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一、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刘璐瑶[1](2021)在《三硝基三乙酸传感芯片用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生物分析》文中指出

贾翠[2](2021)在《基于无芯光纤的覆膜免标记生物传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医学检测中,由于生物样本的折射率差别非常微小,光纤传感器基于折射率响应特性检测得到的信号极其微弱,而且将识别生物分子直接固定于光纤表面通常达不到理想的检测效果。因此,需要引入不同的识别分子固定技术,通过在光纤传感器表面修饰敏感薄膜吸附识别生物分子,进而提高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器对低折射率生物样本溶液浓度的检测灵敏度。本文采用不同识别生物分子固定技术,以单模-无芯-单模(SCS)波导结构作为生物传感的信号转换器,将传感单元表面生物识别抗体与待测抗原特异性结合引起的光信号变化转换成输出光谱的变化,实现抗原溶液浓度的检测。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基于干涉传输理论,利用光束传播法对SCS光纤传感结构的传输特性和折射率响应特性进行理论仿真,分析了无芯光纤的结构参数对光信号分布的影响,确定了用于生物传感的SCS波导的结构参数,并对SCS传感结构的折射率和温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其次,在覆膜SCS光纤传感结构生物检测原理基础上,利用氨基硅烷的偶联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修饰的SCS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结构,实现了对兔免疫球蛋白(Ig G)浓度的检测,对实验现象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该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再次,利用聚电解质的强吸附能力,提出了一种基于静电层层自组装修饰的SCS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结构,实现了对兔Ig G浓度的检测,通过实验确定了用于敏感薄膜修饰的静电自组装层数,并对该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最后,利用氧化石墨烯(GO)大的比表面积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GO修饰的SCS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结构,完成对兔Ig G溶液浓度的检测,并对该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检测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此外,对三种薄膜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

钟珏晨[3](2021)在《基于硅基超表面的光学传感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全介质超表面具有等离子体谐振超表面所不具有低损耗的特点,故在实际应用中具有广阔的前景。硅材料由于在近红外光波段具有高折射率和低损耗的优点,往往被应用于全介质超表面中。相较于仅具有电谐振的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超表面,硅基超表面能同时产生电谐振和磁谐振,可以通过调节超表面的结构参数来调控电磁谐振的位置,在实际应用中具有更大的前景。本论文主要介绍了圆盘以及椭圆结构硅介质超表面结构设计及其传感技术。当入射光场垂直照射到超表面上时,能够产生品质因数较小的电谐振和磁谐振;设计超表面的结构形状以及参数,可以实现品质因数较大的法诺谐振以及连续域束缚态谐振。产生电谐振和磁谐振时,对超表面制备的容差率较大,故这种谐振峰较实现较容易;而法诺谐振和连续域束缚态谐振由于达成条件较苛刻,对制备加工的要求较高,在实际应用中较难实现。利用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 Solutions对所需的超表面结构进行仿真,找出了磁谐振、电谐振、电磁谐振在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的超表面结构参数。通过对各透射峰的模场进行分析,可以明确透射峰属于什么类型的谐振。之后通过镀膜、匀胶、电子束曝光、显影、离子束刻蚀以及去残胶等过程制备了硅介质超表面。本文主要验证了圆盘结构和椭圆结构的硅基超表面光学传感技术。利用圆盘结构超表面与微流体通道相结合实现了折射率传感:使用液体泵将不同折射率的液体泵入硅介质超表面周围的微流体通道中,然后利用自建光路检测其透射峰的变化情况,可以得出磁谐振折射率传感的传感灵敏度为230nm/RIU,电谐振的灵敏度为320nm/RIU。折射率传感技术对于检测食品中的杂质以及水污染等都有重大作用。在此基础上还利用化学键偶联法以及生物分子间的特异性吸附实现了圆结构硅介质超表面生物分子测量。利用了生物素-链霉亲和素对的化学键来实现链霉亲和素的捕获,对链霉亲和素进行定性以及定量检测,得到检测极限是10-12mol/L,比传统的SPR检测链霉亲和素提高4个数量级。之后利用椭圆结构超表面对链霉亲和素进行检测,得到检测极限是10-13mol/L,比圆盘结构提高一个数量级,比传统的SPR检测链霉亲和素提高5个数量级。在此基础上使用椭圆结构的硅介质超表面对乙酰胆碱酯酶(AChE,Aetylcholinesterase)抗原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探索。利用了乙酰胆碱酯酶抗原和抗体间的特异性吸附来捕获抗原,将超表面吹干后得到乙酰胆碱酯酶抗原的极限检测浓度为0.001mg/mL,比SPR提高1个数量级。硅基超表面能实现比SPR更优越的生物分子探测性能,这主要是由于SPR在产生谐振时往往会产生较强的损耗,产生热效应破坏生物分子的活性,而硅基超表面在产生谐振时损耗极低,对其表面生物分子的活性没有影响。硅介质超表面生物分子检测具有制备成本低、操作方便、检测精度高等优势,在医疗诊断和环境监测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

