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DH和数字编解码技术在广电传输网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郭瑞杰[1](2020)在《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文中认为数字微波安全传输是保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党和国家法令顺利实施的一种战略备战资源。数字微波传输即同步数字SDH系列的发展,为广播电视节目信号的微波传输提供了更稳定的硬件基础。近年来随着山西省广电业务增加,庙前山-汾阳-霍山作为省内重要的干线微波枢纽站,南线设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广电微波传输的需求,所以需要改造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SDH制式3+1机架式微波设备。本文结合了山西省广播电视微波线路重要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线路改造工程的实际情况,主要从微波传输的技术角度对整个改造工程的情况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了介绍和分析。文中在对我省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背景和微波通信主要理论知识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针对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微波改造工程项目涉及到的微波技术和技术应用进行了具体分析,由于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地形复杂气候多变并且两跳的站距最大达到80km均远超过50km造成了该段微波线路传输中不可忽视的衰落问题,鉴于衰落问题对微波传输性能的影响,在工程设计中对两跳传输分别都进行了衰落的计算,面对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长距传输衰落问题引入了分集技术来对抗衰落,通过进一步计算研究两跳微波传输的衰落储备和分集技术的传输性能改善度,并结合实际工程中对两跳电路运行的重要性能指标BER的计算,充分论证分集技术在庙前山—汾阳—霍山段微波改造线路中具有明显的抗衰落能力,分集技术是南线微波传输不可缺少的抗衰落手段。最后在工程的收尾阶段通过对收发电平和安装工艺进行测试,通过测试结果,证明了此次微波电路的数字化改造在传输质量上完全满足指标要求。本次工程圆满完成了我省微波干线骨干网络的整体扩容任务,为我省整体广电微波骨干网络增容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何兰平[2](2017)在《广电数字微波网的升级改造》文中指出根据甘肃省微波传输网的现状及经济的实际情况,以节约、效能、实用、可行为原则,在充分利用现有微波站站址、路由的基础上,优化系统配置,充分考虑当前承担的任务和适度的前瞻性发展需求,实现甘肃广电数字微波网的升级改造。
安疆[3](2015)在《甘肃广电微波首台——地球站SDH微波电路建设方案》文中指出广电微波电路在确保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和国家信息安全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是抗拒自然灾害和抵御人为破坏的重要传输方式。微波首台——地球站SDH电路是甘肃广电建设的第一条SDH数字微波电路,它的建成保证了地球站上星节目信号源的稳定和安全,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质量,实现广播电视高清节目信号的传输。通过MSTP技术的运用,将SDH数字微波传输平台建设成为支持多业务传送、组网灵活、带宽利用率高的IP化传输网络,为今后新业务的推广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甘肃省全线路的SDH电路建设提供了成熟经验和可靠的依据。
唐明光[4](2015)在《第一篇 广电网络建设/改造中的NGB技术》文中提出1三网融合要求广电有线网络建设/改造的目标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有线电视网络公司面临行业内外的竞争加剧,为了应对这一竞争环境,除了体制方面的改造、完善外,在网络建设/改造中应达到如下三个目标:1)能适应融合业务运营2)能应对竞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3)能面对用户的多种个性化需求1.1融合业务运营目前,广电有线行业正处于"后平移时代",即从电视数字化到全业务网络化的关键时期。电视数字化阶段,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有限,效果也不明显,很难使用户改变传统的
