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慢”(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芸[1](2021)在《试论数学教学中提高师生言语互动效果的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抽象性,难度较大,因此,教师可通过积极的师生言语互动,降低知识的理解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目前,数学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存在言语较为单一、开放性问题提问频率不高、学生被动应答等情况。据此,教师要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明确互动目标,有针对性地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言语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鼓励学生质疑,以此不断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乔冰婷[2](2021)在《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文中提出在幼儿教育中,要在教育现代化理念指导下,关注幼儿的数学兴趣培养,数学认识的意识培养等。并且要在遵循幼儿认知的基础上,创建生活化、情境化、游戏化的教学模式,用科学教育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魏乾[3](202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烟台市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
杨潇莉[4](2021)在《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经过思维活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的本质结果,其中具有奠基性、总结性并且应用最广泛的部分,被称之为基本数学思想。转化思想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广泛,是小学阶段的基本数学思想之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关于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转化思想的研究还不系统,对转化思想实际应用的研究更是匮乏。转化思想的应用是小学数学解方程教学的关键,而实际上,不仅涉及此领域的研究少之又少,而且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所以,开展关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应用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对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涉及转化思想的分析以及研究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两部分。研究从数学思想、转化思想、方程和解简易方程的概念入手,来分析应用转化思想所遵循的理论基础并指出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科书中“解简易方程”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梳理了其中涉及转化思想应用的相关知识点。研究过程中,运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及内容分析法对“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转化思想的应用进行实际调查。经调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教科书中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涉及转化思想的例题和习题难度不够;教师教学中对数学思想缺乏重视,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情况了解不全面以及在课堂中教师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学生在解方程中对语言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等。通过分析存在问题,发现背后的原因有: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应用的重视不够,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基于以上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研究主要从教科书、教师、学生三个方面提出了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相应对策并设计相关内容案例分析。希望能给小学数学教科书编写者和教师“解简易方程”教学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照。
更卓[5](2021)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在开展高中数学的教学时,教师会遇到很多问题,因为数学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更加有难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这会给学生的学习增加很多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地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使之与学生们的学习方式相契合。其中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的教学方式属于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
郑云端[6](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提出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张璐璐[7](2021)在《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渗透》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俗称新课改)的目的就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就数学教育而言,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与数学核心素养。这就要求数学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并能够以适当的方式实现这种渗透。本文论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阐释思想、数学思想、初中数学中常见的基本数学思想的基本含义;提出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几条原则和策略;在作者任教的中学调查了初中数学教育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现状;结合调查结果与作者的教学实践,就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教师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孙鑫梦[8](2021)在《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文中指出2007年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式问世,该教学模式以极快的速度向前发展。许多学校、教师纷纷开始尝试使用翻转课堂进行教学,并发现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近几年的研究发现,翻转课堂的发展势头似乎有些减弱。尤其是在高中数学教学方面,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并没有呈现出翻转课堂的优势。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机智还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影响翻转课堂实践效果的重要因素。确定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中的适用范围、提高学生在数学翻转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开展了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研究,其目的是使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有更好的发展。通过查阅大量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本论文探索并分析了在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为定义翻转课堂的应用范围提供了建议;并将美国着名心理学家——约翰·M·凯勒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教学相结合,将动机策略融入教学设计中,本论文探索了适合我国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能够激发高中生数学学习动机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一节正、余弦定理的应用课和一节数学探究活动课为例,在ARCS动机模型的视角下对翻转课堂进行再设计,并在高中进行实践。