潘书婷[4](2020)在《使用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调控蛋白相互作用》文中提出蛋白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在分子水平上调控蛋白相互作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利用微机电系统(MEMS)加工技术制造了谐振频率在千兆赫兹(GHz)以上的体声波谐振器,通过其产生的GHz声流体对微尺度流体进行精准操纵,进而实现了对蛋白分子在传感器界面,纳米粒子界面以及细胞界面相互作用的精准调控。从分子水平阐述了微尺度声流体操纵对蛋白分子在不同界面相互作用的调控机理和对应的调控作用机制,对于推进声流体技术在免疫生物传感,细胞药物递送等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有限元仿真及粒子图像测速方法,研究了GHz谐振器在固液界面产生的特殊声流体现象,分析了冲击和剪切两种流体操纵模式对于蛋白分子间相互作用的调控机制。2.在GHz声流体的冲击模式下,利用声流体的高效喷射及混合作用,加速分子定向传递,打破了生物分子传感过程中的固液界面的扩散限制,提高了分子在传感器界面的吸附速度。由于该流体动力学操控方法具有很好的生物兼容性,其增强效果可精准调控,可广泛用于各种亲和型生物传感平台。3.研究了基于GHz声流体的剪切模式下,利用声流体在固液界面产生的剪切拖拽力,实现了非特异性吸附物(NSB)的去除。另外,由于GHz体声波谐振器可用于质量传感,本文在同一谐振器表面实现了NSB去除/蛋白分子相互作用检测的多功能检测平台。4.研究基于GHz声流体的快速混合作用下,在生物分子与金纳米粒子界面的相互作用的精准调控。通过控制对GHz谐振器的施加功率,实现不同程度的荧光猝灭,即不同程度的荧光标记的蛋白分子与金纳米粒子的结合密度。在竞争反应条件下,GHz声流体可增强荧光恢复效果。该方法被用于基于荧光猝灭效应的蛋白分子的检测,同时阵列化检测方法验证了该方法的多功能性与其作为生物芯片的潜力。5.研究GHz声流体对于蛋白分子与柔性的细胞膜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从而实现蛋白分子向细胞内及细胞核内的直接递送。通过递送不同功能的蛋白,可实现细胞凋亡与基因重组等作用。将此方法应用于不同细胞系,验证其通用性。

赵元豪[5](2019)在《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气液两相传感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近红外光谱分析是光纤传感技术中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近红外光谱分析为基础,对气液两相传感方法进行了研究。常见的光纤传感器只能单独实现气体或液体传感,若要进行气液两相传感,则需要两套独立的系统,大大增加了成本和操作难度。为了解决此问题,我们将倾斜光纤光栅引入光纤环腔激光系统,实现了用一套系统同时完成气体和液体传感。另外,构建了基于波长调制式气体传感技术的扩展模块以增加可探测的气体种类。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提出了基于光纤环腔激光技术的气液两相传感方法。将倾斜光纤光栅(TFBG)引入到光纤环腔激光系统中以测量液体的折射率。与传统的有源内腔方法和TFBG折射率测量方法相比,该系统可同时检测气体和液体。气体和液体传感功能由程序控制的光开关自动切换。利用该系统进行了气液两相传感实验。以乙炔气体为例,在0.1%到0.5%浓度范围内,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小于46 ppm。当该系统用于测量折射率为1.3959至1.4430的甘油水溶液的折射率时,检测的灵敏度为528.2 nm/RIU。2、采用磁控溅射法在倾斜光纤光栅的栅区镀金膜制备了SPR传感器,传感器用于液体折射率测量。对折射率从1.3330至1.3941的甘油水溶液进行了测量,折射率灵敏度为546.4 nm/RIU。3、基于波长调制式气体传感技术设计了气液两相传感系统的扩展模块,并完成了扩展模块的一体化工作。设计了系列气室和相应的保护装置,可在天然气水合物、石油开采等生产中发挥现场气体监测作用。以甲烷气体为例,在100~600ppm范围内,浓度测量误差小于4.2 ppm。

陶烽[6](2019)在《基于纳米光学微流芯片的肿瘤标志物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肿瘤的早期诊断对于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减轻患者精神和经济负担等有着重要意义。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含量在很多情况下不仅能反映肿瘤的阶段,还能反应治疗的有效性。因此,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能为许多肿瘤提供重要线索。但目前对其的检查多依赖于中心医院的大型检测仪器,设备价格也十分昂贵,这对一些在边远山区或需要及时诊断的患者十分不便。此外,高速发展的物联网时代,也对便携式诊断提出了更多要求。因此,开发出便携式、低成本、高灵敏度的肿瘤标志物快速检测设备非常必要。本文结合纳米压印、微流控和抗体功能化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的便携式肿瘤标志物检测芯片。通过精心设计的金属纳米结构,可以实现对芯片上吸附的肿瘤标志物的高灵敏度检测。检测芯片和光学系统成本低且便携性好,通过对反射光谱的分析,可以在30分钟内实现高通量的多组样品的并行无标记检测。通过对癌胚抗原(一种临床上常用的肿瘤标志物)的检测,芯片的检测限低于5ng/mL,远小于20ng/mL的诊断阈值。对人血清样品中癌胚抗原的检测结果也与临床检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同时还有高通量和多通道并行检测等巨大优势。此外,我们还使用微型光谱仪和开发板组成检测系统,使用智能手机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和显示。本文的研究为肿瘤标志物的低成本、便携式的快速高灵敏度检测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对于即时检测和移动医疗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唐艺文[7](2019)在《高灵敏光纤SPR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文中指出本文重点研究了高灵敏光纤表面等离子共振(FO-SPR)传感器的构建和应用,分别从特殊形貌的膜材料制备和二维材料增敏两个方面,对光纤传感器进行性能优化。在制得性能良好的传感器基础上,进一步将其应用于免疫分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枝角金颗粒的局域表面等离子共振(LSPR)传感器制备与免疫检测:在光纤表面原位制备具有枝角结构的金纳米材料,构建光纤LSPR传感器,并将其应用于免疫检测中。首先在预处理的光纤表面修饰一层聚多巴胺粘附层,再连接金纳米晶种,进一步利用原位还原与银诱导法,合成具有枝角状结构的金纳米颗粒。实验过程中,优化了多巴胺聚合温度、时间和金膜生长时间,最优条件下制得的传感器在1.33-1.38折射率范围内灵敏度高达4091 nm/RIU。进一步,将人免疫球蛋白G(HIgG)固定在LSPR传感器上,可实现兔抗人免疫球蛋白G(RAHIgG)在0-75μg/m L浓度区间的定量检测,其灵敏度为0.086 nm/(μg/m L)。(2)基于羧基化氧化石墨烯(cGO)增敏的光纤SPR传感器制备及免疫分析:将二维材料cGO引入光纤SPR传感器的修饰过程,在实验室已有金膜光纤SPR传感器的基础上,利用氧化石墨烯优异的光学性质增强传感器的灵敏度。为实现后续识别分子的连接,对氧化石墨烯进行了羧基化,提供更多与蛋白分子的结合位点。实验中,优化了羧基化石墨烯的修饰方法和浓度。在最佳条件下,制得的传感器灵敏度提升28.3%。为验证传感器的生物检测效果,在表面偶联RAHIgG,实现对浓度在0-100μg/m L范围内的HIgG的定量检测,灵敏度达0.13nm/(μg/m L)。进一步,将固定有RAHIgG的生物传感器置于不同抗原溶液中检测,验证了传感器对IgG分子的特异性与选择性。

