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段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的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1](2021)在《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实践》文中提出随着"智慧站段"概念的兴起,当前铁路基层站段都在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结合生产和办公需求建设企业信息系统,在生产、管理、培训等方面普遍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这些信息系统已逐渐成为支撑铁路基层站段生产的关键设施,一旦遭到安全威胁,将直接扰乱铁路基层站段的正常生产秩序,甚至影响铁路运输生产。为此,文章参照《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结合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某机务段机车整备作业综合管理系统的建设及应用实践,针对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管理的特点和要求,从人防、技防、物防等方面综合防控,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安全管理措施,有效保障该系统长期稳定运行。对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提出思考和建议。
韩富强[2](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提出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宋长春[3](2020)在《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铁路货物运输是我国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近年来,随着铁路大规模地建设和发展,铁路的货物运量不断地增长,而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所使用的运输票据使用量也不断增加,这无形中增加了整个运输的成本,降低了运输效率;由于在铁路的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间的协作以及信息互通,传统的作业方式已经限制了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铁路信息化多年的建设,各业务系统已成熟应用于各自的业务领域,这推动了铁路货物运输组织模式的改革。传统作业模式已经不适用于当代物流企业,因此推进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建设,改变传统作业模式必将成为主流趋势。本文分析了当前铁路货物运输的作业环节及组织模式,并以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参与业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切入点。首先分析了货物运输的业务环节、业务流程以及在这些环节中所涉及到的票据以及票据的流转过程;其次分析了在铁路多单位多部门分工协作运输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铁路运输信息系统,分析了每个信息系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在整个运输过程中信息流的流转。其次介绍了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从总体架构入手,分析了集成平台信息流的流转过程,并着重介绍了集成平台数据的采集方式以及数据服务管理体系,这是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基础。继而在针对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进行了全方面的介绍,分析了系统的架构设计、技术架构、网络方案、基础字典、接口规范,并详细阐述了票据电子化后所带来的变化。最后着重研究了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系统即铁路车货实时追踪及预警应用系统,介绍了应用系统的总体架构、功能设计方案、网络设计方案等;在介绍系统应用模块功能的同时阐述了各个应用模块的模型建立以及算法;归纳总结了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与外部系统间的接口,简要描述了系统可为其他系统提供的服务接口,对在系统建设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大数据存储处理技术、Web Service技术等。本文旨在为以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完善以及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开发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张伟[4](2020)在《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的不断增加,高铁接触网的规模日渐庞大,加之接触网设备众多、组成复杂、运行环境恶劣,导致高铁接触网运营维护的压力逐渐增大。当前的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对接触网设备管理较为粗放,自动化程度低,人员操作繁琐,无法准确反映所有接触网设备的真实面貌,无法实现接触网设备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及检修执行进度的可视化校核,导致接触网检修效率低,经济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精细化的检修管理系统有利于提高接触网检修效率、提高其运营的经济性和可靠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以接触网为核心,以股道为单位,囊括所有接触网设备类型的接触网组织管理模型。