发现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并结合动机策略的翻转课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翻转课堂的优势不断扩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水平。因此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的结合具有一定的适用价值,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蒋志伟[9](2021)在《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数学科目的学习日益强调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数学运算、直观想象、数据分析等核心素养。显然,这些素养的获取离不开数学文化的熏陶。正是基于此认识,数学文化在我国数学教育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学术界目前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学术性层面的理论争论,对于数学文化如何融入数学教学实践并服务于教学质量的提升,相关研究明显还不足。尽管数学文化知识充满趣味,对于数学教学的帮助也显而易见,但是受制于教师自身学养素质的不足、教辅材料的欠缺、教学评价体系的单一等各方面原因,使得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多的处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尴尬状态。正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细致观察,笔者决定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以此为主题撰写论文。在研究的过程中,第一步工作是对教育学经典理论和数学文化的理论概念进行再次梳理,使本文的后续分析与研究可以站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第二步工作是对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融入内容、融入形式展开分析,并结合高中数学教材的最新变化和高考数学试卷的最新命题动态,以实证研究的方法论证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三步,本文通过精心设置针对学生和教师两个群体的调查问卷,来获得一线数学教学的一手资料。通过汇总整理,了解师生在真实的教学过程中对于数学文化要素的掌握程度、运用状态、情感态度。第四步,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所获得的信息,就当下如何更好地使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提出若干策略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一份关于“双曲线”知识学习的课堂设计。最后,在第五步,本文对研究所获的发现、研究中得到的启示、研究仍旧存在的局限、未来工作应努力的方向均进行了总结。
李淼[10](2021)在《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数学模型思想已经成为了当前国际数学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也多次提到“模型思想”。但是,研究者在实习中通过课堂观察发现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现状并不乐观。因此,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理论基础并结合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出一套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并根据过程模式进行了教学实施和实践效果分析,以期验证该过程模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是对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相关依据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对数学模型思想相关概念、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理论基础、必要性以及小学数学教材中可抽象为数学模型的教材内容的分析。其中,必要性部分又分为当前渗透模型思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价值。研究者经过课堂观察发现当前渗透模型思想的教学中教师忽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注重结果而忽视建立模型的过程、以讲授法为主使得学生不能够充分思维以及指导性教学评价不够。第三部分根据杜威的问题解决五阶段模式并结合相关研究,总结了在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过程模式,主要分为四步:创设问题情境、现实问题数学化;提出假设、建立模型;模型求解、验证模型以及应用模型。其中,在提出假设、建立模型和模型求解、验证模型两个步骤中,“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的教学方式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研究者分情况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研究者根据总结出的过程模式,在实习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三个领域中分别选取一课进行了教学设计,并在教学实施后进行了实践分析。第五部分是在实践后通过课堂观察、访谈学生、测试的方式分析了实践前后学生在课堂参与状态、解决问题意识以及数学建模能力方面的变化。在研究结果分析后得出在渗透模型思想的数学课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高、遇到复杂问题或者新问题时更加愿意思考并且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求解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慢”(论文提纲范文)
(1)试论数学教学中提高师生言语互动效果的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学教学中加强师生言语互动的意义 |
二、数学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的特点 |
1. 言语互动频繁 |
2. 直接言语频率高 |
3. 互动语言种类缺乏 |
三、数学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存在的问题 |
1. 言语较为单一 |
2. 开放性问题提问频率不高 |
3. 学生被动应答 |
四、数学教学中提高师生言语互动的策略 |
1.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
2. 尊重学生差异,引导学生进行言语互动 |
3. 明确互动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
4. 鼓励学生积极质疑 |
5. 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 |
五、结语 |
(2)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用科学的理念培养幼儿的数学学习兴趣 |
(一)数学有多“重”? |
(二)数学在哪里? |
二、创设适合幼儿的认知情境,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
三、在细心建构数学活动中培养兴趣 |
四、结合学生生活,注重引导生活体验 |
(4)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思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
2.“解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
3.转化思想在小学阶段数学思想培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
4.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解简易方程”教学问题的存在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内容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4.访谈法 |
5.观察法 |
一、数学转化思想及其应用的学理解析 |
(一)核心概念辨析及界定 |
1.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
2.转化思想与化归思想 |
3.方程和解简易方程 |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及意义 |
1.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中应用的特点 |
2.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三)转化思想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理论支撑 |
1.学习迁移理论 |
2.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
3.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 |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部分转化思想内容分析 |
(一)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分布及编排特点 |
1.“方程的意义”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2.“等式的性质”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3.“解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4.“实际问题与方程”内容的分布及编排特点 |