鲁姣[8](2019)在《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表面等离激元(SPPs)所具有的独特光学性质,使得它被广泛地用于生物医学成像、传感、电化学、光电器件等各类领域,其中以其形成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研究最为深入,根据色散关系的不同存在两种类型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一类是局域型(LSPR),另一类是传导型(PSPR)。传统的基于表面等离激元的传感器均存在灵敏度不高、体积庞大等缺陷。在发展至今的光纤光栅传感器中,倾斜光纤光栅(TFG)以高灵敏度、免标记、装置精简的优点在传感领域有较大的优势,其中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ExTFG)具有小角度光纤光栅(TFBG)所不及的强偏振性、更高灵敏度等独特优点。本文将ExTFG与SPPs结合制作出高灵敏度生物传感器,展开如下三部分研究内容:(1)基于ExTFG-LSPR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分别使用金纳米壳与星型金纳米颗粒修饰ExTFG表面制作出ExTFG-LSPR传感器,通过实验对比这两种ExTFG-LSPR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特性,结果表明修饰星型金纳米颗粒的ExTFG传感器TM、TE模的谐振波长折射率灵敏度分别提高15.52nm/RIU、12.8nm/RIU,但共振吸收效应不明显;而修饰大尺寸金纳米壳的ExTFG在LSPR作用下,TM、TE模的波长折射率灵敏度分别提高31.1nm/RIU和26.99nm/RIU,同时,TM与TE模在C-L波段表现出明显的共振吸收,强度折射率灵敏度分别为10.17dB/RIU、13.1dB/RIU。此外,分析靠近金纳米壳吸收峰位置的短波段传感器光谱后,得到其TM与TE模强度折射率灵敏度分别为32.98dB/RIU、23.8dB/RIU,表明越靠近金纳米颗粒吸收峰位置,LSPR共振吸收越显着。(2)基于ExTFG-LSPR传感器的BSA分子检测研究。在所制作的ExTFG-LSPR表面修饰牛血清白蛋白(BSA)单克隆抗体,构成特异性生物传感器完成对不同浓度的BSA溶液的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的最低检测极限(LOD)达到0.075pM,同时与BSA浓度等级对应的谐振波长偏移量与浓度之间满足Langmuir吸附模型,根据此模型计算出该生物传感器的解离系数(Kd)与亲和系数(Ka)分别为1.6×10-14M和6.25×1013M-1。此外,通过特异性实验研究表明,该传感器对BSA分子具有良好的特异性识别能力。(3)ExTFG-PSPR传感器的性能研究与生物分子检测。利用小型离子溅射仪在ExTFG表面镀一层金膜进行折射率传感实验,通过对比镀金膜前后ExTFG的光谱,表明TM模可以与金膜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产生作用激发PSPR效应;同时,镀金膜后传感器TM、TE模的波长折射率灵敏度分别提高16.2nm/RIU、12.5nm/RIU。在制作的ExTFG-PSPR传感器表面修饰BSA单克隆抗体对不同浓度的BSA溶液进行检测,初步验证了该传感器特异性检测生物分子的可行性。

张学军[9](2019)在《基于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医学和环境化学是21世纪的两个重要研究领域,上述领域的发展也催生了一系列新功能性传感器的研究与开发。其中结合了物理、生物、化学和信息技术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的生物化学传感检测器件与系统,为生物医学和环境化学(包括临床诊断、环境监测、食品等)提供了多种物理量、生物量和化学量的精确检测和分析数据。在生物化学传感体系中,传感器的特异性、重复性、检测灵敏度以及检测时间尤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光纤本身具有可弯曲、体积小巧、耐腐蚀、抗电磁干扰、多点复用等众多优势,使得光纤传感器的研究越来越被关注。通过灵巧的结构设计与功能材料修饰,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无论在实验测试还是野外测量,均展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asmon resonance,SPR)技术由于具有高折射率分辨率、高折射率灵敏度、温度自校准的突出特点,在生物、化学、医学等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们的关注。本文是围绕倾斜光纤光栅SPR传感器,主要做了如下工作:1.设计研制了倾斜光纤光栅SPR高灵敏度免标记的雌激素17β-Estrodiol(E2)传感器。金膜表面修饰了特异性修饰膜巯基-聚乙二醇-脱硫生物素(Thiol-PEG-Desthiobiotin,SH-PEG-DTB)交联剂,SH可以与金结合,DTB能够特异性地结合链霉亲和素(Streptavidin,STV)与E2的缀合物(STV-E2),DTB与STV-E2之间的结合可以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ate,SDS)溶液解离,我们最终实现了对E2雌激素的免标记、高灵敏检测,检出限低至10 ng/L,检测时间为400 s。2.设计研制了膜厚调制型倾斜光纤光栅SPR过氧化氢(H2O2)和血糖(D-glucose)传感器。H2O2腐蚀光纤表面银纳米镀膜,破坏SPR激发条件,使SPR衰减包络逐渐减弱。通过检测SPR衰减包络变化速率,可以精确获得H2O2的浓度和对应的D-glucose含量(在人体血清中加入定量葡萄糖氧化酶,其催化待测D-glucose产生H2O2)。实验结果表明,该传感器H2O2检出限可达0.2μg/L,检测时间20min,而且我们还测定了人体血清中D-glucose(0 m M-12 m M)的浓度,检测结果与传统电化学方法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膜厚调制作为一种新的检测方法的可行性。3.设计研制了镀钯(Palladium,Pd)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SPR氢气(Hydrogen,H2)传感器。该光纤光栅内部倾斜角度为23°,可实现有效折射率低于1.0的包层模激发,通过纳米金镀膜,可在空气环境下实现SPR的高效率激发。通过在金膜表面进一步镀Pd膜,实现传感器对H2的特异性敏感响应。基于理论优化和实验验证,当金膜厚度和Pd膜厚度分别为30 nm和7 nm时,光纤SPR传感器可实现在0和1.7%的H2浓度变化范围内的线性响应输出,H2检出限为380 ppm,并得到了氢化钯介电常数与H2浓度之间内在的关系。

