女死亡率。

孙宝晶[5](2011)在《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方向研究》文中提出街道办事处处在城市管理体系中处于最基层、最末端、最敏感的地位,也是与群众最贴近、最重要、最直接的诉求渠道。落实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主要依靠基层,也必须体现到基层。如何以法律化的方式明确界定街道办事处的地位和职责,实现“责、权、利”的统一,以便更好地为辖区居民服务,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缓冲器和稳压器作用,是我们急需解决的新课题。分清街道办事处该有的职能,把不属于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剔除出去,把精力更多的放在为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上,这样才能提高街道办事处的工作效率。本文采用了三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分别是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以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客观要求为切入点,通过对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重要意义的深刻阐述,从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历史进程进行分析,比较各个城市职能转变的侧重点,来找到适合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方向。本文首先介绍了街道办事处的法律地位,职能转变的背景,以及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必要性。之后把我国街道办事处职能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起始阶段、初步转换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征作出了详尽的归纳。选择了上海、青岛、广州、成都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中的四种模式,客观评价了四种模式的得失,并通过比较,总结出四种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为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提供了严密的理论基石。论文第三章详细介绍了包头市街道办事处各个部门的职责,以及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定位,并与其它城市比较分析目前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三项基本原则,提出了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方向是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把社会学领域的街道社区建设与政治学、管理学领域的城市街道办事处体制改革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运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吸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以求为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开辟一条蹊径。

张大维[6](2010)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城市社区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中国共产党的理论与实践”为研究视角,试图主要回答以下两个问题: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否形成,主要内容和理论价值如何?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怎样,主要经验和实践意义何在?论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和实地研究等研究方法,遵循“发生逻辑(为什么)——理论体系是什么——实践成效怎么样”的分析思路,采用“新情况——新问题——新理论——新实践”的研究框架。研究得出的基本结论是:第一,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已经形成且已整合成架构合理、指导实践取得巨大成功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第二,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丰富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了基础。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由此可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是新时期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关注的两大主题。新中国建国60年、改革开放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20年、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10年、积极推进和谐社区创建5年,农村社区建设从试点走向铺开,城乡社区统筹发展的趋势正在形成,我国社区建设的成就巨大,对中国共产党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形成的新理论与新实践进行系统研究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当前学术界在取得大量研究成果的同时却也出现了一些明显不足:从西方研究范式出发,来阐释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较多,从我们党执政的角度去研究中国化道路,并从学理上分析总结我们党城市社区建设新理论和新实践的较少;等等。本文关注实践中的问题,转换研究范式,从实际问题出发梳理出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四个主题,也即党的理论和实践体现的四条主线:居民自治、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社区文明。本论文阐释围绕着这四条主线展开,使其贯穿于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始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具有独特的发生逻辑。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解决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所引发的新问题,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和实践就是围绕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展开的。总体来看,我国巨大社会转型出现的新情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组织和社会分工。新情况引发新问题,与之相关联,我国的社会建设面临的新问题也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民稳问题,即单位制解体与基层社会管理主体缺失及管理真空问题;民生问题,即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服务或产品供给短缺问题;民主问题,即公民的选择权、自由权、差异性增强与自治渠道、自治制度、自治机制不完善问题;文化问题,即精神文明建设与核心价值体系统领问题。面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逐步形成了通过社区来整合社会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独特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并指导着城市社区建设实践不断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选择走城市社区建设道路以后,逐步展开了理论探索并通过实践试错来完善理论。在这一过程中,党的各次全会的精神、中央领导同志的论述、中央政府报告的概括、中央政策法规的阐述,政界学界理论的成果,等等,都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总体来讲,业已形成的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是关于建设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及其内含的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等各要素的意义价值、宗旨目标、内涵外延、组织架构、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途径、网络体系等的整体性理论体系。其包括三个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一是逻辑起点理论,即马克思主义研究问题的出发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理论;二是中轴核心理论,即社区(社会)生活共同体理论;三是外围结构理论,包括社区居民自治理论、社区管理有序理论、社区服务完善理论、社区文明祥和理论等四大支柱理论。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的轴心体系。其中,逻辑起点理论是方法论,中轴核心理论是价值观,外围结构理论是保护带。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是由其指导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实践成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道路大致经历了传统旧式社区建设阶段、过渡转型社区建设阶段、现代新型社区建设阶段、和谐社区建设与城乡社区统筹发展阶段四个阶段。本文侧重于呈现过渡转型社区建设及其以后阶段的实践发展。在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指导下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成效概括起来便是“五个建立、五个格局”:一是社区组织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基层社会有序管理格局;二是社区民主制度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广泛参与居民自治格局:三是社区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小社区大服务格局;四是社区建设保障机制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齐抓共建格局;五是社区文明氛围基本建立,初步形成了文明祥和格局。实践的巨大成效实际上也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创造了理论实践价值。其理论价值体现在:一方面,从时间和内容范畴上看,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其实践意义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及其内含的“一个正确分析、五个紧紧抓住”等具体实践经验,既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也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为最终实现城乡社区一体化发展格局奠定了基础。

