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汉语言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1](2021)在《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言”与“人”的问题是语言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人既是认知世界与使用语言的主体,也可作为被研究的客体。“人”这一对象是复杂的、多维的,故有必要从不同学科对其进行更全面的研究与阐释,本文则是从语言学视角对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进行的对比研究。本文以“观念分析法”为基础,从多个维度对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进行对比研究,其中包括对“человек/人”的词源追溯与历时释义,共时维度下对其进行的组合关系与聚合关系分析,认知维度下对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原始域解读等。本文研究目的在于力求以俄汉“语言中的人”为语料基础,充分展现俄汉“人的语言形象”,并以该两语言形象为对比分析的依据,深入探究俄汉民族“文化中的人”与“自我认知中人”的异同,并进一步诠释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所涉及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世界等问题。
万真宜[2](2020)在《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观念学说在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融入了语言学诸多分支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性。但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核心思想的“观念学”,仍致力于揭示“语言—文化—人”的相互关系,即如何通过语言表征展现思维方式的群体性特征。为进一步揭示这些群体性心智特征相互间的联系方式和大致形态,对观念的单独阐释和描写可转向观念阈研究,即观念集合在文化空间中的运作模式的分析。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既可从民族语言文化共体的角度进行宏观审视,也可选取特定角度,对观念阈的某一侧面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本文选取了时间观念,作为观念阈分析的具体对象。多样的时间现象在人类社会中既具有普遍性,又携带着鲜明的民族文化基因,从而形成了各异的时间观念系统。时间观念在语言系统中,具有相对恒定和丰富的表征方式,传递着相关群体的思维方式及其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结果;而由于时间分割方式的多样性,在各民族语言中,存在多种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时间关键词,但这些关键词在相应的时间体系中的地位并不均等,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只有明确这些关键词在体系中的位置与分布,及其发挥的不同作用,方可了解相应民族时间认知体系的整体特征。因此,本文尝试采用观念阈理论对其进行具体分析。鉴于时间观念的语言表征、尤其是时间词在中俄两种语言中的繁复性与多样性,为更为直观地观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排布方式,需采用语料库的词频数据。语料库中所纳入的文本,正符合语言学研究对语料“真实、自然”的诉求;语料库收入的大量语料则能帮助研究者从客观的角度观察观念词的文化伴随意义和使用频率;此外,观念词的文化价值不是仅靠观察一个词的词形就能确定的,而要综合考量词源、搭配和具体运用语境等因素,而在语料库中对一个词进行检索的同时也能展现相应的上下文。在正式对观念阈进行分析之前,我们需要明确观念阈与观念学说、以及语言学下诸多学科的联系。因此,本文首先梳理了观念研究的文脉,并对观念学说在俄罗斯和中国学界的研究历史进行概述。由此概括学者们对观念本质的认识,进而对观念阈这一概念的研究缘起、概念内涵、结构类型进行更为详细的阐释。我们发现,借助于观念阈的理论框架,可对时间观念这一复杂的语言文化现象,进行更为全面的考量和比较。其次,通过分析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可知,对时间的认识大多集中在时间的延续性和运动方式等主要方面,随之形成了相应的时间观念;这些时间观念在语言中具有鲜明、多样的表征方式,并具有各异的民族性。为对两个民族时间观念的整体面貌进行综合考量,本文对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中关键时间词的出现频率进行归类整理;结合相应时间词的文化特性,初步构拟出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框架,分别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近核心区成分的词源信息、词典释义、搭配组合和完整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出两种语言中时间观念阈的大致形态。最后,俄汉民族时间观念阈的结构异同、构成成分的文化特性异同,须在对比中得以呈现。因此,本文分别对两种语言时间观念阈的各个区域分别进行对比,并分析差异成因(宗教与哲学思想、社会结构、语言结构、时间切分方式等),由此展现出时间观念背后蕴含的民族文化特性。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文由以下几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释本论文的现实性(观念和观念阈的研究历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对象、研究任务、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及材料来源。第一章首先从观念理论的学理渊源、观念分析的语言学价值等方面,对观念理论做出界说;在此基础上对观念阈的内涵、结构、类型和分析方法进行定义和界说,并阐释其与相关术语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分别对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中的时间理论进行简要介绍,分析俄语和汉语中的时间系统的结构和表征方式,并通过俄语国家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的时间词出现频率,划定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基本构成。第三章对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核心区构素——год和время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和含义体系作出阐释;并对近核心区主要构素,如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历法单位 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месяц、短时间词语 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昼夜分割时间词денъ,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和季节名等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四章首先分析了汉语时间观念阈核心区构素——“年”和“时”的词源信息、历时词义演变、搭配组合方式和含义体系;随后对近核心区的主要构素——以“日”、“月”为构形和取义核心的昼夜、历法时间词、以及季节名的语义演变过程和含义进行分析。第五章首先对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各区域的构素、构成方式的异同进行对比分析,随后对引起差异的成因——如地理环境、社会主导结构、文化类型、宗教哲学思想、语言结构特点等进行说明。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发现,观念阈具有多层级的结构,进入其中的观念有序排布,承载着民族文化共体的关键文化信息,可集中反映相应群体认识世界的方式;与此相应,俄、汉语时间观念阈也凝结着两个民族时间观的不同侧面;两种时间观念阈都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其中核心区的构成成分相似,而近核心区则存在一定差异;总体来看,虽然两种观念阈的时间关键词都包含着人们对时间之流和生命之流、时间的有限性与无限性、时间的循环和线性模式的认识,但俄罗斯民族的时间观具有抽象性与分析性的特征,而汉民族则倾向于具象性与整体性。