以“杆号标准划分、股道单位编组”为原则,研究了接触悬挂、分段绝缘器、绝缘子、避雷器、隔离开关等单股道设备,以及线岔、硬横跨、软横跨等多股道设备的生产组织管理模型,进而建立了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实现了接触网设备物有所属,为接触网检修计划的自动编制与精细化管理系统的构建奠定了数据基础。(2)研究了一种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以《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规定的预防性检修周期为依据,对其检修周期进行弹性拓展,以设备编制状态为决策变量,以超周期惩罚费用与检修路径代价为优化目标,结合多目标规划中的分层序列法思想设计模型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符合工程实际需求,具有较好的实用性,实现了检修任务细分,有效加强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3)研究了一种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模型。通过对接触网设备进行可靠性建模,考虑设备运行可靠度的时变性,应用以设备状态为中心的视情检修策略,在设备运行可靠度约束之下确定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运行极限状态、役龄回退等编制基础,以设备运行可靠度最大与检修路径代价最小为优化目标,并设计了相应的启发式求解算法。算例结果分析表明,该模型可解决因设备运行可靠度时变造成的“检修过剩”与“检修不足”,更加符合检修工作要求,提高了检修质量与效益,进一步促进了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精细化。(4)在前述基础上进行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系统基于B/S与C/S架构相结合的方式,分别确立了IIS+ASP.NET+SQL Server的网站开发环境配置和基于Visual LISP语言的Auto CAD二次开发技术,依据高铁接触网精细化管理模型对系统数据库结构进行设计优化,建立单元化、关系型接触网设备云数据库,最后运用模块设计思路,确立系统具体结构模块,细划模块功能,实现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的开发。
殷颂棋[5](2020)在《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制造2025和大数据国家战略的提出,信息化建设在企业发展战略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未来企业间竞争将变成信息化战争,信息技术应用程度将直接决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是否占据优势。信息技术以其的运算能力高效、覆盖影响面广等特点,能够有效帮助企业解决管理效率低下和技术创新不足等方面的重要难题。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信息化建设变成企业发展中必须面对的课题。不同企业面对内外部环境、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点也不尽相同,我们需要站在自己企业发展角度,考虑信息化工作如何开展,怎么开展等问题。本文以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做为战略研究对象,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评述国内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现状,提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其次,在介绍NC公司概况和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分析NC公司信息化建设近况,认为NC公司信息化建设面临着以下问题:一是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二是系统整合效益尚未充分体现;三是数据价值尚未充分挖掘,四是业务应用广度和深度不足;五是网络安全工作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最后是信息化保障体系不健全。接着,论文在分析NC公司的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从指导思想、原则,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目标等方面提出了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方案。最后,论文从组织、人才、制度、资金等方面提出了多个保障措施,以确保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规划顺利实施。
秦铎[6](2020)在《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我国铁路货运事业发展迅猛,呈现出重载、提速的趋势,对货物运输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和要求。及时有效的信息共享,专业全面的数据集成是实现货运安全的基本保障。货运安全涉及车、机、工、电、辆等多专业部门协作,信息系统分类繁杂、缺乏统一规划,数据标准不一、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信息传输效率较低,存在着数据异构等信息孤岛问题。由于列车是经编组产生的,安全监管的重点是对货物运输过程管控,是围绕列车生命周期展开的,因此本文以货运列车为对象,开展安全数据集成的研究。研究重点集中在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的确定、信息模型的构建以及元数据的管理方面,并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组成的一体化集成模型应用到集成平台的构建中。首先对列车生命周期过程中相关业务领域的信息系统建设现状,以及数据特点进行分析,提出当前存在的数据利用问题,进一步提出通过信息模型和元数据管理辅助数据集成的需求。其次,通过对业务领域的分析,确定列车对象安全数据集,并建立可以通用于各业务系统的货运列车对象信息模型,通过信息模型定义统一的数据视图,清晰展现数据对象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而规范数据之间的交互流转。