王强[7](2010)在《青岛市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文中认为众所周知,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直接导致了慢性病患病人次的增加,这就给卫生资源配置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的目的就是通过对青岛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的分析,从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角度出发,对青岛市现行医疗需求进行分析并对未来20年老年人口的医疗需求进行趋势预测,为青岛市医疗资源配置提供信息和政策依据。本文首先对青岛市未来20年的人口数量及结构进行了趋势预测,然后,又采用整群抽样调查的方法,对青岛市卫生服务状况进行了定量描述,并借助卫生服务需求法,测量出了未来20年青岛市医疗需求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2010年到2030年,短短20年时间,青岛市老年人口将会翻一番,届时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2%,绝对数量将达到277万人,快速老龄化必定给青岛市的医疗资源配置带来新的挑战。有研究表明,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与慢性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因此,人口老龄化间接导致了医疗消费需求及其结构的变动,这必将使得青岛市在较短的时期内出现一个巨大的老年医疗需求群体。因此,在此背景下对青岛市城市老年人口医疗需求进行研究和分析,积极探索缓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资源配置压力的对策是非常必要的。

厉彦芳,郭瑛[8](2008)在《2002~2006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亡资料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准确掌握育龄妇女死亡率和死亡原因,探讨相应干预措施。[方法]对青岛市四方区20022006年育龄妇女(1549岁)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6年育龄妇女累积死亡268例,年均死亡率为32.17/10万。年死亡率(/10万),2002年为34.26,2003年为28.99,2004年为30.68,2005年为35.75,2006年为31.20;1519岁为7.66,2024岁为8.18,2529岁为9.69,3034岁为20.27,3539岁为30.28,4044岁为80.10,4549岁为84.28(P<0.05)。268例死亡者中,恶性肿瘤120例,意外死亡55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50例,其他疾病死亡43例。[结论]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亡率较低,主要死亡原因为恶性肿瘤、意外和心脑血管疾病。

杜卫,刘青敏[9](2008)在《1997~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变化趋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调查青岛市城区出生缺陷发生的动态变化,了解相关因素。方法对1997.1-2006.12间24800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变化趋势。结果1997.1-2000.12,2001.1-2003.12,2004.1-2006.12出生缺陷发生率分别为7.72‰、6.05‰、10.76‰,三者比较呈上升趋势(P<0.05);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分别为0.76‰、0.88‰、2.89‰,逐渐上升(P<0.01).总唇裂发生率分别为1.53‰、1.33‰、2.49‰,无明显改变(P>0.05);神经管缺陷发生率分别为0.85‰、0.6.‰、1.29‰,无明显改变(P>0.05)。出生缺陷与各相关因素中,母亲年龄35岁以上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着高于35岁以下各母龄组(P<0.05),无季节、性别等方面差异(P>0.05)。结论我市城区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应采取有效的行政和医疗保健干预措施,围婚期保健不能忽视。