李维民[5](2013)在《广电主干传输网的安全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电主干传输网承担安全播出任务,本文对广电主干传输网的安全性进行理论分析,并以浙江省广电主干传输网为例,分析了主干网上的安全优化措施,文章对网格化项目进行具体阐述,测试数据及实际运行情况表明对提高网络传输安全有实际意义。
李维民[6](2013)在《多业务多路径的广电传输网络设计》文中指出随着广播电视数字化的进展,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和数字业务多样性的双重需求对广电传输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浙江广电传输网的设计方案基于动态同步传输模式技术,支持广电业务及传统传输等多业务接口,结合数字微波及光缆传输两种传输路径,既保证安全播出又能适应新媒体快速发展需求,介绍了相关技术方案,并对方案涉及的功能验证、指标测试进行研究。
乔戈[7](2013)在《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文中研究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飞速发展,广电技术系统也随之发生了质的跃升,各类节目的播出传送方式日趋数字化、多样化,且各种方式之间可以相互渗透、互为补充,从而更好地实现了全方位传输覆盖,有效地确保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本文通过介绍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项目建设情况,详细阐述了数字微波和光纤、同步数字体系(SDH)等技术的核心内容及在应用于广播电视行业中的情况,深入研究了利用微波与光纤技术组成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详细分析了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传输网现状,针对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实际需求,规划了适合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传输系统项目建设的微波光纤混合组网结构,设计了具体的项目实施方案,进行了各种接口、抖动、SNCP等传输环网性能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证明了实施此项目能够很好的解决新广播电视发射塔信号源问题,验证了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混合组成的可自愈广播电视信号传输网不仅可以实现,而且性能可靠、安全稳定、自愈力强,能够更为有效的保障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
李芳[8](2012)在《基于SDH网络的电视新闻回传系统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目前杭州区县新闻回传的传输机制。对采用编解码技术、FTP技术、IP技术、远程传输技术构建基于SDH传输网络的区县电视新闻回传系统的技术方案进行比较,希望探索出新闻回传系统的最佳传输方案,以适应电视台高效快捷地制作区县新闻和区县节目现场直播的需要。
章舒宁[9](2011)在《视频编码技术在广电网络传输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不同类型的视频编码技术,再从传输网不同发展阶段,结合广电传输网中的具体业务类型介绍了相关视频编码方式的应用,最后总结了视频编码技术的发展方向。
金建南[10](2012)在《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有线电视技术飞速发展,IP技术因其成本低、通用性好、使用便捷等特点而在有线数字电视平台中被广泛应用。有线电视业的整合及联合发展使得基于IP的干线传输成为广电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不同的网络,IP传输有多种技术实现方式。MSTP由于可靠安全的传输特性而在电信系统的长途干线、城域网以及广电系统的骨干传输网上广泛使用。构建在MSTP上的RPR over MSTP凭借广播级的传送质量、对组播单播等多种IP传输模式的良好支持性及对传输资源的高效利用,逐步在数字电视的干线传输上广泛应用。本论文以华数数字公司的有线数字电视信号全省干线传输项目为契机,重点研究了RPR over MSTP技术在广电干线传输中的应用。本文的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主要研究基于IP技术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技术。