同时,从数据本身的信息解释出发,构建元数据模型,通过元数据的管理为数据集成提供描述信息和统一标准。由信息模型和元数据模型结合形成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概念,通过一体化集成模型,确保集成数据的一致性和数据的质量。最后,构建实时动态显示的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一体化集成平台,将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理念应用于平台的设计中,利用信息模型指导集成过程及集成平台的数据模型建设,并通过元数据的管理对数据的内容和使用方法进行描述和规范,使得集成的数据不只是简单的物理汇聚,更重要的是统一数据的来源、明确数据的含义以及属性约束的信息,在集成的同时保证数据的正确理解、使用,实现数据的一体化集成。通过集成平台,促进列车对象安全数据的统一监测,从而在发现问题时及时将数据共享给各专业部门,保证货物运输的安全。
张娜[7](2020)在《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90年以来,中国铁路局陆续组织研发了多款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但由于铁道部关于工资统计的政策在不断变化,故所对应的报表样式和统计项也不断更改,所以到目前为止,铁路局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系统。因此,中铁十二局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开启研发一款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高效运转,减少劳资统计人员工作量,促进企业蓬勃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种工资统计系统,结合实际开发经验,以当前存在的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作为参考,采用jeecg智能开发平台,成功研发一款适合铁路局用户需要的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对太原铁路局下属85个站段的人员信息、工资数据、人员异动(调出人员、接收人员、增加人员、减少人员)进行管理,特别是对这些工资数据以报表统计的形式进行多层次汇总与上报,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以My SQL为数据库。同时,由于铁路局员工数量庞大,涉及的工资统计项也很多,其中报表中统计项最多可达912项,这就造成前台报表的加载速度很慢,引发了数据库锁表问题,导致系统卡顿,影响客户体验度,所以在系统研发过程中还要进行数据库优化,通过在mysql中开启慢查询、利用Query Profiler等方法,定位到拖慢整个存储过程的sql语句,从而研究与优化这些语句,以此缩短报表的加载时间,达到成功优化数据库的目的。该系统主要以铁路局人员工资数据的统计、汇总与上报为主,其中共包含43张统计报表。系统攻克了以往工资统计的诸多瓶颈,通过实地调研,根据用户需求,新增了许多当前劳资统计系统所缺乏的功能,同时也满足用户的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目标。
伍忠国[8](2019)在《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当前铁路货运服务正在进行深度的信息化建设,如果充分应用信息化手段,并结合铁路现有系统,可以为铁路货运提供更加便利的业务支持,并会成为已有铁路货运信息化强有力的补充和延伸。铁路整合货物运单和货票发展“一单制”运输符合国家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方向,开展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实用价值。论文对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纸质票据应用、管理以及发展中的缺点,从系统总体架构、业务功能、网络功能、安全功能、数据存储等各个方面综合分析需求特点和功能特性,为系统设计与实现提供基础。研究从车站、路局、总公司三级架构进行布局考虑,详细分析了系统的应用功能设计内容,并研究了合理的数据、网络和安全方案。通过设计新票据电子格式,整合既有运单和货票,提出铁路“一单制”运输方案。为了票据信息在生产过程中的单点采集、全程共享,利用现有的铁路货票系统,构建全路货运电子票据库。通过规范数据报文和接口,对海量数据的传输、加密及处理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对安全运维和应急策略的研究,提出管理策略,并针对风险分析给出了应对措施。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系统的研究,实现了铁路内部货运票据电子信息的全过程管理。
何富君[9](2019)在《基于SSM框架的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截止2018年末,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已达13.1万公里,其中高铁2.9万公里。随着路网规模的不断加大,铁路沿线外部环境问题越发突出,已经成为影响铁路行车安全的重要风险源之一。铁路部门按照铁路总公司制定的三级(总公司、路局集团公司及基层站段)整治管控模式,对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进行分级管理。该管控模式需要铁路各级单位进行频繁的外部环境隐患信息交换,目前铁路总公司还没有建立专门针对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大量的外部环境隐患信息还依靠人工进行统计分析及跟踪整治,明显存在整治推进工作效率低下、隐患信息统计不全面等问题。因此,亟需研发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推动铁路外部环境隐患整治工作,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本文系统地分析了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的现状,介绍了隐患分级、分类标准,外部环境隐患三级整治管控模式以及外部环境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建设。