(二)小学数学教科书“解简易方程”内容中转化思想的渗透 |
1.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一:编排策略 |
2.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二:本体知识 |
3.转化思想渗透点之三:方程类型 |
4.转化思想渗透点之四:语言应用 |
三、转化思想在“解简易方程”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二)调查过程 |
1.问卷调查过程 |
2.访谈调查过程 |
3.课堂观察过程 |
(三)调查结果分析 |
1.“理念认知”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2.“掌握情况”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3.“内容评价”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4.“实际条件”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5.“教学应用”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6.“问题呈现”维度调查结果分析 |
(四)调查启示 |
1.经验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的中坚力量 |
2.个性心理特征影响学生“解简易方程”中转化思想的应用 |
四、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
(一)教科书方面的问题 |
1.各类型方程数量占比不均,影响转化思想应用 |
2.教科书中涉及转化思想例题和习题难度有待提升 |
(二)教师方面的问题 |
1.部分教师对数学思想重视不够 |
2.部分教师教学中应用转化思想不充分 |
3.部分教师对学生应用转化思想的情况了解不全面 |
4.部分教师在课堂中刻意回避转化难点内容的教学 |
(三)学生方面的问题 |
1.部分学生对解方程中转化的应用存在困难 |
2.部分学生在语言转化的应用方面存在困难 |
3.部分学生解题步骤不规范 |
五、转化思想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教科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教科书编写者对转化思想的应用重视不够 |
2.教科书编写者对应用转化思想影响思维的重要性强调不够 |
(二)教师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部分教师教学责任感有待提升 |
2.部分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有待提升 |
3.部分教师过于强调应试教育导向 |
(三)学生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学生数学学习素养差异性大 |
2.学生解题缺乏耐心、信心和审美 |
六、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建议 |
(一)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策略 |
1.教科书层面 |
2.教师层面 |
3.学生层面 |
(二)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的实践探讨 |
1.“简易方程”单元备课稿 |
2.转化思想应用于“解简易方程”教学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数形结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 |
二、我国高中数学教学现状 |
(一)教师未对学生开展专项教学 |
(二)家长未对学生开展专项教育 |
三、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有效运用数形结合 |
(一)在课堂教学中以数形结合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启发教学 |
(二)将互联网与数形结合进行有效连接,帮助学生进行高效自学 |
三、通过以数化形模式之下的实践运用 |
四、通过以形变数模式之下的实践运用 |
五、通过渗透学习思想方式的实践运用 |
六、结语 |
(6)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渗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数学思想方法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关于数学思想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问卷调查法 |
1.4.3 访谈法 |
1.4.4 实验研究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
2.1.1 数学思想 |
2.1.2 数学方法 |
2.1.3 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区别 |
2.2 初中生的特点及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必要性 |
2.2.1 中学生的数学思维特点 |
2.2.2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必要性 |
2.3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论基础 |
2.3.1 认知主义理论 |
2.3.2 人本主义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研究现状 |
2.4 中学中常见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在教材中的体现 |
2.4.1 符号化与变元表示思想 |
2.4.2 数形结合思想 |
2.4.3 分类讨论思想 |
2.4.4 方程与函数思想 |
2.4.5 化归的思想方法 |
2.4.6 极限思想 |
第三章 调查研究 |
3.1 调查思路与方法 |
3.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2.1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了解与重视情况 |
3.2.2 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情况 |
3.2.3 对教师的访谈结果 |
第四章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与策略 |
4.1 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原则 |
4.1.1 融合性原则 |
4.1.2 由浅入深原则 |
4.1.3 外显性原则 |
4.1.4 过程性原则 |
4.1.5 反复渗透原则 |
4.1.6 系统化原则 |
4.2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效策略 |
4.2.1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
4.2.2 在习题求解中渗透数学方法 |
4.2.3 在复习总结中渗透数学思想 |
4.3 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一些建议 |
4.3.1 关于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建议 |
4.3.2 关于教师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建议 |
第五章 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案例与效果分析 |
5.1 案例 |
5.1.1 “一次函数图象”教案设计(华东师大版) |
5.1.2 “勾股定理及其证明”教案设计(华东师大版) |
5.2 实验教学效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二:教师访谈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课标对数学教学提出的要求 |
2.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现状 |
3.新冠疫情影响下教育模式变革的可能性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3.访谈法 |
4.实验法 |
(四)研究思路 |
二、研究依据 |
(一)概念界定 |
1.翻转课堂的本源 |
2.翻转课堂的内涵 |
(二)理论基础 |
1.最近发展区理论 |
2.混合式学习 |
3.ARCS动机理论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外翻转课堂的文献分布情况 |
2.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理论与实践发展 |
3.国内外翻转课堂的代表案例 |
(四)高中数学翻转课堂现状调查 |
1.教师教学现状研究 |
2.学生学习现状研究 |
3.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三、ARCS动机模型下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 |
(一)ARCS动机模型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
1.可能性 |
2.必要性 |
(二)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中翻转课堂的适用性研究 |
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
2.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探索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
3.适用课程汇总 |
(三)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原则 |
1.基础准备阶段 |
2.课前教学阶段 |
3.课上教学阶段 |