首先对IP化的数字电视前端进行分析,针对几种MSTP上的IP传输技术进行比较;重点研究了MSTP上的RPR技术,包括RPR over MSTP的技术架构,保护机制,带宽公平算法,空间复用技术;分析说明该技术的适应范围和优缺点。2.通过对华数项目的具体实施和测试运行数据的分析研究,提出了RPR over MSTP技术适合基于IP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的观点。3.本文还对项目中的一些技术要点进行总结,包括业务类型的规划、拓扑的设计、节点优先的权重设计以及用IGMP Snooping来实现组播等。这些技术要点的总结有助于帮助RPR技术有效融合到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很好地为广电网络整合服务。这对各地的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有较好的借鉴意义。4.本文最后还对RPR over MSTP在863计划NGB试验床浙江段试验及杭州市网中的应用做了对比研究,对在广电有线接入网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阐述了该技术应用的趋势。
二、SDH和数字编解码技术在广电传输网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DH和数字编解码技术在广电传输网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微波传输技术的意义 |
1.2 省内广播电视微波系统发展现状和规划 |
1.2.1 第一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
1.2.2 第二阶段微波系统改造:PDH—SDH3000S |
1.2.3 第三阶段微波系统改造:SDH3000S—SDH5000S/5000IPS |
1.3 微波设备改造的必要性 |
1.4 论文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微波通信原理及主要技术 |
2.1 微波通信特点 |
2.2 微波中继通信 |
2.2.1 微波中继通信技术 |
2.2.2 微波中继通信的特点 |
2.2.3 微波中继中的微波站 |
2.3 SDH微波通信技术 |
2.3.1 SDH技术 |
2.3.2 SDH的优点 |
2.4 数字调制 |
2.5 数字微波收发信机中的128QAM |
2.6 衰落 |
2.6.1 衰落种类 |
2.6.2 抗衰落的主要技术措施 |
2.6.3 衰落储备 |
2.7 分集技术 |
第三章 微波改造项目中的技术应用分析 |
3.1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改造项目概况 |
3.1.1 微波改造项目路由 |
3.1.2 工程项目背景 |
3.1.3 工程方案及安装量 |
3.1.4 工程编制依据 |
3.2 SDH技术简述 |
3.2.1 SDH传输技术的优越性 |
3.2.2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选用SDH制式5000S |
3.3 微波线路视距勘察 |
3.3.1 微波传输视距传播 |
3.3.2 天线近场区净空要求 |
3.4 微波系统选用NEC5000S设备 |
3.4.1 SDH5000S设备的特点 |
3.4.2 SDH5000S设备内部结构 |
3.5 微波线路频率及极化方式的分析 |
3.5.1 微波传输使用频率范围 |
3.5.2 频率的配置 |
3.5.3 高低站的设置 |
3.5.4 越站干扰 |
3.5.5 天馈线的极化方式 |
3.5.6 庙前山—汾阳—霍山两跳微波传输改造项目的频率配置 |
3.6 ATPC技术 |
3.6.1 ATPC概述 |
3.6.2 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传输改造中ATPC的改善性能情况 |
3.7 网管系统 |
3.7.1 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
3.7.2 本次改造项目接入山西广电网络管理系统 |
第四章 微波传输性能及分集改善度分析 |
4.1 微波传输性能 |
4.2 数字微波线路的衰落分析 |
4.2.1 自由空间损耗 |
4.2.2 衰落现象 |
4.2.3 衰落储备 |
4.2.4 庙前山—汾阳—霍山的平衰落储备的计算 |
4.3 数字微波线路误码性能 |
4.3.1 可用性 |
4.3.2 可用性指标分配 |
4.4 数字微波传输的中断性能 |
4.5 探究分集技术抗衰落改善度及误码率 |
4.5.1 分集技术 |
4.5.2 分集改善度的计算 |
4.5.3 BER性能计算结果 |
第五章 工程安装测试 |
5.1 测试结果 |
5.1.1 庙前山—汾阳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
5.1.2 汾阳—霍山方向的设备开通测试记录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广电数字微波网的升级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广电微波网的现状 |