在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业务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阐述系统总体建设目标,分析系统功能性及非功能性需求,采用SSM(Spring+ SpringMVC+MyBatis)框架对系统实施开发,搭建出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系统。系统包括闭环管理、整治追踪管理、统计查询、典型案例、系统管理共5个功能模块。闭环管理模块是本系统核心的业务模块,实现外部环境隐患分级入库管理;整治追踪模块辅助闭环管理模块对隐患进行盯控整治,提高隐患整治效率;统计查询模块实现隐患信息多维度利用,便于与地方政府单位沟通协调;典型案例模块提供案例展示平台,供各级单位共享学习;系统管理实现对用户、机构、线路等与系统使用相关的信息维护,为系统正常使用提供保障。本系统现已经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进行试用,试用结果达到预期效果,系统基本满足铁路外部环境进行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图32幅,表19个,参考文献45篇。
袁佳宇[10](2019)在《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我国铁路运输行业呈现跨越式发展的趋势,铁路资源分布范围越来越广,数据量不断增加。铁路运输市场产生的大量基础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基础。运用数据库技术将分散管理的各类资源数据进行集中管理,同时,借助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将铁路资源的空间信息与属性信息集成并直观地展示出来,这些方法是实现铁路信息化、铁路资源要素可视化、各类数据综合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提升铁路管理水平。本文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12为开发平台,以SQL Server 2014为属性数据管理工具,利用ArcGIS Server管理地理空间数据并提供空间查询服务,以ArcMap 10.2.2为铁路网示意图创建和发布平台,采用三层架构,针对传统铁路资源管理系统的一些不足,如只能进行文本信息查询,数据可视化程度低;只针对某一部门的特定的信息进行单一管理,不同种类数据的综合管理水平低,不利于信息共享;系统处理大量数据效率低,尤其在处理大量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融合的数据时容易导致系统崩溃等问题,设计并开发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利用WebGIS技术实现了铁路资源数据的可视化展示。首先对系统开发中涉及到的关键技术进行介绍,然后分析系统所需的数据种类并进行功能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详细设计系统数据库和功能,将系统功能模块划分为基础数据维护、地图浏览、资源管理、统计报表管理四大模块,其中,地图浏览模块和资源管理模块为本系统核心功能模块,地图浏览模块主要实现铁路网示意图的展示、空间-属性互查询、缩放、平移、鹰眼等;资源管理模块主要实现铁路车站、线路、运输企业、旅客列车、专用线等资源数据的展示、查询、导出等。本系统以兰州铁路监督管理局所管辖的兰州铁路局、乌鲁木齐铁路局和青藏铁路局三大区域的铁路网为例,比照地铁图的样式重新建立铁路网示意图模型,以直观、美观的形式将铁路网示意图呈现给用户。在此基础上将基于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的WebGIS技术和数据库技术有机融合,从而实现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在铁路网示意图上的有机融合。用户仅一步操作就能查询到属性信息与空间信息一体化集成的铁路资源数据。这不仅对实现铁路运输市场资源监管的可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将WebGIS技术应用于铁路资源管理系统开发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概括如下:1、研究并概述系统开发中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WebGIS技术、ArcGIS Server平台技术、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2、对系统用户进行分析、对系统数据和系统功能进行了需求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总体设计,包括系统设计要遵循的原则、系统总体架构、系统的数据流程,系统数据库、统计报表、系统功能设计。3、开发系统并阐述系统的实现方法。介绍系统的开发环境、分别对系统的数据访问层、业务逻辑层和界面表现层的实现及效果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对本文研究做出总结并提出未来的发展的方向。
二、站段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的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站段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的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系统论 |
2.1.2 博弈论 |
2.1.3 系统动力学 |
2.1.4 系统评价 |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
2.4 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
3.5 本章小结 |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
4.3.1 案例来源 |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
5.5 本章小结 |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