4.评价总结阶段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教学过程设计 |
5.学习资源设计 |
6.学习活动设计 |
7.动机策略设计 |
8.评价方式设计 |
四、基于ARCS动机模型的高中数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
(一)案例一——正弦定理与余弦定理的应用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分析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二)案例二——数学探究活动:得到不可达两点之间的距离 |
1.前期背景分析 |
2.课程内容适用性分析 |
3.教学目标设计 |
4.学习资源设计 |
5.动机策略设计 |
6.教学过程设计 |
7.评价方式设计 |
五、教学实验及应用效果分析 |
(一)对照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二)实验班两次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三)实验班和对照班后测学习动机问卷结果分析 |
(四)实验班后测调查问卷数据各层面具体分析 |
1.针对学生注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2.针对学生相关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3.针对学生自信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4.针对学生满意层面学习动机水平的调查 |
(五)研究结论 |
(六)不足与展望 |
1.研究不足 |
2.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B 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C 探究活动任务单 |
致谢 |
(9)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
1.1.2 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被忽视 |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1 选题目的 |
1.2.2 选题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关于数学文化的文献综述 |
2.1.2 关于数学文化在数学教学中所起作用的文献综述 |
2.1.3 文献述评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人本主义理论 |
2.2.2 建构主义理论 |
2.2.3 “再创造”理论 |
第三章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依据分析 |
3.1 数学文化的概念剖析 |
3.1.1 数学发展史 |
3.1.2 数学与现实生活 |
3.1.3 数学与人文审美 |
3.2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可行性——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实践运用 |
3.2.1 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内容选取对比 |
3.2.2 新旧两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数学文化的表现形式对比 |
3.3 高中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必要性——高考数学试卷中数学文化的题目设计 |
3.2.1 2015-2019 年全国高考理科数学试卷中数学文化试题统计 |
3.2.2 数学文化融入高考数学试卷的题型示例 |
第四章 数学文化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现状的调查 |
4.1 基于学生视角的问卷调查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内容 |
4.1.3 调查结果 |
4.2 基于教师视角的问卷调查 |
4.2.1 调查对象 |
4.2.2 调查内容 |
4.2.3 调查结果 |
4.3 调查综述与原因分析 |
4.3.1 调查结果综述 |
4.3.2 问题原因分析 |
第五章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与课堂设计 |
5.1 数学文化融入高中数学教学的教学策略 |
5.1.1 注重数学发展史的教学运用 |
5.1.2 增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
5.1.3 加大对数学文化教辅材料的开发力度 |
5.1.4 对教师的教学评价探索“多元”维度 |
5.1.5 对学生的学习评价补充“发展”视角 |
5.2 数学文化融入双曲线课程教学的课堂设计 |
5.2.1 关于双曲线的数学文化背景介绍 |
5.2.2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的课堂设计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6.1 主要发现 |
6.2 启示 |
6.3 局限性 |
6.4 努力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学生问卷 |
附录二 教师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 |
联系方式 |
(10)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关于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数学模型思想的研究 |
1.3.3 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
1.4 研究设计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依据 |
2.1 基本概念 |
2.1.1 数学模型 |
2.1.2 数学模型思想 |
2.1.3 数学建模 |
2.1.4 数学建模能力 |
2.2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理论依据 |
2.2.1 建构主义理论 |
2.2.2 弗赖登塔尔的现实数学教育理论 |
2.3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必要性 |
2.3.1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存在的问题 |
2.3.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模型思想的价值 |
2.4 小学数学教材中可抽象为数学模型的内容 |
第三章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过程模式 |
3.1 创设情境,现实问题数学化 |
3.2 提出假设,建立模型 |
3.2.1 “数与代数”领域 |
3.2.2 “图形与几何”领域 |
3.2.3 “统计与概率”领域 |
3.3 模型求解,验证模型 |
3.3.1 “数与代数”领域 |
3.3.2 “图形与几何”领域 |
3.3.3 “统计与概率”领域 |
3.4 应用模型,回归现实生活 |
第四章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实践探索 |
4.1 实践准备 |
4.1.1 明确目标 |
4.1.2 制定计划 |
4.1.3 制定工具 |
4.2 模型思想在不同数学领域渗透的教学实践 |
4.2.1 模型思想在“数与代数”领域渗透的教学实践 |
4.2.2 模型思想在“图形与几何”领域渗透的教学实践 |
4.2.3 模型思想在“统计与概率”领域渗透的教学实践 |
第五章 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实践效果分析 |
5.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变化分析 |
5.2 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变化分析 |
5.3 学生建模能力变化分析 |
5.3.1 抽象能力 |
5.3.2 推理能力 |
5.3.3 模型求解能力 |
5.3.4 问题解决能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四、浅谈数学教学中的“慢”(论文参考文献)
- [1]试论数学教学中提高师生言语互动效果的策略[J]. 王秀芸. 成才之路, 2021(32)
- [2]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几点做法[J]. 乔冰婷. 科幻画报, 2021(10)
- [3]高中数学教学中新教材的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以烟台市区为例[D]. 魏乾. 鲁东大学, 2021
- [4]转化思想在小学数学“解简易方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杨潇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5]数形结合思想方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更卓. 读写算, 2021(16)
- [6]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7]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渗透[D]. 张璐璐. 山西大学, 2021(12)
- [8]翻转课堂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ARCS动机模型视角下[D]. 孙鑫梦.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9]数学文化视角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D]. 蒋志伟. 山西大学, 2021(12)
- [10]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D]. 李淼. 山西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