2 数字微波传输的体制 |
2.1 PDH准同步数字微波传输体制 |
2.2 SDH同步数字微波传输的体制 |
3 SDH传输网的基本要点与数字微波传输的特性 |
3.1 SDH传输网的基本要点 |
3.2 数字微波传输的特性 |
4 广电微波网存在的风险 |
5 广电微波电路升级改造的设想 |
6 广电数字微波网升级改造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规模 |
7 结束语 |
(3)甘肃广电微波首台——地球站SDH微波电路建设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传输系统设计 |
3 系统传输技术方案 |
3.1 传输系统框图 (如图3所示) |
3.2 数字视音频处理系统 |
3.3 多业务传输及接入平台MSTP |
3.4 SDH微波传输系统 |
4 结束语 |
(4)第一篇 广电网络建设/改造中的NGB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网融合要求广电有线网络建设/改造的目标 |
1.1 融合业务运营 |
1.2 竞争环境的发展和变化 |
1.2.1 国家大环境 |
1.2.2 技术环境的演进 |
1.2.3 面对用户的多种个性化需求 |
2 广电有线网络技术发展 |
2.1 NGB建设的发展 |
2.1.1 建设符合宽带双向和全媒体全业务的新一代广播电视有线传送网络NGB |
2.1.2 NGB十年规划 |
2.2 上海东方有线NGB示范网 |
2.2.1 概述 |
2.2.2 建设NGB示范网的技术和市场环境 |
2.2.3 东方有线NGB示范网建设的总体考虑 |
2.2.4 NGB技术技术选择 |
2.2.5 基于NGB开展三网融合业务的探索和实践 |
3 NGB骨干网技术——OTN光传输网 |
3.1 概述 |
3.1.1 省际骨干网技术演进 |
3.1.2 城域骨干网技术演进 |
3.1.3 OTN (Optical Transport Network) 产生背景 |
3.1.4 ITU为何要制定OTN标准? |
3.1.5 OTN标准的产生 |
3.1.6 OTN的特点 |
3.1.7 OTN与SDH、WDM、Ethernet关系 |
3.2 OTN技术介绍 |
3.2.1 OTN分层/分域结构 |
3.2.3 OTN分层结构 |
3.2.4 电层技术 |
3.2.5 OTN的交叉功能 |
3.3 OTM映射及复用结构 |
3.4 广电网络为什么需要OTN |
3.4.1 骨干网对带宽需求 |
3.4.2 高效承载和低成本运维需求 |
3.4.3 网络扁平化架构需求 |
3.4.4 OTN的技术优势 |
3.5 OTN网络的主要应用场景及如何部署和规划 |
3.5.1 应用场景 |
3.5.2 OTN组网模型 |
3.6 OTN设备简介 |
4 NGB接入网技术:三个Eo C标准及应用 |
4.1 广电网络承载的业务 |
4.1.1 广电网络承载的业务类型 |
4.1.2 从运营的角度分类 |
4.1.3 各典型业务带宽需求 |
4.1.4 业务承载端到端Qo S参考要求 |
4.2 C-DOCSIS |
4.2.1 DOCSIS技术产生的背景 |
4.2.2 DOCSIS技术的劣势 |
4.2.3 C-DOCSIS概念 |
4.2.4 C-DOCSIS标准 |
4.2.5 系统功能模型 |
4.2.6 C-DOCSIS组网 |
4.3 HINOC |
4.3.1 HINOC标准范围 |
4.3.2 HINOC技术简介 |
4.3.3 HINOC物理层参数 |
4.3.4 MAC层 |
4.3.5 HINOC1.0信道解决方案 |
4.3.6 HINOC的产业化现状 |
4.3.7 HINOC应用场景 |
4.3.8 正在研发的HINOC2.0基本技术指标 |
4.4 C-Homeplug AV (C-HPAV) |
4.4.1 C-Homeplug AV主要特性 |
4.4.2 标准进展 |
4.4.3 C-HPAV标准规定的系统基本功能为 |
4.4.4 C-HPAV系统协议框架 |
4.4.5 C-HPAV标准主要优势 |
4.4.6 Home Plug AV-Eo C电缆网络设计 |
4.4.7 在网络施工及运营过程中, 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
5 智能电视操作系统TVOS简介 |
5.1 TVOS开发组成员 |
5.2 TVOS达成的目标 |
5.3 TVOS的意义 |
5.4 TVOS功能特点 |
5.5 TVOS技术架构 |
(5)广电主干传输网的安全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主干传输网的安全性分析 |
1.1 线路 |
1.2 设备 |
1.3 网络 |
2 浙江省网的网络现状 |
3 网络优化项目 |
3.1 网格化建设 |
3.2 网络结构优化及业务保护方式 |
3.3 指标测试及建成效果 |
4 其他网络优化措施 |
4.1 双光缆线路保护 |
4.2 与数字微波有效结合 |
5 结束语 |
(7)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 |
1.2.1 光纤通信技术 |