逄锦波[10](2007)在《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人口自然变动不同,人口迁移主要指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经济学现象,自人类社会之初即已存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我国人口迁移现象既有着与国外人口迁移相同的规律,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人口迁移无论从迁移规模上还是从迁移规律上,都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14城市之一,青岛市在人口迁移上既具有与全国人口迁移类似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野下,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研究青岛人口迁移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介绍了课题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国内、国外人口迁移理论及人口迁移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框架,并在简述此前人口迁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的概念作了相应的界定,希望以此作为开展论文研究的学理起点。论文主体部分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特征,进而分析了青岛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动力机制及其成因、经济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个时期青岛市人口迁移规模和适度迁移人口规模作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迁移人口适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选题思路等方面都实现一定的可能创新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青岛市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可能创新价值的结论和观点,将有助于有效地对青岛迁移人口实施监管,并为其他一些地区提供可能的借鉴。

二、青岛市四方区1997—2001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岛市四方区1997—2001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2008年-2012年某院28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泰安市大汶河流域2002~2004年育龄妇女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2 结果
    2.1 全死因死亡率
    2.2 主要死因构成、死亡率及其顺位
    2.3 主要死因的PYLL及其相对比顺位
3 讨论

(4)10年住院育龄妇女死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5)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研究相关的研究动态
    三、本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第一章 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的意义和发展阶段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意义
        一、国家体制改革对基层政权职能转变的总体要求
        二、街道办事处服务主体的转变
        三、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变
        四、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发展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
        二、改革开放后
第二章 城市街道办事处管理职能的不同模式和启示
    第一节 街道办事处管理职能的四种模式
        一、上海市"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
        二、青岛市"以社区为突破口,推动职能转变"模式
        三、广州市"城市管理重心下移,转变街道办事处职能"模式
        四、成都市"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模式
    第二节 城市街道办事处不同职能模式的启示
        一、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几种观点
        二、各种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第三章 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及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包头市东河区街道办事处各部门及职能
        一、党工委办公室
        二、行政办公室
        三、经济发展办公室
        四、街政办公室
        五、计划生育办公室
        六、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
        七、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所
        八、街道人民武装部
    第二节 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定位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职能仍占重要位置,社区服务职能不突出
        二、职责多,职权少
        三、职能设置不合理,经费无法保证
第四章 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与方向
    第一节 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基本原则
        一、责、权、利三者统一的原则
        二、政府行政行为与社会自主行为相结合的原则
        三、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节 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的方向
        一、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
        二、加强社区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途径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由来与研究意义
        1.研究经历与选题由来
        2.问题意识与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现有研究情况与总体把握
        2.现有研究视角与理论范式
        3.现有研究内容与分析范式
        4.简要分析与述评展望