这种整体倾向,需通过各区域时间关键词共同呈现。借助俄汉语语料库相关时间词的出现频率来构拟时间观念阈的结构与成分,对于观念分析和语言文化学的研究来说,是较为新颖的尝试;将对个别观念的研究拓展至观念阈这个“全局范畴”,又将其范围限定在“时间观念阈”这种个别范畴中,使得对于观念阈的研究更具实操性。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为俄汉语言、乃至文化的对比分析,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伊利娜(KHOKHLOVA IRINA)[3](2020)在《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文中认为礼貌作为具体的礼节与礼仪是一个社会的风俗习惯,是人与人之间应遵守的道德规范。礼貌用语与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有着密切关联,在语言交流中是表达对他人尊重和友好的具体表现。本文主要从类型、表达手段和文化内涵层面,对汉俄两种语言的礼貌用语进行对比性分析,阐述两种语言在交际过程中遵循的礼貌原则。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准确把握礼貌用语的运用,可以避免无意中对他人的不礼貌言语,从而保障跨文化交际的有效性。本文在中国语言学家顾曰国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及俄罗斯语言学家福尔曼诺夫斯卡娅的言语礼节等理论的指导下,本文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研究来源;第一章重点分析了汉语和俄语礼貌用语对比性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概括了礼貌用语的定义及其功能(联系功能、调节功能和表情功能),概述了礼貌原则的定义、礼貌原则的内涵以,论述了中国式礼貌原则以及俄语的礼貌原则;第二章对比分析了汉俄礼貌用语的语义类型,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称谓语、致谢语、道歉语和祝福语,对汉俄语礼貌用语的语义特征进行了较具体的分析;第三章介绍了汉俄礼貌用语的语言结构特征,表达手段包括词汇手段、语法手段和修辞手段;第四章从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和社会地位几个方面,对比分析了汉俄礼貌用语的文化影响因素。通过对汉、俄礼貌用语所作的共时性的对比分析,描述其异同,揭示出了本质性差异和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从而在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基础上提高汉语水平,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姚佳明[4](2020)在《俄汉熟语中神鬼形象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熟语是民族文化和群体意识在语言中的生动反映,因而始终是语言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俄汉熟语承载着各自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语言文化学视角下的熟语研究十分丰富,但是俄汉熟语中的神鬼形象对比的研究还比较少,“神”的形象在熟语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又离不开“鬼”这种特殊文化符号的伴随与影响。带有“神”和“鬼”成素的熟语是俄汉语言世界图景中重要而特殊的部分,现有研究成果还较为薄弱,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本文以语言世界图景理论为基础,采用对比分析、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等研究方法进行了多角度和多层面的整合研究,探究俄汉熟语中所展现的“神”和“鬼”的形象特征,通过对比俄汉神鬼形象的异同,阐释俄汉民族对神鬼形象认知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俄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主要有三种:万能的主宰、仁慈的父亲和公正的法官;鬼的形象也有三种:邪恶的化身、不祥的象征以及勇敢的符号。汉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是至高无上、神通广大的,仙是自由、长生的,佛是慈悲、无欲的;鬼的形象是邪恶、不光明和强大的。文化和社会条件的不同是产生差异的原因。上述研究不只在于静态的语言描写,更是在于对俄汉熟语语义背后所隐藏的民族文化渊源的文化阐释。本研究既可以为俄汉跨文化交际提供丰富的熟语材料,又可以在俄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对阐释带有宗教色彩的熟语提供借鉴。
张译文[5](2020)在《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语言意识实验研究的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文中指出俄罗斯心理语言学是一门研究语言活动的科学,它通过人的言语活动、言语现实旨在探究个性与言语活动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和人的世界图景。该学科在20世纪50年代形成并在70年代全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俄罗斯心理语言学以“联想实验”为研究方法的“语言意识”研究逐渐繁荣。语言意识反映了人的内部思维与外部言语之间的关系,并与世界图景同构。目前,俄罗斯已建成基于网络的“联想实验系统”服务于语言意识研究。而我国基于汉语联想实验的语言意识研究和汉语联想统计软件研究几近空白。21世纪是“互联网”时代,近年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些领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为了我国心理语言学实现大规模汉语联想实验、探索汉语高频词语言意识和语言意识的量化研究,本文依据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理论,整合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基于网络的联想实验及实验数据处理方法,设计“汉语联想统计软件”。研究旨在完善我国汉语联想实验及实验数据统计方法,简化实验程序、节约实验时间,使大规模汉语联想实验更具可操作性。同时,为联想场多维度、深层次分析提供技术支持,为我国心理语言学建立网上“单语、双语或多语联想实验数据库”提供数据基础。并以“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联想实验”为例,对大规模联想实验模拟,介绍“汉语联想统计软件”在实验中的应用。本研究主要内容共有五章:第一章绪论介绍了问题的提出、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该部分介绍了民族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意识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概述了国内外高频词语言意识研究的现状。第三章汉俄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该部分梳理、整合了国内外心理语言学和语言文化学的汉俄联想实验及其统计方法。第四章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该部分以软件需求与定位和软件设计原则两方面为依据,设计了适应我国心理语言学实验和统计要求的、可以完成大规模实验的汉语联想统计软件。第五章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联想实验设计,该部分包括汉语高频词自由联想实验与俄语高频词自由联想实验,重点在于应用汉语联想统计软件模拟大规模汉俄语高频词联想实验的实验设计与程序,并展示汉语联想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处理的结果。