陈慧芳[10](2018)在《相位型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传感系统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传感是一种通过检测传感表面折射率变化的高灵敏度的光传感技术,由于其无需标记、可实时检测、高灵敏度等特点,引起了该技术在生物医学、环境检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的大量研究。SPR传感器按不同的检测方式可以分为强度型、角度型、波长型、相位型。相位型的传感分辨率可以达到10-7~10-8 RIU,并且相位型可以很方便的与SPR成像传感技术结合,实现多阵列高通量的相位型成像SPR传感器。本文利用微流控技术实现多通道同时检测,结合相位型成像传感技术,设计并搭建了 一款阵列式相位型的SPR成像传感器,并对系统的灵敏度进行了实验验证。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SPR原理分析及SPR传感器研究现状简述。本部分内容主要涵盖于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章首先对SPR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地总结,并对SPR相位型传感技术和成像传感技术在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具体阐述。第二章从SPR基本原理出发,利用麦克斯韦方程组推导出表面等离子波的波动方程,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激发SPR的波矢匹配条件。2.SPR传感芯片结构模拟优化分析。第三章将通过菲涅尔公式并结合传输矩阵的方法对传感头的结构进行理论模拟分析。为了提升传感器的灵敏度,我们选择了 Ag-graphene的结构并对该结构进行了优化,最后模拟出了 45nm银、单层石墨烯的结构,该结构比传统的金膜结构的灵敏度提高了一倍。此外,还设计了一种基于古斯-汉森位移的检测方法,该检测方式的灵敏度可与相位型媲美,但检测装置更加简单易维护,同时后期数据处理也更加便利。3.微流芯片传统工艺及产业化芯片工艺创新。第四章主要介绍微流芯片制作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金膜的制备、PDMS流通层的制备以及芯片的封装技术。此外,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我们创新性地设计了适合于产业化的芯片,对传统芯片的工艺流程进行了创新,实验上也验证了该芯片的可行性。4.相位型SPR成像传感系统的设计搭建及应用。第五章将主要介绍相位型SPR成像系统的设计搭建及应用。该系统的创新点在于运用了基于三棱镜的相位调制系统,并通过扩束系统实现成像的目的。系统搭建完成后我们首先检测了不同浓度的氯化钠溶液,实验证明该SPR传感系统的灵敏度可达到10-7 RIU。此外,我们通过系统实现了生物上抗原抗体结合的应用。

二、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无芯光纤的覆膜免标记生物传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光纤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1.3 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1.3.1 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
        1.3.2 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
        1.3.3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1.3.4 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
        1.3.5 菲涅尔反射光纤生物传感器
        1.3.6 光纤法布里-珀罗生物传感器
        1.3.7 模式干涉型光纤生物传感器
    1.4 课题思路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单模-无芯-单模传感结构理论与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单模-无芯-单模传感结构理论
        2.2.1 干涉传输理论
        2.2.2 自映像理论
    2.3 单模-无芯-单模传感结构数值模拟
        2.3.1 光束传播法
        2.3.2 CLF内部光信号分布特征模拟
    2.4 SCS传感结构折射率响应特性分析
    2.5 SCS传感特性实验研究
        2.5.1 折射率传感实验
        2.5.2 温度传感实验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PTES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检测原理
        3.2.1 免疫学基本原理
        3.2.2 SCS光纤免标记生物传感原理
    3.3 基于APTES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制备
        3.3.1 实验材料
        3.3.2 前期化学处理
        3.3.3 识别生物分子的固定和5%BSA封闭处理
    3.4 抗原浓度检测
        3.4.1 实验结果
        3.4.2 实验现象分析
    3.5 性能检测实验
        3.5.1 选择性检测实验
        3.5.2 重复性检测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ELBL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ELBL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制备
    4.3 抗原浓度检测
        4.3.1 实验结果
        4.3.2 实验现象分析
    4.4 性能检测实验
        4.4.1 选择性检测实验
        4.4.2 重复性检测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GO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GO修饰的SCS光纤生物传感结构的制备
    5.3 抗原浓度检测
        5.3.1 实验结果
        5.3.2 实验现象分析
    5.4 性能检测实验
        5.4.1 选择性检测实验
        5.4.2 重复性检测实验
    5.5 三种覆膜SCS光纤生物传感性能对比与分析
    5.6 与现有免标记光纤生物传感器对比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硅基超表面的光学传感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绪论
    1.1 课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超表面发展历史
    1.3 超表面研究进展
        1.3.1 表面等离子体谐振超表面研究进展
        1.3.2 全介质超表面研究进展
    1.4 片上光学传感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主要工作
2 介质超表面基本原理以及研究方法
    2.1 谐振模式理论基础
        2.1.1 米氏谐振
        2.1.2 法诺谐振
        2.1.3 连续域束缚态
        2.1.4 惠更斯超表面
    2.2 时域有限差分法计算原理
    2.3 超表面制作方法
    2.4 本文所使用实验光路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硅基超表面微流体通道折射率传感
    3.1 磁谐振折射率传感
        3.1.1 超表面设计