    (三) 研究思路与基本概念
        1.分析思路与研究框架
        2.基本概念
    (四)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1.研究方法
        2.资料来源
    (五) 创新之处与主要限度
        1.创新之处
        2.主要限度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发生逻辑
    (一) 社会转型:党领导社会建设面临的新情况
        1.社会分层
        2.社会流动
        3.社会组织
        4.社会分工
    (二) 社会失范:党领导社会建设遇到的新问题
        1.民主问题:公民权生长与自治制度不完善
        2.民稳问题:单位制度解体与管理主体缺失
        3.民生问题:公共需求增长与公共产品短缺
        4.精神文明建设问题与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
    (三) 社区建设:党领导社会建设作出的新选择
        1.顶层设计:中央领导同志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论述
        2.制度安排:中央政策规章关于社区建设必要性的阐述
        3.变迁轨迹:党对社区建设道路的认识过程与理论趋向
三、中国共产党关于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体系
    (一) 轴心体系:统领的社区建设理论
        1.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总体性探索
        2.社区建设轴心体系理论的概念性图式
    (二) 中轴核心: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
        1.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探索
        2.党的各次全会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精神
        3.中央政策规章关于新型社区共同体理论的阐述
    (三) 外围结构:链接的四大支柱理论
        1.居民自治:社区民主与社区党建理论
        2.管理有序:社区体制与社区治理理论
        3.服务完善:社区民生与服务均等理论
        4.文明祥和:社区文明与和谐文化理论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成效
    (一) 中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阶段的总体把握
        1.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的发展历程及其脉络
        2.学术界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发展阶段的概括
        3.我国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和发展阶段的再判断
    (二) 发展基层民主:居民自治理念下的社区民主建设实践
        1.稳步推进:党领导的居民自治发展总态势
        2.民主选举:内生人民民主思想的社区实践
        3.民主决策:渗透协商参与理念的社区探索
        4.民主管理:实现自我治理目标的社区实验
        5.民主监督:颠覆传统官民位序的社区创造
        6.其它各地社区民主与居民自治的实践发展
    (三) 维护社会稳定:管理有序理念下的社区管理建设实践
        1.建立新型的社区组织体系
        2.建立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
        3.总体性模式、街道办模式和工作站模式
        4.其它各地社区治理与管理体制创新实践
    (四) 实现民生民本:服务完善理念下的社区服务建设实践
        1.社区服务实践:变迁过程与总体发展状况
        2.社区服务设施:拥有量和覆盖面不断增加
        3.社区服务队伍:规模化、专业化、规范化
        4.社区服务机制:多主体参与和多方式供给
        5.社区服务投入:各级财政支撑与分类指导
        6.各地发展社区服务的典型案例与创新实践
    (五) 建设精神文明:文明祥和理念下的社区文明建设实践
        1.创建文明祥和社区实践的总体发展
        2.各地建设文明祥和社区的实践探索
五、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创造的核心价值
    (一)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已形成且是经受住了实践检验的科学理论体系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二) 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统筹城乡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1.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发展为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社区建设经验
        2.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拓宽了发展空间
        3.党的城市社区建设实践经验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提供了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7)青岛市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青岛市卫生资源现状分析
    1.1 青岛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1.2 青岛市卫生服务机构运营状况分析
    1.3 本章小结
第2章 青岛市城市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趋势预测
    2.1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现状分析
    2.2 青岛市人口老龄化趋势预测
    2.3 预测结果与结果分析
第3章 青岛市城市老年人口医疗需求分析
    3.1 调查概况
    3.2 青岛市城市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利用分析
    3.3 对青岛市因老年人口增加而导致的病床需求、医疗人力需求进行测算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对策研究
    4.1 主要结论
    4.2 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2002~2006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亡资料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死亡率
    2.2 不同原因死亡情况
    2.3 主要死因死亡情况
        2.3.1 恶性肿瘤死亡情况
        2.3.2 意外死亡情况
        2.3.3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情况
        2.3.4 其他疾病死亡情况
3 讨论