6.4 小结 |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7.1.2 指标体系构建 |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7.2.3 综合评价分析 |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
8.1.1 主要研究结论 |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发展现状 |
1.2.2 国内发展现状 |
1.3 票据电子化的必要性 |
1.4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5 论文的创新点 |
2 铁路货物运输生产工作组织 |
2.1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环节 |
2.1.1 铁路货运作业工作组织 |
2.1.2 铁路货运组织过程中相关票据 |
2.1.3 货运组织过程中的票据流转 |
2.2 铁路货物运输作业的业务流程 |
2.3 铁路货运运输相关的信息系统 |
2.4 铁路运输作业信息系统数据流 |
2.5 本章小结 |
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研究 |
3.1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建设原则 |
3.2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总体架构 |
3.3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信息流 |
3.4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采集体系 |
3.5 运输信息集成平台数据服务管理体系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研究 |
4.1 票据电子化的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 |
4.1.1 建设目标 |
4.1.2 建设原则 |
4.2 票据电子化系统架构设计 |
4.2.1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总体架构 |
4.2.2 票据电子化系统的传输方式 |
4.3 票据电子化系统技术架构 |
4.4 票据电子化系统网络方案 |
4.5 票据电子化系统统一基础字典 |
4.6 票据电子化系统接口规范 |
4.6.1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接口规范 |
4.6.2 电子票据命名规范 |
4.7 票据电子化带来的变化 |
4.8 本章小结 |
5 基于票据电子化系统的货车货物追踪预警系统的应用研究 |
5.1 应用研究背景 |
5.2 系统总体目标 |
5.3 系统建设内容 |
5.4 系统总体架构 |
5.4.1 逻辑架构 |
5.4.2 技术架构 |
5.4.3 数据架构 |
5.5 系统功能设计方案 |
5.5.1 总体功能设计 |
5.5.2 数据采集、存储和处理 |
5.6 系统应用功能 |
5.6.1 货车追踪功能 |
5.6.2 货物追踪功能 |
5.6.3 在途超时停留预警功能 |
5.6.4 超运输期限实时预警功能 |
5.6.5 重车车辆到达预警 |
5.6.6 统计分析 |
5.7 信息共享与信息接口设计 |
5.7.1 数据获取接口 |
5.7.2 数据服务接口 |
5.8 关键技术方案 |
5.8.1 大数据技术 |
5.8.2 Web Service体系结构 |
5.9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铁接触网检修管理系统研究现状 |
1.3 高铁接触网检修编制策略及应用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二章 高铁接触网设备精细化管理模型的研究 |
2.1 接触网系统的组成 |
2.2 高铁接触网设备组织管理模型 |
2.2.1 接触网设备宏观组织管理模型 |
2.2.2 接触网设备微观组织管理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弹性周期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
3.1 建模基础 |
3.1.1 建模要素 |
3.1.2 问题描述 |
3.1.3 前提及假设 |
3.2 模型构建 |
3.2.1 参数及变量说明 |
3.2.2 目标函数 |
3.2.3 约束条件 |
3.3 模型求解策略 |
3.3.1 求解算法设计 |
3.3.2 算法步骤及流程 |
3.4 算例分析 |
3.4.1 算例设计 |
3.4.2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时变可靠度状态区间的高铁接触网检修计划自动编制方法 |
4.1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接触网设备建模 |
4.1.1 时变可靠度 |
4.1.2 基于时变可靠度的检修决策模型 |
4.2 建模基础 |
4.2.1 问题描述 |
4.2.2 接触网设备可靠性模型 |
4.2.3 检修役龄回退 |
4.2.4 设备极限状态 |
4.2.5 设备检修有效编制区间 |
4.2.6 前提及假设 |
4.3 接触网状态检修编制模型构建 |
4.3.1 参数及变量说明 |
4.3.2 目标函数 |
4.3.3 约束条件 |
4.4 模型求解策略 |
4.4.1 求解算法设计 |
4.4.2 算法步骤及流程 |
4.5 算例分析 |
4.5.1 算例设计 |
4.5.2 结果分析与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需求分析 |
5.1.1 目标用户分析 |
5.1.2 功能需求分析 |
5.2 系统开发架构设计 |
5.2.1 系统整体架构 |
5.2.2 系统开发架构 |
5.3 系统具体模块设计 |
5.3.1 网站主系统 |
5.3.2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 |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5.4.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5.4.2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
5.5 网站主系统实现 |
5.5.1 系统管理模块 |
5.5.2 检修管理模块 |
5.5.3 设备数量统计模块 |
5.5.4 检修情况统计模块 |
5.5.5 数据报表生成模块 |
5.6 检修沙盘辅助管理系统实现 |