        3.1.2 微流体通道制备
        3.1.3 磁谐振折射率传感实验装置
        3.1.4 磁谐振折射率传感实验过程和结果
    3.2 电谐振折射率传感
        3.2.1 超表面设计
        3.2.2 电谐振折射率传感实验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硅基超表面生物传感
    4.1 圆盘结构电谐振链霉亲和素浓度传感
        4.1.1 链霉亲和素固定方法
        4.1.2 链霉亲和素浓度传感实验试剂和装置
        4.1.3 链霉亲和素浓度传感实验过程和结果
    4.2 椭圆结构超表面链霉亲和素浓度传感
        4.2.1 椭圆结构的设计
        4.2.2 链霉亲和素浓度传感实验结果
    4.3 椭圆结构超表面乙酰胆碱酯酶浓度传感
        4.3.1 乙酰胆碱酯酶固定方法
        4.3.2 乙酰胆碱酯酶浓度传感实验试剂和装置
        4.3.3 乙酰胆碱酯酶浓度传感实验过程和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使用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调控蛋白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表面型生物分子检测研究现状
        1.2.1. 基于亲和力的表面型生物分子检测技术
        1.2.2. 增强分子传质
        1.2.3. 降低传感器表面非特异性吸附
    1.3. 调控蛋白分子与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1.3.1. 基于纳米粒子的生物传感器
        1.3.2. 调控蛋白分子与纳米粒子相互作用方法
    1.4. 新型蛋白分子递送技术研究现状
        1.4.1. 蛋白递送简介
        1.4.2. 基于化学方法的蛋白递送技术
        1.4.3. 基于物理方法的蛋白递送技术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千兆赫兹体声波谐振器的声流体现象
    2.1. 声流体的产生
    2.2. GHz体声波谐振器的制造
    2.3. GHz声流体表征
        2.3.1. GHz声流体系统
        2.3.2. GHz声流体观测结果
        2.3.3. GHz声流体仿真结果
    2.4. GHz声流体模式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声流体的冲击模式下分子吸附的增强
    3.1. GHz声流体促进蛋白分子吸附的理论基础
        3.1.1. GHz声流体调节分子表面相互作用的机理
        3.1.2. GHz流体模式分析
    3.2. GHz声流体促进蛋白分子吸附实验准备
        3.2.1. 实验设备
        3.2.2. 生化药品试剂
        3.2.3. 表面修饰方法
    3.3. GHz声流体促进蛋白分子吸附实验结果
        3.3.1. GHz声流体促进蛋白结合动力学的光学检测结果
        3.3.2. 参数优化研究
        3.3.3. 不同高度参数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声流体的剪切模式下非特异性吸附物(NSB)的去除
    4.1.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的理论基础
        4.1.1.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的理论模型
        4.1.2.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的仿真模型
    4.2.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实验准备
        4.2.1. 实验设备
        4.2.2. 生化药品试剂
        4.2.3. 表面修饰方法
        4.2.4. GHz声流体系统搭建与参数选择
    4.3.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的实验结果
        4.3.1. 谐振器表面的NSB去除
        4.3.2. 谐振器对侧基底表面的NSB去除
        4.3.3. 系统其它性能验证分析
    4.4. GHz声流体促进NSB去除的应用举例
        4.4.1. 同一谐振器实现NSB去除与蛋白检测功能
        4.4.2. 基于GHz声流体的NSB去除方法与其他传感器连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声流体调控的蛋白分子与金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研究
    5.1. 调控蛋白分子与金纳米粒子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5.1.1. 金纳米粒子(GNPs)的荧光猝灭效应
        5.1.2. 液滴环境下GHz声流体研究
        5.1.3. GHz声流体促进GNPs与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5.2. GHz声流体促进GNPs与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准备
        5.2.1. 实验设备
        5.2.2. 生化药品试剂
    5.3. GHz声流体促进GNPs与蛋白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结果
        5.3.1. GHz声流体促进GNPs荧光猝灭效应
        5.3.2. GHz声流体促进的荧光恢复效应
        5.3.3. 蛋白浓度检测结果
        5.3.4. 特异性检测结果
        5.3.5. 阵列检测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声流体的新型细胞内蛋白分子递送系统
    6.1. GHz声流体促进蛋白递送的理论基础
    6.2. 蛋白分子递送系统的设计
        6.2.1. 仪器设备
        6.2.2. 系统搭建
    6.3. 生化材料的制备
        6.3.1. 蛋白分子的制备
        6.3.2. 细胞培养
    6.4. 蛋白递送结果与系统评估
        6.4.1. 荧光蛋白(+25GFP)的递送
        6.4.2. 系统生物兼容性研究
        6.4.3. 参数研究
    6.5. 具有功能性蛋白的胞质递送
        6.5.1. 颗粒酶A与细胞色素C蛋白的递送
        6.5.2. Cre重组酶蛋白的递送
    6.6. 不同细胞系的荧光蛋白递送结果
    6.7. 递送机理研究
    6.8.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后续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论文
    申请专利