杨双赫[6](2020)在《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文中认为“观念(концепт)”于二十世纪三十年左右作为术语被提出,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成为语言文化学界的研究热点,是各专家学者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学界普遍采用观念分析法对某一观念进行系统且详细地研究与分析。分析观念,是掌握各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对观念的分析,我们能够了解到某一民族的文化对本民族的语言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十分深刻且长久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是俄语和汉语中共有的观念,通过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对比研究和分析,能够发现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减少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言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不必要的障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卡拉西克(В.И.Карасик)的观念分析理论。通过分析俄语中的“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观念和汉语中的“知识分子”观念,进一步找出俄汉民族语言世界图景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及深层次的影响因素。本论文由三部分构成,分别为绪论部分、正文部分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先简要阐述了研究背景,而后提出了该论文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本论文的正文部分主要由三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主要阐述了卡拉西克的观念分析理论:观念的定义、观念分析的对象、方法及观念分析的意义。第二章主要从观念的表示以及观念的表达两方面来分析本研究的对象。观念的表示是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观念,通过词源和词典释义以及查找俄汉语料库中有关“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语料,来分析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语言语义。而观念的表达方面,则是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文学文本为语料,分析文本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揭示研究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深层文化内涵。第三章依据第二章中的分析结果,对比、总结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并从政治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和思想因素等三方面分析“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异同产生的原因。结语部分总结、概括全文,并得出最终结论。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7](2020)在《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语言世界图景的载体,含有空间词的俄汉成语展示了两种语言的空间概念和空间隐喻映射过程。虽然俄汉空间隐喻都是以特定的空间义项为基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俄汉空间隐喻映射的特点。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来看,只有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成语所含有的隐喻,才能更好理解成语带有的概念,让成语的运用更加恰当,话语更自然而得体。本文以含有“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俄汉成语为研究对象,自建了含有这些空间词的俄汉成语语料库,以进行细致详尽的对比研究。本文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俄汉语中的成语界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归纳出俄汉成语的异同点,确定了本文研究的“成语”界定。同时对俄汉语空间概念的表达方式作了阐述,找出“上下”、“前后”、“左右”、“里外”汉语方位词的俄语对应形式。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对几本较有代表性的俄汉成语词典的考察,找出含有空间指示语的236条俄语成语和234条汉语成语,建立了小型语料库,从语法、语义两个角度对其中的空间隐喻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俄汉成语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空间词的隐喻范围基本相同,空间词的隐喻义的解读起源于人们与客观世界接触经验。然而,俄汉语中有一部分成语,方位隐喻义的形成跟文化常识有关,其理解和解读需要一定的民族文化知识。从语用角度来看,汉语成语中出现的空间隐喻在言语实践中比较常见,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大部分隐喻义都有体现。而俄语成语中空间词的隐喻义更有特殊性,许多空间词只有在成语层次中才可以带有相当的隐喻意义。
舒海燕[8](2019)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文中指出“一带一路”沿线涉及国家和地区六十余个,各国语言不同,文化差异也较大,因此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合作中沟通不畅的新困难和挑战,俄罗斯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上的重要国家之一也不例外。为了解决沟通交流不畅等问题,不仅需要深入了解沿线俄罗斯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反之俄罗斯国家对汉语言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加强。通过采用资料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实践法相结合,作者就“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进行了研究。将汉俄语言文化对比分析,找寻汉俄语言文化存在的异同性及产生的原因;梳理汉语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总结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特点,找出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传播存在的问题;结合汉俄语言文化对比和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剖析“一带一路”倡议给汉语言文化带来的新机遇,从语言文化的传播方式分析新政策“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通过对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调查研究,结合对外汉语教学实践经验,尝试提出了在俄罗斯基于文化传播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解决“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合作项目中实际存在的语言和文化方面沟通交流不畅,现今在俄罗斯对外汉语教学中只注重语言要素方面的教授和文化教学忽视等问题,避免了汉语言和汉文化在传播过程中的失衡现象,确保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能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汉语言文化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使得中俄两国民心相通。