5.6.1 系统设置模块 |
5.6.2 线条状设备模块 |
5.6.3 点状单项设备模块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研究理论基础 |
2.1 战略管理 |
2.1.1 早期战略管理理论 |
2.1.2 竞争战略管理理论 |
2.1.3 动态竞争战略理论 |
2.1.4 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2.2 企业信息化战略 |
2.2.1 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内涵 |
2.2.2 企业信息化战略发展阶段 |
2.2.3 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方法 |
第3章 NC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NC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架构 |
3.2 NC公司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
3.2.1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历程 |
3.2.2 NC公司信息化基础建设现状 |
3.2.3 NC公司信息化安全保障现状 |
3.2.4 NC公司信息化系统整合现状 |
3.2.5 NC公司信息化应用拓展现状 |
3.3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内外部环境分析 |
4.1 NC公司发展内部环境分析 |
4.1.1 优势分析 |
4.1.2 劣势分析 |
4.2 NC公司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
4.2.1 机会分析 |
4.2.2 威胁分析 |
4.3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的SWOT策略分析 |
第5章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方案 |
5.1 指导思想 |
5.2 基本原则 |
5.3 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目标 |
5.4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总体规划 |
5.4.1 完善安全管理机制 |
5.4.2 加强信息化设施建设 |
5.4.3 搭建六大业务应用系统 |
5.4.4 推进新技术应用 |
5.4.5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 |
第6章 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组织保障 |
6.1.1 成立领导小组 |
6.1.2 明确组织分工 |
6.2 人才保障 |
6.2.1 强化专业团队建设 |
6.2.2 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
6.2.3 加大用工激励机制 |
6.3 制度保障 |
6.3.1 建立建设管理体制 |
6.3.2 施行奖惩落责机制 |
6.3.3 严格把控实施过程 |
6.4 资金保障 |
6.4.1 统筹分配资金 |
6.4.2 合理整合资源 |
6.4.3 升级优化系统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项目背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1 国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
1.2.2 国内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与创新点 |
1.3.1 论文内容及研究路线 |
1.3.2 论文创新点 |
2 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 |
2.1 数据集成理论相关研究 |
2.1.1 数据集成的含义 |
2.1.2 数据集成中的方法和技术 |
2.2 信息模型方法概述 |
2.2.1 信息模型定义及作用 |
2.2.2 数据集成中信息模型的应用 |
2.2.3 CIM模型设计思想和方法 |
2.3 元数据技术 |
2.3.1 元数据含义及作用 |
2.3.2 数据集成中元数据的应用 |
2.3.3 元模型 |
2.4 系统开发技术及方法 |
2.4.1 Spring MVC架构理论 |
2.4.2 Echarts可视化技术 |
3 货运列车安全信息管理现状与需求分析 |
3.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业务范围界定 |
3.1.1 货运列车对象生命周期过程 |
3.1.2 货运主体角度的安全环境分析 |
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来源相关系统分析 |
3.2.1 货运列车安全相关信息系统 |
3.2.2 货运列车安全系统特点分析 |
3.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析 |
3.3.1 货运列车安全管理数据梳理 |
3.3.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特点分析 |
3.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需求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设计 |
4.1 一体化集成模型定义 |
4.1.1 一体化集成模型的结构 |
4.1.2 信息模型的作用及表示方法 |
4.1.3 元数据的作用及类别分析 |
4.2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分类 |
4.2.1 数据分类方法 |
4.2.2 数据主题域划分 |
4.2.3 数据实体划分 |
4.3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信息模型建立 |
4.3.1 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2 细分主题域信息模型 |
4.3.3 对象信息模型 |
4.4 货运列车安全元数据模型建立 |
4.4.1 元数据管理元模型 |
4.4.2 技术元数据模型 |
4.4.3 业务元数据模型 |