    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5)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气液两相传感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气液两相传感的研究意义
    1.2 基于近红外光谱吸收的光纤气体传感技术介绍
        1.2.1 有源内腔吸收法
        1.2.2 可调谐二极管激光吸收光谱法
        1.2.3 差分吸收法
        1.2.4 光声光谱法
    1.3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液体传感技术介绍
        1.3.1 光纤SPR传感器分类
        1.3.2 光纤SPR传感器应用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光纤环腔激光技术的气液两相传感理论研究
    2.1 光纤环腔激光技术基本理论
        2.1.1 掺饵光纤能级理论
        2.1.2 基于速率方程的激光输出特性分析
    2.2 光纤环腔气体传感理论
        2.2.1 气体光谱吸收基本原理
        2.2.2 吸收谱线选择
        2.2.3 直接吸收式气体传感
    2.3 基于TFBG的液体折射率传感原理
    2.4 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透射光功率分布
    2.5 气液两相传感系统可行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纤环腔气液两相传感系统设计
    3.1 总体设计
    3.2 光纤环腔系统主要器件特性研究
        3.2.1 EDFA特性研究
        3.2.2 可调谐光滤波器特性研究
    3.3 传感系统透射光谱处理
        3.3.1 波长标定方法
        3.3.2 气体吸收谱线提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纤环腔气液两相传感系统实验研究
    4.1 波长标定实验及标定精度分析
    4.2 气液两相传感实验
        4.2.1 气体浓度传感实验
        4.2.2 基于TFBG的液体折射率传感实验
    4.3 TFBG-SPR传感器制备及折射率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光纤环腔气液两相传感系统扩展模块设计及实现
    5.1 波长调制型气体传感技术原理
        5.1.1 基于谐波检测的气体传感方法原理
        5.1.2 传感灵敏度影响因素分析
    5.2 扩展模块构建
        5.2.1 扩展型气液两相传感系统结构设计
        5.2.2 扩展模块主要元件研究
    5.3 气体浓度传感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6)基于纳米光学微流芯片的肿瘤标志物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肿瘤标志物的产生与分类
        1.2.2 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意义
        1.2.3 血液中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方案
        1.2.4 使用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进展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架构
第2章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的论证与设计
    2.1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应用于检测的论证
        2.1.1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的原理
        2.1.2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应用于生物检测
    2.2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芯片的结构设计
        2.2.1 传统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器的结构
        2.2.2 基于光栅耦合的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芯片的结构设计
        2.2.3 使用纳米压印制作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芯片
    2.3 集成化检测芯片的结构设计
        2.3.1 微流控芯片加工技术
        2.3.2 集成化检测芯片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感器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3.1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芯片的制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制备过程
    3.2 表面等离激元纳米光学传感芯片性能研究
        3.2.1 实验材料
        3.2.2 传感芯片的形貌表征
        3.2.3 传感芯片的灵敏度测试
        3.2.4 传感芯片表面修饰的表征
    3.3 集成化检测芯片的制备与研究
        3.3.1 实验仪器
        3.3.2 使用微丝微流控加工集成化检测芯片
        3.3.3 集成化检测芯片对CEA的实时检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对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结果与应用
    4.1 对溶液中肿瘤标志物检测的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材料
        4.1.2 传感器的特异性结果与分析
        4.1.3 传感器的灵敏度结果与分析
        4.1.4 传感器的再生性结果与分析
    4.2 对血清样本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
    4.3 集成化便携式检测系统设计
    4.4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式检测系统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工作

(7)高灵敏光纤SPR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
        1.1.1 表面等离子共振概述
        1.1.2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研制进展