杨蕊[9](2019)在《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文中提出当今,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际日渐频繁,使跨文化交际更成为一种国际经济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语言作为人和人之间的交际工具,属于文化的一部分,群体的文化背景不同,语言使用者在进行交际时就很容易产生误会,从而导致了文化迁移现象的发生。笔者通过对俄罗斯国情与文化的学习,对当今中俄交际现状的了解以及大量的文献阅读,发现文化负迁移可能引起交际障碍或冲突,进而直接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因此,探索文化迁移现象是使得两国交流更加顺利和通畅的重要保障。本文采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法,主要运用语用学理论和语言文化学理论,通过对中俄两国国情与文化的学习和对中俄两国民族个性与价值取向的深入探究,对中俄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文化迁移现象进行了全面地分析,探索了文化迁移的成因及正确的应对策略,这对于学习俄语者、从事俄语工作者都是极其有益的。全文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提出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对文章中出现的概念进行了初步阐释,并对国内外相关论题的研究现状做了简明介绍;第二章对文化迁移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如:文化预设、中介语等也进行了介绍和说明;第三章从语言、文化、民族中心主义三方面分析了文化迁移的成因;第四章从语构、语义和语用方面的差异入手,对中俄两国语言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文化迁移现象进行了具体列举和分析;第五章从交际方式、风俗礼仪、价值观念等方面对应对文化迁移现象应有的态度和具体策略进行了阐述。通过对中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迁移现象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文化迁移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应对文化迁移,一方面应掌握文化正迁移带来的交际技巧,另一方面要寻求避免文化负迁移带来的交际障碍的有效措施,提高交际效果。
杨立云[10](2019)在《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文中指出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称呼语具有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作为一种交际手段,称呼语的使用深受社会规范的制约,能反映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交际关系、情感关系等。另一方面,称呼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直接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等。以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在于,揭示汉俄称呼语异同和翻译规律,减少交际礼貌等方面的失误,促进汉俄对比与翻译研究和教学的发展。本研究还将有益于语用学、对比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研究。论文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称呼语的研究得失,将称呼语分为亲属称呼语、阶层称呼语(含官职、爵位、社会通用性尊称、宗法类称呼语)、拟亲属称呼语及描述性称呼语。亲属称呼语又可分为祖父辈称呼语、父母称呼语、父辈称呼语、同辈称呼语、夫妻称呼语、子女称呼语。描述性称呼语可描述年龄、外貌、品行、情感四个方面。官爵名称呼语主要传达的是官职本身代表的权力与身份,社会通用性尊称主要传达尊敬与客气,宗法类称呼语传达的是被称呼者的地位与身份,拟亲属称呼语主要传达的是礼貌、亲近及客气,描述性称呼语传达的是人的特征及情感,这是翻译中应该予以表达的焦点信息。汉俄称呼语的相同点表现为:1)具有丰富的指称功能,可以指称形形色色的人;2)具备传达语用及情感的能力。汉俄称呼语的差异表现为以下几点:1)指称方面,汉语亲属词指称明确,俄语亲属词多指称模糊,一词多指现象十分丰富;2)使用规则方面,汉语中“老/小+姓氏”的称呼方式在俄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3)情感及语用方面,同一个称呼语在不同语言中表达不同的情感。俄语中рыбка是对心爱姑娘的爱称,汉语中“鱼”无此种情感表达。论文的主要内容在于:第一,将称呼语分为若干种类型,分别对其展开对比。特别是描述性称呼语,又细分为描述称呼对象的年龄、外在形象、品行以及描述交际主体的情感四个方面。第二,根据称呼语不同的分类,提出并论证分别应采用何种翻译方法。汉语亲属称呼语体系复杂、语义明确,俄语亲属称呼语多指称笼统、语义模糊。汉译俄时多采用概括化翻译,俄译汉多采用具体化翻译。阶层称呼语称呼机制是社会阶层及身份,因此翻译应时侧重对“身份”与“阶层”的还原。汉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应以译语的语言惯用法为基准,使译文与原文称呼语功能对等。描述性称呼语的主要功能在于描述,其称呼机制较为灵活,通常表达一定的情感意义,翻译时侧重传达源语称呼语真实的指称意义及情感意义。
二、俄汉语言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俄汉语言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1)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俄汉观念对比研究的相关理论阐释 |
第一节 语言“比较”研究思想的历时考量 |
第二节 语言学研究的人类中心论思想 |
第三节 俄汉观念对比研究中的二元对立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词源追溯与历时释义 |
第一节 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的词源分析与释义 |
第二节 汉语观念词“人”的字源分析与释义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聚合关系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同义聚合体对比研究 |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同义聚合体研究 |
二、汉语观念“人”的同义聚合体研究 |
第二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构词聚合体对比研究 |
一、词根человек-与люд-的构词聚合体研究 |
二、“人部字”构字聚合体研究 |
三、俄语“表人”后缀构词聚合体研究 |
四、汉语“表人”后缀、类后缀构词聚合体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组合关系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
二、汉语观念词“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代词化”特征分析 |
第二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语言形象分析 |
一、俄语观念词человек在组合关系中的形象分析 |
二、汉语观念词“人”在组合关系中的隐喻形象分析 |
第三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认知范畴特征 |
一、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空间认知范畴 |
二、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数量”认知范畴 |
三、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与颜色认知范畴 |