1.2.2 数字同步体系(SDH) |
1.2.3 数字微波通信技术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
2 关键技术研究 |
2.1 光纤通信概述 |
2.1.1 光纤的结构及传输特性 |
2.1.2 光纤通信原理及特点 |
2.1.3 光纤通信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2 SDH概述 |
2.2.1 SDH的概念 |
2.2.2 SDH的主要特点 |
2.2.3 SDH基本网元 |
2.2.4 SDH的帧结构 |
2.2.5 SDH的复用映射技术 |
2.2.6 SDH的开销字节 |
2.2.7 SDH的同步技术 |
2.2.8 SDH的网络结构 |
2.2.9 SDH自愈网分类 |
2.2.10 SDH自愈网的工作原理 |
2.2.11 SDH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 |
2.3 数字微波概述 |
2.3.1 微波通信的概念及特点 |
2.3.2 数字微波通信 |
2.3.3 数字微波通信系统的主要特点 |
2.3.4 SDH数字微波通信的主要技术 |
2.3.5 数字微波在广电信号传输中的应用 |
2.4 微波与光纤混合自愈网的可行性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项目的需求与分析 |
3.1 我省省级广播电视节目信号传输网的现状 |
3.2 项目的提出 |
3.3 项目的目标 |
3.4 项目的网络结构规划 |
3.4.1 整体网络结构的设想 |
3.4.2 项目网络结构的确定 |
3.5 设备选型 |
3.5.1 设备品牌的选择 |
3.5.2 设备型号的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4 项目实现方案及性能测试 |
4.1 项目实现方案 |
4.1.1 项目的信号传输网络结构方案 |
4.1.2 广播大厦-新发射塔SDH传输方案 |
4.1.3 彩电中心-新广播电视发射塔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4 彩电中心-地球站数字微波传输方案 |
4.1.5 统一网管方案 |
4.2 性能测试 |
4.2.1 电接口测试 |
4.2.2 光接口测试 |
4.2.3 抖动测试 |
4.2.4 24小时误码测试 |
4.2.5 倒换保护测试 |
4.2.6 SNCP保护倒换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基于SDH网络的电视新闻回传系统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利用SDH光网络搭建新闻传输通道原理 |
3 利用SDH网络回传异地新闻的几种传输方案 |
3.1 基于ASI OVER SDH 的新闻回传方案 |
3.2 基于FTP OVER SDH的传输方案 |
3.3 基于IP OVER SDH的传输方案 |
3.4 几种传输方案的比较 |
4 目前杭州区县电视新闻回传系统介绍 |
4.1 杭州SDH网传输模拟音视频新闻系统 |
4.2 杭州区县新闻SDH传输系统指标测试 |
(1) 测试仪表 |
①泰克 |
②泰克 |
(2) 测试方案 |
(3) 测试结果 |
(4) 测试结果 |
4.3 杭州FTP OVER SDH新闻回传系统 |
5 结束语 |
(9)视频编码技术在广电网络传输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视频编码技术介绍 |
1.1 MPEG (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 运动图像专家组) 技术 |
1.2 JVT (Joint Video Team联合视频工作组) 技术 |
1.3 AVS (Audio Video coding Standard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 技术 |
1.4 VC-1 (Video Codec1 VC-1视频编解码器) 编码技术 |
2 传输网中编码技术应用 |
2.1 SDH (Synchronous Digital Hierarchy, 同步数字体系) 传输网中的信号编码 |
2.2 MSTP和O TN传输网中的信号编码 |
2.2.1 MSTP传输网中信号编码 |
2.2.2 OTN传输网中信号编码 |
3 专利许可费用问题 |
3.1 MPEG-2 |
3.2 MPEG-4 (Part 2) |
3.3 H.264/AVC |
3.4 AVS |
4 结语 |
(10)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解析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MSTP的概念及发展历程 |
1.2.1 SDH概述 |
1.2.2 MSTP的技术特点及其发展 |
1.3 有线数字电视的传输 |
1.3.1 传统有线数字电视的组成 |
1.3.2 基于IP的有线数字电视前端 |
1.3.3 有线数字电视的干线传输技术 |