        1.1.3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应用
    1.2 贵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综述
        1.2.1 贵金属纳米颗粒的制备方式
        1.2.2 不同形貌的贵金属纳米颗粒的研究进展
    1.3 SPR传感器灵敏度提升方法概述
        1.3.1 石墨烯
        1.3.2 过渡金属硫化物
        1.3.3 磁性纳米颗粒
        1.3.4 双金属层结构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枝角金颗粒的LSPR传感器制备与免疫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传感器的制备原理
        2.3.2 LSPR传感器制备条件的优化
        2.3.3 LSPR传感器表征及性能评价
        2.3.4 传感器的生物检测应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cGO增敏的SPR传感器制备及免疫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实验原理
        3.3.2 制备氧化石墨烯AFM表征
        3.3.3 金膜表面修饰cGO条件优化
        3.3.4 cGO增敏金膜传感器的免疫测定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纤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
        1.2.2 光纤光栅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
    1.3 本文内容结构及创新点
2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基本理论及特性
    2.1 倾斜光纤光栅的基本理论
        2.1.1 倾斜光纤光栅的模式耦合
        2.1.2 倾斜光纤光栅的传输耦合模理论
    2.2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制作及传感特性
        2.2.1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的制作
        2.2.2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2.3 本章小结
3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
    3.1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基本原理
    3.2 金纳米颗粒形貌对LSPR的影响及应用
        3.2.1 球状金纳米颗粒
        3.2.2 星形金纳米颗粒
        3.2.3 核壳型金纳米颗粒
    3.3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LSPR传感器制作及特性
        3.3.1 实验装置
        3.3.2 ExTFG-LSPR传感器的制作及实验样品
        3.3.3 修饰金纳米壳与星型金纳米的ExTFG-LSPR传感器折射率灵敏度特性研究
        3.3.4 修饰金纳米壳的ExTFG-LSPR在短波段的折射率灵敏度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LSPR生物传感器的牛血清白蛋白检测
    4.1 牛血清白蛋白研究意义及现状
    4.2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LSPR生物传感器的制备
        4.2.1 生物样品
        4.2.2 ExTFG-LSPR生物传感器制作
    4.3 ExTFG-LSPR生物传感器检测BSA及数据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传导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
    5.1 传导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基本理论
        5.1.1 衰减全反射与倏逝波理论
        5.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
    5.2 传导型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器的检测方法
    5.3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PSPR传感器的制作及折射率灵敏度研究
        5.3.1 ExTFG-PSPR传感器的制作
        5.3.2 ExTFG-PSPR传感器的折射率灵敏度特性
    5.4 ExTFG-PSPR检测BSA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9)基于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生物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1.2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传感器
        1.2.1 SPR概念
        1.2.2 SPR传感器激发方式
        1.2.3 光纤SPR传感器
    1.3 倾斜光纤光栅SPR生物化学传感
        1.3.1 倾斜光纤光栅SPR生物化学传感器
        1.3.2 基于倾斜光纤光栅SPR的液体生物化学传感
        1.3.3 基于倾斜光纤光栅SPR的气体生物化学传感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之处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倾斜光纤光栅SPR的理论、制作方法及其基本特性
    2.1 引言
    2.2 倾斜光纤光栅SPR相关理论
        2.2.1 倾斜光纤光栅理论分析
        2.2.2 倾斜光纤光栅SPR相关理论
    2.3 倾斜光纤光栅SPR解调方法
    2.4 倾斜光纤光栅SPR器件制作
        2.4.1 光栅刻写
        2.4.2 光纤镀膜
    2.5 倾斜光纤光栅SPR折射率响应
        2.5.1 体折射率响应特性
        2.5.2 面折射率响应特性
    2.6 倾斜光纤光栅SPR温度影响
        2.6.1 温度对水中倾斜光纤光栅SPR的影响
        2.6.2 温度对空气中倾斜光纤光栅SPR的影响
第三章 倾斜光纤光栅SPR雌激素免标记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准备
    3.3 雌激素免标记检测
        3.3.1 雌激素检测的过程
        3.3.2 实验装置图
        3.3.3 雌激素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倾斜光纤光栅SPR过氧化氢和血糖传感器