第四节 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在组合关系中的修辞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человек/人”为目标域的俄汉观念对比研究 |
第一节 俄汉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对比分析 |
一、俄语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分析 |
二、汉语人体词指“人”的观念分析 |
第二节 俄汉“动植物词”指“人”的观念对比分析 |
一、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能力或行为特征的人”的对比分析 |
二、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品格特征的人”的对比分析 |
三、俄汉动植物词指“具有某种社会属性的人”的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2)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0.1 选题的现实性 |
0.2 研究对象、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
0.3 创新之处 |
0.4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0.5 材料来源 |
第1章 观念和观念阈的概念界说及研究方法 |
1. 观念和观念分析 |
1.1. 观念研究的文脉梳理 |
1.2 观念的概念内涵 |
1.3 观念分析的方法与目的 |
1.4 观念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
2 观念阈与观念阈分析 |
2.1 观念阈的概念内涵 |
2.2 观念阈分析的基本方法 |
2.3 观念阈分析的语言学意义 |
3. 观念阈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及区别 |
3.1 观念阈与文化空间 |
3.2 观念阈与认知空间 |
3.3 观念阈与符号阈 |
3.4 观念阈与心智 |
3.5 观念阈与语义空间 |
3.6 观念阈与语言世界图景 |
4 观念阈的结构和类型 |
4.1 观念阈的基本结构 |
4.2 观念阈的基本类型 |
本章小结 |
第2章 时间、时间词和时间观念阈 |
1 时间本质的多学科阐释 |
1.1 时间的本源探析 |
1.2 时间观上的“线性模式”与“循环模式” |
2 语言学中的时间研究 |
2.1 语言中的时间系统概述 |
2.2 俄语时间系统概述 |
2.3 汉语时间系统概述 |
3 时间观念词和时间观念阈 |
3.1 作为观念词的时间词 |
3.2 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及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3章 俄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
1 核心区год的含义阐释 |
1.1 год的词源探究 |
1.2 год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
1.3 год的搭配组合 |
1.4 《год》的完整含义 |
2. 核心区《время》的含义阐释 |
2.1 время的词源探究 |
2.2 время的词义演化及词典释义 |
2.3 время的搭配组合 |
2.4 время的完整含义 |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
3.1 基本计时单位——час,минута,секунда |
3.2 泛指性时间单位——момент,миг,мгновение |
3.3 昼夜单位——день,утро,вечер,ночь,сутки |
3.4 季节单位——времена года |
3.5 基本历法单位——неделя,дни недели и месяц |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汉语时间观念阈的构成和成素分析 |
1. 核心区“年”的含义阐释 |
1.1 “年”的词源探究与“岁名”意义演变 |
1.2 “年”的搭配组合 |
1.3 “年”的完整含义 |
2 核心区“时”的含义阐释 |
2.1 “时”的词源探究与意义演变 |
2.2 “时”的搭配组合 |
2.3 “时”的完整含义 |
3 近核心区的构成和含义阐释 |
3.1 “日”与“月”——时间概念基本参照 |
3.2 季节单位——“春”、“夏”、“秋”、“冬” |
本章小结 |
第5章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对比分析 |
1.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构成成素的异同分析 |
1.1 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
1.2 近核心区构成观念异同 |
1.3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的基本取向 |
2 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差异之成因分析 |
2.1 社会结构与文化取向 |
2.2 语言类型与结构 |
2.3 时间切分方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理论基础 |
五、研究方法 |
六、语科来源 |
第一章 汉俄礼貌用语概述及礼貌原则 |
第一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定义及其功能 |
一、汉俄礼貌用语的定义 |
二、汉俄礼貌用语的功能 |
第二节 汉俄礼貌原则 |
一、汉俄礼貌原则的定义 |
二、汉俄礼貌原则的内涵对比 |
第二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类型分析 |
第一节 汉俄称谓用语 |
一、汉俄称谓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称谓用语的差异 |
第二节 汉俄致谢用语 |
一、汉俄致谢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致谢用语的差异 |
第三节 汉俄道歉用语 |
一、汉俄道歉用语的共性 |
二、汉俄道歉用语的差异 |
第四节 汉俄祝愿用语 |
一、汉俄祝愿用语的共性 |
三、汉俄祝愿用语的差异 |
第三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表达手段分析 |
第一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词汇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词汇手段的共性 |
二、汉俄礼貌用语词汇手段的差异 |
第二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语法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语法手段的共性 |
二、汉俄礼貌用语语法手段的差异 |
第三节 汉俄礼貌用语的修辞手段 |
一、汉俄礼貌用语的隐喻修辞手段对比 |
二、汉俄礼貌用语的明喻修辞手段对比 |
三、汉俄礼貌用语的借代修辞手段对比 |
四、汉俄礼貌用语的委婉语修辞手段对比 |
第四章 汉俄礼貌用语的影响因素 |
第一节 民族心理因素 |
第二节 伦理道德因素 |
第三节 价值观念因素 |
第四节 思维方式因素 |
第五节 社会地位因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俄汉熟语中神鬼形象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研究对象及任务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语料来源 |
四、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
(一)理论价值 |
(二)实践意义 |
五、创新之处 |
六、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俄汉熟语中神鬼形象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熟语概念的界定 |
一、俄语熟语概念的理解 |
二、汉语熟语概念的界定 |
第二节 语言世界图景与熟语 |
一、语言世界图景的定义 |
二、语言世界图景的特征 |
三、语言世界图景与熟语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 |
第一节 俄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 |