4.4.4 管理元数据模型 |
4.5 货运列车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及作用 |
4.5.1 一体化集成模型建模结果 |
4.5.2 基于一体化集成模型的数据访问过程 |
4.6 本章小结 |
5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集成平台设计与原型系统实现 |
5.1 系统设计 |
5.1.1 总体架构 |
5.1.2 系统功能架构 |
5.1.3 系统实现环境 |
5.2 信息模型的物理实现 |
5.2.1 信息模型的数据库映射 |
5.2.2 信息模型的数据源表记录映射 |
5.3 元数据模型的物理实现 |
5.3.1 元数据采集标准化过程 |
5.3.2 标准化后的元数据采集与存储 |
5.4 核心功能模块设计与实现 |
5.4.1 货运列车安全数据综合视图 |
5.4.2 基于元数据的数据查询 |
5.4.3 后台元数据管理功能 |
5.5 本章小结 |
6 工作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 |
1.5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系统采用的技术与工具 |
2.1 系统采用的技术 |
2.1.1 JEECG智能开发平台 |
2.1.2 系统开发语言 |
2.2 系统采用的工具 |
2.2.1 Auxre XP8 |
2.2.2 Power Designer15.1 |
2.2.3 Navicat Premium12 |
2.2.4 快逸报表V4.0 |
2.2.5 eclipse_march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
3.1 业务需求 |
3.1.1 系统目标 |
3.1.2 业务流程 |
3.2 功能性需求 |
3.2.1 功能划分 |
3.2.2 功能描述 |
3.3 非功能性需求 |
3.3.1 系统运行环境 |
3.3.2 性能方面 |
3.3.3 易用性 |
3.3.4 安全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总体架构设计 |
4.1.2 分层架构设计 |
4.1.3 功能设计 |
4.2 数据库设计 |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4.2.2 概念结构设计 |
4.2.3 逻辑结构设计 |
4.2.4 物理结构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
5.1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
5.1.1 用户登录模块 |
5.1.2 报表统计模块 |
5.1.3 员工管理模块 |
5.1.4 工资管理模块 |
5.1.5 员工异动模块 |
5.1.6 系统管理模块 |
5.2 报表的设计 |
5.2.1 设计目标 |
5.2.2 设计流程 |
5.2.3 设计实现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数据库的研究与优化 |
6.1 锁表问题分析 |
6.2 优化思路 |
6.2.1 大存储过程慢查询 |
6.2.2 小存储过程慢查询 |
6.2.3 优化mysql语句 |
6.3 优化效果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测试 |
7.1 系统测试用例 |
7.1.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
7.1.2 报表统计模块测试 |
7.1.3 员工管理模块测试 |
7.1.4 工资管理模块测试 |
7.1.5 员工异动模块测试 |
7.1.6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
7.2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
(8)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现状分析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2.1 必要性分析 |
2.2 总体需求 |
2.3 业务功能需求 |
2.4 网络功能需求 |
2.5 安全功能需求 |
2.5.1 应用安全性需求 |
2.5.2 设备安全性需求 |
2.5.3 数据安全性需求 |
2.6 系统需求与数据量预测 |
2.6.1 系统需求 |
2.6.2 数据量预测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及数据整合技术研究 |
3.1 电子货运票据管理技术研究 |
3.1.1 既有货运纸质票据现状分析 |
3.1.2 电子票据整合方案研究 |
3.1.3 电子票据统一编号方案研究 |
3.1.4 基于电子票据信息的作业流程研究 |
3.1.5 电子票据系统架构研究 |
3.2 铁路货运运单和货票整合 |
3.2.1 运单及货票现状 |
3.2.2 运单货票整合方案 |
3.3 数据整合技术研究 |
3.3.1 信息采集 |
3.3.2 数据接入 |
3.3.3 数据存储 |
3.3.4 数据访问 |
3.4 电子票据库总体架构研究 |
3.5 电子票据数据报文及接口规范 |
3.6 数据传输及加解密技术 |
3.7 海量数据处理技术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系统设计 |
4.1 总体架构 |
4.1.1 系统体系结构 |
4.1.2 逻辑架构 |
4.1.3 物理架构 |
4.1.4 技术架构 |
4.1.5 信息处理流程 |
4.2 应用功能设计 |
4.2.1 车站级功能组成 |
4.2.2 路局级功能设计 |
4.2.3 总公司级功能设计 |
4.3 数据方案设计 |
4.3.1 数据存储方案 |
4.3.2 数据接口 |
4.4 网络方案设计 |
4.4.1 网络现状 |
4.4.2 技术方案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效益与风险分析 |
5.1 效益分析 |
5.2 风险分析及对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9)基于SSM框架的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组织结构 |
1.4 本章小结 |
2 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业务概述 |
2.1 隐患分类及分级 |
2.2 隐患排查管理 |
2.3 隐患整治流程 |
2.4 长效治理机制建设 |