1.4 MSTP上几种以太网数据传输技术的比较 |
1.5 RPR over MSTP 的发展及概念 |
1.5.1 RPR的发展及其概念 |
1.5.2 RPR over MSTP的技术实现 |
1.6 项目来源 |
1.7 本论文结构 |
第2章 RPR over MSTP 技术综述 |
2.1 RPR 技术特征 |
2.1.1 RPR的基本原理 |
2.1.2 RPR的拓扑结构及空间复用 |
2.1.3 RPR的帧结构 |
2.1.4 拓扑自动发现 |
2.1.5 三种业务类型 |
2.1.6 广播、组播和单播的实现 |
2.2 RPR带宽的公平算法 |
2.3 RPR保护机制 |
2.3.1 Steering转向保护 |
2.3.2 Wrapping环回保护 |
2.3.3 Wrap and Steering保护方式 |
2.3.4 几种保护方式比较 |
2.4 RPR 的带宽利用率分析 |
2.5 RPR over MSTP |
2.5.1 具体架构 |
2.5.2 MSTP上的RPR环结构及实现机制 |
2.6 RPR over MSTP 技术特点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华数数字电视信号全省传输项目分析研究 |
3.1 项目需求 |
3.1.1 组播节目 |
3.1.2 交互信号单播 |
3.1.3 异地备份信号 |
3.2 承载网络现状及技术选型 |
3.2.1 网络拓扑 |
3.2.2 网络功能与作用 |
3.2.3 技术选型 |
3.3 具体设备介绍 |
3.3.1 OSN7500/3500 设备 |
3.3.2 RPR单板工作原理 |
3.4 设计方案 |
3.4.1 网络拓扑 |
3.4.2 节点设备参数配置 |
3.4.3 业务分类及带宽配置 |
3.5 项目实施 |
3.5.1 网管配置 |
3.5.2 业务分类的实现 |
3.5.3 保护的实现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RPR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技术融合测试与分析 |
4.1 项目实现的应用分析 |
4.1.1 实现数字电视信源调度 |
4.1.2 数字电视前端信源备份 |
4.1.3 CMMB组播及高清轮播 |
4.1.4 点播业务传输 |
4.2 RPR相关功能测试 |
4.2.1 测试环境及配置 |
4.2.2 Latency时延指标测试 |
4.2.3 拓扑更新功能测试 |
4.2.4 空间复用功能测试 |
4.2.5 链路故障保护测试 |
4.2.6 节点故障保护测试 |
4.2.7 业务优先级功能测试 |
4.3 运行实时数据的分析 |
4.3.1 RMON远程监控 |
4.3.2 RMON数据分析 |
4.4 RPR在数字电视传输中的技术融合分析 |
4.4.1 保护机制的协调 |
4.4.2 业务类型的选择 |
4.4.3 拓扑的设计 |
4.4.4 节点优先的加权 |
4.4.5 IGMP Snooping 实现组播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其他应用案例分析 |
5.1 试验床浙江段干线链路上的应用 |
5.1.1 基本任务 |
5.1.2 RPR网络规划设计 |
5.1.3 试验床链路运行情况 |
5.2 在广电本地传输网的应用案例 |
5.2.1 网络拓扑 |
5.2.2 业务规划 |
5.2.3 以RPR+IP实现交互服务集中化管理 |
5.3 RPR over MSTP技术网络应用的下移趋势 |
5.3.1 NGB的发展 |
5.3.2 RPR应用的下移趋势 |
5.3.3 接入网应用的技术方案介绍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SDH和数字编解码技术在广电传输网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广电微波干线庙前山-汾阳-霍山微波设备改造[D]. 郭瑞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2]广电数字微波网的升级改造[J]. 何兰平. 中国有线电视, 2017(02)
- [3]甘肃广电微波首台——地球站SDH微波电路建设方案[J]. 安疆. 中国有线电视, 2015(07)
- [4]第一篇 广电网络建设/改造中的NGB技术[J]. 唐明光. 中国广电技术文萃, 2015(02)
- [5]广电主干传输网的安全优化[J]. 李维民.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3(08)
- [6]多业务多路径的广电传输网络设计[J]. 李维民. 中国有线电视, 2013(07)
- [7]利用数字微波和光纤技术建设可自愈的广播电视传输网[D]. 乔戈. 南京理工大学, 2013(07)
- [8]基于SDH网络的电视新闻回传系统建设[J]. 李芳. 中国有线电视, 2012(08)
- [9]视频编码技术在广电网络传输中的应用[J]. 章舒宁. 科技风, 2011(24)
- [10]RPR over MSTP在有线数字电视干线传输中的应用研究[D]. 金建南. 浙江工业大学, 2012(07)