一、“Бог”的词汇语义分析 |
二、带有“Бог”成素俄语熟语的语言分析 |
三、俄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特征 |
第二节 汉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 |
一、“神”、“仙”、“佛”的词汇语义分析 |
二、带有“神”、“仙”、“佛”成素汉语熟语的语言分析 |
三、汉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神形象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鬼形象 |
第一节 俄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鬼形象 |
一、“Черт”的词汇语义分析 |
二、带有“Черт”成素俄语熟语的语言分析 |
三、俄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鬼形象特征 |
第二节 汉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鬼形象 |
一、“鬼”的词汇语义分析 |
二、带有“鬼”成素汉语熟语的语言分析 |
三、汉语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的鬼形象特征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神鬼形象的异同及原因 |
第一节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神形象的异同 |
第二节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鬼形象的异同 |
第三节 俄汉熟语语言世界图景中神鬼形象差异的原因 |
一、宗教文化因素 |
二、社会因素 |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 |
一、带有“Бог”成素的俄语熟语 |
二、带有“Черт”成素的俄语熟语 |
三、带有“神”成素的汉语熟语 |
四、带有“仙”成素的汉语熟语 |
五、带有“佛”成素的汉语熟语 |
六、带有“鬼”成素的汉语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语言意识实验研究的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Реферат |
第一章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语言意识与高频词语言意识研究 |
(二)国内外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与应用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选题目的 |
(二)选题意义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五、本研究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一、民族心理语言学与语言意识理论 |
(一)民族心理语言学理论与研究方法 |
(二)语言意识理论与研究方法 |
二、汉俄高频词语言意识研究 |
(一)汉语高频词语言意识研究 |
(二)俄语高频词语言意识研究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三章 汉俄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一、俄罗斯汉俄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一)俄罗斯俄语定向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二)俄罗斯俄语链式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三)俄罗斯俄语自由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四)俄罗斯汉语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二、国内汉俄联想实验及统计方法 |
(一)国内汉俄联想实验 |
(二)国内汉俄联想实验的统计方法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四章 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 |
一、软件需求与定位 |
(一)软件名称及理念 |
(二)软件定位人群与需求 |
(三)软件功能界定 |
二、软件设计原则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第五章 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联想实验设计 |
一、大规模汉语高频词联想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二)实验被试及材料 |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
(四)实验数据处理 |
二、大规模俄语高频词联想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及假设 |
(二)实验被试及材料 |
(三)实验设计与程序 |
(四)实验数据处理 |
本章小结 |
注释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汉语高频词自由联想实验”刺激词表 |
附录2 “俄语高频词自由联想实验”刺激词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外“концепт/观念”的研究现状 |
(二)国内外“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研究现状 |
三、研究问题及方法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五、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六、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卡拉西克的观念分析理论 |
一、“концепт/观念”的界定 |
二、观念分析的对象 |
三、观念分析的方法 |
四、观念分析的意义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对比分析 |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语言语义分析 |
(一)“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词源及词典释义分析 |
(二)“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聚合和组合关系分析 |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文化语义分析 |
(一)俄罗斯现代知识分子题材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题材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及原因分析 |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异同 |
(一)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相同点 |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的不同点 |
二、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观念异同的文化因素 |
(一)政治、历史因素 |
(二)经济因素 |
(三)思想因素 |
本章小结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 研究对象和语料来源 |
第二章 俄汉成语的界定与特点对比分析 |
2.1 俄汉成语的界定 |
2.2 俄汉成语语法特点 |
2.3 俄汉成语语义特点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汉空间概念表达方式对比分析 |
3.1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 |
3.1.1 汉语空间指示语 |
3.1.2 俄语空间指示语 |
3.1.3 俄汉空间指示语的范围对比分析 |
3.2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