2.5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总体需求 |
3.2 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3.3.1 稳定性 |
3.3.2 安全性 |
3.3.3 系统性能 |
3.3.4 可用性 |
3.3.5 可移植性 |
3.4 本章小结 |
4 系统概要设计 |
4.1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4.2 功能模块划分 |
4.2.1 系统管理模块 |
4.2.2 闭环管理模块 |
4.2.3 整治追踪管理模块 |
4.2.4 统计查询模块 |
4.2.5 典型案例管理模块 |
4.3 数据库设计 |
4.3.1 数据库概念设计 |
4.3.2 数据库物理结构设计 |
4.4 本章小结 |
5 系统详细设计及实现 |
5.1 系统管理模块 |
5.1.1 系统管理模块流程设计 |
5.1.2 系统管理模块类设计 |
5.1.3 系统管理模块时序设计 |
5.2 闭环管理模块 |
5.2.1 闭环管理模块流程设计 |
5.2.2 闭环管理模块类设计 |
5.2.3 闭环管理模块时序设计 |
5.3 整治追踪管理模块 |
5.3.1 整治追踪管理模块流程设计 |
5.3.2 整治追踪管理模块类设计 |
5.3.3 整治追踪管理模块时序设计 |
5.4 统计查询模块 |
5.4.1 统计查询模块流程设计 |
5.4.2 统计查询模块类设计 |
5.4.3 统计查询模块时序设计 |
5.5 典型案例模块 |
5.5.1 典型案例模块流程设计 |
5.5.2 典型案例模块类设计 |
5.5.3 典型案例模块时序设计 |
5.6 本章小结 |
6 系统展示及使用情况 |
6.1 系统运行环境 |
6.2 系统界面展示 |
6.3 系统使用情况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论文技术路线 |
2 系统开发技术基础 |
2.1 WebGIS概述 |
2.1.1 WebGIS的模式 |
2.1.2 WebGIS技术特点 |
2.1.3 WebGIS的体系架构 |
2.1.4 WebGIS的扩展功能 |
2.1.5 WebGIS技术的实现方式 |
2.2 ArcGIS Server平台 |
2.2.1 ArcGIS Server总体架构 |
2.2.2 ArcGIS Server地图服务类型 |
2.2.3 ArcSDE空间数据库引擎 |
2.3 ArcGIS API for JavaScript技术 |
3 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用户分析 |
3.2 系统数据需求 |
3.3 系统功能需求 |
4 系统总体设计 |
4.1 系统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架构 |
4.3 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
4.4 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设计要求 |
4.5.2 数据库表设计 |
4.6 统计报表设计 |
4.7 系统功能设计 |
4.7.1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 |
4.7.2 地图浏览模块 |
4.7.3 资源管理模块 |
4.7.4 统计报表管理模块 |
5 系统实现 |
5.1 技术开发路线 |
5.2 系统开发环境 |
5.3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4 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关联 |
5.5 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
5.6 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
5.7 界面表现层的实现 |
5.7.1 系统登录界面 |
5.7.2 基础数据维护模块界面 |
5.7.3 地图浏览模块界面 |
5.7.4 资源管理模块界面 |
5.7.5 统计报表管理模块界面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四、站段计算机统计信息系统的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基层站段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实践[J]. 王明.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21(11)
- [2]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3]基于运输信息集成平台的票据电子化系统的应用研究[D]. 宋长春.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4]高铁接触网精细化检修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D]. 张伟.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6)
- [5]NC公司信息化建设升级战略研究[D]. 殷颂棋. 南昌大学, 2020(01)
- [6]货运列车安全数据一体化集成模型研究与应用[D]. 秦铎.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7]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D]. 张娜.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5)
- [8]铁路电子货运票据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 伍忠国.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9(03)
- [9]基于SSM框架的铁路外部环境安全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何富君.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10]基于WebGIS的铁路资源综合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D]. 袁佳宇.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