    4.1 引言
        4.1.1 过氧化氢和血糖检测背景
        4.1.2 膜厚对SPR的影响
        4.1.3 检测技术与检测对象的结合
    4.2 膜厚变化对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影响
        4.2.1 模拟结构与参数
        4.2.2 模拟结果
    4.3 材料准备和方法
        4.3.1 材料和设备准备
        4.3.2 传感结构和原理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银镀膜的初始厚度与表面形貌腐蚀变化
        4.4.2 过氧化氢的检测
        4.4.3 人体血糖的检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光纤光栅SPR氢气传感器
    5.1 引言
    5.2 钯和氢气的相互作用
    5.3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SPR
        5.3.1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SPR光谱
        5.3.2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SPR端反探头
    5.4 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SPR相关模拟结果
        5.4.1 结构与参数
        5.4.2 SPR包层模式EH模式模场分布
    5.5 优化金膜和钯膜在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上的厚度
        5.5.1 优化钯膜的厚度
        5.5.2 优化金膜的厚度
    5.6 实验传感器准备与检测装置
        5.6.1 实验准备与分析
        5.6.2 实验装置
    5.7 实验结果与讨论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语表
插图目录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相位型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传感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SPR传感器简介
        1.2.1 强度型SPR传感器
        1.2.2 角度型SPR传感器
        1.2.3 波长型SPR传感器
        1.2.4 相位型SPR传感器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2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的工作原理
    2.1 表面等离子体的电磁理论
        2.1.1 等离子体
        2.1.2 表面等离子体
        2.1.3 表面等离子波耦合理论
    2.2 SPR耦合方式
        2.2.1 棱镜型SPR传感器
        2.2.2 光纤型SPR传感器
        2.2.3 波导型SPR传感器
        2.2.4 光栅型SPR传感器
        2.2.5 局域SPR传感器
    2.3 SPR信号检测方式
        2.3.1 角度调制型
        2.3.2 波长调制型
        2.3.3 强度调制型
        2.3.4 相位调制型
    2.4 本章小结
3 相位SPR传感灵敏度优化模拟
    3.1 传感器理论模型
    3.2 常见金属材料的选择及优化分析
    3.3 传感结构优化及性能分析
        3.3.1 黏附层选择及优化分析
        3.3.2 传感结构性能分析
    3.4 传感结构及检测方式创新
        3.4.1 新颖传感结构提出
        3.4.2 基于古斯汉森位移(Goos-Hanchen shift,GH shift)的新型检测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微流芯片传统工艺及产业化芯片工艺创新
    4.1 微流芯片制备工艺简述
        4.1.1 掩膜板设计制作
        4.1.2 金膜基板制备
        4.1.3 微流通道层制备
        4.1.4 微流芯片封合
    4.2 产业化工艺创新
        4.2.1 整铺金膜基板制备
        4.2.2 基于3D打印微流层制备
        4.2.3 基于压力法的封合工艺
    4.3 本章小结
5 相位型SPR图像(SPRI)传感器的搭建及应用
    5.1 相位型SPRI系统设计
        5.1.1 相位提取算法设计
        5.1.2 光路部分设计
    5.2 相位型SPRI系统搭建
    5.3 相位型SPRI系统性能测试
        5.3.1 传统微流芯片实验结果及分析
        5.3.2 产业化微流芯片实验结果及分析
    5.4 相位型SPR成像系统在蛋白检测上的应用
        5.4.1 免疫球蛋白G(IgG)简介
        5.4.2 牛IgG与羊抗牛IgG蛋白结合实验步骤
        5.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四、用表面等离子体谐振(SPR)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硝基三乙酸传感芯片用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共振生物分析[D]. 刘璐瑶. 济南大学, 2021
  • [2]基于无芯光纤的覆膜免标记生物传感技术研究[D]. 贾翠. 燕山大学, 2021
  • [3]基于硅基超表面的光学传感技术[D]. 钟珏晨. 浙江大学, 2021(09)
  • [4]使用千兆赫兹声流体技术调控蛋白相互作用[D]. 潘书婷. 天津大学, 2020(01)
  • [5]基于近红外光谱分析的气液两相传感方法研究[D]. 赵元豪. 天津大学, 2019(01)
  • [6]基于纳米光学微流芯片的肿瘤标志物检测[D]. 陶烽. 厦门大学, 2019(07)
  • [7]高灵敏光纤SPR传感器的构建与应用[D]. 唐艺文. 天津大学, 2019(06)
  • [8]大角度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激元生物传感器研究[D]. 鲁姣. 重庆理工大学, 2019(08)
  • [9]基于倾斜光纤光栅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纤生物化学传感器[D]. 张学军. 暨南大学, 2019(03)
  • [10]相位型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传感系统的研究[D]. 陈慧芳. 浙江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使用表面等离子共振 (SPR) 技术测试抗原-抗体结合反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