3.2.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
3.2.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 |
3.2.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
3.3.1 汉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
3.3.2 俄语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 |
3.3.3 俄汉空间指示语语法特点对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汉含有“上下”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
4.1 俄汉成语中“上下”空间隐喻的范围 |
4.2 “上下”隐喻“范围” |
4.2.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
4.2.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范围” |
4.2.3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4.2.3.1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法特点 |
4.2.3.2 “上下”隐喻“范围”的语义特点 |
4.3 “上下”隐喻“社会” |
4.3.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
4.3.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社会” |
4.3.3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4.3.3.1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法特点 |
4.3.3.2 “上下”隐喻“社会”的语义特点 |
4.4 “上下”隐喻“状态” |
4.4.1 汉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
4.4.2 俄语成语中“上下”隐喻“状态” |
4.4.3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4.4.3.1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
4.4.3.2 “上下”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
第五章 俄汉含有“前后”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
5.1 俄汉成语中“前后”空间隐喻的范围 |
5.2 “前后”隐喻“时间” |
5.2.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
5.2.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时间” |
5.2.3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5.2.3.1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法特点 |
5.2.3.2 “前后”隐喻“时间”的语义特点 |
5.3 “前后”隐喻“次序” |
5.3.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
5.3.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次序” |
5.3.3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5.3.3.1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法特点 |
5.3.3.2 “前后”隐喻“次序”的语义特点 |
5.4 “前后”隐喻“状态” |
5.4.1 汉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
5.4.2 俄语成语中“前后”隐喻“状态” |
5.4.3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5.4.3.1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法特点 |
5.4.3.2 “前后”隐喻“状态”的语义特点 |
第六章 俄汉含有“左右”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
6.1 俄汉成语中“左右”空间隐喻的范围 |
6.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
6.2.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
6.2.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正派/反派” |
6.2.3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6.2.3.1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法特点 |
6.2.3.2 “左右”隐喻“正派/反派”的语义特点 |
6.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
6.3.1 汉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
6.3.2 俄语成语中“左右”隐喻“积极/消极” |
6.3.3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语义特点对比分析 |
6.3.3.1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法特点 |
6.3.3.2 “左右”隐喻“积极/消极”的语义特点 |
第七章 俄汉含有“里外”成语的空间隐喻对比分析 |
7.1 俄汉成语中“里外”空间隐喻的范围 |
7.2 俄汉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
7.2.1 汉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
7.2.2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 |
7.2.3 俄语成语中的容器隐喻对比分析 |
7.2.3.1 容器隐喻的语义特点 |
7.2.3.2 容器隐喻的语法特点 |
7.3 “里、中、内/外”汉语方位词其他隐喻义 |
第八章 研究结论 |
8.1 认知角度下俄汉空间隐喻的异同 |
8.2 “上下”、“前后”、“左右”、“里外”的映射领域与认知特点 |
8.3 俄汉成语空间隐喻的通用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俄语成语 |
附录二 含有空间指示语的汉语成语 |
后记 |
(8)“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本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本研究的思路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3.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2.汉语言文化和俄罗斯语言文化对比分析 |
2.1 汉俄语言文化的共同性及其原因 |
2.1.1 汉俄语言文化的共同性 |
2.1.2 汉俄语言文化共同性产生的原因 |
2.2 汉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及其原因 |
2.2.1 汉俄语言文化的差异性 |
2.2.2 汉俄语言文化差异性产生的原因 |
3.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历程及特点 |
3.1 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史 |
3.1.1 清末明初前(1917 年以前) |
3.1.2 民国时期(1917-1949 年) |
3.1.3 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9 年) |
3.1.4 改革开放后(1979 年以后) |
3.2 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 |