(10)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
    1.2 国内外人口迁移理论及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综述
        1.2.2 国外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2.3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历史和现状特征
    2.1 我国人口迁移历史简况
    2.2 青岛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
    2.3 青岛人口迁移的现状特征
        2.3.1 性别及年龄特征
        2.3.2 迁移人口来源及文化结构
        2.3.3 迁移原因
        2.3.4 迁移人口数量变化
        2.3.5 迁移人口职业分布
第三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分析
    3.1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2 迁移人口经济社会特征的空间分布
        3.2.1 迁移人口性别的空间分布
        3.2.2 迁移人口文化的空间分布
        3.2.3 迁移人口职业的空间分布
    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分析
        3.3.1 总人口空间分布
        3.3.2 户籍人口空间分布
        3.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3.4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
第四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及成因分析
    4.1 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4.1.1 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拉力
        4.1.2 高校扩招形成的特有拉力
        4.1.3 地缘关系形成的特有拉力
        4.1.4 城市形象形成的特有拉力
        4.1.5 农村地少人多形成的推力
    4.2 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4.2.1 影响人口迁移三因素分析
        4.2.2 青岛人口迁移成因分析
    4.3 农村人口迁移主要障碍分析
        4.3.1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
        4.3.2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主要障碍
        4.3.3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面临形势
第五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5.1 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
        5.1.1 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5.1.2 弥补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短缺
        5.1.3 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
        5.1.4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2 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
        5.2.1 恶化城乡社会治安环境
        5.2.2 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负担
        5.2.3 冲击迁入地劳动力市场
        5.2.4 加重城市资源环境负担
第六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6.1 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6.1.1 青岛城市发展格局
        6.1.2 产业结构发展特点
        6.1.3 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6.1.4 二产部门竞争力波士顿矩阵分析
    6.2 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
        6.2.1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不足
        6.2.2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6.2.3 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前出现
        6.2.4 人口发展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6.3 人口迁移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6.4 人口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关系分析
        6.4.1 我国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4.2 青岛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5 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分析
        6.5.1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6.5.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6.6 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6.6.1 户籍制度的关键是限制农村人口进城
        6.6.2 户籍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
        6.6.3 城市社保制度应实现国民待遇统一
        6.6.4 对户籍制度的评估和建议
        6.6.5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第七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1 人口预测的意义
        7.1.2 人口预测的方法
        7.1.3 关于 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
    7.2 青岛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2.1 青岛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2.2 青岛市区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3.1 青岛市迁入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2 青岛市迁出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3 青岛市净迁移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4 青岛市适度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4.1 我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7.4.2 P—S多目标决策法的基本原理
        7.4.3 可能—满意度模型
        7.4.4 城市适度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7.4.5 青岛市适度人口规模预测(2020)
第八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调控与管理对策
    8.1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基本思路
    8.2 迁移人口的调控
        8.2.1 总量控制
        8.2.2 结构调整
        8.2.3 空间优化
        8.2.4 就业转移
    8.3 迁移人口的引导
        8.3.1 建立人口迁移机制体系
        8.3.2 青岛迁移人口引导措施
    8.4 迁移人口的管理
        8.4.1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管理的原则体系与理论格局
        8.4.2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分层级而成系统的进出模式群
        8.4.3 加强青岛迁移人口管理的建议
    8.5 迁移人口的保障
        8.5.1 完善社会整体保障体系
        8.5.2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8.5.3 探索迁移人口社会保障措施
        8.5.4 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寿保险市场
    8.6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8.6.1 对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认识
        8.6.2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
        8.6.3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8.6.4 建立青岛市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青岛市四方区1997—2001年育龄妇女死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009-2013年某院371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分析[A]. 潘峰,郭兵. 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二十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 2014
  • [2]2008年-2012年某院289例住院育龄妇女死亡病例分析[J]. 郝义为,陈珍初,马丽娟. 中国病案, 2014(02)
  • [3]泰安市大汶河流域2002~2004年育龄妇女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分析[J]. 刘一志,肖晓艳,程琮,刘德鑫,王瑞华. 中国妇幼保健, 2012(03)
  • [4]10年住院育龄妇女死因分析[J]. 李丽星,梁瑜,洪嘉铭,赵来嫦. 中国病案, 2012(01)
  • [5]包头市街道办事处职能转变方向研究[D]. 孙宝晶.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2)
  • [6]中国共产党城市社区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张大维. 华中师范大学, 2010(12)
  • [7]青岛市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医疗资源配置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D]. 王强. 青岛大学, 2010(03)
  • [8]2002~2006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亡资料分析[J]. 厉彦芳,郭瑛. 预防医学论坛, 2008(11)
  • [9]1997~2006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变化趋势分析[J]. 杜卫,刘青敏. 医学信息, 2008(04)
  • [10]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 逄锦波. 青岛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1997-2001年青岛市四方区育龄妇女死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