3.2.1 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现状特点 |
3.2.2 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传播存在的问题 |
4.“一带一路”倡议下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 |
4.1 “一带一路”倡议给汉语言文化传播带来的机遇 |
4.1.1 中俄关系是汉语言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力 |
4.1.2 孔子学院和课堂为汉语言文化传播搭建平台 |
4.2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言文化传播的方式 |
4.2.1 传播者和传播对象 |
4.2.2 传播内容 |
4.2.3 传播路径 |
5.基于文化传播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研究 |
5.1 当前对外汉语教学模式分析 |
5.2 基于文化传播的对外汉语教学模式探讨 |
5.2.1 教学模式的构想 |
5.2.2 教学内容 |
5.2.3 教学方法 |
5.2.4 考核与评价 |
5.3 教学范例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国内背景 |
1.1.2 国际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文化迁移理论概述 |
2.1 文化迁移的内涵 |
2.1.1 文化迁移的定义 |
2.1.2 文化迁移的种类 |
2.1.3 文化迁移的模式 |
2.2 文化迁移相关理论 |
2.2.1 文化预设理论 |
2.2.2 中介语理论 |
2.2.3 语言迁移理论 |
第3章 文化迁移的成因分析 |
3.1 语言成因 |
3.1.1 语言体系不同 |
3.1.2 语言规范不同 |
3.1.3 语言习惯不同 |
3.2 文化成因 |
3.2.1 文化背景不同 |
3.2.2 宗教信仰不同 |
3.2.3 风俗习惯不同 |
3.3 民族中心主义成因 |
3.3.1 民族中心主义的含义 |
3.3.2 民族中心主义的表现 |
3.3.3 民族中心主义的影响 |
第4章 中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迁移的表现 |
4.1 语构文化迁移 |
4.1.1 俄汉语构词法的异同 |
4.1.2 俄汉语句法的异同 |
4.2 语义文化迁移 |
4.2.1 特有词汇 |
4.2.2 词义的差别 |
4.3 语用文化迁移 |
4.3.1 称谓 |
4.3.2 问候与道别 |
4.3.3 致谢与道歉 |
4.3.4 敬语与谦语 |
4.3.5 褒奖与辞让 |
4.3.6 隐私与禁忌 |
第5章 应对中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迁移的策略 |
5.1 应对态度 |
5.1.1 尊重理解 |
5.1.2 求同存异 |
5.1.3 洋为中用 |
5.1.4 文化依附 |
5.2 应对策略 |
5.2.1 专项针对策略 |
5.2.2 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
5.2.3 适度文化移情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10)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第一章 称呼语研究综述 |
1.1 俄罗斯学界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
1.1.1 传统语法视角 |
1.1.2 交际功能-语用视角 |
1.1.3 对比与翻译视角 |
1.1.4 称呼语研究的其他视角 |
1.2 国内学界同类课题研究概述 |
1.2.1 国内汉语学界的研究 |
1.2.2 国内俄语学界的研究 |
小结 |
第二章 汉俄亲属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2.1 称呼语的分类 |
2.1.1 亲属称呼语 |
2.1.2 社交称呼语 |
2.1.3 描述性称呼语 |
2.2 汉俄亲属称呼语共性文化特征 |
2.2.1 共同的亲属成员组成 |
2.2.2 宗法制 |
2.2.3 男尊女卑 |
2.2.4 从小称呼 |
2.3 汉俄亲属称呼语异性文化特征 |
2.3.1 汉俄亲属称呼语本质差异 |
2.3.2 宗法观念差异 |
2.3.3 社会伦理及价值观差异 |
2.4 汉俄亲属称呼语语言异同分析 |
2.4.1 汉俄亲属称呼语构成分析 |
2.4.2 汉俄亲属称呼语语义场分析 |
2.5 汉俄亲属称呼语翻译 |
2.5.1 汉俄亲属称呼语单一对应关系及其翻译 |
2.5.2 汉俄亲属称呼语多向对应关系及其翻译 |
2.5.3 无对应关系称呼语及其翻译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汉俄社交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1 汉俄阶层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1.1 社会阶层与尊称和敬称 |
3.1.2 汉俄皇室成员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1.3 汉俄官爵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1.4 汉语宗法类称呼语的翻译 |
3.1.5 汉俄其他阶层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2 汉俄拟亲属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3.2.1 汉俄拟亲属称呼语概述 |
3.2.2 有对应关系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 |
3.2.3 无对应关系的拟亲属称呼语的翻译 |
3.2.4 翻译中拟亲属称呼语的转换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对比与翻译 |
4.1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概述 |
4.1.1 描述交际对方的年龄及地位 |
4.1.2 描述交际对方的外在形象 |
4.1.3 描述交际对方的品行 |
4.1.4 描述交际主体情感 |
4.2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翻译难点 |
4.2.1 汉俄语宏观层面的差异 |
4.2.2 称呼语的特点 |
4.3 汉俄描述性称呼语的翻译方法探索 |
4.3.1 语境与称呼语意义传达 |
4.3.2 直译 |
4.3.3 直译加注 |
4.3.4 释义法 |
4.3.5 增译法 |
4.4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四、俄汉语言交际中的民族文化差异(论文参考文献)
- [1]俄汉观念词“человек/人”的多维对比研究[D]. 李佳.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基于语料库的俄汉语“时间观念阈”对比分析[D]. 万真宜. 苏州大学, 2020(06)
- [3]汉俄礼貌用语对比分析[D]. 伊利娜(KHOKHLOVA IRINA).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7)
- [4]俄汉熟语中神鬼形象对比研究[D]. 姚佳明.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0(08)
- [5]大规模汉俄高频词语言意识实验研究的汉语联想统计软件设计[D]. 张译文.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6]语言文化学视阈下俄汉语中“интеллигенция/知识分子”的观念对比分析[D]. 杨双赫.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7]俄汉成语空间隐喻对比研究[D]. 波丽娜(ANISIMOVA POLINA).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1)
- [8]“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言文化在俄罗斯的传播研究[D]. 舒海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中俄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迁移[D]. 杨蕊. 长春工业大学, 2019(11)
- [10]汉俄称呼语对比与翻译[D]. 杨立云.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